幼兒園小班心理健康總結範文(精選1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3W

總結是把一定階段內的有關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性的經驗方法以及結論的書面材料,它能夠使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吧。那麼你知道總結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小班心理健康總結範文(精選1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小班心理健康總結範文(精選13篇)

幼兒園小班心理健康總結1

心理健康是個大的概念,兒童的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兒童的心理疾病也越來越多,但是我們不能對每個特殊的兒童就判定他為存在心理疾病。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成年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兒童的心理情況也會有這種亞健康。看到那些不合群的、不愛說話的小朋友,我總會感慨,我們必須從孩子零歲開始關注他的心理健康。孩子們在嬰兒的時候考慮的最多的就是生存問題,家長們只要給予精心的照顧就能讓孩子們有好的安全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考慮的不單單是簡單的生存問題了,更多的需要心理上的關注。我們身邊的孩子很少有先天遺傳問題的,所以他們的心理髮展更多的都是後天養育的結果。很多小朋友的性格跟自己的父母很相像,因為長時間的潛移默化,在性格塑造的過程中受到教養人的影響。文章裡說的好,“從心理健康到精神疾病,是由量變到質變的”。

很多心理問題都是從一開始的不能自己緩解慢慢積累到最後爆發出來,等到發現的時候其實已經病變了,就像一根繩子一開始有了一個結,如果不去及時解開,繩結就會越來越多,最後變成一條解不開的繩子了。所以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要關注孩子每個時期階段表現出來的異常情況。特別要說的是,在孩子成長發育的過程中有兩個時期特別重要,一個是大家都普遍關注的十幾歲的青春期,一個就是5、6歲的中班升大班的時期,這兩個階段孩子從生理外貌上變化是非常大的,從心裡角度來說變化也非常大,普遍表現出很叛逆,很難管理的情況,幼兒園階段教師和家長們要特別關注這個階段,重點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他們可能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不輕易透露,他們的叛逆可能有著特別的原因。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叛逆感到十分頭疼,因為不瞭解孩子的在想些什麼。其實談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現在的家長很多都不重視跟自己的孩子深談對話,慢慢形成相互不理解的尷尬情形。也許家長願意每天抽出半個小時跟自己的孩子聊一聊天,那麼與孩子之間的心的距離也就會越來越短。

幼兒園小班心理健康總結2

在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各級各類幼兒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引起人們的重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孩子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在園領導的帶領下,我園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績。現做個簡要小結:

一、領導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認識到位,組織落實:1、認識到位:園領導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全園工作的一部分,是時代教育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是不斷提高幼兒園辦學質量的需要,是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的需要,是為孩子終生不斷進步發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的需要。2、組織落實:我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組織是嚴密的。範園長親自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書記和教導主任直接負責全園的健康教育,各年級組的班主任具體負責組織實施。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組織上的保證。3、幼兒園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園所規劃中,不論是學年還是學期工作計劃都將心理健康教育例為學校重點工作之一。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學期要制定單獨計劃,進行總結。

二、培養師資,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員落實:幼兒園從普及入手,重點培養骨幹,先後派出2名教師參加省級心理健康教育培訓。並在教師中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工作。以心理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為重點,聘請了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任我園的心理教育顧問;多次請老教師進園進行心理教育知識講座和心理教育工作輔導,促使全體教師不斷提高心理教育的水平和能力。我們還安排了全體教師收聽、收看北師大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所王文娟老師的報告《日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丁容老師《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報告、等等。通過這些教育活動使全體教師提高了心理教育的理論,提高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並在工作中加以應用,有力地推進了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三、利用家長學校,做到家園同教育我們利用家長學校對家長開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使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孩子進行心理測試後,我們將家長請到幼兒園,請有關經驗多的教師向家長進行情況反饋,讓家長了解孩子心理特點,分析優勢和不足,並和心理老師交換意見,共同制定幫助孩子完善心理品質的措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舉辦家長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如:《如何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考試焦慮現象》、發放《家教指南》等,教給家長一些常用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庭教育更貼近孩子的心理,通過講座還使家長了解了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況。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在受到人們的重視,我們在這方面的經驗還不夠豐富,為了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帶領教師多學、多聽專家的心理教育報告、書籍,努力將孩子培養成身心健康的人。

幼兒園小班心理健康總結3

一、關愛、尊重幼兒,建立民主和諧的師幼關係

幼兒教育專家總結道:“諷刺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羞怯;羞辱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內疚。”這說明民主和諧的師幼關係能使孩子樂觀向上、充滿自信。這就要求我們要以真誠關愛對待每一個幼兒,耐心細緻地觀察、分析、瞭解幼兒的內心世界,儘量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將愛的情感傳遞給幼兒。

我班有一位叫“朱筱琪”的小朋友,只要是她喜歡的玩具她就要一個人霸佔,不許別人玩,小朋友都躲著她,生活習慣更是一團糟。我經過了解才知道,她的父母工作都很忙,長期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忙於生意,就任其發展,筱琪身上的個性缺陷,其實是長期失愛所致。於是,我常常給她講道理,關心她的冷暖,引導她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只要有一點一滴的進步,就給予鼓勵表揚等。漸漸地,她成了討人喜歡的孩子,不僅懂禮貌,還願意做力所能及的事,關心同伴,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

二、建立追蹤檔案,及時瞭解幼兒成長

由於個體發展存在差異,常常會表現出不同的個性傾向。所以,我們在問卷調查基礎上,通過家訪、電話、晨間接待等形式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瞭解每個幼兒的現有發展水平,從幼兒個人基本情況、在家表現、家庭輔導措施、家長的意見建議等幾個方面,結合日常觀察,概括出各個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為每位幼兒建立了“幼兒個案追蹤檔案表”(見案例)。根據幼兒檔案,我們進行追蹤調查、分析、總結,形成具體的原因分析和教育策略,促使每位幼兒逐步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同時,也幫助了家長重視和了解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使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園中融會貫通,協調一致。

三、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

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響、多種行為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根據幼兒的成長特徵、規律及幼兒已有的經驗,和孩子們一起挑戰自我,和孩子們一起體驗快樂,和孩子們一起分享成功,和孩子們一起感受著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成長變化,不斷激發幼兒各種優良品質的形成。

幼兒園小班心理健康總結4

各種早教中心、特色幼兒園為家長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然而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孤獨症兒童,越來越高的未成年人自殺、犯罪率,讓我們反思除了給孩子一個健康的身體、聰明的頭腦外,更應該為他們擁有良好的品質,健康的心理而做出努力!據有關調查結果表明,成人中的精神心理疾病,有2/3左右是在兒童期和青春期開始的,而3—6歲幼兒正處在心理髮展人格行成的關鍵時期,可塑性大,他們的心理髮展處在積極地準備和接受狀態,極其需要正確的啟蒙和積極地引導。可見對幼兒開展心理教育非常重要,不容忽視。如何在幼兒園開展幼兒心理教育呢?在這裡談談我的看法:

一、環境創設不可忽視環境不僅僅是對幼兒實施良好教育的背景,良好的環境能使幼兒保持良好的情緒,促進情感的發展。這其中並不僅僅是為幼兒提供有利於身心健康的物質環境:美觀大方的教學場所,寬敞明亮的活動場地,合理多樣的營養膳食,更為重要的是建立民主平等,寬容合作,相互尊重的學習、家庭環境。教師、家長平等、民主的對待幼兒,鼓勵幼兒敢說,感想,敢表現,以積極地態度循循善誘的對待幼兒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寬容的對待幼兒無意識的"破壞行為"和"越軌行為",幫助幼兒建立和諧的同伴關係,對幼兒充滿愛心,讓幼兒感受集體的溫暖、人與人之間的親切、美好,給孩子更多鼓勵,多對孩子說"你真棒",積極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對孩子愛但不溺愛,給孩子自由但不放縱,尊重孩子,使他們保持輕鬆愉快和樂觀自信的心境

二、寓教於遊戲,寓教於生活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幫助孩子融入集體,培養獨立性的極好手段,通過遊戲中游戲的設定、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遊戲中的突發情況等使幼兒學習如何與同伴相處,學會分享,體會成功與失敗等心理體驗。教師也積極地參與幼兒的遊戲活動,把自己當成是幼兒的夥伴,這樣不僅能提高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又能拉近與幼兒的距離,減輕幼兒的恐懼心理。同時,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教學活動及日常生活中去,打破班級界限、年齡界限,與各班、各年齡組間的幼兒相互參與活動,混齡夥伴交往,擴大交往圈。教師在活動與生活中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開展豐富的區域活動,設定各種各樣的情境,並細心觀察幼兒動態,抓住機會進行隨機教育,使幼兒在合作與生活中通過體驗,得到提升。

三、家園攜手,言傳身教幼兒園通過家長會、講座等形式引導家長改變傳統的只關注孩子學習好不好的教育觀念,瞭解和掌握正確的教導方法,提高家庭的教育指導水平,具有重視幼兒心理健康的意識。引導家長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以父母自己對生活的樂觀、追求,對待他人失誤的寬容等行為言傳身教,為幼兒樹立學習的榜樣,使幼兒從自然、輕鬆的環境中獲得健康的心理教育。

教育就是不斷髮展,不斷成長,但只有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讓孩子們在成長的路上走的更遠,走向成功。讓我們家園共育,行成合力,使孩子健康的成長!

幼兒園小班心理健康總結5

學前期是人生旅程重要的奠定時期,心理髮展速度最快、最易穩固的階段。所以,在這一階段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結合工作實踐,總結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關愛、尊重幼兒,建立民主和諧的師幼關係

幼兒教育專家總結道:“諷刺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羞怯;羞辱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內疚。”這說明民主和諧的師幼關係能使孩子樂觀向上、充滿自信。這就要求我們要以真誠關愛對待每一個幼兒,耐心細緻地觀察、分析、瞭解幼兒的內心世界,儘量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將愛的情感傳遞給幼兒。

我班有一位叫“朱筱琪”的小朋友,只要是她喜歡的玩具她就要一個人霸佔,不許別人玩,小朋友都躲著她,生活習慣更是一團糟。我經過了解才知道,她的父母工作都很忙,長期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忙於生意,就任其發展,筱琪身上的個性缺陷,其實是長期失愛所致。於是,我常常給她講道理,關心她的冷暖,引導她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只要有一點一滴的進步,就給予鼓勵表揚等。漸漸地,她成了討人喜歡的孩子,不僅懂禮貌,還願意做力所能及的事,關心同伴,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

二、建立追蹤檔案,及時瞭解幼兒成長

由於個體發展存在差異,常常會表現出不同的個性傾向。所以,我們在問卷調查基礎上,通過家訪、電話、晨間接待等形式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瞭解每個幼兒的現有發展水平,從幼兒個人基本情況、在家表現、家庭輔導措施、家長的意見建議等幾個方面,結合日常觀察,概括出各個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為每位幼兒建立了“幼兒個案追蹤檔案表”(見案例)。根據幼兒檔案,我們進行追蹤調查、分析、總結,形成具體的原因分析和教育策略,促使每位幼兒逐步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同時,也幫助了家長重視和了解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使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園中融會貫通,協調一致。

三、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

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響、多種行為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根據幼兒的成長特徵、規律及幼兒已有的經驗,和孩子們一起挑戰自己,和孩子們一起體驗快樂,和孩子們一起分享成功,和孩子們一起感受著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成長變化,不斷激發幼兒各種優良品質的形成。

由於幼兒的認知水平有限,往往與具體形象的事物相聯絡,因此我們在選擇內容時:第一,充分考慮幼兒經常性、易發生的、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題教育活動;第二,將心育目標與領域目標進行整合,融入教學活動;第三,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機,進行隨機教育;第四,利用本土文化,使健康教育更貼近幼兒生活。

如,針對幼兒在活動中經常出現的爭搶現象,我們開展瞭如培養合作、謙讓品質專題活動“熊貓鑽洞”:在活動剛開始時,孩子們一聽完遊戲規則,一擁而上,可洞只有一個,大家你推我擠。經過討論,在教師的適當指導下,有的認為:“這樣爭,誰也玩不成,不如讓別人先玩。”有的認為:“可以排對,輪流著玩。”有的認為:“我們大家可以一起動手多做幾個洞。”……適當的活動不僅幫助避免糾紛,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幼兒不良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出現,增強社會適應性,促使了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

四、設定合理環境,創設良好的氛圍

我們設立了專門允許幼兒獨自遊戲的“心理驛站”,在班級設立了“心情樹”、“表情牌”。如“心情樹”,我們知道幼兒的表達能力、自控能力都很低,他們不會象成人那樣主動地傾訴、控制和渲瀉各種情緒,因而在遇到心理衝突時就很難保持平衡和穩定,而教師很難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變化,“心情樹”就彌補了這一缺陷。它由紅、綠、灰、黑四種顏色組成,分別代表快樂、平靜、悲傷、憤怒四種基本情緒。幼兒根據自己的心情隨時將自己的照片掛在相應的“心情樹”上,教師就可以依據孩子的情緒及時施以適當的幫助。由於它的操作簡單又具有遊戲性,倍受孩子的喜歡。

同時,幼兒與教師之間平等、和諧的關係,是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保證。因此,我們在實施教育時注重為幼兒創設寬鬆、平等、自由發展的精神心理環境,經常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笑,一起學習,讓幼兒在輕鬆、寬鬆的氛圍中學得開心、玩得愉快。

五、轉變家長觀念,做好家園同步教育

為了提高家長對幼兒健康心理的認識和重視,樹立科學的教養觀、兒童觀,我們讓家長參與幼兒“個案追蹤檔案”的建立,及時與家長做好雙向溝通。在家長學校中開展系列活動,如組織全體家長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設立“科學育兒專欄”,請家長共同參與親子體能賽,等等,從不同層面增強家長的科學教育意識,在家庭中影響和促進幼兒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園小班心理健康總結6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模仿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和家長的言行舉止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幼兒,構成他們學習的榜樣。因此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榜樣。”目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得到很多人的重視,都認為良好的心理是人成功的關鍵,但在實際工作中卻被忽視和存在虛假的教育成分,從而,體現出來的也還是重知識技能的傳授,輕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缺乏教育的敏感性,不能自覺地、有意識地為幼兒良好心理的形成創設適宜的教育環境和予以適時的指導,更有部分教師行為令人費解。

事例1、一個幼兒園老師因為一個四歲的幼兒上課時愛說話,就用膠帶封住了他的嘴巴,不許他說話。這個個案儘管是比較少的例外事件,但幼兒園普遍的現象是不許幼兒自由說話。

事例2:一個三歲多一點的孩子因為好動,被幼兒園老師罰站,老師不僅嚴勵地斥責了他,還不許其他小朋友與他玩,於是,那個孩子便成了大家眼中的“壞孩子”。

事例3:到了節日,孩子們觀察到老師收到的禮物,也觀察到送不同禮物得到不同的待遇。他們真切地感受到師生關係的疏近,感受到老師的偏愛,也感受到現實的不平等。

事例4:某幼兒園小班的一位家長向帶班教師反映說,孩子的中午飯沒吃飯,教師聽後不高興,便在以後進餐時故意給這個孩子盛超過其飯量的飯菜,並要求他必須吃完,結果是孩子受委曲。

諸如次類的教師錯誤行為在幼兒園不難見到,因此也給幼兒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於是各種不良的心理就逐漸形成,所謂的“壞孩子”也就越來多。

幼兒期的心理和情感是最為純潔的,最自然的,也是最真實的,正因為這樣,幼兒期的情感教育是最為危險的,稍有不慎,就會破壞幼兒自然的情感流露,妨礙幼兒生成積極的人格品質,從而不利於其一生的發展。試想如果兒童被限制了自由表達的機會和權利,那種壓抑會導致怎樣的結果。同樣,在不平等的教育環境裡,幼兒是不可能形成積極的心理體驗的,也不可能形成積極的行動。一個自尊從小受到嚴重打擊的幼兒,怎麼會積極地尊重他人。孩子是多麼的無辜,在他受到傷害的同時,還不能悟出遷怒與他的原因。幼兒的情緒識別能力差,難以理解和識別教師的心理需要,極有可能導致誤解教師的心理反應,如:一個攻擊性很強的男孩,有一天在與小朋友爭奪玩具時大打出手,教師慢條斯理地瞥了他一眼說:你真是個好孩子啊!怎麼?看見我就不打了?繼續打啊,讓全班小朋友都來看看你的真功夫。這個男孩從剛才的緊張到放鬆,以為老師真的賞識他,於是再把手伸出,老師一把抓住他的手,狠狠地拉他罰站,他迷惑地看著老師發怒的臉,他不明白老師為什麼會這樣!幼兒受言語發展的限制,難以表達自己的感受,導致極端的表現方式,於是採用發脾氣、大聲嚷嚷及攻擊其他小朋友等不良行為,形成人們眼裡的“壞孩子”習性,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

教師是幼兒發展的重要影響者,教師行為在幼兒情感發展上具有突出、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如何避免所謂的“壞孩子”的形成,探討教師行為對幼兒心理髮展的指導和滲透,是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教師提高教育素質的迫切要求。幼兒教育和中國小教育的最大區別在於它的綜合性,因此,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不像其它學段那樣滲透在各個學科裡,而應該滲透在日常生活和所有活動的各個環節中,那麼,教師行為在幼兒良好心理形成過程中怎樣滲透呢?

(一)以榜樣的言行滲透

教師是兒童重要的依戀、模仿和觀察學習的物件,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他們,教師不要濫用“壞孩子”這個稱謂,誰都知道,叫“好”他就慢慢變好,稱“壞”他就真的慢慢變壞的道理。所以,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忌諱給孩子判“刑”,迴避定論式的言語。教師要以自身的情緒感染幼兒,如:與幼兒一起戶外活動中,教師不小心摔倒了,膝蓋流血了,她自言自語:“沒關係,一會兒就會止血的。”幼兒聽到、看到教師的言語和行為表現後就會以教師為榜樣,也變得大膽起來,避免幼兒遇事害怕和不知所措心理。相反,如果教師自己常常有消極的心理反應,那麼這同樣也會對幼兒發生消極影響。如:有的教師特別怕小蟲,顯得非常膽小,這樣的情緒會“傳染”給孩子,使得他們也變得膽小、怯懦。又如,在主題活動“秋天到了,天氣涼了”中,小朋友傷心地說:“小樹葉飄呀飄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又有小朋友說:“小樹葉哭了”,教師說:“那我們給它們建一個新家吧。”教師在教室裡選擇了一個朝陽的地方,搭一個紙箱做的房子,在旁邊做一棵大樹,讓小朋友把拾來的樹葉放回到大樹媽媽的身邊。教師同情、幫助弱者的行為深深地感染著幼兒,也形成他們關愛和幫助弱小的良好心理

(二)以嫻熟的教育技能滲透

孩子的心理是容易被激發的,他們對成人情感表現的敏感程度,有時往往出乎我們的預料。有人作過一個測試,如果向孩子要某種東西,在說要的同時,也配合頭部的偏側動作和友好表情,有80%孩子會把東西給你。所以:

1、教師的語言和表情在幼兒良好心理的形成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教師不同的言語表達方式,不同的提問型別,將使幼兒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映。如:孩子剛學游泳時,有畏懼心理,教師如果光說別害怕,效果可能不大,若用自己暗示語言說:“我是一個勇敢的孩子”“游泳池是一個讓我開心的地方。”又如:文中開頭所舉的那兩個“上課愛說話”和“好動”的孩子,教師首先要寬容他們,因為“好說”和“好動”都是幼兒年齡特點所具有的表現,教師若改變方式配以和氣的表情說,“你看——小朋友上課是怎麼樣的?”及告訴他們學會傾聽別人說話和基本的一些學習常規,其效果就會截然不同。鼓勵、正面誘導的語言能激起幼兒積極向上,躍躍欲試的活躍情緒。相反,經常批評、指責、諷刺挖苦的消極語言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消極情緒,這會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難度。

2、教師要以境激情,善於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這種資源就是孩子每天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身邊發生的一件件事情。我們不能小看孩子身邊的瑣事,他們正是在這些平平凡凡的小事中接受影響,產生體驗,形成習慣。如:幼兒在參加升旗儀式、祝賀祖國生日,遊覽附近的自然環境或名勝古蹟等活動中,便能很自然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在園裡每月為同月出生的小朋友集體過生日,在慰問敬老院的爺爺、奶奶、或說說我的好媽媽和好爸爸以及每天的遊戲交往活動中,都能萌發和加深幼兒愛別人的情感,成為良好心理形成的契機。大藝術家羅丹說:“世界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對美的發現”,早期心理健康教育並不缺少內容,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意識地、積極主動地在幼兒豐富的生活中去尋找和滲透。又如,在教師指導下一位母親較好地處理了孩子之間的一次糾紛:一個攻擊性很強的幼兒抓破了小朋友的臉,母親便帶兒子去商店買回一些幼兒喜歡的小食品,由兒子親自送給被抓的小朋友,向他道歉。以後,這兩個孩子再也沒有發生類似事情,併成了好朋友。這雖是一件小事情,但由於處理得當,不僅有助於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同時也非常及時地對孩子進行了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孩子由爭吵到成為好朋友,過渡得極為自然,處理這件事成功的關鍵是,讓孩子參與了買、挑選、贈送、道歉的全過程,藉助於參與操作過程,激發了孩子的心理體驗,這位攻擊性很強的幼兒經歷了一次這樣的參與後就再也不抓人了,這比簡單的批評說教效果要好得多,避免了又一個“壞孩子”的形成。

(三)以滿腔的師愛滲透

幼兒教育是一種愛的事業,孩子們心理脆弱、敏感,需要教師奉獻出自己無私的愛,尤其是那些膽小無助,怯懦或喪失自信心的孩子,他們由於在不同環境中造成不同的心理,更需要教師愛的滋潤,也需要通過愛的教育激發他們愛別人的情感,使幼兒由開始愛自己的父母,愛生活中熟悉的集體和老師成為將來愛祖國、愛人民、愛周圍一切美好的人和事。學會與人交往、合作,能夠融入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撫摸動作,都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教師應將愛心化為實際行動,如:教師堅持每天撫摸每個孩子的頭,堅持蹲下來和孩子說說話,做到把自己的愛平均分撒給班上的小朋友。可給貧困孩子送溫暖:給他送玩具、衣服,發動家長結對幫助他,像媽媽一樣帶他出去玩等,孩子感受到教師愛的同時也學會了愛周圍的每一個人。教師的愛是形成幼兒良好心理的保障,在老師愛的滋潤下告別“壞孩子”。

幼兒園小班心理健康總結7

充實豐富的生活內容,快樂的情感體驗,給孩子溫馨的愛撫會使孩子變得活潑開朗,樂觀向上。相反,單調的生活氛圍,刻板的教育模式,冷漠的環境氛圍會使兒童個性難以健康發展。因此,教育者要多觀察分析,對待有問題行為的孩子,積極地對他們進行心理補償教育,儘量採取環境和行為矯正的方法,使他們健康成長。

“促進幼兒的健康”是由幼兒健康的特有價值決定的。17世紀英國偉大的哲學家和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認為:“人生幸福有一個簡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於健全的身體。凡身體和心智都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麼別的奢望了;身體或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麼即使得到了種種別的東西也是枉然。”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這已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一個共識。由於受到傳統教育觀念和文化的影響,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相對薄弱。而未來社會要求每個人都具有面對現實,不怕困難,開拓進取的精神,具有關心他人,家庭、社會、自然的意識和責任感,具有合作、交流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強的人格品質。那麼,如何重視和加強兒童健康心理教育呢?

首先,孩子不論大小,他都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這就是說教育者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與孩子平等相待,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用欣賞的眼光,鼓勵性的話語去真誠而積極地評價孩子,孩子對教師的關注是十分敏感的,教師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種表情、一個眼神都會對幼兒產生暗示作用,或積極的、或消極的。因此,教師要多創造機會啟發並引導幼兒參與討論,讓幼兒自己思考、判斷,逐步形成自己評價能力。教師還應積極參與幼兒的討論、交流,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夥伴關係,對幼兒的評價要客觀、公正,並以正面激勵為主。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是必要的,但評價應客觀公正,以正面激勵為主,儘可能避免消極的譴責性的評價,以免對幼兒造成壓力,使幼兒產生不良情緒,導致不良心理。

其次,在適當範圍內,應鼓勵孩子去承擔一定的任務,讓孩子擁有自主權、選擇權,獨立去完成。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往往表現為頑皮、淘氣、任性、不遵守集體規則等,有的幼兒由此被視為“多動症幼兒”、“特殊兒童”,當然,孩子的能力總有強弱之分,能力強的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行,甚至會看不起別人,而能力較弱的孩子又總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怯生生地說話,怯生生地做事,缺乏自信心。那麼,我們就要設計一些特別的活動,給孩子提供獨立完成任務的機會,如“我會”、“我能”等,讓那些能力不強的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鼓勵他們大膽展示自己的本領,讓他們充分體驗成功的快樂,也讓能力強的孩子瞭解夥伴的優點,從而讓每一個孩子都形成良好的自信心理和正確的自己意識。

最後,教育者要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去對待生活,去關心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首先是家庭的薰陶。俗話說: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即為人師,就要做好表率。家長在家庭成員和人際關係的處理上,對孩子的影響是耳濡目染的,任性的糾纏、經常的吵鬧打罵,會讓孩子產生無理取鬧的人生困惑;零亂的擺設、懶散的生活節奏,會對孩子產生不思進取的負面影響;過多的指責,專制的家長作風,會讓孩子產生焦慮恐懼的不良心態……。而家長的精心撫育照料,正確啟發引導,及時的鼓勵讚揚,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其影響力也是潛移默化的。其次是積極活躍,情緒樂觀,興趣廣泛,敢於嘗試,願意與人交往,在與孩子交往過程中,能始終以積極樂觀的情緒給孩子以良好的影響,教師個人的.情感、意志、個性特徵,以及與孩子交往的方式,教育兒童的方法,都會對兒童性格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充實,豐富的生活內容,快樂的情感體驗,給孩子溫馨的愛撫會使孩子變得活潑開朗,樂觀向上。相反,單調的生活氛圍,刻板的教育模式,冷漠的環境氛圍會使兒童個性難以健康發展。因此,教育者要多觀察分析,對待有問題行為的孩子,積極地對他們進行心理補償教育,儘量採取環境和行為矯正的方法,使他們健康成長。

幼兒園小班心理健康總結8

"知心姐姐"3月中旬在我園召開了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對於我們來說獲益匪淺。他告訴我們:"健康"除了生理無病痛外,還包括心理健康。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幼兒的身體健康得到重視,但卻往往忽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幼兒進行初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愛,心理健康的營養素

教師對幼兒的愛是心理健康中最寶貴的營養素。只有沐浴在愛的甘霖下的幼兒才會有安全感,才能適應幼兒園的環境,學會與同伴、教師交往,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一)走近幼兒聆聽心聲

蒙臺梭利認為:教育幼兒就是要了解幼兒。我認為要了解幼兒就必須要走近幼兒,仔細傾聽幼兒的心聲。人們常用"六月的天,娃娃的臉"來形容幼兒,因為幼兒的心地是十分純真的,他們從不掩飾自己的內心世界,喜怒哀樂都會寫在他們的小臉上。

(二)尊重幼兒多些寬容

馬斯洛有一句著名論斷:"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當之無愧的來自他人的尊重之上。"尊重幼兒是讓教師放棄長者的身份,改變幼兒聽命於教師的現象,以寬容之心對待每一位幼兒。

二、自信心,心理健康的基礎

自信心是做任何事成功的基礎。自信心對一個孩子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沒有自信心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是不會快樂的,在與同伴和成人相處時也會有困難。

(一)運用積極的心理暗示

不難發現,課堂上常常是一些優秀生唱主角,他們踴躍發言、積極表現,出盡了風頭。而一些幼兒只能默默無聞、謹小慎微,甘當陪襯,甚至是"反面角色"。其實每一位幼兒都希望自己被關注、被欣賞。因此,教師應毫不吝嗇的對幼兒鼓勵表揚,經常給幼兒輸入一些積極的語言,如:"沒關係,再試一試""你的小手真靈巧,畫的畫真美""你的回答真棒"……讓幼兒在教師的讚美中擁有自信的力量。

(二)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探究過程中一次次的失敗可能會獲得成功,但對於培養自信心來說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幼兒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的個性、能力各不相同。為讓每一位幼兒都獲得自信,在活動中我總針對不同個體制訂不同任務。如能力較低的幼兒,我會為他們制訂一些簡單易完成的事情。簡單易完成的事讓幼兒從成功中體驗自己的力量、能力,嘗試成功的喜悅,從而不斷增強自己的自信心。

三、遊戲活動,無形的心理宣洩室

我認為對於幼兒來說,遊戲活動也就是一個無形的心理宣洩室。

(一)遊戲活動,使幼兒善於交往

現代社會,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缺乏分享和交流,一切都以自己為中心。而遊戲活動改變了這一現象。在活動中他們互相給對方搭建著"腳手架",他們互相模仿著、比試著、商量著、衝突著,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交往能力與日俱增。

(二)遊戲活動,使幼兒心情愉悅

遊戲活動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因為只有在遊戲中,幼兒所做的、所忙的才是他們自己的事,而感覺不到任何的壓力。遊戲活動使幼兒有了自由活動的場所,讓孩子在自己的天地裡,自由快樂地活動。

"不怕做不好,只怕想不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從實實在在的小事做起,引導幼兒行為、疏導幼兒心理,讓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使每位幼兒都健康快樂的成長。

幼兒園小班心理健康總結9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務是提高每個學生的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發展。近些年來,各個中國小已經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基本配有心理諮詢師或心理諮詢員等對青少年的心理做出輔導。但是,對於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哪些問題呢,我們將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將針對以上的問題做以下的探討

一、什麼心理健康?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心理健康是指個人心理健康方面的良好狀態。也就是說,除了沒有心理與精神疾病的症狀外,其個人任職能力、情感表達、行為表現等各方面都應維持在一個正常且平衡的狀態下,使得個人對自己以及對環境的調適能夠達到最高且最好的效能。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是情緒反應適度、自己體驗愉悅、社會環境適應良好、心理髮展達到相應年齡組兒童的正常水平。

二、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是什麼?

1學習表達和調節自己情緒情感的方式

2學習鍛鍊社會交往能力的能力

3學習鍛鍊獨立生活和學習的能力

4養成良好的習慣

5進行合適的性教育

6預防心理障礙和行為異常

三、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榜樣示範。幼兒年齡小,需要家長和老師做到言傳身教的楷模,樹立良好的模仿物件。

2、情景演示。教師和家長更多使用情景演示的手段,使孩子在故事中受益。

3、講解說理,無論在家或在幼兒園,家長和老師都應該蹲下來觀察孩子並試圖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在孩子有心理問題的時候,家長和老師能及時進行隨機教育。耐心的疏導孩子,為孩子講解說理。

4、談論評議,可將班級或家裡的片段拿出來,和孩子們一起商討和評論事例中的是非觀,並隨時進行換位思考。

四、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調查

(一)學生、教師、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態度

餘小鳴曾在全國26省市採用2階段整群抽樣調查。在學生、教師、家長對待現有學校健康教育的態度方面,96.8%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在學校學習健康知識;大多數(超過90%)的中國小生都認為學習健康知識很重要。99.7%的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持肯定態度;97.7%的家長認為學校/幼兒園有必要為孩子提供健康教育。

(二)家長、老師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認識不夠

從社會發展對人的需要來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面對這種高速變革的時代每個人都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追求基本的生活素求,而忘記了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更加忽略了對學前兒童心理的培養。同時,幼兒園教師和兒童家長由於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容易出現職業倦怠、焦慮等心理問題。經過調查,我國80%以上家長和教師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認識不到位。部分有認識的也因為生活節奏快,沒有真正履行教育者的身份。

(三)受升學壓力影響,家長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從當前3—6歲兒童現狀來看,由於他們處在心理髮展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可塑性大,心理上極不成熟,自己調節控制水平低,極易受環境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再加上父母過分注意對孩子生活上的關懷和呵護,很少細心關照孩子的心理感受,使孩子形成了膽怯、自卑、孤獨、焦慮等不健康心理。他們在同伴中不合群,做事不自信,缺乏責任感和競爭意識。我國當前因為家庭結構的問題,很多孩子和隔帶父母相處的時間較長,父母對孩子情感教育及素質教育重視程度不足。

(四)師資問題(專業師資缺乏,教師缺乏教育教學理論指導,專業師資隊伍建設,似乎成了制約目前我國學校健康教育全面、有效實施的“瓶頸”。

除了家長、老師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認識不到位,受升學壓力影響這兩個主要因素之外,學校呼喚更多的教育教學理論工作者,呼喚教育工作者的職業素養,呼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體系。

幼兒期是人生歷程中生理、心理髮展速度最快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裡,如果成人能積極地鼓勵兒童獨創性和想象力,就有助於培養其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的目的和勇氣。對幼兒進行健康教育是把通往健康的鑰匙交給了他們,對他們一生有重要的影響。

五、針對以上我國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建議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採取以下策略:

(一)建議加強在職人員培訓,建成專業人才培養基地。

教育局作為各幼兒園的直接管理部門,擁有很強的行政執行力。幼兒園老師在師範學院學習的效果不明顯,如果教育部門能聘任專業的教師團隊,將培訓納入“幼兒園師訓計劃”,我想教育部門會向幼兒園輸送更多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

(二)不斷完善人員資格管理

建議相關部門加強對從業人員資格管理的考證、認證進行規範化管理。藉助行政手段,促進各幼兒園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並設定從業人員的門檻,為提供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提供良好的平臺。

(三)建議各幼兒園收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案、點子等,研發相關的教材,使其形成完整的課程。

建議業界更多的人能開發相關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給更多的老師提供規範的教育課程。比如,以前我曾參與“養成教育”的課題研究。後來在短短的幾個月後我收到了出版的樣書,樣書裡除了我設計的活動,還有很多其他老師設計的活動。這類的教材對於幼教工作者更加實用、更加便捷。

(四)呼籲大專院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培養專業人才

大中專院校作為人才輸出的重要基地,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及重視度。作為人才輸出的搖籃,應該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大力推行“專業院校”和幼兒園對接的工作,比如,院校應該讓學生走出課堂,到各幼兒園實習,然後返校後再根據實踐經驗進行研討。這樣做出一個“理論、實踐、理論”的迴圈,使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實踐總結能力。以便踏入工作崗位就能很好的發揮他們的專業性

(五)進行課題研究,重視科研成果展示,加強校際之間的學術交流

以科研帶教研,教研促科研的兩條腿走路,並找到了結合點。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標具體化、科研課題化、管理規範化、責任指標化四個操作層面上展開每位教師參與科研,密切地與保教實踐結合起來進行探索、研究。如:“音樂活動與幼兒合群性研究”、“美術活動中的交往、合作”等課題,將教科研融合起來。同時,培養了一批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師群體。

(六)呼籲社會各界人士投身到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業中來,藉助各行業力量為孩子出版適合他們的讀物,呼籲各位專家人士進行各種公益講座等。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體化是指幼兒園、家庭和社群共同關注,形成合力,開張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園是生態環境中學前教育子系統的支柱,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起著導向作用。幼兒園應該主動與社群溝通,優化社群的教育環境,使幼兒從自然的、社會的、規範的環境中,心理得到健康發展。家庭是幼兒賴依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組織,家庭環境的教育功能會影響兒童的健康發展。我們深知問題表現在兒童身上,根子在家庭。因此,我們依託社群優化教育環境,開展心理輔導,提高家庭的教育指導水平。

1、家長學校開設有關幼兒和家長心理的講座

2、開展親子活動

3、開設家庭心理諮詢

4、週日串門活動

5、對有問題兒童的家庭上門治療、送教

6、開展學習化家庭建設活動

7、開展“社會模擬活動”,讓小區中的中國小生定期來園與孩子們一起遊戲活動,或到社群中參與社會活動。通過與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可以解決獨生子女的任性、自己封閉、不和群的問題。

8、實現時空開放,積極利用社群心理衛生資源,努力形成一體化的教育網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體化是指幼兒園、家庭和社群共同關注,形成合力,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園是生態環境中學前教育子系統的支柱,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起著導向作用。幼兒園應該主動與社群溝通,優化社群的教育環境,使幼兒從自然的、社會的、規範的環境中,心理得到健康發展。家庭是幼兒賴依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組織,家庭環境的教育功能會影響兒童的健康發展。因此建議幼兒園能從實際出發,培養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者,投身於更廣闊的教育事業平臺中!

幼兒園小班心理健康總結10

幼兒要入園,是幼兒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第一步。他會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沒有家人的陪伴、陌生的環境、喝水和玩玩具都需要等待,由此產生的恐懼、哭鬧和焦慮都會讓幼兒感覺非常的不適應。幾周下來幼兒瘦了一大圈。家長看在眼裡痛在心上,那麼類似的問題如何避免呢?家長要注意做好幼兒和家長自身的心理準備。

家長心理準備父母特別是祖父母可能對孩子上幼兒園不放心,並在言行中有意無意地流露出來。孩子是很敏感的,他會從大人的態度中感覺到幼兒園不是個有趣、安全的地方。爸爸媽媽應當堅信:上幼兒園是孩子社會化的重要一步,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多好處。孩子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只要我們給予適當的幫助,上幼兒園就會是一個快樂的事情。

其次,相信老師也是很重要的。幼兒園裡的老師都經過專業培訓,瞭解幼兒的心理,其中絕大多數是很有愛心和責任心的。家長的尊重、信任和配合對老師會是良好的激勵

幼兒心理準備家長要幫助幼兒做好入園的思想準備,一定要讓幼兒知道為什麼要去幼兒園,並向幼兒滲透,幼兒長大了,所以才去幼兒園。上幼兒園可以學到很多本領、還可以每天和好朋友一起做遊戲。向周圍已經上了幼兒園的小朋友表示讚美和羨慕,讓幼兒對上幼兒園產生一種積極地的心理效應。請入了園的小朋友到家來玩,聽他們講幼兒園裡的生活和遊戲;講述小朋友的趣事;講述老師的可親可愛;講述幼兒園裡的各種各樣好玩具;從而使孩子對幼兒園產生好感和興趣。再者家長應該讓幼兒知道媽媽每天會去幼兒園接他,爸爸媽媽很愛他。去接的時候先給擁抱,不要讓他感覺爸爸媽媽不要他了,把他扔在幼兒園。

幼兒園小班心理健康總結11

學習了《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心理調適》這一課程,本人受益匪淺。我覺得自己不僅學習到的是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而且讓我更為自信更為坦然地接受一次次的挑戰!

在這次學習中,我認真傾聽了教授與從事心理工作一線老師的講座,他們都以實實在在的案例和具體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了心理健康這門學科的魅力所在,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論引領,並且通過理論學習、自己剖析等讓我們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基礎教育,同時也讓我們知道,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可以減少甚至杜絕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通過學習我還意識到要實現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的人格健全發展的目標,教師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尤其是班主任。所以在這幾天的學習中,我都認認真真地看教材,聽講座,做好筆記,學好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學習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教師的心理健康也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好的教師能為學生設計一個良好的心理成長環境。人不怕做事,就怕心累。當心累時,我們要有自己控制、自己除錯的能力,保持樂觀積極的教育心態,不將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緒帶入教育工作中,不遷怒於孩子,剋制偏愛情緒,一視同仁地對待孩子,同時不將工作中不良情緒帶入家庭。我還學會了幾種解壓的方法:控制呼吸法、自己剖析法、學習轉移法、投身自然法、心情放假法、肌肉放鬆法。這些都給了我借鑑作用,正確認識自己通過學習,我意識到在工作中要有更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並且認識到,保持這種心態對每個人的工作、生活都是至關重要的。

這些將深深地影響著我、激勵著我對今後工作的態度,這也將直接地影響到我的學生們,使學生們能夠在良好的心態下學習、進步。在培訓學習中,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衝擊;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頗感自己的責任重大、知識貧乏。通過這次學習,我收穫頗豐、感想頗深:眼界開闊了、思考問題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許多疑問得到了解決或者啟發。對教育的認識有了一個新的提高,對心理健康與心理調適的素質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幼兒園小班心理健康總結12

一個人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質和他在3—6歲時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質有很大關係。足見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在我們的幼兒園教育中,可能我們更多的關注到幼兒的身體健康,對幼兒的心理健康關注的比較少。通常我們能很快發現某個小朋友身體上的不舒服,而某個小朋友情緒等心理方面的問題,卻需要多時才會被發現。

那麼,對於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們該怎麼做呢?

首先,教師要以健康的人格、自身的言行,影響幼兒。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心靈也很脆弱。教師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工作和幼兒,用自己健康的人格來影響幼兒。同時,言傳身教,教師要以自己的言行來影響幼兒,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免不經意中使兒童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

其次,教師要合理安排幼兒的一日生活,促進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

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發展需要,為幼兒安排合理的一日生活,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學習,健康發展,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最後,家園合作,共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任重而道遠,光憑幼兒園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學會和家長溝通,像家長傳輸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讓家長配合老師,在家庭中營造健康、和諧的氛圍,共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幼兒園小班心理健康總結13

一、被人愛撫的需要

孩子們總是希望別人喜愛他,喜歡經常得到人們的愛護和關懷。在家裡,父母的愛撫能夠讓他充分享受到安全感、幸福感。在幼兒園,孩子們渴望從老師那裡汲取愛的溫暖,受到鼓舞。教師的每一句誇獎,每一個輕輕的微笑,都能使孩子們體驗到無限的快樂和滿足。對於那些性格孤僻、內向、膽怯,尤其是平時較少得到成人關心的孩子,愛撫就顯得更為重要。只有那些能經常得到愛的滿足的孩子,他們的心理、個性才能獲得良好的發展。所以,對幼兒充滿愛心,這不僅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幼兒教育工作的一條準則。

二、參與和取得成功的需要

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孩子們的天性。只要周圍的事物引起他們的興趣,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參與意識,並會為達到參與的目的,表示滿足。反之,幼兒就會顯示出不高興,甚至情緒低落。積極的參與可以喚起幼兒對本身能力的感覺。如果幼兒能夠經常在遊戲、勞動和學習等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愉快,他就會越來越多地因為意識到自己的能力而感受到快樂和自豪。他下一次就敢於去做同樣的甚至更復雜的活動。參與和取得成功的需要越是得到滿足,由此產生的情感體驗就越深刻,幼兒的積極情感也就在反覆不斷的強化中獲得發展。所以,在幼兒的各項活動中,我們都要創造條件、創設情境,促使全體幼兒積極參與。在活動中教師要化難為易、化繁為簡,要耐心指導、細心引導、精心疏導,力求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完成活動任務,以取得成功的體驗。

三、自尊的需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前進,教育孩子規規矩矩聽話和按照成人意志去發展兒童,逐漸為培養幼兒獨立的人格,全面發展幼兒個性所代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孩子們比任何時候都表現出自尊的需要。他們學什麼、怎樣學,玩什麼、怎樣玩,都不喜歡由成人硬性規定。特別是當他們的某些願望和行為與成人的要求衝突時,採取和藹可親的態度,循循善誘的說理,與幼兒平等地對話,才可能使孩子們愉快地接受成人的指導。否則,幼兒就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越是有個性的兒童,逆反心理就越強。幼兒往往會因為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情緒變得反覆無常。這對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是極為不利的。

四、擺脫過失感的需要

幼兒的過失感是在他對事物萌發出某種責任感時所產生的心理體驗。一般說,幼兒年齡小,缺乏判斷能力,理智感差,心理承受能力低等,他們做事往往不計後果如何,因而一旦犯了過失,就會精神不振,甚至產生懼怕。這種情緒狀態說明幼兒意識到某種責任後果的發生。兒童越是有責任感,過失感就越重,就越需要從過失感中擺脫出來。對幼兒發生的過失,成人不宜指責、訓斥。那樣容易使其形成壓抑的心態,整天心神不安。相反,應該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的過失,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有過失,犯錯誤是難免的,改正了便是好孩子。一位教育工作者說的很好:“學生的心理很脆弱,承受能力有限,在明知自己的過錯併為之痛下決心悔過自新之際,教師最好不要草率行事。拯救靈魂,需要的是耐心,是毅力,是勇氣,是寬容。此時,給學生一點面子,就是給他留下了信任、關愛、期望。須知,一個翹首向善、滿懷希望的靈魂,他一定能戰勝自己和超越自己。”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學習。

五、感情交流的需要

幼兒能夠對他周圍的人表示出有遠有近、有親有疏,這是感情的作用。他們常常把心目中最親近的人做為感情交流的物件。如父母和對他影響最深的老師。而對感情最近的人,幼兒能把心中的祕密說出來,會在遭受挫折和傷心的時候,把心裡的痛苦和委屈告訴他們,甚至在他們面前盡情地大哭一聲,以發洩心中的不快。這時候孩子們的感情最真切,需要成人以同樣真切的感情對待他們。他們渴望從成人那裡獲得感情上的鼓舞和力量。因此,促進與幼兒間的感情交流,成人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創造良好的感情氛圍,教他們把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情感都傾吐出來。如果幼兒在他周圍找不到交流感情的物件,不能正常地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情,那就會限制幼兒積極情感的發展。相反,就可能強化了幼兒的消極、不健康的情感。

總之,幼兒的情感需要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幼教工作如能較多地從關心和滿足幼兒的情感需要出發,加強對幼兒的情感教育,就能從小奠定兒童情感發展的基礎,為今後培養幼兒具有更高階的社會情感創造有利條件。最後用一段名言與大家共勉:每天給學生送去一個燦爛的微笑,這微笑會像一縷春風、一抹陽光,吹散學生心頭的陰霾,溫暖學生的心靈;每天給學生送去一個真誠的鼓勵,能給孩子們以勇氣和力量,進而點燃他們心中的希望,激發他們的潛在力量;每天給學生送去一個誠懇的忠告,或故事、格言,能幫助學生剖析事理,明白道理,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