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調查報告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2W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風俗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風俗調查報告15篇

風俗調查報告1

一、調查時間:20xx年11月10日

二、調查地點: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一食堂

三、調查物件:在校學生

四、調查方法:隨機調查

五、調查人:張佐張寶丰趙煒楠張宇航王昊

前言

在這個炎熱的漫長暑假中,我在學校的倡議下,進行了一次暑假社會實踐,我相信作為一個大學生,不能一直所謂的閉門造車,而應該積極的接觸社會,瞭解社會,為以後步入社會做一些準備和鋪墊,有個詞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熟能生巧”,現在做的這些事很小,也許微不足道,但是我相信以後總會感受到它們所帶來的幫助和成長。

主體

1、正月

正月,又稱元旦,或稱正月七年級。正月七年級是一年、四季、十二個月起始的一天。《春秋傳》上將正月叫做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因此,正月是從自有曆法以後,上古就有的節日。

正月有很多習俗,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這項風俗至今還保持,飲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體活動現已廢棄,包括漢晉時期,如周處在《風土記》裡所說:“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政府在正月要舉行大朝會,皇帝和百官要舉行大型團拜活動,並宴請各國使節,特別重視對遼、高麗使團的賜宴待遇。此項活動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法定保留的傳統節日僅有正月,但改名為“春節”,並將元旦放在西曆一月一日。

2、立春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間,這是古代傳統的祭農節日,按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祭農本在四月間開展,漢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晉時,再改到立春。立春這天,官員要親自穿戴慶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援和重視

開春後的農事,民間也相應有慶祝活動,這個節日其實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晉傅鹹《燕賦》說:“四時代至,敬逆其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個傳統節日。

3、元宵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天,因為過了這一天,絕大部分人們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動盛大在有燈會和煙火活動。舞龍舞獅,社戲雜耍,從白天起就開始進行,直至深夜。為了保持與民同樂的姿態,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執金吾,就是守衛皇宮的近衛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一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參觀遊玩。焰火就設在金水橋附近施放,以便於皇帝和嬪妃在皇城門樓上欣賞。

元夕到來,許多禁錮在深閨裡的青年婦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許出來觀燈,這就為青年男女的接觸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演出了許多愛怨的愛情故事,在明代白話小說裡多所描述。北宋歐陽修詞《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寫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見,此情何以堪。辛棄疾詞“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上人竟然從天而降,其激動的心情可知矣。

4、曲水

三月三日這天,按照《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曲水”就是河流彎曲之處,水流速度減緩,舊時,遊人乘坐畫舫順水飄流,每至港灣或河流彎曲處,則停下來飲酒賦詩。這個節日起源很早,晉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摯虞回答他的疑問說是周公時候就有了,原來是把酒杯裝酒,浮於河流裡。王羲之《蘭亭集序》裡的“曲水流觴”就是這個意思。

5、寒食

寒食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這個故事並不見於《左傳》和《史記》的記載,南宋洪邁的《容齋隨筆》專門考證過它。元張養浩曲《中呂。兼堯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菸,雨過郊原”似說寒食來源於唐堯傳說。

6、清明

清明節祭祀祖先和亡故的親人,大約在南北朝以後才興起的,因為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未曾記載。北宋時要家家插柳枝在門庭,官府要舉行所謂“鑽燧改火”的儀式,就是用榆木鑽木取火,還要舉行龍舟比賽,

熱鬧非凡,不光是簡單地掃墓活動,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那麼悲滄。

7、佛誕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聖誕節,是佛教東傳以後的全民宗教節日。這個節日大約在唐時才出現。這一天,大小禪院都有浴佛齋會,和尚以香藥糖水贈送香客,民間則煮酒,吃春季瓜果紀念。

8、端午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會,非常熱鬧,民間要自發組織龍舟比賽,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於門庭。這個節日相傳是紀念楚大夫屈原憂國憂民,奮身投汨羅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葉包成飯糰投入江中作餌,讓魚鱉不食他

們尊敬的屈大夫。但據邯鄲淳《曹娥碑》說:“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這是相傳於吳國之俗,事在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則說這個風俗起源於越王勾踐,看來,端午節起源於吳越風俗。

喝雄黃酒,掛艾草,採雜藥的風俗可能出自上古,採雜藥,《禮記。夏小正》:“此月蓄藥,以蠲除毒氣。”早說了。

端午節慶祝活動國內現在仍然很熱烈,但是人們卻沒有以前那種萬人空巷的熱情了。

9、七夕

過去傳說,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織女要從隔開的銀河上踏過喜鵲組成的橋相會,這當然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固然,這個神話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國青年男女在那個禮教森嚴的社會裡,追求自由戀愛幸福的艱難,但恰恰唯其艱難和險阻,才激發起堅韌和持久,因此,這個故事才會長久地在人們中流傳,才會附麗到七月七日這個仲夏夜的晚上,遙望星漢燦爛,而天河渺渺,獨有天孫(織女星)閃閃爍爍,向著彼岸的河鼓(牛郎星)傳遞著她那永恆的愛。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故事的最早來歷可在西晉文學家傅玄的《擬天問》裡發現,他說:“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會天河”。

南朝時候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了那時江漢地區,七月初七日這天夜晚,家家戶戶的婦女結紮彩絲線,空很細的針,有的人用金、銀、黃銅做成針,把瓜、果等擺列在庭院中,向織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織網,就認為是織子星神降臨的顯示。也就是說,七月七日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織女相會的意義,而且有向織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義。織女星作為民間傳說裡的紡織女神,她是古代勞動婦女勤勞智慧的象徵,古代婦女在這天晚上,通過結紮彩絲線這樣的女紅活動來祭祀她,希望從她那裡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日晚上,又被稱為“乞巧節”,這是一個有進取精神的節日。

10、鬼節

中元節在七月十五日,俗稱“冥節”,這天據說要燒紙錢餉亡魂,寺院要設法會,作道場以超度亡魂。這個節日起源於佛經裡的“目連救母”,所以宋時很熱烈,要在街市上搭戲臺唱雜戲“目連救母”。

這個故事實際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經義結合起來,便於佛教的普及宣傳,故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在《聊齋志異》裡,多處提到盂蘭盆會。

11、中秋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顯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節的紀念活動就開始了。中秋圍坐吃月餅,然後走出戶外賞月,還有一家人團聚之意,這可能來自蘇軾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蘇東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蘇子由寫下的詞。但中秋望月起源並不在這個意義,就是明擺著賞月,卻來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葉法善的幫助下遨遊月宮的優美故事,還攜帶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話傳說。至於中秋夜吃月餅的習俗,則傳說是元末農民紅巾軍起事時,以圓餅為號。

12、重陽

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佳節,這一日正逢秋高氣爽,是郊遊登高望遠的好時候。王維《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裡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表現他對親人真切的思念感情。

13、臘八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所以對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東漢劉珍等編寫的《東觀漢紀》說在祭祀灶神時要以黃羊為牲。到了兩宋時期,祭祀灶神的活動中出現了吃所謂“臘八飯”,就是以各種果子雜料煮粥而食。

“臘八粥”流傳了下來,至今許多家庭還有此種風俗。

14、除夕

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一天,每家每戶爭取團圓,全家圍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一家大小在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一年中最後一個夜晚,至今在神州大地還濃濃的保持著。

在《荊楚歲時記》裡,記載有:家家戶戶備辦美味佳餚,到守歲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來,一家人在一起開懷暢飲。留下些守歲飯,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到大路邊或街道旁;認為有吐故納新的意思。

結尾

通過這次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和風俗的調查,我覺得自己收穫了許多許多,還知道了一些平時所不知道或不清楚的節日,有句話說得好:“做人不能忘本”,我們作為一箇中國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在日漸豐富的文化的薰陶中,我們更不能忘記了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因為我們是個大學生,更因為我們是個中國人,我們就有義務和責任將之繼承和傳遞下去,一代接著一代。

風俗調查報告2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絡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遊百病

為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男女老幼往野外遊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時左右,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樂。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老年人稱為遊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遊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

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遊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華東師範大學青島實驗中學班級:20xx級(6)班學生姓名:

指導教師

風俗調查報告3

調查背景及目的

春節,俗稱過年,是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傳統佳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乞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地分東西南北,我國各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風土人情,在春節習俗上也各有特色各有看點。

調查物件

1、區域本次調查區域為重慶市東北部山區,以萬州、雲陽兩地的城鄉為重點調查物件。

2、人群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瞭解當地的春節習俗,調查人群為當地居民,對人群年齡等不再細分。

調查經過

本次調查主要採用實地調查方式,走訪萬州、雲陽兩地的城鄉,觀察當地居民在春節期間的行為,並向其詢問具體習俗。調查的第一站是萬州區枇杷坪某街道居民秦伯家,時間是農曆臘月二十六,距離除夕大年夜還有三天時間。秦伯家剛剛喬遷新居,正在宴請賓客慶祝,當地人稱“賀房子”。

從秦伯口中得知,由於臨近春節,臘月裡許多都是大吉大利的好日子,擺酒席的人特別多,酒樓至少得提前一個月預定。另外在萬州王家坡地區,調查員走訪了幾家大型商場和超市,發現裡面都是人頭攢動,生意十分火爆。一打聽,人們都在忙著置辦年貨。給自己和家人買身新衣裳,給家裡添置些紅紅火火的裝飾品,買些待客用的糖果、瓜子、飲料等。

第二站是萬州區郭村鎮某村居民王婆婆家,時間是農曆臘月二十九,正是20xx年的最後一天。王婆婆平時和老伴兒兩個人住在家裡,兒孫們都在外地工作生活。今年過年,兒孫們都從外地趕了回來陪老兩口歡度春節,老兩口樂得嘴都合不上了。

王婆婆一家四世同堂,一大家子人都在為年夜飯忙碌著,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第三站是雲陽縣濱江路張女士家,時間為農曆大年八年級,張女士一家正準備出門去拜訪孩子的外公外婆。張女士夫妻二人提著為二老準備的新年禮物,簽著他們的女兒,樂呵呵的出了門。

最後一站是雲陽縣江口鎮某村居民黃先生家,是時間是農曆正月初六。黃先生一家基本結束了走親訪友,回到自己家裡,收拾收拾準備投入新一年的奮鬥之中,向著幸福生活繼續努力前行。

此次調查共經十天,從節前到節後,觀察瞭解到了重慶市東北部地區居民在春節期間的習俗,為調查結論的得出奠定了良好基礎。

調查結論

經過調查,關於重慶市東北部山區的春節習俗,得出以下結論:

1、該地區居民和全國所有群眾一樣都十分看重春節這一重大節日。由於該地區的外出務工人員特別的多,尤其是在農村,空巢家庭十分普遍。臨近新春佳節,許許多多在外打拼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看望父母親人,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頓熱騰騰的年夜飯。

比較有特點的是,該地區居民十分看重除夕當天的午飯,菜品十分豐盛,豬頭肉、雞和魚是必不可少的。吃飯前會先在屋外點燃一掛爆竹,在屋內飯桌旁先燒幾張紙錢,桌上擺好三葷三素三碗飯三碗酒,請祖先來吃頓團圓飯,撤掉後才能開飯。相鄰的幾家人之間還會比比誰家更早開飯,搶個步步爭先的好彩頭。

2、當地人在祭祖方面十分看重,節前一定會給自家祖先“上墳”,即除掉墳上的雜草,給墳上添些新土,有些家庭還會讓每一個成員都來添土,表示對祖先的尊敬,同時乞求祖先的保佑。在過年的時候會給祖先燒紙錢、上香、放鞭炮、掛墳票,隨著經濟實力的提升,一部分人會同時在墳前放煙花。當地人十分看重風水玄學,據說明年是閏年,閏年不能動墳,除草添土都不行,只能燒些紙錢之類的。

3、該地區居民在尊重傳統的情況下也會有些變通,比如說守歲,現在很少有人會真的一夜不睡,通常只會等到零點鐘聲響起,燃放過爆竹煙花過後便去睡了。聽說先前當地還有在零點時放十二個大炮仗的習俗,由於安全係數實在太低,出現過很多起被鞭炮炸傷的事故,這個習俗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在繼續堅持了。

4、正月七年級是新年的第一天,在這一天會有很多的忌諱,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做不吉利的事,總之一切都要大吉大利,為新的一年求個好的開始。有趣的是大年七年級這一天,家長不能吵吵著叫孩子起床,那樣不吉利,很多家長會在睡覺前叮囑孩子一定要自己早起,遇上睡懶覺的小孩兒家長可就沒法了,既不能打也不能罵,只能由著他了。

5、在該地區走親訪友非常的普遍,大年八年級是回孃家的日子,很多小孩便隨著父母去拜見外公外婆。從大年八年級開始,大家便忙碌著走親戚了。為了避免客人來了主人卻走親戚去了這樣的尷尬情況,一般會約好某一天去某人家裡拜年,這樣大家才都方便安排。

6、當然了,壓歲錢是少不了的。一般是長輩給晚輩給壓歲錢,晚輩也會給長輩錢,但不叫壓歲錢,只能說是晚輩的一點心意,孝敬長輩的。如果初次帶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的話,幾乎會收到所有長輩的壓歲錢。初次隨父母走親訪友的嬰兒也一樣,不光長輩給,已經工作的哥哥姐姐也會給壓歲錢。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當地很多的春節習俗和全國其他地方的習俗相差不大,大致上都是在春節討個大吉大利的好彩頭,為新的一年做個好的開始,寄託了人們對將來的希望,對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風俗調查報告4

【調查人員】

xxx

【調查時間】

20xx年1月30日――2月15日

【調查地點】

xxx鳳翔鎮

【調查方式】

實地調查尋訪老人查閱資料

【調查目的】

為響應學校對寒假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學習空間,激發學習體驗,我們對家鄉春節文化民俗民風展開了調查,通過此次調研,我們對xxx農村春節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並形成文字展現出來,以此來激發人們對年俗的關注,同時也為文化流失敲響警鐘。

【調查內容】

xxx農村新年習俗和禁忌

【前言】

春節,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千百年來在每一個華夏子孫心中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地域廣袤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民俗,南北方的年俗文化更是存在巨大差異。例如09年我在海南省三亞市過得新年,大年七年級不吃餃子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哥哥所在的重慶地區,新年第一餐吃湯圓,寓意著生活甜甜蜜蜜。遠在新疆的姑姑家,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乾做成的香噴噴的普羅,還吃用麵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帶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我從小生活在xxx,記憶中每逢除夕、大年七年級都吃餃子。除夕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七年級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餃子形似元寶,所以寓有進寶之意。餃子中有的餡裡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餡裡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的在一個餃子餡中放一枚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中國的文化博大精神,正因為各地區不同的風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畫卷。下面就是我們調查的xxx地區年俗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概況。

在xxx地區正月期間的飲食有著豐富的含義,臘月初八,我們稱為“臘八”,在這一天早上,我們要吃臘八粥,教育後人不忘勤儉。小年,就是臘月二十三,稱為“辭灶”這一天要吃水餃,大掃除,祭拜灶王爺,來保佑新的一年裡豐衣足食。臘月二十九清晨上墳祭祖,去上墳的都是家裡的長者和小孩,表達對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的心願,祭祖一般沒有女性這是古代封建社會重男輕女思想的遺留。除夕即大年三十,這一天就是吃、喝、玩、樂的日子,張貼春聯和福字,xxx農村有個風俗,如果這一年家裡有人去世是不能貼上春聯的,去世三年才可以張貼紅色春聯。除夕晚上全家團圓吃年夜飯,菜餚中必須有魚預示著年年有餘。守歲,在十二點時吃餃子,燃放最長的鞭炮,接財神。春晚成了全國家家戶戶的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談笑風生,守歲過節。大年七年級,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開始了新的一年,早餐要吃素餃子,吃過早餐開始走訪拜年,這是小孩最高興的一天可以收到壓歲錢。大年七年級有個禁忌就是不能動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正月九年級稱為莊稼會,如果這一天吃餃子,在新的一年裡就會五穀豐登,糧食滿倉。初五被稱為元寶日,這一天吃餃子,在新的一年裡會興旺發達,財源滾滾。初七被稱為“人七日”這一天吃麵條預示著大人小孩會身體健康,無病無災。正月十五,這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也稱上元節,有觀燈吃元宵的習俗,所以我們都叫元宵節。

在我的家鄉還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正月禁忌剪頭髮,據說剪頭髮方孃家舅舅,意思是正月裡剪頭髮對自己的舅舅沒什麼好處,記得小時候媽媽就不讓我剪頭髮,現在我長大了,社會也進步了也就沒有這樣的做法啦。我還聽說在xxx地區正月裡做媒也是不允許的,做媒有自找倒黴的意思。同時新正月也不允許買鞋,買鞋與“買邪”同音也就是說把邪氣帶回家裡,是不吉祥的預兆。一個正月裡處處暗藏著年俗“機關”稍不留意就會中招。七年級到初四是禁忌亂用針線的,初五那天才可以用,被稱作縫破,意思是把過去一年裡的瑣碎和缺憾都縫補起來。

在家鄉的新年期間對天氣也格外關注,如果七年級到初六天氣都為晴,那麼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六畜興旺,反之災禍不斷。就這樣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經成為人們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豔陽高照,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這些再簡單不過的民俗已經潛移默化的成為人們的希望。在人們不知不覺遵循它的時候,也就產生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由此產生動力去創造生活創造幸福。

【結論】

這次調查報告讓我對家鄉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瞭解,我們系統地收集了xxx地區鄉村民俗的資訊,想以此來激發更多的人,去關注年俗,關注身邊的普通文化,捍衛鄉土文化,避免文化的大量流失。

風俗調查報告5

這個寒假,學校再次讓我們做關於假期的社會實踐報告,這也是假期作業的慣例,之前,這個作業我沒有特別的重視,所以之前並沒有參加之前的評比。這個假期,這個作業我將會好好完成。

隨著寒假的開始,也寓意著快要過年了。春節,大家並不陌生,這是我國每年都要慶賀的大事。再說春節習俗,有人說,不就是吃餃子、放鞭炮嗎?其實不然,我國各地人民的春節習俗都是不一樣的。想要了解?我會一一介紹給大家。

我國異地的春節習俗:

河南:

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過年”的風俗不僅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顯的獨特之處。

祭灶

在河南,春節的祭灶儀式尤為重要。這主要來源於一個民間故事:有一對老夫妻,他們只有一個兒子,兩人非常疼愛他,可沒辦法,家中貧困,只能讓兒子上煤礦去挖煤。有一次,老漢去探望兒子,在路上遇見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交談中得知,光腳片是閻王派來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乞求不要收回他的兒子,光腳片應允,讓他別告訴別人。此事過了三年之後,在臘月二十二晚,老漢將此事講給自己的老伴,誰知被灶神聽去稟告了玉帝,玉帝隨之收回老漢的兒子,懲戒了光腳片。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和倒貼

“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守得越晚越好。

湖南:

豐盛的年夜

飯大家都知道有俗語稱,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這樣玩弄文字的目的在於形容湖南人嗜辣的飲食習慣。湘菜愛放辣椒,辣椒可說是湘文化的精神圖騰,製法也是多種多樣,辣字當頭,也兼顧色、香、味,讓食客吃罷汗流浹背,脣齒留辣,回味良久啊!這湘菜中有名的菜式卻都是普通之物,如老薑炒子雞,湘潭剁椒魚頭、毛式紅燒肉等,均是經濟實惠之物,價格與滋味都平易近人,因而廣受大眾食客追捧.

拜六神

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於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影象,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簷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

拜祖

舊時正月七年級中午,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裡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後點起紅燭,並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過唸經才有效),放鞭炮。最後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拜茶

正月七年級早上,在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閤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於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後,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裡,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幹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七年級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後,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麵',既是圖吉利,祝願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廣州:

年三十

行花街除夕之夜,吃年飯、守歲和逛花市是老廣州辭舊迎新的三件大事。年三十晚上的年飯是越晚吃越好。

年七年級

拜神凌晨祭祖拜神,殺雞。起床焚香,放炮仗。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奔跑往來好幾日,名曰“賀新歲”。七年級的中午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髮菜、冬菇等煮成一鍋“羅漢齋”,希望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天吃完,往後就可以大魚大肉了。

年八年級

開年一大早,家中婦女要主持“開鍋”,下花生油,煎蘿蔔糕、煎魚。現代人更是喜歡將開年飯擺到酒樓吃,吃得越早越好。這天,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廣東流行女兒攜家帶口回孃家。廣州的一些郊區農村還保留著“放生”的習俗,買活鯉魚,用紅紙蓋上魚眼,拜神之後到河塘放生。

年九年級

窮鬼日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希望避免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一些廣州人會選擇足不出戶。這天如有人串門,會被當作窮鬼趕出門。

年初四

神落天接財神回家。如果舊年不如意的可能用“一碗清水、三支香”。

北方過年,有一個影響極為廣泛的俗語:“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扭一扭。”大致道出了北方農村過年的安排。

黑龍江農村與這略有區別: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道有(對聯),三十走油,七年級磕頭。其中,貼道有是貼對聯的意思,黑龍江農村,按老規矩,水井上貼的對聯一般是“道有”,兩字為豎著寫,道字最後一笑“捺”同時作為有字的“橫”,意思是水連續不斷,什麼時候都有。三十走油,是用油炸面制的乾果之類,現在做的已經不多了。

黑龍江農村過年,一般始於臘月二十三,過了正月十五,年算過完了。

1.臘月二十三,要放一掛鞭炮,吃餃子。灶王爺和財神要昇天,即將舊的灶王爺像和財神像燒了,有的人家會擺些供品,堵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們“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2.臘月二十四,掃房,打掃衛生。

3.臘月二十六、七,要殺豬殺雞。不急著吃的肉,外面便是天然冰箱,直接送庫房凍起來。

4.臘月二十八,發麵,蒸包子饅頭和豆包,一部分作為貢品,供奉祭祀祖先用的。另一部分則為了吃,過年了,女人們也不會天天做飯,也要歇歇,也要過年。吃飯時,就取來熱熱就可以。現在這樣做的也不多了,麵食買著很方便。

5.臘月二十九,寫對聯,貼春聯。不僅人住的房屋貼,連雞窩豬圈羊圈牛圈都貼,印象中,牛圈經常貼的一幅對聯便是“牛似南山猛虎,馬賽北海蛟龍”,雞窩貼“金雞滿架”,豬圈貼“肥豬滿圈”或“大豬年年有,小豬月月增”。除了春聯,還貼窗花剪紙、掛帖和年畫。

6.臘月三十,早晨要放鞭炮,下午要吃餃子,接神,迎接祖先回來,有家譜的人家,會將家譜貼上,沒有家譜的人家,會用紅紙寫一張“三代宗戚”,貼在牆上,擺上供品供奉。同時,也迎接灶王爺和財神回來。有一些人會印許多財神像到各家送,這是送財,各家是不能不要,而且還要賞些錢的。

年夜飯一般要有豬蹄和雞爪,意味撓錢靶子,來年多多撈錢。年夜飯不能吃蝦和東北人經常吃的酸菜,蝦與瞎諧音,酸是變質了的意思,不吉利。年夜飯最好有雞有魚,象徵著新的一年大吉大利連年有餘。晚上守歲。一晚上的垃圾不能往外扔,似乎除夕夜扔垃圾是要倒錢,不吉利。午夜鐘聲響起,要給祖先家譜和家中長輩磕頭拜年,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

瞭解了這麼多省份的春節習俗,原來各地的春節習俗是不同的。接著,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漢族佔到92%,剩下的8%都是少數民族。想不想了解這些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是怎樣的?讓我一一介紹給大家。

壯族:

壯族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後便開始著手準備二十七宰年豬,土話叫卡姆景,二十八包粽子,土話叫包口瓬。壯族春節習俗中待農曆臘月二十三“送灶”一過,壯家便處處洋溢著喜迎新春的氣氛:掃房樑,製作肉粽、餈粑、米花糖、糯米餅等新年食品。晚間,村前寨後傳來陣陣清脆的敲餅聲,噴噴油香瀰漫著壯村小巷。

除夕這天,各家各戶男女老少,全家歡聚一堂,吃“壓年飯”,迎新春。按壯族春節習俗“壓年飯”飯菜要煮多,吃夠吃剩,這是預示來年五穀豐登來年有餘的意思。除夕晚,在豐盛的菜餚中最富特色的是要宰大閹雞,魚,家家必有。大年七年級,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裳迎接新春的開始。做生意的人興在這一天到山上要柴,因為柴與“財”諧音,期盼新年財源滾滾來。

藏族:

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春節期間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

傣族: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遊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在傣族春節習俗中,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汙,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傣族春節習俗:八年級、九年級,一些村寨將舉行“象腳鼓比賽”,選手們精神振奮、擊鼓不停,誰的動作優美、鼓聲好即獲獎。

回族:

回族——年三十晚上包餃子,這一天要把素日裡喜歡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熱騰騰的餃子,開啟預先做好的臘八醋,一家人團坐在桌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孩子們卻對桌上擺的各種零食更感興趣,果殼可以隨便扔滿一地。

春節這天,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響徹雲天,孩子們穿著嶄新的衣服,女孩子抹著紅臉蛋,眉間點個小紅點兒,頭上扎著紅髮結,穿來跑去,好不熱鬧,大人們喜上眉梢,互相道喜,祝福新年。七年級中午年飯豐盛無比,但晚上要吃麵條或是合子,象徵新的一年和順、團圓、美滿。

彝族:

彝族過年地板上要鋪一層草。選割巖子上的草,那裡的草是純潔的草、乾淨的草,羊嘴沒有沾過的草;是獸蹄沒有踏過的草;是豐美的草、茂盛的草。芳草欣榮,鋪青疊翠,綠草茸茸如綠氈鋪地,象徵子孫的榮華富貴。彝族過年前除催喂肥豬、釀好酒外,還有一項重要的準備——“堆柴垛”。就是在房前屋後堆一垛又高又整齊的柴垛,過年前要用一兩個月的時間去砍柴來完成這項準備。寨子裡家家戶戶堆柴垛,互相攀比,柴垛堆得高,顯示勤勞、康樂。

朝鮮族:

春節早晨起來,首先洗簌乾淨,然後換上事先準備好的新衣服,祭祀祖先,也就是祭奠供奉在祭祖房的四代祖先牌位。祭奠結束後,需進行新年第一次行禮,即所謂“拜年”。在家人拜年時,接收拜年的長輩需要給小輩一些壓歲錢;拜年時,公公婆婆除了給新過門的兒媳婦壓歲錢,還會送一些諸如化妝品、頭繩等小禮品。家人百年後有祭祖的飲食做為早餐。然後,小輩們又出門給親戚或鄰居的長輩們拜年。春節的年飯一般為年糕湯、打糕、米糕、鬆餅等。從春節那天起,各種民俗遊戲會陸續展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跳板、放風箏等遊戲。

這是我所瞭解到的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但其實,只要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才有過年的氣息。雖然各地的春節習俗也有不同,但是不管是什麼地方,我們大家都在慶祝同一個節日——春節!

風俗調查報告6

調查人員:王坤,趙春光

調查時間:

調查地點:

調查方式:

調查物件:

調查內容:

調查目的:

20xx年1月10日——20xx年2月10日皖北農村(花園村),鄂西南農村(九毫堤村)實地調查,查閱資料,尋訪老人等當地村民農村地區春節風俗瞭解農村春節風俗文化,傳成傳統文化

南北方農村地區春節風俗調查報告

——以皖北和鄂西南農村地區為例

【調查人員】 王坤,趙春光

【調查時間】 20xx年1月10日——20xx年2月10日

【調查地點】 皖北農村(花園村),鄂西南農村(九毫堤村)

【調查方式】 實地調查,查閱資料,尋訪老人等

【調查目的】 為響應院系對寒假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學習空間,激發學習體驗,並與專業緊密結合,增強專業素養,我們於20xx年1月——2月10日分別在各自家鄉開展了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氣氛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新春的契機,依靠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順利完成了此次寒假社會調研活動。通過此次調研,我們能夠了解各地春節的節日特色及民俗民風,並進行比較,從而繼承和發揚民俗文化的精華,摒棄封建迷信。

【調查內容】

【前言】

春節是最具特色的中國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歷史悠久,千百年來在每個華夏子孫的心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地域廣袤,不同地區都有著不同的民俗,春節亦是如此,春節的習俗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特色。而春節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區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全球化程序的加快,春節的習俗逐漸被新一代人所淡忘。我們通過此次調研就是希望能夠具體瞭解各地春節的節日特色和民俗文化,進行簡單比較,繼承和發揚民俗文化的精華,摒棄封建迷信。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周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春節期間,漢族及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予以慶賀,近些年,東北亞的韓國,東南亞的泰國,南亞的馬來西亞等中國周邊國家也開始注重春節舉行各種活動或儀式。在中國大陸,這些活動也

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迎新,祈求豐收等為主要內容。在皖北地區,廣義的春節是指臘月初八至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而在鄂西南地區,春節在廣義上只指每年的最後一天加上新年的前三天,廣義的春節則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一般鄂西南地區的民眾過春節的時候都只過四天,過完就算是春節完畢,開始新一年的準備和活動了。等過過完了十五,大人們都會說年也過完了,節也過完了,忌諱也可以除掉了,同時,小孩們也不能調皮了,不然就不會像過年那些時間不管孩子怎麼淘氣也不會責罰的那樣簡單了。一江之隔,南北差異總是明顯的,究其根源,還是各自當地自古就延續下來的文化傳統在發揮作用。

臘月初八,即我們平時俗稱的“臘八”。皖北地區的農村,在這一天早上,要吃臘八飯,就是把幾種雜糧(大米,小米,饊子,豆腐,豆皮等)放在一起熬成粥,鹹淡皆有。關於臘八粥的傳說,有一種是朱元璋(安徽鳳陽人)當皇帝后,為不忘從前的艱難經歷而教育後人 的,也有別的相關的傳說,但大都與勤儉節約相關,這也表達了不忘先祖的勤儉之美德。而在鄂西南地區,當地居民是不過臘八節的,這樣的猜測可能和臘八節的起源中的主人公朱元璋不是湖北人有關,反正鄂西南地區的民眾是沒有臘八節的概念的,這也符合南方地區的飲食上主產大米有關。臘八節畢竟是八中糧食的綜合食用,這在鄂西南地區是沒有生存的飲食文化土壤的。

小年,皖北地區一般是臘月二十三,鄂西南則是臘月二十四。稱為“辭灶”。舊時,家家都有“灶王爺”神位,受玉帝敕封“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簡稱“九天司命”,而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辭灶這天是灶王爺上天面見玉帝的日子,所以要在他走之前要對其進行祭拜,望其上天后多說好話,以此保佑一家人來年豐衣足食。記得在小時候,農村多要放鞭炮,吃水餃,大掃除,並在庭院中置供桌祭祀。但是現在全國各地的大部分農村中的小年似乎已經名存實亡,沒有任何的活動,只有少數老年人嘴上唸叨。這樣飛春節習俗的改變也當代人生活節奏加快有關。快速的生活節奏下,人們日益受驅使於豐富的物質,對繁瑣而單調的春節習俗而能免則免,加上農村地區青壯年大部分開始脫離土生土長的土地,而開始去城市打工,留守農村的老年人則不再有充沛的精力去講究這些習俗,再加上就算遵循了,也覺得沒人理解而怠倦,久而久之,小年的習俗則開

始丟棄了。

臘月二十五——二十八,在這幾天才能真正感受到春節的氣息,因為這幾天的在農村的活動並沒有固定的哪一天,所以在一起進行闡述。在皖北農村這幾天要蒸饅頭和包子,並不是像平時一樣,首先數量上要多的多,其次蒸好第一鍋饅頭的時候要放鞭炮,並拿兩個饅頭,兩個包子(一個饅頭一個包子在放在一個碗裡)分別祭祀玉帝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天老爺”和灶王爺。所以在這一天很多家庭都要從前一天半夜就起床,而忙到很晚,從時間上的忙碌也凸顯對春節的重視。另外在皖北農村地區多自己做很多面食,多為油炸,有丸子,面葉等,俗稱這一天為“過油”。鄂西南地區則是開始準備長達四天過年的食物、鞭炮和走訪親戚的禮物了而到如今,禮物則開始用簡單實用的現金代替了,這和現在農村青壯年大多平時不在家,過年匆忙趕回來過個年,在對年長親戚表達感情的務實觀念有關。同時,一年一年的,農村地區打工返鄉過年的青壯年對自己的顏面也是越發的看重了,這體現在對除夕夜對鞭炮和禮花的使用數量和質量上有所體現。如果一家中的鞭炮放的時間越長,放的禮花越貴,則表示這一家人在即將過去的一年中財源很旺盛,家庭鬧的很好。新年即將來臨之際,要置辦年貨,洗衣,洗被等,在此我就不贅述。

臘月二十九,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鄂西南地區上墳的習俗則是在正月七年級清晨,即“出行”,表示新年早起勤奮的意義。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皖北農村仍保留這一風俗,去上墳的多為家裡的長者,但是現在也有年輕人,沒有女性,這也是古代重男輕女的表現。同樣的,鄂西南地區的上墳多是每家每戶的壯年人和小孩,表達對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保佑家人平安的心願。婦女則是沒有資格祭祖的,同樣的這是古代封建社會重男輕女思想的遺留。但是今年在鄂東南地區則有所改變,體現在家族女性開始進入族譜中了,這是社會上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現之一,代表了現在文明的進步。

除夕,多為大年三十,是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20xx年春節沒有大年三十,臘月二十九為除夕)一般這一天為吃、喝、玩、樂的日子,張貼春聯,福字等。皖北地區當地有個風俗,如果這一年家裡有人去世是不能張貼春聯的,去世一年兩年分別紫色和黃色春聯,去世三年以上方可重新貼紅色春聯。許多地區在當天晚上全家團圓吃年夜飯,守歲,在凌晨時吃餃子。在皖北農村過年豐盛的正餐為除夕中午,而晚上是吃餃子。吃飯之前燃放鞭炮,多為一年之中燃放最長的鞭炮,表示對這一天的重視和紀念。鄂西南地區則不同,在這一天之前,家中必須有人燒紙錢給祖先,即“包包袱”,表示祖先的陰間也要子孫為其準備過年的錢,讓祖先過個好年,表達子孫後代的孝順之意。這一天家中人必須早起,小孩們做家中衛生的全面打掃,寫、貼對聯和福字,大人們同時準備中午的團年飯,飯準備好後,家中男性成員必須洗手靜臉,準備香燭鞭炮和祭祀食品,去當地土地廟祭拜土地,祈求土地神的賜福。完畢後,家中開始吃團年飯,在擺放碗筷餐具時候,都要多準備一到兩幅,菜餚中也必須要有魚,以示年年有餘之意。家中如果有成員未回家過年,堂屋大門則只能半關,後門全關,只有全家人吃飯都吃完比後才能開門,然後年飯吃完了則開始個人的活動,所謂個人的財路而已。走訪拜年此時可以開始。同時,家庭成員這天必須洗澡,所謂洗盡汙穢,迎新發財之意。

大年七年級,除夕夜晚,春晚成為了全國家家戶戶的一頓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談笑風生,守歲過節。當凌晨的鐘聲敲響,寂靜的夜晚便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鳴,這也昭示著新的一年的到來。大年七年級,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如果非要掃地不可,必須從屋子周圍掃到中央,這稱為“聚財掃”,據說這樣可以聚集財氣。同時,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皖北農村地區仍儲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七年級不出掃帚,不倒垃圾。早飯是伴隨著鞭炮生開始的,吃的是除夕下午的包的“素餃子”,在當地俗稱“扁食”,七年級的早上不能吃葷。早飯過後,給老年人拜年,會象徵性的收到壓歲錢。隨著通訊技術的進步,電話,資訊,網路也成為拜年祝福的重要手段。

正月十五,這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

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元宵節全國各地都有燃放煙花炮竹,點燈過節等共同習俗。在這裡我只首先簡單介紹一下皖北農村的一些特色。如臘月底一樣,要蒸饅頭,數量較多,但是與其不同的是,這次也蒸麵燈(用麵粉做成燈的形狀,有燈座),還要單獨蒸“月燈”,代表十二個月(每個“月燈”上都有花邊,花邊的數量代表月份)。據老人說,剛蒸好的十二個月燈裡蒸餾水代表著來年所代表月份的降水量,而且比較精準。如貼春聯一樣,當年家裡有人去世的,在這一天也是不能蒸饅頭和麵燈的,到傍晚時分,村莊裡其餘各家都會給他們送去兩個饅頭和兩個面燈,在茅山派術數中據說是需要“集萬家燈火,藉以還陽或者轉世”。鄂西南則簡化些,食物跟春節一樣,加上在祖墳上點燈籠,和自己點燈籠之外,與皖北地區無異。

【結論】

隨著現代社會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春節有著新的內涵,同時春節也面臨著新的挑戰。作為文化遺產專業的學生,自身存在著對民俗和民風的敏感性,我們身處於一箇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的偉大時代,自然應為春節這個古老的節日增光添彩,因為民俗本應是大眾生活中自發形成和傳承的,來體現民眾的文化訴求。春節,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我們要在保持傳統文化和接受現代生活方式中找到一個契合點,構建一個新的民族文化體系,在與時俱進中解讀我們的春節文化,繼承和發揚民俗文化的精華。

歷史文化學院 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

風俗調查報告7

一、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另一名稱為“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目,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風俗習慣,許多相傳至今。

關於過新年還有一種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除夕這天從海底爬上岸傷害人命。一位智慧的老人,在門上貼大紅紙,燃放能發出劈劈啪啪響聲的竹子,把“年”嚇跑了,人們再也不用四處躲藏了。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二、春節的習俗: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從萌芽到定型,不斷髮展,形成獨具中華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習俗。主要有:

1、臘八粥:臘八這天,不管富人和窮人,家家都要喝臘八粥,是過新年的前奏。這天之後,人們就開始購置年貨,打掃衛生,佈置居室,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來。

2、祭灶神:臘月二十三,人們供紅燭、糖瓜,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3、掃塵:臘月二十四,全家一起年終大掃除,乾乾淨淨迎接新年的到來。

4、貼對聯: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對聯,表達人們迎新納福,祈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5、貼年畫:年畫和對聯一樣,起源泉於“門神。”各種彩色年畫,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發展到現在,月曆和年畫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掛曆。

6、倒貼福字:人們用福字來表現福運、福氣、幸福的嚮往和追求。倒貼福字,寓意“福到了”。

7、除夕守歲踩歲:除夕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的重要時候。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別換新歲。俗稱“熬年”,在年夜飯之後,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

8、年夜飯:除夕之夜,全家一起吃團圓飯。寓意著全家團圓。

9、壓歲錢: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寄託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10、放爆竹: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給人們帶來歡娛和吉利。

11、拜年: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與年夜飯一樣,最能體現年味兒的春節習俗。拜年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

12、逛廟會、觀社火:廟會上,人們要進香朝拜、許願、還願、求福。還有各種小吃和傳統節目: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13、包餃子:七年級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餃子的形狀象元寶,意味著包住福運,象徵生活富裕,大吉大利。

14、元宵:元宵節吃“湯圓”,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三、不同時期的過新年方式

下面由我來當小記者,分別採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時候是怎麼過春節的。

1、 爺爺奶奶兒時的記憶。

小記者:“請問爺爺小時候過新年吃什麼?”

爺爺:“我小時候,過新年只能吃黑麵饅頭,最好的情況是在七年級早晨吃上一塊白麵饅頭。”

小記者:“啊?那麼不好!怎麼不吃點麵包什麼的。”

爺爺:“那時窮呀!哪像你這麼富有,還有地主要來收稅呢!”

小記者:“那過新年放鞭炮嗎?”

爺爺聳聳肩:“也放鞭炮,但是隻有一小掛,沒有現在這樣五彩繽紛的煙花。”

“那你們過新年有壓歲錢嗎?”小記者好奇地問。

“當然沒有了,都沒錢吃白麵饅頭,有什麼壓歲錢呀!”奶奶插嘴說,“那時候呀,我們過新年都追著大人磕頭,只為了女孩要花,男孩要炮。”

小記者:“沒有壓歲錢還要拜年嗎?”

爺爺說:“當然要拜年,七年級的早上,早早起床,先給長輩一一磕過頭,才能吃飯呢!”

“我的媽呀!我可不要回到舊社會!”小記者驚呼到。

2、爸爸媽媽兒時的過新年方式

小記者:“請問您小時侯吃什麼呢?”

爸爸:“我小時候,因為爸爸在外面工作,所以過新年不但可以吃上大肉包子,還可以吃到香噴噴的肉呢!”

“哇,那麼好,比爺爺奶奶可強多了!”

“那當然,舊社會正在一點點地消退嘛!”爸爸一本正經地回答道。

看著爸爸那得意洋洋的模樣,我接著問道:“那你過新年玩些什麼呢?”

“過新年可是我們的天堂,穿著新衣服到外面去揀許多的鞭炮回來,每天都有小鞭炮放。”爸爸說。

“為什麼不買成串的新鞭炮回來,那不是玩得更爽嗎?”我問道。

爸爸的情緒開始失落起來,“那時大人怎肯花這個錢呢!他們覺得花錢給我們買炮是一種奢侈。”

“那您能有多少壓歲錢?”我問道。

“大概一次20元吧!”爸爸怔怔地說。“已經很不錯了”媽媽插話說,“我小時候,奶奶讓磕頭,一次才給2元呢!”

“那你們的年有什麼好的?”我嘟囔道。

“好玩著呢!”媽媽說,“我們小時候,快過新年時,會上街買漂亮的年畫送同學;大人們都休息下來了,在一起耍獅子、舞大龍、劃旱船、踩高蹺……大人玩得熱火朝天、紅紅火火,我們跟在後面,一路吃著、笑著、鬧著,別提多開心了,可惜你現在看不到這個場面了。”媽媽一連串說了這麼多,我真擔心她會喘不過氣來,饞得我呀……

看著我有點失落的表情,媽媽又說:“還是你們幸福,我小時侯,為了能吃上肉,媽媽晚上煮肉,我就像只小饞狗,圍著媽媽,只等著香噴噴的肉出鍋,好有大骨頭啃。”哈哈,我又笑了。

想想我們現在過新年,可以隨心所欲地放鞭炮;吃各種各樣的美味佳餚;壓歲錢也比爸爸媽媽小時候多,坐在家裡用手機就可以拜年;生活不知要比以前強多少倍呢!但是,在娛樂的過程中也失去了許多的年味兒和樂趣。

通過調查,我發現:傳統文化習俗正在一點點消退,新的過新年方式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其實,春節的一些傳統文化習俗不應該被我們丟掉,有了它們,我們的春節會過得更加豐富多彩。

風俗調查報告8

一、問題的提出

過了臘八就是年。最近幾年放寒假的時間越來越晚,可以說放了寒假就是年。去年臘月25放假,今年由於疫情形勢提前了。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單位工作忙碌,家裡神獸歸籠,春節漸漸逼近,面對繁瑣的過年風俗,我們該如何平衡呢?特此對身邊的人進行調查。

二、調查方法:

1、閱讀書籍;

2、藉助網路查詢資料;

3、詢問身邊的人。

三、資料整理

簡要介紹過年習俗主要有買年貨、掃塵、貼春聯、剪春花、掛年畫、年夜飯、壓歲錢、守歲、吃餃子、吃湯圓、祭祀祖先、放鞭炮、看春晚、拜年、貼福字、逛廟會、賞花燈等。過年,是指過“年節”,即現在所稱的“春節”。我們當地還保留的習俗:買年貨、掃塵、貼春聯、年夜飯、壓歲錢、吃餃子、祭祀祖先、看春晚。

調查物件的相關情況

媽媽(農村):從臘月就開始準備,殺豬,薰臘肉,生麥芽,手工做酥糖,打豆腐,做豆腐乳,除塵,貼春聯,準備一頓豐盛的團年飯。在農村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年貨都是兒女們買回家的。自己只需要買一些小件生活必需品。除夕的下午,家中的男子會去祭祀祖先,風雨無阻。去以前拜年不送禮物,只放鞭炮,村民們輪流請客吃飯。現在不像以前那樣相互串門,只是與自己的兒女相聚。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基本上是不吃人家的飯,也不待客,年紀大了,忘性大,做不了飯。吃過團年飯,就覺得好累,好想靜靜地歇幾天。過好自己的日子。

婆婆(城市):以前掛各種臘味,今年不掛了,只炸了丸子。現在大魚大肉不受歡迎,孩子們都學會了養生,習慣口味清淡。我們也改吃素。現在越來越懶了,除塵,洗窗簾都請人做。團年飯也不想做了,很想在賓館訂一桌,只是沒有在家裡有氣氛。多年前就不熬夜看春晚了,身體受不了。節目有回放功能,正月間慢慢看。正月七年級不吃包餃子了,做素餡的吧,冬天沒有合適的青菜。做肉餡的吧,又覺得太膩了。

輝哥(家有老母):除塵是必須做的事情,對聯不僅要買,還要買上氣派的對聯,一年到頭都是紅紅火火的。冷盤,熱菜都要準備,去年29的晚上,夫妻兩個一個滷菜,一個下炸,忙了半宿。家中有老母親,每年正月七年級,兄弟姐妹卻會來拜年。需要準備午餐和晚餐。

紅姐:平時兩個人在家,孩子上高中了。自己有嚴重的頸椎病。每年過年前請人打掃衛生,只是除塵,今年500元。洗窗簾另外再算。

小明:家有兩寶,大多數的時間用來陪孩子。除塵自已來做,買的長柄可伸縮除塵器,天花板觸手可及,毫不費力。擦拭窗戶玻璃有專門工具,既方便又幹淨。房間平時都比較乾淨,年前再分割槽域進行一次徹底大掃除,每天做一點,一點都不累。窗簾嘛,不一定要年前冼。夏天、十一前後都可以,天氣好,掛上去就幹了,不用特意晾哂。紅姐每年請別人做衛生,還不如請我。讓我輕鬆賺錢。

小榮:前年疫情期間,禁止走親訪友,拜年聚餐。我覺得挺好的。自己想吃什麼就做什麼,還可以在家靜靜地陪伴孩子,真是一種享受。以前每年家裡來客人了,家裡男的只知道吃吃喝喝,熱鬧喧天。家中的飯菜卻是女的操勞,客人走後還得忙著收拾房間,疲憊不堪。

我根據平時的觀察發現,現在物資豐富,交通方便,“年貨”觀念不像以前那麼迫切,什麼時候都在過年。以前城市裡拜年送禮品,只是一種形式,並不是必需品。最後淪落為“雞肋”。現在基本上是送紅包。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小輩家裡的孩子封紅包。安排時間接小輩們吃飯,小輩們需要回請長輩。整個春節就在酒席中度過了,無法專心陪伴孩子,還會讓他們受到不良影響。疫情之後,漸漸發展到子女給父母拜年,父母給孫子、孫女發紅包。聚餐也明顯減少。

調查結論: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越來越獨立,自主意識越來越強烈。一群人的狂歡並不是真正的快樂。一個人的孤獨並不是真正的寂寞。年味漸漸變淡了,過年風俗還在,一年一聚的心願還在。在疫情防控特殊階段,健康最重要。我們需要移風易俗,與時俱進。放假不是為了忙碌,徒增壓力,而是真正的放鬆與休閒。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只要心中有情,不一定是春節,什麼時候都可以相聚。不拘泥於過去,不限制於形式,隨心就好。

風俗調查報告9

一、關於“春節習俗”調查報告的原因:

寒假期間,我隨家人過了一個祥和快樂的春節,在過春節時,發現了一些風俗習慣,在中國人的過年習俗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過年的習俗又是怎樣來的呢?我帶著疑問走訪了村裡的知名老人。

二、調查報告的內容:

通過走訪調查瞭解到:春節,代表了新的一年的開始;春節,意味著新春的到來,是美好的象徵。周而復始的過著春節,可為什麼要過春節呢?相傳,古時候有個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會出來吃人。有一個聰明的小孩想了一個辦法:他讓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掛上紅燈籠,並放鞭炮。“年”被嚇跑回湖裡。從此,人們每年都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年”從此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人們第二天都會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見到了人都會說“過年好”。這個習俗也就被傳了下來。直到今天,人們仍會說“過年好”。

春節,人們都會在一起吃團圓飯,無論多遠,也都會想方設法趕回家。臘月二十九,人們就開始忙著貼對聯、“福”字、掛門錢。把“福”倒過來貼,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們就忙著包餃子,男人們就去“上墳” 。“上墳”意味著想讓死去的親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氣息,同時也表達了晚輩對已故親人的懷念與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餃子成為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習俗。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去“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裡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塊、花生、棗、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春節,長輩會給晚輩們一些壓歲錢,意味著給晚輩們添歲,也寄託著長輩對晚輩的愛與期望;七年級的餃子八年級的面,九年級還得串親戚。人們會從大年八年級走親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們交流過去一年的得與失,為新的一年繪新譜。……….

三、調查報告的總結

春節的習俗來源已久,在中國民族流傳了上下幾千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望“春節習俗”在中國大地上發揚光大。

風俗調查報告10

一調查人員:容章樑

二內容摘要:調查家鄉特有的民俗風情

三關鍵詞:家鄉特有的風俗

四提出問題:我的家鄉有哪些特有的風俗?

五調查過程:

我老家是廣西柳州,柳州市別名“龍城”,是一座具有2100年曆史的古城,現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直轄市,轄五區兩縣(柳江縣、柳城縣),總面積為5200多平方公里,市區面積為650多平方公里,是一個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是廣西的僑鄉之一,是體操王子李寧、乒乓球世界冠軍謝賽克、著名文學家王拯和傳說中的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全市總人口175萬,其中市區人口88萬。

我問媽媽:“我們柳州有什麼特有的風俗?別的地區沒有的。”媽媽想了一下說“我知道一個,年年三月三,壯族人都要舉行盛大的‘歌圩’活動,在這一天,,男女青年要對歌終日,所以又稱為‘歌節’。柳州是壯族人民具有傳奇色彩的歌手劉三姐的故鄉,那裡的壯族人民無論男女老少都是能歌善舞的好手。歌圩那天,大伯、大嫂們都會提著事先準備好的五色飯和彩蛋,青年和少女則都打扮的很漂亮,姑娘們還要帶著繡球,湧向歌圩點,魚峰山下是一個主要的歌圩,歌圩的高潮是擂臺賽,歌臺設在山腳下的幾棵大榕樹下,歌手也相繼上臺獻藝。有老歌手,也有初登歌臺的新秀,人們歌唱著新生活。”老爸說“我們過年,大部分人都會吃粽子、油堆和餈粑。”然後我又上網查,還有三江侗鄉,四月八,依飯節……

六總結:

家鄉的風俗挺多的,我所知道的不過才是冰山的一角罷了。

風俗調查報告11

一、活動背景

目前,中學生對我國傳統節日瞭解不多,為了讓我們瞭解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知識,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理解,並且能夠讓傳統節日得到更好的發展和繼承,我們進行了這次過年風俗習慣調查。

二、調查方式

通過報紙、書籍、網路等媒體。

三、調查內容

瞭解傳統節日的起源;收集有關詩詞;瞭解傳統節日習俗、飲食習慣,以及人們的其他活動。

四、調查成果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曆,正月七年級時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閤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其間談笑風生,其樂融融,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去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西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

掃塵

臘月二十四,彈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上古的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民間的說法是這樣的: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臘月二十四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子,清晰各種工器具,乾乾淨淨迎新春。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源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提升。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斗方等。

倒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商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聯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躍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之後,主題越來越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吃餃子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麵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稱為團拜。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五、活動總結

經過以上的調查表明:我國是一個有著豐厚文化底蘊的國家,春節豐富多彩的風俗習慣為我國的風俗文化的傳承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展現了一個異彩紛呈的中國。

風俗調查報告12

除夕

農曆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俱、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髮,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髮美容。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採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春節

農曆正月七年級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七年級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八年級、九年級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今

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遊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準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裡一放,它就在油鍋裡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嚐嚐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裡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稱為拜正。七年級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七年級、二,無心拜年九年級、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係,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物件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裡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裡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風俗調查報告13

春節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最大型的節日,每年春節個地方的習俗也不盡然相同。那春節我們一般都有什麼風俗習慣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1、除夕

農曆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俱、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髮,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髮美容。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採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2、春節

農曆正月七年級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七年級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八年級、九年級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今

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遊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3、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準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裡一放,它就在油鍋裡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嚐嚐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4、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裡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5、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稱為拜正。七年級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七年級、二,無心拜年九年級、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係,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物件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裡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裡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風俗調查報告14

過年了!神州大地彩燈高掛,煙花炮竹聲響徹大江南北,甜蜜的祝福與新春的喜悅灌溉了人們的心田。各地的人們都準備好豐盛的團年飯,翹首盼望著中央一臺除夕之夜的春節聯歡晚會。但說起團年飯,卻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

在長沙,大年三十,人們忙碌著準備過年的物品。等到晚上的時候,全家人歡聚一堂,開始吃團年飯,述說自己對親人的衷心祝福,大家舉杯歡慶新年的到來。

“十、九、八、七……”隨著新年鐘聲的敲響,小區裡炮竹聲此起彼伏,五彩繽紛的煙花在夜空中相繼綻放,此時此刻的長沙變成了一座不夜城。

而在我的老家——石門,卻有著與長沙不同的過年風俗。

整個農曆臘月,鄉親們便忙碌著準備所有過年的物品。家家戶戶都殺豬宰羊,迎接新春佳節的到來。

家鄉的團年飯一般在凌晨五、六點鐘開始,直到天亮結束。大人們說:這意味著越吃越有,日子越過越亮。

大年三十的凌晨,大人們按照家鄉的風俗,天不亮就起床準備好豐盛的飯菜,然後將孩子們從甜美的睡夢中輕輕喚醒,全家人便聚集在一起燃放鞭炮。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傳出大山,在山間久久迴盪。隨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開始吃團年飯了。大家舉起酒杯,相互傳遞著自己心中的那份真誠的祝福。吃著土香土色的臘魚臘肉,喝著甘甜可口的米酒,享受著一年豐收的喜悅;孩子們滿嘴油膩膩的,別提那份高興勁兒了!

對比下來。長沙吃團年飯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而家鄉吃團年飯卻是在大年三十的凌晨。雖然每個地方的風俗不同,但我堅信,每個人都希望在新的一年裡,事事如意,日子越過越紅火,希望祖國能夠繁榮昌盛,日益強大。

風俗調查報告15

一、問題的提出端午節的習俗有許許多多,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

賽龍舟、在家門前懸鐘馗像、掛艾蒿和艾草(艾葉菖蒲)、 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家人

給孩子手腕盼長命多福。那麼,這些各種各樣有趣的習俗

各有什麼樣的含義呢?

我對此做了一次小調查。

1、你知道端午節農曆是哪一天嗎 a.知道 b.不知道

2、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嗎a.非常清楚 b.完全不知道 c.僅知道一點,比較模糊

3、在你心目中端午節是個什麼樣的節日a.擁有悠久歷史和特色民俗,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割捨的一部分b.跟家人朋友聚會的一個理由 c.已經淡忘的普通節日,過不過都無所謂

4、在端午節的下列風俗中,你今年肯定會參加的有哪一項多選 a.賽龍舟 b.包粽子 c.戴香袋 d.掛艾草 e.吃粽子、鴨蛋等 f.其他民俗活動 g.不參加任何活動

6、我國老百姓過端午節歷來有掃屋除塵的傳統習慣。在我們所在城鄉開展全民愛國衛生運動、推行“整髒治亂”專項行動中,你會以什麼樣的姿態來參與a.參加單位組織的活動 b.打掃自己的居室

c.發動身邊的人都參與

7、在你家裡,參與動手包粽子一般是誰:a.奶奶或外婆 b.媽媽 c.我自己 d.其他親戚 e.沒人會包,買現成的

8、端午節各地政府都要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群眾喜愛的各類水上體育活動,在你的印象中,哪種運動屬於端午節特有的專案

9、今年端午節,你會選擇和誰一起過呢a.家人 b.朋友 c.一個人 d.男/女朋友

10、端午這一天,在放假、吃粽子、看龍舟賽的時候,是否會想到 端午節和我國古代哪位著名詩人有關呢a 屈原 b李白 c杜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