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調查報告(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6.44K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農村經濟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農村經濟調查報告(14篇)

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1

摘要 在中國經濟發展戰略中,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始終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工業化的推進和城鎮化的提速,農民收入增長來源日趨多元化、多樣化。農民收入由主要來自農業轉向農業和非農產業並舉,農業收入由主要來自種植業轉向種植業和養殖業並舉,農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產量、提高價格轉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擴大就業。隨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農業和農村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農業和農村發展,不僅要保持數量增長,而且要注重改善結構、提高質量、增加效益;不僅要開發利用資源,而且要重視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僅要繁榮經濟,而且要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當前,廣大農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發展速度緩慢,集體經濟“空殼”村現象相當普遍,嚴重製約著我縣農村的發展及穩定。因此,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已成為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一、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我縣轄8鎮3鄉(其中2個朝鮮族鄉),123個行政村,耕地面積148萬畝,總人口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8萬人,種植業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煙、萬壽菊為主,養殖業以生豬生產為主,養魚水面3.83萬畝。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積極採取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等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民收入實現快速、穩步增長。據統計,20xx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651元,同比增長 14%;20xx年為4218元,同比增長16%;20xx年達到4881元,同比增長15.7%,特別是20xx年我縣農業和農村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糧食總產量實現4.2億公斤,增長5.8%,創歷史新高,農業總產值實現24.22億元,增長9.6%,畜牧業產值實現8億元,增長7%,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3.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5358元,增長9.8%。

二、當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農民收入連年增長的形勢下,我縣的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農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差、農民增收難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成為制約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農民增收問題。農民增收困難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近年來,縣政府圍繞這個中心,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的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導產業。但總的看來,農民增收的形勢仍不容樂觀。由於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價格低迷,農民從種植業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時,鄉鎮企業不發達,依賴於鄉鎮企業的農民工資性收入也很少,農民增收的難度明顯增加,農民收入增長趨緩,收入受阻。20xx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81元。從收入來源看:工資性收入(外出務工收入)達到1462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為30%;家庭經營性收入3406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為70%;財產性收入13元。人均工業收入僅有38元,佔農民收入的1%;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第一產業收入為2633元,佔家庭經營收入的78% (其中種植業收入佔一產收入的86.8%,牧業收入佔一產收入的12%),家庭經營性收入仍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較大,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尚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二)結構調整問題。

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佈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縣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於強調糧經結構,種養結構比例的改變,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面對提高農業質量,培育品牌,忽視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萬壽菊、烤煙等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就農業調農業的小圈子,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仍不合理。

二是農民分散種植,難以形成規模。農戶農業生產屬於以一家一戶的分散模式為主。由於生產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銷售也以自產自銷為主,形不成規模效益,從而限制了農戶收入。

三是農民既是決策者,又是生產者和管理者,還是銷售者。在廣大農村,由於資訊閉塞,農民即要掌握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又要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資訊,往往無法兼顧。四是農民隨大流現象突出。農戶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獲取資訊能力弱,不能及時得到準確資訊。在產業發展之初,嫌種子或生產資料價格太貴投資大,怕技術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確定市場銷路好壞。他們往往是在看到左鄰右舍或親戚因發展某種產業致富,而跟隨進行產業調整,一擁而上,往往出現增產不增收的情況。

(三)投入問題。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生產成本較高,抵消了“一免三補”政策使農民增加的收入,據20xx年備春耕期測算,農資在去年的高價位基礎上部分品種如國產二銨雖然價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價格相比,化肥價格普遍上漲20—30%以上,特別是鉀肥價格噸價5600元,比20xx年上漲 1700元,因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畝增加成本25—30元,全縣農業增加投入3100萬元,佔農業總投入的7%。而且糧食價格偏低,按照現在的投入水平測算,如果玉米價格在1.1元/公斤,大豆價格在3.2元/公斤,水稻價格在1.5元/公斤時,農民種地效益幾乎為零。

(四)鄉村債務問題。由於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大部分停產倒閉或改制,有的給鎮村兩級經濟留下沉重的負擔,負債相當嚴重。目前,我縣123個村負債 8223.9萬元,村均負債66.9萬元,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負債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夠還銀行利息,嚴重影響鄉鎮和村組織正常工作的開展。許多村組織在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上缺乏思路,步伐緩慢,不敢擔風險,導致集體經濟無專案,“空殼村”現象還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另外,有許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幾萬元的收入,實際上欠銀行貸款,集體公用資金往往是負數。在這種情況下,領導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體的'凝聚力愈加弱化, “無錢辦事”問題嚴重製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五)農業產業化問題。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整體執行狀況較好,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縣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已發展到19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全縣加工型龍頭企業資產總額已達到54820萬元,實際加工能力達到187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1200萬元,創利潤3980萬元,上繳稅金1776萬元。全縣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到3.7萬戶。像萬壽菊產業在省級龍頭企業山東諸城蓮春色素提純有限公司雞東分公司的帶動下,經過9年的發展,基地面積也由試種時的1500畝穩步增長到3萬畝,萬壽菊生產基地累計種植萬壽菊16.5萬畝,產鮮花16.5萬噸,有3000多農戶種植萬壽菊,總收入1.15億元,戶均收入3.8萬元,企業繳納稅金470萬元,萬壽菊這個產業已成為雞東縣的富民產業,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支柱產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是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不高。龍頭企業有所發展,但發展步伐仍較緩慢,企業規模小,農產品加工不足,產品檔次低,目前,全縣省級龍頭企業僅有2戶,基地總面積4萬畝,佔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同其他地區相比,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帶動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大多數龍頭企業對農產品仍停留在粗淺加工的層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術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較低,產品缺乏競爭力,企業效益不明顯。

二是經營主體和農民的利益聯接不緊密。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中介組織建設滯後,產業化經營體系還未完全形成,難以適應產業化發展形勢的需要,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很微弱,還沒有真正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且利益聯結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場波動時難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在交易中農戶牌弱勢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而作為農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訂單”合約,會出現產品注射高價處的違約行為。

三是扶持發展措施不力,專項資金少,貸款比較困難。國家、省專案扶持資金有所增加,但長期以來公共財政和民營資本對農業投入欠帳太多,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業規模現狀整體落後,資金扶持力度明顯不足,農業公共服務條件仍然較差,產業化科技裝備水平落後,許多好的發展設想難以實施,缺乏有效的產前、產中、產後跟蹤服務,表現在產前對市場的預測能力弱,產中的技術服務不配套,產後的銷售服務跟不上。

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2

20xx年6月21日——7月4日,我隨北京大學團委“西部講師團”暨北大愛心社愛心萬里行甘肅路一行16人組成調查組,到甘肅省T縣H鄉進行社會調查和支教工作。期間受到了當地黨政領導,教育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熱情接待以及廣大農民朋友的熱烈歡迎。調查組通過走訪農戶,同黨政領導座談,開小會等形式,就該鄉的農民生計狀況,當地經濟發展情況,教育發展情況等問題進行了調查。這次調查中我們先後走訪了T縣H鄉40餘戶農戶,現將調查的主要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地社會狀況概述

(一)生活環境

H鄉位於T縣東南部,良恭河穿境而過。全鄉轄14個行政村,137個自然村,93個合作社,2331戶農戶,11479人。全鄉總面積為128.6平方公里(20xx30畝),有耕地18990畝(其中川地700畝,山地18185畝),有草場29497畝,林地58640畝;年平均降雨量640mm,無霜期190天,年日照時間20xx小時,年平均氣溫8.1°C,海拔1499m——2400m,鄉政府所在地海拔為1760m。

(二)巨集觀社會狀況

T縣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屬於國家級貧困縣。H鄉去年全鄉經濟總收入為1293萬元,國內生產總值1303萬元,其中第一產業1285萬元,第二產業10萬元,第三產業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15元。鄉鎮財政總收入62萬元,財政供養60人,鄉財政支農週轉金14萬元。

在農業生產方面:全鄉農作物播種總面積18885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14475畝,糧食總產量715.2萬斤,油料產量4萬斤,肉類總產量48.2萬斤(其中豬肉產量43.6萬斤),水果產量4.6萬斤,蔬菜產量150萬斤,人均佔有糧608萬斤。該鄉還興修水平梯田3000畝,並興修了兩條灌溉渠7500米,灌溉面積1500畝。建成中藥材生產示範基地300畝。同時正在對小河子,牛頭寺、米家溝等地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

該鄉的工業基礎薄弱,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現在全鄉共有鄉鎮企業85個(包括磚瓦廠、銅礦採選廠、礦泉水廠、蜂窩煤廠、麵粉加工、百貨銷售、餐飲等)其中鄉辦企業3個,鄉鎮企業從業人員140人,收入總額123萬元,淨利潤總額10萬元,上繳稅金5萬元。

教科文衛方面:全鄉有學校17所,在國小生1429人,教師61人,衛生院1所,醫生6人,病床4張;已經完成了“普初”、“義教工程”、“衛生Ⅷ”等專案的實施,全面開展貧困醫療救助。全鄉多民辦教師,待遇低,福利差,所以教師的積極性有待一步提高。絕大多數農民也都意識到了教育問題的重要性,開始會支援孩子上學。但是當孩子(尤其是國中生)產生厭學或者退學的念頭時,相當一部分農民還會因“生計”原因而採取順水推舟的做法。在醫療方面,我們瞭解到大部分農民小病就在家裡熬,大病就去縣裡看,很少去鄉上衛生所,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家境貧困對於相對較高的醫療費用農民只能望而卻步,另一方面由於衛生所條件較差,農民也不太放心。另外,在該鄉農業科技知識培訓已經開始開展,但是政府的整體服務能力和服務意識亟待加強。

由於地處山區,冰雹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繁,受自然條件限制該鎮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也急需完善。全鄉14個行政村實現了通電、通郵、通公路;已有韓院和李家院兩村通了電話;沈家壩、菜地灣、江林、韓院、離家遠、大莊6村通自來水;固定電話裝機量60部,行動電話155部,雖然如此,但是在如果碰上自然災害往往會導致與外界一切聯絡的全部中斷,從而造成較大的損失加大受災的嚴重性。同時該鄉還在上級政府的支援和指導下初步建成了牛頭寺旅遊森林公園,但是也是因為交通條件的限制,使當地的旅遊資源無法得到很好的開發。

二、經濟狀況

(一)經濟結構和農民收入狀況

在我們所調查的7個自然村中,農業產業結構基本相同,糧食作物主要是玉米,洋芋,穀子等,大部分農民都種植了黨蔘等藥材以增加收入,但是由於近年來中藥材市場不景氣,加上農民地少主要種植糧食以自給只有很少土地種植藥材,所以藥材的收入也極為有限。許多農戶家裡都種植有核桃、杏兒等果樹,但是一般也就只有一兩棵,對家裡的收入也無法又太大的幫助。大部分農民都養有牛羊豬。在禁牧的同時,政府倡導設施養羊,現在都採用圈養的辦法。養豬是為了自家殺來吃,在經濟緊張的時候還可以拿來買,牛是用來耕地和運輸的。一般農戶家還養有雞,大多也只有幾隻,也有養雞大戶,但非常少。

這兩年,由於旱情較為嚴重,因此農作物基本沒有什麼收入。加上種子,化肥等價格不斷攀升,國家實行退耕還林,農戶土地減少,農戶能做到一年的收支平衡,不虧本已經算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生產出來的糧食很少拿出來賣,大部分是自給。有部分農民由於買不起化肥而僅僅使用農家肥。因此對於當地農民來說,糧食生產僅僅是為填飽肚子而進行的生產活動。種植藥材可以說是農民在農業方面唯一的進項。黨蔘收入多則千餘元少則幾百元。因此,如果某個農戶土地較多,藥材種植的面積較大,那這個農戶在村裡的生活就會相對較好。農閒的時候有些較為活躍的農民還會尋找一些零工做。

除此之外,這裡的青壯年男勞力大部分都外出務工,遠的出省,近的就在縣城。就我們的調查而言,大部分都是在省外打工,主要是去新疆、內蒙古等地。外出打工的一年能夠掙幾千塊錢,高的能有五六千塊。但是幹了活卻拿不到錢的人也不在少數。

那些沒有勞動力外出打工的農戶主要靠家裡的農業收入,但這和那些外出打工農戶的收入相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村子裡,家境較好的一般是吃國家財政飯的公辦教師、“國家幹部”(其實只是鄉鎮幹部)以及家裡土地和勞動力較多、以及有其它副業收入的家庭。

H鄉現在主要的稅收來源是農業稅,但是當地稅費收繳的透明度不高,很少有農民知道自己交的到底是哪些專案的稅費,大部分都是隻知道總額卻不知道明細,農民的解釋是知道了也沒用,村裡說要交就是要交,就算是國家政策不允許的你也沒有辦法。農業稅全部採取現金的方式收繳,稅收分春秋兩季進行。

當地的勞動力的流出和流入組織形式主要是靠這些打工人員自己的社會交往形成的,沒有正式的組織形式,通常都是有活的時候相互通知,靠自己的關係,也靠自己能夠吃苦耐勞誠實信用。

當地農民每戶年均收入800多元的資料應該是可信的,也代表了大多數的情況,但也有不少的農戶基本的溫飽問題都還沒有得到解決,並且國家的救濟和社會保障也亟需完善和提高。

農戶家境不好有一個很普遍的原因是家裡有長期患病的病人,醫療費往往是一個非常沉重的包袱,因此農村醫療體制的改革和完善是一個非常現實和緊迫的問題;另外,家裡缺少勞動力,或者土地不多,只有山地卻無川地等自然條件的限制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該鄉的很多農戶裝有太陽能灶。經瞭解,向農戶發放太陽能灶是屬於縣裡扶貧的一個整體提升計劃的一部分。西北地區,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資源豐富,因此這一舉動受到了農戶的普遍歡迎。但在調查中發現有些村的太陽能灶是免費發放,有些村還會另外向農戶收取20多元錢的費用。還有些村子將太陽能灶的發放作為對農戶的一項獎懲措施,只有按時按量完成稅費,並主動配合村幹部各項工作,與村裡的關係較為協調的農戶才有發放,而那些經常“鬧事”,與村裡對著幹的農戶是不可能有的。

(二)稅費改革情況

稅費改革在當地得到了很好的落實,很多專案比如鄉統籌、村提留、教育附加費、屠宰稅等都已經取消了。但是並沒有減輕農民太多負擔,因為限於當地的經濟狀況,在稅費改革之前,當地並無太多的亂收費現象,因此,就調查的農戶而言,基本上都覺得現在比以前好,然而在實際上這個在他們的生產活動中並沒有帶來多大的'影響。在1997年實行稅費改革之後,農民僅僅需要交納農業稅(並且今年的農業稅按照中央的政策和部署開始減少)和一事一議的防雹費(當地為了防止冰雹等自然災害的發生用以籌措資金的一種費用)以及補給民辦教師和村幹部還有當地組織的護林隊隊員的口糧。大概每畝地20元左右(根據調查,各村的稅費情況有一定的差異)。

(三)負債情況

儘管農民的負擔有所減輕,但是在當地我們發現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是當地幾乎60%—70%的農戶都不同情況的存在著負債的現象。當我們問及為什麼負債時,他們告訴我們,他們買化肥需要錢,看病需要錢,孩子上學需要錢,有時候收成不好,家裡沒糧食也得去借錢買。信用社裡的錢只借給有錢送禮或者有關係有頭面的人,根本不借給窮人,一般普通人想借點款比登天還難。信用社不貸款給農民說是怕農民還不上,其實很多有錢人借了錢也還是還不上。

因此大部分農民還是主要向親戚朋友借錢,如果家裡親戚朋友有學校的公辦教師,鄉鎮幹部或者在外面做點小生意家境寬裕點的,借起錢來還方便一些;如果沒有,那碰到急事想借錢也沒地方去借。村裡今年就出過沒錢買糧又借不到錢而餓死人的事情。

(四)農民購買力和支出結構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把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開支列為他們消費開支中的最大的一塊(家裡有病人的除外)。一般中等的農戶年支出金額都在800——1000元,近幾年來,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尤其是化肥種子的價格還在不斷的上漲,給農民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村裡已經有人因為買不起化肥而是僅僅施用農家肥了。由於地少,種子的用量並不大,但是鑑於當地的晝夜溫差大,覆蓋種子的地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農業生產資料的支出。

家裡有唸書的小孩的家庭中,孩子的教育費用就成為了家庭支出的第二塊,村裡國小的收費狀況一般為每學期收取費用50—60元,加上其它書本等雜費也就是60—70元。農民對國小生的花銷和學校收費狀況並無太大意見,但是認為中學的收費實在太高,一箇中學生每年得交近千元費用,高中就花銷更大,更是一般的農民所不敢企及的。

家庭的第三大開銷就是水電費和農業稅,這一點在稅費改革情況一節中已有說明不再贅述。

第四大支出是人情的花銷,這一項在各個家庭的支出數額差距很大,但是根據當地的習慣,一般親戚朋友結婚生子等喜事都要包幾十塊錢紅包,關係特別好的要到50—100多塊錢。

第五大支出是日常用品。由於受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和交通條件限制,村裡居民想要購買日常用品通常是在當墟時走幾十裡山路去相鄰的一個商業相對發達的N鎮購買。一年的日常用品花銷也大概在70—150元不等。

(五)退耕換林政策的實施

當地人多地少,並且以山地為主,自然條件惡劣加上多年乾旱,因此這裡農民的收入水平很低。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在此也成為了突出的問題。根據國家政策,農民每退耕還林一畝,國家補貼300斤糧,20元錢。但是由於各種原因,農民實際能拿到的只有90——200餘斤不等的糧食,現金沒有。農民對國家的退耕還林政策較為支援,一是認為有利於自然環境的保護和水土的保持(也有部分農民雖說不上原因但堅持認為中央政策的肯定是對的,肯定有它的道理不會坑害農民),第二,國家的補貼在當地來說也是很划算,甚至有時還是高於不退時的收益。但是由於農民實際到手的補貼很少,農民對此也非常憤恨,並且曾經鬧過上訪,這樣退耕還林問題就成為了當地幹群關係緊張的主要原因。

另外,對於退耕還林土地的歸屬當地農民也不是太清楚。按照政策,退耕還林的土地仍歸農民所有,土地上的樹林最終也是農民的,因此農民還是必須繳納相應的稅費,許多農民因為不清楚政策所以對此都非常的憤憤不平。這也是造成農民對退耕還林頗有怨言的重要原因。

三、教育發展狀況

如前所述,H鄉全鄉有學校17所,在國小生1429人,教師61人,無中學。當地考上中學的學生一般都在旁邊的N鎮的中學上學,成績和家庭條件允許的可以到縣上去年高中。當地義務教育的落實情況並不盡如人意,雖然當地居民對教育都普遍是很重視的,但是由於家庭條件限制,通常如果家裡有兩個以上的孩子在上國小,就一般會有一個孩子在家裡幫著幹活,通常是女孩子。如果有一個孩子在上中學,那麼家裡其他孩子上學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因此當地很多孩子能唸到中學就很不錯了。當地國小的輟學率也是居高不下。當地關於適齡兒童入學率由一個這樣的說法:春滿堂,夏一半,秋幾個,東不見。這樣的狀況使得入學率的考察價值大打折扣。

根據T縣教育部門的有關領導介紹,本縣的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民辦教師撐起半邊天。鄉鎮幹部向我們說明了原因:主要是公辦教師不願以來,民辦教師雖然待遇不高但是在當地來說也是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工作因此有很多人爭取,但是往往民辦教師自身的素質就存在很大的問題,因此教學質量也就可想而知。另外,由於民辦教師待遇太低(每月只有80塊錢,還不一定能落實,公辦教師高的能夠達到1000元),老師們都不安心教課,而是把教學工作當作減輕家裡負擔,擴充家裡經濟來源的一個渠道,因此老師們除了教課還必須承擔家裡很多的農活和其他的一些事情。真正能夠把教學當作自己本職工作的老師並不多。

根據當地鄉黨委書記的介紹,H鄉從99年開始採取鄉上級要一點(立項投資),部門幫一點,鄉政府投一點,村上拿一點,群眾擠一點,拆下的舊木料磚瓦利用一點的辦法經過爭取立項投資新修了三所條件相對較好的國小;鄉政府投資,群眾投勞集資新修了10所國小,維修了四所國小,今年又爭取立項將對兩所學校進行新修,至此全鄉所有教學的的危房舊校將全部消除。鄉政府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縣教育先進鄉鎮。

下面我們將通過介紹該鄉的H鄉國小了解該鄉的基礎教育發展狀況。H鄉國小始建於1942年,學校下轄16所存學以及教學點,共有教職工61人,其中公辦教師37人,代課教師24人,由學生1429人。1970年該校曾設國中班,1982年國中班被合併到相鄰的N鎮中學,由此H鄉國小被定為五年制國小,1989年省上撥專款修建了教學樓一幢,20xx年實施一期“義教工程”,新修校舍18間,315平方米。該校服務半徑內總人口1466人,適齡兒童總數149人,入學率100%,女童入學率和殘疾兒童入學率100%,但是輟學率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學校所在地教學點有教職工21人,公辦教師13人,代課教師7人,長期臨時工1人,大專學歷4人,中師學歷11人,高中學歷3人,國中學歷2人,國小高階教師5人,一級教師10人。1996年該校被評為“隴南地區先進學校”。由於T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所以每年都有相當一部分扶貧資金用於相應的教育扶貧專案,因此爭取專案立項投資是該鄉教育機構每年的例行工作。根據中心校的校長介紹,這兩年縣上對該鄉的教育投資一直都很支援,所以該校的發展也是令人歡欣的。

在該鄉的教育情況中,有一個北京大學生資助的計劃很引人注目。這是由該縣的一個熱心拍攝和攝影的普通農民,與北京的各高校特別是北大的愛心社群的聯絡合作開展的一個首都大學生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的資助計劃。這個活動的影響非常大,僅僅在該鄉就資助了中國小生121人,總金額達18000餘元。這個活動使當地很多人受益,在調查過程中,不止一次的有農民要求我們代他們向資助他們孩子上學的北京大學生表示感謝並希望能取得聯絡。而大學生們的資助和信件等也給孩子們帶來了很大的動力和鼓舞。但是由於各種原因,該計劃於20xx年停止,已被資助的孩子也有很多與資助人失去了聯絡,並有很大一部分重新陷入了輟學的境地。因此,在調查時也不斷有孩子要求我們幫他們尋找資助人,以幫助他們重新爭取受教育的權利。

四、困難與問題

1. H鄉處於西部高原山區,森林覆蓋率低,植被破壞嚴重,耕地少,平地少,生態十分脆弱,並且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繁,時常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並且當地海拔高,積溫低,生產期短,極不利於作物生長。

2.水土流失嚴重,耕地承載能力差。由於當地的自然條件惡劣,植被破壞嚴重,當地的水土流失非常嚴重。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而耕地資源匱乏,耕地承載能力差是當地農業發展的瓶頸之一。與此相對的是,人口的生產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為作為粗放型經營的農業,只有增加勞動力才能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保證糧食的生產。但是,近幾十年來人口數量的膨脹和耕地面積逐年減少更使耕地承載能力有減無增。另外,由於當地地形崎嶇,開荒擴耕也非常容易呆滯嚴重的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耕地承載能力差,耕地資源質量差,可開發難度大,效益低,可開發潛力小這是當地農業經濟不容忽視的特點。

3.生產方式落後,經濟發展水平低。當地落後的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所形成的薄收,單一經營,粗放管理,靠天吃飯是貧困的重要原因。勞動者受教育程度低,區位邊緣分佈,交通閉塞,觀念上封閉,經濟上貧困,使居民習慣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經濟生產方式。農業以低層次平面墾殖方式為主要特徵,以人口數量增加和體力勞動為主,生產結構單純追求糧食產量的單一種植業結構這都嚴重阻礙了當地社會基礎結構的進化。

4.基礎設施薄弱。交通、能源、資訊等基礎設施薄弱是當地發展面臨的基本困難之一。由於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不僅難以有效抗禦自然災害還給當地農民溫飽問題帶來了極大困難。交通通訊事業和社會基礎設施的落後嚴重製約了貧困鄉村的資源開發步伐,特別是當地的旅遊資源,而且阻隔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機制與外部社會的有機結合,弱化甚至化解了外部社會先進的經濟文化浪潮對地方上的衝擊。同時強化了當地內部的封閉型和資源配置的單一性,形成了惡性迴圈。

5.社會環境封閉,生活方式穩定。落後的思想文化,守舊心理,安貧心理,懼險心理與當地資訊時間觀念淡薄,效率觀念缺乏,文化素質差等問題與自我封閉,自主自立意識薄弱自卑自負心理問題結合形成了一種心理環境與現實社會形成了較大的差距。在調查過程中可以看到不少人在村裡終日遊蕩,或呆坐在陽光下與人閒聊打發時光。

6.教育發展落後,教育經費短缺。當地的輟學率高,絕大部分國小畢業後放棄升學,這就必然壯大了文盲半文盲勞動力結構隊伍,從而對當地經濟發展產生限制作用。同時當地教師素質有待提高,教育質量也不盡如人意,而教育經費的短缺直接導致了當地辦學條件差,無法組織教師進修和請外地老師對本地教師進行培訓。由於教師待遇低,導致教師隊伍不穩聽,嚴重存在調不進,留不住的現象。教育事業的落後直接導致的是當地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低形成了“低素質屏障效應”是當地勞動力對其他職業的競爭力和對外部環境的適應力極低。

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3

一、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長順縣交麻鄉交麻村下轄16個村民組,502戶,總人口20xx人,耕地面積5410畝。主要產業是以養豬、養雞、養羊為主的畜牧業,以烤煙、生薑為主的種植業,全村集體經濟偏於薄弱。

今年來,隨著中央、省、州、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貫徹落實,我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本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

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種植產業為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後。20xx年,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xx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xx元,其中:來源於農業方面的收入xx萬元,在全鄉4個村中處於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

1、從業人員分佈情況。

現全村共有xx人,其中:男性xx人,女性xx人,18歲以下人數為xx人,18—60歲之間人數為xx人,60歲以上人數為xx人,勞動力人口數為xx人。根據20xx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在全村xx人勞動力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人口有xx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xx%;從事二、三產業的為xx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xx%,其中:xx人從事交通運輸業,xx人從事批發與零售業,xx人從事其他行業。

2、產業結構情況。

農業產業結構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種植為主。以20xx年為例,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xx畝(含複種指數),其中:糧食播種面積xx畝,總產量xx萬公斤,在糧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薑為主,以林果業為補充,畜牧業以養豬場和分散餵養豬、牛、羊和雞為主。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截止今年xx月上旬,建設有鄉村公路xx條,約xx公里,一事一議專案通組公路硬化正在建設中;現有田間道路xx條,約xx公里,全部道路均為泥巴路;水利設施建設上,壩塘共xx個,小水池xx個,沼氣池xx口。

(二)、有關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

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通電、通電訊。

現交麻組建有xx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xx戶xx人,困難戶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xx人,參合率xx%;全村有xx戶農村危房改造戶,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國小xx所,適齡兒童入學率xx%,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補”政策已落實到位;農村稅費綜合改革以及相關惠農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實。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

村“兩委”班子共xx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xx人,村民委員會委員xx人;全村共有黨員xx人,其中:男性黨員xx人,女性黨員xx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xx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群、幹群關係,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資金投入不足。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村委會到鼓揚紅巖的鄉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繕、路面硬化以及多數田間道路過窄、過陡,雨天行走艱難,從而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和物資運輸,增加了生產、生活成本。

二是水利設施落後,水池、水窖修建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

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多陣列建設雜亂無章,比較凌亂,路面硬化、綠化、美化、淨化設施建設不到位,環境衛生條件差,全村的16個小組均無垃圾處理池。

四是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衛生條件差,裝置、設施落後。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嚴重製約我村新農村建設的程序。

2、全村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不高,勞動力素質低。

全村的田地比較零星、分散,多數是梯田和坡地,不利於機械化耕作,基本上還處於“牛耕馬馱”的小農經濟狀態,增加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我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困難。

勞動力素質低,村民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後,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進則滿”心理,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製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程序。

3、農民收入低,產業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

當前,全村仍面臨著缺乏新的產業支撐,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民增收專案不多,農民增收難等諸多困難和問題。

20xx年,我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xx元,在交麻鄉乃至全縣村委會中處於中等水平;農業產業化建設起點較低,除烤煙種植具有一定產業化外,蔬菜種植產業化規模還較小,還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生薑、核桃種植才剛剛起步。

4、新農村建設,缺乏科學規劃、統一佈局。

我村在新農村建設上,村“兩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夠清晰,缺乏統一規劃、安排和部署。有的組幹部在新農村建設上還存在認識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夠、方法不多。

在宣傳、發動群眾方面也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對如何建設、怎樣建設本村的新農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寬;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動、不積極,工作方法不多,還存在“等、靠、要”的現象;這些將嚴重製約和影響了整個村委會的新農村建設程序和質量。

5、新農村建設,“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十分突出。

近年來,根據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以及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組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但“重建設、輕管理”成了一大弊病。

新建成專案和原有集體資產的日常的管理維護不到位,對這些資產,村組沒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維護制度,集體資產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嚴重的減值和流失的隱患,部分村民對建成的設施保護意識薄弱,特別是在村組公房、鄉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礎設施的管理維護上意識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一是全村組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村“兩委”班子成員中,國小、國中程度文化還佔56%的比重,這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和後勁不強,在帶領群眾致富的路上力不從心。

二是基層組織建設還有待完善、加強。目前,塘坎組和大地組兩小組組長一職還空缺,無人擔任。

三是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對策

(一)加大新農村建設和各項涉農政策的宣傳力度。

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涉及“三農”問題的法律法規,宣傳黨委、政府關於“三農”工作的有關決議、決定和重要舉措,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

充分利用標語、黑板報、村組會議等進行多渠道宣傳,在村內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中央“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突出新農村建設主體意識,加強班子建設。

新農村建設要政府引導,農民為主體,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

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一個好的班子帶領大家向前發展;村黨總支與村委會加強團結,緊密溝通、嚴密組織,要形成一支有號召力,能幹實事,樂於奉獻的'村“兩委”班子,明確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

建設的主力是農民自己,激發廣大群眾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積極性是關鍵。要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動員全體村民以集資、投工投勞等方式積極參與各村組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新農村建設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確保新農村建設專案,建一個,成一個,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能過多的增加群眾和村組集體負擔,搞舉債、負債建設,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科學規劃,分類指導,逐步落實。

村級“兩委”班子須認真研究,立足本村實際,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實際的新農建設發展規劃,統一佈局,協調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生態環境,對於新農村建設,要按照規劃穩定有序推進。

對於實施整村推進專案、鄉村道路規劃、國小軟硬體建設、垃圾處理池建設、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設等建專案要根據上級黨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農業科技文化的培訓、推廣。

一方面要繼續發揮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端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力度,要積極推廣運用各種集約、高效、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如積極推廣配方施肥等農業科技實用技術。

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農村勞務的開發,全面實施農民工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積極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農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產業的發展和培育,著力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明年,我村將加大產業化程序步伐,形成以“科學種植穩村、科學養殖興村、特色養殖富村”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在今年推廣雜交玉米、烤煙和生薑種植的基礎上,明年將大力推廣有機高粱的種植和xx畝核桃種植。

養殖業方面,在穩定商品豬、商品羊出欄數的基礎上,加大扶持綠殼蛋雞養殖戶的養殖力度,為我村產業化打下基礎,從而可以推動我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同時,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要搞好規劃,必須保護好耕地。應堅持“圍繞增收調整結構”的思路,正確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對當地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進行扶持、培育,並發展好現有的優勢產業,在做好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要注意確保糧食產量穩定、確保畜禽養殖安全。因為糧食安全直接關係到整個農村的穩定和發展。

(六)推進民主法制程序,完善各種制度。

堅持和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規範和完善各項村規民約,增強我村各幹部和村民對公共基礎設施的保護意識,確保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完整,增強群眾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加強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確保我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總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長期性、永續性的過程。新農村建設涉及千家萬戶,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長期努力,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從解決農民最關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實際問題入手,以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產業支撐和改善生產環境為突破口,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援的積極性。

我相信,只要我們村幹部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積極理清我村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民生活更加寬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潔,農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

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4

調查時間:2011年8月6日——8月15日

調查地點:西城辦冉莊村

調查內容:現代農村發展道路

調查方式:詢問,採訪,親身體驗

利用這個暑假,我校全體教師積極參與暑期社會實踐,對西城辦冉莊村50餘戶家庭進行了走訪和調查,頗有收穫和體會。品味到了純情樸實的農村生活,也體驗到了“迴歸自然的人生境界”。我們瞭解到了冉莊村的歷史,現狀及發展前景,為此,我們做了一系列的調查,使我能更好的完成這次的實踐活動。

據介紹,冉莊村位於西城街道辦事處南部,總面積1467畝,人口2173人,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已形成以農業、建築機械加工為主的支柱產業。這裡水潔、土淨、空氣清新,樹木成林鳥語花香,古村踩水車、學推磨、坐花轎等遊樂專案,另外,還有更多的.休閒娛樂設施還在建設之中。

旅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已成為時尚選擇。旅遊業的開發,不僅能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優勢,還能推進環境治理,營造文明向上氛圍,挖掘能供遊覽的景觀特色,不斷塑造區域絢麗多姿的美感,吸引遊客觀光。前衛生態農業旅遊區農家旅遊專案,正是在社會化旅遊大格局不斷形成的背景下,抓住機遇脫穎而出的。本著政府搭臺,農戶唱戲,為民辦事,大眾參與,協調管理的原則,旨在綠化、淨化、美化村莊,加大生態農業全球500佳環境建設,充分發揮小區市級文明功能優勢,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致富百姓,展示前衛精神文明建設風采的宗旨。在縣委、縣政府和縣旅委、鎮黨委的直接關心支援下,金秋十月隆重推出的“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學農家活,享農家樂”活動一炮打響,贏得了聲譽,取得

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踐證明,開發農家遊旅遊特色專案,深得都市遊人的歡迎,其開發市場廣闊,前景無限美好。據有關人員介紹,計劃3年內通過不斷建設和自我完善,使前衛生態村農家遊成為上海地區乃至全國一流的休閒新景點。

在採訪了有關的領導之後得知,“農家遊”在上海地區目前沒有現成的模式,在考察總結四川成都“農家遊”經驗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前衛生態“農家遊”經營機制。準備組建“農家遊”旅遊接待服務公司,其職責主要是與大西洋旅行社合作,對外宣傳促銷,組織團隊,對內做好服務接待工作,併成立旅遊接待處和綜合服務隊。其次是提高服務水準。“農家遊”雖不象賓館那樣正規,但在服務接待上,嚴格按照賓館的服務體系,貫穿於整個接待的始終。一是服務上體現優質化。加強對接待人員和農戶的培訓,提高其綜合接待素質。在接待過程中既要體現農家的熱情好客,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二是在操作上形成規範化。遊客統一在旅遊接待處登記,選擇所食宿的農家。對團隊遊客,導遊(講解)員按照接待程式組織遊覽和各項參與性娛樂活動,對散客,由接待員負責做好旅遊嚮導;三是在管理上形成制度化。成立“農家遊”督查隊,定期或不定期地對負責接待的農戶、警務室、“農家遊”招待所等進行日常監督、檢查,確保整個接待過程安全、合理、衛生;四是在菜餚上形成特色化。推出醬瓜白扁豆、煮豆節等崇明農家特色時令菜餚。

通過這次的調查和實踐使我對前衛村有了全面的認識和了解,也鍛鍊了我自己的社會工作能力,意義頗大。相信隨著崇明的大開發、大開放,前衛村的前景也將更加燦爛,期待的同時我也祝願這個美麗的地方。

  蔡麗華

  20xx.2.3

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5

發展小城鎮要以現有的縣城和有條件的建制鎮為基礎,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同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服務業結合起來。消除不利於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近年來,我縣小城鎮建設迅速推進,如何在加快城鎮化程序中實現小城鎮建設與繁榮農村經濟“雙贏”?最近,我們帶著這一問題到××鎮進行了典型調查。

××鎮是××縣的一個邊遠鄉鎮,距縣城57公里,與重慶市××縣××鎮毗鄰。該鎮小城鎮建設自1995年起步,累計投資7000餘萬元,徵地200餘畝,建房11.7萬平方米,改造舊房3.2萬平米,新建街道12條,硬化道路33600平方米,新增程控電話1500餘門,水、電、氣、廣播電視、郵政通訊等設施逐步完善。20xx年全縣文明場鎮競賽考核評比中,該鎮以99.5分獲得第一名。原創:發展小城鎮,不僅改變了××的場鎮面貌,而且使××鎮成為周邊鄉鎮的商貿集散中心,場鎮呈現出人氣旺、商氣活、財氣濃的繁榮景象,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預計今年全鎮可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3433萬元,同比增長1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9元,同比增加150元。該鎮的主要作法是:

一、堅持“四高標準”,推動小城鎮快速發展和擴張

××鎮作為一個農業鎮,工業基礎薄弱,地理位置較為偏僻,要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就農業抓農業肯定不行,引進大企業的可能性也小,怎麼辦?鎮黨委、政府經過思索,決定把小城鎮建設作為強鎮利民、尋求新的經濟支撐的第一要務來抓,作為農村經濟起飛的載體來抓。於是,“城建興鎮”戰略便成為鎮黨委、政府堅定不移的奮鬥目標。在整個場鎮建設過程中,他們堅持以“四高”為標準,有力地推動了小城鎮建設的快速發展和擴張。

一是高起點規劃。按照城鎮化建設的要求,對整個場鎮進行有重點、按步驟、分階段的規劃。突出規劃的科學性、綜合性、超前性、效益性和可行性。始終著眼發展,正確處理區域性和整體、當前和長遠的關係,做到既保證階段目標的實現,又不改變規劃或降低標準。為了學有榜樣,趕有目標,鎮黨委、政府還組織有關人員外出到重慶、瀘州、宜賓等地參觀學習,為場鎮規劃佈局提供超前的思維構想和有力的科學依據。

二是高水平設計。先後邀請××市建築學院、××市設計室等多家單位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到現場設計,在立意上突出新、特、美、實用,對多種設計方案進行擇優選樣後再付諸實施。今年新建、改建竣工的8幢樓房,都注重了立面造型新穎美觀、濾布色調搭配適宜和諧、功能結構合理完善,改變了以往規劃設計中“一般化、一溜齊、一個樣”的現象。

三是高投入建設。僅今年1-11月,全鎮共投入146萬元資金加快場鎮基礎設施建設,在綠化、亮化、美化、淨化上做文章。硬化場鎮道路4200平方米,修下水道1120米,新裝路燈65盞,新建花壇81個,新增綠化帶1440平方米,全面改造了水電、通訊、電視及排汙系統;大力加快“四個一”工程建設程序,總投資55.7萬元修建的一箇中心廣場、一個農貿市場、一個汽車站、一個垃圾處理場,預計明年初可以全部竣工。四是高標準把關。集體和私人的建築工程,均發包給建設水平高、完成質量好、社會信譽佳、具有資質的建築單位和能工巧匠修建。鎮黨委、政府組織國土、建設等有關單位現場監督,嚴格按照規定和要求進行施工,確保工程質量、安全和進度,並嚴格把好驗收關。

二、立足“四個到位”,著力提升小城鎮質量和水平

一是領導到位。鎮黨委、政府一班人充分認識到搞好小城鎮建設,對於加速商品流通、開發利用本地資源、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高度重視場鎮建設工作,牢固樹立起“抓場鎮建設就是抓經濟發展”的觀念,把場鎮建設和發展工業、農業擺到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來抓。成立了小城鎮建設工作指揮部,由鎮黨委書記、鎮長親自掛帥擔任組長、副組長,建設、工商等鄉級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以政府名義統一進行徵地、規劃、設計、建設。為進一步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又將各項工程和建設任務具體分解到每一位領導和政府工作人員,並與其工資、獎金掛鉤,逗硬獎懲。

二是宣傳到位。鎮黨委、政府響亮地提出了“××鎮是我家,文明城鎮靠大家”,“建立文明場鎮就是抓經濟發展”等口號,號召全鎮人民齊心協力積極參與創造優美的場鎮環境;組織居民學習《城鎮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和文明常識,加強“三德”和“三個主義”教育,在全鎮廣大幹部群眾中普遍形成了一種勤奮創業、愛鎮愛家,有利於加快場鎮建設的思想輿論氛圍,加深了人們對推進小城鎮建設重大意義的認識和理解。

三是資金到位。加快小城鎮建設,關鍵在投入。鎮黨委、政府充分運用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把場鎮作為商品來經營,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誰管理”的原則,大力吸引外資投入參與小城鎮開發,因地制宜走“以地生財、以財建鎮、以鎮吸農、加速發展”的路子。由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統徵統管,並著力建立場鎮資本的生成機制,以政策性投入和生產要素投入為主,選擇讓開發商能夠賺錢的專案,使無利變有利,資源變資金,讓土地在流動中升值。今年1-11月,新增建設面積2萬餘平方米,總投資達625萬元,全部屬個人投資。今年城鎮建設收益約80萬元,除拿出20萬元用於合金會個人股金兌付之外,其餘全部用於場鎮建設再投入。

四是管理到位。鎮上成立了專門的場鎮管理辦公室,建立健全了考核管理制度,派出所、建設、工商、稅務等相關單位齊抓共管,整治環境衛生、經營秩序和交通秩序,效果突出。鎮上購置了垃圾車,聘請了保潔工,對垃圾實行定時清運,街道隨時保潔。對“亂擺、亂放、亂建、亂倒、亂停、亂貼”等現象進行堅決整治,實行“四歸”,即坐商歸店、行商歸市、車輛歸點、廣告歸欄。切實加強對各類市場的管理,打擊假冒偽劣,反對欺詐暴利,要求經營者明碼實價、亮證經營、誠實守信、公平競爭。在各行業中開展優質服務競賽活動,在居民中開展爭做文明鎮民活動,居民的思想素質、文明程度顯著提高,法律觀念、道德觀念明顯增強。形成了誠實守信、文明禮貌、和睦友善、尊老愛幼的良好社風。

三、注重“四個結合”,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1、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突出特色經濟。在小城鎮建設中,××鎮黨委、政府立足鎮域經濟特點,著重抓了農副產品的.市場體系建設,確立了蔬菜、水果、竹木、畜禽四大支柱產業。各種輕工業產品和農副產品通過市場源源不斷銷往外地,特產“仁”字豆腐乾更是遠銷重慶、達州等大中城市。隨著場鎮建設發展,基礎設施和功能的日益完善,××鎮還有意識地鼓勵和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到場鎮從事二、三產業。幾年來,全鎮就地安置剩餘勞動力4000餘人,小城鎮的發展為農民致富開啟了希望之門。村民周××搞養殖業,投資20餘萬元養蛋雞1萬餘隻,年收入達15萬餘元;朝陽村9、10社蔬菜種植形成規模產業,今年僅蔬菜一項,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將增加13元。市場的吸收,利益的驅使,政策的開放,使農民不再囿於有限的土地,滿足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紛紛告別以往傳統農業單一、低附加值的生產方式,進城入鎮,建房經商,自覺走上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之路。

2、與鄉鎮企業發展相結合,堅持工業強鎮。隨著小城鎮建設的發展,鄉鎮企業逐步向場鎮集中,逐漸形成了一批規模大、實力強、效益好、支撐力強的骨幹支柱企業。如矸磚廠一年可生產矸磚1200萬匹,原創:產值達108萬元,產品供不應求。該鎮農民與*縣業主合資70餘萬元新建的頁岩磚廠,預計年產值可達196萬元。彩瓦廠系回引工程,由打工青年周*等回鄉創辦,今年可初創工商稅5萬元左右。

3、與商貿流通相結合,繁榮場鎮經濟。小城鎮建設的良性發展,旺盛的人氣有效地剌激了商貿流通。××鎮不僅將周邊鄉鎮的農民群眾吸引了過來,連重慶的商人都雲集趕來搞展銷會。鎮中心黃金地段的地價已攀升至每平方米3000元。以運輸、餐飲、服裝、文化娛樂為主的個體工商戶已發展到600餘戶,全鎮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3424人。

4、與地方文化相結合,文經互促互進。場鎮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發展,針對富裕起來的農民對精神生活的更高需求,觀音鎮適時引導興建中心廣場等一批開放性的文化娛樂場所,積極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活動,使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程度提高。同時,活躍的場鎮文化集聚了旺盛的人氣,帶來了商貿流通的新發展。

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6

一、調查目的

(一)通過對一個地區的農村經濟社會的調查來獲知其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從而評估類似的農村經濟,最後上升到全國,循序漸進的瞭解當前農村發張形勢。

(二)找出所調查農村的經濟發展的途徑,調查農民的經濟來源,以及該地區農村經濟來源的總體模式和發展的趨向。

(三)通過對該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的調查和分析,找出制約經濟發展的原因,經濟發展模式中存在的問題,該地區按照地理優勢所忽略的某些經濟發展渠道。

(四)將調查分析後提出來的問題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便於對該地區農村經濟模式進行完美化,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調查物件

農村群體、經濟現狀

三、調查方法

1、調查問卷。我們根據自填式問卷特點合理製作調查問卷。個人一般情況,如:職業、、家庭人口數、家庭勞動人口數; 家庭財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來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專案; 家庭設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家庭消費方面,如:消費地點﹑消費環境等;國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醫療合作政策﹑減免農業稅﹑小額信用貸款等;本村企業方面,如:企業的行業性質﹑企業的所有制性質等。各題均採用封閉式設計,要求調查物件根據實際情況在各題所列的選擇項中選取一項,作為對該題的回答。

2、調查問卷的分發。調查問卷由指定人員在農村隨機分發,當場回收。回收率為100%。

3、資料處理。調查問卷資料由SPSS統計軟體處理。

四、具體調查結果分析

(一)調查物件基本情況

所調查的人群男女性別比為20:13。調查人群的平均年齡為50歲左右。從文化程度來看,人群總體的文化程度較低,在被調查人群中3/4的人具有國中以下文憑,其中40歲以下人群受教育程度高於40歲以上的人群。 從婚姻狀況來看,92%都已婚。從職業狀況來看,85%的調查者的職業都是務農。家庭平均人口為5人左右。家庭勞動力人口平均3人左右。家庭年收入平均4000左右。

(二)對農村經濟現狀的瞭解情況

調查中的相關問題有4道小題,在此引用兩道小題,分別用表格形式展示:

1﹑在您家每月總支出中所佔比重最大的是:種類/比例

日常生活必需品40%

教育支出20%

贍養老人9%

農業成本20%

其它11%

2、您家一月的總收入大概是:範圍/比例

一千元以下5%

一千元到三千元30%

三千元到五千元50%

五千元以上15%

(三)關於農村教育程度的調查情況

此次調查,共調查了四家人中的主要成員。從調查物件表中,我們知道了,14個人中,有3個文盲、9個人受過初等教育,2個受到了高等教育。部分應該收到義務教育的孩子在外地打工。總體上來說他們的文化素質都很低,但比較起過去幾年,相對提高。教育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頭戲,如果教育低、文化素質低、掌握科技的本領低、經濟發展就緩慢,甚至停滯。此次的調查是抽樣調查,對個別家庭進行調查,從而發現問題,才能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地理位置來說xx村離城鎮和縣區都不遠,有著優越的教育條件啊!但是為什麼教育成果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好呢?通過對部分家庭進行了訪問調查得知以下幾個原因:

1、經濟條件困難,不能支付較高的教育費用。

2、學生本身不喜歡學習,或者對學習用處認識不當,厭學。

3、父母或者監護人對學習知識的重要性沒有充分認識,而不允許孩子繼續求學。

其實教育和經濟是兩個互為因果的問題。必須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係。教育要從孩子做起,小孩是我們國家發展的後備軍,提高小孩的教育勢在必行,當今國際國家的競爭主要是靠新的科技、新的血液。一個國家發展的前途的好與壞都和小孩子教育素質有著很大的關係。國家現在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增加就業崗位,實行的“一村一大”給農民帶去了新的思想,新的種植方法,農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大學生的就業也得到了一定的解決,經調查發現大竹村農民孩子的教育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首先是農民收入不高,只好讓自己的孩子上支付最少、質量最差的學校,因此孩子學到的知識就會很少,有時還會誤導孩子。其次是父母為了賺錢養家和支付孩子上學,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關心自己孩子的學習,更不會給自己的小孩請家教輔導,還有的是農民自身沒有多高的知識也不可能教自己的孩子。我做出自己的一些看法,給會一些建議。農民的收入不高解決起來是一個很難的問題,但是要想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最主要的還是靠農民自身。毛主席曾經說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政府只是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發展民族經濟,增強當地的歷史蘊含,增加收入,同時大竹村的農民可以利用離城鎮市區近的優勢,讓自己的孩子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就算是欠債也要讓孩子上好一點的學校。孩子的教育提高了才會帶來經濟的發展,收入的增加。

(四)關於農業的調查情況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農業的重要性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表現出來。首先農業是提供人類生存必需品的生產部門。其次農業的發展是社會分工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的前提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農業如此重要我們就應該加強對農業的高度重視。在此次調查物件中,共有3畝田。主要種植菜籽以及各種冬季的蔬菜。不管是菜籽的種子或者各種蔬菜的種子都是通過購買的(成本高)種植的過程都依靠人工,在種植前依靠原始的農民自己耕作種植,,蔬菜受季節影響大,農民又沒有多少技術,只能按季節種植,蔬菜的種植主要是為了出售換取一定量的物質財富,以便用來購買生活必需品。根據想農民詢問的相關季節種植的作物種類及相關知識,我們瞭解到該區農民主要是種植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小麥的種植到收割都是原始的,可以說沒有任何科技含量,種植出來的小麥主要用來自家吃;玉米是旱季植物,玉米的種植過程:首先要用牛耕地,將地翻鬆、再把提前購買來泡過的種子埋在地裡再放上綠肥(此過程中用到的工具有牛、鋤頭、犁)。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要對玉米進行除草,有的地方要除兩次有的地方只除一次(除兩次的玉米往往要比除一次的要好得多)在邊除草的過程中也要對玉米施肥(施肥不能太近、以免傷害玉米),除草的目的是減少草對肥料的吸收。除完草後,就只等到玉米的成熟,等玉米成熟後就要對玉米進行收穫,玉米的收穫靠人工揹回家。搬回家後就是對玉米進行除殼,除完只後就收藏起來,作為一個家庭的食物貯藏,主要也是用來吃。當地農民對玉米的種植、收穫都是原始的,科技含量低。經調查發現,以上只是部分農民的經濟來源方式,現在農村的經濟來源不再是依靠自己種植的經濟作物和蔬菜等等了,農民種植的作物都是自給自足,而大部分有能力的農民都在外地打工掙錢,很多農地都開始荒廢了。

五、此次農村經濟調查結果的體會

(一)對農村收入來源的認識:在農村調查的這幾天,我們發現農民收入來源比較單一,普遍情況都是靠種地獲取糧食收入,但是其所佔農民收入的比例在逐年減少。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農民收入來源中有外出打工收入,有在本地企業工作的收入,以及少數賣土地所有權所得。在農戶收入中,糧食收入差距不大,但是其他的收入差距卻很明顯。

(二)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內容。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一直在躍躍欲試想用自己手中的知識和能力去分析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去了解整個社會的`全貌。我來自農村,也瞭解農村,每天都在感受著它的日新月異,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更是無時不刻在關注家鄉的新農村建設的程序,從家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到完成行政村規模的調整,這一切讓我歡欣鼓舞。因此,今年暑假,我選擇新農村建設作為自己的調查主題之一,對泰安市的新農村建設情況作了為期幾天的調查。通過實地調查,採用問卷和訪談的形式,深入政府村委會和農戶中進行調查。我認為,留村鄉的新農村建設正處於起步階段,目前正在摸索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如資金實力不足,宣傳力度不夠,農村幹部素質不高,沒有調動村民的熱情,村民文化活動單調等,建議要調動普通村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和熱情,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附近一個新農村建設工程現在就處於擱淺的狀態,原因是資金不足,建設工程無法繼續下去。

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加大對農業農村資金投入。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繼續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確保財政支農投入保持較快增長。抓緊制定《農業信貸法》和《農村社群再投資法》,明確和強化銀行業等金融機構支援“三農”的義務和責任,加大農業農村資金投入。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明確中央財政和地方各級財政農業農村投入的資金比例和增長幅度。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加快改善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二)完善農業補貼政策,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對種糧農民實行補貼,是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糧食穩定發展的重要舉措,要繼續堅持並不斷完善。一是增加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資金規模,提高補貼標準,完善動態調整機制,提高農民種糧收益。二是擴大對種糧大戶和專業合作社補貼,加大對訂單生產的支援,推動糧食生產的專業化和規模化,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三是在總結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漁民轉產轉業等補貼政策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特定產品、特定產業補貼制度,促進結構轉型和升級。四是以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試點補貼為基礎,增加標準化生產補貼,探索建立重大技術推廣補貼,促進農業生產標準化和集約化。

(三)健全市場調控機制,防止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要適應農產品市場結構變化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加快構建分品種、多層次、多主體的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對糧、棉、油、糖等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產品,通過目標價格、最低收購價、儲備制度和進出口調控等手段,引導和規範大中型企業積極發揮穩定市場和價格的作用,促進產業穩定發展。對蔬菜、瓜果、畜水產品等鮮活農產品,通過及時釋出行業供求資訊,健全行業自律組織,優化市場貿易環境等方式,引導市場有序平穩執行。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嚴厲打擊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的投機行為,避免對農產品惡意炒作引起價格大起大落。

(四)健全農業風險防範機制,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針對當前重大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動植物疫病防控難度加大的突出問題,加快健全農業風險防範機制。一是繼續擴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規模,擴大試點,增加品種,提高標準,完善農業保險體系,健全農業保險制度,建立再保險和巨災保險制度。二是健全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建立動植物重大疫病疫情綜合補貼和農業保險補助制度,降低重大動植物疫病給農民帶來的損失。三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完善農產品質量控制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力度,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行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五)拓寬農民就業渠道,保持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繼續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進一步完善就業制度,構建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服務,增加農民外出轉移務工收入。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的支援,加快東部地區農產品加工業向中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支援龍頭企業向優勢產區集聚,發展產業叢集,激發中西部地區農村經濟活力,提高對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吸納能力,促進農民增收。加大對糧食主產區、山區、牧區的支援力度,促進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農民增收。

(六)完善城鄉平等要素交換關係,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城鄉資源要素配置機制不合理,導致農村土地、勞動力和資金等要素外流,是工農關係和城鄉關係不協調的重要原因。當前重點是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制度和金融服務制度,構建城鄉之間平等的要素交換機制。一是改革農地徵佔制度,探索農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有效體制和機制,將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於農村和農民,讓農民切實分享發展成果。二是強化金融機構的支農義務和責任,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增加對農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的信貸支援。三是進一步放開民間金融市場,加快發展村鎮銀行、小額信貸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四是大力開展信貸擔保、信貸貼息等,引導信貸資金投向農村。

七、調查總結

總的來說,經過此次對農村經濟的深入調查發現,相對於人口較多的農村來說,外出務工的人員相對較多,農村經濟發展主要還是要靠政府大力的扶持,加上農村的領導人,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找到更多的出路,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家掙錢生活。這樣的農村才能發展得更快,才能更好的縮短農村與城市存在的貧富差距。我相信,在中國政府對農民不斷的扶持和大力的發展下,整個中國的農民將迎來一個新的紀元。

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7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區域性環境建設已經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當前,我縣正在掀起新一輪經濟發展熱潮,開始步入擴張、裂變、規模發展的快車道,與此同時,環境建設已成為影響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近日,縣督考辦組織力量,對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環境問題進行了調研。

一、我縣農村環境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硬環境建設亟需加強。近年來,我縣不斷加強電力、通訊、道路、小城鎮等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隨著農村礦業的興起和農業特色產業的壯大,水、電等資源供應不足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影響我縣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

(二)企業生產經營幹擾因素亟需排除。一是來自行政執法部門的干擾。去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化環境的政策和措施,並要求各部門按照縣有關要求為企業和外商提供優質服務,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環境。但個別行政執法部門自身利益、個人利益至上,不顧大局,我行我素,;吃、拿、卡、要、報現象仍時有發生,企業有苦難言。二是來自企業周圍村民的干擾。企業周圍部分群眾思想保守,缺乏大局觀念、發展觀念、法制觀念。在企業徵山、佔地過程中漫天要價,百般刁難;在修路、架電過程中以種種不正當理由,人為設定障礙;個別村痞村霸無事生非,敲詐勒索,蠱惑群眾,製造事端。三是來自行業不正當競爭的干擾。我縣食用菌、杏仁露、活性炭、鐵選等行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競相壓價、以大欺孝以熟欺生等現象。同時有少部分業戶只顧眼前利益,以次充好,作弊攙假,致使品牌受損,影響行業發展。

(三)鄉鎮政府的區域經濟發展觀念亟需更新。部分鄉鎮過多地強調客觀理由,認為無資源、無專案,不能積極主動挖掘發展潛力,創造發展優勢,致使區域經濟發展緩慢。同樣沒有現實“資源優勢”的榆樹林子鎮、臺頭山鄉,卻能立足鄉情,主動爭取上級政策、資金扶持,強服務,建市場,搞外聯,使蔬菜產業成為富民立鄉的主導產業。這說明部分鄉鎮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還是主觀努力不夠,發展觀念不新不活。

(四)農村經濟發展的穩定環境亟需維護。今年以來,我縣農村連續發生多批進京、赴盛到市集體訪和單戶訪。大量的信訪案件分散了各級領導抓發展的精力,也損害了企業的利益,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二、加強農村環境建設的主要對策

(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在硬體環境建設上實現突破。農村礦業的發展暴露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使企業開工緩慢,不能如期投產達效。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使其適度超前發展,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矗

(二)轉變幹群思想觀念,在人文環境建設上實現突破。人文環境是形成整體環境的基石和根本,軟環境建設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要對幹部群眾持之以恆地開展思想教育工作,重點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群眾樹立和強化四種意識。一是開放意識。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靠專案、靠開放,要教育幹部群眾進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靠山吃山”的資源發展觀,強化“零資源經濟”的發展觀,樹立大開放意識。二是大局意識。教育引導幹部群眾增強全域性意識,轉變部門利益、個人利益至上的錯誤觀念,樹立科學發展觀。三是法制意識。加大法律法規宣傳普及力度,提高群眾知法守法水平,依法維護正當權益。四是進取意識。引導幹部群眾破除小富即安的保守觀念,培樹發展意識和進取精神。

(三)建設服務型政府,在政務環境建設上實現突破。一是加強鄉級執政能力建設。重點加強鄉鎮謀劃發展、對外開放、服務群眾、維護穩定四種能力建設,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二是增強服務意識。鄉鎮政府要承擔起引導、扶持農戶的責任,有效進行市場調研、品種引進、試驗示範,主動承擔風險;建立和完善農產品供需市場資訊釋出機制,為群眾提供有效的資訊服務;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壯大經濟人隊伍,活躍農村經濟。三是實施陽光工程。紮實推行政務、村務公開,建立重大事項公示、社會聽證、社情民意反映等長效機制。四是加強行風建設。有效開展行風評議活動,有效實施群眾監督;開展執法、執紀大檢查,突出解決部門行業不正之風問題。

(四)建立信訪穩定工作長效機制,在穩定環境建設上實現突破。一是以預防為主,加大調處力度。要充分發揮信訪網路的作用,常排查,勤調處。同時在決策和實施過程中,要預先考慮信訪因素,一旦發生矛盾,能夠及時就地解決。二是齊抓共管,構建大信訪格局。對信訪工作,各鄉鎮、各部門一把手不僅要親自抓,而且要善於調動副職及一般幹部共同抓。三是加強幹部教育管理,提高服務水平。加強對各級幹部的教育培訓,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努力建設規範化機關,提高各部門的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減少工作偏差,維護群眾利益。四是規範信訪程式,堅持依法治訪。加大信訪條例等法律法規宣傳力度,教育群眾依法信訪。對於有理訪,要依法引導,妥善解決;對於無理訪及信訪過程中發生的違法違紀行為,堅決嚴厲打擊,促進信訪工作法制化、規範化。五是加強群眾思想教育,引導群眾支援黨委政府工作。教育群眾既要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又要依法規範自身言行。對群眾反映符合政策,但一時又解決不了的問題,要向群眾講明道理,取得他們對黨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援,努力在群眾中創造優化環境、加快發展的強大氛圍。

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8

一﹑調查目的

農業﹑農村﹑農民一直是舉國上下關注的焦點。在經濟復甦的背景下,我認為研究農村經濟的現狀是很有必要的一項課題。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僅僅關係到農民的小康致富更是中國經濟騰飛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因為面對8億農民的龐大數字,我想到不是促進落後地區發展的巨大困難而是應該盯住這個龐大的市場,正逢利用這一機遇發揮好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的“擴內需”它的巨大作用。

在此背景下我們利用暑假時間對農村經濟的現狀作了一次調查。通過對呼倫貝爾市阿榮旗農村經濟現狀的調查,瞭解當前政府對農村發展所實施的政策,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以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等現狀,研究提高提高農村經濟水平方案,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二﹑具體情況調查

我們根據自填式問卷特點合理製作調查問卷(見調查報告下方附件)

個人一般情況,如:職業、、家庭人口數、家庭勞動人口數;

家庭財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來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專案;

家庭設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

家庭消費方面,如:消費地點﹑消費環境等;

國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醫療合作政策﹑減免農業稅﹑小額信用貸款等

本村企業方面,如:企業的行業性質﹑企業的所有制性質等。

(一)調查物件基本情況

所調查的.人群男女性別比為22:11。

調查人群的平均年齡為50歲左右。從文化程度來看,人群總體的文化程度較低,在被調查人群中3/4的人具有國中以下文憑,其中40歲以下人群受教育程度高於40歲以上的人群。

從婚姻狀況來看,90%都已婚。

從職業狀況來看, 80%的調查者的職業都是務農。

家庭平均人口為5人左右。

家庭勞動力人口平均3人左右。

家庭年收入平均4000左右。

(二)隊農村經濟現狀的瞭解情況

調查中的相關問題有4道小題,在此引用兩道小題,分別用表格形式展示:

一﹑在您家每月總支出中所佔比重最大的是: 種類

日常生活必需品

教育支出

贍養老人

農業成本

其它 比例 40% 20% 9% 20% 11%

二﹑您家一月的總收入大概是:

範圍

1000元以下1000元到三千元

三千元到五千元

五千元以上 比例 5% 30% 50% 15%

三﹑調查時間:

20xx年8月1日——20xx年8月30日

四﹑此次農村經濟現狀調查的體會:

對國家政策的認識: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民普遍認為國家政策的方向及目的是為老百姓謀福利,但是其執行到地方以後已經有所變味甚至扭曲。

(一)﹑據本次調查所知,80%的村民反映阿榮旗新農村醫保政策就存在較多不透明的現象。鄉衛生所的藥物的價格更是高出當地藥房藥品價格的好幾倍。並且有些村級醫療合作社的醫生在村民購買藥品時,找藉口甚至推脫,不願意為

其進行優惠。這裡面可能也有他﹑們的難言之隱,因而就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在其政策的制定上更加完善。另外,我也瞭解到國家制定的這些政策中所包括的藥品種類與村民所用的藥品存在不對稱現象,也就像市場上的商品供求資訊不對稱類似。新農村醫療合作政策是一項解決農村治病難﹑看病難這個關係國計民生的問題而制定的,可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一些地方,它並沒有起到它應有的那種效果。

(二)﹑ 在前幾年,剛瞭解到家電下鄉政策之後,認為這是一項利民的政策,可是走遍市內各個大型商場及走訪農民得知,享受家電下鄉優惠政策的家用電器種類少且偏低端產品,並且優惠款額較低,50%的人認為這不會影響他們是否購買家電的意願,並且優惠款額很難返還到村民手中,並且手續繁雜。

(三)﹑談到國家對農民種田的各種補貼,如種子補貼﹑糧食補貼等,但是由於中國農民數量多,這些補貼僅僅相當於每年上漲的農業生產用品價格的一小部分。因為隨著化肥種子農藥等價格的上漲,農民的種糧成本在逐年增加,可是糧食的收購價的上漲幅度卻相當小,在這裡我們不得不考慮到中國人口這一客觀因素,但是這也需要國家在制定政策時更加考慮到它的可行性以及具體性。

(四)﹑面對這一優惠政策,許多農民只是聽說過根本就不瞭解。一個是宣傳的原因,另外就是其手續繁雜。在貸款機構裡,農民多感覺到能夠取得貸款的多是關係戶或是其本身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群,而對於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來說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對農村收入來源的認識:在農村調查的這幾天,我們發現農民收入來源比較單一,普遍情況都是靠種地獲取糧食收入,但是其所佔農民收入的比例在逐年減少。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農民收入來源中有外出打工收入,有在本地企業工作的收入,以及少數賣土地所有權所得。在農戶收入中,糧食收入差距不大,但是其他的收入差距差距卻很明顯。

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內容。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一直在躍躍欲試想用自己手中的知識和能力去分析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去了解整個社會的全貌。我來自農村,也瞭解農村,每天都在感受著它的日新月異,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更是無時不刻在關注家鄉的新農村建設的程序,從家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到完成行政村規模的調整,這一切讓我歡欣鼓舞。

因此,今年暑假,我選擇新農村建設作為自己的調查主題之一,對阿榮旗的新農村建設情況作了為期幾天的調查。通過實地調查,採用問卷和訪談的形式,深入政府村委會和農戶中進行調查。我認為,留村鄉的新農村建設正處於起步階段,目前正在摸索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如資金實力不足,宣傳力度不夠,農村幹部素質不高,沒有調動村民的熱情,村民文化活動單調等,建議要調動普通村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和熱情,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附近一個新農村建設工程現在就處於擱淺的狀態,原因是資金不足,建設工程無法繼續下去。

五﹑以下是我們通過這幾天的調查所得到的關於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

1、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有效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生產性收入。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地方農產品面臨國內各地農產品的強有力競爭是不爭的事實,依靠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民收入已不現實。

增加農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徑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從北方農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點看,在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業的基礎上,一是把糧食做

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9

隆回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隆回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人口大縣,農業人口104.1萬,佔總人口的90.4%。隆回縣農業的發展,經歷了由集體化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機制、體制等生產關係得到了調整,生產力得到解放,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了階段性的飛速發展,完成了農村由貧窮到溫飽的歷史性跨越,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迫切要求和相當長時間內的艱鉅任務。當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隆回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現狀與成效:

近年來,隆回縣緊緊圍繞“農村發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這一目標,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不斷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全面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農民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主要成效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區域特色經濟更加明顯

近年來,全縣因地制宜,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大規模和產業特色的區域性生產基地,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建立了以三閣司等為主的萬畝商品魚生產基地;以七江等鄉鎮為主的萬畝模式化稻田養魚基地;以六都寨水庫等網箱養魚基地。以縣金山牧業公司為龍頭的優質肉牛、肉羊生產基地。以320國道及花金公路沿線鄉鎮為主的無公害生豬生產基地。建立了以小沙江為主的無公害金銀花生產基地、北山鄉鎮為主的龍牙百合生產基地、七江鄉為主的尾參生產示範片、金石橋為中心的寶慶苡米生產示範基地等中藥材基地。以小沙江鎮為中心的反季節蔬菜基地,以山界、北山、三閣司為中心的`“三辣”基地,以桃洪鎮等320國道沿線鄉鎮為主的大棚蔬菜基地。以中低海拔鄉鎮為主建立了65萬畝無公害、綠色有機標準化種植富硒大米基地。南面鄉鎮以及六都寨鎮、司門前鎮、金石橋鎮、高坪鎮為主的工業原料基地和速生豐產林基地;以西洋江鎮、六都寨鎮、南嶽廟鄉、橫板橋鎮、荷香橋鎮、石門鄉、三閣司鄉等鄉鎮柏木生態益林基地;灘頭鎮、巖口鄉、荷田鄉、六都寨鎮、高坪鎮、司門前鎮、大水田鄉等鄉鎮筍林兩用林基地。此外還有以周旺鎮、巖口鄉灘頭鎮、雨山鋪鎮、荷香橋鎮,荷田鄉等鄉鎮為重點5萬畝烤煙基地。

2、產業化經營取得實質性進展,龍頭企業和地方名牌產品形成。

近年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大幅提高,全縣湧現了頗具規模和競爭力的銀海藥業、小沙江藥材協會、恆隆生物有限公司、毅鵬金銀花保健品有限公司、湖南桃花食品有限公司、隆回縣龍牙百合協會、匯隆公司、周旺傢俬工業園等龍頭企業,地方名牌產品如金銀花、龍牙百合、桃花三辣食品等逐漸走出隆回,走向全國甚至走出海外。

3、農產品加工產業初具規模,加工流通產值增長較快。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產品種類較多、規模不斷擴大的農產品加工體系。糧油、蔬菜、水產品、中藥材、烤煙、竹木等大宗農產品產業鏈頭得到不斷的擴充套件和延伸,加工體系不斷完善,農業綜合效益顯著提高。20xx年,農產品加工率達到30%,農產品加工總產值達到26億元。

4、農產品商品率提高,農村經濟發展加快。

20xx年全縣農產品商品率達70%,比20xx年增長45.2%。20xx年農業產量總產值實現15.59億元,比上年增長比上年增長6.1%,農民人均純收入2232元,比上年增長8%,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318元,比上年增長9.99%。

5、農業綜合開發的投入明顯增加。

“十一五”期間,我縣農業綜合開發專案投資3548.83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資1047.36萬元,省級財政投資571.22萬元,市級財政投資106.36萬元,縣級財政配套244.68萬元,銀行貸款988萬元,群眾自籌895.41萬元。財政投入極大的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改善了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帶動了農業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

6、二、三產業迅猛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合理轉移全縣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紮實推進。

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在有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有效推動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的深刻變化。據初步調查統計,到20xx年底,全縣農業總人口104.1萬人,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為70.68萬人,其中,從業人員為34.9萬人,常年性剩餘勞動力資源約18萬人,季節性臨時剩餘6.2萬人。其中按從業結構分,從事第一產業的21萬人,佔從業人員的60.2%;從事二三產業的13.9萬人,佔39.8%。在轉移到二三產業的農村勞動力中,行政區域(指縣市區)內就近就地轉移就業3.75萬人,行政區域外勞務輸出10.15萬人,境外就業人員約200人,實現勞務經濟收入近120億元。

二、目前農業產業結構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近幾年來,隆回縣農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並繼續保持著較好的發展勢頭,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1、特色產業不突出,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還比較低,廣大農民還停留在種田為吃飯、餵豬為過年的傳統小農經濟模式,沒有真正形成“公司+基地+農戶”訂單產業模式。農產品加工水平較低,產業鏈條不長,產業化的核心環節沒有大的突破。

2、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後。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法律服務體系、科學致富技術體系等都不能適應現今的農業發展。市場體系不鍵全,沒有成規模、上檔次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

3、資金扶持力度不夠,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我縣農田水利建設總體上處於低水平狀態,農業基礎設施任務十分艱鉅。由於縣、鄉財政困難,我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和建設資金匱乏。雖然實施了專案帶動、群眾投工投勞等方式籌資啟動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專案,但資金缺口仍較大,工程實施困難。農民種糧積極性有所下降,種糧效益不高,同時動物疫病威脅仍然存在。

4、龍頭企業帶動弱,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暢。目前而言,全縣龍頭企業不大不強,輻射和帶動力不足,國家級龍頭企業沒有,省級龍頭企業只有1家。龍頭企業的作用也有限,農民受益面不廣,受益程度不高。多數龍頭企業大多處於發展初期,普遍存在規模小、實力弱及產權單一、管理粗放等問題,對農業和農民的輻射和帶動能力不足。

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10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和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推進,X縣XX鎮農業生產在保持較快發展速度的同時,“一村一品”、“百千億”等產業規劃也取得明顯成效,但農民創收增收的長效機制仍未真正建立,城鄉差距還在進一步加大,因此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發展、繁榮農村面貌、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是當前尤為迫切的任務。進入“十二五”時期,我國對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農”問題成為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現根據鎮黨委、鎮政府的統籌部署,對鎮域農村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門的調研和思考。

一、基本情況

XX鎮地處四川盆地南緣,為X縣的北大門,是縣城所在地和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川、滇、黔結合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全鎮幅員面積xx7.6公里,轄26個村、6個社群居委會,農業社186個,總農戶14679戶,農業人口47748人,耕地11167畝,林地xx萬畝,是川南最大的建制鎮。

截止20xx年底,全鎮第一、二、三產業比重為3:5:2,種植糧食主要以玉米、小麥、紅苕為主,經濟作物有蔬菜、薯類、瓜果、豆類、茶葉等,養殖業以豬、牛、雞、兔、魚等為主。據鎮政府提供的統計報表反映,20xx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達29.8億元,農戶固定資產總投資完成2558萬元,完成糧食總產量xx116噸、蔬菜總產量31421噸、肉類總產量5912噸,農民人均純收入7038元。完成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1.9萬餘人,實現勞務收入1.35億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生產生活條件差。多年來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以幾近成倍的速度增長,但受自然條件和地理位臵的限制,加之鎮村財力緊張、前期成本過高,全鎮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依然較差,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一是生產生活用水難。“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儘管實施了山區微水治旱、人畜飲水工程,廣修水利,但仍有相當數量的田地存在靠天吃飯的現象。二是道路交通困難。自實施“交通大會戰”、“公路村村通”以來,農村交通得到較大改善,但道路交通網路還未真正形成,嚴重製約了農業生產資料運輸和農副產品對外銷售。三是住房條件差。雖然大部分農戶建起了樓房,改善了居住條件。但仍有相當一部分高山、深山區農戶,因經濟困難,至今還居住在破敗的土牆房裡,居住條件較為惡劣,甚至有的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四是就醫條件差。隨著鎮衛生院的改造升級及村級衛生站的成立,一般的感冒等小微病症可就近醫療外,但稍有些難度的病症還得到縣級醫院就醫。

(二)農民創收增收機制缺乏。經過近幾年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以及不懈地實施為民辦實事專案,群眾收入得到穩步提高,但鎮域農民創收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未真正建立。主要原因有:一是增收方式單一。除了農業生產和部分從事經營服務、外出務工收入外,幾乎沒有其他收入渠道。二是農業生產效益不高。由於受生產條件的制約,農民科學文化水平不高,對新品種、新技術接受能力差,農業產出效益低。三是農技服務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儘管上級相關部門也到鎮村舉辦一些如科技趕場、結帶幫扶等形式的培訓活動,但缺少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長效機制和配套政策,尤其是山區農業,更加需要加強示範帶動。四是農副產品市場商品性差。部分群眾市場經濟意識不強,農副產品產銷不對路,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生產積極性。五是農業資金貧乏。在鎮村幹部的引導和幫助下,有的群眾逐步樹立了市場經濟意識和發展意識,也尋找到了一些致富專案,但就是手頭缺乏資金,無法實施發展規劃,失去了致富先機。

(三)環境汙染引發的社會問題日益突出。由於鎮域內煤礦山資源的大量開發、城鎮化快速發展與城鎮綜合承載力之間的矛盾、自然條件等原因,固體垃圾、氣體汙染引發的社會問題日益突出。一是農民生存環境惡劣。水質、空氣汙染使得農民的生存環境變得非常惡劣,不但當地群眾身體健康受到威脅,給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進一步改善也帶來了更高的成本。二是環境汙染嚴重製約農業發展。因垃圾汙染造成農業生產用水受到嚴重影響,而且山區水源匱乏、沉陷區面積不斷擴大,導致種植業產量存在下降的隱患,家禽和牲畜死亡率明顯增高,生產出的農副產品品質低劣,缺乏市場競爭力,嚴重製約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三是基層組織凝聚力受到嚴峻考驗。部分村社因汙染問題得不到解決,村民正常生產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擾,村組幹部在群眾中的威信和信譽降低,工作難以順利開展。

三、對策措施

農民創收增收不能就農業談農業,必須將其臵於整個國民經濟中,在城鄉統籌發展會考慮。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關鍵是要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根本出發點,通過制度創新,解決農民創收增收的制度性障礙。XX鎮結合實際,提出“123456”戰略(即打造一個旅遊品牌、實施兩大轉移工程、健全三項服務體系、探索四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完善五套基礎設施網路、建設六大產業化基地)推動解決農民創收增收的'後勁問題,力促農民創收增收保持穩定、持續發展。

(一)打造一個旅遊品牌。

即打造“龍茶花海”旅遊品牌,做大做強生態文化旅遊產業。立足獨特的自然區位條件、秀麗的茶花風光與古樸的僰鄉文化資源優勢,以“XX花海”旅遊品牌及一年一度的“X

花節”為契機和重要載體,打響“休閒XX”、“養生XX”、“神韻XX”等休閒觀光產品,凝聚更多的人氣和商氣,做大做強“龍茶花海”旅遊品牌,打造全市首個花卉苗木億元產值的特色農業產業園區。據統計,X縣XX花卉園藝公司聘請當地農民做工,每年可解決當地農村勞動力近200人,公司規劃在未來2—3年內規模再增長一倍,即時可輻射帶動當地農戶2000多戶致富。2011年3月,“XX花海”旅遊品牌推介會的成功召開,共接待遊客13.8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00餘萬元,招商引資突破1億元,推動了以觀光旅遊為主要的現代服務業新突破,為XX鎮乃至X縣旅遊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實施兩大轉移工程。

一是實施部分農民搬遷轉移工程。對居住在高(深)山區、交通條件不便、生活用水困難的農戶,按照“政府主導、和諧搬遷、統規自建”的原則,實施“山上向山下轉移”戰略,切實做好新農村村莊規劃和村組農戶集聚區的水、電、氣和道路、電視、有線電話等基礎配套,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縮小城鄉差距。這不僅是“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綠色生態屏障”的需要,也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程序”的必然要求。

二是實施勞動力轉移工程。以XX、XX兩個園區建設為契機,著力引導農民轉變“固守一畝三分地”的傳統思想,做好用工政策諮詢和就業指導、職業介紹等服務,逐步建立和

完善勞務輸出網路,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充分轉移、充分就業。同時,要加強鄉鎮農村勞動力市場建設,健全勞動保護機制,做好法律援助服務,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三)健全三項服務體系。

一是建立農業科技服務網路體系。調整充實農業科技服務隊伍,在鎮村兩級建立一個覆蓋全鎮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經常走村串戶、深入田間,對農業生產進行適時的技術指導,而非等農民上門來問。廣播站要開闢農業服務專題節目,及時向農戶宣傳農村實用技術和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方法,報到天氣預報和防蟲防災、防病防疫資訊,提醒農戶做好技術管護和病蟲害防治工作。

二是健全農業產品資訊網路體系。建立農村資訊服務中心,加大對農資產品和農副產品生產、銷售資訊的收集,及時宣傳推廣極具市場競爭優勢的品種。成立農副產品營銷服務機構,積極與營銷大戶聯絡落實訂單,努力組織好本地產品的對外營銷工作。

三是完善農村技術教育培訓網路體系。繼續推進農村遠端教育站點的改造升級,健全農村技術教育網路體系,加強對種養殖業技術和病蟲害防治、衛生防疫的系統教育培訓,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戶科學種植、科學養殖的技能水平。探索成立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充分依託城鎮職業教育資源平臺,加大對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和法律法規知識的培訓,千方百計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

(四)探索四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一是引進優質高效品種,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引進週期短、風險低、見效快的品種專案,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加快經濟執行速度,提高農業產出效益。如田壩村的反季節葵瓜,一年出2—3季產品,提高土地產出總量;引進二元雜交母豬和三元雜交商品豬等優良品種,縮短成欄週期;發展土雞、野兔等家禽養殖業,力爭一年出三欄,提高出欄效率和產出效益。大力發展優質時鮮蔬菜種植業和家禽、牧畜養殖業,形成糧食、蔬菜作物種植和家禽、牲畜養殖並存的農業經濟結構。

二是培養種植大戶,突出示範帶動作用。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要切實加大對XX花卉、XX建司、XX木業等骨幹工企業和XX生昊、XX經果林等專合經濟組織的扶持與培育力度,重點扶持一批具有一定經濟基礎、掌握一定農業技術、具有一定發展潛力的種植、養殖示範大戶,積極培育農村新型經紀人和農業實用人才,以點帶面推動全鎮農業經濟的發展。

三是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合理、有償流轉,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總結推廣X縣XX花卉有限公司租用農民土地、打造萬畝X花基地的成功經驗,積極引導農戶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實行有償轉讓,進一步整合農村土地資源,促進農業生產和產業發展規模化。

四是積極構建現代農業企業制度。探索試行“訂單式”

農業,即由公司與農戶簽訂農副產品生產、收購協議,農戶負責按照訂單生產,公司負責產品收購;不斷完善“公司+(基地+專合組織+)農戶”式農業,即將整個農業專案全部實行公司化運作,公司自行負責生產經營管理,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農戶僅以僱工形式受聘於公司進行生產作業。這不僅有利於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有利於農業生產效率、農副產品質量和農業產出效益的提高。

(五)完善五套基礎設施網路。

一是加強水利建設,改善生產生活用水條件。落實專項資金,在符合條件的村組修建小型水庫;加大財政獎補力度,鼓勵農戶修建蓄水池,改造升級、引進購置新型提灌裝置,確保農村生產用水和人畜飲水需要。

二是加強村社道路建設,改善農村交通運輸條件。加大對村社機耕道的改造力度,在實現公路村村通的基礎上,力爭實現入戶路硬化率xx0%;拓寬村級以上道路,進一步改善路面狀況,提高運輸能力。

三是發展廣電事業,解決農村電視收視難問題。實行政策傾斜,因地制宜地發展山區農村廣電影視事業,實現公共資訊資源的城鄉共享。在場鎮周邊村社大力發展光纖電視;在遠離城鎮的山區村社發展衛星地面接收系統,並在安裝收費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徹底解決長期困擾農戶的“有電視無節目”的尷尬問題。

四是加強學校建設,改善農民子女上學條件。積極爭取

上級有關部門支援,及時對鎮域內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進行整合或擴建,進一步優化配臵教育資源,不斷改善農村教育條件,大力促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五是加強衛生體系建設,改善農村就醫條件。加強對農村醫療衛生站的技術指導,建立健全農村醫療網路,加大投入引進或購置一些必備的醫療裝置,加強鎮衛生院基礎建設,優化鄉鎮醫生隊伍結構,鞏固農村醫療隊伍。

(六)建設六大產業化基地。

一是打造工業園區輻射範圍內“第二產業新農村”。以餘箐、塘壩工業園區為軸心,加快周邊“服務工業、反哺農業”為模式的新農村程序。在加大大專案招商力度的同時,注重帶動周邊村社為之配套形成產業鏈,積極引導周邊村社企業做大做強房產、物流、機械、建材、礦產品深加工等支柱產業和發展農貿市場、商店、飯館等服務業,使周邊村社成為工業園區“編外”的生活配套區,使農民能實實在在地享受著園區工業化帶來的成果。

二是打造XX村林畜一體化農業示範基地。圍繞發展節約型、健康型、生態型畜牧養殖業,推行林畜立體化養殖,實現林下畜牧養殖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按照“整村推進、連片開發”的原則,以XX、XX等xx個村為主,發展XX南部規模最大特色優質的經果林5000畝以上,並充分利用果林地資源,加大林地改造,擴大林下餵養土雞、珍珠雞、貴妃雞等名貴雞種和圈養野兔、肉羊、梅花鹿等畜牧產業規模。截止目前,該產業專案帶動農戶6xx2戶,助農增收人均達xx00元,預計在3年之內實現規模化養殖年產值達xx00餘萬元,專案區人均收入將突破萬元。

三是打造XX村縣城後花園觀光農業帶。充分利用緊鄰城郊、交通便利、基礎較好的優勢,圍繞生態農業與鄉村旅遊,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規劃公路沿線生態林、山區經果林和庭院花卉繁育,綠化荒山荒土,全面完成“兩林一花”產業發展4000畝任務,進一步發揮XX作為縣城“肺葉”功能;大力發展休閒農業、觀光農業,重點發展田園特色種養植業,興辦農家樂,進一步發揮XX作為縣城“休閒地”功能,突出城郊型農村經濟特色,努力把XX村建設成為“縣城後花園”。

四是打造XX優質水產品養殖基地。按照鎮域經濟發展規劃,以XX水產養殖基地為平臺,以優化配臵漁業資源和旅遊資源為抓手,以實現三大產業的相互融合、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為目標,採取點面推進、連片開發的方式大力發展無公害水產養殖500畝以上。充分發揮農民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以水產養殖協會為龍頭,自主推廣“稻—魚”、“鰱魚、鯽魚混養”等特色養殖模式,並外聘專家組織培訓,加強技術指導,努力打造以養殖、垂釣、觀光、餐飲、度假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進一步提升“一村一品”的影響力。

五是打造田壩高山生態蔬菜基地。由於XX村獨特的自然氣候條件,村民種植的反季節無公害蔬菜已深得市民喜愛。

為突出“一村一品”特色,應儘快制定XX高山反季節蔬菜種植業綜合發展規劃,利用高山竹林發展林下養殖,牲禽糞便可以為蔬菜產業提供肥料,蔬菜種植業殘留的“垃圾”可以為林下養殖提供飼料,發展高山反季節蔬菜可以說是一項低成本高效益、真正體現無公害的綠色農產品的朝陽產業。

六是打造XXX鄉特色商業新圈。為加快區域商貿流通,發展民俗文化旅遊及現代公務、會議旅遊產業,提升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斥資將川南綜合市場附近失地農民遷建形成的城市次幹街道進行改造升級,將其打造為以大空間商業街為核心,以單位商業店鋪為主導,實現建築品質、開發品位及社會美譽三豐收,最終形成以僰鄉特色商品生產、深加工、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具有川南特色風味的精品商業步行街

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11

近期,我們對落實中央和省委農村政策、深入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和當前春耕備耕等三個方面的工作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儘管去年中央和省委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全國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村經濟開始復甦;今年,中央和省委繼續在加大農業投入等方面拿出了許多“真金白銀”,大大刺激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整個農村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在這些大好形勢的背後仍然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突出問題,農村多年積累下來的突出問題很難在一朝一夕予以解決,在農村問題的上我們只是剛剛破題,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仍然很多。就我市而言,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

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高。一是水利設施抗災能力弱。近些年,我市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利用國家的水利專案資金和農業綜合開發專案資金,改造了部分水利基礎設施,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完成,大型泵站水庫有所改善,但大量的塘堰水庫溝渠等水利設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澇設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險水庫面大,農業抗災能力弱。二是標準化農田比例不高。“田成塊、路成網、渠相通、溝相連”的標準化農業比例低,綜合生產效益低,全市標準農田不到50%,難以形成農業規模經營。三是農村生產生活“四難”問題突出。即行路難、用水難、看病難和資訊交流難比較突出農,生產生活條件太差。大多數村沒有像樣的公路,只有殘缺不全的“斷頭路、泥巴路”,農村的資源優勢很難轉變為經濟優勢;農村供水網路、醫療網路和資訊網路的建設才剛剛起步,農民生產生活仍然十分困難,農業基礎薄弱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發展。

2、農村基層運轉困難,基層組織戰鬥力不強。一方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十分緩慢,村級公益事業長期投入不足,生產和生活條件難以得到改善;農村稅費改革完成後,相應的配套改革還沒有跟上,村組機構仍然比較龐大,而用於支撐村級運轉的農業稅附加和轉移支付還不能滿足村級的正常運轉,部分村幹部待遇過低,基層幹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基層組織凝聚力、戰鬥力不強,造成農村基層運轉困難;另一方面多年來形成的沉重鎮村債務像是一個巨大的包袱壓在鎮村頭上,就赤壁市而言鎮村債務仍然很重,通過去年的多法化債,債務仍高達4064。61萬元,其中債務最多的村達到100多萬元,鎮村債務不能妥善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將長期受到制約。

3、農村土地糾紛不斷,二輪土地延包完善工作較困難。由於好政策給農業帶來了很多實惠,農村土地從過去的包袱變成了今天的搶手貨。土地的一輪承包已過去30年,二輪延包也過去七八年,農村土地結構、人員結構和經營關係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於土地多年來不值錢,土地和承包者之間的經營關係沒有理順和規範,而造成當前大量的土地糾紛問題,再加上由於過去的二輪延包極不規範,許多土地一時難以確權、確地到戶,所以二輪土地延包的`完善工作在實際操作中有一定困難。

4、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全市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為主體,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狀態,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農民的市場組織化程度不高,應對和抗禦市場能力弱,這些都制約著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5、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就我市而言,農業科技投入增長比嚴重滯後於經濟增長速度,在科技隊伍建設、科技機構的健全、科技宣傳和新技術推廣應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於資金投入、人事編制等問題的制約,造成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再加之服務機構機制不活、體制不新等問題,使服務體系很難發揮自身作用,有一些地方和部門甚至呈現出“網破、線斷、人散”的局面;科技人員素質不高,科技隊伍人心不穩,多數人知識老化,農村普遍存在新技術、新品種推廣不開,農業資訊獲取缺乏有效渠道等問題。

6、城鄉統籌程度低,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尚未建立。國家城鄉統籌發展的政策到位需要一個過程,縣鄉統籌發展尚未起步,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缺乏後勁。農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較大,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尚需要一個較長的程度。

7、春耕備耕中存的問題。一是高產高效種苗推廣適用效果不好,對不熟悉的良種農民不是很接受;種子市場管理不到位,農民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在購種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少農戶購種時上當受騙。二是農資管理有待加強,一方面農資市場價格不穩定,農民擔心農資漲價;另一方面農資品質不高,以次充優、以假亂真的象現依然存,農民防不勝防。三是農金相對短缺,由信用社按農戶的信用等級予以放貸,而我市農民的信用意識不強,評上信用等級的農戶不多,所以造成一方面農民貸不到款,另一方面信用社的錢放不出去。

針對存在的問題,今年我市將採取以下五項措施。

1、解決“四難”,建設“四網”。一是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在抓好通鄉油路建設的同時,利用國家實施“村村通”工程,徹底消滅斷頭路、泥巴路,實行橋涵閘配套,逐步形成市、鎮、村三級道路硬化網路。二是加大“三建三改”工程建設力度,進一步實施好“人畜飲水”工程,今年初步完成全市40%以上村的供水管網建設,通過2—3年的努力,逐步建起農村自來水供水網路,讓農民用上衛生安全的飲用水。三是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每年選擇1至2個鄉鎮辦合作試點,健全規範村級醫療機構,解決農民小病不就醫,大病難就醫的問題。四是進一步擴大廣播、電視網的覆蓋面,開設農業資訊專欄,延伸網際網路資訊到農村,設立村組資訊中心戶,採用高科技手段為農民搞好農業資訊服務。在“四網”的在建設中,實行科學規劃,統籌安排,綜合建設。把農村小康建設、扶貧開發、農業綜合開發、農業專案等資金捆綁在一起使用,提高投入效益。“四網”建設分層次推進,每年選擇幾個有基礎的鄉鎮,實施好一兩個專案,花3—5年的時間建設農村“四網”。同時,抓好農村投資體制改革,逐步改革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體制,大力推行“民主謀水利,民營興水利,民眾幹水利”,把水利經營推向市場,利用民間資本改造農村水利設施。

2、落實黨的農村政策,不斷深化農村改革。一是繼續落實好農村稅費改革政策,把農業稅免徵政策落實到千家萬戶;二是進一步深化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去年我市開展了合村並組工作,全市247個行政村已合併為149個,減少村幹部750人,今年重點抓好組的合併,力爭合組在現有的基礎上減少三分之一以上,把減人、減事、減支落到實處;村組合並完成後,將村幹部納入財政供養,每村財政供養三人,按村的大小不同每村每月財政支付村幹部工資1000至1200元,並實行嚴格的責任考核,增強村幹部的工作積極性,確保村組的正常運轉。三是加強農村財務管理。繼續落實好“雙代管”的有關政策;努力化解村債務,要採多法化債,今年再化債30%;繼續加強涉農收費的監督管理,定期開展專項整治,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切實維護好、保護好、發揮好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3、狠抓農業產業化經營,提升農業綜合經營能力。從今年開始我市將突出林紙、糧油、茶麻果和水產等“四大產業”重新進行部署,從基地建設到龍頭興建到市場開發,高起點規劃,加速度發展,使我市農業綜合經營能力有一個全面提升。一是強化對產業化經營的領導。按“一個產業,一名市級領導,一個工作專班,一套激勵政策,一抓到底”的方案抓好產業化經營,二是培植壯大產業龍頭。加快發展壯大以農產品加工為重點的龍頭企業,逐步擴大赤壁晨鳴集團生產規模,達到年產20萬噸的產量;重新運作好林紙公司,使其在竹木產業化經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糧油產業和茶葉產業的龍頭企業發展上,按小規模大群體的發展模式,培植加工大戶,引導加工企業向標準化、規模化生產轉變,以企業群組建聯合體形成大龍頭、大產業。三是大力發展專業協會。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和“多元創辦、政府支援、部門指導、逐步規範”的原則,積極發展以專業協會為重點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通過協會延伸產業鏈,扭緊農戶與企業和市場的利益關係,網路更多的農戶,逐步形成真正意義的產業化經營。四是建立激勵機制。市政府從財政列支100萬元建立一個產業化發展基金,用於產業化經營績效掛鉤、科技推廣、檢查評比、外出考察、名優申報、產品宣傳、辦公經費等,對推動產業化經營發展貢獻較大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4、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按照省裡提出的“農業實用技術落實年”活動的總體要求,組建農業科技網路,開展“科技承包”,培育村組“科技明白人”,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教育培訓體系。組織農業技術服務團,農機、水利維修服務團下鄉巡迴服務。力爭全年培訓農民2。5萬人次以上,通過實施“陽光工程”培訓農民工5000人以上;加快推廣優質高產良種應用、高產高效模式、輕型簡化栽培、稻鵝共育、秸杆綜合利用、測土配方施肥、生態農業、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養殖業高產優質配套養殖、動植物疫病防治及避災減災等十大增產增效適用技術;積極開展農業技術承包,實行“五包一賠”,要在辦好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市推廣;建立農機、農資、農技、農金一體化的綜合農業服務體系,做到市有配送中心,鎮服務公司,村有分支機構的覆蓋全市的服務網路。

5、積極抓好春耕備耕工作。一是搞好春耕農業生產資料排程,發動相關職能部門迅速行動起來,儲備充足的種子、肥料等生產資料,並組織服務隊實行全市大配送,滿足農民生產所需;二是開展為期一個月送科技下鄉活動,結合黨員先進性教育我市已於3月8日正式啟農業“三下鄉”活動,深入到村組戶把農業科技、農業資訊和農村政策送到千家萬戶,爭取不留死角;三是開展打假保春耕活動。從相關部門抽調專人,從3月16日開始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農資市場整頓,確保農民買到“放心種、放心藥、放心肥”。四是搞好農業信貸資金放貸的協調工作,爭取信用部門的支援放寬貸款條件,確保有需求的農戶能夠及時貸到款,不務農時。

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12

為推進我縣農業鄉村經濟快速發展,經縣委、縣政府研討決定,我們組織個鄉鎮黨委書記、有關部分首要負責同志和重點村村書記,於本月16、日赴三縣就農業產業化、新民居建設進行了調查學習。實地觀賞了涿鹿縣礬山鎮新民居建設、萬全安家堡規劃養殖小區、崇禮裝置蔬菜基地等個點。經過現場看點、聽取狀況引見,三縣立足縣情、發揚優勢、科學經營、強力推進的工作姿勢以及比學趕超的工作氣氛給我們留下了深入印象。在感觸三縣農業鄉村經濟迅猛發展的還,我們也看到了本身存在的差距,震動很大。

一、三縣首要做法和經歷

(一)抓特徵,縣政府打造優勢產業帶。三縣都把特徵優勢產業作為培強農業、發展鄉村的重中之重,規劃擴張力度大,典型培養條理高,促農增見效果好。涿鹿縣依照區域化結構、產業化運營、專業化生產的思緒,因地制宜發展葡萄、杏扁栽種、奶牛養殖三大主導產業,並將裝置蔬菜、張雜穀子栽種作為後續產業著力培強。特別是,該縣建成個葡萄栽種專業鄉鎮、個專業村、帶動萬農戶從事葡萄栽種,發展栽種面積萬畝,年產葡萄近億公斤,被國家林業局定名為中國葡萄之鄉,產業化運營率到達%以上。萬全縣充分審閱本身前提,經過擴充套件種養規劃、盤活閒置資產、統一託付治理、農民入股分紅等有用辦法,配以完善的治理體制,逐漸構成了以鮮食玉米為主的特用玉米栽種加工、以燕麥為主的雜糧加工、以暖棚養豬為主的畜禽養殖加工和以果蔬為主的栽種加工四大特徵主導產業。該縣產業優勢突出,經濟效益明顯,先後榮獲中國鮮食玉米之鄉和中國燕麥之鄉稱號,年農大家均純收入完成元。崇禮縣根據地輿、天氣等天然資源優勢,大力完善農田水利基本裝置建設,經過規範化服務和新種類、新技能的推行,著力發展裝置蔬菜,率領全縣農民走上致富路。該縣發展裝置蔬菜面積萬畝,以崇禮蔬菜為主體的壩上蔬菜享譽京津及周邊市場,年銷售蔬菜萬噸,完成產值億元。

(二)抓機制,縣鄉村合力推進新民居示範村建設新民居建設是改善鄉村生活情況,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增進農民福祉的一件惠民大事,關於統籌城鄉發展,具體加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主要戰略意義。涿鹿縣從年開展新民居建設以來,各專案標延續兩年位列全市第一。該縣共有個村列入省級新民居示範村,重點打造了礬山鎮東關村和涿鹿鎮清寧堡村兩個環首都新民居精品示範點。該縣在新民居建設程序中,一是嚴厲土地政策,一直依照縣域鎮村空間結構規劃、新一輪土地應用總體規劃,充分尋求農民志願,合規有序開展施行;二是搞好結對幫扶,堅持+++的幫扶工作機制(每個示範村由一名縣指導、一個縣直部分、一個效益較好的企業和名幫扶工作隊員一起幫扶),協助示範村建班子、做規劃、定政策、引專案,保證新民居建設強勢推進;三是增強資金治理,執行專帳核算、專人治理、專款專用,保證悉數資金用於新民居建設。各級財務獎補資金和包村幫扶資金悉數用於示範村配套裝置、公共服務裝置、鄉村建設規劃、土地整治及堅苦戶建房借款貼息,三措並舉,為該縣新民居建設供應了有力支援。

(三)抓服務,夯實農業鄉村發展基本農業鄉村發展迅速,服務到位必不成少。三縣在推進農業鄉村經濟繼續發展程序中,立足分歧角度,採取分歧方式進行扶持協助,塑造了一批全縣、甚至全市農業亮點。

一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三縣縣政府和相關部分翻開思緒出政策,拓寬渠道籌資金,努力協助處理髮展中碰到的堅苦,為農業良性發展奠基了堅實基本。涿鹿縣經過協調農行、信譽社等金融部分對農業發展賜與信貸支援,特別是在農戶小額信貸、中長期借款等方面加大支援力度,為農戶每年供應-萬元小額借款,必然水平上破解了產業發展的資金瓶頸。萬全縣財務每年安排不低於萬元的專項資金,對農業產業化進行扶持。並對企業技改擴模賜與借款貼息,對土地依法流轉並用於發展裝置農業的農戶及市場主體賜與補助,極大提高了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和自動性,構成了一批產業龍頭和國家、省、市級名牌產物。崇禮縣出臺了蔬菜產業扶持政策,安排裝置蔬菜產業專項扶持資金,用於裝置蔬菜借款貼息、新建大棚膜下滴灌、打井配電、三膜掩蓋、規範化技能推行和農民專業協作社補助。縣縣政府協調農行、信譽社為農戶新建大棚供應借款,每新建畝大棚,可借款元,財務貼息元,配套滴灌主管道補助元,打井配電補助%;每個示範村專業協作社補助萬元,從基本上保證了主導產業的健康發展。

二是加強產業龍頭帶動。三縣在努力發展產業的還,積極奔波市場,鼓舞和指導農民成立產業龍頭,扛起致富大旗。涿鹿縣堅持群眾主體,組織先行的準則,依照一村一社、一社五化(組織運轉規範化、生產技能規範化、運營銷售品牌化、社員技藝職業化、產物質量安全化)要求,堅持專合組織家;並依據產業發展近況,在強大現有龍頭企業基本上,發展了佳禾生態開發有限公司、張家口金農集團等家省市級龍頭企業,進一步延長了產業鏈條,加強了帶動才能。據調查,該縣家產業龍頭共帶動萬農戶完成增收億元。萬全縣採取協作社(企業)+基地+農戶運營形式,發展龍頭企業家,成立農民專業協作組織家,經過培樹典型、示範帶動,構成對主導產業的強勢拉動。崇禮縣圍繞主導產業,加大龍頭企業扶持力度,使崇禮縣特種蔬菜開發有限公司、崇河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家龍頭企業發展成為集新種類和新技能引進、推行,農產物產、加、銷為一體的領軍企業,在此基本上,合時組建蔬菜協會(協作社),對蔬菜銷售渠道、恆溫裝置、品牌、生意人等資源有用整合,規範治理,成為全國最大的越夏彩椒生產基地和河北省蔬菜產業示範縣。

三是提高土地流轉實效。要完成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就必需改動過去渙散的運營形式,完成土地集中、規劃種養。為此,涿鹿縣積極創新土地流轉形式,採取租賃、交換、轉包、讓渡等方法,託付協作社進行土地流轉。該縣指導洪大有機蔬菜協作社租賃土地畝建設日光溫室,指導黑山寺鄉、東小莊鎮農民經過土地交換方式,流轉土地餘畝發展裝置蔬菜,經濟效益完成翻番。萬全縣具體增強縣鄉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本能機能,規範流轉合同,並堅持土地流轉市場準入準則,客觀評價大戶、協作社、企業的資信狀況,經過土地承包運營權入股,堅持股份制協作組織,加以縣政府科學指導協調,最後在各市場主體之間完成土地流轉,完成了各方效益的最大化和產業發展的久遠化。

二、幾點啟迪經過對三縣調查學習,我們以為,這種高起點、高規範的農業鄉村發展形式,恰是我們要學習借鑑之處。

第一,改變觀念是做好三農工作的永久主題。認識是行動的先導,思想的解放水平決定著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們必需把推進思想解放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堅持用工業化的思想指導農業,跳出就農業抓農業的圈子,加速農業工業化歷程。

第二,創新科技是推進產業發展的主要支援。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手段。同萬全、涿鹿縣比較,我縣科技對農業發展的奉獻率低,致使產業規範化水平不高。我們必需全方位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使新技能浸透到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以科技創新使用推進農業生產。

第三,健全市場是促進產物銷售的關鍵環節。市場系統是農業賴以發展的載體。我縣農業市場還處於低程度發展階段。我們必需依照大流通、大市場要求,重點擴建和新建一批裝置完全、功能完善、輻射才能強的農副產物專業市場,促進農產物的區域化生產和規劃化銷售。

第四,培強龍頭是完成農民共富的有用路子。產業龍頭是率領農民致富的領頭雁,必需把產業龍頭作為完成農民共富的強力引擎,把發揚好引領效果作為率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有用路子。

三、對我縣農業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幾點建議學習借鑑三縣經歷,最主要的`是做好與赤城實踐的有機結合,在思想觀念上完成改變,在蔬菜、畜牧、林果的規範化生產及鄉村新民居建設等方面獲得打破。

(一)堅持發展第一,做強主導產業。三縣農業鄉村發展的實踐證實,要想完成農民快速增收,首先要選擇一到幾個合適當地實踐的主導產業,制訂可行的施行方案,常抓不懈。就我縣而言,要藉助環首都扶貧開發和綠色經濟圈建設有利機遇,積極跑部進省,爭奪扶持,使蔬菜、畜牧、林果業真正成為促進農民增收,在全市、全省有位次的大產業。把培植農產物加工龍頭企業作為發展規劃農業的關鍵行動來抓,增強指導,建管並舉,並選準二商、戰友公司,在發展初級種養的基本上,購進加工裝置,引進先進工藝流程,以大帶小,由弱到強,逐步發展成為北方主要的蔬菜、畜牧產物生產加工基地。

(二)堅持龍頭帶動,抓好規範化生產。把加速龍頭企業發展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運營的中心,圍繞蔬菜、畜牧產業,大力扶持和培養一批市場潛力大、產業關聯度大、輻射帶動才能強的主幹企業,提高農產物附加值。指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協作組織、科技示範戶和種養大戶領先執行規範化生產,發展綠色無公害產物。加速建設農副產物、活畜買賣中心,擴建鄉鎮農貿市場,構建多條理、多功能、多型別的市場系統。

(三)盤活閒置資源,做好土地流轉。可以借鑑萬全縣經歷,發揚村兩委效果,指導農民一起參加。應用龍頭企業+農戶形式,鼓舞農民以土地作價入股,使土地集中流轉到農業龍頭企業或協作社手中,不必投工投勞就可以取得比土地產出更高的淨收入。這樣既有利於龍頭企業完成集約化、規劃化運營,新增單產,也能讓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解脫土地約束、安心外出務工,還能讓不肯外出的農民經過在企業從事勞動新增收入。這是一個符合實踐、可以完成的多贏形式,該當大力推行。

(四)營建優越情況,保證良性發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縣政府在技能推行、品牌創立、營銷開闢、查驗監測等方面新增扶持資金,著力抓好蔬菜基地的溝、渠、路等基本裝置建設,提高生產才能。協調涉農金融機構,探究信譽擔保機制,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協作組織和農戶發展現代農業及農產物營銷、加工的借款力度,降低借款門檻,簡化借款手續,加強農戶、業主、協作社的抗風險才能、自我造血才能和市場競爭才能。二是簡化審批手續。經鄉村贊同,本村村民可以自立調地,須由縣農牧局立案;其他組織和個人建設種養基地的,縣農牧局審批後,由國土局立案。農產物加工企業用地,土地出讓金除上級收繳和賠償村集體及農民個人的費用外,當地留成區域性按規範的下限徵收。裝置棚室、鄉村道路、農田水利裝置等用地一概視為裝置農業用地,不收取任何費用。還,在資訊服務、稅收優惠等方面為企業發明優越情況。

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13

加快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我縣農民收入狀況如何,影響農民增收的癥結何在?xx年11月份,本人對所在地的村民收入進行了一次實地調查,調查採取座談的形式,對村民收入狀況進行了調查瞭解,並形成以下報告。

一、農戶收入的現狀

本次共走訪調查農戶 戶,其中:純農業戶 戶;半農半商的 戶。其中,xx年度家庭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 戶;1萬元(含1萬元)以上2萬元以下 戶;2萬元(含)以上3萬元以下 戶;調查顯示:當前,我村大部分村民家庭收入還很低,加上生產、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尚未充分顯現,農村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等,使得農民在短期內增收還很困難。

二、農戶收入狀況分析

在此次調查的20戶中,總人口103人,其中,除老人和學生以後有勞動力50人,在所調查的勞動力中,外出務工15人。在農戶的收入構成中,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原始的生產模式,以種玉米等原始農作物為主,二是近年來主要發展和扶持的經濟作物,如芭焦玉、烤煙等,三是外出務工。從收入構成可以看出,農民來源於外出務工和原始的生產模式的收入較少,來源於經濟作物的收入較多,其次近年來由於國家對農村的政策較好,如退耕還林、良種補貼等也在給一般家庭進行了貼補。

通過以上分析,目前,我所在村的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還是靠經濟作物收入,從調查出的在家勞動人數佔總勞力人數近70%的比率來說也是如此;分析當前農戶家庭經濟收入低,增收困難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農民絕對收入水平較低。雖然被調查的20農戶中,年收入1萬元以上的佔大多數,但近年來農村家庭開支逐年加大,尤其是教育、住房等到方面支出更大,致使被調查的約70%以上的農戶全年沒有結餘,稍有變故就得負債。

(2)增收速度緩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因受傳統的生產模式所左右,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還跟不上形勢要求。調查發現,一是特色主導產業總量小,覆蓋農戶少。二是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 無法更新生產觀念。就如一個新的玉米種子到來都有人以為沒有自已一直種的老品種增產,二是受農民整體素質還不高的限制,據調查分析,農民勞動力中,國小及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約佔80%左右, 無法提高生產技術;

(3)城鄉差距加大。近幾年來,儘管國家相繼出臺一些有利政策,農民增收速度可以超過5%,但是仍然落後於城鎮居民,使城鄉差距繼續擴大。

(4) 同時還有儲多方面:一是交通不便;二是資訊服務滯後;三是技術服務跟不上。特別是高新技術應用上,技術與生產嚴重脫切,導致農民增收難;調查發現,多數農民都有強烈的增收意識,並有一些可行的增收專案,但苦於沒有啟動資金,而難以上馬。

三、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對策和建議

現如今,中國經濟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實現我國“保增長,調結構”的.目標尤為關鍵。但是,收入差距過大,尤其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限制了我國刺激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活力與動力。因此,增加農民收入,對擴大消費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有:

1、加快交通幹線的建設工程,徹底改變我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交通現狀;

2、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於農民自身的素質的提高。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千方百計搞好農民技能培訓,讓農民更多更早地瞭解市場的最新資訊和動態。

3 、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這是農民增收的基礎。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發揮比較優勢,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是大力推廣優質農產品,優化品種和結構;二是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優勢產業帶;三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創造新的消費需求。

4、加快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途徑。一是加快農村城鎮化程序,加快發展小城鎮,壯大區域經濟,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加強對農民進城務工的引導和管理,把農民進城務工當成一項產業來抓,促進農民工跨區域流動,加快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

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14

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調整農村的經濟結構,即一、二、三產業結構。第二層次就是調整農業內部的產業結構,主要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等。第三層次就是調整農產品的品種結構,主要是指良種的培育、引進、推廣等等。xx縣在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上作了很大的努力,並取得一定成效。

一、xx縣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業生產結構現狀

我縣從縣情出發,在調整結構上做了許多努力。第一,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提高二、三產業比重。目前已發展鄉鎮企業1.4萬家,總產值達30多億元,使我縣工商企業得到一定發展。第二,依靠科技進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以生態農業為發展方向,引進高優專案,推廣新成果。政府提出“縣有區域,鄉有特色,村有專業”的發展要求,使高優專案得以快速發展。第三,實施海水養殖“內轉外”戰略,調整海水養殖結構。海水養殖結構,不單是養殖品種的數量多少問題,更重要的是涉及海洋養殖生態平衡問題。於是,政府採取措施,在調整養殖結構上做了許多工作。大力扶持發展紫菜、大黃魚養殖,大力扶持名特優水產養殖。禁止無序的海洋養殖。尤其是在東吾洋養殖超負荷的情況下,採取“內轉外”的養殖發展戰略,使海水養殖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第四,引進示範,推廣高優品種。積極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我縣在沙江龍灣設立了“農業引進示範基地”,對高優品種進行試驗,然後推廣。自87年成立至今,已引進糧食、經作、蔬菜、瓜果等600多個品種,能適應的有300多個,大面積推廣的達20多個,並向社會提供良種。十多年來,供種累計面積達20多萬畝,為我縣引進良種,尤其是臺灣良種作出了重大貢獻。

xx縣經濟結構仍存在許多問題:

1、第二、三產業落後。霞浦縣xxxx年農村三產結構比例為46.3:43.3:10.4,第一產業比重仍然偏高,工業發展緩慢,尤其是加工業落後,導致三產落後。同時,使得產業鏈斷裂,農業仍然處於賣原料的“低價值”階段,農業的反哺能力弱,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農業產業結構不夠優化。霞浦是“海洋縣”,漁業產值佔整個大農業的63%,就海洋漁業中,產業結構也不夠合理。種植業無法得到快速發展,特別是難以形成規模生產,沒有規模生產,產業化局面很難形成,最終依舊拖著小農經濟的步伐。

海水養殖業是霞浦的主導產業。但因產業鏈的中斷,使得發展極不穩定,反反覆覆。海帶的發展,似乎到了極限。相關的問題齊發,海區佈局、蟲害、銷售,多種收費,致使海帶養殖戶難以承受。對蝦養殖、淡水鰻養殖以及大黃魚,似乎在走著重複的老路:開發→快速發展→衰敗。

優勢產業是什麼?最有發展前景的產業是什麼?最能穩定發展的產業是什麼?比較盲然。

3、優質農產品不上規模。優質、名牌農產品是農業發展的“命根子”。我縣農產品無法開啟市場,一個重要原因是農產品品質問題。就目前已發展至9萬箱,投入數個億的大黃魚養殖而言,人工繁育的大黃魚品質開始退化。天然大黃魚每斤在100多元以上,而養殖大黃魚每斤只在10元左右。

就大米而言,本縣居民也要買外地產的“珍珠米”之類,不願買本地大米,就因為品質比不上外地大米。我縣全國最晚熟優質水果涵江荔枝,也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而開啟市場。

總之,由於許多因素,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還不盡人意。

二、結構調整的制約因素和必須處理好的幾個關係

(一)xx結構調整面臨的制約因素有以下幾點:

1、調整空間有限。霞浦土地面積為27萬畝,糧耕面積要保證在37萬畝以上。因此,在種植業的調整上受到空間的制約,政府不敢引導農民放棄糧食而去種植經濟作物和水果之類。況且,由於勞力外流嚴重,導致拋荒現象嚴重存在。

2、結構調整巨集觀調控乏力。政府無法直接管理農業生產,種什麼不種什麼,全憑農民自主。對主導產業和主要品種的扶植,政府只能採取間接的調控方法。目前主要手段是稅費優惠和投資傾斜扶持,等等。

稅費優惠難以到位。政府所作的承諾,條條(部門)根據自身利益不作退讓,他們照章行事,無法“靈活”處理,更談不上放水養魚。

投資傾斜也只是空頭支票。縣政府沒有自己的銀行和財政實力,有限的農業週轉金多沉澱於下。國家農業投入相當有限。就全縣而言,96至98年,農業綜合開發投入為1810萬元,其中中央為338萬,省為78萬,市為81萬,其餘為縣鄉投入和集資,而後面的投入多為“虛擬”。農業的投入少得可憐。銀行貸款更是無法落到農戶戶頭,因此,政府的投資傾斜大多是空頭支票。

3、社會服務滯後。

社會服務滯後主要指市場資訊服務“缺位”,生產技術服務跟不上,農產品銷售服務無法滿足農戶的需要。

農戶該種什麼,不種什麼,十分盲目,只得隨大流,或是主觀臆斷。這是造成農民增收不增效的原因之一。市場資訊服務幾乎是“空白”,縣供銷資訊中心也搞農產品資訊,是“零星”的,沒有多少指導價值,社會這種服務空缺,而政府這方面的工作,也沒有到位。

其次是生產技術服務無法滿足生產發展的需要。農戶渴望高新技術,高新技術在哪?大黃魚養殖生產急劇擴大,有的養殖戶用總產值10%以上的高新聘用技術員,不管生產利潤如何,這些“技術員”都要抽成10%以上。反季節西瓜的技術指導也是一樣,農業的利潤是相當有限,而技術這一關都把許多農戶掐死。農業技術站、水產養殖技術人員都成“過眼雲煙”。

農產品的銷售,更是農村的突出問題,農戶們面對生產出來的產品,苦苦尋求“出路”。大宗水產品海帶的銷售是最典型不過了。海帶銷售“稅費”率高達產值的30%以上,而相關的問題,政府只有研究研究再研究,許多問題十分棘手。這裡還沒有論及那些“菜霸”之類的霸道了。

(二)農業結構調整必須處理好的幾個關係:

1、要處理好結構調整與保護糧食生產能力的關係。糧食是特殊商品,戰略物資,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從許多發達地區的經驗表明,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和集約化水平,從而既保持糧食總產穩定,又騰出耕地,為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提供更大空間。因此,不能將糧田盲目減少,改作經濟作物,更不能輕易拋荒,而去經商,這就提出了一個如何解決矛盾的問題。

2、正確處理好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係。農業產業化是推動農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效途徑。推廣產業化經營,關鍵是培育好龍頭企業。市場發生波動,龍頭企業將損害農民的利益,產業化也就無法得以健康發展,如何形成利益共同體,建立穩定的長久的合作關係,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之一。既保證農民增產增收,又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正確處理結構調整與發展外向型農業的關係。結構調整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高起點、高層次、多領域、全方位地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然而,國際經濟一體化又將給我們農業帶來極大壓力。我們與臺灣一水之隔,要加快閩臺農業合作步伐,發揮兩岸實驗區的示範與輻射作用,加快外向型農業的發展。從而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以降低農業風險。

三、xx農業結構調整思考

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結構優化面臨著許多問題和制約因素,必須要有新思路,採取新措施。xx農村經濟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是:為保持農業的發展活力和後勁,增加農民收入,牢牢把握提高質量和效益這個中心。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在優化品種、優化品質、優化佈局和提高加工轉化水平上下功夫。政府要根據市場規律,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戶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強化市場資訊、技術和銷售服務。具體對策如下:

1、開拓市場,發展訂單農業。以市場為導向,發展訂單農業已成為共識。如果沒有訂單,農業是不是待崗了?農民是不是休閒了?無論如何,農民還得種地。這就面臨一個市場開拓問題。立足資源優勢而生產,本身不是壞事,問題是如何善於開拓市場。

最近,有許多鄉鎮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地設立“辦事處”,想借此開拓市場。思路很好,收穫甚微。如果全縣形成一種合力,情況就可能不一樣。如果利用網路,有一個資訊專門機構,情況可能得以改善。

2、成立農業協會,加強農業經營與管理。農業的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組織的支援,這是大家所共同意識到的。居於此,我縣也成立了許多“農業協會”,比如榨菜協會、海帶協會、大黃魚協會等等。然而,這些協會並沒有在產業扶持、技術指導、產品推銷等方面起到應有的作用。與國外的農業協會相比,功能相差甚遠。從發達地區協會建立發展經驗看,必須做到如下兩點:

①扶持引導,逐步建設。專業性協會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初級階段——能人牽頭、技術服務、技術協作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自辦科技服務組織;中級階段——以科技為先導,產供銷一體化的群眾科技經濟組織;高階階段——科技為先導,市場經濟的新機制為載體,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一體化群眾組織。

②建章立制,加強管理。加強科學管理是專業協會健康發展的關鍵。首先,要做到決策的民主化。要堅持自願的原則。其次,做到管理上的科學化、制度化。在權益上將產業化的經營中介、服務組織與利益主體捆綁在一起,而不是有利才服務,無利就撒手。要制訂“農業協會組織章程”。其三,處理好分配與積累的關係。要保證全體會員不斷取得經濟利益,逐步增強協會自我發展能力。

各級黨政也要由過去的抓行業變為抓產業,由抓管理變為抓服務——這是政府功能的再次改良。

3、加強巨集觀調控。巨集觀調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規劃指導;二是稅費優惠;三是投入傾科。①強化結構性佈局規劃指導,避免農業結構雷同,保證特色農業發展。另一方面,要引導規模生產,推廣農業產業化。②實施稅費改革,保證優惠政策到位。農村稅費改革,不僅減輕農民負擔,同時,還體現了政府對農村農業的扶助。在稅費改革的基礎上,保證政府對扶助產業優惠政策的實施到位,以真正達到扶持之目的。③開拓多元化融資渠道,保證結構性調整投入到位。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資金是關鍵。因此要突破體制等束縛,尤其要推進民營企業的發展。

4、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發揮霞浦農業的比較優勢。我國農產品市場將逐步開放,這是大勢所趨,如果沒有“品質”,就很難開啟市場,很難應對市場。我們的優質晚熟荔枝,要打出牌子。海洋養殖是我們的主導產業,大黃魚養殖是我們的強項,要改善其品質,首先得解決人工養殖品種退化問題,另外要加強經營職業道德教育,把好質量關。

5、建議施行農業保險制度。農業在我縣相當脆弱,主要是受市場干擾太大;另方面是受技術服務的制約。種植業優良品種的“變異”,養殖業病害的發作,都可能致使農業“覆沒”,誰來調劑這種風險?沒有。必須實施農業保險制度。農業保險是賠本的生意,政府必須貼補。

另外,要實施糧食保護價制度,這也是一種“農業保險”。農民苦苦經營,如果沒有利潤,再加賠本,第二年如何生產。

6、搞好農業的“三個服務”。“三個服務”指資訊服務、技術服務和銷售服務。服務要走社會化之路。當今,政府必須設法推進這個程序,以解決農業生產中這個空檔。從而避免盲目生產,病害侵蝕和增產不增收現象的出現。

總之,農村經濟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政府必須根據縣情抓好巨集觀調控,搞好服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