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心理調查報告

來源:果殼範文吧 8.67K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報告具有成文事後性的特點。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心理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心理調查報告

國小心理調查報告1

我們於20xx年xx月8日~12日,對我校國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瞭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農村國小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觀依據。

一、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1.走訪調查

通過對八一村及萬勝村國小生的調查走訪,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真實資料,使調查報告的結論的真實性得到極大的保障。

2.座談會

整個調查共召開了兩次教師座談會,四次學生座談會。這些座談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生動的典型材料,而且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礎。

二、調查結果分析

對學生的調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師、學生座談結果顯示,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一)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國小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1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為了考中專和大學,16%的國小生沒有考慮。

調查還顯示,農村國小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徵。他們認為,農村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學生認為高中、中專、畢業生掙錢多,25%的學生認為國小畢業生掙錢多,8%的學生認為國小畢業生掙錢多,只有2%的學生認為文盲能獲得較高收入。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中專或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佔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絡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勞技學習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國小的核心課程之一,有57%的學生認為“英語對於我們以後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3.學習需求

當前,“特長”是師生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許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長”看做是“素質教育”的代名詞。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

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5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78%的學生希望在勞技課、活動課上學到較多的、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使之能對他們以後的工作有所幫助。

在對調查結果的整理中,我們得到了一組令教師們震驚的資料,52%的學生認為“學校老師能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48%的學生認為“學校老師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師指點”。對於這一結果,也許我們對資訊的有效度產生懷疑,或者強調它的地域性特點,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教師行為滯後”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學生的認同,並越來越嚴重地影響著他們的學習。

4.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表明,對於國小畢業後的打算,55%的學生選擇讀國中及以後考中專,18%的學生選擇就業,27%的學生還沒有考慮。有讀大學願望的佔37%。

國小學生對於“務農”的態度是我們調查的重要目標之一。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國小生大部分不願意務農。

(二)當前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與以往農村的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相比,有明顯不同。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農門”,走向城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於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於追求大學教育。

國小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務實化和功利化。國小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輸出的經濟價值,他們中的很多人從經濟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自己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絡生活和生產實踐,滲透更多的實用技術。

我們知道,由於年齡和學識的制約,國小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國小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其原因在於:一是越來越多的中專生和大學生難以就業,從而使他們對考中專或大學失去信心;二是學術性較強的國小文化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術的需求,難以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內在刺激和利益驅動。這些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學。更為嚴重的是,我們在教師座談和學生家長訪談的過程中發現,由於對學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長和教師也失去了對教育的信心,厭學情緒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時滋生並蔓延,我們稱這一現象為農村教育的世紀迷茫現象。不可否認,這一現象所反映的是一種消極的教育價值觀。

2.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國小生由於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的學習需求具有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的特點。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要求不一。國小畢業後準備就業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準備考中專的學生,要求課程教學難易適度、學業成績達中等水平;追求大學教育的學生,則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學知識,學業成績達上等水平。學習需求的橫向多目標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廣度要求寬泛。他們既要求學好學術性較強的課程知識,又要求充分培養自己的特長,還要求掌握更多的實用技術。

3.學習目的明確,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對學生的調查表明,73%的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對比分析和對學生本人的考察,我們發現,學生的學習目的具有嚴重的主觀性和不協調性。學生

學習目的主觀性突出表現在:他們已經認識到了未來進入城市就業或在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的艱難性,但有67%的學生卻表示不準備在農村務農。很明顯,如此大的一個群體具有這個想法是極不現實的。此外,40%的學生希望自己以後在事業上能取得成功,但他們中48%的學生沒準備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準備讀高中中專,從而忽視了科學文化知識對於事業的發展所起的基礎性作用。學生學習目的的不協調性主要表現為思想與行動的不協調。調查結果表明,33%的學生將準備在農村務農,但這部分學生在上勞動技術課時並不認真,平時也很少接觸農業科技方面的資料。同時,37%準備考大學的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在學習上並沒有顯現出相應的積極性,而是呈現出一種消極等待的學習態度。

三、對調查結果的思考

(一)當前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狀況成因分析

當前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狀況,其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正在健康地成長,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不容忽視。

1.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巨集觀角度看,農村國小生深深地感觸到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快步伐,欣喜於輝煌的經濟成就。調查結果顯示,98%的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嚮往,其中有82%的學生對“競爭”這一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瞭解較深。從微觀角度看,市場經濟在農村的逐步深入,使農業的生產結構、生產方式不斷變化,而轟轟烈烈的農民打工隊伍更使農村人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農村國小生對於這些變化極為興奮,因為他們享受到了蘊藏其中的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們不願生活在農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結束學業而外出打工。

2.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

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將有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上大學的機會,以至於部分學生對考大學信心十足。但是,我國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製度的改革,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很大。調查結果表明,26%的學生認為家庭難以負擔未來讀大學的高額費用而放棄考大學的願望;52%的學生認為大學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從而在學習上漫無目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於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製度改革的影響,使部分德、才兼備的學生感到迷茫和失望,並逐漸淡化了對學習的興趣,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

3.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影響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對於學生的積極作用,是使他們認識到了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從而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絡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並自發地牴觸以考試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其對於學生的消極作用,是使部分學生過多地追求學習的功利性,而忽視了學術性較強的文化課程的基礎性意義。

4.家庭教育的影響

當前,農村國小生中有一部分是獨生子女,處於一種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備受家人的寵愛,他們一般表現為意志不堅強,缺乏進取精神,耽於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接觸眾多的學生家長後,發現很多家長對學生的要求較低,且大多數側重於紀律方面,而對學生提出考高中、特別是考大學要求的家長越來越少,從而在學習上對學生形成了一種內家庭鬆外學校緊的矛盾局面。

5.學校教育的影響

在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程序中,農村國小越來越重視特長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可是,由於資金和人才的制約,對於學生學習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需求無法滿足,從而導致學生需求與學校教育之間的矛盾衝突。

6.教師的影響

在諸多的影響因素中,我們認為,教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當前的問題是,由於教師行為滯後,所以使教師的教育和教學工作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制約和負

面影響越來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對策

影響學生學習心理的因素非常複雜,因而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任務十分艱鉅。為了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的要求,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應積極地幫助農村國小生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

1.增加投入,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當前,農村學生已經感受到了社會進步的快節奏,初步瞭解了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學習中,他們接觸的卻是落後的儀器裝置、簡陋的實驗場所、過時的科技知識,這種強烈的反差必然使他們感到厭倦併產生牴觸。因此,只有增加硬體和軟體的投入,使儀器裝置、實驗場所、科技知識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才能對學生產生求知的誘惑和刺激。

2.幫助學生準確地瞭解和把握未來

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農村國小生對國家市場經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質教育實施等的瞭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專題報告的形式,向他們介紹國家市場經濟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難以及未來的美好前景;向他們介紹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學性,收費制度的公平性、保護性,分配製度的靈活性、公正性;向他們介紹素質教育實施的具體內容、價值和未來取向,以幫助他們明辨是非,消除誤導。

進行職業指導,幫助學生了解不同職業主要是務農的特點、現狀和發展趨勢,從而使他們在學習期間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在畢業時選擇自己適合的就業崗位。

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對學生進行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考試心理、學習適應性等內容的輔導是當務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滲透職業教育,使農村國小生成長為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複合型人才

1986年,原國家教委等四部委聯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農村教育“應該從辦學為了升學轉到以為本地區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主,兼顧向高一級學校輸送新生這個方向上來”。我們可以嘗試在農村國小進行國小後職業教育——學期職業培訓或“3+1”制的培訓。但我們應該引以為鑑的是:傳統的也是落後的農村職業高中教育,當前步入了關、停、並、轉的惡劣境況。那麼,在農村國小實施職業教育,則必須致力於追求教學內容的科技化和教學方法的科學化。

4.緊扣素質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學的課程教學計劃和考核標準,主動適應學生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需求

為了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特點,在普教中滲透職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必須進行課程改革,相對均衡各學科在教學時間上的比重,淡化各學科考核的學術標準,以使學生具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各學科的均衡學習和最感興趣的學科的強化學習。

5.改善教師待遇,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解決“教師行為滯後”問題

發展經濟學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國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學習方法簡單和學習內容貧乏是與大多數教師能力差和缺乏主動性密切相關的,他們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工資,沒有興趣,也沒有機會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們的農村國小教育基本上是屬於這種情況。解決“教師行為滯後”問題的有效辦法:一是提高教師的工資水平,為他們提供接受繼續教育和進行終身學習的經濟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保證教師考核的公開性、公正性、科學性,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三是提高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質量,改變當前繼續教育中的形式主義和低效局面。

國小心理調查報告2

一、問題的提出

國小生心理的發展很容易受周圍的人際關係的影響,其中不同的師生關係對學生的影響更為明顯。長期以來受師道尊嚴的影響,大多數老師都在有意無意中以居高臨下的姿態面對自己的學生,甚至把學生看作是容器、工具,造成了學生敢思不敢言有話不願說的局面,師生心靈間缺乏交流和理解,學生畏懼老師,有心裡話不敢或不願向老師傾訴,老師不瞭解學生的內心需要,不知學生內心的喜怒哀樂,老師與學生的這種心靈阻隔既影響了教育、教學效果,也影響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為此我針對師生關係影響國小生的心理髮展這一問題作了調查分析,為今後改善師生關係,樹立正確的師生觀,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提供了心理學依據。

二、調查物件及方法

本次調查採用問卷調查法、開座談會、走訪等方式,分別對縣四所國小的學生以不記名答卷方式進行調查,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23份,回收有效卷 410份,回收率.%。並對結果加以統計分析。在問卷調查的同時,我先後在不同層次、不同年級的學生中召開了4次座談會,有近100名中學生參加,多次找班主任、任課老師座談,還進行了家訪。這些不僅提供了大量具體、生動的感性材料,也為分析和解釋問卷調查資料奠定了基礎。

三、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主要從師生關係對國小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成績、及心理健康的影響三個方面進行調查、分析。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1 、師生關係對國小生學習態度的影響。

通過調查中可以看出,國小生對某些老師的喜愛程度決定了其對該科目的好惡程度。學生喜愛的老師與對該老師所教的學科喜愛程度密切相關,一致率達95%以上,,不喜歡的老師與對該老師所教的學科喜愛程度達80%以上。可見,師生關係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有較大的影響。

2、師生關係對國小生學習成績的影響。

我在實驗國小追蹤調查了一個月,隨機選擇了40名五年級的學生,分兩組參加數學興趣小組,甲組由學生喜歡的老師任教,乙組由學生不喜歡的老師任教 ,一個月後,考試成績如下。

國小心理調查報告3

我於20xx年1月在實習期間對富源縣大河鎮格宗國小五年級﹙一﹚班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農村國小生的學習 心理有了初步的瞭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服務於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思路,提供相應的依據。

一、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

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方面。問卷調查在大河鎮格宗國小五年級﹙一﹚班進行,共發問卷50份,回收有效問卷47份,達到預定目標。

二、調查結果分析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以及個案分析結果顯示,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一)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村國小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1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為了生存,16%的國小生沒有考慮。 調查還顯示,農村國小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徵。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學業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佔相當份額。而且,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學生對該課程興趣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絡緊、實用性強的語文、品德、科學學習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學科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數學是國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57%的學生認為“數學太難”,在調查中我還發現,在所調查的學生中,數學成績有3個學生考10分以下。

3.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表明,對於學習的作用,55%的學生選擇繼續深造,18%的學生選擇務農態度,27%的學生還沒有考慮。

(二)當前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與以往農村的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相比,有明顯不同。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自己走出農村,走向城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於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於追求繼續深造。

國小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實際化和功利化。國小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的重要性,他們中有部分學生從適用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自己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絡生活實踐。 我們知道,由於年齡和學識的制約,國小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國小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更為嚴重的是,我在調查中發現,由於對學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長和教師也失去了對教育的信心,厭學情緒在國小生身上發展起來。

2.學習需求的不同取向

在調查中我發現,農村國小生由於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的學習需求具有不同取向的特點。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要求不一。有的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有的要求課程教學難易適度、學業成績達中等水平;有的則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學知識,學業成績達上等水平。

3.學習目的明確,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且學習目標較單純

在問卷調查中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主觀性表現在:這些學習目標不是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沒有現實依據,只是根據自己的理想而定,在學習過程中,這些學習目標也沒有跟自己的學習活動聯絡起來,有部分學生的學習目標不穩定,今天的目標和昨天就會發生很大的改變,具有很強的主觀性。不協調性表現在:大部分國小生的學習目標參差不齊,學習目標各不相同,沒有跟具體的教學實際相結合,學習目標跟自己的學習情況不協調。學習目標很單純,很多學生目標是為了考試能考到一個好成績,認為好的學習目標就是能考高分,當然這與現行的教育過程中的思想觀念有關,教師在評價學生是更注重的是學生是否能考高分,教師用分數衡量學生的優劣。

三、對調查結果的思考

(一)當前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狀況成因分析

當前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狀況,其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正在健康地成長,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不容忽視。

1.受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巨集觀角度看,農村國小生感觸到經濟發展的快步伐,受金錢的影響,致力於追求金錢。調查結果顯示,98%的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嚮往。從微觀角度看,市場經濟在農村的逐步深入,使農業的生產結構、生產方式不斷變化,而轟轟烈烈的農民打工隊伍更使農村人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農村國小生對於這些變化極為興奮,使他們不願生活在農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結束學業而外出打工。

2.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影響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對於學生的積極作用,是使他們認識到了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從而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絡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並自發地牴觸以考試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

的教學方式。其對於學生的消極作用,是使部分學生過多地追求學習的功利性,而忽視了學術性較強的文化課程的基礎性意義。

3.家庭教育的影響

當前,農村國小生中有部分是獨生子女,處於一種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備受家人的寵愛,他們一般表現為意志不堅強,缺乏進取精神,樂於生活享受。很多家長對學生的要求較低,且大多數側重於紀律方面,家長把學生交給學校,認為就要管好學生,有部分家長甚至認為只要學生在學校不違紀,學習情況好不好不要緊。這也對國小生的教育產生不良影響,對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產生消極後果。

4.學校教育的影響

在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程序中,農村國小越來越重視特長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可是,由於資金和人才的制約,對於學生學習的不同目標需求無法滿足,從而導致學生需求與學校教育之間的矛盾衝突。

(二)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對策

影響學生學習心理的因素非常複雜,因而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任務十分艱鉅。為了幫助國小生健康全面發展,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積極幫助國小生建立健全良好的學習心理。

1.增加投入,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當前,農村學生已經感受到了社會進步的快節奏,初步瞭解了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科學技術。但在日常的學習中,他們接觸的卻是落後教學設施、簡陋的學習場所、過時的科學技術知識,這種強烈的反差必然使他們感到厭倦併產生牴觸。因此,只有增加硬體和軟體的投入,教育教學環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才能對學生產生求知的誘惑和刺激。

2.幫助學生準確地瞭解和把握未來

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農村國小生對國家市場經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質教育實施等的瞭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向他們介紹國家市場經濟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難以及未來的美好前景。進行職業指導,幫助學生了解不同職業主要是務農的特點、現狀和發展趨勢,從而使他們在學習期間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正確的發展自己。

3.改善教師待遇,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在現實的教育教學中,教師的付出和經濟收入不相匹配,在偏遠地區教師條件艱苦,工資待遇偏低,教師的心理狀況較差,且心理壓力較大,比如來自家庭,社會,學校以及學生升學等各方面的壓力,使得一些老師出現消極的教學情緒,這也從一個方面影響到實際的教學效果,同時也影響到學生如何面對自己的學習狀況和學習心理。因此,要改變學生消極的學習心理,把消極的學習心理轉變成積極的學習心理,在教師待遇方面也要加大力度。

綜上所述,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受到各方面的影響,不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都對國小生的學習心裡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就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出發,把學生的實際作為我們教學的出發點,把學生的成長作為我們教育教學的出發點,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善學習心理,促進國小生的健康成長。

國小心理調查報告4

一、調查概況:

調查時間:20xx年12月8日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

調查物件:合肥市方七國小中高年級部分學生

調查目的:瞭解目前國小中高年級學生作文的一般狀況,分析形成國小生作文心理壓力的癥結所在,從而為改進作文課堂教學,提高國小生習作水平提供依據,

二、調查結果及原因分析

(一)調查問卷包括選擇題和問答題兩項,其中選擇題有三個方面:

1、你認為作文寫得好,必須做到哪幾點?

2、你在作文過程中碰到的困難有哪些?

3、你希望通過什麼途徑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下面就這三個方面進行簡單的分析:

1、你認為作文寫得好,必須做到哪幾點?

在60份問卷中,認為必須“字詞運用準確”的有51人,佔85%,認為必須“句子通順連貫”有60人,佔100%,認為必須“中心明確,條理清楚”,有60人,佔100%,認為必須“內容真實具體”的有46人,佔76.6%,認為必須“標點正確,字跡工整”有40人,佔66.7%。調查這一內容,一方面是想了解學生心目中的好作文標準是什麼,另一方面,也潛在地向學生暗示什麼樣的作文符合要求。

2、你在作文過程中碰到的困難有哪些?

3、你希望通過什麼途徑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這兩題的調查結果,統計如下: 作文中碰到的困難: a作文中的困難; b無興趣、意志弱 ;c不會觀察、無話可說; d思維單純、無從下筆 ;e基本功差; f教師指導不力、不會修改。其比率分別為16% 、70% 、21.6% 、11.67% 、13.3% 和23.3%。希望提高自己作文水平的途徑:a 學好語文; b多讀課外書籍; c參加活動、豐富生活; d勤練筆、常寫日記; e教師加強指導; f培養興趣、磨練意志。其比率分別為68.3%、 98.3% 、96.7% 、18.3% 、91.6% 和20% 。

(二)問答題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

1、你喜歡作文嗎?為什麼?

參加問卷調查的學生共60人,其中表示喜歡的有21人,佔35%;明確表示不喜歡的,有15人,佔25%;其它學生不置可否。在“不喜歡作文的原因”一問中,學生普遍回答出多種壓力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是:

(1)作文要求帶來的壓力。教師不能解放學生的手腳,總是在作文前提許多習作要求,如“想象合理,思想健康”等,在大多數教師心中它們是作文的重要標準,也是每作必提的要求。人們都說孩子喜歡想象,那麼自然愛寫想象作文了。然而調查表明,想象作文卻成了孩子們的煩惱,怕因“想象不合理”,而達不到作文要求,因“不知寫什麼”而無從下筆。

(2)內容帶來的壓力。許多時候,學生不知道寫什麼好,他們缺乏的不光是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生活體驗和生活積累;也有許多時候,他們不情願寫老師規定的內容。

(3)量帶來的壓力。一是篇數的壓力,許多教師是主張通過多寫來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在實際操作中又過分注重;二是字數的壓力,教師往往明確要求達到一定的字數,這使學生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字數上。

(4)失敗帶來的壓力。在作文評價中和考試得分中學生體驗到了失敗,使他們談作文色變。

2、你對老師的作文指導課滿意嗎?為什麼?

參加調查的學生有36人表示滿意,佔60%,有7人表示不滿意,佔12%。對指導課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是老師講得枯燥無味,一些地方指導過細束縛了學生的思路,還有的老師一學期難得上幾節像樣的作文指導課。

當然,學生作文時學生“有話可寫”不等於就能寫出好作文,在學生有話可寫的情況下,教師也要注意改進自己的作文指導方法,力求體現新的作文理念,使學生喜愛作文,樂於作文。

三、建議

(一)培養興趣,激發學生“樂”作文

枯燥的寫作知識講解,脫離學生實際的分析,沒有指導價值的盲目模仿,都會引起學生對作文的心理壓力。教學中,我們要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出發,千方百計地培養他們的寫作興趣。我在上三年級作文課時,先讓學生向大家介紹自己,可以說說名字的來歷,也可以說說自己的個性特點或特長愛好,並讓他們上臺表演一下自己的特長。如唱歌、跳舞、畫畫、朗讀、彈琴等等,這樣,一節課就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此時,趁熱打鐵,讓學生寫作,題目可以是《一堂有趣的作文課》或《名字的故事》、也可以是《別開生面的自我介紹》、《這就是我》,學生下筆如有神,成文速度很快。在作文教學中,開展各項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動腦、動情、動手,是提高學生寫作興趣的有效方法。

要根據學生的愛好,精心設計一些既具趣味性又有知識性的活動,在活動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當活動一結束,立即讓他們互相說一說活動的經過及自己的感受,然後動筆寫下這些活動的場面、歡樂氣氛、人物外貌、心理活動、動作神情和景物描寫。這樣,在活動中進行作文教學,學生作文有內容可寫,不用胡編亂造,大多數同學的作文寫得生動活潑。每次活動都在歡聲笑語中度過,每篇習作都在輕鬆愉快中完成,作文課變得快樂起來,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以至他們都盼望多上作文課。

(二)重視觀察,指導學生“會”作文

在活動中,不光是讓學生有所樂,重在讓他們有所得:要教給學生一定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初學作文的國小生描寫的事物往往不夠具體和準確,說明的順序比較混亂。我在班上開展“比比誰最美”的活動,其過程如下:1.準備。在作文之前,老師準備好幾件小物品,如小鬧鐘、布娃娃等,同時叫學生帶好各自最喜愛的小“寶貝”。2.示範。老師先將物品讓學生從外到內、由表及裡地觀察,注意強調物的形狀、大小、顏色,同時按一定的順序進行介紹,並指出效能作用;如果是能夠拆裝的物品,最好拆裝一遍。3.參與。讓每個學生在小組中(四人一組)介紹或拆裝自己的小物品。4、總結。老師根據學生觀察和介紹的情況進行總結、補充,引導習作。這樣的觀察活動簡便易行,形象直觀,解決了描寫和說明中空洞、無序的缺點,學生在聽、說、看、想、寫等方面都得到了鍛鍊,提高了素質。

(三)靈活訓練,啟發學生“巧”作文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作文教學的關鍵。在以往的作文教學中,我們總是較多地把作文課看成是教授學生“寫寫弄弄”的課程。似乎寫好了文章,就是作文課的最終目的,因此,傳統的作文教學,常常是老師命題,講述寫作方法,讓學生寫作,不管他們寫得出寫不出,只要按老師的要求去寫就行,甚至有些老師在指導時規定每一段寫什麼內容,用哪些詞語。這種灌輸式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地位,不可能充分發揮其獨特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作文的時候,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記憶能力、觀察能力、邏輯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可以說,沒有以上的五種能力,幾乎就寫不好作文。

那麼,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寫作教學的時候,就要幫助學生們訓練以上所說的五種能力。活動作文就注意了這一點,課堂上把學生從被動地位轉為主動地位,讓他們人人動手、動腦,引導他們仔細觀察,說自己的親身經歷,寫自己的所見所感,充分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勤”作文

要使學生的作文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我們還必須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處處留心周圍的人、事、物、景,時時注意積累寫作素材。學生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學校會經常開展各種教學活動、文體活動,如緊張激烈的體育競賽、健康活潑的班隊活動、莊重嚴肅的升旗活動、氣氛熱烈的聯歡活動等等,每次活動都是很好的寫作素材,教師要抓住時機,巧妙引導,讓學生自覺養成細心觀察、善於積累、勤於練筆的良好寫作習慣。

在作文教學中,利用多形式的趣益皆俱的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巧妙地變國小生的“愁作文”為“樂作文”,讓學生在歡樂中親身體驗,把寫作當成是一項愉快的創作活動,充分調動他們的寫作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不僅能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突飛猛進,綜合素質也會相應地得到提高。

國小心理調查報告5

1.課題的背景及意義

近年來,在筆者從事的心理諮詢工作中,發現師源性心理障礙的比例不斷上升。特別是教師不健康的心態所引起的學生不良的學習態度、師生敵對、衝突甚至輟學事件時有發生。這不僅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也給學校的聲譽帶來負面影響。在筆者接觸的中國小教師群體中也有因為心理健康問題停課甚至自殺的案例。這些現狀給我們敲起了警鐘,我們在關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也應該關注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有專家指出“一個人心理不健康影響的是他自己和家人,可一個老師心理不健康,禍及的是一大批學生或許多批學生”。作為基礎教育的國小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如何?調查研究這個課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它不僅關係到教師自身的生活質量、職業生涯發展,更關係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筆者在仙遊師範學校暑期舉辦的莆田市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訓班這個平臺上,展開了莆田市國小教師心理健康現狀的調查。

2.調查的目的與方法

2.1調查的目的:一是瞭解本市國小教師心理健康的現狀;二是瞭解其心理問題的成因;三提出合理的建議與對策,為下一步培訓的內容與形式提供有建設性的建議。

2.2調查方法:採用SCL90量表作為測量工具。SCL90對心理症狀(即有可能處於心理障礙或心理障礙邊緣的人)有良好的區分能力,適於測量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礙?哪種心理障礙及其嚴重程度。其總分超過160提示陽性症狀,其中因子分2-2.9為輕度;3-3.8為中度;3.9及以上為重度。

2.3調查物件:莆田市80所國小,參與調查人數264人,其中女教師188人,男教師76人。

3.結果與分析

3.1國小教師心理問題現狀

SCL90調查資料顯示:莆田市國小教師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其中表現出輕度心理症狀的比例為20.2%;有3.4%的國小教師存在中度心理障礙。從以上資料還可以看出,在被調查的教師中很多專案出現陽性症狀,其中強迫症狀比較突出排在第一位,比例為26.8%,表現為腦子變空了,記憶力下降,明知道沒必要但又無法擺脫的無意義思想、衝動及行為表現。在訪談中一老師提到我現在一躺到床上,就開始想我的學生什麼時候會打架,若打架會以哪種方式打?哪幾個學生可能參加?明知道沒必要想卻又控制不了,晚上睡不好,第二天沒精神,我真不知道這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我現在才32歲呢。其次是抑鬱,比例為26.6%,表現在精神不振,沒有目標感,不想說話,不想上課,自責等。排在第三、第四位的分別是人際關係敏感(19.1%)和敵對(17%)。在訪談中教師提到人際關係的圈子小,沒有什麼社會性的交往,同事的性別比例又是女性明顯多於男性,愛計較,喜歡咬舌頭,導致人際關係出現矛盾;加上目前評聘分開,競爭激烈從而引發人際關係緊張。同時有10.9%的老師出現軀體化症狀,表現為呼吸系統的不適以及身體的不適感,如頭痛、頸背部及肌肉痠痛,有的出現胃口不好,入睡難,早醒多夢等症狀。

2.2國小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在職稱、性別等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

對不同性別教師的心理健康進行T檢驗,結果顯示女教師除了人際關係敏感和軀體化症狀較男教師高外,其它因子上都沒有顯著性的差異。

對農村的教師與城裡的教師進行T檢驗,結果顯示城裡的教師與農村的教師在各個因子上都不存在顯著性的差異。

對不同職稱的教師進行方差檢驗,結果顯示不同職稱的教師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顯著性的差異。

2.3不同年齡段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存在明顯差異

對各年齡段的教師的心理健康進行方差檢驗,結果顯示在總均分上各年齡階段的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性的差異。進一步的事後檢驗顯示,25—30、31—35年齡段的老師與36—40年齡段的老師之間存在顯著性的差異,從平均數上可以顯示25—30歲(1.50±0.40)教師的心理健康情況不如36—40歲(1.31±0.28)教師,31—35歲(1.56±0.42)教師的心理健康情況不如36—40歲(1.31±0.28)教師。40歲以上(1.36±0.28)的教師的心理健康也與31—35(1.56±0.42)年齡段的老師之間存在顯著性的差異,40歲以上教師的心理健康情況比31—35歲教師好。

從以上資料可以得出:36歲以上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比25-35歲的教師相對較好。這與教師的角色適應,教學經驗,家庭情況有著密切的關係。剛畢業不久的教師沒有教學經驗,角色適應能力較差,難免出現緊張、焦慮、恐怖等消極情緒。等短暫適應後,對教師職業有了認同,也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卻面臨戀愛、結婚、生子,繁重的教學任務和多重的社會角色,使得一些老師產生了消極的情緒,引發心理問題。36歲之後,生活大多穩定,孩子相對大一些,教學經驗豐富,因此處於這個年齡段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相對較好。

4.結論

莆田市的國小教師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SCL90調查顯示莆田市國小教師輕度心理問題檢出率為20.2%;有3.4%的國小教師存在中度心理障礙。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強迫症狀、抑鬱、人際關係敏感、敵對、焦慮和軀體化等方面。調查還得出:國小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在職稱、性別、區域等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但不同年齡段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存在明顯差異,35歲-45歲之間的教師心態相對較好。

5.建議

5.1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的自我調適能力

教師心理問題的產生與較大的職業壓力有關,但是與教師缺乏心理健康知識與自我調適能力有著密切的關係。從調查結果得出:有62%的被調查教師對心理健康知識不太瞭解,只有9.8%的教師認為自己比較瞭解心理健康知識。從心理健康知識獲取的途徑上看,通過培訓獲取的只佔13.4%。當問到出現心理問題時如何調適?有36.8%老師回答不知道。不瞭解心理健康知識和自我調適的方法,使得很多教師對自己出現心理問題時,不知所措,沒有相應的防禦和疏導機制,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和加重。莆田市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訓每年200多人,這遠遠不能滿足教師對心理健康知識的需求。因此希望相關部門能給予高度重視,加大培訓力度,增加培訓人數,儘可能做到全員接受心理健康專題培訓。授人以漁,終身受用,只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力度,讓教師通過正式的渠道獲得心理健康知識,習得心理調適方法,才能有效提升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

5.2增強管理者心理健康意識,優化校園心理環境

領導者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關係到整個教師隊伍的心理健康建設。筆者通過問卷調查了秀嶼區70所國小校長,您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採取了哪些具體的方法措施?您知道什麼是師源性心理障礙嗎?從調查中得出: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67%,只有7.8%校長回答不重視;但問到具體採取什麼措施?79.8%沒有采取任何措施,11.6%回答偶爾開會有正面引導,主要靠教師自學吧;37.5%的校長不知道什麼是師源性心理障礙。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學校領導並未真正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如果說重視也只是表面文章,停留在口頭上。在訪談中一部分校長反應自己對心理健康教育這一領域都十分陌生,更不用說去引導其他老師或開展相關活動;另有一部分暑期參加培訓的老師也反應,學校並不重視,看誰方便就叫誰去。通過追訪,這些參加培訓的老師回去後大多數都沒有開專題講座或為學校的心理健康建設做些什麼。但從反饋中瞭解到教師本人通過培訓後心理健康意識提高,並能習得一些方法進行自我調適。

因此,希望負責各學校心理健康有關工作的校長、副校長或分管行政應先接受相關培訓,提高管理者心理健康意識,促進其從管理者角色出發,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平臺,優化校園心理環境,促進教師群體心理健康朝良性發展之路邁進。

5.3改進心理健康培訓模式,增強培訓實效性

仙遊師範暑期國小心理健康師資培訓班,為期10天,從初期的以講座為主的模式逐漸向以講座、案例、討論、演練相結合的培訓模式,提高了實效性。但仍然存在培訓內容過多,專業性過強,教師自我調適內容較少,例項分析與操作層面的訓練也相對薄弱。因此,改進培訓的模式與內容,增加例項分析以及教師常見心理問題的調適方法與訓練,採用小班上課與輔導,增強培訓實效性,才能有效提高國小教師隊伍的心理健康水平。

國小心理調查報告6

一、調查目的

知識化、資訊化、競爭化程度日益加劇的當今社會是機遇與競爭並存,希望與痛苦並存,光榮與苦難並存的時代,人類將迎接來自許多方面的嚴峻挑戰。心理素質將是21世紀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素質,心理健康將成為21世紀對人才選擇的重要條件。為了更清楚地瞭解國小生心理健康現狀,把握其心理動態,分析心理問題成因,尋找合理的教育對策,我校對三~六年級200名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現狀問卷調查。現將過程和結果記錄如下:

二、物件和方法

(一)物件

我校於20xx年10月對三~六年級20名學生進行調查,基本情況見表:調查物件及問卷發收情況一覽表:表略

(二)材料與方法

調查問卷是根據學習動機等八方面設計的問卷,共10個小題,均為簡單易行的單項選擇題,由學生按問卷各題的要求,根據自己的情況逐一回答。

(三)統計

以年級為單位,按實際答題人數統計各題各專案人數,以實際答卷總數作基數計算百分比,

三、調查結果(備註:中段—三、四年級;高段—五、六年級)

調查統計表明國小生的學習心理、交際心理、情緒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較好,但仍有少數學生存在學習動機扭曲、冷漠,情感閉鎖,缺乏愛心,競爭意識不強等心理問題。

(一)學習動機扭曲:

題目1:你上學讀書是為了A沒有知識不能生存B替老師學習C替父母學習D讀書後找大錢E同學間好玩

題目2:課堂上教師提問

A馬上回答B想一會再回答C等別人答D老師抽問才答,一般不回答

統計表明學生學習目的不夠明確,中段學生有48%,高段有19%的國小生學習動機扭曲,其中,中段有43%,高段有8%的學生認為讀書是為了“D以後掙大錢”;2%的學生認為讀書是“C替父母學習”;2%的學生認為讀書是“B替老師學習”。還有1%的學生認為讀書是“E同學間好玩”。正因為動機缺乏,因此相當部分國小生學習積極性不夠高,體現在課堂回答問題上,中段有21%,高段有14%的學生處於被動狀態,不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使學習變成了一種負擔,一種應付。他們選擇的是“D老師抽問才答,一般不回答”。國小生被動學習的狀態應引起高度重視。

(二)焦慮心理

題目3:期末考試時

A心情緊張B有點緊張C無所謂D有信心E不緊張

題目4:爸爸媽媽回家晚了感到不安。

A是B不是

面對考試,10%左右的學生情緒緊張,高年級學生因面臨的壓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動機,已能體驗或預計到考試結果對自身潛在威脅,因而擔憂更為明顯,29%出現輕微焦慮,7%屬於過度焦慮。“有信心不緊張”的選擇率由中段的74%下降到高段的64%。這種心理障礙如果處理不好,可能給學生帶來一些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問題4同樣顯示了學生擔心發生威脅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這部分學生焦慮不安,緊張擔憂,顧慮重重,形成心理障礙,並且這種焦慮由中段的28%上升到高段的40%,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

(三)冷漠

題目5:看電視遇到傷心或感人處時

A跟著流淚B沒有眼淚C那是假的D非常激動

看電視遇到傷心,感人的情節,中段有35%,高段有25%的國小生不會流淚,或認為那是假的而無動於衷,這實際上是對平時能鮮明感情反應的刺激表現了平淡,缺乏與之相對應的情感體驗和表情,表現出冷漠。

(四)膽怯、羞澀

題目6:家裡來了陌生客人:

A喜歡B主動招呼C不理睬D怯生

家中來了陌生客人,不理睬,怯生的中段佔58%,高段佔45%,這表明了國小生中膽怯、羞澀心理比較突出,特別是農村孩子,由於平時見的世面少,同時也因為缺乏正確的心理引導,顯得不夠大方。

(五)交往情感閉鎖

題目7:與新朋友在一起

A主動邀請一起玩B不好意思接近C只顧自己玩

統計表明,部分國小生存在交往障礙,中段有19%,高段有21%左右的學生與新朋友在一起時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顧自己玩,不善於與夥伴溝通。進一步分析發現,導致部分農村國小生交往的心理問題是自卑、怯弱、排斥、閉鎖等。這些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之間的交往(也包括親子交往、師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誼。

(六)愛心的流失

題目8:對小動物,你

A喜歡B不傷害C捉弄D喜歡弄死

5%的學生捉弄小動物甚至以弄死為樂,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態,這表明少數農村國小生的愛心正在流失,連可愛的小動物也不能喚起他們的愛心。這可能與部分家庭的溺愛式教育有關,這種教育導致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對他人或物的關愛。

(七)競爭意識不強。

題目9:競選幹部時

A我能行B努力爭取C當幹部要多做事D無所謂E不願當F

我不行

20%左右的學生不積極參與競選幹部,其中近5%明顯缺乏自信而放棄競爭,10%左右是缺乏服務意識,不願多做事而不願參加競爭,5%持無所謂的態度。

這表明,部分國小生競爭意識不強或服務意識不強,不想通過競爭成為勝利者,或不想為別人服務,有懶惰思想。而競爭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頭,都面臨著挑戰和競爭,同時,總想著別人為自己服務也是不現實的。

(八)不良情緒:

題目10:你到學校的心情是

A愉快B一般C有時煩D不愉快

調查發現,學生存在在校情緒不良現象,特別是高段,感到有點煩或不愉快的20%,低年級也有10%的學生每天上學心情煩悶,不愉快。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其原因,反思教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走出情緒的低谷,保持旺盛的精力,愉悅的心情投入學習、生活中。

四、學生心理成因分析

從調查統計來看,國小生心理現狀令人擔憂,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問題也有一定的差異,進一步調查分析表明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既有其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這些狀況的主要因素有:

1、學校原因:近年來,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引起重視,但鑑於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師資等條件的限制,普及不夠,方法簡單。教育行政部門重教學骨幹教師的培訓,輕心理教育專業的培訓;重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輕教師育人技巧的攀升;重教師教學業績的考核,輕教師健康心理的養成。沒有心理健康的教師,誠然會出現諸多的學生心理問題。學校教育“重智育輕德育,知行不一”,也是直接導致國小生出現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素質教育喊得震天響,新課程改革理念與實踐嚴重遊離,學生學業越來越重,考試越來越頻繁,分數越來越看重。各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濤聲依舊”,考試指揮棒依舊左右學校、教師的教學行為。“應試教育”變成了“理直氣壯抓質量”,還沒有走進新課程的教師不得不直面迎面而來的“應試教育下放權”(國小考試也要排名次)。隨心所欲的測試卷,漫無邊際的拓展,教師勞累,學生更遭殃。教師的壓力也就理所當然地變成了學生過重的心理及學業負擔。學校教育是影響國小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2、家庭原因

在家庭中,有大概30%的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生活由祖字輩照顧,家長無法擔當起對孩子成長的輔導責任,同時也因為家長的文化水平有限,對教育缺乏正確認識,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嚴重缺乏,這些不爭的事實使家長對孩子無心進行輔導,也無力進行輔導。但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又普遍存在,在矛盾的對抗中,導致出現兩種極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對孩子百依百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上對孩子疼愛有加,什麼事情都圍繞著孩子來轉,使孩子形成了“我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的觀念,而家長對孩子的寵愛默許,使孩子更認為長輩對自己的愛是理所當然的,自己不用付出任何的愛而應該得到別人的愛,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賴性和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有些家庭則認為“棍棒之下出人才”,對孩子實施打罵教育,孩子一有錯誤,家長就對孩子動粗,給孩子在心理產生了很大的壓力。兩種不良現象對孩子的困擾,使孩子產生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

3、社會原因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群教育三結合力度不夠,對學生心理影響難以形成合力,學生在校接受的教育與家庭輿論、社會氛圍不一致,這也是國小生易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極為關注,視其為關係到一個學生將來是否有前途的首要問題,鄰里之間經常問及的是孩子的學業,經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績。成年人的健身觀念增強,卻缺乏對孩子們“健心”的觀念。大教育觀尚未在社群有效樹立。

五、對策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國德育專家詹萬生主任更是精闢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由此可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視,成為了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熱點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問題。

1、學校:學校應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機構設定,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網路體系。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根據國小生年齡和身心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各學科教學之中,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進入課堂。同時建立和完善專用心理諮詢的配置,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擺在學生良好心理行為的訓練和引導上,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諮詢指導,矯正訓練。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使學生帶著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學習生活中。

2、家庭:很多家長的外出使他們無法擔當起對孩子成長的輔導責任,甚至連一個星期見一次面的機會都沒有。農村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質上的需求,而是缺少父母的理解和關心。因此父母要經常看一些有關家庭教育書刊,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每天抽一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跟孩子講講話,談談天,靜心聽一下孩子的心聲,和孩子一起探討分析遇到的困難,給孩子一些引導和幫助,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提升的一個非常好的途徑。

3、社會:學生的心理健康光靠一個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路功能,改革教育方法,開闢多種溝通渠道,讓學生有傾訴的機會和場所,改變學生所有煩惱自己扛的局面,營造一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不僅如此,還要加強與城鎮之間的聯絡,經常交流經驗,探討心理健康教育中碰到的問題,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進步,縮國小校與城鎮學校之間的差距。也可以組織學生與城鎮學校聯誼,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傾訴,學會交流,取得共同的進步。

當然,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只有從小注重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才能有利於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為社會造就全面合格的人才。

國小心理調查報告7

一、從何而來

面臨小升中,國小生的家長們在無形中給孩子們新增壓力,這種壓力從何而來呢,讓我們來做一做調查

二、怎樣解決

1. 瞭解國小生的課餘生活。

2. 查閱書籍,報刊等看看這種“壓力方法”好不好。

3. 還有沒有更好的學習方法可以緩解學習壓力。

三、整理並解決

資訊渠道

涉及方面

具體內容

上網的調查

國小生的課餘生活

關於課餘興趣——家長認為課餘的個人興趣說說就行了,現在學習那麼忙,根本就沒有課餘時間去培養個人興趣。

查閱書籍,報刊,上網

“壓力方法”好不好

壓力方法並不好,它很有可能讓學生出現心理疲勞,不但提高不了其學習成績,還會加深情緒波動、思考遲鈍等根源性問題,形成惡性迴圈,必加快其成績下降。

書籍緩解學習壓力

1從興趣出發。在學習中培養自己對獲得知識的興趣,把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來,嚐到知識的“甜頭”,發自內心願意學習,這樣學習的壓力自然就減少了。

2注意學習方法。比如學會有主有次,不要“眉毛鬍子一把抓”,對學過的功課要及時複習,並努力做到消化吸收地記憶等等。

3自我調節和放鬆。比如壓力越大,時間越緊越要注意勞逸結合,必要時放下功課散散步,玩玩球,聽聽音樂,做一些體力勞動,轉移一下注意力,甚至沖沖涼,洗一個熱水澡等都可以臨時減輕學習的壓力。

四、結論

1, 家長應給孩子們一個空間,我認為,學習壓力就是在無聊的課外補習中出現的。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陰,家長們應該激勵孩子,讓孩子們在興趣中學習自然找到了好的學習方法,同時找到了自信,得到了壓力的緩解。總之,家長要給孩子們有一些放鬆。

2, 其實“壓力方法”會得到孩子們的心理疲勞。比如:孩子會在上學前出現頭疼,肚子疼等現象。這時您就要想一想壓力是不是太大。並且,孩子的學習成績會迅速下降,同時會記憶力減退。這就是壓力大的後果。

3, 專家認為緩解壓力最簡單的就是安排一些短時間的放鬆。比如說講一個小笑話,或者是聽一些小相聲,或者聽一些輕音樂,這樣可以使你身心放鬆。放鬆以後再來學習,你的效率會非常高。體育鍛煉及交流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如果想通過體育鍛煉調整自己的情緒的話,跑步應是最適合的。但是不要參加有競技性的體育,第一可能會有傷害,第二有輸贏會影響你的情緒。也可以找老師、家長及朋友談談心,發洩一下你的情緒也許會豁然開朗,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去。

國小心理調查報告8

研究學生厭學的真實心理,分析產生厭學的原因,研究解決學生厭學的對策,降低學生厭學心理髮生率,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重新點燃他們學習興趣的火花,幫助這些學生走出困境,樹立學習的信心,使他們願意學習,樂於學習,為他們將來的學習和深造鋪上堅實的奠基石。從而落實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公民。

本著這一目標,我課題小組對南區三年級七個班的550名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本報告通過自擬厭學心理現狀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5.27%的國小生對音體美等國小科比較感興趣,10.55%——21.8%的學生則對語數外等學科存在不同程度的冷漠、焦慮、反感甚至相牴觸等心理問題。導致國小生產生厭學心理的主要因素有老師素質、作業過多、家長素質、學校教育、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研究國小生厭學心理,對於開展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具有健康心理的二十一世紀勞動者是學校也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一、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國小生的厭學心理的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採用選擇題形式,涉及考試、作業,老師及其它方面,共計20道題,各題2——4個選項,另一個空白問答選項。

2、座談會及個案調查:

整個調查還召開了兩次教師座談會,三次學生座談會。這些座談會,不僅為我提供了大量生動的典型材料,而且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礎。

二、問卷內容:

(一)請在你認為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裡打上“√”

1、你喜歡寫作業嗎?

A、喜歡()B、不喜歡()C、有時喜歡,有時不喜歡()

2、每次考試時,你是什麼心情?

A、焦慮不安()B、緊張害怕()C、不當一回事()D、以上都不是()

3、上課時,你的注意力集中嗎?

A、非常集中B、比較集中()C、不集中,容易走神,去想其他的事()D、不清楚()

4、你覺得老師佈置的作業量、難易程度如何?

A、作業太多,難度較大()B、作業量和難度適當()C、作業太簡單,沒勁()D、以上都不是()

5、你的老師有沒有因為你學習成績不好而經常批評你?

A、有()B、沒有()C、有時有,有時沒有()

6、你的老師有沒有因為你學習成績不好而看不起你、不理你?

A、有()B、沒有()C、有時有,有時沒有()

7、當你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你的同學有沒有幫助你?

A、有()B、沒有()

8、你覺得你在班級裡快樂嗎?

A、快樂()B、不快樂()C、有時快樂,有時不快樂()

9、當你上課回答錯誤時,你的同學有嘲笑你嗎?

A、有()B、沒有()C、有時有,有時沒有()

10、當你考試成績很差時,你的同學有瞧不起你嗎?

A、有()B、沒有()C、有時有,有時沒有()

11、當你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你父母怎樣對待你?

A、讓你找到錯誤的原因,幫助你改正()B、教育、鼓勵你要好好學習,爭取好()C、批評、責罵、打你一頓()D、不一定()

12、你的家長對你的期望和要求如何?

A、過高()B、適當()C、不知道()

13、你有沒有因為迷上電視或電腦、電子遊戲而不寫作業?

A、有()B、沒有()C、有時有,有時沒有()

14、你是不是覺得不用讀書也能賺大錢?

A、是()B、不是()C不知道()

15、你喜歡科目是?【可以選多個】

A語文()B數學()C英語()D體育()E美術()F音樂()G思品()

16、喜歡的原因?【可以選多個】

A無作業()B可以玩()C可以做實驗()D有趣()E喜歡這門課的老師()F老師講課生動()

17、不喜歡哪門學科的主要原因?【可以選多個】

A.作業太多()B.上課很無聊()C.不喜歡這門課的老師()

18、你喜歡的作業形式是?

A口頭()B書面()C動手操作()

19、你不完成作業的原因【可以選多個】

A不會()B不想寫()C想看電視()D想玩()E對這門課不感興趣()

20、你最喜歡下面哪種學習方法?【可以選多個】

A聽講()B討論()C練習()D遊戲()E教學用具()F其它(說詳細)()

(二)你能寫出你不願意學習的原因嗎?

三、調查結果:

調查統計表明問卷調查結束後,我們逐一統計各選項所佔百分率,進行對比研究,得出結論:因具體教師教學方法的不同,學生情況的差異等原因,在個別選項會出現較大差異,但整體上看,情況是相似的,說明我校存在的問題實質上也是我市國小應該共同面對的問題。

(一)厭學原因的分析

我們經過長期觀察,深入調查研究,結合問卷調查和個例訪談,得出造成孩子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厭學是家庭、社會、學校,還有孩子自身的認知條件綜合作用的產物。究其實質,學生的學業負擔、精神壓力過重;教師的素質還不盡如人意;學生精神家園的失落;教師過分看重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忽略學生的內心感受,導致師生之間缺乏有效地溝通等是造成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

①過分溺愛,放任自流

雖地處縣城,但諸多孩子因父母在城區買了樓,他們為生計而奔波或外出打工,造成了一大批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生活,老人疼愛第三代,加上覺悟比較低,對“小皇帝”百依百順,就造成了這些學生的依賴性強,懶惰思想嚴重,導致這些學生缺乏責任心與自制力,上課自由散漫,把在家中養成的壞習慣帶到學習上來。久而久之,學習自然跟不上,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想學,形成了惡性迴圈,很難提高上去。

還有一部分家長給孩子宣傳“讀書無用論”,給孩子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我校五年級某班有這樣一位這家長。他的兒子在學校裡整天下課生龍活虎,上課打瞌睡,作業從來不做,寫的字像甲骨文,完全無法辨認,老師教育他還不以為然。實在無奈,請來家長,那家長的一番言論讓班主任無所適從:“哎呀,老師,你想開一點,像我,國小畢業,開了個公司,現在照樣發財,他的成績上不去,你就隨他去吧!孩子過得開開心心就行了!”……一個孩子在這樣的思想中長大,真是被毀了!!!

②要求過嚴,態度粗暴

有些父母確實認為讀書很重要,但由於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他們沒有科學的教育方法,認為“棍棒下出人才”,我所教的班有個學生孫某,行為習慣比較差,對同學存在著暴力傾向,對老師也不太尊重,成績更是不用提了,對學習有強烈的抗拒心理。後來才瞭解到,由於他是農村男孩,母親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就不懂得如何關注他的學習,為了讓孩子成績好,幾乎每天對著孩子言辭苛刻,一出現錯誤就被母親責罵甚至捱打。在這個過程中,母親沒有培養起來孩子正確的學習觀念和學習行為,反而養成了孩子對學習的排斥行為。在低年級時母親的行為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當孩子進入七歲八歲萬人嫌的叛逆期,母親的一如既往的管教方式和孩子的心理成長欲求必然產生巨大的衝突,從而導致厭學情緒的嚴重化。後來,我試著和他的家長交流過,在交談的過程中,我發現,他母親不是一味地暴力,其實是個很負責任的家長,但因為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對於兒子的教育選擇了“簡單易行”的暴力方法。我這樣對那個家長說:“拳打腳踢只會換來孩子的叛逆和憎恨,他就會更加放縱自己的言行,物極必反,你這樣教育是與你的本意背道而馳的,你必須立刻停止,否則後果真的不堪設想!”家長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但我不知道她是否真的會有所改變,我所能做的就是在學校裡多關心這個學生,不能再讓他覺得自己很垃圾,要幫他重新樹立信心,也許他的壞表現只是為了引起老師和家長的注意,讓我們去關心他。畢竟,他太缺乏愛了。

③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溫暖

我們都知道,溫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是孩子成長的保障。如果一個孩子知道累了,有父母的懷抱可以依靠,受委屈了,有父母為他擦拭眼淚,考得不好,父母會和他一起尋找原因,幫助他,鼓勵他……孩子沒有了這些後顧之憂,他當然能全心全意去學習。相反地,一個充滿“戰爭”氣氛的家庭,只能給孩子帶來焦慮和不安。孩子沒有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心理上有壓力,就沒有心思學習,就容易引起厭學情緒。

④家長的期望過高

“望子成龍”是絕大部分家長畢生為之所奮鬥的,他們把自己曾經的遺憾,對未來的憧憬都寄託在孩子身上。國小課程家長能輔導,再加上學生獨立意識不強,容易接受家長管教,父母為孩子訂資料,請家教,節假日帶孩子學習這個,培訓那個,為使孩子成績達到家長的要求,往往採用物質刺激和體罰或變相體罰來孩子,這種方式產生的效果不僅是極短暫的,更是有傷學生身心健康的,這種刺激一旦消失,學生會回到毫無約束的狀態,開始不愛學習,產生厭學心理。

(2)學校教育因素

①學生課業負擔過重

近年來,人們在對教育目的的理解上出現片面性,一些學校把基礎教育的功能狹隘化,以“應試教育”代替了全面發展的教育。

在我們學校,雖不斷強調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但仍有個別老師靠課下佈置大量作業來提高質量,教師往往為搶時間,趕進度,犧牲了孩子的天性和本來可以健全的人格,使孩子們的個性受到嚴重的壓抑。由於學生自控能力,學習自覺性等有限,這樣造成的直接後果,有的學生精神恍惚,產生學習焦慮症,重負下的孩子習慣於被動應付,主動性,積極性和競爭能力差,對學科厭倦。

②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不當

有時,老師由於急躁的情緒或一時不冷靜說出一些過火的話,如:“你真是咱們班的害群之馬,我怎麼會遇到你這樣的學生?” “你真是無藥可救了,還是回家自學去吧!” “你永遠也學不好,你要能及格,太陽就從西邊出來了!” “對你講話就是對牛彈琴!”……這些定性的話,消極的斷言,嚴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失去了努力改正缺點的勇氣和信心,使學生與老師產生對立情緒,自我否定,最終引發厭學症。

3、學生本身的因素

①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不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會給學生增加許多阻力,不斷的挫折感降低了學生的自信心,造成精神苦悶,久而久之對學習失去興趣。就拿我自己作個例子:七年級的時候數學考年級第一,學習勁頭十足,到了九年級,數學試卷經常一片空白,想到深更半夜也下不了筆,太痛苦了,後來就對數學徹底厭煩了,討厭上數學課,看到數學試卷就開始焦慮,就是所謂的厭學症。

②缺乏正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動機。

很多學生將學習看成是完成父母老師交給的任務,缺乏內在動力和興趣,不願學習。

(二)國小生厭學心理的矯正

1、老師和家長要默契配合,重視與孩子的溝通,交流。

幫助學生制定符合他的學習策略,鼓勵孩子要儘自己最大努力,相信自己。比如,教師家訪時,不要總是“告狀”,家訪時,“報喜”有時比“報憂”更管用,萬不可兩面夾攻學生,這樣學生會覺得老師和家長都對他絕望了,更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比讀書考試更重要。

2、減輕學業負擔,讓學生在學習上有輕鬆感,成功感。

每當克服了種種困難獲得了某種知識時,人的心理上就會有一種成功的喜悅,覺得自己是很棒的,就會產生繼續探求的動力。所以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應對學情充分了解,並且堅持表揚為主的原則。以我自己的課堂作為一個例子,一般來說,我喊學生回答問題的順序是:中等生—學困生—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為什麼是這樣的順序呢?上課伊始,我都會先複習一下上節課所學內容,由於是複習,叫優等生是浪費時間,但如果一開始就叫學困生,那麼他會因為緊張或真的忘記了而什麼都說不出來,所以我先選中等生回答,相當於是對學困生的一個提醒,喚起他們的回憶,然後再叫他們回答問題。這時候他們回答問題就簡單多了,我還能趁機多給他們一些表揚。上新課後,都是先讓優生髮揮,一來給其他人做個榜樣,二來也不能忽略優生,他們的學習動機也需要不斷強化,然後再叫中等生,學困生,這樣循序漸進,大家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學到了東西,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學生就會有學習的勁頭。

3、豐富課外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不同學生的天賦表現在不同方面,有的學困生畫畫很好,足球踢得好等等,如果把他們硬逼在學習上,反而會漸漸泯滅其他的優點,最後這個孩子就真的一點夢想都沒有了。所以可以豐富課外活動,讓他們施展自己的特長,讓他們得到同學佩服的目光,讓他們能夠代表班集體爭光,孩子的心靈變得光明瞭,那麼內心陰暗的想法就少了,能減少他的厭學心理。

國小生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時間,需要愛,需要各方面的呵護。孩子的心靈是美好的,同時又是脆弱的,我們都要用心去澆灌。

國小心理調查報告9

摘 要:中學生(12、13——17、18歲)正處於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是心理髮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學生的性格、情感、認知水平、價值觀等都會有巨大的變化,稱為“黃金歲月”;同時,又是心理障礙的易發期、初發期和多發期,稱為“多事之秋”。因此,在這一時期必須為中學生提供系統、有效、全面、科學的輔導和幫助.為此,我們在暑假對湖州市吳興區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我們對目前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有了初步的瞭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城鄉國中生心理動向及其差異性提供了一定的客觀依據。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學習和生活

一、調查目標和方法

(一)調查目標

城鄉國中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心理狀況,當前城鄉國中生的心理特徵及其二者的差異性,當前城鄉國中生的學習和生活心理的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鄉國中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心理狀況,當前城鄉國中生的心理特徵及其二者的差異性,當前城鄉國中生的學習和生活心理的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活動

本次調查圍繞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展開,內容涵蓋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學習目的、人生觀、價值觀、人際關係以及相關的心理髮展狀況等。著重瞭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小見大,呈現出浙江省國中生心理的發展狀況,並積極提出相關的對策和解決途徑。調查從7月15日開始,於7月24日結束,在湖州市吳興區當地幾所中學展開,包括實地訪問和問卷調查兩部分。

(一)實地訪問

儘管正值酷暑時節,我們走訪了湖州市吳興區和遂昌縣妙高鎮當地的幾所中學,在學校同學和老師的配合下,順利地訪問一些學生,詢問了他們一些關於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並作了一定的記錄。

(二)問卷調查

問卷發放的地點主要在湖州市吳興區附近和遂昌縣妙高鎮。我們採取當場回收問卷的方式,隨機抽取了附近的路人以及居民幫助我們完成了問卷的填寫。問卷的回收率在八成以上,問卷回收後,我們對問卷答案經行了統計冰作了一定的分析,以便得出有關結論。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在我們本次調查中我們調查了多數中學生其中選取了部分較為有代表性的學生進行研究其中1.選擇學習壓力還可以的學生佔被調查人數的70%左右,壓力過大的學生佔12.9%,在選擇壓力過大的國中生中,城市學生佔64.2%,農村國中生佔35.8%。由此可見,許多國中生的學習壓力適中,因為畢竟不是高中,會考遠沒有大學聯考那樣緊張、隆重和麻煩。經調查結果顯示,城市國中生的學習壓力要比農村學生大。我們認為這可能跟城市競爭日趨白熱化這一社會大背景有關。

2.選擇現在的學習壓力來自於家長期望的學生佔61.3%。選擇來自於自己的期望佔25.8%,而來自於同學的競爭佔12.9%。而來自於老師的期望的比例幾乎是零。結果表明,家長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學生學習壓力的重要來源。在訪談中我們瞭解到,一些家長的“重點中學、名牌大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緊箍咒無疑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壓力。一些家長常將自己孩子的成績和親朋好友的孩子的成績進行比較,形成一股攀比風,這也會給孩子產生一定的壓力。

3.在一般情況下,有38.7%的學生會用聽音樂的形式來緩解自己的壓力,因為音樂能舒緩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也有29%的學生選擇用網路。隨著電腦和網路的不斷普及,網路媒體的力量不容小覷。

4.在一次考試失利後,有48.4%的同學會選擇更加努力,和以前一樣。保持一顆平和淡然的心態的同學佔41.9%。而認為自己很無能的學生的比例幾乎為零。由此可見,目前的國中生總體還是積極向上、奮發拼搏、充滿自信的。一次考試的失利並不能挫敗他們,使他們一蹶不振,反而使他們更加努力。同時,目前國中生的心態還是讓人感到欣慰的,能夠寵辱不驚,以平和的心態看待考試的失利。

5.目前存在的心理問題是青春期問題佔了42%左右,而選擇父母師生關係緊張的學生佔了16.1%。由此可見,青春期問題是困擾學生心理的主要問題。在訪談中我們瞭解到這些國中生青春期情感上更深刻,但敏感多變而不穩定。同時,看待問題存在這一定的偏激性。對人對事有時感到很美好,有時感到很糟糕;興趣愛好比較廣泛,但容易見異思遷;當考試取得好成績往往沾沾自喜,遇到挫折又容易悲觀、沮喪失去信心;情緒易激動、感情易衝動。主要是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後,對理想的追求、人生的探索、知識的渴求、友情的尋覓、熱情的釋放、才幹的顯露等日趨迫切,因而感情也日益豐富。但由於受年齡、閱歷、經歷、財力等方面限制,情感處於易變不穩定狀態。因此對人對事物都要全面客觀地分析,失敗時不要洩氣,成功時不要驕傲;對人要多看長處,要學會寬以待人,嚴以律己。遇事要有毅力,有恆心,逐步增強理智地控制自己情緒和情感的能力,使心理、品質健康發展。同時,同父母關係緊張,和父母存在代溝。

6.在空閒的時候,有42%的學生選擇上網遊戲,20%左右的學生選擇看電視電影。而只有12.3%的學生選擇做運動。無怪乎現在的中學生近視率越來越高,而體質卻越來越差,肥胖率顯著增加。再者,只有10.8%的學生在空閒時做家務,而在做家務的同學中農村學生佔將近75%。由此可見,農村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比城市學生要勤勞、能幹、生活能力要強。另外,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許多女生在空閒時會選擇逛街。

7.遇到不順心的事時,71%的學生會選擇向朋友傾訴,只有12.9%的學生會想父母傾訴,而向老師傾訴的比例幾乎為零。可見,學生跟父母老師存在著一定的代溝,尤其是和老師的關係。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和關注。學生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主要的煩惱和壓力也大多來自於學習。然而,學生和老師之卻是非常的疏遠。這導致老師不能即使瞭解學生的心理,不能真正的瞭解學生心裡的想法,而這又反過來加劇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在問題出現時,老師不能即使的與學生進行交流,因而在很多的情況下,問題不僅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反而會因為彼此的不理解而加劇。做為老師,應該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只有瞭解他們心中真正的想法,才能在學習和生活上更好的幫助他們。在新時代中,我們倡導的師生關係應該是亦師亦友。在隨後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和父母親近感是一般的佔了41.9%。而和父母不親近甚至有敵意的學生各佔4%。

8.有74%左右的學生認為學習上最大的不適應是缺乏約束力和自制力。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和電腦網路的不段普及,一些電子產品正嚴重影響這學生的學業和使學習效率顯著下降。我們在調查中瞭解到,一些國中生沉溺於網路遊戲和QQ聊天,欲罷不能。另外一些國中生上課時拿手機發簡訊、玩遊戲,更有甚者又來作弊。同時,也有3.23%的學生缺乏自理能力,其中城市學生佔多數,這說明城市學生的自理能力亟待提高。

9.目前,多數國中生的學習動力主要來自於為了今後有顯赫的地位,或者將來有一份高而穩定的薪水。這說明目前的國中生很現實,對於學習的目的比較清晰,有明顯的動力:有絕大多數的學生是為了今後的生存在努力的學習著。這部分學生認為,未來的社會將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資訊社會,而知識則是資訊社會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必須努力學習,全面掌握知識。這個層次的學生代表了中學生思想發展的方向。當然,也有一部分的學生的學習動力來自父母。現在的社會是知識的社會,越來越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想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以便能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不被淘汰,能夠擁有自己的成功。但是,值得提出的就是,學習是自己的事情。為了父母而學習的動力,一旦遇到挫折,就很有可能會放棄。學生必須對學習擁有正確的認識。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是為了某人而學習,只有對學習擁有了正確認識,才能做到在困難面前不退縮,才能真正從中找到真正的動力。也只有這樣,在學習上,我們才能擁有好的成績。

調查中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學生希望得到多層次和橫向聯絡的知識,他們不滿足於縱向的傳統的封閉式的知識,以求更新知識,擴大知識面。新穎、獨特、先進是當代學生所追求的:解題時獨特的解法,探討時逆向的思維,爭辯中與眾不同的見解,寫作中新奇的構思,他們用自己的視覺去觀察事物,審視世界,用自己的多向思維去分析問題,探索規律,不喜歡人云亦云。

好奇、愛幻想也是當代中學生的特點。“缺乏幻想的學者只能是一個好的流動圖書館和活的參考書,他只掌握知識,但不會創造。”萊辛的這句話千真萬確,當代的中學生可不願做“兩腳書櫥式”的學者。

當代的中學生不僅求知慾強,而且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據反映,許多學生跟父母思想有隔閡,其主要原因是不少父母喜歡用老眼光看待他們的一言一行。不是嗎?隨著物質生活的富裕,人們的追求也在提高,愛美是青年的特性。中學生也不例外。穿戴得漂亮些有些家長就說什麼思想變了,忘記了“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所謂“艱苦本色”。課餘時間聽聽音樂,唱唱歌,也說什麼不行。這些都為中學生普遍反感。時代在前進,五彩繽紛的生活火花,對中學生也產生了多向性的吸引力。多數同學呼籲,請父母理解,我們追求樸素大方的美,不追求資產階級墮落的“美”。我們的美,反映出時代的生氣,我們沒有忘記艱苦奮鬥的革命傳統;輕鬆明快,熱情奔放的音樂使我們興奮、愉快,能使我們更好地投入學習。渴望大自然的薰陶,渴望友誼,也是年輕人的心聲。

10.有61.3%的國中生打算畢業後讀完高中後再上大學。有25%左右的學生準備讀中專,學門技術,而準備讀中專的學生中農村學生佔多數。直接去打工的人數非常少。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將有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上大學的機會,這在為祖國培養更多的人才的同時,也滿足了許多同學對大學的渴望,以至於部分學生對考大學信心十足。但我們在調查中瞭解到,一些農村學生家中並不寬裕,而上大學是一筆巨大的開支,這無疑給家庭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伴隨著大學生畢業後的工作越來越難找,畢業後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所以他們認為上大學的機會成本太大了。他們選擇上中專,使自己有一技之長。總的來說,他們都堅信科學文化只是對他們今後事業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當代的中學生,對於自我清晰的認識和對未來精細的打算,說明我們的中學生們已經成長,能夠根據自己的判斷作出正確的認識。對此,我們感到非常的高興。

四、思考與啟示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及其必要性

1.青少年成長過程的心理需求成才的心理需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下,知識經濟已初見端睨,無知便無生存之本的理念成為人們的共識。在家長望子成龍的慾望促使下,涉世不深的中學生祈盼自己成才的心理日趨發展。受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求,受尊重被理解是人的基本的心理需求,對於處在成長中的中學生來說更是如此。獨立的心理需求,中學生身心正處於漸趨成熟的過程, 他們有一定的判斷力和自信心,但有時對學習、生活中及社會上遇到的問題則缺乏判斷力。歸屬的心理需求,中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對結交的來自同學的朋友群體有依附感。被異性關注的心理需求,中學生因生理的漸趨成熟,在內心深處有一種得到異性注意和肯定的心理需求。自省的心理需求,中學生容易衝動,遇事缺乏冷靜分析,因而做錯事時有發生,待冷靜後又後悔。青少年存在上述心理需求,需要學校教育工作者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反之,極易造成心理疾病,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而最終導致人格上的缺陷。如教師不尊重學生“受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求“,極易造成學生對教師的牴觸情緒, 這種牴觸情緒會使教師的一切教育歸於失敗。

2.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成長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日趨複雜,身心發展受到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致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較以前更為突出。近年來大量的研究和調查表明,當前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會同世界衛生組織(WHO) 和美國夏威夷大學聯合對上海市中國小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大規模調查,資料顯示有27 %的學生心理異常(包括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 。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上升的趨勢。浙江省心理衛生工作者對全省城鄉不同型別學校 2 961名大中國小生進行了心理健康狀況測查,學生中存在著嚴重心理問題的國中生為13. 6 % ,高中生為18. 7 % ,而大學生高達25. 9 %。令人擔憂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導致了學生自身的身心疾病,嚴重影響了身體健康和學習生活,同時還直接損害了他們的品德發展和正常的社會適應性。如因心理問題而休學、退學、離家出走,甚至犯罪等,給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造成了不良的後果。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存在著片面的理解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對部分有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心理矯正。因此,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點放在心理諮詢室,認為心理諮詢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做法就是等候學生上門諮詢。其實,正如專家指出的那樣,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應當著眼於學生的健康和發展,而不是問題矯正,心理健康教育應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它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活動為載體。

2.過分偏重學習心理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提高升學率的一種手段,一切圍繞提高升學成績。比如,進行智商測驗、學習焦慮測試,學習方法指導、考前心理除錯等。其實,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學習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際關係指導、健全人格培養、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及學生自我心理修養等。

3.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表現在有些學校採取簡單生硬的說教,生搬硬套心理學概念,心理教育課以傳授心理學知識為主,甚至大量考名詞解釋。有的還不恰當地按學科知識體系的方法,規定出不同年級每一學期的訓練目標與任務。對此,上海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傅安球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模式應當是生活經驗型的,而不是知識傳授型的,不應當有固定的模式,更不應當有考核,應當進行行為訓練,加強個別輔導。從廣義上來說,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包括班級心理教育活動、團體心理輔導等顯性課程,也包括教育教學滲透、環境陶冶等隱性課程。

(三)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與對策

1.努力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環境中學生良好的心理環境

學校內部心理環境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主環境建設 主環境建設是學校心理建設的重要任務, 包括教學大樓、實驗室、運動場等等在內的學校主環境,應以嶄新面貌出現,儘可能地體現“新穎、整潔、明亮、美麗”的風貌。要把各種建築物構建在綠化環境中,使學校成為花園式的大教室,讓池塘、名花異草、茂林修竹、綠色草坪和曲徑通幽的小道,也成為學生修身養性的環境。校園文化建設 學校要通過開展各種文化、藝術、體育、科技和學習名人等活動,提高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技藝,活躍學生身心,達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師生關係的目的, 改善學生心理環境。校園校風建設 培養良好的校風,既能反映學校的特色,也是穩定心理環境的因素。學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綜合素質,只有在良好的校風校貌這個心理環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學校還應努力創設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學校可以定期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向家長傳授孩子身心發展的常識,使家長既關心子女的身體健康,更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家長們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離不開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環境。學生從小能生活在溫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長輩的正確的愛,必然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安全、愉快,充滿歡樂和信心,良好的情緒從小就佔據心理狀態的主要地位,從而保證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2.以課堂為主渠道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心理健康教育應作為一門學科走進課堂,納入教學計劃。因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針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還要面向全體中學生,作預防性輔導,運用現代心理科研成果,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自己的心理特點有所瞭解,掌握一些調控自我心理的常識,學會自我修養、鍛鍊的具體方法,養成健康的心態的良好的行為習慣。

3.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寓心理健康教育於有益的活動之中,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使學生髮揮才智,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良好品質,提高心理素質。

4.開展個別心理諮詢

學生具有的煩惱、焦慮、緊張,往往因人而異,通過團體指導有時難以收到最佳效果,對此應通過個別諮詢,對個體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減輕心理壓力和負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據學生行為中存在的問題採取科學有效的心理諮詢、信箱、輔導或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此外,加強對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還必須努力提高學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增強實施心理健康的能力。學校要組織教師學習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引導教師開展討論,讓教師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國小心理調查報告10

一、心理輕視,思維出現偏差

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對於一些看似簡單的數學問題,以為自己掌握得很好,產生輕視心理,審題時就會思想麻痺,粗心大意,結果在審題時出現了明顯的偏差。

例如:把一根長12米的木料,依次鋸成長度相等的若干段,鋸了3次,每段長多少米?

學生的解法有兩種:

①12÷3 = 4(米)

②12÷(3 + 1) = 12÷4 = 3(米)

以上兩種解法中,解法①是錯誤的,解法②是正確的。

出現解法①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在審題過程中產生了心理輕視,忽視了題中至關重要的詞句,根本沒有仔細地去思考“鋸了3次”的真正含義,想當然地認為“鋸了3次”就是“鋸成3段”,所以出現“12÷3 = 4(米)”的錯誤結論。

作為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把數學問題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思考,要教學生畫簡單的情景圖,以幫助審題。教師自身也要注重認真審題的引導,作出認真審題的示範,教給學生認真審題的方法。讀題時讀到關鍵詞句還要加重語氣或提高聲調,使學生在讀題時就學會抓住重點句、關鍵詞,理解重點句、關鍵詞的真正含義,從而使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

二、心理畏懼,信心自我喪失

國小生克服困難的意志比較薄弱,當他們看到問題中條件繁多而又複雜時,便會產生畏懼心理,變得緊張起來,不想再去多看題目,更不願意去分析題中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係了,因此學習的自信心自我喪失。

例如:一隻杯子裡裝滿牛奶,小明第一次喝了半杯,然後加滿水攪勻;第二次又喝了半杯,然後又加滿水攪勻;第三次又喝了半杯,然後又加滿水攪勻;第四次全部喝完。小明一共喝了多少牛奶?

在本題中,由於喝了四次,每次喝了牛奶後又加滿水,次數較多,條件較繁,分析思路較亂,計算步數較多,學生審題時就認為有一定難度,即使分析計算,還不一定正確,因此,往往會選擇放棄。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培養學生熱愛學習、鍥而不捨、不怕困難的頑強意志,要敢於向困難挑戰,相信自我,戰勝自我,以提高他們勇於消除心理障礙、克服學習困難的心理素質。

三、心理習慣,思維產生定勢

國小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由於受長期形成的或眼前看到的某種心理習慣的干擾,在審題過程中,便會產生思維上的定勢,使審題有誤,解題出錯。

例如:在○裡填上運算子號 + 、 - 、×或÷,組成不同的算式。

2○2○2 = 2

學生的填法有:

①2 + 2 - 2 = 2

②2 - 2 + 2 = 2

③2×2÷2 = 2

④2÷2×2 = 2

⑤2 + 2÷2 = 2

前四道算式中都只含加、減計算或只含乘、除計算,都按規定的從左到右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符合題目要求,結果都得2。而最後一道算式中,既含有加法又含有除法計算,按運算順序應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即2÷2 = 1→2 + 1 = 3。但受上面四題運算順 序的干擾,部分學生把它的運算順序定勢地理解為2 + 2 = 4→4÷2 = 2。這是明顯的運算順序上的錯誤。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要加強概念的教學,既要重視概念建立的條件,又要重視教給學生正確地運用概念、規律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技巧,要正確地運用知識的正遷移,以幫助學生消除不利的思維定勢。

四、思路狹窄,思維焦點錯位

數學問題中包含著已知的條件和要解決的問題,而要解決問題必須從已知的條件中抓住關鍵,才能通過中間環節逐步向問題靠近,進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如果在審題中,思維處於狹窄狀態,沒有把焦點轉移到關鍵條件上,導致思維焦點錯位,便會使問題無法得以解決。

例如:運一堆煤,先用大貨車運了一半後,改用一輛載重3噸的小貨車運了5次,還剩2 噸,這堆煤一共有多少噸?

部分學生在審題過程中,思維狹窄地集中在“先用大貨車運了一半”這個問題上,以為只有把大貨車運的這一半先求出來,再和小貨車運的3×5 + 2 = 17噸相加,才能解決問題。就是想不到只要把思維的焦點轉移到求“另一半”上,這個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

看來,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要改變這種思維的狹窄狀態,靈活選擇方法解決問題,克服審題中的思維狹窄障礙,提高審題、解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幫助學生找出問題中的隱含條件,引導分析題中隱含條件的作用,正確使用好隱含條件,為學生掃除審題障礙,理清審題思路。

國小心理調查報告11

調查內容:

國小生心理健康狀況

調查目的: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學文化知識、身體和心理素質、勞動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諧發展為宗旨的,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核心內容。但現階段涉及較多的還是心理問題較明顯的大中學生,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而實際上由於社會的發展、各種競爭的不斷加劇以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些失誤,許多心理問題都表現出了向低齡化發展的趨勢。同時大中學生存在的許多心理問題的成因也常可追溯到他們的國小時代。因此,對國小生開展心理素質教育非常有必要。

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

調查過程:

1、我們的調查選用華東師範大學心理系編制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entalhealthtext,簡稱MIIT)作為測驗材料。

2、從璜山鎮小的四和六年級八個自然班抽取被試共327人,其中男生173人,女生154人。年齡為11—13歲,基本上來自工人、一般幹部和知識分子家庭。

調查結果:

1.就璜山鎮小大多數的國小生而言,心理髮展總體還是較健康的。

2.國小生中的心理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的。影響國小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其中最主要的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的一塊誤區。受中國傳統意識的影響,也受社會、學校的片面人才觀的影響,加上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許多家庭存在著“重養育輕教育,重生理輕心理”、“智育中心論”等錯誤的家教觀念。一方面對孩子過分溺愛,一味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對孩子過分保護,在許多事情上包辦代替,養成孩子依賴性強、任性固執等個性,使之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孩子智力發展,把聰明、有知識、學習成績好作為孩子的唯一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而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長期以來學校教育沿用的應試教育模式則不但忽視對兒童心理素質的培養,還由於一味追求升學率、以分數論學生好壞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總之,從上述調查結果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杭州市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的,應該重視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2.解決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本是由應試教育真正向素質教育轉軌,在國小廣泛開展心理素質教育。

3.要注重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改變錯誤的家教觀念,保持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4.要特別重視女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國小心理調查報告12

審題是解題的開始,國小生審題能力的高低強弱,直接影響到解題過程的正確與否。而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礙,很多情況下都會在審題這一初始環節中有所體現。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首先要提高學生的審題水平。教師在教學中要主動地,積極地,有意識地從學生心理傾向中分析出產生審題障礙的主要原因,採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開啟思維之門。下面結合教學例項,分析一下學生審題中產生障礙的主要表現,以及談談如何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戰勝學習困難的做法與體會。

一,粗心大意引起結果出錯------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例 : 17.58-5.49+4.51

==17.59-(5.49+4.51)

==17.59-10

==7.59

上面是學生經常出錯的典型案例。究其原因:在題目中,學生不是沒有掌握加減法計演算法則,而是僅憑直覺,一眼看出5.49與4.51可以湊十,於是動起筆來一揮而就;導致結果出錯也就不奇怪了。

上述情況的出現,與學生審題時缺乏細心,耐心是有密切關係的,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在引導學生數學審題過程中,要十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審題中,要教育引導學生自始至終細心推敲,耐心思考。解題時要有自信,但不能過於輕信自己的經驗與直覺;儘管題目文字極其簡單,但我們審題時思維卻絲毫不能簡單化,從而提高思維的深刻性與批判性,養成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

二,事理不清引起算理錯誤——增加生活數學知識的積累

例:張師傅把一根長120釐米的自來水管鋸成6 截,每鋸斷一次需小時,張師傅共用了多少時間

這是一道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植樹問題” 類的應用題。如果學生閱歷不夠豐富,解此類問題時,很可能失之毫釐,謬之千里。不少學生對張師傅只要把水管鋸斷5次,就能鋸成6截的事理不熟悉,因而思路無法展開,錯誤列式為×(120÷6)也就見怪不怪了。

幫助學生找出題目中隱含的條件,弄清事理與算理,有助於克服學生解題時的心理障礙,提高解題能力。由此及彼,我們注意引導學生處處留心與數學有關的生活常識,豐富並積累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登上五樓,實際上只需登四個樓層之間的樓梯;把一根管子鋸成4段,實際只需鋸三次;鐘敲10下,實際一聲與一聲的間隔只有9次。…… 隨著對生活中數學算理的感知,以及這些知識的積累,為學生開闊視野,開拓思路,正確審題,分析與解答應用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手段單一引起思路狹窄——學會用線段圖啟發思路

例:商店裡運來一批紅,藍墨水。紅墨水佔總數的,如果把40盒紅墨水換成藍墨水,藍墨水則佔總數的,紅墨水,藍墨水各多少盒

有些學生在審題中習慣於從問題與條件中苦苦尋找聯絡,探索思路,卻從不願意借用線段圖進行審題分析,認為用畫線段圖費時費事。這種單一的審題手段,勢必引起思路狹窄,在碰到上面這樣的題目時,這些學生就出現了審題障礙。我從“人需要各種營養成份,才能健康生長”,“戰士需要各種武器,才能打好勝仗”入手,啟發學生:我們只有把握各種審題手段,才能開啟解題思路。並指導這些學生學會用好線段圖,分析解答應用題。藉助線段圖表示出的數量關係,學生在對線段圖的觀察,感知中發現:調換後藍墨水多的40盒與〔〕相對應,由此可以求出紅,藍墨水的總盒數。這樣,學生在審題中藉助線段圖曉事理,明算理,悟轉化,很快把握了數量關係,理順瞭解題思路,並從中嚐到了甜頭,提高了藉助線段圖與其它手段參與審題的積極性與自覺性。

四,遷移障礙引起思路中斷——把握課題類化的規律

例:修一條路,甲需要12天,乙需要15天,甲隊工作效率比乙隊快百分之幾

這條題目中具體的路程是未知的,只給出兩隊的工作時間,卻要比較工作效率。許多學生認為條件不完備,思維陷入困境,思路難以為繼。其實,如果學生在審題過程中能從“工程問題”這一思路去思考,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求出數學問題的過程就是應用知識的過程,這個過程要求學生把抽象的知識與具體事物統一起來,這就是進行課題類化。而這種類化首先體現在審題階段。把握知識遷移和課題類化的規律,我們就可以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既然“路程÷時間=工作效率”,本題中隱含的抽象的工作總量“1”分別除以甲,乙的工作時間,也可以得到甲,乙的工作效率與,在此基礎上,再求比一個數多百分之幾的百分數的應用題,再也不是難事了。

五,心理習慣引起思維定勢----學習領會轉化的思想方法

例:一根繩長176米,第一次用去68米,第二次用去75米,這根繩比原來短了多少米

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就犯下錯誤,多數同學都是因為心理習慣,思維定勢造成的。受“是條件都得用上”的思維定勢影響,不少同學做成了176-68-75=33(米)。為將學生這次出現的錯誤經歷轉化為他們認知方面的財富,我引導學生從問題出發,進行轉化思考:“這根繩為什麼會短 ”“能否把比原來短的米數”換種說法當學生悟出“比原來短的米數”就是“用去的米數”後,我再讓學生舉一反三,諸如:“比原來少多少錢”就是指“用去了多少錢”,以加深理解。最後,我啟發學生對“一根繩長176米”這一多餘的條件進行再認識,消除思維定勢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樣,學生在學習領會轉化的思想方法中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

六,指向錯誤引起思維障礙-------提高善抓題目關鍵的能力

例:某汽車廠六月份上半月完成了原計劃生產任務的一半,下半月前5天每天生產160臺汽車,後10天每天生產150臺汽車。結果超額完成300臺。這個廠上半月生產汽車多少臺

學生在審題過程中,注意力集中在“上半月完成原計劃生產任務的一半” 上苦思冥想,以為一定要求出原計劃生產的臺數,這個題目才能解決。卻想不到只要把思維的聚焦點轉移到“另一半上”:即下半月實際完成的臺數中,去掉超額數,就是原計劃生產的一半。只要找準方向,抓住關鍵,轉化思想與方法,所求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在審題中善抓關鍵,把握重點,選準角度,學會從不同的方向思考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就能有助於學生克服障礙,提高審題,解題的能力。

國小心理調查報告13

一、問題的提出

1. 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能適應於新世紀競爭的人才,需要具備在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三方面全面發展、和諧統一,構成完善人格的整體。學校是培育新型人才的搖籃,作為基礎工程,國小教育需要從培養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能經受全球挑戰的人才目標出發,加強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2. 受學校"應試教育"的影響,國小生在不合理的學習負擔壓力下,他們的身心潛能不能有效開發,個性特長不能和諧發展。

3.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受"富不思進"的影響,國小生在"過剩"的物質擁有背後,承受著嚴重的精神營養"饑荒"和精神"消化不良"。在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變化的狀況下,受物慾和金錢背後不良風氣的影響,國小生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觀產生了模糊。

4. 受獨生子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響,國小生在"小太陽"、"小公主"般的"寵養"中,孤僻、自私、依賴之類的"併發症"正不斷滋生蔓延。離異、單親、貧困、暴富等特殊家庭出現比重的增大,受這些不利家庭環境的影響,給國小生帶來多種多樣嚴重而複雜的心理衝突和精神危機。

5. 一位有十幾年教齡的國小老師對我說:“現在國小生說謊的人太多了,而且說謊不打草稿,隨口而出。”我也經常會遇到一些年輕的父母,他們發現自己的孩子有說謊的壞習慣,感到心煩。在一項由班主任填寫的兒童行為問卷中發現,國小生中有說謊行為者隨著年級的上升,人數亦逐漸增多。這就是說,說謊行為與年齡成正比。據不完全統計,有說謊行為者一年級佔1-2%;二年級佔3-5%;三年級約8%;四年級約9%;五年級和六年級約各佔10%。

綜合上述原因,對國小生進行心理教育迫在眉睫,我們課題組著手在思想品德課中對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我以馬醫科中心國小低中年紀的學生為研究物件,著重對學生在說謊心理的研究基礎上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

二、概念的界定

1. 說謊,是一種有意向別人提供虛假陳述,給人造成誤導,並且竭力使受誤導者覺察不到被誤導的現象。兒童則表現為有意編造與事實不符的話。

2. 心理學研究表明:說謊者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即“偶爾說謊者”、“病態說謊者”和“社會病態說謊者”。

但無論哪一種說謊,都是在兒童時期養成的說假話的壞習慣,它是在兒童入學後需要獨立地面對問題或責任時才正式產生的,極易發展成問題行為和不良品德。因此,在國小階段需要及時地正確引導,使國小生告別謊言,做個誠實的孩子。

三、理論基礎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關於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

2.教育部頒發的《關於加強中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

3. 《國小生情感教育校本課程綱要》中的人格優化訓練內容。

4. 《兒童的道德判斷》看皮亞傑的兒童道德發展觀。

四、研究目的和意義

1.近年來,由於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變化,我國學校教育和兒童發展事業受到了衝擊和挑戰。調查表明,在我國中國小生中間,約1/5左右的兒童青少年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厭學、逃學、偷竊、說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擊、退縮、焦慮、抑鬱等等種種外顯的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著兒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給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困擾,直接影響學校教育任務的完成與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在學校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義的舉措。

2.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影響國小生心理髮展有兩個主要條件:一是個體的生理髮展條件,二是客觀環境的變化。處於低年級的國小生,包括他們的身體外形、體內機能、神經系統的發育等的生理髮展正處在一個重要"飛躍"時期。而在客觀環境變化方面,他們是剛剛步入國小,開始有系統地學習自然和社會科學知識;開始有意地訓練學習和實踐技能,培養能力;開始有層次地進行分析、比較、判斷、綜合、概括、推理等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維發展;開始有調控地接受群體生活,學習處理個人和集體的關係。因此,他們又同樣地處於一個重要?"突變"時期。由此可見,國小低年級學生正處在一個心理髮展的關鍵階段,加強國小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十分重要,決不能錯誤認為低年級學生認識能力還相對薄弱而忽視了對他們的心理健康輔導。

3.誠實既是國小生必須遵守的日常行為規範,也是國小生的一種優良品質,其根本特徵是實事求是,說真話、說實話、不誇大、不掩蓋、不歪曲事實真相。相反,國小生說謊,是一種問題行為,不僅影響教育,而且影響他們自身的身心健康。如不及時糾正國小生的說謊,終會導致國小生形成不良習慣,以致形成不良品德。因此,要了解國小生說謊的內在根源和分析國小生說謊的外在原因,採取各種有針對性的方法及措施,及時幫助國小生克服和糾正說謊的壞習慣,培養國小生誠實的良好品質。

五、研究的主要內容

1. 通過調查問卷綜合分析低年紀孩子說謊的原因。

2. 針對原因在思想品德課中對學生進行說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3. 如何讓學生形成不說謊的自覺行為,以道德規範約束自己。

4. 如何與家長建立有效溝通,共同為學生創造民主、寬鬆的教育環境,如何理解、信任自己的孩子,讓他們不必為懼怕批評或懲罰而說謊。

六、調查物件和研究方法

1. 被試:馬醫科中心國小二、三年紀抽取一百名學生。

2. 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

主要設計了九道說謊心理的測試題:

(1)向同學說你已有了某樣十分想要的東西,其實事實上沒有得到。

(2)向老師報告沒有搞清楚的同學之間的糾紛,以致彙報錯誤。

(3)逃避現實或逃避責罵而用假話來取得家長或老師的信任。

(4)留了作業,說沒留,作業沒做完,說做了。

(5)考試成績不好,說卷子沒發。

(6)報喜不報憂。

(7)需要買什麼東西,報價高一些。

(8)學校沒讓交錢,卻跟家長說要交錢。

(9)明明買了喜歡的東西或吃的,卻說買了別的東西或說錢丟了。

第(1)、(2)題是測試學生由於記憶想象上的錯誤而說出了與事實不相符的話。

第(3)題是測試學生由於想逃避現實或逃避責罵而撒謊。

第(4)——(9)題測試由於孩子自控能力較弱,不能抵禦物質的誘惑,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也會出現不誠實的言行。

3. 測試結果(出現該行為的比例)

測試題出現行為的比例總比例

二年級(30人)三年級(70人)

人數佔年級比例佔總人數比例人數佔年級比例佔總人數比例

九種情況都沒有發生只佔9%。

以上說謊的三種原因平均為27%、19%、18%。

4. 調查後的分析與思考

從自測結果來看,大多數學生都有有意無意的說謊的行為,二、三年紀比較,年級越低出現的頻率越高、種類越多。由於受學校"應試教育"的影響,國小生在不合理的學習負擔壓力下,他們的身心潛能不能有效開發,個性特長不能和諧發展。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在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變化的狀況下,受物慾和金錢背後不良風氣的影響,國小生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觀產生了模糊。受獨生子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響,離異、單親、貧困、暴富等特殊家庭出現比重的增大,受這些不利家庭環境的影響,給國小生帶來多種多樣嚴重而複雜的心理衝突和精神危機。家長的期望值過高,大部分學生都有報喜不報憂的習慣,由於大腦成熟原因1、2題比例較高,如果長期下去說謊將成為學生的壞習慣。

5. 建議與對策

(1)儘量引導學生把事情經過想完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

(2)老師平時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儘量鼓勵孩子承認錯誤,讓孩子自己找出錯誤,糾正錯誤,分清是非,培養其誠實的品質。

(3)正確教育孩子對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應該如何正確對待。

6.研究原則

(1)自主性原則。有研究過程中,要以如何引導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為主線。

(2)整體性原則。要以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素質都能獲得發展,以心理素質的發展促進學生的整體素質的發展為實驗的價值目標。

(3)可行性原則。在建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心理教育體系的過程中,要明確區別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條件、不同學生物件,注意切合教學實際和學生實際,重針對性、實踐性、操作性。

(4)靈活性原則。在目標確定,執行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可以隨機而動,靈活調節,優化研究,提高實效。

7.研究方法

(1)調查分析法。

(2)實驗法。

(3)個案法。

(4)經驗總結法。

七、實施步驟

(一)課題前期工作(20xx.3——20xx.8)

1. 課題確定

2. 制定調查方案、實施課題研究前測。

(二)實施階段(20xx.9——20xx.7)

1. 第一階段(20xx.9——20xx.2)撰寫第一次調查報告,按課題計劃實施課題研究。

2. 第二階段(20xx.2——20xx.2)總結實施方式,形成可操作的多元的在課堂教學中能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進一步驗證完善。

3. 第三階段(20xx.2——20xx.7)形成第二次調查報告,彙集研究資料,進行第二次檢測,完成調查分析報告,進行總結。

國小心理調查報告14

一、在走訪校長時,他講了:國小校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職責:

1、在上級領導部門的指導,領導、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2、建立合理有效的學校心理健康工作體制,加強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管理;

3、提高學校教師的心理教育水平,營造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4、提供必要的經費、場地與設施,配備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心理健康教育創造必要的條件;

5、督導心理輔導室擬定心理輔導與心理健康教育計劃;

6、主動與家長和社會人士溝通,爭取社會力量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援。

就如何在國小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隨堂聽了陳忠祥老師的一節數學課,事後陳老師談了自己的做法:

二、發放調查問卷61份,設計的問題是:

1、學習疲勞2、學習困難3、厭學4、拒學5、多動傾向。回收調查問卷60份,感覺學習疲勞的有25人,佔總人數的41.6%,學習有困難的有10人,佔16.7%,厭學的佔10%,拒學的佔2%,多動傾向的佔1%,年齡在8-10歲,男孩多於女孩。

三存在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

1、學習疲勞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從國小生的實際情況看,學業負擔重是導致一些學生疲勞的重要原因。其中學校作業每天在2小時者佔50%,家庭作業每天在2小時者佔12.69%,結果使得許多學生天天圍著課堂和書本作業轉,很少有時間參加體育鍛煉和其他活動。臨近期中和期末考試,學生的課外作業量為平時的2倍。學校還頻頻要求家長代惠子抄寫已考過的試卷,要學生重做,理由是加深印象,減少錯誤,使得家長和孩子叫苦不迭。

2、造成兒童學習困難的原因較多,有兒童本身的原因,也有來自家庭學校方面的因素。

①國小生自身原因:大腦左右半球整合功能偏差。人類大腦左右兩半球各自掌管著不同的認知領域。大腦損傷,它影響兒童的感知、思維及情緒等方面,從而產生學習困難。疾病、虛弱身體障礙。有些兒童體質弱,還有的長期患病,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學習能力。

②家庭原因:父母的教養方式不當。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寄予孩子過高的期望、管教嚴厲,常用粗暴的方法對付孩子,致使孩子對學業失敗感到無助,產生了厭學情緒,考試成績總不理想,懼怕家長的懲罰,造成心理障礙。缺乏指導。有些家長本身文化水平較低,孩子在課堂上學不好的課程在家得不到父母的指導。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培養上缺乏必要的指導,導致學生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③學校原因。教學方法不當,教師缺乏耐心。缺乏學習方法的指導;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缺乏耐心,往往還挖苦諷刺,使學生自尊心嚴重受挫,失去學習興趣。

3、厭學原因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學校方面,老師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如“填鴨式”教學,強迫學習,濫用懲罰,學生學習負擔重、作業多、壓力大、考試頻繁、學習過難、缺乏活動、遊戲,同學關係緊張等都有可能是造成厭學情緒的因素。家庭教養方式不當,也往往使孩子在學習上感到挫折感,考試不好,學習不好,就遭父母的責罵與毒打,使孩子對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和厭煩情緒。社會上不良風氣如“一切向錢看”,“讀書無用論”等也是造成兒童厭學的社會誘因。

4、拒學原因:個別兒童自我控制能力差,形成極端退縮的性格特點,產生拒學現象。個別兒童不適應學校生活,害怕學習,害怕老師,害怕考試,害怕同學,不去學校是潛意識裡的一種逃避方式。孩子出生後一直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一旦分離就產生分離恐懼而影響上學。學校中功課太多、太難,使孩子感到焦慮,千方百計想逃避它,在沒有合理理由的情況下就可能轉化為疾病症狀,以此為藉口,獲得暫時的解脫。

5、多動傾向的原因:兒童聽講容易受外界干擾分散注意力,頻繁地從一項活動轉向另一項活動,做事有頭無尾。個別兒童不分場合,特別好動。在課堂上經常扭動,做小動作。好動、衝動造成一系列違反紀律、打架鬥毆等行為,為逃避懲罰,經常表現出說謊、逃學或離家出走等行為問題。

四、解決以上原因的措施:

1、學習課程若安排不當,難度較大的學科相繼排列,易使學生陷入高度疲勞狀態。課程安排要科學,有難度的學科與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適當調和。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力爭做到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絡,趣味性強,易被學生接受;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當採取多種教學手段,靈活運用,常教常新,多加指導,在教學環境上,為國小生安排一個舒適溫馨的教室。課間休息雖然短暫,但對於學生恢復腦力十分重要,教師切忌拖堂。課外作業量要嚴格控制,儘量做到當堂講授,當堂練習,不留家庭作業,給學生留下適當的遊戲空間。保證兒童每天睡眠時間應為9到12小時。

2、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和家長應給予方法指導和情感支援。學習困難的學生大部分是學習不得法,雖然很努力,但學習效率不高。在學習方法上,教師和父母應給予具體的指導和訓練,使孩子掌握學習方法,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情感上認可孩子,鼓勵他克服困難,不斷取得成功,注意及時表揚,使其樹立自信心,增加喜悅,增加生活的力量。另外,教師和家長要清楚他到底在哪個或哪些方面存在困難,並根據困難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和訓練。教師對學生的輔導時一定要有耐心,具有誠意。讓孩子相信他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學習方法不當,讓他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增強信心。

3、解決厭學的措施與方法:首先,教師要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讓他們做他們喜歡做的事,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使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做事,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要儘量減輕孩子的學習、作業和考試負擔,多開展一些“第二課堂”活動,讓孩子在做中學習,體驗積極的情感。

其次,教師要對學生充滿愛心和責任感,積極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藝術性,大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多和孩子溝通、交流,瞭解他們的心理需求,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

4、國小生拒學的措施:首先,要改變對孩子的態度。對教師來講,就是以真誠和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使他能感受到學校生活的溫暖,在學校裡有安全感和舒適感。就是還要準備一些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校更有吸引力,讓他們喜歡學校,願意學。根據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提出適當的要求,多鼓勵,多幫助,多表揚。

其次,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方面,要求要適當,難度要適宜,讓孩子體驗到學習活動本身的快樂,產生對學習的直接興趣。在活動和遊戲上,讓孩子們發揮各自的專長,鼓勵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做自己的主人。

5、訓練兒童採用較好的認知活動改善注意力、克服分心;其次通過一定程式的訓練,減少兒童的過多活動和不良行為,逐步消除不良現象。根據兒童的個性特點可以開展一些娛樂活動,如唱歌、聽音樂,讓兒童在活動中陶冶性情,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並在活動中給予指導、矯正其行為偏異。開展兒童心理衛生保健及諮詢,及時發現,及早治療,必要時轉入專門的心理治療機構進行治療。

缺乏學習興趣,學生就會對學習產生厭煩的心理,把作業看成是老師制約學生的一種手段,同時完作業也是一種應付的心態。久之,就會伴隨出現馬虎,學習成績下降。要想防止學生這種心態的出現,就應避免單調乏味的教學,結合教學內容,運用遊戲、教學本身的趣味、美感、教學方式的靈活運用等不同形式,來調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國小心理調查報告15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與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寄宿制學校如雨後春筍在全國興起。寄宿制學校不是今天才有的,但它的規模化發展,事實上還是對學校教育的未來發展產生著影響。尤其是由於寄宿制學校的有別於常日製學校的辦學模式和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差異和獨特性,以及它對學生心理健康和成長期發展可能產生的影響,是我們必須給予關注和反思的重要問題。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作為寄宿制國小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不僅有其心理教育的基本屬性,更構成了寄宿制國小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基本核心。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要求而言,該項工作是本質地貫穿於學校教育全過程的,必將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素質養成和全面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給予寄宿制國小生以必要的心理調適和全面的成長期關懷,對完善學校教育的功能是顯而易見的。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注重學生成長關鍵期的發展,是寄宿制國小不可推卸的責任,應予以高度重視。其具體目標是對開始出現心理偏差的學生進行有效地心理調適,而對全體學生更應傾注成長期的關懷,為寄宿制國小生的在校學習生活,創設一個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保護性、支援性環境,使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發展。這對“二期課改”條件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構想在學校教育中得以實現,是有其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的。

基於這樣一種考慮,本文試圖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整體教改的視角,對寄宿制國小生的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問題及其內在規律和機制,給予初步的探討與闡明,希望對改進我們的教育有所幫助。

一、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寄宿制國小生教育的重要課題

對寄宿制學校種種不同的評價。從積極的方面看,首先,對於“獨生子女”這一代的諸如過分依賴父母、自我中心、不合群等“通病”,通過寄宿學校的學習生活,常可以獲得程度不同的改善;其次,隨著寄宿制學校學生社會化程度的相對提高,學生的公共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相比常日製學校的學生也要更強;再次,由於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和家庭生活產生了相對距離,寄宿制學校孩子回到家中,與家長的親情和交流反而增強了,對家庭生活的融入似乎也更深。總之,從孩子長遠發展與健康成長的角度看,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學習生活,對孩子心理健康和發展確有很多好處。

但事物總有其兩面性。從消極的方面看,寄宿制學校的孩子,由於寄宿生活與常日製學校以及家庭生活的巨大差異,也容易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由於教育等方面的原因,“獨生子女族”的通病,不僅不能有效去除,有時甚至還可能趨於強烈,尤其是當其以超越行為習慣和一般心理的人格方式表現出來時,更是如此。所以,無論是從寄宿制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還是從學生的人格生成與長遠發展來看,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格養成,都是至為關鍵的。尤其是寄宿制國小,如何為學生創設一個積極有效的保護性、支援性環境,關愛學生的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和成長期的發展,就成為現代寄宿制學校辦學理念的重要內容和基本構成,學校不可推卸的教育責任和道德承諾,也是深入推進整體教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條件和根本前提。

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是學校不可推卸的責任,寄宿制學校尤應予以高度的重視。其基本途徑是對開始出現心理偏差的學生進行有效地心理調適,而對全體學生更應傾注成長期的關懷,為寄宿制國小生的在校學習生活,創設一個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保護性支援性環境,使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發展。

二、寄宿制國小生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作用和意義

(一)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寄宿制國小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具有較為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意義。所謂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認為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的特點,依據心理學的原理,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相比而言,心理調適是具體的、區域性的,具有極強的科學性和實踐針對性;而成長期關懷,則主要面向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涉及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精神情感的各個方面。一般心理調適傾向於矯治和糾正,以解決學生已經發生的心理問題為主;而成長期關懷是對學生學習、生活、行為與人格的全面的關懷,是直接面向、關注並滿足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全方位需要,提供全面的保護與支援。總體上講,二者不僅在目標取向上高度一致,而且在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指向未來的全面發展上又是互補的。

(二)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教育教學改革的作用和意義

社會學研究發現,步入國小生活的孩子,事實上都將面臨真正意義上的人生第一次挑戰。對孩子而言,國小較之幼兒園,具有更加完全意義上的有別於家庭的社會化的、組織化的特性。孩子們如何適應國小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交往和學習生活,如何從心理上儘快適應?如何使學生在寄宿生活中獲得成長關鍵期的健康發展?應該成為寄宿制國小制定其培養目標與教育計劃的基本考慮。孩子們進入學校後,由於受社會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學校生活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許多孩子會因習慣了的生活環境改變而變得無所適從,加上人際關係需要重新協調,認知結構和行為模式也將發生大的轉變,需要他去處理與他年紀不相稱的任何需要處理的事情,甚至需要他們超越直接的感性需要,在義務、道德、責任等人格層面,作出同以往經驗和標準不同的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與自主選擇。這與孩子心理髮展的既有水平具有較大差異,從而產生多樣性的心理不適。我們在此給予“換位思考”,不難得出這樣的判斷:從離開熟悉的家庭而進入新奇然卻陌生的學校的第一天起,周遭環境的巨大差異,原有的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似乎劃上了句號。面對相同的新環境與同一起跑線,孩子們的反應則相差很大。一些比較內向、自理能力較弱的同學,很容易產生類似於“無助者”般的感覺。

他們中的大多數孩子都有著幼兒園的生活經歷,但同學的年齡差距加大,而老師的授課教學方法和言談舉止,也有其不同於幼兒園教師的自身規律和特點;尤其是學習主要是通過學科教學的方式進行,強度增加,難度加大,導致學生需要有更高的自我調節和適應能力。這對學生中的大部分,都構成了直接的挑戰。面對變化了的內心感受和外部評價,難免引起情感反應乃至強烈的情緒波動。對剛剛離開家庭和父母呵護的孩子來說,極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甚至出現某種心理偏差。比如個體情感與紀律約束之間的矛盾,社會交往的需要與對社會交往的不適應乃至恐懼之間的矛盾,本能的求知慾與因學習物件和學習方式改變而產生的獲取知識的困難之間的矛盾,還有比如個別化的興趣愛好與集體生活的目標指向方面的矛盾等,都將直接、間接地影響他們的自我評價和自我發展。在產生這些某種意義上說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問題時,教師的幫助、指導、關愛,對學生身心健康和良好適應能力的形成就有著重要意義。筆者所在學校相關課題的研究證明,針對寄宿制國小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起碼有以下這樣一些積極價值和意義:

1.有利於學生心理問題得以緩解和糾正。

專家研究認為:“由於學生心理髮展源於環境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變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根本上取決於環境系統的健康”。寄宿制國小在這方面有著常日製國小所沒有的優勢教育資源,比如通過“全日化”的師生交往、正面引導和全身心關愛,通過集體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包容,師生同學的友誼和兄弟姐妹般的情感,以及健康、溫馨、快樂的集體氛圍和校園環境的創設等,形成了在促進學生髮展方面的優勢。

2.有利於學生成長關鍵期的發展。

國小階段身心發展非常迅速。“各方面都處於形成狀態,又充滿多方面需要和發展可能。”這段時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關懷,其價值,“遠遠超出該階段而擴充套件到終生”。[3]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對於學生寄宿生活以方方面面、點點滴滴的關心、幫助與支援,對學生成長關鍵期的發展極其有益。

3.有利於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從發展的觀點看,健全的人格最終將表現在自立合作精神、生存能力和思想情感等各個方面。事實證明,人格上的偏差是個體融入社會的最大障礙之一。寄宿學校作為一個“小社會”,師生、生生間所發生的一切事情矛盾,都要孩子以社會成員的名義去獨立面對。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學生以及時的心理調適和全面的成長關懷,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識地進行良好的心理暗示與疏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

4.有利於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不落在實處就是一句空話。素質教育就是要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個性特點、行為能力進行全面的干預和培養。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使學校教育更趨完善,是對素質教育一種最好的實現形式。全體學生的健康和諧全面的發展,是寄宿制學校所有的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指向。心裡調適和對學生成長期的關懷,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整體改革的全過程,是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更深層次的研究,更有利於學生的素質發展。

綜上所述,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最終指向的是學生的精神素質的發展,是對學生的積極、健康的社會人

格的全面養成。對作為寄宿制國小生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研究發現,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除了其本身的直接教育教學價值以外,還有著改進現行國小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手段的整體教改和教育教學的實踐意義。同時,它還深刻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隨著教育工藝和教育技術的日臻完善,還可能發展成為寄宿制國小的教育教學常規。所以,我們可以將寄宿制國小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看作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呈現方式和實現形式之一。

三、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構成原理和實施原則

(一)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原理

人經驗與感受可以為集體共享、分擔。成功與喜悅的共享,可以加強個體歸屬感和集體凝聚力;而個人遭遇困難和情緒不佳,常常會感到無助和失望因而自怨自艾,但在良好的集體氛圍中,他們會因傾訴、理解、關心、同情而彼此接近。“這種感受與經驗的分擔具有治療功能可以消除個體自責、自卑、退縮等不良情緒,增強彼此的理解與支援”。[4](3)面對多元價值和資訊的衝擊,集體中同學對問題的不同觀點與理解,不同視角不同立場的多元資訊可以互相開啟思路,互相啟示打破自我封閉。(4)成長期關懷可以提高學生應對學習生活和個體發展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集體是社會的縮影,也是社會的真實反映。利富特(lifton,1972)說過:“團體諮詢提供成員在一個與真實生活類似的情境中,接受多元的刺激,來學習面對、處理自己的困難的問題。”[5]寄宿學校的班集體,是學習面對處理困難的有效場所,這更有利於學生提高現實生活中的適應能力。

綜上所述,成長期關懷的教育理念和教改實踐,構成了心理調適教育的拓展、延伸和互補。進而表現為這樣一些機制性的關聯:心理調適主要是糾正已經發生的心理矛盾和偏差,成長期關懷則是預防可能發生的,發展有待形成的健康心理;心理調適的物件一般是消極的被動的接受,成長期關懷重視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心理調適是針對區域性學生,而成長期關懷是面向全體學生及其全面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