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進校園計劃方案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1W

時間過得可真快,從來都不等人,我們的工作又將迎來新的進步,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計劃了。什麼樣的計劃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統文化進校園計劃方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傳統文化進校園計劃方案

傳統文化進校園計劃方案1

一、指導思想

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已成為我國課程改革領域內的一個重要課題。我校依據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實施計劃,根據學校的辦學目標,決定以校本課程的開發為突破口,依託古城自然人文資源,進行校本課程的研究和實踐,逐步形成基於古城風土人情和學校特色相融合的學校課程活動教育,以此帶動學校各方面的發展,全面提升學校的辦學層次。

二、課程設計的創意

(一)開發校本課程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古城風土人情教育活動的教育價值,弘揚民族精神,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校本課程能營造校園良好的研究氛圍,為每一位教師的成長搭建舞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三)以古城風土人情教育特色提升學校的知名度,促進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

三、課程目標設計

(一)課程開發的學生髮展目標

課程開發的學生髮展總目標:通過校本課程古城的風土人情的設計,引導學生走進古城浚縣:用眼去觀察;用耳去聆聽;用腦去思索;用手去創作。使學生認識古城、熟悉古城、喜愛古城、保護古鎮城。從而增強古城後人的自豪感,進而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

具體目標有:

1、瞭解水鄉古城濃厚的文化底蘊,感受豐富的水鄉文化,激發學生主動了解、探索家鄉風俗的意識和實際行動。

2、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學會交往與合作,在不斷的探究性學習中,批判地繼承古城民俗的優良傳統,體現立志為家鄉服務的偉大志向。

3、培養自信樂觀的生活意識,不斷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逐漸認識本土文化資源的豐厚,激發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三、實施目標:

1、校本課程要體現基礎性:

基礎教育要重視基礎,校本課程將立足於打好學生文化基礎、品德基礎、身心基礎為目標。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綜合和運用。

2、校本課程要體現發展性:

根據學校實際狀況,兼顧到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樹立著眼於學生髮展的教育價值觀,把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當作校本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

3、校本課程要體現現實性:

校本課程是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而開設了課程,在開發過程中主要依靠學校的自身力量來完成,目標不能遠離實際。

4、校本課程要體現主體性:

校本課程的主體性體現在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需要,教師的充分參與,在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中要重視教師的主動精神,要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使校本課程得到更大的開發。同時,還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學生的實際,重視學生參與,注意學生的反饋資訊,不斷根據學生的需要完善優化校本課程。

四、校本課程研究內容和範圍

研究物件的總體範圍主要指千年古城——包括獨特的家鄉風光,幽靜的自然環境;也包括淳樸的民風,底蘊深厚的文化。實踐活動型校本課程主要內容具體是:

第一類環境文化

(一)民間藝術-----楊紀屯的泥咕咕

(二)人間社火-----主要有雜戲、雜耍、武術表演。

(三)名勝古蹟——文治閣、昇仙塔、天寧寺等。

第二類民俗文化

(一)概述——地理環境、名優特產。

(二)歷史故事——隋末李密。

(三)風俗習慣——祭神、祭祖、婚嫁等。

(四)古廟會——廟會習俗、廟會上的拴娃娃、廟會音樂

第三類傳承文化

(一)泥塑藝術——泥塑製作的過程、怎樣製作成泥塑的技藝以及製作的技巧。

第四類生態文化

(一)關注環境、關注環保——針對身邊的各種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主題班隊活動、黑板報、知識競賽、社群活動等)。

(二)關注古城旅遊事業——由學校少先隊帶領“雛鷹導遊團”同學,利用節假日為遊客做小嚮導;積極發動學生為古鎮旅遊出謀劃策。

五、校本課程的具體實施

(一)課程的開發

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組成部分,搞好校本課程的開發是落實新課程的需要,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給學校的發展、教師專業的發展、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所以我校根據學校的辦學目標,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特色及古城浚縣的資源優勢,認真做好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

1、教師開發課程的過程

(1)認真學習校本課程開發的有關資料,統一認識,明確目標,加強理論學習,積極參與課程的開發。

(2)收集有關古城浚縣文化方面的資料:古城自然環境、古城的名勝古蹟、古城豐厚的文化、古城的人文風情、古城風俗習慣。

(3)確定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確定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主題——“古城的風土人情”。古城的資源我們要好好利用,編寫教材時我們一是將用學生的習作來介紹古城,激發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二是我們充分利用古城的資源開展教育活動,在教材編寫時融入多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興趣愛好。如攝影、小導遊、環保小衛士等。教材使用物件:中學。

2、學生開發課程的過程

(1)召開學生動員大會,宣傳建設校園文化的意義和目的,讓學生對古城風土人情有初步的認識。

(2)發動學生收集有關古城文化方面的資料,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整理。

(3)成立學校研究楊橋古城文化活動興趣小組,將古城文化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增加了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範圍。

(二)課程的實施

1、成立校本課程開發小組。

2、成立編委會。

古城文化與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研究——《走進古城—浚縣》

3、課程開發的規劃

①準備階段,確定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收集資料。

②擬定校本課程教材的編寫工作。

③使用編寫的教材,並徵集意見。

④完善、修改校本教材,並正式定稿。

4、制定計劃,確保課時。

學校按照上級要求將校本課程的實施納入了具體的課堂教學計劃,每2周安排一課時,時間確定在週三下午的第三節課,要求課程活動與班隊活動相結合,由班主任老師擔任這門課程的教學。

5、探索課程評價機制。

(1)教師評價 。

評價內容

①對教師的備課筆記、教學研究情況進行客觀的評價。

②對教師實施過程的中動態生成性資源及其創新行為進行激勵評價

③對教師完成課程計劃的情況進行評價。

評價辦法

①教師自我評價

②學生民主測評。

(2)學生的評價

評價內容

①學生參與活動。

②學生能力的提升情況

③情感體驗情況。

④獲得成果的情況,包括收集資訊的數量、質量、創造性成果。

評價辦法

①學生自評互評。

②教師對學生評價,採用書面知識和實踐活動成果相結合

③家長助評,採用“家長助評表”,讓學生家長根據各項內容對子女各方面表現進行星級評定,最後對如何教育孩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或意見。

六、課程開發的初步成效和發展預想

1、構建校本課程。在充分挖掘古城資源基礎上,學校發揮全體師生的智慧,大膽實踐、探索,以“環境文化、民俗文化、傳承文化”等為主要內容的校本課程基本形成,並確立了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結構、實施內容和評價方法。

2、教師教育觀念轉變,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我們以“傳承優秀古城文化的教育思想”為指導,四位教師都參與了古城文化教育活動方案教材的編寫任務,每位教師都承擔了方案實踐指導任務,“以人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師的頭腦中逐步形成,教師的指導能力也在朝科學化方向發展。

3、開闊學生視野,綜合素質得到發展。

校本課程的活動帶來了學生多方面的變化:

1、它充分引導學生與社會、社群接觸,學生有了課堂上得不到的多種生活體驗,各種能力也都得到和諧的發展,每逢節假日,小導遊們活躍在古城的景點、街頭,帶領遊客領略水鄉的風貌神韻。他們用真誠的態度、生動的語言驕傲地向遊客介紹古鎮的景點和風土人情,述說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2、小記者的作品也充分展示了古城的自然環境.人文風情、同時學校也準備出版了全部由學生作品彙集的《走進古城—浚縣》一書。學校“小記者”、“小導遊”隊伍的發展,更是增強了宣傳的古城文化的力度。

3、發展預想:規範校本課程,建立學校特色。

今後我們要進一步把校本課程融入辦學目標和工作思路,要讓我們的校本課程能成為學校的亮點、品牌,得到學校每個人,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可、讚賞,逐步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我們必須得規範課程的進一步開發,在“古城風土人情”上做足文章,讓它能健康有序地成長。同時我們也期望得到各界、各部門更多的重視扶持,以求得更多的“古城人”共同關注我們的家園——古城的發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校本課程只有根植於生活的土壤中,立足於反映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才能開出嬌豔的花朵,散發出迷人的芳香。

傳統文化進校園計劃方案2

一、指導思想

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進一步完善學校的德育體系,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高尚品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繼續深入貫徹落實《調兵山市中國小學習、踐行弟子規活動實施方案》,使傳統文化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二、活動主題

傳承文化精粹,培育厚德人才。

三、基本原則

與課程計劃相結合;與德育教育研發相結合;與日常行為教育相結合;與學校特色建立相結合;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

四、活動內容

1、繼續深入貫徹落實《弟子規》的學習、踐行活動。

(1)計劃在11月30日進行《弟子規》誦讀班會。

(2)12月5日舉行《弟子規》背誦比賽。

除了這兩項活動,平時加強《弟子規》的學習活動,利用學校的廣播在課間播放《弟子規》歌曲,利用班會時間誦讀、學習《弟子規》,尤其加強低年級學生的學習。

2、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

(1)利用早自習的時間誦讀國學經典。

(2)每週設一節誦讀課,每月召開一次以誦讀為主題的班隊會。

(3)利用校園多媒體網路和各種影響資料舉行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專題講座,與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交流。

(4)結合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計劃召開校園藝術節活動,讓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融入校園藝術生活,突出活動廣泛化、故事化、體驗化、興趣化的特點,讓學生感受經典文化魅力,熱愛經典。

3、推行孝信雅行教育活動

(1)以孝為先,開展感恩教育活動。

利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為重點,在學生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和道德體驗活動,凸顯教育的實踐性和生活化特徵,一道學生認知傳統、弘揚傳統,增進愛祖國、愛家鄉、愛他人的情感。

利用“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開展“感恩父母踐行孝心”的實踐活動。以勞動節、教師節、重陽節為契機,組織開展“感恩老師”、“感恩社會”、“關愛長輩”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行孝感恩、尊重他人,從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以雅為標,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活動。

以“禮儀、禮貌、禮節”為主要內容,開展“校園禮儀講座”、“文明禮儀知識大賽”等系列活動,培養學生養成謙虛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遵紀守法、言行合一的禮儀規範。

(3)以信為本,開展誠信教育。

以發誠信倡議、講誠信故事等多種形式,將誠信教育引向學生家庭,並廣泛開展“爭做誠信少年”系列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從小養成誠信美德。

4、積極開展特長教育,推進藝術素養培育工程。

(1)充分利用“體育、藝術2+1專案雙技活動”的有效平臺,弘揚太極拳,激發學生正確的人生理想,挖掘學生潛在的才能,培養他們文化、藝術、體育等多方面的'興趣愛好。

(2)展示開展好特長教育活動。通過開設閱讀、硬軟筆書法、剪紙、舞蹈等特長教育活動,發展學生的特長,讓學生能過學有所長,德識長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積極開展校園品位建立工程。

從學校的實際出發,積極為學生營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完善圖書室、班級圖書角;利用板報、櫥窗宣傳、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營造“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濃郁氛圍。

六、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領導小組

組長:閆麗娜

副組長:朱亞傑張淼

組員:徐秀華杜平郝巖史豔麗

傳統文化進校園計劃方案3

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區域文化精髓,進一步完善學校德育體系,培養廣大青少年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高尚品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陶然國小決定在本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落實質量立校、人才興校、創新強校、特色名校的辦學理念,全面推進質量校園、特色校園、活力校園、和諧校園的構建,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堅韌、樂觀、豁達、包容和自強、自立、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通過開展系列化、專案化、立體化的優秀傳統文化宣教活動,使傳統精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培育我校中國小生(幼兒)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二、活動主題

傳承文化精粹,培育厚德人才。

三、基本原則

與課程計劃相結合;與德育教科研工作相結合;與日常行為養成教育相結合;與學校特色建立相結合;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

四、教育目標

——全面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形成積極人生態度和正確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參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體驗活動,瞭解鐵嶺和西豐的人文歷史、地理風貌、民俗風情等地域文化,具有熱愛家鄉的情感,立志為家鄉的未來發展努力;——學習在當今生活中,以寬廣的胸懷和文化視野,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奠定和諧的人生基礎。

五、主要內容

(一)國學經典誦讀工程。全面貫徹落實西豐縣教育局《關於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實施方案》(西教字[20xx]13號)基本要求,工作的重點方向:一是構建誦讀體系。本著不給學生和教師增加課業和工作負擔的原則,各學校(幼兒園)每學期要制定誦讀計劃,全體師生共同參與,推進誦讀活動的制度化、規範化和常態化。二是搭建誦讀平臺。深入開展“清泉源頭讀書活動”,以《中華經典誦讀100篇》(西豐縣教育局編輯)為藍本,做到早課前誦讀20分鐘、課餘時間自由誦讀、每週1節的誦讀課、每月召開1次以誦讀為主題的班隊會,課內向課外延伸、校內向校外延伸,激勵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誦讀活動。三是深化誦讀活動。利用文化經典的各種聲像資料,將視訊講座帶進校園;根據實際需求,把名家、名師請進來,與學生進行傳統文化面對面的交流;廣泛開展如“三字經誦唱會”、“弟子規引我行”等倡導生活化、活動化、故事化、體驗化、興趣化的誦讀活動,藉助校園藝術節、文藝匯演等載體,讓學生感受文化、熱愛經典。

(二)孝信雅行教育工程。一是以孝為先,開展感恩教育。以元旦、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為重點,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面向全體學生(幼兒)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和道德體驗活動,注意凸顯教育的實踐性和生活化特徵,引導其認知傳統、弘揚傳統,增進愛祖國、愛家鄉、愛他人的情感。利用“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開展“感恩父母,踐行孝心”的實踐活動;以勞動節、教師節、重陽節為契機,開展“感恩老師”、“感恩社會”、“關愛長輩”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二是以雅為標,開展禮儀教育。結合建立全國文明城市活動,結合“三姿”培養與訓練要求,以“禮儀、禮貌、禮節”為主要內容,開展“校園禮儀講座”、“文明禮儀知識大賽”等系列活動;以情趣高雅、談吐儒雅、行為文雅為標準,貫穿培養青少年行為習慣以及審美情趣;著重引導學生養成謙虛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遵紀守法、言行合一的禮儀規範。三是以信為本,開展誠信教育。以發誠信倡議、講誠信故事等多種形式,將誠信教育引向家庭,引向社會,廣泛開展“爭做誠信少年”等系列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從小養成誠信美德,逐漸改變“信任危機”的社會現狀。

(三)藝體素養培育工程。一是突顯特色藝體教育。利用“體育、藝術2+1專案”和特色體育活動的有效平臺,激發學生興趣,挖掘學生潛在才能,提升學生藝術素養。培育其文化、藝術、體育等多方面愛好,在提升其信心的基礎上儘量讓不同層次學生在不同層次的平臺展示多種才能。二是“經典誦讀”與大課間操活動相結合,融為一體。大課間操活動可適時展現師生共同誦讀經典詩文的壯觀場面,編排有特色的自編操。在鍛鍊身體的同時得到了經典文化的薰陶;在律動的音樂聲和優美的動作中得到心靈的淨化。三是“經典誦讀與校園文化藝術節相結合”通過形式多樣的藝術比賽,讓學生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受到中國傳統古典文化的薰陶,提高廣大學生文化和道德素質,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四是構建魅力藝體教學。加強藝體課程建設,重視藝體教育與相關學科的融合,充分利用“二課”活動時間,通過開設閱讀班、文學社、樂器培訓班、書畫班、體育特長班、舞蹈班等特色課程,安排專業藝體教師進行教學指導,使之逐漸形成規模,成為學校藝體教育的一個亮點。同時,重視藝體教育與相關學科的融合。五是探索特色的藝體教育。在我校繼續創設“扇跳繩、毽球、剪紙、書法、繪畫、聲樂、乒乓球”等活動,鞏固“人人有專案、班班有活動”的良好局面,真正把優秀傳統文化“種”進學生的心坎裡。

(四)校園品位建立工程。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完善圖書室、班級圖書角、校園廣播、校園電視臺、校園網站等文化陣地,廣泛開展校園、家庭閱讀活動;利用宣傳櫥窗定期舉辦德育長廊、詩文圖展、師生作品展;校園牆面張貼歷代名人畫像、格言警句等文化符號,綠地與樹木標牌、道路標識牌、印製《論語》等國學經典章句或自創箴言語錄,做到“讓每個景點培育人,讓每條名言激勵人”;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特色學校等活動,促進形成“一校一品”的區域教育特色,營造“以文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濃郁氛圍。

(五)地域文化尋根工程。一是對鐵嶺、西豐及本鄉(鎮)地方傳統文化進行挖掘整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傳統文化進校園需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組織得力人員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資源,進行課題研究,專題編寫《魅力鐵嶺》、《西豐文史資料》等類似的校本教材,推進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課表、進課堂、進頭腦”;將地方傳統文化遺蹟、藝術、傳播媒介等資源有效整合,發揮其文化本源、活動載體、資源寶庫的作用,構建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體系。二是將地方傳統文化資源改造成德育教育基地。利用富有地方人文特色的重大紀念活動為載體,進一步推進我校國小生的德育教育;加強平嶺村烈士陵園、少年宮、城子山、冰砬山等公共教育資源的活動力度,使其成為素質教育和德育教育校外實踐基地。三是傳承弘揚鐵嶺人文精神。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通過演講比賽、徵文活動等多種形式,在學生中大力宣傳“求實創新、崇文厚德、理性平和、追求卓越”的鐵嶺城市人文精神和“活力西豐、富庶西豐、生態西豐、幸福西豐”的“四力”西豐精神,激發廣大師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陶然國小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教導處,負責全校活動的協調、檢查,定期組織各種教學交流和教學研討活動。

(二)確定實施物件。全縣公辦和民辦的幼兒園、國小、國中和高中(含職高),均要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實現全覆蓋。

(三)強化隊伍建設。由班主任教師(或其他愛好國學、有一定國學基礎的教師)擔任主力推手;注意整合班主任(團隊輔導員)、藝術科教師等師資力量,組建切合本地、本校實際的適合國學教學的師資隊伍;採用集中和常態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提高培訓。

(四)健全管理機制。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課程內容,從學校(幼兒園)和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德育科研、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班團隊活動、語文科教學等課程實施;充分考慮參與活動教師的工作量,其工作考核要與教師晉職晉級、崗位聘用、評先選優、績效工資等直接掛鉤;並大力表彰在此項工作中表現突出的教師和學生。

(五)加大宣傳力度。大力宣傳活動的重要意義,及時反映工作進展和成效,充分發動師生和學生家長暢談體會、感受和變化,營造濃厚的活動氛圍。並把優秀稿件報送到《西豐教育》和《慧園》等雜誌。

傳統文化進校園計劃方案4

為進一步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傳統和美德,更好的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生髮展奠定基礎。根據省教育廳《關於在全省職業院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主題教育活動的通知》檔案精神,結合學院工作的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目標

從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主題教育活動與加強學院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結合起來,與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及長遠發展結合起來,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認真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培養既有職業技能、又有文化知識的技術技能人才。

二、活動時間及內容

(一)活動時間

20xx年12月至20xx年5月

(二)內容形式

1.開展誦讀經典活動,營造書香校園

每學期開展一次主題為“我讀書,我快樂,我成長”的“人人誦讀中華經典活動”。充分利用學院圖書館、班級圖書角,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推薦讀物、讀本,開展“我與好書同行”活動,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提高讀寫能力,夯實文化底蘊,陶冶情操。(由教務處、宣傳部、團委負責)

2.組織主題班會,出一期主題黑板報,開展傳統節日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組織開展“明禮知恥·崇德向善”主題班會。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省委“五禮五恥”10字和孝老愛親、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團結友愛等開展討論。每學期各班出一期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為主要內容的黑板報,並進行評比。利用傳統節日在學生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開展禮儀培訓。在校園營造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氛圍。(由學工部、各系負責)

3.利用道德講堂,舉辦系列講座,上好一堂傳統文化課,發揮文化育人功能。

利用道德講堂,開展系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講座。發揮道德講堂文化育人的功能。上好一堂傳統文化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由宣傳部、團委、教務處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營造良好氛圍。切實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引領廣大師生自覺和主動參與活動中來,充分利用宣傳欄、展板、校園網、校園廣播等媒介做好活動宣傳報道工作,加深學習中華優秀傳統知識的力度,不斷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大力營造人人蔘與的氛圍,廣泛宣傳學院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主題教育活動的情況。

(二)做好幾個相結合。以優秀傳統文化課題為切入點,做好傳統文化與校園特色文化的相結合;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生養成教育相結合;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常規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抓節點活動,充分利用好重要傳統節日,突出傳統文化的內涵,講解傳統文化知識,舉行特色活動,讓廣大學生在參與中親身體驗節日習俗,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三)抓師生互動,做好示範。學院全體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學生幹部要積極主動參與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帶頭研讀經典,帶頭踐行中華傳統文明,認真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學習、宣傳、實踐活動,努力形成師生互動、人人蔘與的良好氛圍。

通過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全體師生進一步瞭解祖國的悠久歷史,增強民族自豪感,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