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作文9篇【精品】

來源:果殼範文吧 2.76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傳統文化作文9篇【精品】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媽媽告訴我過春節也叫過年,所以過春節的前一天,我和媽媽、爸爸早早的來到了爺爺家。

到了爺爺家,爺爺看到了我,大聲喊到:“快去幫奶奶打掃屋子。”我連忙去叫媽媽,媽媽來了,我們三個人一起打掃。媽媽拖地,我掃地,奶奶在掃蜘蛛網。爺爺和爸爸在外面貼春聯。所有的活兒都幹完了,我們開始做飯。

媽媽炒菜,一陣陣香味從廚房傳出來,弄得我口水直流。奶奶大聲一喊:“開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馬上跑到飯桌前坐下來。媽媽說:“你這個小饞貓,爺爺奶奶還沒吃,你就吃啊!”爺爺說:“沒事,你就讓她吃吧!”我們全吃飽了,就看聯歡晚會了。

過了好長一段時間之後,新年的鐘聲響了,新的'一年,新的開始。我睡著了,夢中想著一個問題,明年的新年會是什麼樣的呢?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寶藏,裡面有風箏、書法、圍棋……其中一顆閃亮的珍珠就是舞獅,我今天就來介紹舞獅吧!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很多地方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用彩布做成的,每頭獅子都有兩個人來表演,一人獅頭,一人獅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

舞獅是在佛山起源的。據說古時候,廣東南海郡佛山鎮忠義鄉出現奇獸,身長八尺,頭大身小,眼如銅鈴、青面獠牙、頭生一獨角。這頭奇獸於除夕晚出現,專門破壞民間農作物。因為它每逢過年時就出現,所以人們把它稱呼為“年獸”。鄉民們決定消滅年獸。有智者獻計,用竹篾及紙,紮成奇獸的樣子,再集齊勇士數十人,手持鍋等打得響的器具埋伏在一橋下,該處為年獸必經之地。等年獸出現時,擊打樂器發出“咚咚”“蹡蹡”等聲音,如雷貫耳。年獸見了,覺得很驚駭,立刻落荒而逃,從此銷聲匿跡。

為了慶祝紙紮獸頭及驅趕年獸的功勞,人們便在春節的時候將它拿出來舞動,並把它命名為舞獅。這習俗一直延續至今,而且越傳越廣,成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文化之一。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我們古老的中國,歷史悠久,我們的人民是龍的傳人,所以龍是中華的象徵,舞龍也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舞龍是一種喜慶的節目,我們家鄉,每當春節或家有喜事,都要有舞龍表演來慶祝一番。

大年八年級的早上,小區門口,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我透過窗戶向外看,小區廣場上,大路邊,樓道旁,站滿了老人、孩子…………個個歡聲笑語。

我擠進人群仔細看,小區門口寬闊的廣場上,一條龍精彩地舞動著,那條龍渾身是金黃與銀白交錯,閃閃發光。舞龍的身穿紅色衣服,頭裹紅色頭巾,顯得很有精神。

最精彩的`是舞龍了,一顆龍珠上下舞動,這條龍自然地擺開陣勢,只見這條龍跟著龍珠,時而上,時而下,時而下,時而左,時而右,時而前,時而後。有時撲,有時跳,有時衝高,有時臥倒。第一個舞龍人跟著龍珠跑,後面的舞龍人舉著龍身隨龍頭纏繞舞動,龍尾隨龍身擺動。歡快極了。

掌聲,歡呼聲,聲聲鼓勁,連煙火也似乎為他們大氣。舞龍的人們更歡快樂,那條龍擺出各種姿勢,分分合合,卻一點也不會打結,我真佩服他們搞超的技藝。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今天就是端午節了,相信這是大家都很喜歡的一個節日吧?可對於端午節的來歷你知道多少呢?估計大多數人都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其實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三個不同的說法,第一個是為了紀念屈原,第二個是紀念孝女曹娥,第三個是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一個傳說是紀念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是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公元23--220年),曹娥為救父投江。事情是這樣的,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紀念伍子胥,關於這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是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那麼,人們在過端午時又有什麼風俗習慣呢?第一個就是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第二個就是端午節吃粽子;第三個是佩香囊,據說可以避邪驅瘟;第四個是懸艾葉菖蒲;第五個是掛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第六個是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小時候記事起端午節好像就只有吃粽子這一風俗,感覺家裡人也不是很重視這個節日,不過我倒是挺喜歡的,因為我超喜歡吃粽子的。

好了,介紹這麼多了,你的家鄉有什麼習俗我沒有列出來嗎?呵呵,說出來大家一起分享吧!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你聽過十二生肖的傳說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屬相,你知道自己屬什麼嗎?讓我來給你們講講有關十二生肖的傳統文化吧!

我國漢族的十二生肖按順序排列分別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它們各自代表不同的動物形象,樣子也非常生動可愛。傳說十二生肖是由天庭選出來的。玉皇大帝過生日,下令所有的動物在正月初九來祝壽,並按前來祝賀的報到順序選定十二種動物。貓叫老鼠幫它報名,老鼠忘記了,結果貓沒選上,從此貓和老鼠結下了冤家。大象被老鼠鑽進鼻子,給趕跑了。老鼠爬到牛背上,豬跟著起鬨,於是老鼠排到了第一,豬被罰到最後。其它動物位置的排定也是經過一一較量,才確定現在的.位置。後來,龍還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十二生肖的由來,真的好有趣。

十二生肖還跟十二時辰有密切關係,古人把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段代表一種動物。在生活和學習中也與十二生肖分不開。與十二生肖有關的歇後語有:羊進虎口——有進無出等。與十二生肖有關的成語,我們在學習中也經常碰到,如:守株待兔、猴年馬月等。我國在每年的年初都會發行十二生肖紀念郵票。原來十二生肖與我們的生活也是息息相關。

每過十二年,十二個生肖就輪一週。我是20xx年出生的,我的屬相是猴。我算了一下,要到20xx年才到我的本命年。

十二生肖還真的很有學問,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們年輕一代一定要繼承和發揚它!

傳統文化作文 篇6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仍在當今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而將這種文明延續併發揚至今的媒介,正是傳統文化。如果將社會制度比作廚師,那麼風雲變幻的社會便是一碗濃湯,湯的好壞,在於火候、食材、調料、配置……而這一切,便是傳統文化,來豐富社會這碗濃湯。

熬湯,不能只照搬菜譜,不考慮大眾的口味,也不能只用自己曾使用過的食材,對其他新鮮食物置之不理。合理對待傳統文化,猶如熬一碗好湯,只有做到色、香、味俱全,才能迎合大眾口味,使社會向積極方向發展。

所謂“色”,就是人們對形形色色文化的態度。中國人對於食材之色,既要求不過於色彩濃重,也要求平中出奇,這有輕有重的中庸之道,便闡釋了我們對文化的態度。平中出奇的“奇”便是傳統文化。在喧囂紛擾的當今世界,傳統文化便是給人帶來質樸自然,使人返璞歸真的鎮定劑。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要“古為今用”。透過歷史的'濃霧,我們依稀看到在汨羅江畔苦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古老的私塾裡諄諄教誨弟子“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的至聖先師孔子,聽見蘇東坡在赤壁古戰場高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越之聲……在聲色迷亂的現代社會,傳統文化是我們可以詩意棲居的歸宿之地。而中庸之道又要求我們包容萬物,與時俱進。因此,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合有新思潮、新思想的外來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洋為中用”。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所謂“香”,就是文化對人的薰陶。每個人對文化的理解、繼承和表現,便構成了社會文化,正如湯的濃香催發人的食慾,社會文化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男尊女卑”“三從四德”這樣的糟粕文化早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因此應當“去其糟粕”。什麼是精華?指那些符合當今社會道德體系的思想,例如“維護國家民族的統一、團結、和諧”,倡導“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等。什麼是糟粕?指那些過時的封建思想,例如“三綱五常、重男輕女、等級制度、纏頭裹足、鬼神迷信”等。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更新與融合外來文化中,才形成了今天的中國文化。新潮思想與外來文化隨著科學和技術的進步走向中國,如果一味抵抗與排斥,便難以促進中華文化的再發展。而敞開大門,則其中一些不成熟不健康的思想又會成為社會的動盪之源。因此,要使社會之“香”感染社會個體,就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所謂“味”,正是在色與香下帶給人最重要的感受,也是核心所在。反映到文化上,就是人與社會達成文化統一後,對社會形成的積極影響。要想“味”好,就要做到“色”與“香”,寬廣的胸懷、包容的心態,正是調和傳統文化之味所在!

傳統文化作文 篇7

又一次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頂上……到處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層厚而蓬鬆的金沙,金燦燦的',亮晶晶的。我看了看日曆,原來今天是九月初九,九九是重陽節呀,是奶奶的節日,我怎麼會忘了呢,應該向她送什麼禮物呀。我想了好一會兒,想不好呀。正當心情煩躁時,我隨手拿了一張報紙,看見了“重陽節”這三個字喜出望外,認真地閱讀起報紙來,報上清楚地寫著每當重陽節時,做孫子孫女的應該陪自己的爺爺奶奶出去到郊外散散心,吃吃糕點,看看菊花,這就是最好的禮物,體驗這個秋天帶來的幸福。看了這張報紙,我的心裡有了小算盤。

我走到奶奶跟前,想考考奶奶的記性就笑著說:“奶奶,你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奶奶疑惑地說:“哦……哦……哦,是你的生日吧?”“不是,不是,我生日早過了好幾個月了。”奶奶又思索起來,“難道今天是國慶節?”“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陽節,是你們的節日。”奶奶恍然大悟,笑了。我又繼續說:“我陪奶奶到郊外去吧!”我攙著奶奶走了。我和奶奶一邊談,一邊走,走得更遠了。我們看著清澈池水,飽覽壯麗山色,頓時感覺神清氣爽。我陪著奶奶不知不覺度過了一天可愛的重陽節。

傳統文化作文 篇8

書法,是一門藝術。我認為它是所有藝術中最絢麗的,因為它可以觸動我們的靈魂。當情緒高漲得不到宣洩的時候,寫寫字,一切煩惱就都煙消雲散了,而生活又變得美妙起來。

書法是我國四大國粹之一,學習書法可以突出一個人的素質,還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修養。古往今來,我國的書法家數不勝數——王羲之的《蘭亭序》、《十七帖》,張旭的草書令人讚歎不已,宋徽宗的書畫無人能及,柳公權的'《金剛經》也為出名。

雖然我是五年級下學期才學的書法,但是我們卻像是一塊磁鐵一樣深深地黏在一起了。學書法的第一天,老師教我們這樣拿筆和寫字的姿勢,有了一點點基礎的我,常常是寫得最好的,學完最基礎的姿勢之後,大家看著老師寫的那筆走龍蛇的字,也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試一試,看自己能不能像老師一樣寫出那樣好看的字,可是老師卻讓同學們都從基本筆畫學起,顯然大家都有些掃興,結果寫出來的卻像是一根根被啃過的骨頭。老師還告訴了我們,書法這種東西,主要就是要去練,並沒有什麼捷徑、只有持之以恆才能寫好它。現在我的毛筆寫得還算不錯,但還不是最好的,所以我要再接再厲,爭取把毛筆寫得更好。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知道我的書法之路還很長,我願做那“臨寒獨自開”的聖潔的梅花。

傳統文化作文 篇9

中國有許多傳統文化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我最喜歡的就是過年了。春節到了,人們一個個喜笑顏開,敲鑼打鼓,到處喜氣洋洋的。家家戶戶喜貼春聯,辭舊迎新的節目非常精彩!你知道嗎?春節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喜慶的活動嗎?那是因為這裡面有一個有趣的神話故事,讓我來跟你講一講吧。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隻叫:“年”的怪物,它常年隱居在冰冷的海底。它頭上長著兩根又粗又尖的觸角,凶猛無比。每到過年的時候,它就會爬到岸上來,吞噬人們養的`牲畜,殘害人的性命。所以,一到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帶著老人和孩子,逃到深山老林裡去,不讓家人受到“年”的傷害,丟失性命。

但在有一年,午夜之時,“年”獸出來時發現村東頭的王婆婆家還是燈火通明,於是“年”怪叫一聲之後,就撲了上去,就在這時門開了,從裡面走出了一個身穿紅袍的老人,“年”獸見了,落荒而逃。原來,“年”獸怕燈光和紅色呀!

從此,每到除夕夜,家家戶戶都會貼對聯,穿紅色的衣服,放鞭炮。整夜燭火通明,待命守歲。第二天一早就去親朋好友的家裡道喜問好,後來,這逐漸成了我們現在最喜歡的節日-春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