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精選

來源:果殼範文吧 1.91W

馮唐易老

成語典故精選

馮唐是西漢文帝時的郎官。他是戰國時的趙國人,後隨父親遷居到代地,漢初又遷居安陵。他在當時以孝道著稱於世,被文帝任命為中郎署長。

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經常侵犯漢朝的疆界,文帝對此十分憂慮。

一天,漢文帝乘車巡視郎署,見到頭髮花白的馮唐,十分驚奇,問:“你是什麼時候擔任郎官的?家住在哪裡?”

馮唐據實作了回答,漢文帝即皇帝位前曾做過代王,說道:“我從前在代地為王時,我的一個手下曾經多次向我說起趙將李齊,說他十分驍勇,是個難得的將領。我對他的印象十分深刻,一直忘不了他。不知你可知道李齊這個人?”

馮唐回答說:“臣的祖父和父親都與李齊很有交情,所以我也認識李齊,知道他這個人。但臣認為李齊和廉頗、李牧相比,則相差得遠了。”

漢文帝當然也知道廉頗和李牧是當年趙國的名將,不由嘆息說:“唉!可惜我大漢時下沒有廉頗、李牧那樣有才能的將領,如果也有像他們那樣的將領,匈奴就不足為憂了!”

馮唐朝文帝看了一眼,慢吞吞地說:“依臣之見,陛下手下就是有廉頗、李牧那樣的將領,你也未必能重用他們!”

文帝聽了勃然大怒,立即下令起駕回宮。回到宮中以後,文帝的怒氣逐漸平息下來。他想想馮唐肯定不會無緣無故地冒犯自己,他把馮唐召進宮來,問道:“你為什麼當眾指責我的不是,難道不能單獨對我說嗎?”

馮唐謝罪說:“臣不知忌諱,請皇上原諒。”

文帝又和顏悅色地問:“那你從什麼地方看出我不能重用廉頗、李牧這樣的將領呢?”

馮唐回答說:“臣聽我祖父說過,李牧做大將時,他鎮守邊境所收到的租稅,全部由他支配,用來稿賞將士,趙王從不干涉。所以李牧能竭盡全力守衛邊防,擊破匈奴、東胡等外族,使秦國不敢入侵。後來繼位的趙王遷聽信郭開饞言,誅殺李牧,趙國才為秦所滅。現在陛下手下也有像李牧那樣的將領,你能夠像趙王一樣信任他嗎?”

“你所指的將領是誰呢?”文帝問。

“原雲中太守魏尚。他在雲中時,也將所收租稅全部用在手下官兵身上,因此手下的官兵都聽他指揮,齊心殺敵,打得匈奴聞風喪膽,可陛下卻因為他報的斬敵數目略有出入便罷了他的官,把他關入獄中治罪。陸下刑罰太重,而賞賜太輕,所以我說陛下即使有廉頗、李牧那樣的名將也不能重用。”

文帝聽了,認為馮唐說得有理,立即下令讓魏尚復任雲中太守,並任命馮唐為車騎都尉。

匈奴聽說魏尚又出任雲中太守,不敢再入侵騷擾,北方邊境又暫時得到安寧。

文帝死後,漢景帝派馮唐去擔任楚國的國相,不久又免去他的職務。馮唐帶著兒子馮遂回家鄉隱居。後來漢武帝即位,在全國徵求賢才,馮唐又得到推舉,可這時馮唐已九十多歲,不能再做官了! 漢武帝就任命他的兒子馮遂做了郎官。

後來,“馮唐易老”這一典故,用來慨嘆生不逢時,不能有所作為;或形容身已衰老,力不從心。

三?集堂

典出《後漢書·楊震列傳》。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楊震,字伯起,出身官宦世家。他少年時跟隨太常桓鬱學習,勤學好思,博覽群書,通曉經學,思考問題常常刨根問底,同時代的儒生都稱讚他為“關西孔子”。

楊震常年客居於湖地,教授學生,專心治學,不接受州郡的'禮聘已有幾十年。人們都說他已接近老年了,是應該出去做官的時候了,但楊震仍十分堅定地保持著自己的志向。後來有一天,有鸛雀叼著三條?魚飛至講堂前,輔助講學的“都講”撿起魚對他說:

“蛇?有黃地黑紋,與卿大夫所穿官服的顏色十分相近,數目是三條,象徵三公。看來先生從此要出仕了。”

到五十歲的時候,楊震才開始出任州郡一級的官。大將鄧騭聽說楊震賢達有奇志,召他去做官,推舉他為茂才。不久一級一級升上去,做過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等。楊震為官清廉,兩袖清風。

後來,楊震又出任涿郡太守。他性情廉市公正,不接受任何私人的好處,他的子孫常常吃些粗茶淡飯,出門也是步行,和普通老百性一樣。他的舊交父老中,有人勸他為其子孫置辦一些產業,楊震始終不肯。他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使後世的人說他們是清廉官吏的子孫,把這個好名聲留給他們,不也是很豐厚的財產嗎?”

過了幾年,楊震被召到京師,做了太僕;不久又升為太常、司川、太尉,果然位至三公。他直言敢諫,漢安帝的乳母王聖和中常侍樊豐等貪侈驕橫,他多次上疏諍諫,結果反被樊豐誣陷罷官,憤而自殺。他的後代做大官的很多,“弘農楊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

後來,“三?集堂”這個典故,用來指官至高位;或以“?庭”指講學之所。

空弦落雁

典出《戰國策·楚策四》。

戰國末期,位於西部邊陲的秦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實力漸漸強大起來,一心想滅掉其餘六國,一統華夏。而趙、楚、燕、韓、魏、齊等六國不甘被秦國各個擊破,聯合起來,抗擊秦國的侵略。

一天,趙國派使臣魏加來到楚國,和楚相春申君一起商議抗秦主將的人選。春申君說:“我想讓臨武君作主將,你看怎麼樣?”

魏加不置可否,說:“我先給你說個故事,怎麼樣?”

春申君說:“好吧!”

於是,魏加就講了下面這個故事:

從前,魏國有個神箭手名叫更嬴,他的箭術十分高明,有一次,他和魏王一起在一個高臺上散步。這時,有一群大雁鳴叫著從空中飛過,另有一隻大雁遠遠地落在後面。更嬴對魏王說:

“大王,我只要拉開弓,虛發一箭,就能把離隊的那隻大雁射下來。”

魏王聽了,驚奇地說:“你的箭術已經到了這種神奇莫測的地步了嗎?”

更嬴神祕地笑笑,說:“大王看著就知道了”

不一會,那隻離隊的大雁飛近了。更嬴拉滿弓,並不搭箭,空弦一拉,一聲弦響,那隻大雁果真從空中摔了下來。

魏王不由十分欽佩,讚歎說:“你的箭術出神入化,令人擊節讚歎!”

更嬴笑了一笑,說:“大王,你真的以為這隻大雁是我空弦射下來的嗎?其實,這是一隻受了傷的大雁,它離了隊,飛得低而慢,叫聲淒厲。飛得低而慢,是因為它受了箭傷;叫聲淒厲,是因為失群而驚慌。當它聽到我的弓弦響,便想飛高逃命。而這樣一來,它必定傷口迸裂,掉下地了。而我,也正好表演了一套空弦落雁的把戲。”

魏加說完故事,接著說:“臨武君和秦軍交戰剛吃過敗仗,就像那隻受傷的大雁一樣,怎麼能擔當起抗秦主將的重任呢?”

聽了魏加的話,春申君便打消了用臨武君作主將的打算。

後來,“空弦落雁”這一典故,用來比喻判斷正確或箭術高明。

力士脫靴

典出《舊唐書·李白傳》。

李白是唐朝最著名的偉大詩人之一。唐玄宗天寶初年,他被玄宗封為翰林供奉。

李白是個十分豪放的人,他常常醉酒後蔑視權貴。當時,唐玄宗身邊有兩個最有權勢的人:一個是楊貴妃的弟弟楊國忠,一個是唐玄宗的近臣高力士。

有一次,北方一個番邦來向唐玄宗進獻國書,用的是番邦的文字,朝中元人能識。朝中有人向玄宗推薦李白,李白進宮後譯讀了番文。唐玄宗十分高興,令李白當場撰寫回書。李白說自己只有喝醉了酒才寫得出,玄宗立即賜酒讓李白暢飲。

李白喝得醉醺醺的,又提出要讓楊國忠為他磨墨,高力士為他脫靴,他才能寫得出。玄宗對李白十分遷就,當即命楊國忠為李白磨墨,高力士為李白脫靴。

楊國忠和高力士見是玄宗所命,不敢不從,只得乖乖遵命。

李白立刻乘醉一揮而就,寫好了“嚇蠻書”,那番邦使節見大唐有如此人才,驚為天人。

後來,“力士脫靴”這一典故,用來形容文人任性放縱,不畏權貴。

竹杖化龍

典出《葛洪·神仙傳》。

費長房是東漢時一名掌管集市的小官員。一天,市場上來了一位鶴髮童顏的老人,名叫壺公。他白天在市場裡為人治病賣藥,由於藥到病除,因此生意十分興隆。更令人奇怪的是,他晚上從不住客棧,而是攜著他所帶之藥,化成一道青氣,飛進他隨身所帶的壺中。

費長房認為這壺公是個神仙,就懇求壺公收他為徒。壺公見費長房很有根基,且十分誠心,便答應了。

費長房怕自己突然失蹤,引起家人驚恐,便請壺公施行法術,將自己的真身隱去,用一根青竹化了一個替身,並讓替身死去,然後就跟著壺公前往修煉的深山中。

費長房的家人不辨真假,以為費長房真的死了,痛哭流涕地為他舉行葬禮,將他埋葬了。

來到修煉的山中,費長房先跟壺公在深山中採藥,熟悉各種草藥的藥性,並學會了對症下藥。

過了些日子,壺公在開始傳授費長房道術之前,按慣例要對他進行三次考驗,以檢驗他的道心。

第一次,壺公把費長房置於猛虎群中,幾隻猛虎張開血盆大口,向他撲噬,但費長房熟視無睹,毫不畏懼。

第二次,壺公把費長房關在一間石屋中,在他頭頂上用朽繩吊放著一塊巨石,讓無數的蛇咬噬繩子。繩子即將斷裂,但費長房十分鎮定,毫不驚慌,經受住了考驗。

第三次,壺公給費長房吃麵,面中有三條長蟲,既髒又臭。費民蓋房見了十分噁心,吃不下。

壺公遺憾地說:“徒兒,你過不了第三關,看來成不了仙。但你跟我來到仙山,我傳給你一卷《傳封符》,你據此及學到的藥學知識,已足能為人間治病消災了。”

費長房見成仙無望,只能向壺公辭別。壺公遞過手中的一根青竹杖說:“你閉上眼睛,騎上青竹杖,這竹杖會化成一條飛龍,馱你回家。不過,你到家後,必須把青竹杖丟在汝南葛陂那個地方。”

費長房答應了,接過青竹杖騎上去。他剛閉上眼,只覺得腳下生風,青龍杖騰空而起,如風飛去。不多一會,忽又覺得竹杖落地,睜眼一看,只見已到了家鄉汝南。

費長房遵壺公所囑,把青竹杖丟到葛陂那個地方,只見那竹杖化作一條青龍,騰空飛去。

費長房回到家中,家人十分驚奇。費長房把自己的經歷說了,並讓家人挖開墳墓,開棺檢視,裡面果真是一根竹杖。家人這才驚喜交集,為費長房設宴洗塵接風。

從這以後,費長房就在家鄉以行醫為生,為家鄉人除病消災,一直活到一百多歲,才離世而去。

後來,“竹杖化龍”這一典故,用來形容道家仙術,或用來形容成仙得道之人。

馮媛當熊

典出《漢書》卷九十七下《外戚傳下·孝元馮昭儀傳》。

建昭年間,漢元帝到虎圈觀看鬥獸,後宮都坐在一旁。一頭熊逃出虎圈,攀上檻欄要跑到殿上來。左右的貴人像傅昭儀等都嚇跑了,馮婕妤卻徑直走上前去,擋住了熊,站在那兒,左右侍衛殺掉了熊。元帝問道:“人們都又驚又怕,你為什麼上前擋住熊?”婕妤回答說:“猛獸抓到人後就會停下來,我怕熊走到陛下那兒,所以用身體擋住了它。”元帝非常感慨,因此對馮婕妤倍加敬重,而傅昭儀等人很是慚愧。第二年夏,馮婕妤的兒子封為信都王,婕妤被尊封為昭儀。元帝去世後,馮昭儀稱為信都太后,和信都王一同住在儲元宮。河平年間,跟隨兒子去了封國。信都王后來遷到中山,就是中山孝王。

後因以"馮媛當熊"為愛君之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