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學案例:認識分米、毫米

來源:果殼範文吧 6.57K

現場:

國小數學教學案例:認識分米、毫米

一、回顧再現,以舊引新

1.課前師生進行“說話接龍”遊戲。教師說出一個物體名稱,要求學生說出長度(或厚度)要短(或薄)的物品,引出“測量”概念。

2.師生回顧已經認識的長度單位(米、釐米),學生說出所知的其他長度單位(毫米、千米)。

二、參與活動,學習新知

第一部分:認識毫米

1.認識毫米

師:估一估這個回形針有多長?(學生估數)把你估的數記在心裡,怎樣才能知道我們估得對不對?用釐米做單位實際測量。

(巡視時進行測量方法指導:要用直尺的0刻度線對準測量物體的一端,然後對齊直尺讀出另一端的刻度是多少。)

師: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遇到的問題和自己的想法。

(集體交流,測量結果是在2~3釐米之間。)

師:曲別針比2釐米長一些,比3釐米短一些,也就是說不能用整釐米來表示,怎麼辦呢?這就產生了一個比釐米小的長度單位。(課件演示:釐米尺)這是一把釐米尺,為了便於大家看清楚,把這一段直尺放大了。你能找到1釐米嗎?

生1:0到1之間就1釐米。

師:還有嗎?

生2:4到5之間也是1釐米。

生3:2到3之間也是1釐米。

師:觀察刻度線0~1之間,你看到了什麼?

生4:有短的豎線。

生5:還有長一點的豎線。

生6:有格子。

師:格子的大小怎樣?

生(齊):差不多一樣吧,一樣大,一樣寬。

師:一格一格地指一指。這些刻度線把1釐米的長度平均分成了這樣的小格,數一數,有多少個小格?

生(指著課件一起數):10個小格。

師:其中這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課件演示:認識1毫米)

(師與生問答:兩小格是多長?5小格呢?7毫米有幾小格?10毫米是哪到哪?18毫米呢?)

2.認識毫米和釐米的關係

師:拿出自己的直尺,找到1釐米,用鉛筆尖指著數一數,看1釐米裡有幾個1毫米?

生1:都是10小格,就是10毫米。

生2:我知道了6—7之間也是10毫米。

生3:1釐米中有10個小格。

生4:20個小格就是2釐米。

生5:50毫米就是5釐米。

師:從大家彙報的結果來看,無論哪一段1釐米裡都有10個1毫米,說一說你知道了什麼?

生1:10毫米就是1釐米。

生2:1釐米是1毫米的10倍。(師板書:1釐米=10毫米)

3.感知毫米

教師先後讓學生用手勢比劃1毫米,用1毫米的視線範圍觀察四周,找1毫米的物體。

師(出示1毫米實物標本):在同學們的眼裡,有這麼多物體和1毫米接近,說明同學們都有一雙善於觀察、善於發現的眼睛。現在,你想對1毫米說些什麼?

生1:1毫米呀1毫米,你怎麼這麼小!

生2:你可太難比劃啦。

生3:你可真小呀!

生4:你就像一條小縫。

師: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生1:大米。

生2:縫衣針。

師:同學們都選擇了一些相對較小的物體,某一地區降水量的大小就是用“毫米”作單位表示的。其實用“毫米”作單位不僅僅要考慮物體本身的長短、粗細等,還與測量的要求有關。

3.測量實踐(略)。

第二部分:認識分米

1.認識分米

師:同桌合作,用直尺來測量課桌到底有多長?

(提出合作要求:一個同學用直尺量,另一個同學幫助數。巡視時進行測量方法指導。)

師:說一說你們是怎樣測量的?

生:……

師(小結):可以用15釐米為一段去測量,可以用18釐米為一段去測量,還可以用10釐米為一段去測量。看來,測量課桌的長度,需要一個比釐米大,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為了便於推算,規定10釐米長的線段為新的長度單位分米。(板書:1分米=10釐米)

2.認識分米和釐米的關係

師: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說一說你的畫法。

生:……

3.感知分米

用手勢比劃1分米

師:用手勢比劃出1分米,放到直尺上量一量是1分米嗎?(引導利用直尺上去比劃;反覆比劃1分米,逐步遞增1分米的表象)

找生活中1分米的物體(略)

4.認識分米和米的關係

師:拿出軟尺,估計有多長?大概幾分米?數一數有幾分米?你知道了什麼?

生:……

三、梳理知識,解決問題

1.完善板書,進行總結

2.基礎性練習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完成課本練習題)

3.拓展性練習:這是四個同學測量紙箱的長度後交流的情景,說說你的想法。

4.實踐性練習:選一樣教室裡的物品,先估一估再測量,並把測量方法和結果找人交流。

四、課外延伸,聯絡生活

推薦課後任務單(丁丁的數學日記、實物標本、選擇實物進行測量、多少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評課

長度與面積、重量、體積等一樣,是用於刻劃物體屬性的基本尺度之一。國小階段測量往往是和長度聯絡在一起的。認識毫米、分米是在學生認識釐米和米的基礎上的深入學習。學生在學習釐米和米的時候,已經體會到了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所以本節課學生體驗性學習的目標在於揭示“毫米、分米”知識發生的過程,即釐米和米在“精細”刻劃物體的長度時的不足。設計者通過“說話接龍”的遊戲方式,讓學生進行了深刻的體驗性學習,其目的就在於讓學生體會到毫米、分米知識發生的必要性,同時巧妙地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可謂匠心獨運。

接著,設計者“深入”地通過學生的估測、實測等方法的運用,讓學生充分感受“長一些”、“短一些”,自然而貼切地引出“毫米”的知識,並及時地結合刻度尺,讓學生比劃、數小格、尋找生活中的1毫米等途徑,引導和幫助學生揭示出釐米和毫米的關係。同時,設計者又“淺出”地通過測量課桌的長度來引出“分米”的學習,在學生經歷認識毫米的.活動基礎上,增加了讓學生畫一畫的環節,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數學與生活之間建立了必然的有機聯絡。這樣的處理,不論從教學時間的安排,還是教學活動地設計,學生的體驗是充分的,知識的產生是自然的,教學的實效是明顯的。

從整體的教學設計中我們深感設計者對“合作探究學習”得心應手的運用。首先合作的問題是有價值的,主題與任務是明確的;其次,活動的開展在過程性評價與反思中既有預設的,也有生成的,既是關注過程的,也是關注結果的;第三,活動的開展不是放任的,教師在巡視中注重對學生測量的方法、思維的關鍵點的及時掌控、引導和啟發。

最後,教學設計中充分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精心設計反思性練習,關注學生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在學生完成課本練習的基礎上,設計了拓展性練習和實踐性練習題目,及時地將實現數學對生活的反哺,將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結合起來,構建了有效的練習情境,不僅回答了為什麼、是什麼的問題,還回答了怎麼辦的問題。學生不僅學到了解釋性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了探究性的知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