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面積》評課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71W

《圓的面積》評課1

李老師執教的《圓的面積》這一節課,是人教學版六年級的上冊教材內容。圓是國小階段最後的一個平面圖形,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認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認識,不論是學習內容的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是學習上的一次飛躍。上課的思路是先出示生活中出的的牽馬圖,讓學生想到一些數學問題,從而進行探索和驗證圓的面積的計算方法。在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把圓的面積轉化成我們學過的近似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通過電腦多媒體課件的驗證科學地讓學生感到了知識的轉化過程,學到了真正的知識,是一節較好的課。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

《圓的面積》評課3篇

在實施新課程的背景下,在“以學為本”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就要授之以漁;我們的教學須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瞭解、鼓舞。”本課教學中,李老師更多地體現為:引導者——給學生的學習提供明確的導航目標,輔導者——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與支援,使學生能夠比較輕鬆地完成學習任務。合作者——關注學生的學習,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共同尋求問題的答案。與學生構成良好的學習共同體。因此,通過對圓有關知識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聽了本校李國賢老師講的《圓的面積》一課,深受啟發,感覺課講的很成功。由於李老師多次深入鑽研教材,可以說準確地理解教材編寫意圖,跳出教材,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進行大膽的改革,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緊密結合起來,強化教學互動、學生動手操作推理和多媒體教學的科學驗證,對提高學生素質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圓的面積》評課2

聽了覃老師這節課,我感受頗深,這節課覃老師應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構建開放手的、富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而使課堂更加精彩,使學生素質得以提升。

幾年的課改浪潮,我們都知道:注重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主動獲取知識,實施探究式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但說著容易做著難,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很難做到,有時有意識地放手讓學生探究又怕同學離題,完不成教學任務,因此,即使是放手,充其量只是老師說,學生做,就這節課而言,以往的教學往往是迫不及待地推匯出圓的面積公式,但試問有幾學生真正理解了它的來龍去脈?他們只會機械地套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種情況在覃老師這節課上有了明顯地改觀,覃老師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指而不明,啟而不發”這樣學生的理解是深刻的,學到的知識是活的,對學生思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當然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離題萬里或可笑的結果,或是同學碰釘子,無法前進,我認為這並不重要,讓學生享受成功的體驗,會使學生更自信,越戰越勇,但讓學生品味“碰壁”後的獨特體驗,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錯誤是難得的資源,受挫後不輕易放棄,認真審視自己的弱點,從而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這難道不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嗎?所以,我認為覃老師這種大膽放手的教學方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也只有老師敢放手,學生才有可能產生對知識的再創造。

《圓的面積》評課3

黃老師講的《圓的面積》這節課,能夠科學把握教材、精心設計,有效開展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了新課程背景下,一個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和教學理念。

一、本節課新課程理念鮮明突出

1、教師角色轉變。從提出教學目標,到完成教學任務,整個過程,教師始終扮演著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黃老師出示了“圓”後,啟發學生提出學習目標“本節課你們想了解圓的哪些知識?”學生生成問題“什麼是圓的面積、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是什麼以及怎樣運用圓的面積公式解決有關問題。”在引導學生生成學習目標中扮演好了引導者角色。

在學生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時,黃老師先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方法,實現知識遷移,然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把圓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進而利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匯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構建新知識。從這個層面來看,杜老師是一個很好的組織者。

在學生剪、拼圖形的過程中,黃老師能夠深入每一小組指導學生如何將圓剪拼成長方形,並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從這個層面看杜老師是一個很好的合作者。

2、學生是學習主人。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時,老師先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平面圖形面積的推導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能不能運用割補的方法把圓割補拼成學過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來推匯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呢,然後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小組合作在學生動手、動腦剪一剪、拼一拼的基礎上,把圓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再引導學生交流、驗證自己的推導想法,師生共同傾聽判斷學生的彙報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看看他們的推導方法是否科學、合理,使學生們經歷實驗操作、總結驗證的學習過程。從學生動手實踐剪圓、自拼圖形,到學生自主探究和運用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整個過程,學生個個是主體,個個是主角,學的輕鬆,學的.真實,用的靈活、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理念。

二、本節課重視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

本節課學生有四次動手操作的機會:第一次是將圓按照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的要求進行分剪。第二次是學生將剪好的紙片拼成自己熟知的長方形等其他圖形。第三次是學生通過展臺展示自己的拼圖。這既是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體現,又是突破難點重點的需要,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了學生的操作能力,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享受數學”。

三、緊密聯絡生活實際,突出學以致用

數學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本節課中,黃老師緊密聯絡學生的實際經驗,創設了讓學生觀察生活環境中自動噴水這一情境,向學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圓形,從中提出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從而順利地引出新課,最後又讓學生計算出噴水頭噴出的最大面積,即圓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通過聯絡實際,計算面積,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所學的知識。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數學思想的滲透

a.轉化思想。求圓的面積,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教師在課前先幫學生複習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來推導的。於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生把圓等分成若干等份,把圓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

b.極限思想。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有的組把圓分成8、16等份,再通過課件的演示,把圓分成32、64等份會怎樣?學生髮現: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所拼組出來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教師在這其中就完成另一個重要數學思想—極限思想的滲透,有助於學生以後的學習。

當然,本節課也有幾個值得商榷和加以改進的方面:

1、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本節課可以引導學生把圓折成三角形,嘗試推導圓的面積公式。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而且可以收到殊途同歸的效果。

2、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為了照顧中差學生,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具或課件展示,讓學生有充分的觀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圓面積公式推導的整個過程。其次是在計算公式中對半徑的平方還需要指導和練習,以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實際過程中很好的運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