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抽屜原理的課後反思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2W

數學課程規範指出,數學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與發展的過程,同學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本節課的教學注重為同學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引導同學在觀察、猜想、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中初步瞭解“抽屜原理”,學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國小數學抽屜原理的課後反思

一、“創設情境——從同學熟悉的“放球”遊戲開始,讓同學初步體驗不論怎麼放,總有一盒子裡至少放兩個球,使同學明確這是實際生活中存在著的一種現象,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讓同學利用已有的經驗初步感知籠統的“抽屜原理”。

二、建立模型——本節課充沛放手,讓同學自主考慮,採用自身的方法“證明”:“把4枝鉛筆放入3紙個盒中,不論怎麼放,總有一個紙盒裡至少放進2枝鉛筆”,然後交流展示,為後面開展教與學的活動做了鋪墊。此處設計注意了從最簡單的資料開始擺放,有利於同學觀察、理解,有利於調動所有的同學積極性。在有趣的類推活動中,引導同學得出一般性的結論,讓同學體驗和理解“抽屜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當物體個數大於抽屜個數時,一定有一個抽屜中放進了至少2個物體。這樣的教學過程,從方法層面和知識層面上對同學進行了提升,有助於發展同學的類推能力,形成比較籠統的數學思維。在評價同學各種“證明”方法,針對同學的不同方法教師給予針對性的鼓勵和指導,讓同學在自主探索中體驗勝利,獲得發展。在同學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比較優化,讓同學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考慮問題。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抓住了假設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餘數除法” 形式表示出來,使同學同學藉助直觀,很好的理解了假如把書儘量多地“平均分”給各個抽屜裡,看每個抽屜裡能分到多少本書,餘下的書不論放到哪個抽屜裡,總有一個抽屜裡比平均分得的書的本數多1本。特別是對“某個抽屜至少有書的本數”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餘數”,教師適時挑出針對性問題進行交流、討論,使同學從實質上理解了“抽屜原理”。

三、解釋應用是新課程倡議的課堂教學模式,本節課運用這一模式,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同學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從探究具體問題到類推得出一般結論,初步瞭解“抽屜原理”,再到實際生活中加以應用,找到實際問題和“抽屜原理”之間的聯絡,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讓同學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學會考慮數學問題的方法,培養同學的數學思維能力。抽屜問題”的變式很多,應用更具靈活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注重層次,有坡度。第1 、2題,同學可以利用例題中的方法遷移類推,加以解釋。第3、4題同學需要經歷將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有利於培養同學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同學在運用新知靈活巧妙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的魅力,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第5題是用理論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遊戲實際問題,從而體會數學的價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