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

來源:果殼範文吧 3.24W

語文的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

一、國小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長期以來,國小習作教學的效果不佳,許多教師對如何上好習作課深感困惑,諸多學生也不時發出“作文、作文,真是難死人”的感嘆。學生“奉命作文”、“應試作文”,以至於出現了千篇一律,千人一腔;不真實,說假話;不具體,說空話;缺真情,說套話的現象。一些國小生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常用的寫作方法是“四步曲”:編:編一些不切實際,沒有做過的事情。仿:仿寫作文,事情一樣,只是改變人物。抄:抄襲優秀作文選上的作文。背:背優秀作文,考試時默寫在試卷上。這些弊端都不利於學生的發展。教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已經是目前國小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和問題。

那麼,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從教師自身來說,主要是教師沒有掌握作文教學規律,對習作教學的具體要求不明確,教學中不能按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進行循序漸進的訓練。對作文的要求不切實際,過高,過嚴,教學要求脫離教學實際。國小作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用筆思維和表達的基本能力。由於年齡和知識水平的限制,國小生作文無論語言還是思維都不同於成年人的語言和思維。稚嫩、淺顯、天真、單純是國小生作文的特點和優點。對此,教師應當加以精心的保護,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由於對國小生作文的特點認識不清,不少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對國小生作文提出過高、過嚴的要求。一些教師則常常用報刊上文章的標準來要求學生,一味追求文章寫作知識的系統構建,內容要求“有意義”,篇篇要求“新、奇、巧”。這種脫離實際的高標準、嚴要求,只會增加學生們的心理負擔,使學生認為作文高深莫測,一般人難以寫好,挫傷了他們作文的積極性。教學大綱對國小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只是“文通字順”,“內容健康”。由此可見,盲目拔高要求,使得門檻太高,指導的過細,人為的限制太多,學生入不了門,害怕習作,失去了習作的信心。因而,對作文課不感興趣,作文的能力長進緩慢,自然也就寫不出好文章來。這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從學生方面來看,一是感到沒有材料寫。要寫出好文章來,必須佔有材料。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了寫作的素材是寫出好文章的前提條件。調查的300名國小生中感到言之無物,沒有材料寫的有171人,佔57%。這說明國小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社會實踐較少,對發生在周圍的事情沒有留心觀察,積累不足。二是感到有話寫不出。300人中有106人感到有內容寫,有話要說但不知如何下筆,從哪說起,佔35。3%。這種“有物不會言”的現象主要是教師沒有給學生架起思維與表達的“橋樑”,學生不知如何去把心中的話表述出來,沒有掌握寫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三是感到老師對作文的要求太高,太嚴。問卷時許多學生表達出作文時心理負擔很重,唯恐寫不好老師批評,不知如何是好。可見,不切實際的要求只會挫傷學生作文的積極性,使學生對作文產生畏懼情緒。

二、解決國小作文存在問題的理論與對策

《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 作文的本質在於表達和交流,表達和交流什麼?是自己“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收穫或積蓄。用什麼來表達?是語言文字。怎樣表達?要根據日常生活即現實交際的需要,根據不同的交際的目的和不同的交際物件,創造性的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其實,作文並不是什麼神祕艱難的事。關鍵在於:第一,有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感受與積蓄;第二,有沒有真正掌握足以用來自由表達自己感受和積蓄的語言材料;第三,有沒有真正形成自主交往的意識和根據不同的交際需要採取不同的表達方式的交際經驗或能力。也就是說,需要具備基本的認識積累基本功、語言文字基本功和應對基本功。要使作文教學改革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認真反思並解決好這三個問題。從《新課程標準》對國小階段作文教學的目標定位來看,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一是重情感態度,把懂得為什麼而作,培養寫作興趣和自信心放在首位;二是重過程,強調觀察、感受、積累習作素材,重視選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三是提倡自主寫作,降低要求,減少束縛,鼓勵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這樣門檻放低了,入門也就容易了。具體地講,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從“低起點,寬要求”到“文通字順”

低起點,寬要求就是對國小生作文的內容要求不要過高,健康,有趣,無害即可。初學作文的學生走不穩當,腳印歪歪扭扭是正常的,這時,如果對他們的要求過高過嚴,一則事實上達不到,二則學生易產生畏難情緒,國小階段的作文訓練主要是讓學生入門、認路,是“描紅”。這時的學生作文,用成年人的眼光看,覺得“不怎麼樣”,“沒多大意思”是正常的,國小生作文能由無變為有,就是一個飛躍,就是一個進步。這時,教師應當充分肯定他們的首創精神,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保護他們的作文積極性,並因勢利導,儘早使學生的作文由無序變有序,而切不可恨鐵不成鋼,一開始就向學生提出過高過嚴的要求,使教學雙方都陷入十分被動的境地。當然,“寬要求”並不是一味地對學生放任自流。根據作文內容的要求,學生如果能寫出有一定意義的文章更好,如果不能,大可不必難為學生,只要內容健康,學生又覺得有趣、願寫,就可以讓他們寫。培養興趣最重要,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所謂的文通字順就是說,初學階段,一定要讓學生的自由度大一些,這對培養作文能力是很有益的。在對作文內容要求的同時,可以對學生表達基本功的要求嚴一些,以使國小生作文中的用詞不當、語句不通、錯別字多等毛病得到儘早解決。

(二)處理好兩個動態平衡的問題

首先,要處理好“主體作用”與“主導作用”動態平衡。要有效的發揮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練筆中的主導作用。不能有效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發揮,這是國小生認識特點決定的。要大面積提高國小生的作文水平,離不開教師有效的指導。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有效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習作教學必須與學生的現實交際行為、身心和語言能力發展的規律相適應。作文教學需要進入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精神領域,瞭解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都在進行哪些主導交際活動,他們是怎樣感知世界和認識自我的,現有的閱歷和語言儲備情況怎樣,進行書面表達交流時有哪些困難需要克服,有哪些潛能可以開發利用。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主導活動和閱歷增長,量入為出,量體裁衣,按需分配,巨集觀設序。讓學生在他們言語交際的總體結構中發展語文運用能力。不能一箱情願,只按照作文的知能要素任意切割分解,人為地編造訓練系列。

再者,要處理好“教”與“學”的動態平衡。國小作文教學過程的實質,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個體認識過程和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著教師“教”的動態過程和學生“學”的動態過程。努力實現兩個動態過程的平衡,使兩個動態過程同步展開,是提高作文教學效率的理想境界。要充分發揮學生習作練筆的主體作用。教師在作文教學時,要走出教師導、學生作的“奉命作文”和“應試作文”的怪圈,充分發揮學生習作練筆時的主觀能動性。作文教學必須增強開放意識,這種意識關鍵在於教師轉變觀念,即有大語文觀的觀念。有讓學生寫放膽文的觀念,有讓學生自由表達的觀念。堅持“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觀念,正如大綱要求的.“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開展想象和幻想,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習作指導要有利於學生開闊思路,自由表達。”

(三)做好溝通與轉化

學生有話而不會表達的原因是教師沒有幫助學生做好讀與寫、說與寫、思維與表達之間的溝通工作,讀、說與思維是作文的基礎,但有了這個基礎不見得寫作文就沒問題了,如同有了五穀不一定就有美酒一樣。讀、說與寫作,思維與表達屬於不同的認知方式。要實現兩者之間的溝通必須採取一些科學的教學手段,以促使兩種能力的轉化。在作文教學的諸多重點、難點問題中,這裡的“溝通”與“轉化”當屬其中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但事實上,我們的作文教學在這個重要的環節上則明顯地用力不足,且方法不當。我認為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做好三個“轉化”:

讀說——轉化——寫。說話就是作文。為了解決學生害怕作文的問題,首先要教育學生,作文並不難,作文就是說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只要把自己想說的話用筆記下來就是好作文。同時組織學生開展說話寫話,聽寫默寫等項訓練,採取上說話課,你說他寫,你讀他記,自說自記等方式,讓學生說出自已的心裡話。

思維—轉化——寫。對於國小生來講,他們對世界和自我的認識還比較膚淺,尤其是知覺社會的能力還很差,尚處於“自我中心”“生理自我”向“去自我中心”“社會自我”過渡的階段。但他們有思維,會想象,想象往往不受客觀事物的制約,思維比較豐富獨特,奇思妙想經常湧現,教師要善於激發他們的想象,讓他們大膽、無拘無束地去想,並由此進行個性化的表達。

實踐——轉化——寫。作文教學向生活化貼近,作文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幫助學生做好學生的前期準備工作。葉聖陶先生說:“國小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以前的知識、思維、語言等等方面的積累。”這說明“積累”對國小生作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積累之類的前期準備工作不屬於作文訓練的內容,但它卻是學生們寫好作文必不可少的一環。這種前期準備工作涉及的內容很多,但主要包括培養學生養成觀察生活、收集材料的好習慣,以及讓學生把作文和做人結合起來,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二是對作文的要求要以國小生的生活和認識實際為依據。依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國小作文教學在指導思想上必須讓作文走近學生生活,讓作文真正成為學生生活一部分,讓學生真正成為作文的主人。這樣,學生們的作文意識就會不斷增強。

(四)如何溝通與轉化

首先,要解決好心理意識問題。學生作文意識薄弱, 心理意識薄弱,指的是學生們沒有把作文視為一種積極的能動的創造活動,視為一種能夠顯示自己創造力的過程。於是,一寫作文時就緊張,就有一種壓抑感,就會產生一種畏難情緒。其次,要解決好操作意識問題。操作意識薄弱,指的是學生一旦拿到題目後,審題、選材、構思,進而動筆寫作的意識差,關鍵是缺乏一種積極參與、大膽駕馭、努力創造的心態,於是,一切活動都是在“迫不得以”的心態下進行的。沒有利用作文的特點,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是學生們寫不好作文的內在原因之一。教師應在這方面積極給予引導,以學生為主,讓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樂寫的文章,把自己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無所顧忌地用各種寫法表達出來。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寫作意願,耐心的指導,正確的評價,要給學生作文一個“放”的機會,留有“活”的餘地。第三,要注重引導觀察,豐富寫作素材。從引導觀察入手,幫助學生豐富寫作素材。

在引導學生觀察時,必須把握以下幾點:

(1)要善於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小題材。在作文教學時,不能脫離學生的認識和生活實際,要求學生寫反映社會生活、具有社會價值的大題材,不能企盼學生寫出什麼驚人之作。

(2)要堅持把定向觀察有機的結合起來。

(3)要引導學生將平時觀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進行集中歸類整理,將“源”建“庫”,使零碎的變為系統的,分散的變為集中的,陌生的變為熟悉的。

第四,要善於指導閱讀,積累語言材料。從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入手,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素材。如何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呢?一是為學生的閱讀提供豐富的源泉。在抓語言積累上,除了發揮語文課本的功能,引導學生多讀多背、熟讀成誦外,還要不斷擴大學生的閱讀面,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 二是運用統一的閱讀卡。要求學生對文章的精彩片斷、妙詞佳句、成語格言,及時摘抄,分類整理,並寫上簡要批註或感想,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三是定向專題閱讀與自由閱讀相結合。第五,抓好平時的小練筆——由小到大,由短到長。有了生活素材和語言材料的積累還不夠,要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光靠一學期8餘篇大作文訓練是遠遠不夠的。作文能力是靠多練培養出來的。練的最有效形式是小練筆。抓小練筆積累,可緩解作文訓練的坡度。

綜上所述,要改變作文教學教師怕教,學生怕寫現狀,必須從教學觀念上予以根本的變革,建立一種全新的作文教學機制。改革的核心是儘可能的減少束縛,給學生儘可能多的表達自由: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低年級重在樂於表達,願意寫話;中年級重在自由表達,把自己的所見說聞所感所思不拘形式的寫出來,寫想象作文,鼓勵展開想象、聯想和幻想,鼓勵異想天開;高年級重在有個性的表達,在內容上有自己的觀察、發現,有自己的認識、情感,在語言上說真話,說自己的話。只要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注重指導觀察,注重指導積累語言,注重指導想清楚了再寫,學生就會有內容可寫,就會用豐富的語言來寫,就會寫的清楚、明白;只要教師在作文上給學生鬆綁,多引導,多激勵,少限制,少指責,學生就會用童心童趣童語的習作,還我們一個個驚喜!我們從調查中,從師生對作文教學改革的希望、建議中看到,這個新機制,應該是以“人”為本位的,從學生的需要和發展出發的,能將人的性格培養、情感陶冶、審美情趣、個性發展、習慣養成等人文教育因素與寫作能力培養、寫作技能技巧獲得統一起來的,將課內外融為一體的、開放的,植根於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土壤上的作文教學機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