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作文教學四步曲

來源:果殼範文吧 3.91K

一、熟讀成誦,積累語言材料

國小作文教學四步曲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提出:我們應在閱讀中理解語言文字,在寫作中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在閱讀中感悟語言文字,在寫作中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在閱讀中學習寫作方法,在寫作中能夠運用寫作方法。也就是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沒有閱讀,也就沒有寫作。而通過深入瞭解,不難發現,農村的語文教學就存在這樣一個問題——讀少,以致於語言積累不足,寫起文章來乾巴巴的,不會表達或表達不夠生動形象。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時有目的地幫助學生積累詞彙。而我則要求學生每天讀一篇好文章,同時要求每個人準備一本“採詞采句簿”,讀文章時摘錄其中的好詞好句。我每天批閱檢查,好的及時表揚,以點帶面。在掌握了讀書摘記的方法以後,再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有選擇地多讀、廣讀。我還從課文中有選擇地指導學生背誦或複述課文,對重點段要求學生能做到會理解、會複述、會背誦、會默寫、會仿寫,把語言資訊儘可能多地儲存於大腦,並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這些措施有效地促使學生將消極的詞彙轉化為積極的詞彙,為學生說話、寫作打好基礎。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增長見識,為學生提供寫作素材

農村的國小生,大多數見識少、不懂得積累素材,寫起文章來,就像擠牙膏般硬擠一點兒出來。於是我利用每週活動課,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比如:“成語接龍”、“搶椅子”、“釘鈕釦”等活動,多帶學生到校外去。在每次活動前,我都提出具體的觀察要求,活動結束後,讓學生分組口述活動過程和感想,互相評論,有條理地寫下來。因為這是學生自己參與的活動,所以寫得特別生動、有趣,無論是謀篇、立意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例如,在寫以“我心愛的一種植物”為內容的作文,我親自帶學生到校園中觀察一棵長勢很茂盛的龍眼樹,有條理地指導學生觀察,注意它的特點,然後一句句地寫下來。

這樣學生寫起文章來就形象具體多了,就連差生也能寫得比較像樣。再如,在一節以“成語接龍”為情景的作文課上,我首先創設情景,把學生分為四組進行“成語接龍”遊戲,四組同學想盡各種辦法,在規定的'時間內填出最多成語的為勝利者。遊戲結束後,我先問同學:“剛才的遊戲你想給它起一個怎樣的題目?”這時同學們的興致來了,都開動腦筋想起來,有的說:“團結就是力量。”有的說:“一枝竹子。”看,多特別的題目呀,我接著向同學們說:“用你最喜歡的題目把剛才的情景寫成一篇文章,好嗎?”每個同學都迫不及待地沙沙寫下來。這不就把言之無物的問題解決了嗎?

三、加大練習量、養成勤練好習慣

農村國小作文普遍存在練習少這個問題,要提高農村國小生作文水平,必須加大練習量,但這個練寫不是隨意地寫。

在課堂上,我結合所學的課文,精心設計短小精悍的堂上小練筆,加深學生對課文寫作方法的理解,提高學生實踐的能力。如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第二、三段的寫作方法,我設計了下面相應的小練筆:“我們的校園真淨啊, ;我們的校園真美啊,;我們的校園真好啊,。”這樣一寫雖短短几句,卻寫出了他們的所見所聞。再如,學《匆匆》一文,有這樣幾句話,“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要求學生仿照例句也寫一寫。有的學生寫道:“過去的日子似朝露,被太陽晒乾了。”這樣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方法。

在課外時,我要求學生留心觀察身邊事物,隨時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感、所做的事寫出來。時間長了,學生積累的素材也多了,寫大作文就不會有“無米之炊”之感了,而且自覺地養成勤動腦、勤思考、勤動筆的良好習慣。

四、改變作文教學觀念,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在目前,許多教師在作文指導課上還沿用傳統的傳授模式,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造成學生作文積極性不高,因而教師必須徹底解放思想,端正作文教學觀念,勇於創新。我的做法是:在作文指導課上,讓學生把自己的心裡話說出來,用自己的口把文章表達出來,根據自己的興趣去自我捕捉靈感,更重要的是在作文批改上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前的作文批改模式都是學生交,教師改,學生注重的就只有老師打的分數,至於哪裡寫得好、哪裡不夠好,學生一無所知,結果學得被動,而且興趣缺乏。所以我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評自改、互評互改,仔細地推敲修改自己的文章或同學的文章,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也讓學生在修改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做到言之有序。

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有很多方法的,在農村作文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要想解決好學生作文水平低這個問題,教師必須懂得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對症下藥,沒有藥到病不除的道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