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案例探討錯題在教學中的作用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6W

結合案例探討錯題在教學中的作用

 一、順錯而行,啟迪思維。

【《什麼是周長》教學片斷選錄】

師:下面,我有一個問題想考考大家。

教材第50頁數學故事)每張桌子的桌面是正方形,周長是32分米。2張桌子拼成的長方形桌面的周長是多少分米?

生1:(毫不猶豫)1張桌子的周長是32分米,2張桌子的周長就是2個32分米,2乘32等於64分米。(大部分同學點頭同意)

生2:(喃喃自語)不對吧!拼起來了......

生1:拼起來了,也還是2個32呀!

生2:(遲疑地說)不對,不對,拼起來了,中間挨著的兩條邊就應該不算了吧?

(其他同學也都陷入了思索中:有的用學具擺;有的在紙上畫;還有的在議論)

師:也順勢在黑板上畫出圖例:

生1:(不服氣)怎麼不算?這兩條邊不還在中間嗎?

(就是嘛!有的同學依然附和)

生2:可是,周長是指的圍繞圖形一週的長度(用手指劃,強調一週),就不能再算中間的了。

生1:(不好意思)我沒想到。(同學們也都恍然大悟)

師:對呀!不能再算中間的。那麼,2張桌子拼成的長方形桌面的周長究竟是多少分米呢?

生1:324=8(分米)8+16+8+16=48(分米)

生2:也可以直接用68=48(分米),因為原來2張桌子有8條邊,拼起來了,中間2條邊就消失了 ,剩下6條邊,也就是6個8分米等於48分米。

師:3張桌子這樣拼起來呢?

(由於有了上面的基礎,再沒有人輕易結論為323=96分米了,同學們畫的畫,算的.算,很快得出了88=64分米)

師:(含笑著進一步啟發)通過解決這一個問題,你明白了什麼?

生1:以後一定要認真讀題。

生2:要多想想,不明白的可以畫圖,也可以用學具擺。

生3:要想好了再說,不管什麼事,都不能隨便下結論。

【課後思考】:(1)面對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同學們自然會不假思索地得出自己的答案。但教師並不急於對學生的錯誤答案作出評價,而是順應錯誤引發爭論。果然,精彩出現了。絕大部分同學都興趣盎然地捲入了以生1和生2為首的爭論之中。拼起來,也還是2個32呀!拼起來了,中間挨著的兩條邊就應該不算了。怎麼不算?這兩條邊不還在中間嗎?可週長是指的圍繞圖形一週的長度啊!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在辯論中,不僅進一步明確了什麼是周長,找到了合理解決此問題的方法。而且學會了傾聽,欣賞他人。(2)、學生爭論以畢,能正確解答問題後,教師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進一步啟發:你明白了什麼?使學生由單純的解題策略認真讀題,多想想,到不管什麼事都不能隨便下結論,這難道不是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做人,學會生存的有力嘗試嗎?

(此片段我曾記錄在《精彩源於學生的爭論》一文中,並發表於《新課程》雜誌。)

 二、以錯論錯,自主反思。

【《鋪地磚》練習片段】

出示題目:李紅家的客廳長6米,寬4米,準備用邊長2分米的方磚鋪地,至少需要這樣的方磚多少塊?(學生獨立解題)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同學的解題情況。

出示錯例:(1)64=24平方米 242=12塊

師:你們有什麼想法嗎?

生1:錯了!要用客廳的大小除以磚的大小

生2(反駁):方磚邊長2分米,他是除以的磚的大小嘛!

生1:要除以的磚的面積,而不是邊長。

生2:為什麼呢?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談“錯題”在教學中的利用策略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談“錯題”在教學中的利用策略生1(急了,隨手拿起一本書比劃著):鋪地磚,難道你會這樣掄起來鋪嗎?肯定是用地磚的面去鋪嘛!所以要除以的是磚的面積。

(學生紛紛點頭稱是)

師:(信手出示錯例(2)) 64=24 22=4 244=6塊,這種解法呢?(大部分學生表示肯定)

生1:(喃喃自語)單位呢?

生2:對,他沒寫單位。

生3:不,即使寫了單位,它們的單位也不一樣,也不能直接用244,而要先統一單位。

經過同學間的相互討論、提醒,同學們很快列出了正確的算式:

64=24平方米=2400平方分米 22=4平方分米 24004=600塊

【課後反思】: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引發學生思維的碰撞,並且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開拓思維。上述片段中,教師突破了以往的以錯例為中心重點講解的教學方式,而是給與學生充分的交流、探討機會,讓學生解釋自己的想法,暴露錯誤的真正原因,從而幫助他們在交流與演示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這樣長此以往,不僅能讓學生明確錯誤產生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避免以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

 三、預設錯誤,激發創新。

【《乘法的初步認識》片段選錄】

師:剛才,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乘法,小朋友已經能夠看圖列出乘法算式了。下面我們來玩個拍手遊戲好嗎? (同學們個個喜形於色,大聲叫好)

師:老師先拍:。(用表示拍手聲)

生1:乘法算式可以是32或23.。

師:繼續聽,

生2:乘法算式可以是24或42.。

師:誰願意像老師這樣拍手,讓其他同學列乘法算式?

(拍手遊戲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這時,前排的一位小女孩猶豫著舉起了小手)

師:(笑眯眯的)哦,不錯,連同學都舉手了。來,試試吧!

生3:。

生:錯了,他拍錯了。(同學們剛準備舉手列式,卻發現最後一次多拍了一下,忍不住笑了起來。生3見出了醜,也羞紅了臉,坐也不是,站也不好。)

師啟發說:他沒拍錯,只是沒拍完。你能重新來一次,把它拍完嗎?

生3(面對老師的鼓勵,又一次堅定地拍起來):

師(信手板書):。生3第一次拍手時,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更難的問題,你能根據她拍的情況列出與乘法有關的算式嗎?

生1:(猶豫的)33+1行嗎?

師(含笑):你能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嗎?

生1:她每次拍3下,拍了3次,就是33,她多拍了一下,就要再+1。

師:你說的真好!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在生1的啟發下,學生又列出了32+4,43-2等算式。

【課後思考】:片段中生3的拍法顯然與本節課的教學不符合,如果老師不能坦然面對,完全忽視這一錯誤或是斷然否定,她還會勇敢、自信地舉起小手嗎?我不敢想象。難得授課者的預設, 他沒拍錯,只是沒拍完,給了生3重新拍的機會。也就是生3的這一錯拍,給同學們提供了創新思維的情景,成就了課堂意外的精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