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西方藝術史》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5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話西方藝術史》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話西方藝術史》讀後感

《大話西方藝術史》讀後感1

“大話”兩個字你就能知道本書是通俗易懂向的,就很適合我這種藝術素養不是很高的人去閱讀,是一把開啟你藝術興趣之門的鑰匙。所以如果本身就是藝術專業的話就毋需浪費時間閱讀本書啦。

時間線很明顯從山洞中的壁畫講到當代藝術,時間跨度萬年不過區區幾小時就能閱讀完。真的很有趣的一本書,感覺像一個“導遊”帶我走完了這段西方藝術史。

我出去旅遊的時候總愛做足攻略,或者購買導遊服務,不然我對一無所知的地方真不知道要怎麼去感受。當你對風土人情有幾本瞭解的時候,你在去體驗,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兵馬俑說白了就是個土坑,人俑破敗且顏色褪去,如果沒有那些故事那個時代的加持,真的很普通。我贊同藝術需要去感受,但有些時候我們需要有人告訴我們什麼是好的好在哪裡。奇葩說有過一個命題“救畫還是救貓”我第一反應就是救貓,我確實聽不見遠方的哭聲,我感覺只要藝術家存在藝術就不會消失,可是眼前的生命你不救就消失了。很喜歡和學藝術的朋友一起看展,可以收穫很多,自己去看展時感覺很尋常的事情也會變得厲害起來。

美是藝術嘛?藝術當然是包含美的,但藝術不僅僅是美。“喜劇的核心是悲劇”,但藝術的核心不單單是美醜。我所認為的藝術,它有著對一個時代有著顛覆性作用,它包含著這個時代裡的特色,它是永不枯竭的素材庫,它能表達出強烈的感情……從這些風格的更替來看,每當有新事物出現的時候總會有強烈的'批評和反對,可歷史很好的像我們證明了,沒有人會給批評家立碑的,所以“藝術家”們不要壓抑你們的好奇心限制你們的想象力勇敢的創作吧。

我不學藝術,可我想學會感受藝術。

《大話西方藝術史》讀後感2

這本書非常有趣,用簡單幽默的語言為“我”這種對西方藝術既不瞭解又看不懂的人開了一扇門。

看到一個人對這本書打了差評,理由是“把百度百科的東西複製貼上也能稱之為書?”但我覺得,這世界上的科普讀物裡的科普內容,百分之九十九都能在百度百科找到。但關鍵是,如何把這些瑣碎的知識串聯起來讓人看懂。就是科普讀物的存在意義了。

一本好的科普讀物,既要內容靠譜,又要讓人看的懂,而顯然這本書已經遠遠超過了這一點。

但為什麼只有四分呢?我個人認為沒有的一分扣在裝幀和排版。

談下一這本書拿到手時候我的心裡感受吧,這本書是我B站轉發抽獎中的。拿到手第一感覺就是不想看,一方面因為我個人對西方從人到文化都不感興趣。另一方面就是因為這本書的樣子實在太醜了,第一眼看上去就給人一種“雖然我沒看,但我就是覺得不好看。”的感覺。拿去多抓魚搜了一下能賣近20塊,就想著趕緊看完趕緊賣了,省的賣晚了跌價……

除了書設計以外另一個讓我非常受不了的就是,內裡的排版。書裡主要講名畫雕塑,但總出現兩種情況:

一:講解內容在這一頁,畫或者雕塑配圖在後一頁,總要人翻頁對著看就很不舒服。(有種回到高中做英語閱讀題的感覺。)

二:書裡配了一些大圖(一整面是一幅畫的情況)畫主角一般都在正中間。然而,正中間是書裝訂的位置,人臉啊畫面啊總是有褶皺或者乾脆就折的看不清細節。(但是主要人物,畫面重點都在正中間啊,最重要的部分我根本看不清,我還欣賞什麼啊……)

總而言之,雖然書籍設計和裝幀很差,但是內容值得一看。

《大話西方藝術史》讀後感3

入門讀物,有趣比專業更重要。

記得之前在看TED演講的時候,聽過一個生物學老師說過這樣一段話(大意),“很多人說我教小孩不嚴謹,常常不嚴謹忽略個例,但其實並不是我不嚴謹。倘若和我交流的是個教授,我當然會十分嚴謹各種特殊情況都考慮上,邊邊角角,一處不落。但是和我對話的只是一個個剛接觸生物的小孩子,要是彎彎繞繞,每說一個大規律後都要加上一個but的話,孩子們就會覺得很難受,興趣度就沒那麼強烈了。我作為一個引路人,要做的是幫他們對這門學科產生興趣,而不是對一個初學者吹毛求疵。”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忽然想起了這位生物老師的這番話,並且深以為然。以前中學美術鑑賞課老師則以興趣為主,但奈何課時太少,難以形成體系,而市面上其他西方藝術賞析又太專業,很難找到既有趣直白又系統有思考的入門級書籍,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興趣就不得不作罷。

《大話西方藝術史》則很好的平衡了興趣和知識框架體系,以淺白幽默的話語將知識、框架、見解一一道來。每一節的開頭都足以有趣吸引眼球,而每一節的結尾都以“意公子說”的方式向我們傳達蟄伏於藝術並高於藝術的閃光品質與價值觀。

正如意公子所說,“我們不需要成為藝術界專業的學者,但也不能以純粹無知的狀態去欣賞藝術。”雖然始於興趣,但總能收穫新的知識與觀念。這也許就是接觸一門全新學科最好的開端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