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香港越來越成為期待中的藝術品集散地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4W

  香港越來越成為期待中的藝術品集散地

為何香港越來越成為期待中的藝術品集散地

當藝術變為產品,展覽變成展銷,當代藝術越來越成為荒蕪世界的表徵。在物質的豐產與世界金融的潰退中,呈現出人心的別樣無寄。而展覽成為沒有寄託的一種寄託。

5月14日-17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的“2009香港國際藝術展”便是其中的一例。此次展覽為該展事的第二屆,其規模與規格比起第一屆都更為擴充套件與遞升。110多家來自世界各地的畫廊參展。4天展期內,有27856名人士進場參觀,比去年增加31%.有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展覽還不能稱為國際頂級,但此人氣已屬國際頂級展事,觀展人群不僅局於藝術圈內人,而是吸引了眾多普通市民前往。

香港正在成為亞洲藝術市場的“鄉愁”,作為亞洲的金融中心,也越來越成為期待中的亞洲的藝術心臟。藝術品交易在這裡的頻密已被看好,全球實力雄厚的拍賣行都在此設點,包括日本、韓國、印尼等的.高階拍賣行今年都在香港舉行了春拍。而此次國際藝術展更是西方欲將藝術品交易的熱點往亞洲轉移的明證。眾多國際品牌畫廊的參展,也似乎是他們看好亞洲市場的預兆。但藝術品買賣能否成為精神背景的一種互換呢?在全球化語境下,我們可以從最近距離的一次國際藝術展來重構我們的世界圖景嗎?或許這些問題顯得有些多慮與多餘,但如果你不是一個買家,也不是參展商,同樣不是策展人或美術館、博物館從業者,作為一名普通觀眾,看到這樣一個藝術賣場的紛紜呈現,你又會作何感想呢?

香港越來越成為期待中的藝術品集散地

此次展覽比上屆參展畫廊多出十多家,總共有110多家。分別有來自澳大利亞、中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韓國、西班牙、瑞士、敘利亞、英國及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畫廊參展。其中歐美以及其它西方國家的畫廊大約有30多家畫廊,其餘幾乎全部來自亞洲,而且都集中在中國以及韓國、日本、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尤為顯著的是來自東京和首爾的畫廊數明顯增多,日本就有十多家參展。中國內地則有季節畫廊、北京現在畫廊、常青畫廊以及上海140平方畫廊、香格納畫廊等20多家入展。深圳作為毗鄰香港的城市,沒有一家畫廊能夠入展。據主辦方介紹,報名參展的畫廊多達300多家,而主辦方為了展覽效果,對畫廊進行了嚴密的篩選。那麼經過“控制”與專業組織之後的展覽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了呢?

“我覺得這次展覽很乾淨利索。以前看過北京上海的博覽會,感覺鋪天蓋地的,會把人淹沒掉,作品太多太雜,香港博覽會沒這種感覺,這可能跟近年的經濟狀況有關係,他們縮小了舉辦的規模,但是這樣反而讓人覺得輕鬆了。”從深圳前往看展的OCT當代藝術中心策展人方立華說。深圳藝術家王川也表達了類似的感覺,他覺得此次展比起北京與上海的博覽會要好,操作上更顯專業,參展畫廊也更上檔次。藝術批評家黃專認為展覽的模式還是西方的,可以看出策展人想把藝術市場往亞洲轉移的明顯意圖,但畢竟這還是第二屆,並未能完全到位。而作為參展商之一北京現在畫廊的負責人黃燎原認為,展覽的水準挺高,硬體與服務都比較到位,從展板質量、展位間距、展場燈光,到展覽推廣,都做得很好,惟一讓他不滿意的是,持VIP證的人太多,沒法談生意。不過現在大環境不好,此次參展,能略有小賺,他已感覺滿意。

他認為如果作比較,博覽會之間無非是拼一些細節,而此次展覽,從主辦方邀請到的收藏家、藝術批評家、策展人、博物館人員及參展畫廊都還不錯。而像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最好的畫廊都能來參展,說明大家都對此次展覽有所期待。而香港在這方面最大的優勢是藝術品交易是免稅的。這也是香港越來越成為期待中的藝術品集散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