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藝術節實踐活動斷想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9W

 一、活動情況

銀杏藝術節實踐活動斷想

銀杏受粉於春,成熟於秋。2001年10月,沉浸在濃濃豐收喜悅之中的我班全體學生,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裡,一起策劃、參與了首屆班級“銀杏藝術節”活動。整個活動分四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聚焦主題,明確要旨。首先公佈活動內容:我們將圍繞銀杏這一大家熟知的鄉土特產,舉辦一次藝術節活動。大家獨立思考後,再在班上討論:1.活動的形式。可以是文娛專場演出,採用舞蹈、聲樂、小品等,著力表現家鄉人民對銀杏的喜愛之情;可以是新聞釋出會,重點介紹銀杏的工業價值、醫學價值及銀杏綜合開發、利用的廣闊前景等;可以是銀杏園林藝術展覽,全方位展示銀杏在人們生活中所彰顯出來的美學內涵;還可以是銀杏用途博覽會,隆重推出以銀杏為主要原料的產品“標本”(如產品包裝)……最後本著貼近生活實際、易於操作的原則整合學生觀念,採用“品嚐--欣賞--感悟”的形式進行活動。2.活動的要求。本次活動應將要旨定位在“藝術”二字上。要用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來反映確定的主題,要用富有獨特性的眼光來審視具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要用富有鮮活生命的靈性來抒發自己對生活的感受。

第二階段:積極探索,分組籌備。活動形式確定後,由學生根據自身特長、興趣、愛好自願組成多個小組。廚藝組,和食堂師傅一起負責加工以銀杏為主料的食品;美術組、書法組,在生活中尋覓靈感,創作出一些高品位的書畫作品;詩文組,蒐集歷代文人墨客歌頌銀杏的詩詞曲賦,自己嘗試動手寫一些文稿;攝影組,走街串巷,深入鄉村拍攝專題片、照片;音樂組,從民間、史料館、農民文化娛樂中心、電視劇唱片中羅列、篩選一些與銀杏相關的歌曲,並努力學會、唱好;醫學組,查詢有關中醫藥書籍,採訪知名老中醫、果農等,蒐集民間土方,編撰銀杏醫學用途解讀本……在情趣的驅使下,大家忙得不亦樂乎。

第三階段:交流彙報,薈萃成果。“銀杏藝術節”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如期舉行。廚藝組學生身著白圍裙,頭戴廚師帽,儼然一個個大師傅,在學校西邊的銀杏林中臨時搭建的灶臺前忙開了。他們採用炒、蒸、煨、燉、燴、燒等多種烹飪方法,製成數十種美味佳餚。同學們邊品嚐銀杏美食,邊交流、觀摩、欣賞各組推薦上來的勞動成果。在這裡,學生的自身價值得到了充分的展現,眼睛裡流露出來的是好奇、驚歎、讚許、佩服……

第四階段:總結昇華,敘寫感受。這是活動的最後階段,形式是動筆寫。1.寫一份綜合調研報告,就銀杏管理、開發等方面,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送交有關部門。2.寫一篇活動後記,文體不限,只要是關於活動的見聞、心得、感受、想法都可以寫下來。

二、活動效果

伴隨著興奮、愉悅、嬉笑,歷時一個月的活動很快就結束了,然而滯留在孩子們心中的那份情、那份愛怎麼也抹不去。為了讓孩子們將那份美好的回憶保留下來,學校單獨開闢了一間教室作為這次活動的成果陳列室。關於這次活動的綜合效應,其實只要走進陳列室看看就知道了。展板上琳琅滿目地張貼著學生美術、攝影作品:一棵蒼勁挺拔的老銀杏樹下,一群天真爛漫的孩童正無拘無束地蕩著鞦韆,夕陽的餘輝映紅了張張笑臉;紅瓦白牆,果農們手提竹竿打銀杏,一輛輛卡車滿載著一筐筐銀杏奔向四面八方;男女老少扭著秧歌,唱著民歌歡慶銀杏豐收;嶄新的廠房裡,工人師傅們正在機器旁熟練地生產銀杏產品,“銀杏減肥茶”、“天然銀杏晶”產品包裝分外醒目……牆上井井有條地懸掛著學生的書法作品:有隸書“中國銀杏風靡全球,泰興白果獨佔鰲頭”,有行書“深灰淺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韻最高。未必雞頭如鴨腳,不妨銀杏作金桃。--南宋楊萬里贊烤白果之美味”……其中最讓人駐足的是一首學生自作詞,楷書“泰興美,最美是銀杏,春華秋實果累累,魚肥稻香水清清,公孫樂太平”,字型雋秀、靈動,詞美、字美、心更美。再看看學生習作的題目:《豐收的喜悅》、《我學會了炒菜》、《開展好一次活動真不容易》、《語文來自於生活實踐》、《泰興大白果飲食文化略考》、《泰興大白果醫用價值簡析》、《泰興大白果美學價值淺論》、《悠悠歲月情》、《我是一棵銀杏樹》……星星般多彩的題目,角度不一,內容各異,顯示了學生多方位、多層面的感受,充分表露了學生紮實的語文基本功及審美能力。這種教學效果是紮根在生活實踐中的,富有朝氣;是從芳香的'泥土中採擷出來的,富有生機。

 三、活動斷想

對於我們來說,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是第一次組織;對於學生來說,這是從未上過的“語文課”。儘管我們每一階段都做了充分準備,有的還備了詳細的教案,但我們仍然心中沒底兒。活動時間這樣長,學生可能碰到什麼問題,最後的收穫又如何,我們都心存疑慮。然而活動進展之順利、之熱烈,學生之投入,社會反響之好,都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語文實踐活動課是新時期、新課程標準下的必然產物。其崛起,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索:

其一,學習內容超越教材。

在這次活動中,老師沒有將現成教材作為學生學習的藍本,而是將他們置身於生活的教科書中,依據自己所要追求的、所想達成的目標,自由獲取資訊,蒐集資料,進行重組再創造,滋生出屬於自己的東西。這裡不光解決了學會而且解決了會學的問題。學生的收穫是巨大的,許多學生在活動中深有感觸地說:“在這次別開生面的活動中,我受益匪淺,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過去,我只知道死記硬背一些字、詞、句、段,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快樂過。在這樣的活動中,我總覺得渾身有著使不完的勁兒,總有一股流動的東西在上下湧動。”

在活動第一階段,學生完全是自己憑藉所見、所聞、所感歸納出活動的形式及要求。第二階段更是學生思維發散的階段,正是學生對生活獨特的感悟,才使得書畫、攝影、音樂、詩文等作品琳琅滿目。此間,學生積極探究的過程,就是學習語文的過程,成功的作品也正是語文教學效果一個方面的體現。

語文不僅僅是文字《語文》,生活中的一切,諸如待人接物、思想溝通,諸如日月星辰、風霜雨露、花草樹木,諸如詩書畫印、歌詞曲賦,還有形形色色的標語、廣告、題詩……大凡一切使用母語的文化,都應該是語文的組成部分。這些生活狀態的語文應該是文字《語文》的延伸和拓展。只有這樣,構建起來的語文大廈才是完善的,堅不可摧的。

其二,學習空間超越課堂。

充裕的時間是語文實踐活動課的翅膀,廣袤的空間是語文實踐活動的舞臺。學生只有在動態、多維的天地裡,才能把心靈深處的內在感悟轉化為一種精神產品,才能使人生多姿多彩,生命得以成長,我們的語文教育也才能產生“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系統效應。

回顧整個活動,我們沒有將學生侷限在35分鐘的課堂中,而是讓他們自主支配時間,特別是國慶七天假期,四個周的雙休日,學生們安排得有條不紊,或採風、作畫,或調查、記錄,或走訪、宣傳,或觀察、作文……讓我們定格這樣幾個鏡頭:秋風搖曳,樹影婆娑的銀杏林中,三四張大圓桌錯落有致地擺放著,一群天真活潑的孩子圍坐在桌子的四周,桌子中央擺滿了“白果燒雞”、“生炸白果仁”、“白果銀耳羹”……同學們吃著、說著:“‘白果雞丁’端上來了,白胖胖的‘銀杏果仁’、黃澄澄的‘辣子雞丁’、紅通通的‘胡蘿蔔乾片’,構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圖案。”“這道菜一定是‘揚帆遠航’。你瞧,一隻肥而大的鴨子亮著光背臥在湯盆裡,宛如一艘大船。旁邊凌亂散放著的白果像江底的礁石,幾根大蔥肯定是船槳。嗯!真想不到做菜也有如此美好的祝願。我一定要做勇敢的舵手,在人生的道路上揚帆遠航。”……這邊吃開始了,那邊節目也開始了。書畫組當場揮毫:“泰興美,最美是銀杏……”詩文組搖頭晃腦:“纖手仙姿,從悠悠歷史長河的神話裡,掬一串金燦燦的成熟……”音樂組引吭高歌:“屋前有棵銀杏樹,屋後有片翠竹林,屋後採來一枝竹,屋前樹上打銀杏,手中翠竹輕輕搖,銀杏樹下遍地金……”這哪裡是課堂?是食堂,是音樂廳,是書畫院,是藝術的殿堂!在這裡看到的只是無拘無束的遐想,看到的只是生命力盡情的釋放。

語文實踐活動超越課堂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挑戰,學生只有生存在超越課堂的“課堂”中,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

其三,學習評價超越常規。

任何教學活動都須給學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評價,語文實踐活動當然也不例外。然而,這次語文實踐活動,我們沒有沿襲、搬用傳統學科教學的考核機制,用書面考試來衡量一個學生的所得所失,在活動終結時打上一個分數,而是採用撰寫調查報告研究性學習心得等多元化的方式來評價,包括活動中發現、解決問題的態度、能力等。既要發現、糾正錯誤、缺點,更要肯定優點,讓學生品嚐到活動的樂趣。為了激勵和促進學生的發展,活動中我們設定了很多榮譽稱號,像“小小書畫家”、“小小歌唱家”、“小詩人”、“小作家”等,有時還適當給予物質獎勵。特別是最後階段的小結,通過暢談交流、當眾誦讀,推薦到校內刊物、校外報刊發表,學生又一次看到了自身的閃光點。

“銀杏藝術節”活動只是眾多語文實踐活動中的一次嘗試,雖然存在著許多不足,但我們堅信沿著灑滿陽光的語文教改之路走下去,必將有光明的前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