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作文5篇(精選)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5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藝術的作文5篇,歡迎大家分享。

藝術的作文5篇(精選)

藝術的作文 篇1

說句超實在的,我不是自戀,琴棋書畫我可是樣樣都會,(注意!是樣樣都會,而不是樣樣精通。)除了琴,我可都是無師自通,自學的。我媽咪,為了讓我有一項精通的,於是讓我學了一門古箏。這也成了我唯一門在課外課中的藝術系的了。

至今,我還能記得我第一次古箏考級時的糗樣。

記得第一次去考級是我九歲的時候,考4級吧!那天剛好趕上了三伏天,天氣熱得讓人恨不得窩在空調間裡縮著,而這樣惡劣的天氣也使我的心情格外焦躁,到達考級現場,我看見了我的老師,看到她,猶如在熱流中,吹來了一陣冷風,我迫使自己的心平靜下來。我往樓上走去,到了樓上以後,我一眼望過去,全是孩子,沒有一個我認識的人,這讓我的.心平靜很多,沒有人認識我,這樣就算出醜也沒有人知道!呵呵!我在心中笑了起來,弄得我的小心臟一抖一抖的!我開始包指甲,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著……

“XXX號陳煒煒,XXX號XXX……請這五位同學跟我進去等候!”我走入內間,我打了一個寒顫,哇!等級不一樣,待遇也不一樣啊!裡面居然開著空調,真涼快!跟外面的烈日炎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突然,我心中蹦出了兩個小人,一個說:“主人,裡面這麼涼快,我真不想走啊!”另一個人說:“這裡面太恐怖了,弄得我好緊張啊!我真想快點走啊!”在我與我的心魔糾纏時,我前面的人一個一個的彈完了,我終於迎來了,我最不想面對的事情。等我彈完後,我都不知道我剛才彈了什麼,我渾渾噩噩的走下了樓梯,老師問我緊張嗎?我居然不假思索地說出了違心的話,不緊張!

記得還有一次,我上課要學8級的曲子了,可是我沒書啊!老師竟然把她的書借給了我,還說,可以省點錢,我當時感動的,差點就淚盈眶了!

古箏,不僅僅是一門樂器,她也是有生命的,她是我的朋友!

藝術的作文 篇2

在我的藝術之路上,我對書法情有獨鍾。我十分喜歡書法、喜歡練字。在學習書法的道路上,我飽含著艱辛。曾經有過許多困難,有時也想過要放棄,但每次失落時,我往往會得到意外的收穫。因此,我一直在努力地練習書法,從而堅持了兩年。直到現在,我還在學。

沒有哪一條藝術之路是一帆風順的,我自然也不例外。書法最重要的就是那筆要穩,不然寫出的字就不那麼美觀了。現在,學書法的經厲歷歷在目:

在我很小的時候,每當春節來臨,院子裡的鄰居就會拿著對聯,興高采烈的把春年貼在了門上。還有人是拿一張紅色的紙,讓一些擅長書法的人來幫忙寫。那一個個筆畫連綿、蒼翠挺拔的字映入眼簾。時而跳躍奔舞,時而踽踽而行。也許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我就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書法是美麗儒雅的,祥和而又神祕的藝術靈魂,他深深地根植在我的生命之中。老師、父母對我人生的教誨,對書法領域的理解,我都永遠銘記在心。

在我練習書法的這幾年裡,我一直在堅持。是什麼力量使我有這般動力?是因為我知道,書法是一種很有用的東西,它可以引領我進入佳境;他可以幫助我走向成功的道路;它還可以給我帶來快樂的時光,從而使我更加熱愛它。從遠古開始,人們就是用書法來寫信寫的。一根細長的毛筆,把我帶進了一個我從未去過的時代。

通過老師對我的'教導,我明白了什麼是書法——一種藝術。而對於我來說這種特別的藝術是不同於其他的,從楷行草隸篆到現在的簡體字,他們經歷了都少風霜,我們很難想象。書法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文化歷史,是那麼悠久。書法的各種字型也是各有千秋的。篆書和隸書,古色古香。而行書流暢自如,正楷卻又端正無比,狂草竟是那麼的奔放。

默默地看著我自己寫的書法,真正感受到了書法的韻味在其中,也就是增添了許多的“味道”。看到“太陽”二字好想感受到了光和熱;可一見“月亮”二字好像一盞明燈閃著清理的光輝。“笑”字令人歡快,“哭”字一看就想流淚。“冷霜”散發出一種寒氣,“幽深”又讓我進入到寧靜的森林。書法可真是神奇,我為祖先們的神奇創造驚歎不已。

每當看著這抑揚頓挫的字型,同人的氣質又是那樣的相似。要不怎麼會有人說“字如其人”呢?看柳體,挺拔如峰。再看看王羲之的《蘭亭序》,又是清亮如溪。

我在書法中慢慢成長,舞臺如一爐火,練就了我的勇氣和毅力。

藝術的作文 篇3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單一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目標和自己的信仰。但是彼此之間又並不孤立,每個人周圍都有朋友、家人。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才能和諧便是讓生活成為一門藝術的根源。

把自己當成別人是藝術生活的敲門磚。無疑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私慾,學習與人相處,便是學習如何平衡個人私慾與他人利益之間的比例。有人說過,大多數的爭吵的根本原因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當我們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時候,怒瞪著的眼睛或許會立即黯然失神,拔高的嗓門或許會頓時啞然無語;因為我們會發現,對方的見解和觀點同樣情有可原,並不像先前聽起來的那麼無理取鬧。同時,我們也會意識到,只有站在多種角度,用辨證的眼光看待問題,我們才能做出最公正的判斷。

把別人當成自己是藝術生活的`墊腳石。電視裡常常報道愛心人士為貧困山區捐款的感人事蹟。而我們該做的,並不該只是在一旁拍手稱好,而是應該由人及己,把別人當作自己的榜樣,樂於行善。俗話說:“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當我們幫助別人的時候,自己也會是快樂的。為自己樹立生活榜樣,讓自己的身心得到滋養,並在實際行動中得以延續,也正是人生中的一大樂事。

把自己當作自己是藝術生活的標尺。每個人都會有夢想,而夢想也正是每個人努力拼搏奮鬥的動力。志向遠大固然是好事,但切記不可好高騖遠;而應該切合實際。生活中,有歡樂,也會有悲傷。當夢想的希望落空,失意難過也在所難免。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應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失敗。把自己當作自己,各個階段的能力總有極限,但不必太過逞強;只要心中的信念不滅,每個人都能不斷地突破極限,正所謂:“能力有限,潛力無限。”與此同時,我們也更要懂得,“得之坦然,失之泰然,爭之必然,順其自然。”的道理。惟有如此,我們才能順利地度過每個難關,迎接新的挑戰!

生活是一門藝術,它不只是吃飽穿暖,還有精神層面上的不斷修煉與成長;每次風風雨雨,總能不斷催促著我們慢慢蛻變快快堅強;這是一種超然,也是一種禪。而當我們學會了生活的藝術,那麼愉快的心情也自然會與我們永遠相伴相隨!

藝術的作文 篇4

書法,是“國粹”之一,是一門最古老的藝術。它從最初的甲骨文和象形文字,漸漸地演變為大篆、小篆、隸書,直至現在的草行和真書,併成為書法的主流風格。從古至今,書法一直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書法大家的珍聞軼事,也令人津津樂道。

秦朝李斯寫下的《泰山石刻》,是書法歷史上最早的傳世經典。此後,書法漸漸受到歷代文人的青睞,許多人研習成癖。其中最值得一說的就是東晉的王羲之。據說他家有一個水池,專門用來洗毛筆。久而久之,池水竟被染成了黑色,因而得名“墨池”。刻苦的練習,造就了他深厚的書法功底,才為後人留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名作——《蘭亭序》。全文行筆不激不厲,揮灑自如,收放有度,點畫從容而神氣內斂。自始至終流露著一種從容不迫,瀟灑俊逸的氣度,給人以高雅,清新,華美的藝術感受。從形質到神韻均成為後人學習行書的典範。

唐朝的張旭性格豪放,嗜好飲酒,常在大醉後手舞足蹈,然後回到桌前,提筆落墨,一揮而就。有人說他粗魯,給他取了個張癲的雅號。其實他很細心,傳說,他看到公孫大娘舞劍,感悟到了書法的真諦,創造了行雲流水的'草書風格。他的代表作《古詩四帖》,落筆力頂千鈞,傾勢而下,行筆婉轉自如,有急有緩地盪漾在舒暢的韻律中。他的字奔放豪逸,一氣呵成,給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在中國書法史上,還有許許多多的名家大師,他們的作品或龍飛鳳舞,或入木三分,各具特色,給人以絕美的享受,是中國文化的傳世瑰寶。

藝術的作文 篇5

世人單曉得有讀書的藝術,讀書的滋味。殊不知凡事皆須兩面觀,不可持之一端。人之於書,既可為“趣味”、為“嗜好”而快快活活地讀,亦可保持適度的間距、片刻的跳離而“不讀書”。

不讀書的藝術自然不是勸君目不識丁或只曉得“美眉”、“傳奇”,而是不讀無聊、無用的書,是善於對書的價值、品位做出判斷和鑑賞。故而我常對學生說,一冊在握,你應當機立斷該書是否值得一讀。倘若該書於你的面目的可愛、心理的平衡、品格的提升了無一用,則勸君立即棄之。人生苦短,哪來那麼多光陰消磨在精神廢品中。

不讀書的藝術,也是一種不唯書是讀的藝術。書籍固然是“遺囑的執行者,是所有時代、所有民族精神珍品無可責備的保管者”(尤里·邦達列夫語),值得我們與之對話。但我們畢竟屬於“這一個”時代,我們有自己的靈魂一隅,而不是被剃光了毛的猴子。不唯書是讀,是因為我們還想讀懂“社會”這部大書,也想讀透“自我”這本小書。倘若我們僅會吟詠“風聲、雨聲、讀書聲”而不諳世事、不曉自我,雖坐擁書城,卻畫地為牢,豈不成了他人的“再版”與“拷貝”?

不讀書的藝術從骨子裡講是一種“獨立思考”的藝術。叔本華曾主張“讀書僅僅是獨立思考的一個代用品”,“只有當你自身的才志枯竭時,你才應去讀書”。生活中我們時常遇見某些“讀書的種子”,被號稱“左右世界命運的十本書”之類的`書籍害成了“讀書的謬種”,失去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讀書”之根本宗旨在於使人的精神愈見完善,品格愈見高尚。若見了他人的“頭腦”、“文字”便叩頭,便膜拜,豈不是愈“讀書”,精神愈委頓,頭腦愈愚蠢?倒不如“不讀書”,或許還能撿回一個“真我”!在我們為“素質教育”鼓與呼的眼下,如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無疑應是讀書重中之重。

據說坐禪有三重境界,是謂“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繼而山不是山,水不像水;終乃山復是山,水還是水”。化而用之,人之於讀書是否也有三個層次:初入門者,讀書是讀書,不讀書是不讀書,分得清清楚楚,是為一層。“知入知出”者,則讀書是為著“不讀書”,而“不讀書”其實是將書讀薄讀化,懂得“學問皆在書外”,是為二層。到了“山復是山,水還是水”的第三階段,則恐怕人之於書,書之於人,兩者已渾然一體、難分彼此了。照林語堂的說法便是達到“靈魂轉世”的境界。倘若悟及此道,便是得魚忘筌,成竹在胸,也就不必拘於“讀書”或“不讀書”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