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音樂課堂溢滿美的旋律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8W

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沒有對各種音樂要素的學習,人們就不能理解音樂,而學校的責任就是為每個人提供通向音樂領域的鑰匙。與其他音樂要素相比,旋律在音樂中的地位最突出。旋律是音樂的靈魂,它體現了音樂的全部思想或主要思想,在音樂表現中佔有重要作用,因此,我認為應該在教學中以旋律為抓手展開教學,以下就來談談我的想法。

讓音樂課堂溢滿美的旋律

一、關注歌曲把握旋律之美

歌唱中旋律地進行有著抑、揚、頓、挫、高、低、強、弱、連、斷、收、放等多種表現手法,因此,我們音樂教師在備課中要深入感受旋律寫作中作曲家的作曲手法及內涵,深刻體驗歌曲旋律的情感,用不同的演唱方式把它表現出來,使學生學會生動歌唱。如:在教學《柳樹姑娘》時,歌曲的第1-8小節,旋律採用了模進手法,三度、四度、五度的跳進使得曲調舒展而又優美,形象地表現了“柳樹姑娘”在春風裡飄柔的姿態。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讓學生用連貫的聲音演唱,提示聲音不能太強,第二聲部只用了第一聲部的同音支聲,配以八分音符節奏及跳音的“啦”唱法,烘托出歡樂的氣氛,這裡就要求學生要用短促、跳躍、有彈性的聲音演唱,在第9-12小節,節奏突然緊縮,向上三度的模進,使旋律更為歡快,與之前形成了較強的對比。我們可以在教學中加入輪唱,提示學生這像是柳枝姑娘很愛美,它們在比賽看誰洗的頭最美一樣,讓學生感受旋律變化的同時也進行了二聲部的訓練;最後旋律又趨於平穩舒展,結束句在富有民歌特色的襯詞“啊哩”中歡快地結束。我們在備課中,要通過歌曲旋律線條及變化發展的邏輯,領會詞曲作家的感覺與意象、情感與思維以及創作的意境,以此才能帶領孩子真正走進音樂,動聽歌唱。

二、手段得當滲透旋律之美

1.通過發聲練習滲透歌曲旋律

個人認為發聲訓練是歌唱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是一種集體的聲音藝術,它包括如何使聲音靠攏、統一、集中。發聲是給學生的聲音作修整,為歌唱作好準備。美好的聲音能更好的表現旋律特點,為歌曲增添色彩,發聲訓練這一教學環節,也就短短三五分鐘,這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把發聲曲的風格特點、練習的音域範圍、音色的處理等等都要與歌曲相統一,引導學生有效率的發聲。如:人音版新教材第三冊的歌曲《大海》,我們可以引用歌曲的第一樂句的旋律作為遠處傳來的美人魚的呼喚聲,用“LU”哼唱,再設計“6?5?1?”的旋律來表現大海的迴應,用“MU”哼唱,並提示學生聲音從很遠的地方傳來。

2.通過設計律動感受旋律的進行

在歌曲中,不同的旋律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因此設計表現旋律情緒的律動也各不相同,如優美抒情的旋律用舒展的律動,歡快活潑的旋律可做跳動的動作,雄壯有力的旋律可用握緊的拳頭來設計堅定的律動效果。如:人音版新教材第三冊的歌曲《大海》,我們可以設計浪花的律動,第一步??聆聽伴奏,在每小節的強拍上做浪花律動,感受三拍子。第二步??再次聆聽伴奏,在每小節強拍做有高低變化的浪花,律動時手勢的高低變化與音的高低變化相結合。第三步??在聆聽伴奏音樂時,律動的浪花不是隻在強拍出現,而是用手勢“走”出歌曲前四個樂句的旋律線,在旋律線的波浪起伏中我們彷彿見到了寬廣而又柔美的大海,這個律動的設計還很好的提示了學生演唱時聲音、氣息要連貫,不能斷開。

3.通過節奏切入滲透旋律

節奏在音樂表現中,通過其輕、重、緩、急來表現事物內在變化的轉變過程,節奏具有刻畫不同音樂形象的功能以及烘托氣氛的作用。它始終是一種最富於動力的要素,與旋律相輔相成。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也發現,在聆聽歌曲時,學生都會跟著音樂拍打節奏。因此,我們可以以節奏為切入口,通過節奏來熟悉、理解、記憶旋律。

三、營造情境(氛圍)渲染旋律之美

歌曲的旋律富於歌唱性和抒情性,他的起伏變化、發展對比、高潮推進等,是最富有表現力與感染力的一種要素。他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神韻,是反映生活、表現情感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要讓學生深入感受旋律、體驗歌曲旋律的情感,從而來達到對音樂情感內涵的理解。如《搖籃曲》,它的特點就在於是用唯美的.旋律帶來的溫馨的場景,而《趕圩歸來阿里裡》它的旋律則是流暢、活潑、明快的,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的音樂風格特徵設計不同的情景教學,使學生加深對歌曲旋律的印象,讓旋律的特色之美留在孩子的心中。

我國學者錢仁康先生說過:“音樂可以用旋律的起伏、節奏的張馳、和聲音響的色調變化,在運動中表現感情的變化發展,這是任何語言藝術所不能企及的。”在音樂教學中,我們要用音樂的手段解決音樂的問題,要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告訴學生旋律、節奏、節拍等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使音樂課更具音樂性。當我們一步步走近旋律,用心聆聽音樂的心語,會發現孩子們正在為我們的音樂課而心動,讓旋律溢滿“美”的音樂課堂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