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讀書心得體會

來源:果殼範文吧 4K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書籍讀書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書籍讀書心得體會

書籍讀書心得體會1

最近,我認真閱讀《有效老師》,捧讀此書,我收穫很大。這本書所給出的教學上的許多建議,使我在原來教學中的許多疑慮一下煙消雲散。每次讀到其中的案例時,我不由聯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我會如故事中老師一樣對待如此的學生嗎?當意外發生時,當學生的行為已經超越了底線,我會如何呢?我會和故事中的老師一樣一笑了之,靈活地應付,還是會大發雷霆,以自己的威嚴壓載學生個性的閃現?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經在慢慢轉變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成為他們最為可親的朋友。

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教師只有再度作為學生,拿起書本,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其中講到“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師”呢?編者在《有效老師》一書中將影響教師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經典感言對於我們教師具有深刻的借鑑和指導意義。

本書中提到狄德羅提出:“教師要有豐富的情感——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不允許漠視學生的情感,因為教師的漠視就是一種摧殘,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傑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殘情感是絕對的蠢事。我們當以自勉——不論對自己還是對學生。”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在教學工作中,應關注全體,特別是對處在困境中的學生進行關心、鼓勵、幫助、引導,時常對他們報以“你真行,你真棒”的暗示,這猶如涓涓細流,流淌在學生心靈之間,讓他們享受到教育的溫暖,激發起求起的慾望。學生的茁壯成長,是我們教師不可推御的責任。

作為一名教師,要更新觀念、努力創新,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主動思考,虛心求教,肯幹、實幹,不斷在實踐中摸索總結,盡全力把工作做得細緻、紮實。同時,細心總結工作經驗,在摸索中前進。“昨天的孩子,課本是他們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們的課本”,身處課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師,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今天的教育?我想,我應該快樂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確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事業,面對自己的工作,面對自己的學生,全身心去研究課程、教材、學生、教法等,讓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備。抓住“課改”帶來的發展機遇,樹立較強的科研意識,走進新課程,刻苦鑽研課堂教學藝術,爭做善於吸收的學習型教師,善於研究的反思型教師,敢於探索的創新型教師。

其實,做名好老師的方法還有很多,只要我們有一顆善於發現的眼睛。只要我們大家都行動起來,從現在開始認清教師崗位職責,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我們的素質教育就不會落空,那麼,每一位教師都會成為一名好教師。

書籍讀書心得體會2

夢,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也做過各種各樣的夢,有美好的,有驚悚的,這些都是我們睡覺時做的夢。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大概是真的吧,想得多了就真可能會出現在你的夢中了。想了夢,夢了想,總不過“夢想”兩字。實現了的夢想,叫夢想成真;不能實現的就是——《黃粱一夢》了。

在唐朝開元年間,有一個窮困潦倒的盧姓書生,一年,他上京趕考,途中在邯鄲的旅館裡投宿,遇到了一個叫呂翁的道士,兩人相談甚歡。交談了一陣子後。盧生感到很疲倦,想休息一下,呂翁聽後,從衣囊中取出一個枕頭給盧生,說:“你睡覺時就枕著這個枕頭好好睡一覺吧,保你做夢稱心如意。”

說到這,也許就有人好奇了:這是一個神奇的枕頭嗎?真的那麼神奇?枕上睡一覺就真的能稱心如意?呵呵,也許吧,因為夢總是美好的。

此時天已晚,店主人開始煮黃梁飯。盧生便按著道士的說法開始睡覺,他很快睡著了。在睡夢中,他回到家中,幾個月後,還娶了一個清河的崔氏女子為妻,妻子十分漂亮,錢也多了起來。盧生感到十分喜悅。不久他又中了進士,多次層層提拔,做了節度使,大破戎虜之兵,又提升為宰相做了十餘年。他先後生了5個兒子,個個都做了官,取得了功名,後又有了十幾個孫子,成為天下一大家族,擁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然而到了80多歲時,他得了重病,十分痛苦,眼看就要死了,突然驚醒,才知是一場夢。

而這時,店主人的黃梁飯還未煮熟呢。盧生感到十分奇怪地說:“這難道是場夢?”呂翁聽了便說:“人生的歸向,不也是這樣嗎?”。是啊,人一生所追求的,也不過就是一場夢罷了。至此,“黃粱一夢”就這麼來了,比喻虛幻的事或渴望破滅了。

怎麼樣?是不是一個美夢?美好的生活,繁華一生,一夢就過完了。從故事裡,你知道什麼了嗎?是的,每個人都有夢,這是正常的,也是人生的一大動力,有夢想才會有動力去付出,去努力,去實現,這是無可厚非的,值得點贊。因為有所追求,才會有所付出,想要夢想成真,就必須為之努力付出,不然就只是“黃粱一夢”了。

但是,是不是什麼夢想都可以做呢?當然不是了,夢想是要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的,不切實際的夢想那叫空想。比如你沒心思學習,上課不是睡覺就是搞小動作,成績總是個位數,然後告訴別人說:“我以後要當科學家!”;再比如,別人唱歌是要錢,你唱歌是要命,五音不全的你卻喊著:“我是未來當紅的歌星!”。想想就覺得雞皮掉了一地。所以夢想,要貼近實際,不可偏離了現實。同學們,好好努力吧,不用做到,只要做到更好就行了,我們還來得及,因為你也不希望自己的夢想如“黃粱一夢”似的,“咻……”一聲不見了吧?

書籍讀書心得體會3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是一位的音樂家,他生於一七七零年。他的父親是一個不聰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他的母親是女僕,初嫁男僕,夫死後再嫁給貝多芬的父親。

一開始,人生於貝多芬就顯得是一場悲慘而殘酷的鬥爭。這是因為:貝多芬四歲時就被釘在揚琴面前,或者和一架提琴一起關在家裡,幾乎被繁重的工作壓死。十一歲,他加入戲院樂隊;十三歲,他當大風琴手。一七八七年,他喪失了熱愛他的母親。十七歲,他做了一家之主,負著兩個弟弟的之責,還要養家餬口。

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個雷雨的日子——先是一個明淨如水的早晨。僅僅有幾陣懶懶的微風。但在靜止的空氣中,已經有隱隱的威脅,沉重的預感。然後,突然間巨大的陰影捲過,悲壯的雷吼,充滿著可怕的靜默,一陣負一陣的狂風,《英雄交響曲》和《第五交響曲》。然而白日的清純之氣尚未受到損害。歡樂依然是歡樂,悲哀永遠儲存著一縷希望。快樂本身也蒙上苦澀與獷野的性質。所有的情操裡都混合著一種熱病,黃昏降臨,雷雨也隨著醞釀,後是沉重的雲,飽蓄著閃電。給黑夜染成烏黑,夾帶著大風雨,那是《第九交響曲》的開始——突然當風狂雨驟之際,黑暗裂了縫,夜晚在空中給趕走,由於意志之力,白日的又還給了我們。

這樣堅強的意志,讓我立刻想到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倫·凱勒,那位在聽力、視力和說話能力上都有嚴重障礙的重度殘障女作家!馬克·吐溫曾經說過:“19世紀出了兩個傑出人物,一個是拿破崙,另一個人是海倫·凱勒。”如果說,拿破崙是戰場上的勝利者,是叱吒於法國_時期的亂世梟雄;那麼,海倫·凱勒則是生活的勇士,是拒絕向命運低頭、立志去除人生黑暗的光明使者。

在海倫·凱勒88年的人生歲月中她僅在生命的頭十九個月擁有光明和聲音,之後海倫凱勒就跌入了黑暗與孤寂之中。但是她卻在老師安妮·沙利文的教育和幫助下,憑藉著堅強的意志和頑強不屈的奮鬥精神,克服了與外界溝通的障礙,學會了讀書、寫字和說話,並在24歲時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四年的學業,成為歷第一位獲得文學博士的盲聾人。

貝多芬的一生也同樣幾乎都在和病魔糾纏和戰鬥,一七九六年至一八零零年,耳聾已經開始它的嚴刑逼供,耳聾對於普通人來講是半個世界的死滅,而對於音樂家來說是整個世界的死滅,但是他打算重造這個已經死滅的世界,漸漸的,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但是他自己光靠著堅強的意志和他的天才,就完成了那麼多偉大的創作,當我聽到《命運交響曲》的時候,就會覺得這是多麼像貝多芬的人生!還有那古典的悲劇——《第五交響曲》;那夏日的神明的夢——《田園交響曲》,還有他自己認為他奏鳴曲中最有力的,從莎士比亞的《暴風雨》感悟得來的《熱情奏鳴曲》······

當我們聽到貝多芬的這些著作,不要忘記,這是永垂不朽的音樂巨人——貝多芬的創作!一個非常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用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但是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製造成歡樂!

通過《貝多芬傳》,我瞭解到了貝多芬坎坷而偉大的人生經歷,以及他面對各種苦難時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勇氣和不懈的拼搏,也正因如此成就了他偉大的音樂人生!凱倫海勒也是這樣,還有其他很多的人也是這樣。

這讓我認識到,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能輕易退縮,要拿出勇氣,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努力堅持向前,只有努力去做了,才有可能達成自己的目標!這個拼搏和堅持的過程可能很痛苦,但只有經歷了這樣的痛苦,才能享受到成功的歡樂!

書籍讀書心得體會4

本次學習,最大的收穫是:第一次聽說一個全新的名詞——群文閱讀。兩位老師從群文閱讀角度向我們展示了另一種閱讀形式,給我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閱讀課堂。於教授細緻的分析了群文閱讀的內涵。

所謂群文閱讀就是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後教師和學生圍繞議題展開閱讀,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王曉娟老師執教了《謝爾詩中的"不可思議"》。王老師不緊不慢,自然親切的語言,聲情並茂地朗誦,帶著孩子們在詩中想象畫面,發散了孩子們的思維,孩子們感受了詩歌的快樂與"不可思議",讓孩子們認識了一個充滿童趣的謝爾。四川瀘州的國小語文教師吳群執教了《孫悟空成長的啟示》,細緻的分析了孫悟空的成長曆程,孫悟空從一個狂妄自大的石猴最終成長為成熟穩重的鬥戰勝佛,其中經歷的酸、甜、苦、辣,低谷與高潮時他的心理成長變化等 .在教師生動幽默的語言中,更是激勵著孩子們去大量閱讀,享受閱讀帶來的思維碰撞,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通過學習我對群文閱讀有了新的認識, 落實"群文閱讀"的前提是選好文章。教師要結合教材及課外讀物,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多文字的閱讀內容選擇,進而才能進行多個文字、同一個議題的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大量的去閱讀,去尋找同一個主題的文章,對大量的文章篩選之後給學生去讀。這樣有針對性的閱讀指導,可以拓寬孩子的閱讀視野,引領孩子的閱讀生活。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有利於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

此次素質講壇群文閱讀研討活動,帶給我全新的思考,要想給孩子一碗水,自己必須先有一桶水,要想上好群文閱讀課,教師必須付出大量的精力去備課,去讀書,然後帶領孩子去讀書,用閱讀給孩子們帶去快樂,讓孩子們沐浴在書的芳香裡——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書。

書籍讀書心得體會5

“書”,我們再也熟悉但是,課桌上的“餐具”,天上的“太陽”,生活中的“水”,我們的“心臟”。書是我們精神中的“鈣鐵鋅錫維生素”,幫忙我們的精神“茁壯成長”。它比金子還寶貴,讓我們慢慢的品味,細細的品嚐······

每個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斷提高,與其始終如一的學習是分不開的,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知識是沒有窮盡的,堅持學習讓人始終處於不敗之地。反之,沒有知識的不斷補充和積累,人便會落後於時代。歌德說過,誰落後於時代,就將承受那個時代所有的痛苦。個性是在現今知識爆炸的年代裡,不能接觸新的知識便會被時代所淘汰。

偉大的文學作家茨威格以前說過:“書籍是任何一種知識的的基礎,是任何一門學科的基礎的基礎。”讓我們仔細認真的每一本書,為我們的學習打好堅固的基礎。

書是困難時的一雙手,是乾渴時的一股甘泉,是機器上的一臺發動機。或是說,只有他才能使我們的血液流動,促進心臟的呼吸,只有他才能使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要“讀好書、好讀書、讀好書”把冰心的言論銘記在心。

記得那時一次暑假,讓我與書結下了一段不解之緣,一段難以忘懷的歲月。

在書店,我購買了一本《楊紅櫻科學童話全集》。在這本書裡,以一個個小動物來敘說地球上的每一個生物。“神犬探長”、“青蛙博士”、“波卡”、“小窪人”、“米奇”、“鴕鳥巴巴”,以一個個特殊身份來敘說出地球上的每一個動物。不僅僅這些,還有密切關係著的食物鏈,每一個動物的生活習性,正是我們擁有一個可愛的地球母親,才找來了許許多多的生靈。

正是因為我們的生活這樣,所以我們更要保護我們這可獨一無二、璀璨而又閃亮的明珠“地球”。在我們的身邊,破壞地球母親的實際隨處可見,到處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亂砍亂伐樹木、工業汙染,每當這些人一活動,我們的地球母親便會受到一次嚴厲的打擊。前一段時光,中國出現乾旱,就是因為水迴圈被遭到嚴劣的遏制、嚴重的打擊,使地球無法降雨,乾旱面積越來越大。讓我們發出內心的吶喊,讓地球不再變得的烏煙瘴氣、黑色渲染。只要我們每個人進一份力,十三億中國人的心聲將一同想起,一齊飛舞!讓我們保護環境吧!讓地球重還舊貌,但還要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同學們,行動起來吧!不只是你、他、她而是十三億堅強不屈的中國人民!讓我們再次站起,把我們大家庭---地球搞得乾乾淨淨,不再有任何的瑕癖,真正成為全中國、全世界的一顆閃閃的紅星。讓我們行動起來,不被惡劣的環境所屈服,站起來!當國旗再次升起的時候、國歌在此再次響起的時候,那就是我們見證輝煌的一刻!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不被垃圾薰倒,使我們再次佔領高地!同學們,站起來,穿過這道障礙,這時,歷史將由我們來焊接,歷史的詩篇將由我們譜寫,勝利的明天屬於十三億堅強不屈的中國人民!所以我們要倡導並支援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一個稱職的教師,以帶動教育事業的蓬勃健康的發展!

書籍讀書心得體會6

五千年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而悠悠文明長河中,璀璨至今的依然是那顆“星”——儒家的《論語》。它代代相傳、歷久彌新、永垂不朽,它就是一部經典,我的成長因它而精彩!

說起《論語》,那可是家喻戶曉的一部經典作品,不僅在我國廣為人知,更是舉世聞名。它是儒家的核心著作,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記錄。古人曾雲:“半部論語治天下。”而且,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多也體現出了《論語》中的禮教思想。由此可觀,《論語》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

因此,這更加深了我想去閱讀它的渴望。於是,我漫步到《論語》的世界裡,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祕、陶冶自己的心靈。讀後,其中的很多句語錄都深入我心,影響我至今。

國小的時候,我並不是很注重學習。雖然我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老師的問答互動,會動腦思考,可是卻很少做筆記,課本十分地嶄新,裡邊除了印刷文字就如同豆腐一般白花花的。結果,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也得到了我的“報應”,那就是複習時總是無法回憶起老師上課所講的知識點,於是成績總是處於中等偏下的水平,彷彿一株枯苗不見長勢。到了大學後,由於學業競爭的激烈,我終於明白了成績的重要性。於是我上課就一直埋頭做筆記,不肯放過一毫秒,就好像頭頂千斤重,抬個頭都不捨得。可是成績卻還是不怎麼理想,而且雖然做過筆記,但都好像是走個形式化,滿足自己的視覺需求,卻從未自己動過腦筋自己思考。這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警示了我。它告訴我只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只思考卻不學就會陷於困境之中。這清楚地反映出我當時的狀況,讓我明白了要把學與思結合在一起,兩者缺一不可,這樣的話,即使是事半也會功倍的。對啊!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馬上調整了自己的學習方式:當老師講解例題、重點時,我就應該放下筆抬起頭仔細聽講、認真思考;當老師停下讓我做筆記時,我再拿起筆書寫。果然,經過了幾個月的調整,我的成績逐漸有了起色,直到至今也受益匪淺,在年級里名列前茅!

這時,雖然我的成績有了較大的起色,但是在方面卻又出現了問題。

我和一個相處得不錯的朋友鬧起了矛盾,彼此之間相互指責,把事情鬧得沸沸揚揚的。後來,因為不想再爭執下去,我主動向她提出了道歉,可心中卻還是憤憤不平,不能釋懷。也許她也是如此,於是我們之間又進行了不約而同的“冷戰”。但是,她的家長一直在調整她逃避的心理,希望她能放下往事與我重歸於好,她也明白了,也想要重拾我們之間的友誼,便趁著學習之餘主動來找我互動。時間一長,我的心竟有些被觸動了,就要被她堅持不懈的關懷所感化,卻又礙於自己的面子,無法釋懷往事。這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猶如雪中送炭,幫助我去解決這塊心結。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愉快嗎?是呀,她如此大度地選擇忘記我們之間的不悅,不管自己是否能成功,努力地想重建我們之間友誼的橋樑,態度非常的誠懇,若我還計較這件事、避之門外,不就顯得我是個小肚雞腸、心胸狹隘的小人嗎?於是,我慢慢地主動與她多起了互動,並且在學習上互幫互助,有說有笑,呈現出一派和諧的景象。我的心結也慢慢解開,踱步時如踩在雲朵上輕鬆。

《論語》不愧是大名鼎鼎的我國的藝術瑰寶,其中的語錄幫助我改正了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行與為人處世的。讓我明白了待人要友善,共創和諧的社會環境;並且要掌握好學習的方法,為國家大大小小的建設積極做準備,使自己的底蘊豐富強大、瞭解更多的知識,這樣才能承擔起自己在國家中應盡的一份責任,成為國家棟梁,能夠強國盛國。這正是我身為一名中國學生說“愛國”的強烈體現。

書籍讀書心得體會7

時間過得飛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幾年了。送走的學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樣,也體會到了作為教師的酸甜苦辣。總覺得現在的學生真是越來越不好管,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曾幾何時漸漸和瀟灑自如越離越遠,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課。

前不久看了《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一書,思緒萬千,感慨不已。既感嘆其教育思想的時代性和切實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針對性、多樣性,回顧這些年的教育教學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為人師,為何一些簡單不過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運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為看魏書生書的同時時常徘徊在腦海中的問題。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我們的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只有瞭解學生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綜觀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師、教育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知人之明,能察覺學生思想深處的奧祕,能觸控到學生感情的脈搏,他們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關的。也只有這樣的教學,對於教師和學生來說才是一種幸福和享受。反思過去,作為教師,自己的責任心很強真是把他們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對他們嚴格要求,關愛有加;可是今天想來,自己對他們又瞭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時間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樣與他們聊天、談心,真正走進他們的心靈?

在瞭解學生方面,我們也往往是從學生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的表現上簡單的瞭解和簡單的評價學生,對那些上課認真聽講,下課也不調皮搗蛋的孩子老師當然是越看越喜歡,也自然給他們的機會多一些;而那些所謂的“不討人喜歡的孩子”有時就被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長此以往,孩子的發展當然是越來越失衡。這些都是我們所不願看到了。因此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特殊規律,而且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普遍規律,不僅善於把精力花在偶然的個別事件的處理上,更善於把主要精力用在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問題上,從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學了魏書生的有關理論,現在漸漸認識到了學生的心靈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好學生和後進學生的區別只在於頭腦中是非,好壞排列的順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為後進同學上進心的幼苗小而枯黃,有的常常被壓在石頭下,才更需要教師的同情、關注和扶植。懂得了這些理論知識,我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加以運用,果然效果明顯,某些平時不聽話的同學,調皮的同學經過一階段的努力,都有了較大的進步,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諧了。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髮展,教師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斷地變化。以前教師說的,學生就得無條件的服從,無條件的執行老師的安排。現在我們更多的是關注人文性,也在不斷提倡“人性化服務”。說到底其實我們的教育更應人性化,我們一直在說: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說話,就是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老師也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學生的今天就是老師的昨天,學生犯了錯誤時的心情,老師通過回憶自己當年犯的錯誤時的心情就能認識更真切一些。這就是魏書生說的“用回憶的方法去感知”。

讀魏書生的書是一種享受,讀魏書生的思想是對自身思想、靈魂的提升和昇華,讀了魏書生的書才知道什麼是教書育人,什麼是為人師表。

書籍讀書心得體會8

《玫瑰與教育》是竇桂梅老師的教育隨筆集。這本書記錄了她最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家長、作為一名專家對教育顯現的種種反思,和其他一些書籍相比它沒有長篇大論的教育理論、理念論述,而是記錄了她對教育教學的積極的態度,以及對教育的無奈與困惑。

剛拿到這本書,就對書名感到好奇,讀來原來玫瑰是她在“教育線上”的“國小教育論壇”的網名,是桂梅顛倒過來的同音“玫瑰”。她說:“作家冰心只鍾情於玫瑰,冰心老人認為玫瑰有刺,那是風骨,玫瑰的芳香豔麗就是冠豔群芳。”“現在,我已用玫瑰的含義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樣對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愛、互諒’;像‘8朵’玫瑰那樣懷著感恩之心對待‘關懷及鼓勵’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樣學會在現實中‘忍耐與期待’;像‘20朵’玫瑰那樣,‘一顆赤誠的心’對待自己的人生;像紅玫瑰代表的那樣,對教學付出熱情和真愛;像黃玫瑰代表的那樣珍重自己,祝福別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樣,感受心靈的真實和獨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純潔一樣,一輩子擁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溫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藍玫瑰的善良……愛事業如同熱愛我的生命一樣。我曉得,要把個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見竇桂梅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奉獻之情,我不禁為她的滿腔激情而動容。

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樣絢麗和高貴,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個吉林師範的中師生,先從吉林一實驗國小,再到北京,而且當上了北京清華大學附小副校長,其間受到過國家政治局的接見,參加過國家教育報告團,出版了不少教育專著,這些成就肯定包含著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對她的付出的彙報。從她對自己的成長和成名的描述,雖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堅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後,所做的許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讀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夠在大庭廣眾中大聲朗讀,能讓讀者不僅聽見聲音,而且還能看見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見了竇桂梅的爽朗而熱情的笑貌!她說:“無論如何也要“擠”時間也閱讀,並用筆促進自己的思考——這是促使自己成長的科學途徑。”“寫作,記錄著我教育生命一次次開花的軌跡。”詩意的語言,真切而熱情,文如其人。

“愛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這是竇老師所喜歡吟誦的詩句。作為一個從事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字裡行間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對文學的愛好,並時常有意識地扮演著“拉近朋友、學生親近母語、親近書籍”的角色。更讓人感動的是:她此舉目的竟是“讓人在親近文字的腳步裡抓到愛。”

品味這朵這芬芳的玫瑰,她為我們每一個熱愛教育、獻身於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樣。

書籍讀書心得體會9

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一種花,向日葵。其原因並非它產有瓜子,也並不是因為它的體格壯碩,真正打動我的,是向日葵那種蓬勃向上的生機和永遠向著太陽盛開的性格。

生命從不卑微,哪怕是一朵即將凋零的花,曾經也綻放過美麗的瞬間。曾經有一個偉大的女性,她被殘酷的命運地丟棄在理黑暗而無聲的世界裡,與世隔絕。她的世界只有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

第一天:我要透過靈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勵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溫厚與心懷感動的人們。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變成白晝的動人奇蹟。

第三天:我將在當前的日常生活中度過,到為生活而奔忙的人們經常去的地方去體驗他們的快樂、憂傷、感動與善良。

她的生命就像向日葵一樣,經得起風吹雨打的考驗,永遠向著明亮那方。作家馬克·吐溫曾經這樣誇獎她:“19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崙,一個就是海倫·凱勒。”能和戰無不勝的英雄拿破崙·波拿巴相提並論的女性,可見的海倫是多麼的了不起啊!她用不屈不撓的奮鬥之筆,譜寫了她那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她的一生不僅載入了歷史,同時也在向命運宣告:我要打敗命運!

安妮老師是海倫·凱勒思想的解放者,而海倫則是我思想的解放者。

杜甫曾感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那種快感是多麼酣暢淋漓啊!我也蠢蠢欲動,想要一飽爬山的樂趣。

剛到山腳,抬頭仰望這山頂,在雲層的上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顯得那麼遙遠。我飛快地奔上臺階,蹦跳而上。一階一階一階……不想通往山頂的旅程。時間在我的爬山中滴滴答答地流逝,汗水也在我的爬山中滴滴答答地往下滴。捏一把汗,溼了手,我不禁打起了退堂鼓,但轉念一想,我是衝著登上山的頂峰而來的,又怎麼可以知難而退、不戰而敗呢?一鼓作氣,我又一步一步地開始奮力向上爬。抬頭向上一望,曲曲折折、漫漫長長的石階,我又不禁灰心喪氣了,對這座山發起了牢騷。雖然說我爬得山,比不上泰山那麼高,但是,爬起來也很累,所以一直有人從我旁邊走過,我也逐漸落在了隊伍後面。

這時,一陣山歌大合唱突然響起,我看見一群膚色較黑的挑夫一邊,一邊挑著擔子,邁著輕快而又敏捷的步伐向上爬著,似乎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肩上挑著是上百斤的擔子。我和這一行人成了鮮明的對比,連流淌著的汗珠彷彿也在證明“我是溫室裡的花朵”,想到這兒,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了。

剎那間,我頓時恍然大悟,明白了海倫凱勒的真正用意,不用怨天尤人,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我要像一株向日葵一樣,讓生命向著太陽,轟轟烈烈,洋洋灑灑地盛開!

書籍讀書心得體會10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為什麼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我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為我討厭這個老師。為什麼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我的教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為什麼好呢?好在哪裡?”“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時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書籍讀書心得體會11

我讀過有關誠信的書很多,如《曾子殺豬》《郭沫若與芭蕉花》《國王的花種》……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和感動的是《賣火柴的小男孩》。

《賣火柴的小男孩》講述的是這樣一個:一位有錢的紳士在深夜回家的路上,被一個衣衫襤褸的小男孩攔住,讓這位紳士買他的火柴,紳士由於沒有零錢,不想買,但小男孩卻說:“我去給你換零錢。”於是小男孩拿著紳士的錢走了,而紳士等了很久,小男孩也沒回來,便以為小男孩騙了他,只能無奈地回家了。然而第二天,紳士在工作的時候,有個男孩找來了,這個男孩比昨天的男孩矮些,穿得更加破爛。這個男孩一見紳士就道歉:“先生,對不起,我們沒能按時把零錢找回給你,現在我哥哥讓我送零錢來給你”。紳士經過了解,知道昨晚賣火柴的小男孩在換零錢回來的路上被馬車撞成了重傷,在家躺著。儘管這樣,還沒有忘記找錢給紳士,並叫自己的弟弟送來,這份誠信感動了所有人。

讀完這個故事,我深受感動,賣火柴的小男孩儘管生活貧困,並且被馬車撞成了重傷,走不了路,但仍堅持讓自己的弟弟送還該找的零錢,不因為生活的貧苦而失信他人,這是多麼難得的優秀品質,值得我好好學習。由此,我想起了有一次,奶奶給我五元錢去買早餐,由於當時吃早餐的人很多,我買了一碗小肉雲吞,要3元錢,店主找錢給我後,我連看都沒看就拿著打包好的早餐回家了,回到家一看,店主給我找了7元錢,當時我很高興,心想:“這回發財了,既有早餐吃,又賺了2元錢,好開心啊”。可吃完早餐後,我高興不起來了,我想起了老師和媽媽的話:誠信是一個人的財富,不貪小便宜更是一種美德。想到這裡,我為自己有貪小便宜的陰暗想法羞愧得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躲起來。於是我連忙放下手中的筷子,拿上多地的錢,獨自來到早餐店,如實地把錢的來歷告訴了店主,並把錢給回了他。

我的一舉一動被旁邊吃早餐的人知道後,都用讚許的目光看著我,我如釋重負。早晨的陽光透過路邊的綠樹,照在我的臉上,也照到了我的心裡。

再次閱讀《賣火柴的小男孩》,我深深懂得了誠信可以讓人心靈高貴,也可以讓人胸懷寬廣,內心充滿陽光。

書籍讀書心得體會12

為了深化“法律進機關”活動在***公司開展,不斷增強依法管理和服務社會的能力,不斷提高公司各級領導幹部依法決策和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公司黨委中心學習組把《六五普法—領導幹部法律知識讀本》選為“一季度讀一本書”必讀書目可謂很有必要,很是需要。經過認真閱讀該書,我的法律法規知識得到豐富,我的依法服務意識得到提升,我們中鐵二十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在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方面成效顯著。

通過對本書的學習,我的法律法規知識得到豐富。通過對本書第一章《總論》、第二章《憲法》、第三章《我國的基本法律概述》等章節的學習,進一步堅定了我對法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的信念,提高了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形成了我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習慣。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最高權威和法律效力。通過對憲法全面深刻理解,使我充分認識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進一步增強了我的憲法意識、公民意識、愛國意識、國家安全統一意識、民主法制意識;樹立起了國家一切權利屬於人民的觀念、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觀念;只有形成崇尚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權威的良好氛圍,使憲法在全社會得到一體遵行,國家的各項事業才能健康發展。

法律體系是一個國家法的內在結構。20xx年3月,吳邦國委員長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鄭重宣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所取得的一項重大成就,實現了依法治國的歷史性跨越。通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的重要意義、基本經驗、基本構成以及基本特徵的學習,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是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經驗制度化、法律化的集中體現,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體現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要求。不管是學習《憲法》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知識的學習,我得到的不僅是法律知識的豐富,更是今後學法守法用法社會行為的形成。

書籍讀書心得體會13

教師節前夕,收到了在煙臺工作的一名學生送給我的禮物——尹建莉老師寫的教育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看了這本書,身為人母又身為人師的我,被書中的內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動。看的時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讓我發現,原本我們一直認為正確的教育方式,事實上是完全錯誤的,從而大大地貽誤了我們的孩子。

該書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她16歲的女兒參加大學聯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這到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們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作者女兒從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樂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們能感受到女兒所有的一切絕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績都來自於這個細心又有智慧的媽媽的教育。

文中:“年輕的父母會得到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後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著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別,就是後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

關於家庭教育,我們承認,孩子家庭教育的影響遠遠大於學校教育。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媽媽也是一位老師,書中記敘了許多,作為一位充滿良知又懂教育的媽媽,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險”抵抗女兒學校老師的不良教育。比如為了和女兒一起抵抗老師的“暴力”作業,她替女兒寫了幾年的家庭作業。為了抵抗老師不正當的處罰,她寧願女兒再次接受處罰,也不讓女兒做本來就是錯誤的事情。

雖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書,但我認為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書中記敘了許多事情再次地證明了作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從愛、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場出發,任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為優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問題是,當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總是在犯錯誤,永遠達不到自己理想的時候,我們願不願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我們願不願意向孩子承認或向自己承認“我錯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勇氣或不願做出這種反思,我們就不要奢望我們的孩子會有所改觀。甚至我們有的家長或老師對孩子不滿了,非打即罵,打罵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簡直無懈可擊。書中說:“打孩子是一種陋習和惡習。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無論財富多麼豐厚,地位多麼顯赫,學問多麼高深,打人的理由多麼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這一瞬間,你以為自己強大而正義,其實是缺少理智,恃強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從體力上給自己找平衡--------在愛的名義下施暴,此時此刻你的行為如此粗野,不過是個穿西裝的野人。”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感受,它讓我越來越深刻的反思,我們作為老師在做學生工作的時候,總是在強調“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問心無愧。”良心和愛固然是必須的,但這畢竟主觀,而且我想這也是一種比較自私的想法,畢竟你主觀感覺的是對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們再煞費苦心,也是失敗的教育。我們要求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我們作為老師有沒有樹立起作為老師的理想;我們要求孩子從小認真學習,我們作為老師有沒有把“教育”作為一門功課來學習,如果我們沒有,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我們的孩子。作為一名老師,我們總是在強調一些客觀因素,國小老師說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國中老師強調國小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國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為學生的行為負責。如此,孩子便長大了,真的成為禍害別人的人了。誰為他負責呢?我們應該為此感到憂慮。沒有道德敗壞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們沒法改變無法改變的事情,但我們可以讓每一個到我們手中的孩子感覺到幸運,要知道他已經不幸很久了。

作為一名老師,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無知和無能。回想自己十幾年的教師生活,許多事情感覺力不從心,我們總是寬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錯誤,可我們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們犯了錯誤可以改,可我們孩子的生活卻永遠不能夠從頭來過。

書中說“現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我們從來不否認一個溺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所以我們也從來不否認作為一個良苦用心的老師對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這遠遠不夠,如果我們真正能夠愛孩子,那就從改變自己做起,從加強自身的學習做起。

書中說“不是所有成為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為老師的人都會做老師。教育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作為一名老師,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力不從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學習,不斷地提高才是我當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書籍讀書心得體會14

這段時間,我讀了《現代音樂教學理論與方法研究》這本新理念的教學用書,鄭莉教授在書中說到:多年來我國的“雙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使人走入了誤區,嚴重者甚至泯滅個性,缺乏情感,使孩子的內心世界變成迷茫乃至蠻荒地帶。而在21世紀基礎音樂教育中,我們應該擺脫此現狀,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就是以針對人的生存環境、人的生長過程、人的情感世界、人的個性潛能、人的創造智慧與人的合作交往能力為基本內容的教育。而綜觀中外教育書籍,凡是大教育家,無不提倡“以人為本”的思想。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認識你自己。”人的明智就在於認識作為個體的自我和作為群體的人類。那麼,創造了音樂藝術的人類必然想要知道:音樂,到底是什麼?音樂與人生究竟有什麼關係?人的成長和發展為什麼需要同音樂聯絡在一起?沿著這個思路探求下去,我們就會進一步聯想到:音樂教育又是什麼?以及它們對於人和人生具有何種意義等這樣一系列重要的問題。我認為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我們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音樂教學中傾注人文關懷,讓音樂教育迴歸人本,使音樂教育貼進生活。

首先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教學過程就是教師運用多種手段“刺激”學生的過程。其目的就是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發生“興趣”。兒童心理學認為,國小生的注意不穩定、不持久和興趣密切聯絡,興趣常常是引起無意注意的重要源泉。我們要把日常音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保持密切的關係,使其內容、方法、學習方式等引起學生們的興趣。

其次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對音樂的表現、創造、欣賞等過程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理解和感受。讓他們在體驗中產生感情的共鳴,使孩子的精神世界與情感世界都得到昇華。課堂上,教師眼笑眉開,學生就會燕舞鶯歌;教師柔情似水,學生就會情深似海。有了情感的碰撞,就會有共同品共享音樂的愉悅,就會有曼妙豐盈的心路歷程,就會有放飛靈性的生命歡歌。人文關懷如新鮮空氣一樣滋養著孩子們的心扉。

再其次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人沒有個性,就沒有藝術的生命”。我們必須看到音樂是個性化非常強的藝術形式。而我們培養的學生也應該是充滿個性的。我們應重視並尊重學生的審美個性和獨創性,支援和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使每個學生真正學有所長,各得其所。

最後,“音樂與人”的問題的提出,使我們有可能站在更高的層次上研究和探索音樂教育的奧祕。因為人與音樂的關係實在是太密切了。人類全部歷史的經驗表明,無論哪一社會,哪一正常個人都不能沒有音樂。音樂在客觀上是人們所必不可缺的,也就是說人類有對音樂的需求。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音樂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社會發展、個體發展以及教育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真正的音樂一定是最貼近生命本質的聲音。音樂之所以能打動人心,完全在於對生命的那種真誠和執著。音樂就是這樣與人和人生緊密聯絡著,以人的生存意識為中心,反映人的本質,展示人的心態,塑造人格。

基礎音樂教育要實現“育人”的目的,需要解決一個重要的觀念問題:真正把美育作為目標,體現以審美為核心。音樂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過美育的方式實現的,因此,音樂教育的全部過程應是一種自覺的審美過程,應貫穿著所有的審美因素,並應以美感的發生為根本內容。這樣,在長期的、多次的美感發生和發展中,音樂教育才會影響學生的情感狀態和意向,形成審美情操,從而完善了人格發展。對於音樂教師來說,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幫助學生髮現美感。對於中國小生來說,音樂教育的魅力並不在於知識、技能的傳授,而是表現在啟迪、激勵、喚醒、感染和淨化等效應上。所以給書的最後觀點認為說,基礎教育階段的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所以我們的音樂教學決不是培養幾個音樂家,而是促進學生多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

在這樣認識的基礎上來探解音樂教育的真正含義,會給我們增添許多有益的啟示。據此,該書認為:音樂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項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喚醒、聯絡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過對人審美能力的發掘和培養,通過建構人的審美心理結構達到人的心靈陶冶和人格塑造。”

我希望傾注了人文關懷的音樂教學能讓音樂走進孩子們的心靈,讓音樂屬於每一個孩子,讓他們的清純之田萌發出嫩綠的音樂之苗。

書籍讀書心得體會15

這次聽劉憲華“主題閱讀”的課讓我大開眼界,領略了不同的授課方式。下面我就我自己的感受,談談我的體會。

1、主題閱讀明確了學習的目的,學生帶著主題來閱讀,激發了學習的興趣。主題閱讀的心基礎是學生的興趣,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自己喜歡的,才有可能廣泛地去閱讀。學生只有明確了學習的主題,才能深入地去研究,才能通過閱讀找到其中的快樂。 從小就培養學生的這種文化底蘊,其妙處不僅僅在於多認字,更重要的是一種人生的沉澱。這種嘗試有時候是膽量的問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2、主題閱讀有力地開發了教材,讓學生有書可讀,讀得全面。經濟時代和網路時代的到來,文字的地位在慢慢下降,學生越來越不愛讀文學作品。教育部門雖然已給中學生提供了許多“文學作品必讀篇目”,但真正去讀過的同學很少。

讀書已經不再成為需要,而那些必讀篇目也成了學生心上的一筆筆債務。如何改變這種狀況,讓學生從文學作品中吸取有益的營養,成了當今中學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大問題。“主題閱讀”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可以藉助一本書瞭解一個主題的,藉助一本書讀很多篇書,藉助一本書豐富閱讀積累。

3、語文主題學習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幫助。它給學生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充分調動學

生主觀能動作用,並且讓個人的興趣完成由淺入深、由粗到精的蛻變,同時又充分利用學生相互間的影響、學習作用,通過交流,達到對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體會目的,另外,它不只是停留在閱讀文學作品的層面上,讀可以促進寫。主題閱題可以幫助解決學生寫作素材的大問題,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從語言文學的角度進行深入的研究,全方位地瞭解這一事物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文化心理、人類情感、生活情趣,為學生的筆記、縮寫、改寫和仿寫提供豐富的題材,開拓思維空間,成為學生寫作起步的根據地。

以上是我的幾點體會,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認真學習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掌握更多的知識。創新地運用主題學習的方法,將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體驗緊密結合,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我的感覺中,主題學習做到了透過一個個小小的主題,讓學生看到的是具體生動的世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