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歷史手抄報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3W

在學校,手抄報是第二課堂的一種很好的活動形式,提供了國中的歷史手抄報給大家參考!

國中歷史手抄報

第一部斷代史

以朝代為斷限的史書,即記述一個朝代歷史的史書,叫斷代史。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是東漢著名的歷史學家班固編著的《漢書》(又稱《前漢書》)。

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自幼聰敏。九歲就能作文章、誦讀詩賦,成年後博通各種書籍,有很深的史學修養。

西漢司馬遷著的《史記》,只寫到漢武帝太初年間,班固的父親班彪,為了續補《史記》,曾作《史記後傳》六十五篇。班彪死後,二十三歲的班固決心繼承父業,在《史記後傳》的基礎上編撰《漢書》。不料,公元62年,有人向朝廷誣告他“私作國史”,遂被捕入獄,書稿也被查抄。幸而他的弟弟班超趕到京城洛陽,上書漢明帝,說明其兄著書的用意。明帝看到了書稿,對班固的史學才能十分讚賞,非但沒有治罪,還任命他為蘭臺令史,負責掌管宮廷的藏書和校勘工作。不久,他編撰《漢書》的願望,也得到了明帝的准許。班固前後經過二十餘年勤奮不懈地努力,到章帝建初年間(76—83),《漢書》大體完成。班國死後,未完成的八表和《天文志》,由其妹班昭續成。

《漢書》記事,上起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元年),下至公元23年(王莽地皇四年),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等各個方面,比較全面地反映了西漢王朝二百三十年的社會面貌。《漢書》仿照《史記》的體例,用紀傳體寫成,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計有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八十萬字。一百篇也就是一百卷。後人將其中篇幅過長的分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這樣就成了目前看到的一百二十卷。《漢書》中對漢武帝以前史事的記載,多采用《史記》的內容,對漢武帝以後史事的記載,則參考了班彪的《史記後傳》和其他許多有關的著述。

《漢書》在沿襲《史記》的本紀、列傳記事方式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比如將“世家”併入“列傳”,改“書”為“志”。《漢書》的十志雖然取法於《史記》的八書,但又增加了《藝文志》、《地理志》、《五行志》和《刑法志》四篇,擴大了記述歷史的領域。《漢書》的“十志”,包括大量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珍貴資料,如《食貨志》記述了周代至王莽時期的經濟制度和社會生產發展狀況,《藝文志》記述了歷代著作的流傳情況,是我國最早的目錄學。“十志”確立了比較完整的志書規模,對我國的史學有深遠的影響,以後正史的“志”,多沿用《漢書》諸志的名目。

《漢書》組織嚴密,體例完整,記事系統而詳盡,內容廣泛而豐富,堪稱“包舉一代”,是繼《史記》之後又一部重要的史學鉅著。《漢書》語言精煉,人物描寫細膩、生動,因而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名著。後人常將《漢書》與《史記》並提,稱為“史漢”。

《漢書》開創了紀傳體斷代史的先河。在它之後,歷代的正史都採用這種體裁,可見它對中國史學的貢獻之大。不過,班固的歷史觀是以封建正統思想為指導的,他往往神化皇權,用迷信附會政事,對農民起義領袖等反抗暴政的人物加以貶斥,這些都是他不及司馬遷的地方。

國中歷史手抄報 第2張

第一位女歷史學家

東漢有一個女子,在史學上做出了重要貢獻。她去世時,當朝的皇太后親自素服舉哀,為她行國葬之禮。這個女子,就是我國第一位女歷史學家班昭。

班昭(49-約120),又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出生於一個 “家有藏書,內足於財”的顯貴人家。其父班彪,很有學問;長兄班固,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次兄班超,乃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將。家庭的薰陶,父兄的影響,加上自身的聰穎努力,使班昭成為一個博學廣識的學者。她對祖國文化事業的突出貢獻,是整理並續成重要的史學鉅著《漢書》。

司馬遷的《史記》記事止於漢武帝太初年間,班彪曾作《史記後傳》六十五篇,續補漢武帝以後所缺的部分。班彪去世後,班固繼承父志,在《史記後傳》的基礎上,著手編寫“包舉一代”、囊括西漢歷史的史書《漢書》。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班固完成了《漢書》的主要部分。不料,公元92年,班固因受統治階級內部政爭的牽連,入獄而死。這樣,班氏父子花費幾十年心血編纂的《漢書》,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未能寫完,同時整個書稿面臨著散佚的危險。班昭受漢和帝之命,毅然擔起整理、續寫《漢書》的重任。她補撰了八表,又在馬續的協助下,寫出《天文志》,終於最後全部完成了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的編撰工作。

《漢書》多用古字,比較難讀。班昭曾在皇家圖書館的東觀藏書閣講解《漢書》,當時奉詔跟隨她學習的人不少,包括後來成為東漢經學大師的馬融。班昭為《漢書》的傳播和普及,起了重要作用。班昭除了在史學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外,在文學方面也有所建樹。她寫過賦、頌等文章十六篇,後由其兒媳丁氏輯成《大家集》三卷,可惜此書已經散佚,只有《東征賦》等八篇流傳下來。

和帝非常讚賞班昭的學識,多次召她入宮,命皇后及妃嬪拜她為師,學習儒家經典。鄧太后臨朝執政時,班昭以師傅之尊,參議朝政。當時,人們把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婦女稱為“大家(gu姑)”,班昭的丈夫姓曹,因而被尊稱為“曹大家”。

班昭是我國第一位有著述的女學者。在婦女受歧視、受壓迫的封建社會裡,才學出眾的班昭,真好似一株衝寒怒放的奇葩,她是古代婦女智慧的代表,也是古代婦女的驕傲!

國中歷史手抄報 第3張

最早的歷史著作

《春秋》一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歷史著作。因它是用編年體(按年月日順序編寫史書的體裁)寫成的',所以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我國從殷周開始,就有專門的史官記載歷史了。東周時期,各諸侯國都撰寫了本國的編年史,其中燕、齊、宋、魯等國的編年史均定名為《春秋》,但除了魯國的《春秋》外,其他的都沒有儲存下來。魯國的《春秋》,是由魯國的史官編寫、由孔子在春秋末期整理而成的,它記載了從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到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間的歷史,包括十二個魯國國君,共計二百四十二年。由於《春秋》也記載了魯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的許多史實,這段歷史時期即被人們稱為“春秋時期”。傳說孔子整理《春秋》,意在“寓褒貶,別善惡”,書中字裡行間常常流露出褒貶的色彩,這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春秋》記載的史實,以政治活動為最多,其中各國之間的征戰佔全書的百分之四十;會盟和朝聘各佔百分之二十;婚喪、祭祀等佔百分之十。日月食、星變、蟲災、地震等等“災異”佔百分之十。

《春秋》的文字過於簡單,它記載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總共才用了一萬七千字。字數最多的條目,不過四十七個字,最短的僅有一個字。《春秋》記載的史實只是個大綱或提要,很難讓人弄清事情的原委。於是後人多給予補充敘述和解釋,這些敘述和解釋叫作《傳》。春秋末期魯國人左丘明作的《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戰國時齊國人公羊高作的《春秋公羊傳》,簡稱《公羊傳》;魯國人?b樑赤作的《春秋?b樑傳》,簡稱《?b樑傳》;三者合稱“春秋三傳”,流傳至今。

《春秋》一書,不但儲存了春秋時期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而且開創了編年體的體例,它在我國的歷史學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幾千年來一直受到史學界的高度重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