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習俗手抄報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3W

冬至習俗手抄報

冬至習俗手抄報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今年冬至時間為12月22日,也就是本週日。自冬至開始,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即人們常說的“進九”。冬至到小寒、大寒期間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在此提醒廣大市民要注意防寒保暖,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戶外活動。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冬至過後,夜空星象完全換成冬季星空,而且從今天開始“進九”。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曲阜、鄒城,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餃最為常見。

古代冬至是個大日子 又稱為“亞歲”

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作為一年中最後的一個節氣,冬至在古代可是個大日子。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又稱為“亞歲”。從漢代以來,每逢冬至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

冬至吃餃子 紀念名醫張仲景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大家為什麼吃餃子呢?據說,東漢名醫張仲景時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詩歌諺語

冬至之後進入數九寒天,大家還記得兒時的九九歌嗎?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在山東素有“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的諺語。今年的冬至,濱州天氣晴好,按照諺語,新年會下雨,大家不妨拭目以待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