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從不缺宗教信仰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9W

中國人道德滑坡是因為缺少宗教信仰嗎?這是人們經常拿來討論的一個問題。《環球時報》上月曾刊發一篇《莫以宗教信仰論文明高下》的文章,文章舉了歐洲宗教衝突及迫害的例子認為,有宗教信仰的人未必慈悲向善,且中國當前的道德滑坡是社會變革所致,解決之道應是個人的自省、自責與自新,這也是我們文明自身所固有的.內在力量。

中國人從不缺宗教信仰

筆者認為,這篇文章有合理之處,但總體上講,是沒看到宗教信仰對社會的實質意義,並對這個概念本身的理解窄化了。

宗教信仰是什麼?我們一般習慣於將這四個字連讀,實則若分開讀可能更合理,即宗教、信仰宗教是宗教,信仰是信仰。宗教本身雖是種信仰,但信仰卻不侷限於宗教的信仰。正是各種信仰,塑造著人們的思想世界、道德品格,最終形成各自的精神文化特徵。當然,說宗教信仰對人類道德的形成與保持至關重要,也並不為過。

那麼,對於中國人需不需要宗教信仰這個問題應該怎麼看?事實上,中國人從來就不缺宗教信仰,如佛道二教和其他地方宗教信仰。即使作為一種世俗道德倫理學說的儒家,本身就是一種信仰。

對於儒家文化對中國社會所起的作用,近代思想家辜鴻銘認為,儒家文化在中國實際上替代了西方宗教在西方的作用,它們共同保證了人們的道德思想及各自的社會秩序。因此,辜鴻銘給儒家文化起了個好公民宗教的別稱。

雖然儒家文化近代以來遭到諸多打擊,但至今在中國人的道德理念中,仍有深刻的儒家文化因素。

問題就在於,當下中國正處於現代化的極特殊也極關鍵的時期,人們的精神、信仰世界在經歷過近代以來的種種衝擊之後,正在發生著深刻轉變,其中就包括舊道德的弱化及新道德的形成。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說道德滑坡,不如說是新道德成型前的道德相對空檔期的表現,即使在這個時期,中國人同樣在更多時候表現出了幾千年沉澱的、獨有的道德理性。

因此,筆者主張,解決當下中國人道德滑坡,需要宗教信仰,但未必是西式的宗教與信仰,而是在固有的傳統道德信仰的基礎之上,發展出新的、現代的道德信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