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前最巨集觀的石城牆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9W

經持續不斷的考古發掘,考古學家今年在中國史前最大石城——神木石峁遺址不僅發現了現存最早的馬面與角臺,還對石城牆的構築方式進行了“成功解剖”,揭示了四千年前城防建築起始階段的構築技術與方法,為研究史前人類築城的理念與實踐等提供了珍貴資料。

中國史前最巨集觀的石城牆

據瞭解,位於陝西省神木縣的石峁遺址最初發現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近年來持續的考古工作被確認為中國史前規模最大的石城遺址,尤其因去年發現的巨大城牆、完整的城市結構和罕見的東城門址而被評為重大“世界田野考古”專案之一。

根據考古發掘,考古學家今年重點對石峁古城的東南角城牆進行了考古發掘,確認城牆外側存在著加強攻防功能的馬面和角臺等建築,還對石砌城牆的多處段落進行了全方位“解剖”:不僅發現石砌城牆是由石塊和草拌泥構築而成,而且發現城牆因地勢開地槽築基,尤其是靠向城外方向的基槽要向下深挖一米左右,如此一來則需砌上一米左右深的石頭之後,再與面向城內的地面找平,從而向上繼續砌築城牆。

根據初步考古勘探判斷,陝西省神木石峁城址始建於4300年前,到夏代(距今4000年)譭棄,是世界上已知史前城址中最大的一個。

三代論(The Three Ages)

18世紀隨著歐洲啟蒙主義思想運動的發展,人類進步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尤其是在技術進步方面。更早的時候,人們以一種非常好玩的方式解釋史前的工具,把它們看做小精靈的箭頭或是雷石。16世紀的學者米歇爾·梅卡在整理梵蒂岡的藏品時,認為"雷石"與燧石箭頭實際是人類製作的,時間當在鐵器之前。

直到17世紀晚期人們才普遍接受這些觀點,直到19世紀丹麥國家博物館得到重新整理,湯姆森提出著名的"三代論"系統,三代論成為歐洲史前年代學的基石。

1802年丹麥皇宮古物收藏室中的一個史前時代金獸角杯被盜,其直接的結果是成立一個委員會,來建立收藏丹麥古物的國家收藏機構。到了1816年,藏品的規模已經相當可觀,需要專業人員來管理了。克里斯蒂安?尤金森?湯姆森被選中,他是哥本哈根一個富商的兒子。他的'首要工作是整理藏品準備展覽。隨著18世紀人們逐漸接受三代論,湯姆森選擇用三代論方案對器物進行分類,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他根據器物刃部所用的材料來劃分:即第一個階段為石器,第二個階段是青銅工具,第三個階段也是最晚近的鐵器。

當然,湯姆森最重要的貢獻不止於此,他更進了一步,注意到器物之間的關聯。換句話說,他不是孤立地看待器物,而是注意它跟哪些東西共出。他發現所有三個階段都有陶器,但是玻璃器僅見於鐵器時代。這種方法讓他不僅可以區分有刃的工具,而且可以把所有藏品分入三個時代中。湯姆森按照每個階段來展覽,並且把這個分期方案從整理博物館藏品延伸到丹麥的野外材料上。1836年他出版《北方考古指南》一書介紹了他的工作,這部著作影響巨大,迅速被譯成各種歐洲語言。

湯姆森的三代論成為歐洲史前年代學的基礎,至今仍舊是。它首次讓人們能夠按照年代序列整理以前一片混亂的藏品,把器物分別歸為其所屬的時代。顯然,它並沒有提供準確的年代,但是它確實提供了一個基本年代框架。這個分期方案迅速為歐洲各大博物館所採納,並進一步細化,以解釋各地層出不窮的變化。

即使是在湯姆森生前,隨著考古新問題的不斷更新,他的方案就已有些不適合之處。1851年沃爾塞發掘一處貝丘遺址,他認識到丹麥的石器時代還可以分成早、晚兩個時代。沃爾塞當時所區分的實際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中石器"與"新石器",只是他沒有使用這些術語,新石器一次由英國考古學家約翰?盧伯克於1865年提出,後來成為標準術語。

隨著考古新發現的積累與考古知識的增長,人們進一步細分石器、青銅與鐵器時代——有些被接受,有些爭論激烈,還有些默默無聞地消失了。基於型別學的年代區分不可避免地導致更細緻與更復雜的分期,但是三代論現在依舊是這些分類的基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