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世界遺產的導遊詞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W

關於世界遺產的導遊詞是怎麼樣的呢。參考下文,希望能夠為你提供幫助,歡迎閱讀

關於世界遺產的導遊詞

遊詞一:

《秦兵馬俑導遊詞》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來西安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黃敏,

今天,我們將參觀秦兵馬俑 博物館。秦兵馬俑 博物館位於西安市東35公里處,在進入景區之前,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秦兵馬俑 。

秦兵馬俑 是2000多年前秦始皇陵園的一處大型兵馬俑陪葬坑,它以恢弘磅礴的氣勢,威武嚴整的軍陣,形態逼真的陶俑向人們展示出古代東方文化的燦爛輝煌,無論建造年代建築規模與藝術效果無不堪與世界七大奇蹟 媲美。在1974年3月西楊村農民們在打井的過程中發現的,這一發現發現震驚世界,1987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目錄。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1號坑東西長3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4260平方米。坑的最東端是面向東的武士,每排7個,共210個捅。他們是部隊的前鋒。前鋒部隊的後面為部隊的主體,他們被排成38路縱隊,站在11個坑道里。

,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備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們分別是部隊的右翼、左翼和後衛。現在,1號坑已出土1000多件陶桶。

根據推測。全部發掘完後。僅1號坑就將出土6000多個兵馬桶。2號坑。它是由車兵、騎兵和步兵構成的曲尺形方陣。佔地6000平方米。3號坑,它位於2號坑西邊25米處。這個坑是1976年發現的。佔地520平方米。

秦兵馬俑一經面世,就以它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傾倒了現代人。無論武士還是軍吏,都留有鬍鬚。說到秦俑的美,千人千面的陶俑形象之美,使人回味無窮。

他們中間有氣宇不凡、魁梧穩健的將軍;有威武剛毅、身經百戰的軍吏;更有神情各異、生動傳神的士兵。他們或年輕幼稚,或老練深沉,或憨厚質樸,或聰明機警,或開朗灑脫,或神情凝重。他們身穿戰袍的'輕柔,衣褶(zhě)的飄動,飛揚的鬍鬚,絲縷可辨的髮髻,粒粒可數的鞋釘,都會使你感受到真實生活中的氣息。大家看,瞧這位,頷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慮如何戰勝敵人;再看這一位,目光炯炯,神態莊重,分明在暗下決心,誓為統一天下而戰;再看他,緊握雙拳,待命出征……啊,快來看看這位戰士,雙眼凝視遠方,像不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走近一點,來,小朋友,有沒有聽到他輕微的呼吸聲?”秦俑坑中陶馬形象的塑造同樣逼真傳神。馬頭方正,稜角分明,四蹄躦地,矯健有力,兩耳短促,張口嘶鳴,十分神俊 。法國總統希拉剋曾留言說過:“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蹟,秦兵馬俑 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

美國前副總統蒙代爾也說:“這是真正的奇蹟。全世界人民都應該到這裡看一看。”從這些高度凝練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秦俑的歷史價值及藝術價值。

秦始皇贏政早已去世2000多年了,但是,他的偉績,以及現存的兵馬俑留給人們的思考是什麼呢?或者說,我們能從上述事物中吸取些什麼呢?我想,敢創歷史先河、為國家統一不懼死亡的鋁賂和勇氣是我們應該吸取和仿效的。一代偉人贏政橫掃六國、統一中國的非凡氣度和魄力仍不失為我們今天克服前進路上的障礙的巨大動力。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想要富強,沒有這種氣魄是不行的!

導遊詞二:

《靈地風情旅遊導遊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到具有人傑地靈美譽的靈地觀光旅遊,我是靈地風情旅行社的導遊,我姓黃,大家可以稱我為黃導。

靈地是一塊古老的土地,是山區的平川沃土,是清流南部的重要集鎮,靈地有著深厚的客家文化沉澱,豐富多彩的客家民俗。我將帶領大家去參觀具有客特色的靈地祠堂參觀遊覽。

在靈地,祠堂隨處可見。但儲存得較好的老祠堂僅有先瑚公祠堂、先珏公祠堂、世提公祠堂(這三座祠堂都在今靈地村)和世震公祠堂(在今靈和村),它們是先祖留下的具有特殊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寶貴遺產。靈地祠堂大多是明、清兩代所建,先瑚公祖屋建於康熙晚期;先珏公祖屋建於乾隆早期;世提公祖屋則建於乾隆中期以後,世震公祖屋也是在這個時期建造的,

這四座祠堂距今都有200多年以上的歷史了。

其建築規模、結構基本相同:

祠堂都是坐東朝西,空坪上的外大門朝南,祠堂上下廳左右各有一個房間,上下廳天井左右各有一間廂房,上下廳兩個大屋間左右各有2縱房間,每縱8間,上下廳左右各有過道來往於各縱房屋之間。

每縱屋的東西兩面各開一小門與屋外相通。

現在我們先來去先雕公祠看看,大家看這是先雕公祠的花壇,花壇上有兩株枝繁葉茂的羅漢松。羅漢松如虯如傘,翠綠如油,成為靈地村獨特的風景線。這兩株古樹已有200多年曆史了。

相傳,有一年這兩株羅漢松忽然生了蟲,枝枯葉落,奄奄一息。當時在祖祠內讀書的學子,見狀大驚,為了拯救垂危的羅漢松,他們公推一位文章寫得好的同學寫篇祭文驅蟲。

但祭文焚化之後,並不見效,羅漢松葉落如故,於是他們去請教老師陳光晉。

陳光晉是清道光年間的舉人,學富五車。他聽了學生的話後,命將祭文呈上一閱。

閱後,陳光晉搖頭嘆道:

這樣的祭文怎能驅掉蛀蟲呢?於是他親自動筆寫了篇祭文,叫學生們拿到花壇焚燒。

說也奇怪,第二天,學生們到花壇上一看,羅漢松的葉子已由黃轉青,那些蛀蟲也無影無蹤。從此,這兩棵羅漢松越長越青翠。人們都說兩棵羅漢是鬆陳光晉先生救活的。

這兩棵羅漢松左右對稱,株距10米,現在這兩棵羅漢松已枝葉相連,形成合拱。樹幹比二人合抱還大,那枝葉一束束向上伸展,顯示了它奮發向上的生命力。

97年曾不斷有外商來買這兩株羅漢松,最高價格是30萬元。

但先雕公有遠見的後裔們不同意出賣,要作為祖傳文物永遠紀念。

下面我們來去其它三處祠堂看一看。

(遊客自行觀看)大家看了有什麼感受?

大家看那老祠堂屋簷雕刻得極為精美,那些年代久遠的碑文,斑駁陸離,黯然無色;那些牆上、門框上張貼的對聯承襲了無數的風雨,我們是否彷彿行走在時空隧道里,領略先人在歲月的長河裡的無數起落;看看那些刀功精湛木刻窗花。屏風,可以看出我們的先輩是多麼的勤勞與智慧。

老祠堂給人一種古樸、大方的感覺。

這樣風格獨特的古民居建築物如今在國內或許另外難覓蹤跡了。歷史上,在一幢祠堂居住著同一家族的子孫,遇有紅白喜事,大家不招而至,互相幫助;或有什麼急難,合族齊聚大廳商議解決辦法,無形中增加了家族的凝聚力,維繫著整個家族的團結,尤其是充滿著濃濃的親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