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評課稿[經典]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3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評課稿編寫工作,評課的型別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鑑定或評判的評課等。快來參考評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分鐘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分鐘評課稿[經典]

一分鐘評課稿1

課文以國小生喜愛的故事形式出現,內容較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為早上多睡了一分鐘,帶來的卻是20分鐘的遲到,是一路焦急地等待和不停地嘆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臉紅的尷尬,是深深的後悔和寶貴的教訓。故事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絡十分緊密。聽了易老師的課,我受益匪淺。感到聽易老師上課是一種享受,猶如在欣賞佳作。她能使人為之一振,倍受啟發。易老師能根據低年級的教學重點組織教學,通過指導學生正確地讀課文和引導學生識字。使學生在讀中識字,在遊戲中鞏固識字,並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要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首位,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的,課堂上只有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易老師的開課就做得非常棒。她通過設計;“告訴大家一個不幸的訊息,我和數學老師(陳老師)吵架了,你們想知道原因嗎?那是因為我做數學計算題一=20陳老師說我做錯了,我不服,你們能給我評評理嗎?你們想知道一=20的原因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7課,就會明白是怎麼回事了。易老師的用意是讓學生通過讀書就能很快地知道元元因為多睡一分鐘而遲到20分鐘的事。易老師的開課就像一把錘子,敲在了學生的心靈上,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提升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是成功的一半。

2、教師既是課堂的組織者,也是引導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易老師在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時,首先是注重讀的方法指導,提示學生怎樣才能很快地讀通課文?然後和和學生一起小結學習方法:讀課文時,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拼讀‘蘋果’上的生字寶寶,也可以問問旁邊的同學,這樣就可以很快地把課文讀通讀順了。接著,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書,學生有的四人一起讀,有的四人輪著讀,不一會兒,教室裡書聲朗朗。易老師在檢查學生是否把課文讀通的環節上做得也很到位。例如:讓學生讀完第一段後,她肯定地說,你們非常能幹,已經能夠把這段讀通了,老師給你們打A,看看你們讀第二段能不能得到A+。學生聽了,讀書的勁頭更足了,當學生讀完第二段時,易老師又及時評價:“這回你們可以得到A+了,因為你們沒有少字或添字,讀得不錯。第三段有沒有信心拿A++呢?”易老師就是這樣一次次地引導學生讀書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讀書務必做到正確、流利,‘字字未宜忽’。首先要讀正確,然後才能談到思考。語文姓小,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

3.寓識於讀,寓教於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學生熟悉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讀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在生字詞的教學中,易老師採用豐富多彩的遊戲創設了快樂識字。有在談話中識字、在朗讀中識字、在表演中識字;還有自編字謎識字,例如,學習生字“哈”“欠”,作為詞語“哈欠”,老師讓學生邊讀邊演。這些過程,看似平常,卻喚醒了學生以往的生活經驗。把它放到漢字身上,使學生感到漢字就是生活的'一個部分,是經常接觸到的,是活的、有意義的,是充滿感覺的。易老師讓漢字和詞語“活”起來了。在識字過程中還非常注重正音,尤其是“丁零零”、“哈欠”、“元元”等詞語的輕聲正音。整堂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體驗到學習生字的無窮樂趣。4.多元評價,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易老師上課始終是親切地和學生交談,在教學中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讀書,引導學生學習生字新詞,對學生的發言總是給予及時的激勵與表揚。如“為你的勇敢鼓掌!”、“你別緊張!”、“陳治軍,我真是太佩服你了!你也讀出來了。”等等,使課堂充滿了人文關懷;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了學困生的自信心。這就是易老師的教學藝術,善於激勵,善於喚醒,善於鼓舞。使她的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口常開。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完美的課也都會留下一絲不足,易老師所上的是第一課時,我認為還有以下的不足:

1.對本節課內容的整體把握不夠完美

在對本節課內容的整體把握上處理得不夠完美。比如:開課時提出的“一=20的問題,在課尾沒有能夠整體迴歸到因為元元多睡一分鐘,所以遲到了20分鐘,讓學生心中的懸念得到消除。

2.識字與寫字教學問題。

識字與寫字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更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人教版教材的教學特點是:多認少寫,識寫分開。會認的字要求會讀,會義。會寫的字要求會讀,會義,會寫,會用。易老師在識字教學中,對二會字的處理還是好的,但在對四會字的教學上則沒有體現。這不免給聽課者心中留有遺憾。

一分鐘評課稿2

評課內容:

《一分鐘》這篇課文是以國小生喜愛的故事形式出現,內容較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為早上多睡了一分鐘,帶來的卻是20分鐘的遲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一聲聲的嘆息,是深深的後悔和寶貴的教訓。故事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絡十分緊密。聽了戴老師的課我受益匪淺,讓我倍受啟發。戴老師能根據低年級的教學重點組織教學,通過引導學生識字,使學生能利用“減一減,換一換”等方法來識字,在遊戲中鞏固識字,並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1、穩紮穩打,識字教學紮實。

在生字詞的教學中,戴老師採用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了識字平臺。有說說記住字的方法識字,如:換一換、減一減、加一加;在遊戲中識字,如:組合遊戲。這些過程,看似平常,卻喚醒了學生以往的`識字經驗。在識字過程中,戴老師還非常注重正音,尤其是“丁零零”、“哈欠”等詞語的輕聲正音。在寫字這一環節,戴老師花了5分鐘讓學生寫字,並進行展示講評,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整堂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體驗到學習生字的無窮樂趣。

2、多元評價,學習興趣高漲。

戴老師上課始終是親切地和學生交流,在教學中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學習生字新詞,對學生的發言總是給予及時的激勵與表揚。如“你真棒,都讀對了!”、“這會兒,XX終於讀對了,給他鼓鼓掌!”等等,使課堂充滿了人文關懷;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了學困生的自信心。這就是戴老師的教學藝術,善於激勵,善於喚醒,善於鼓舞。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完美的課也都會留下一絲不足,戴老師所上的是第一課時,我認為還有以下的不足:

1、對本節課內容的整體把握不夠完美。第一課時僅僅安排了識字教學,內容上顯得有些單一。

2、葉聖陶先生說過:“讀書務必做到正確、流利,‘字字未宜忽’。首先要讀正確,然後才能談到思考。語文姓小,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然而,在這堂課裡缺少了朗讀,也就缺少了學生對文字的整體把握。對於正確地朗讀課文這一目標的達成度不高。

聽了戴老師的這一堂課我收穫了許多的教學經驗,充分的瞭解了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還有很多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這一堂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她的識字教學如此紮實,真正的是一步一個腳印,步步非常紮實。

一分鐘評課稿3

周老師執教的《最後一分鐘》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訴了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周老師在教學中利用多種形式把學生的.感情一次次推向高潮。

一、在談話中導情。

課堂伊始,出事紫荊花的雕塑圖片。走近香港,瞭解香港。進而帶學生走入,香港迴歸前的最後一分鐘。課題“最後一分鐘”又意味著什麼?人們又有怎樣的感受?這種導課的形式使得學生的情感得到自然的遷移和鋪墊。

二、利用多媒體感受情感。

多媒體的使用是否恰當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本堂課上,周老師讓學生觀看香港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帶領學生感受屈辱的歷史。錄影看完,學生已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紛紛舉手談自己看了錄影後的感受。

三、將情感“鑄”進學生心中

理解“鑄”字時,先通過了解這個字的本意。對比“鑄進”和“放進”的差別,引導學生體會“鑄”的深刻,深刻地留在心中。從而進一步理解侵略者的殘暴,以及香港曾經所遭受的不平等對待。通過“虎門銷煙”的事件,將這份感情昇華了。

四、利用朗讀表達情感。

朗讀是表達情感最好的方式,作為詩歌更離不開有感情的朗讀。周老師對於這首詩的朗讀遵循了循序漸進的方法。在初步感知後由學生自由朗讀,在理解了某段文字後由學生們對比著讀:老師與學生的對比,學生與學生的對比。課文最後是師生齊聲的朗讀,整個過程聽到的是孩子們越來越精彩的朗讀。老師沒有過多技巧的指導,只有感情的渲染。

整堂課,學生的情緒高漲,每個人都能積極投入。略顯不足之處是,老師如果能從詩句中抓住那最能表達情感的詞語來切入,引領,可能學生的感觸會更深刻。

一分鐘評課稿4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熱愛,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圍繞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我認為張老師的《一分鐘能幹什麼》這節課有這麼幾個特點:

1、教師能夠深入鑽研教材,靈活運用教材,各個環節設計意圖明確,針對性活動性強,有利於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課件設計生動、有趣、實用,能夠幫助學生解決數學問題,一個動畫、一個鐘錶、一段音樂,合理進行搭配,使整個課堂教學動靜有序、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良好的參與情境,張弛有效地促使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

2、能密切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新課標倡導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己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因此張老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時,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情境,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如:匯入新課時,用國小生最熟悉的遲到情境來讓學生初步建立分的概念,激發學習的興趣。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都滲透著數學就在身邊和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思想。如:看一看、說一說、做一做、估一估等活動,既有學生知識體驗,又把生活知識結合其中,體現了數學的生活化和情境化,有力地促進了學科之間的溝通和整合。在解釋與應用中,也充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從生活學數學,還原於生活,指導於實踐。並讓學生了解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一分能幹做的事,讓學生體會一分鐘雖短暫,但是可以產生巨大的價值,最後對名言的欣賞,以及讓學生說說在這節課的40分鐘有什麼收穫,充分讓學生感受到時間的寶貴,自然地滲透珍惜分分秒秒的品德教育,教育學生做時間的主人。

3、加強活動體驗,使抽象概念具體化。由於時間概念比較抽象,教師利用學生的原有認知和充分的體驗活動,使學生在獨特的體驗感悟“秒”。並讓學生不斷地、有層次地進行體驗,逐步熟練、準確地運用自己的方法來感受時間,在充分的內化使秒在學生的頭腦中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時間概念,例如:認識1秒時,師問:"你能用什麼方法記住1秒時,孩子的回答直叫人耳目一新:甩一下頭是一秒,跺一下腳是一秒,原地跳一下是一秒,彈一下手指是一秒,喝一口水是一秒等等。在估計一分時,學生都是邊做喜歡的事邊數數,他們藉助自己喜歡的方法來估計一分,部分孩子數數的速度太快,導致估得快了,張老師適時評價引導,使估計一分這個教學難點得到了很好的突破。在體驗一分鐘有多長時,教師先設計了“看一看”這一環節,讓學生靜等一分鐘,再看動畫一分鐘,以兩次活動對比的形式讓學生自由說說對兩種活動過程的不同的時間感受,讓學生明白感覺時間的長短有時還與心情和喜好有關。最後安排“做一做”這一環節,一系列的活動都讓孩子們欣喜不已,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孩子們真切的體驗到一分的長短,並把一分的概念用自己的動作或語言來代替,內化為自己的數學知識。

4、引導學思結合、學法提煉,提高數學學習能力。課堂教學中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整合,注重數學思考方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發展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發現、估計等數學能力,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活動等學習方法,所有知識都在學生活動中形成,學習效果好。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有意識讓學生帶問題思考,注意學法的引導,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一分鐘評課稿5

《最後一分鐘》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訴了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的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已久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孫老師上課設計了四個環節的教學:

第一環節、觀看中英兩國政府進行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的錄影資料,引入課文。

第二環節、交流預習情況,整體感知。這裡主要分2步完成。第一步,交流預習中學生字詞的難點,主要抓住“脊樑”“深入骨髓”兩個詞,感悟詩歌詞語的深刻含義,並隨機拓展“首腦骨頭腰桿眉目”進行選詞練習。第2步,指名分節朗讀課文,並交流概況詩歌每一節的主要內容。感受這首詩歌一個特點_結構清晰。

第三環節是朗讀第一節詩歌,抓住“叩問”這個詞展開質疑:“叩問”是什麼意思?(熱切地詢問)所有的中國人在叩問什麼呢?從而引入第三節的教學。為了突破重難點,孫老師主要分5步進行引導。第一步,學生細讀詩歌第三節,抓住關鍵詞語,自由說說這節都提到了哪些歷史事件?第二步全班交流課前蒐集的虎門銷煙、鴉片戰爭、不平等條約等香港的資料,並師生合作概括詩歌的特點:用最凝練、最概括的語言,展現了豐富的內容和事件。第三步:課件回顧屈辱歷史,再一次瞭解舊中國所受的欺凌,學生暢談感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激情朗讀詩歌。第四步:補充資料,聞一多的《七子之歌——香港篇》,再次感受香港期盼迴歸的急切、興奮,並進行拓展寫話:此時此刻,香港已近在眼前。此時此刻,作為中國人的你,想對香港說些什麼?想對香港的未來說些什麼?想給香港怎樣的祝福呢?拿起你們手中的筆,把你們的心聲寫下來。

在交流心聲之後,進入第四環節的教學:齊誦詩歌,拓展閱讀。這裡孫老師想再拓展閱讀香港迴歸時風靡全球的《公元1997》這首歌。這首歌不僅旋律優美,其實她的歌詞中蘊含的感情也非常真摯,孫老師想在配樂中再一次讓孩子們好好地讀一讀。

本單元的主題是:勿忘國恥。孫老師原本是期望通過學生對相關歷史事件的回顧,激發起他們對過去舊中國腐敗落後的激憤,對比如今香港順利迴歸祖國,證明新中國欣欣向榮、日益繁盛從而產生自豪激動的'情感,再結合朗讀指導,把整堂課的高潮推上去。

但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對中國近代史知之甚少,讀這段話可能讀不出悲憤的情感來。認知與情感脫節,認知不夠,情感體會就難以到位,這是難點一。

難點二是:詩歌的語言是高度凝練、概括的,甚至很多地方是抽象的。這首詩歌尤其如此。光靠學生,有很多地方學生讀不明白,霧裡看花,一知半解,讀起來也沒有底氣。例如第一節匯入的時候,孫老師問學生“叩問”是什麼意思?學生就有可能遇到了障礙。是啊,詩歌教學不像閱讀教學,對一些詞語的理解還可以聯絡上下文,還可以放再語言環境中去理解。這樣一個詞語突兀地拿出來問學生什麼意思,學生根本說不到位。第一個問題出不來,後面的學習直接受到了影響。

一分鐘評課稿6

尊敬的領導、老師:

大家好!

下面,我將從設計理念、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幾個方面來展示我的說課內容。

設計理念:

我校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針對我班學生寫作水平比較差,內容空泛等問題,設計了本次教學。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從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2、能夠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別人交換意見,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形式激發學生修改作文的興趣。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習作賞評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感受習作的快樂。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能從自己和他人的'習作中找到優點及需改進的地方。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由賈島的推敲故事匯入,告訴大家作文要反覆修改才能更精彩。

二、面向全體,整體評價

對《課間十分鐘》習作進行整體評價。

三、佳作欣賞,指出標準

點評學生作文的亮點,並進行鍼對性的分析,歸納出好文章的標準。

四、集體修改

以一篇習作為例,大家共同評改。鼓勵學生,找到文章中存在的不足,練習使用修改符號進行修改。

五、佳作欣賞

欣賞一下更精彩的場面描寫的片段,起到範文引領的作用。

六、自我修改

用學到的方法修改自己的習作,提高習作的質量。

七、拓展

課下把自己的習作再好好修改一下。

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對於“習作”的階段目標有“增強習作的信心”,“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範、整潔”等要求。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發掘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習作讀與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引導學生在讀自己與他人的習作中,發現自己與他人習作中的“閃光點”,欣賞習作,培養習作興趣和自信心,引導學生在欣賞中互相學習,感悟表達。在引導學生修改習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樂於修改的良好態度和興趣;培養學生在自我修改與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此外,我認為培養學生對欣賞與修改的興趣,必須與寫作指導教學緊密結合。因為寫作教學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表達真情實感;注重學生的觀察、思考、想象,鼓勵學生的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積累素材和語言材料。培養學生對習作的欣賞與修改的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在各學科領域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勤于思考,樂於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與處理資訊等能力。由於本人能力有限,在教學中出現了很多的不足,請各位領導、老師給予指導。

一分鐘評課稿7

聽楊紅霞老師執教的合作學習教學課例《最後一分鐘》,其真摯充沛的情感,其清晰簡練的課堂語言,其揮灑自如的教學調控技巧無不給觀課的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楊老師在以她的課堂教學詮釋合作學習的成效來看,更為我們深入研究語文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提供了極為典型的案例。

一.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1.掌握知識的需要。本文刻畫的是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的歷史瞬間。但是,本文的背景卻是中國近代百年的屈辱歷史和當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創舉縱橫交錯而成的廣闊時空。教學《最後一分鐘》一課,就是要將這個廣闊的時空背景濃縮在短短的幾十分鐘時間之中,合作學習能夠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裡,接觸到相對更多的歷史知識,體現教學的效率。

2.培養情感的需要。愛祖國,愛民族,這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情結,但是,一個人最真摯的情感流露決不是建立在空洞的說教之上的。它不僅建立在對相關背景與知識的融會貫通之上,更需要主體之間相互提示,相互感染,和相互催化,而合作學習在這一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3.有效學習的需要。在班級授課制的條件下,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四十分鐘的效率呢?我們的理解是,能夠讓優生在課堂上有效發揮主導、引領同伴學習的作用;能夠使學習中下生在課堂裡集中注意力,專注地、有始有終地參與學習。那麼,合作學習無疑就是一種很不錯的學習形式。

二、合作學習在課堂中的表現形式。

(一)小組小合作

楊老師在上課伊始便以PPT的形式向學生提供了本節課合作學習的“兩項任務”和“兩個建議”。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內容、形式非常清晰地展現在同學們的眼前,為接下去的小組合作學習作了十分必要而充分的鋪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小組合作的內容,楊老師不僅在“兩項任務”中提示了學習內容,而且提供了學習手段:“讀一讀”、“邊讀邊想”、在“詞句中感受”、“交流”、“補充”和“記錄”,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在“兩個建議”中,明確告訴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對詩歌本身的理解,也要藉助課外資料拓展自己的認知,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詩歌本身的深厚意蘊和沉鬱而奔放的感情。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還有一個環節我們不能夠忽視:顯示在黑板右下角的“五星榜”。雖然是一種極其簡單的評價方式,但在本次合作學習中,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是激勵的作用,從課堂上學生的放映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孩子們非常在意那一個個用粉筆塗畫的五角星;其次是記錄的作用,它幫助教師記錄了課堂上已經展示和沒有表現過的小組學習情況,為面向全體學生學習服務。再次就是評定小組學習成績的作用。

(二)班級大合作

在本節課上,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楊老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有一次明顯的轉變:在小組合作學習階段,她是一個指路人和督導員;而在後半節課,楊老師搖身一變,成了一個主持人、引領者。教師這一角色的轉變,無疑使課堂的合作形式發生了量上的改變:那些代表小組意見起立發言的同學彷彿是這個“大合作組”的組員,而楊老師則是這個“大合作組”的組長了。

在這個“大合作組”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們的求知慾望被一次次地點燃,他們渴望爭先,渴望表達的情緒被一次次地推動。教師在教學即將圓滿的時候,有這樣一段激情的結束語:

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所有的眼睛都是嶄新的日出,所有的禮炮都是世紀的歌聲。我們激動,我們自豪,日益繁榮昌盛的'祖國,讓我們圓了一個團聚的夢。讓我們一起把這種激動自豪讀出來,把我們對香港的熱情歡迎讀出來,把我們對香港美好未來的深情祝福讀出來……

孩子們積蓄了一節課的情緒頓時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釋放,師生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課堂教學的氣氛同時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綜上所述,由楊紅霞老師執教的這一堂合作學習示範課《最後一分鐘》是成功的,課堂上,課文那些認知性知識被有效習得,那些理解性知識得到了相互啟發,更重要的是對香港迴歸,祖國統一的美好情感在合作學習中相互感染,相得益彰!

如果要提一點供楊老師商榷的意見,我以為,《最後一分鐘》的文字是以詩歌的形式表現的,閱讀詩歌與閱讀其他文體的不同之處,餘以為,更需要重視詩歌表現的那些意象和詩歌營造的獨特意境所傳達出來的獨特的意蘊美,以及詩歌長句與短句,平聲和仄聲所構築的音韻美。這些,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聽來總覺得沒有盡興。

一分鐘評課稿8

《一分鐘》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中的一篇課文。主要內容是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鐘,遲到二十分鐘的故事。通過這篇課文的的學習,使學生受到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時間的教育在教學中。本文篇幅5段,分為原因、經過、結果三個部分。戴老師執教第一課時,重點為識字、寫字。

聽完本課之後,我對本學期的教研組研討主題有了新的思考:像這樣的識字課,如何探究問題指向性呢?因為在本節課上,涉及到的問題僅為:遊戲一分鐘後,請說一說一分鐘後的感受。在執教過程中,戴老師的問題指向明確,但課堂操作過程中卻操之過急,學生一分鐘為堅持完畢就開始談感受,從而使問題沒能落實。

根據本節課的識字、寫字教學,我結合“目標細化”主題,發現戴老師在課堂上較好地體現了:

1、趣味識字,學生是主體。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戴老師在執教過程中,引導學生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方法識字,使學生樂於學習。同時戴老師還特別注重識字鞏固,通過“找朋友遊戲”“連一連”等內容,讓識字過程生動、豐富。

2、寫字教學,基礎在夯實。本節課,戴老師用10分鐘的`時間重點教學識字,從筆畫的寫法、結構、組詞等角度進行多角度的引導,並在寫字過程中注重重點突破、全面普及。尤其是反饋過程,戴老師還特別採用中後生的作業進行反饋點評,對後進生幫助挺大。

但是我也發現,戴老師本節課的教學是寬泛、無主題的。結合目標細化,淺談以下幾點:

1、目標一是“學會本課欠、元、包等8個生字及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認“鍾、零”等9個生字。”雖然目標一寫法為通用格式,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通過多樣豐富的識字方法讓學生自主識字。回顧本節課,戴老師引導學生採用的識字方法較為單一,同時教師也未能對生字進行及時的歸類整理,使得生字教學各個獨立,無通篇意識。

2、目標二是“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本節課中,戴老師重視識字教學,卻忽視了朗讀。對目標中的“正確、流利、有感情”沒有有效落實,也沒有有效的檢測方式,學生一節課後的學習結果無所知。

3、目標三是“學習課文,使學生知道時間的寶貴,懂得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時間。”目標指向本身就不明確,學習哪個環節未能點明。同時本節課設計情感教育的時間過少。

應該說,本節課突出了識字、寫字,卻忽視了朗讀;看到了優美的書法,卻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知道了課文進行的“珍惜時間”的載體,卻沒有了“珍愛時間”的情感體驗。課堂本就是藝術,讓我們一起在藝術殿堂裡摸索吧。

一分鐘評課稿9

《一分鐘》。課文以國小生喜愛的故事形式出現,內容較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為早上多睡了一分鐘,帶來的卻是20分鐘的遲到,是一路焦急地等待和不停地嘆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臉紅的尷尬,是深深的後悔和寶貴的教訓。故事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絡十分緊密。聽了趙老師的課,我受益匪淺。感到聽趙老師上課是一種享受,猶如在欣賞佳作。她能使人為之一振,倍受啟發。趙老師能根據低年級的教學重點組織教學,通過指導學生正確地讀課文和引導學生識字。使學生在讀中識字,在遊戲中鞏固識字,並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要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首位,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的,課堂上只有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趙老師的開課就做得非常棒。她通過巧妙地設計課件,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體驗一分鐘的價值,匯入課文,趙老師的用意是讓學生通過讀書就能很快地知道元元因為多睡一分鐘而遲到20分鐘的事。趙老師的開課就像一把錘子,敲在了學生的心靈上,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提升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是成功的一半。

二、教師既是課堂的組織者,也是引導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趙老師在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時,首先是注重讀的方法指導,提示學生怎樣才能很快地讀通課文?然後和和學生一起小結學習方法:讀課文時,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拼讀‘蘋果’上的生字寶寶,也可以問問旁邊的同學,這樣就可以很快地把課文讀通讀順了。接著,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書,學生有的四人一起讀,有的四人輪著讀,不一會兒,教室裡書聲朗朗。趙老師在檢查學生是否把課文讀通的環節上做得也很到位。例如:讓學生讀完第一段後,她肯定地說,你們非常能幹,已經能夠把這段讀通了,老師給你們打A,看看你們讀第二段能不能得到A+。學生聽了,讀書的`勁頭更足了,當學生讀完第二段時,趙老師又及時評價:“這回你們可以得到A+了,因為你們沒有少字或添字,讀得不錯。第三段有沒有信心拿A++呢?”趙老師就是這樣一次次地引導學生讀書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讀書務必做到正確、流利,‘字字未宜忽’。首先要讀正確,然後才能談到思考。語文姓小,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

三、寓識於讀,寓教於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學生熟悉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讀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在生字詞的教學中,趙老師採用豐富多彩的遊戲創設了快樂識字。有在談話中識字、在朗讀中識字、在表演中識字;還有自編字謎識字,例如,學習生字“哈”“欠”,作為詞語“哈欠”,老師讓學生邊讀邊演。這些過程,看似平常,卻喚醒了學生以往的生活經驗。把它放到漢字身上,使學生感到漢字就是生活的一個部分,是經常接觸到的,是活的、有意義的,是充滿感覺的。趙老師讓漢字和詞語“活”起來了。在識字過程中還非常注重正音,尤其是“丁零零”、“哈欠”、“元元”等詞語的輕聲正音。整堂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體驗到學習生字的無窮樂趣。

四、多元評價,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趙老師上課始終是親切地和學生交談,在教學中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讀書,引導學生學習生字新詞,對學生的發言總是給予及時的激勵與表揚。如“為你的勇敢鼓掌!”、“你別緊張!”、“陳治軍,我真是太佩服你了!你也讀出來了。”等等,使課堂充滿了人文關懷;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了學困生的自信心。這就是趙老師的教學藝術,善於激勵,善於喚醒,善於鼓舞。使她的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口常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