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二年級《乘法的初步認識》評課稿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1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評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評課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優秀的評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年級《乘法的初步認識》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二年級《乘法的初步認識》評課稿4篇

二年級《乘法的初步認識》評課稿1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後進行的教學,也是學生學習乘法的初始課,因此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本節課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知識水平,以學生的主動探索學習為基本活動的形式展開教學。劉爽老師的課堂清新自然,在以下幾個方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本節課,周老師安排了簡單活躍的拍手活動作為課前遊戲,又出示了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樂園”情境進行匯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讓學生在玩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主動地去探索。

2、在教學中善於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以此為切入口進行有效的教學

在課堂中周老師讓學生經歷了連加計算的繁瑣,在理解完過山車中2+2+2+2+2表示5個2相加,周老師提問,如果20個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嗎?學生根據老師的問題,標準地列出了,2+2+2+2+……這時周老師適時地引入乘法計算。學生進行對比後,自然就體會到了乘法簡便和快捷的優越性。讓學生參與經歷數學知識的呈現過程,瞭解新知產生的由來,既有利於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

3、合理設計練習導練,強化新知

要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最終發展能力的目的,學生的.思維就必須經過反覆多次,循序漸進的實際應用。在練習上,周老師也頗費苦心,通過我會連、我會選等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掌握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還可以用乘法算,並能正確寫出乘法算式。這些鞏固性、多樣性、層次性的練習,符合二年級小朋友的心理特徵,讓他們在動中學,玩中學,遊戲中學,使他們對新知的認識昇華一步,進而形成技能。

整節課下來,我覺得有以下兩點值得商榷:

1、從圖中來,沒有回圖中去。課的伊始,劉爽老師很好的利用主題圖,讓學生髮現了其中的數學資訊,並提出了數學問題。從而提煉出了3道題目的解決方式。但剩下的大多數時間,周老師都是根據算式理解含義,基本上沒有再回到圖中去。其實就2年級的小朋友而言,對抽象的算式的理解遠難於對形象的圖意的理解。

2.3×4與4×3的板書,混淆視線。這節是表內乘法的起始課,雖然很多小朋友已經知道有乘法這種計算,個別小朋友還會背乘法口訣。但是在意義的理解上還一知半解。課上,劉老師有意圖的把3×4,4×3這兩個算式寫在上和下,然而在講解這兩個算式的意義時問題出現了,學生不知道哪個算式表示4個3,哪個表示3個4。我覺得在板書的書寫上可以避免這種算式寫在上下位置,或者提煉其他的資料作為素材。  

二年級《乘法的初步認識》評課稿2

王老師的課帶給我最大的體會是那兒童般的語言和適合學生年齡特徵的環節設計。本節課的亮點有: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熱情,有利於學生學習。

在匯入階段,教師出示遊樂場情景圖來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同時讓學生感到加數相同的情況在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有。為下面的教學提供一個平臺。

2、在新知的教學中能突出重點。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乘法的來歷,在教學時,劉老師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通過列連加算式,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加法與乘法的比較,幫助學生體驗乘法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當學生列出了幾個加法算式後,教師出示了2+2+2+2…+2=?這麼多數加在一起,你覺得怎樣?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突出矛盾,計算不方便,然後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計算。這樣,乘法的來歷就很明瞭了。

3、在練習中突破難點。

劉老師設計的練習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尤其是後面的第4題,每豎行合作寫算式時,學生的熱情高漲,積極活躍的.去做題。而老師在學生的反饋中也引導學生注意先想想是幾個幾,然後再列式,第六小題,涉及到了有加數不同的時候,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到了不同的加數是不能用乘法計算的,只是時間關係,要是再讓學生說一說就更好了。

建議:

1、在乘法的引入環節上。劉老師引導大家列出了很多幾個相同數相加的算式,然後又出示了幾個算式去觀察是幾個幾,最後由2+2+2+…+2=?引出了可以寫成一個比較短的算式,從而介紹乘法。我覺得可以列出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算式後,直接就介紹可以用乘法來計算,再說說這是幾個幾,可以寫成幾乘幾,這樣會節省出後面練習的時間。

2、對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體現的不太明顯。學生的表達能力並沒有太多的體現。

3、在語言上要多強調是幾個幾相加,不要光說是幾個幾。

二年級《乘法的初步認識》評課稿3

施老師的課帶給我最大的體會是那兒童般的語言和適合學生年齡特徵的環節設計。本節課的亮點有: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熱情,有利於學生學習。

在匯入階段,教師出示遊樂場情景圖來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同時讓學生感到加數相同的.情況在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有。為下面的教學提供一個平臺。

2、在新知的教學中能突出重點。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乘法的來歷,在教學時,施老師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通過列連加算式,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加法與乘法的比較,幫助學生體驗乘法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當學生列出了幾個加法算式後,教師出示了4+4+4+4…+4=?這麼多數加在一起,你覺得怎樣?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突出矛盾,計算不方便,然後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計算。這樣,乘法的來歷就很明瞭了。

3、在練習中突破難點。

施老師設計的練習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尤其是後面的第4題,每豎行合作寫算式時,學生的熱情高漲,積極活躍的去做題。而老師在學生的反饋中也引導學生注意先想想是幾個幾,然後再列式,第六小題的判斷題中,涉及到了有加數不同的時候,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到了不同的加數是不能用乘法計算的,只是時間關係,要是再讓學生說一說就更好了。

建議:

1、在乘法的引入環節上。施老師引導大家列出了很多幾個相同數相加的算式,然後又出示了幾個算式去觀察是幾個幾,最後由4+4+4+4…+4=?引出了可以寫成一個比較短的算式,從而介紹乘法。我覺得可以列出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算式後,直接就介紹可以用乘法來計算,再說說這是幾個幾,可以寫成幾乘幾,這樣會節省出後面練習的時間。

2、對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體現的不太明顯。學生的表達能力並沒有太多的體現。

3、在語言上要多強調是幾個幾相加,不要光說是幾個幾。  

二年級《乘法的初步認識》評課稿4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是學生學習了百以內數的加減法後進行的教學,也是學生學習乘法的初始課,因此這節課就顯得尤為重要。我認為這節課的重點要落實到讓學生理解這樣幾個問題上: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為什麼要用乘法。2、什麼樣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3、怎樣用乘法表示。縱觀這節課,我認為楊老師在課堂上有以下三個方面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

一、 在教學中善於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以此為切入口進行有效的教學

在課堂中讓學生經歷了連加計算的繁瑣,老師在出示了10個6用加法計算後,怎麼辦?然後教師適時介入乘法計算。學生進行對比後,自然就體會到了乘法簡便和快捷的優越性。讓學生參與經歷數學知識的呈現過程,瞭解新知產生的由來,既有利於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 教師在課堂上注重讓學生在實踐中提煉數學模型,並能運用這個數學模型去解決問題。

在課堂上,教師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動手操作,在師生互動中提煉出“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運算可以用乘法表示”。在課的最後教師讓學生看圖,列乘法算式,然後出示乘法算式5×4。平時在課堂上教師進行的練習,往往比較關注學生會不會列乘法算式,而楊老師把練習反過來,讓學生逆向思考,這樣的'練習比重複機械地列乘法算式更能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三、 教師在教學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評價語言

課堂中的動態生成,學生的回答,教師的評價往往都是一閃而過,但林老師很注重自己的評價語言。林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及時把握和利用課堂動態生成因素,對學生髮表的不同意見,進行提升,達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學習了10個6的乘法算式後,教師提出:黑板上哪些算式和它很像。學生回答:3+3+3+3+3。教師追問:為什麼?學生的回答是直白樸實的:因為都有許多一樣的數字。這時林老師及時用數學語言加以提煉:是啊!它們的共同點就是加數相同。“加數相同”這幾個字並不一定非要從學生嘴裡說出來,學生只要理解就可以了。教師這句簡單的評價,既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了肯定,又提升了學生的回答,恰到好處。

教學是一門複雜的藝術,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探究,才可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逐步精彩起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