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說勤奮的作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24W

【導語】 “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只有勤學苦練才與天才成正比例”。小編為你收集了關於說勤奮的作文 ,供您參考和借鑑。

關於說勤奮的作文

  【篇一】關於說勤奮的作文

俗話說:“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有人對這句話不以為然,今天,就讓我給大家講一個有關愛因斯坦的故事吧。

愛因斯坦是德國著名的科學家,一生中有過許多偉大的成就。但你們知道他小時候是怎樣的嗎?他剛出生時,家人並不覺得愛因斯坦有多麼聰明,因為他出生很長時間都不說話,家人差點以為他是個啞巴,更沒想到他會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讀國小時,因為他是猶太人,所以遭到同學的鄙視和欺負,老師也沒有對他抱多大的希望,但他仍喜歡在暗地裡沉默不語地思考著問題,探索科學奧祕。中學時,他因成績不合格被勒令退學,在另一所中學讀書時,他甚至因落榜而重讀,但他只把氣餒埋在心裡,更加刻苦地學習,上課時認真聽老師講課,不懂的問題一定要弄個明白,回到家,一遍遍複習當天的功課。漸漸地,愛因斯坦終於成為了班上的尖子生,並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大學畢業考試。後來,他加入了瑞士國籍,刻苦鑽研,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了聞名中外的偉大科學家。

是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只要勤奮,再差的人也能有所成就,我們時刻都不能忘記“勤奮”二字。

  【篇二】關於說勤奮的作文

一朵花,如果不吸取養料,永遠結不了飽滿的果實;一隻鷹,如果不奮力拼搏,永遠飛不高;一個天才,如果不勤奮學習,永遠都不會有作為。

聽完傷仲永的故事後,我真為仲永這位“神童”最後“泯然眾人矣”而感到惋惜。鳥飛,得有天空;馬跑,得有場地。雖然我們青年人的成長也需要一定的環境和條件,生活的環境固然重要,但是能不能成才,關鍵取決於自己能否不懈地努力。歷史上的大科學家們為我們做出了榜樣。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都不是“神童”。但他們用自己的勤奮開拓了美好的前程,成就了偉大的事業。牛頓終生勤奮學習,很少在夜裡兩三點以前睡覺,常常通宵達旦工作。愛因斯坦讀中學是的成績並不好,考了兩次大學才被錄取,學習也不出眾,畢業後相當一段時間找不到工作,後來在瑞士伯而尼專利局當了7年職工。就在這7年裡,愛因斯坦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地學習、工作著年,利用業餘時間勾畫出了相對論的理論基礎。愛迪生又何不是呢?如果沒有平時的勤奮,有哪來事業中的碩果呢?

“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有幾分勤學苦練,天資就能發揮幾分,天資的充分發揮和個人的勤學苦練是成正比例的。”把這一句話濃縮起來還不就是那6個字:“天才來自於勤奮!” 勤學有為,懶惰無知。博學多才來源於勤奮忘我的勞動。只要我們在學習上舍得花力氣,用工夫,就必定能夠用辛勤勞動的汗水和智慧澆開芳香的理想之花,獲得真才實學。

  【篇三】關於說勤奮的作文

天才,一個人人都羨慕的名詞。古往今來,多少人苦苦追尋,而又有多少人能得到它。有人曾不止一次的.詢問蒼穹:“天才究竟是如何而來的?”縱觀古今,諸多事例證明了:天才始於勤奮。

我們生於社會,長於社會,學於社會,成於社會。而社會中缺少不了的就是競爭,只有競爭才能體現出人與人的差異。在社會這座巨集偉壯麗的金字塔中,誰能摘得塔頂的寶石,誰就是億萬人眼中羨慕的天才!

我國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人類要在競爭中求生存,便要奮鬥。”是啊,人生需要奮鬥,需要不斷的奮鬥。正因為有了奮鬥,才有了一項項科技的發明;正因為有了奮鬥,才成就了這悠久深遠的文化;正因為有了奮鬥,才使得我們華夏古國又一次的騰飛。

“我該如何奮鬥?我該抱有怎樣的態度?”我曾問過我自己。當時的我,很迷茫。我知道了我記得目的地,但大千世界道路縱橫,擺在我面前的路很多,我要如何抉擇呢?當時的我還沒有聽過宋慶齡女士的話,一次偶然,我在學校看到了它:“知識是從刻苦勤奮中得來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勤奮的結果。”這是多麼平淡樸實的話語,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但卻更顯出它的魅。這句話如一個警鐘在我耳邊敲響,如仿如一把梳子,將我原來凌亂的頭髮梳齊。我的眼前一片明朗,我看到了路的方向!作為學生,獲取知識是我的使命,作為希望,刻苦勤奮是我的方向。

不必在乎路上的風雨,不必在乎行路的艱難,就想貝多芬說的那樣:“卓越人的一大優點實在不利於艱難的遭遇裡百折不撓。”即使現在的我們不是一位卓越的人,但給自己一點信心,向著已定的目標前進,不要在乎路上的荊棘,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那麼你就是一個卓越的人。

朋友,從現在開始吧!給自己一個目標,選擇一條自己的道路,用自己的汗水與努力來成就自己的未來。若干年後,當你回過頭來看自己走過的路,你就會知道天才究竟是怎麼來的。

天才出於眾生,天才始於勤奮!

  【篇四】關於說勤奮的作文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什麼?是勤奮。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屈原是戰國末期楚國人,偉大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屈原很小的時候,有一段時間他每天放學後很晚才回家,姐姐問他去哪裡了,他只是笑卻不回答。原來,屈原到洞裡讀書了。後來姐姐發現了,問他為什麼不在家讀書?屈原說學校不讓讀書,而且在洞裡讀書真是太美了。後來他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這個洞叫做“讀書洞”。

王獻之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他從小就對書法產生了興趣,所以他六七歲就開始認真地練字。過了一段時間,王獻之覺得他的字和父親的差不多了,於是拿著自己寫的“大”字給父親看。王羲之看後什麼也沒說,提筆在“大”字上加一個點,變成了“太”字。王羲之又把這“太”字拿給母親看,母親說這個“太”字上的一點寫得還不錯。王獻之沮喪地走到父親那兒,父親帶他走到院子裡的18個水缸旁邊,說:“只要寫完這18缸水,你就知道了。”王獻之恍然大悟,原來寫字的祕訣就是勤學苦練。後來,王獻之終於成了著名的書法家。這就如數學家華羅庚所說:“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如今,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條件雖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記“勤奮”二字。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