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花》評課稿集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75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評課稿編寫工作,評課有利於資訊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麼優秀的評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對花》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花》評課稿集合15篇

《對花》評課稿1

該活動黃老師設計了“媽媽的節日”、“我會送花”、“我會數花瓣”三個環節。本次活動中我認為最難的是在第三環節。因為又來了青蛙媽媽、袋鼠媽媽和大象媽媽,它們的想法又不一樣了,青蛙媽媽身上有個7的數字,它說喜歡7片花瓣的花;袋鼠媽媽身上有個8,它就喜歡有8片花瓣的花;大象媽媽喜歡9片花瓣的花。這就要求小朋友們進行數花瓣活動。數花瓣都是朵的其目的是引導幼兒學習繞圈數數。對我們成人來說十以內的繞圈數數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但對於我們中班孩子來說,難度就比較大了。在數花瓣的過程中,我發現好幾個孩子因為數得重複了,花瓣數量就多出來了。但是黃老師在這個問題上處理的`很好,她耐心的請小朋友示範他們自己數花瓣的方法,最後,馬馬想出了好辦法“做標記”。黃老師 和孩子們一起嘗試了這個方法,還真不錯,做過標記的花瓣就是已經數過的,這樣就不會出現重複現象了。有了繞圈數數的好辦法,大部分孩子的操作都對了,只有少數幾個能力比較弱的小朋友還是遇到了困難。

整個活動體現了以孩子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和諧師幼關係,絕大多數幼兒能夠主動參與學習,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對花》評課稿2

《花鐘》是一篇帶有濃厚科學性的閱讀文章,課文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在教學中,胡老師根據教材特點,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在合作朗讀中探究,在想像中創新,在朗讀中悟情,在感悟中積累。根據教材的位置,結合課後的生字和練習,教者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豔麗、甦醒、夢中”等詞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一段,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在《花鐘》一文的教學中,我們看到,從這一課時的整體上看,胡老師設計了三大環節:(1)揭題質疑;(2)初讀課文,感悟文意;(3)入境入情、自悟自得。上述這些教學環節,既有前後關聯,又有層次推進。

學生的興趣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動力,興趣得到激發,教學效果將會得到提高。在教學中,胡老師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匯入階段,採用多媒體操作帶領學生走進花的世界,有了具體、鮮明的.形象,能給學生真切、直觀、具體形象的感覺。運用多媒體操作,美麗的花卉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在審美中,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老師的初衷是好的,但沒有根據學生實際,以至在後來的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很高。

感悟朗讀是課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胡老師在教學中突出了重點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在品讀這段課文時,先讓學生了解這一段內容。找一找有幾種不同的花再重點指導朗讀課文中描寫的花的句子,感受花的美麗,並通過讓學生挑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讀一讀,說出理由,通過句子與句子之間的比較,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意境,用詞的準確,進行生生之間的賞析性評價,進而加深對內容理解。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更是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讓學生學習運用形象、生動、具體的描寫方法,讓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

胡老師在朗讀指導方面雖然力求形式多樣,但整堂課下來效果卻不是很理想,學生還沒有更深入地走進文字,感悟文字。

胡老師的這堂課有好的地方值得我去學習,也有不足的地方提醒我要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

《對花》評課稿3

前段時間,有幸聽了潘麗芳老師在小巨校區與水雲校區聯誼活動中上的《花鐘》一課,讓我收穫頗多。下面我就此課談談我粗淺的看法。

《花鐘》是一篇優美的文章,文字生動,語言優美。潘老師講的很美,正如文中所說的鮮花朵朵,芬芳迷人。作者筆下流露出的文意,就像生動活潑的孩子們,千姿百態。潘老師的講課將文章的特點展現的淋漓盡致,我收穫良多,學以致用。

一、識字環節非常紮實有效

潘老師將生字新詞利用多媒體分組出示,學習時,利用多種形式突破詞語難點,例如學習“暮色”時,讓學生聯絡生字所在的句子進行理解;又如學習“欣然怒放”這個詞語時,潘老師利用多媒體先出示花兒開放和含苞待放的對比圖,再讓出示煙花圖,這樣孩子很快很好地理解了這個詞。潘老師簡短的言語,形象的理解,就將識字的方法傳授給了學生,非常紮實透徹。

二、品讀環節非常清晰

本節課的重點在於體會作者第二小節的語言。首先,潘老師先讓孩子們找出難讀和難懂的一小節,讓孩子們先讀通順。學生說自己喜歡的句子做表情更是妙趣橫生、生動活潑,接著出示兩句語言不同的話:一句是沒有修飾的普通句子,一句是課文原句,讓孩子們進行句式比較,初步體會文字的美麗之處;然後,讓孩子們找自己喜歡的句子讀一讀。這是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在老師這樣適時的點撥中,讓孩子們的朗讀水平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比如,在講到萬壽菊的欣然怒放時,對孩子們說,熱情一點兒;生讀不出感覺時,老師又加上一些動作,促進孩子們的理解水平。在講“豔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時,老師說,笑得再甜一點兒,找學生做出笑臉的表情,孩子們個個都露出了可愛的`笑臉。簡簡單單的一個小動作表情,讓孩子們原有的理解的水平,更加進了一大步。孩子們讀課文不清楚時,老師及時制止,讓他試著再讀一遍。逐句學習完第二小節時,讓孩子們齊讀課文,此時,生並沒有讀出剛開始的感覺,而且語速過快。老師馬上喊停,提醒孩子們像剛才那樣讀課文才會更動聽,於是,效果就出來了。往往,我們也正是忽略了這些,因此在今後的教學課文中要細加琢磨,特別值得我深思和學習。

三、評價語豐富

潘老師整堂課的語言,都顯得緊湊,尤其是老師的評價語,及時的給孩子們鼓勵,讓孩子們感覺到了興趣。孩子讀書讀的不夠好,但是能讀下來,老師便說:“真不錯,能讀通順了”。讀好了的學生,老師會說:“非常了不起,讀得很感情。”給了孩子們鼓勵,上課也更積極了。在孩子們回答問題時,老師都不忘說一句:“還有誰想起來試試呢?”更是激發了更多孩子的舉手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另外,對於本堂課,有兩個地方我覺得值得大家探討:

1.在課中寫“醒”字,是否是把生字出示在田字格里是否更好,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寫字還是尤為重要的,所以我認為以田字格的形式出現,然後再讓學生觀察動手寫更好一些。

2.在教學“左右”時,讓學生明白了是大致,大約的意思之後,老師是否在這時稍作點撥,讓學生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對花》評課稿4

在春暖花開的四月的第一天,迎來了塘下語文中心組的第一次教研活動。這次教研活動的主題是:以生為本,優化教學設計。場橋二小的蔣芝乙老師為我們帶來了一堂《花的勇氣》。以下是我聽課的幾點感受:

一、藉助片語教學,優化教學設計

蔣老師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最大的亮點是藉助三組詞語進行閱讀教學。

第一組詞語是“失望、遺憾、驚奇、心頭怦然一震”。出示第一組詞語後,蔣老師提問:“有什麼發現?這組詞語描寫的是什麼?”學生不難發現這組詞語描寫的是作者的心情。隨後蔣老師要求學生開啟課本,自由讀課文,圈出詞語,完成口頭填空:“作者在四月的維也納看不到,因而感到失望,當他快要離開維也納時,因為而感到遺憾,而當他看到,而感到驚奇,心頭怦然一震,明白了。”蔣老師藉助這組心情變化的詞語,利用口頭填空的方式,讓學生輕鬆地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二組詞語是“傲然挺立、明亮奪目、神奇十足、拔地而起”,這組詞語描寫花的詞語。藉助這些詞語蔣老師要求學生去課文中尋找描寫花的句子。通過朗讀指導,讓學生去體會花“多、密、遼闊”的特點。

第三組詞語是“冷風伴著涼風、涼涼的雨點、冷風冷雨”。蔣老師藉助這組詞語讓學生體會花兒的勇氣。

三組詞語的選擇,別具匠心,成為閱讀教學的主線。這樣的教學設計,凸顯了詞語的特點,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效達成了教學目標。同時讓聽課的我也是心頭怦然一震,為蔣老師在閱讀教學上有這樣大膽嘗試的勇氣而敬佩。

二、課堂指導引領,值得深入探討

1、以片語教學為主線的閱讀教學設計應建立在對詞語的理解上。本課最為關鍵的詞語是“怦然一震”。這是作者情感變化的重要轉折點,此刻作者才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就是勇氣。因此對“怦然一震”這個詞語的理解至為重要。

2、課堂中以生為本,是我們一直保持的重要理念。但是如何機智有效的引領學生去體會文章的情感,感悟文章的重點,則是教學的難點。如在出示第三組詞語“冷風伴著涼風、涼涼的雨點、冷風冷雨”後,蔣老師提問:“冷風冷雨刮在你臉上有什麼感受?”學生回答“很舒服!”這樣的回答令我頗為意外。但這的確是學生此時此刻的真實的體會。在陽光明媚的'四月,氣溫回暖,穿著厚重衣服的學生也許會感到有些炎熱,因此此時如果有涼風習過,還是蠻愜意,蠻舒服的。面對這樣的回答,教師如何以生為本,讓學生的體會能迴歸文字,則需要教師的教學機智——創設課堂情景。

3、朗讀指導是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正確朗讀指導是朗讀知道的關鍵。描寫花特點的句子中的重點詞是“這麼多,這麼密,這麼遼闊”,“多、密、遼闊”是花的特點,但是在朗讀的時候應該是把重音落在“這麼”上,這樣才能更突出“這麼”後面的詞語。同樣寫花顏色的詞語“白的、黃的、紫的”指導學生讀出花的美,讀出話的顏色多應將語速放慢,把“的”前面的字拖長,的讀輕聲。教師範讀是朗讀指導的一種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我要注重學生的體會,讓他們讀出自己心中的情感。

《對花》評課稿5

《喇叭花電話》是一個充滿童趣與關愛的童話故事。作者巧妙地把喇叭花想象成電話機,並用它聯絡了小田鼠和小鳥之間的濃濃情誼,把小動物之間的相互友愛表現的淋漓盡致,是對幼兒進行友愛教育的好題材。中班的孩子大多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對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互相關懷等情感理解甚少,而本教材正是表現了朋友之間的這種情感。如今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人們之間的交往不在侷限於面對面的交流,電話的普及,從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交往的需要。幼兒年齡雖小,但渴望與人交流的願望卻很迫切,家中的電話機對他們來說就充滿了神祕,因此本活動就滿足了幼兒打電話交往的需要。本次活動,X老師以故事為媒介,通過看一看、猜一猜、玩一玩、說一說等不同的形式,引發幼兒的講述熱情,培養孩子的觀察和傾聽習慣,在活動中環節設計的層層遞進,主題明確,不僅豐富孩子的詞彙量,還大大的`提升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X老師活動設計目標明確,重難點清晰,活動準備更是豐富多彩。她通過出示圖片,直接匯入故事,讓孩子通過看一看、猜一猜的形式並用不同的方式,將故事中的主人翁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孩子們能通過教師適當的引導,較為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第二環節,她帶領孩子們分段理解故事的內容,在這一環節中,又巧妙的設計了兩個活動的重點:第一,根據故事情節發展,引導幼兒理解內容;第二,在“打電話”的遊戲中聊一些生活中的話題。通過這樣的學習和理解故事內容,豐富了孩子的詞彙量,也培養了孩子在別人說的時候,認真傾聽的習慣,孩子們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跟老師進行互動交流。第三環節,教師帶領孩子完整的欣賞故事,提升故事。知道打電話是交朋友的一種好方法,並能感受到的一種快樂,希望孩子能將自己滿滿的愛床大給自己所愛的朋友和親人,提升他們的情感。

聽了X老師帶給我們精彩的活動展示,讓我學到了很多,知道在語言活動中,我們應該為孩子提供互相傾聽的機會和時間,儘量為每一位孩子創設這個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引導孩子學會耐心傾聽同伴的表達、講解。聽課中她給我印象最深、最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是,我們要成為孩子的聽眾。在語言活動中,放手讓孩子去說,讓孩子成為主動者,當孩子在表達自己想法時,我們應該眼睛看著孩子,不要隨意的去打斷孩子的話,或者不著實際的急於點評,要從聽的過程中瞭解孩子的想法,並通過自己認真聽的行為來引導孩子學習良好的傾聽,從隱性中為孩子做好一個學習的榜樣!

《對花》評課稿6

我很榮幸能夠成為本次國小音樂優質課競賽評委組的一名成員。通過這次競賽活動,我認為,無論是評委還是參賽教師,本次活動都給我們大家提供了一個相互學習、交流和探索的機會,同時也為參賽教師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下面我就本次競賽活動中有關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與大家相互探討和交流一下。

首先,從國小音樂教學內容和歌唱教學的要求上來看。國小音樂教學內容包括唱歌、音樂知識和技能訓練、欣賞三部分。其中唱歌是主要內容,我們參賽教師在本次音樂優質課競賽中抽到的教學內容都是唱歌這一部分。國小唱歌主要以齊唱為主,到國小中年級可加入二部輪唱和二部合唱。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範唱使學生感受到歌曲的完整藝術形象,並通過對歌曲的介紹、分析和處理,生動地揭示歌曲的內容、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使他們做到有感情地歌唱。為了提高學生表現歌曲的能力,進行歌唱的技巧訓練十分重要。歌唱的技巧包括良好的姿勢、正確的呼吸、自然圓潤的發音和清晰的咬字吐字。為了發展學生的聽覺能力,培養獨立掌握正確的音準和節奏能力,在訓練和教唱中,要適當使用樂器,如電鋼琴,電子琴等。

其次,我簡單說一下本次競賽活動各位參賽教師在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這一方的優勢和不足。本次活動聽了總共13位教師的課。從總體上來說,老師們在這方面表現都很好,無論是對歌曲的介紹、分析和處理,還是歌曲中涉及到的音樂理論知識以及歌曲演唱技巧的訓練等都很到位,而且大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非常認真仔細。如對歌曲的調式、拍子、節奏、情緒、速度、力度以及對歌曲中涉及到的音樂常識——附點音符、切分節奏、倚音等都能清晰明瞭的傳授給學生。而且我們部分老師在教學中還巧妙的運用學生最感興趣的遊戲,學生愛吃的水果作比喻進行節奏訓練,如長征國小的'王曉蘭老師,用“對暗號,進家門”的遊戲讓學生練習節奏,向陽國小的王世蓮老師用“快吃葡萄香蕉梨”進行節奏訓練,既讓學生掌握了節奏,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再比如樂雅國小的伏曉明老師,育才國小的揚玉萍老師用大雨和小雨不同的雨聲作為歌詞讓學生讀節奏,學生按節奏朗讀,聲音洪亮,學習興趣濃厚,為學生後邊把握歌曲節奏做了很好的準備。當然,也有部分教師由於不是專業音樂教師,在這方面有些欠缺,雖然能對歌曲中涉及到的音樂常識講解清楚明瞭,但在給學生範唱範奏時音準和時值把握的不是很準確,如音符上加“頓音”記號時,演唱時應是輕快、短促和歡快的,但有些老師再給學生範唱時唱不出這個特點,但我相信我們的老師都已經盡力了,只是由於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力不從心罷了,不過我相信通過這次競賽活動以及今天我們的交流與學習,在今後的教學中,你會做得更好。

接下來我就歌唱技巧和樂器伴奏這一方面再和大家學習交流一下。歌唱前首先要調整好學生的姿勢、呼吸,還有必要進行簡單的發聲訓練,學唱歌譜或樂譜時,儘量要求學生髮音要自然圓潤,咬字吐字要清晰。關於這一點,其實我發現好多老師或多或少都做到了一些,但不是很明顯,唱歌前都沒有進行發聲訓練,只是在教唱歌曲或歌譜時一帶而過。但是也有幾位教師做得特別好,如旱平川中心國小的劉曉勤老師,他自身就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唱歌時聲音是豎起來的,很渾厚,很圓潤,而且無論在教唱歌譜還是演唱歌詞時,都很注意這一點。還有一部分教師在教唱歌曲時也時刻提醒學生用自己最美的聲音去演唱,唱歌時要坐端等。除此之外,教師在範唱時一定要按照歌曲的藝術特點聲情並茂的去演唱,只有老師做得好,學生才能做得更好。比如像《茉莉花》這首歌,歌譜中有連音線的音符較多,還有附點音符,帶連音線的音符在演唱時要有附點音符的演唱效果,所以教唱時一定要把握好火候,如樂雅國小的賀春琴老師,對帶有連音線的音符演唱比較準確,而且教唱歌曲時表情也很豐富,並且要求學生唱出南方民歌的柔美和細膩,唱出茉莉花的美。其實一首歌曲只要我們完全按歌譜來演唱,演唱時注意歌曲的調式、節奏、速度、力度、情緒,並能在演中很好把握這些音樂記號,那麼就能很好的表現歌曲的音樂情緒。說到調式,我想再補充一點,在教唱歌曲時,不要隨意改變歌曲的調式,因為我們的教材在編排時,大多數歌曲都是按兒童正常發聲音區來定調的,如果我們隨意改變歌曲的調式,那麼這首歌曲的色彩就會大打折扣,在聽課的過程中,我發現部分教師都喜歡用自己熟悉的調去演唱或彈奏。說到彈奏,在訓練和教唱歌曲時,大多數老師都能使用樂器為歌曲伴奏,而且伴奏時節奏、速度的把握比較準確。但作為一名專業音樂教師,在這裡我有一點小小的建議:在教唱歌譜或歌曲時,開始時最好使用右手單旋律,因為這樣學生聽得更清楚,有助於學生對歌譜音準和節奏的把握,促進內化知識,提高能力。當學生唱會歌曲後進行演唱時,左手可根據實際需要恰當的選擇運用分解和絃,八度、跳音及琶音伴奏,這樣使歌曲的和聲豐富起來,激發學生唱歌的濃厚興趣和慾望。但伴奏時要根據歌曲的節奏、速度、力度以及歌曲的音樂情緒來選擇伴奏的方式,如《團結就是力量》這首歌,採用八度和跳音,更能彰顯進行曲的風格,再比如說《茉莉花》這首歌,比較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細膩,應多用琶音伴奏。

下面我再來說說,對於二聲部合唱歌曲在課堂教學中的處理。對於國小生來說,僅一堂課能夠學會一首二聲部歌曲還是比較困難的。大多數老師在教唱二聲部歌曲時,先讓學生唱熟第一聲部,然後讓學生學習第二聲部,在合。還有些老師在教唱時,通過視訊、音訊、教師範唱、學生分組練唱等形式進行,教唱很認真。特別是我們的牛長清老師和劉曉勤老師,更是充滿激情,牛老師是我們本次活動中年齡最大的,但他對待教學那種執著、嚴謹、認真的態度確實令我感動。我想,在這方面,他是我們年輕教師學習的榜樣,儘管他的琴技不是太好,但他用右手單旋律給學生一遍又一遍教唱第二聲部,那種認真的,嚴謹的治學態度值得我們學習。一首二聲部合唱歌曲,一節課學生肯定不會完全把握,只要我們提到了、努力給學生教唱了,至於沒有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不是說我們教師能力有限,而是有些知識的學習本身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練習和鞏固。而且我們音樂新課中對於音樂課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再是重視知識的傳授,而是看學生是否達到了身心愉悅的目的。

《對花》評課稿7

本節課是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包中,五年級“有趣的禮品包裝”主題活動中的一節動手實踐課。經過課堂上的實踐與探究,我認為常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與不足,希望能與領導與同仁共同分享。

亮點一:有效的動手實踐探究策略。

本節課常老師採用了“激趣——嘗試——發現——製作——修改”的教學策略,讓學生一步步地發現手拉花的特點,然後一點點總結出來,並且完全放手給學生動手實踐和探究手拉花特點,學生能夠自己探究並與小組成員合作完成製作過程。

亮點二:特點鮮明的板書設計。

為了讓學生將手拉花的特點弄清楚,常老師除了採用探究的方法外,還利用了彩色卡紙模擬製作材料,在黑板上貼上並將重點的地方進行標註,既起到了歸納總結的作用,又讓學生更直觀地發現手拉花的製作特點。

亮點三:關注學生及時反饋突破難點。

無論是小組合作操作還是語言彙報,常老師都給予了學生最大限度的關注,並在試做的過程中深入小組和做,發現問題並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共性的問題在全班進行提出和讓學生自己解決,非常有效地解決了製作中的難點。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不完美才是它的真實存在。不管怎樣的課堂,哪怕你再做精心的準備,有一些不足和遺憾。本節課可以在一下兩方面略有改進:

改進一:小組合作次數較多,每次活動之前,缺少一定的`指導與要求。在課堂上,常老師讓學生一共進行了3次合作,我建議把合作次數要減少到2次,將第一次合作的手拉花變為自主嘗試,或者將最後的製作過程改變成自己製作;而且探究發現手拉花特點的合作中,應該提出彙報的要求。

改進二:課堂節奏有點前鬆後緊。由於分析手拉花特點這一環節用時過長,所以後面的活動拓展沒有進行。在這個環節可以嘗試將發現特點時間縮短,為後面的拓展環節留有一定的空間。

動手實踐的課堂學生們非常喜歡,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於常老師精誠合作,繼續立足於“動手實踐”型課的模式與指導策略的研究,使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更受學生們的喜愛!

《對花》評課稿8

《種一片太陽花》是鄂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整篇課文文辭優美,意境雋永。課文一共10個自然段,前半部分(2-5)自然段用細膩生動的描寫盡現了太陽花的外在美。第一課時,黃老師帶領學生初讀感知,品詞析句感受了太陽花的外在美,學生們對太陽花產生了無限的喜愛之情。後半部分(6-9)自然段是的重點部分,通過探究太陽花“始終保持著鮮豔奪目的色彩的原因”,展現了太陽花的內在美,這是本課時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既要抓住重點詞句,挖掘出太陽花的內在美,又要學習作者細緻觀察,抓特點描述的寫作方法;既要領悟太陽花樂觀的情操、飽滿的熱情、不懼困難的精神、謙讓的品格,又要由花聯想到具有太陽花品質的人,於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情操。在教學中黃老師通過精心設計、紮實訓練來實現美文美讀品花美人美。縱觀整節課,呈現出以下亮點:

一、創設情境,渲染美。

開課,通過色彩斑斕的畫面、優美的音樂和詩一般的語言讓學生們重溫太陽花的外在美,更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太陽花的喜愛之情。這一環節的設計既對前半部分外在美進行了梳理總結,又由外在美過渡到內在美,提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探究“太陽花始終保持著鮮豔奪目的色彩的原因”,讓學生帶著喜悅之情從美的畫面中走進文字。

二、紮實訓練,感悟美。

楊再隋教授有這樣一段經典的闡述:語文課就是引導學生學習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課,是進行字詞句段篇訓練的課,是教給知識、形成技能、學習方法、培養習慣的課。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字學習語言、理解語言、品味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進行紮實的語文基本功訓練,使學生在學習語言過程中受到情感薰陶和潛移默化人文教育,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目的。具體地說,語文教學要念好“十字經”,即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緊扣“八字訣”,即知識、能力、方法、習慣。課堂教學中黃老師通過紮實訓練,讓學生感悟太陽花的內在美。

1、加強自主學習,充分感悟語言

開課提出學習目標後,黃老師給足時間讓學生按照自讀要求,靜心讀書,充分與文字對話,潛心會文,感悟語言,為探究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個環節中老師也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能力。

2、引導對話交流,充分理解語言

本節課,黃老師抓住“太陽花始終保持著鮮豔奪目的色彩的原因”這一條主線展開教學,避免了瑣碎的提問。在抓重點詞句進行品析時方法多樣。例如:在品析太陽花喜歡太陽的這句話的教學中,黃老師引導學生從句子的形式入手,通過比一比,讓學生知道了這句話用了對比和擬人的手法,然後通過理解“偃旗息鼓、慵倦無力、愈加”等詞語的意思來充分理解語言。

3、突出語文特色,充分朗讀語言

這是一篇美文,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例如:在教學“日出時”這一句時,黃老師帶領學生“三讀”這句話,第一次讀,聯絡上文讀出太陽花對太陽的喜歡之情;第二次讀,聯絡下文讀出太陽花不遺餘力地開放的飽滿熱情,第三次讀,讓學生讀出太陽花前赴後繼不懼困難的精神。這樣的讀體現了閱讀教學讀的層次性,效果較好。

4、加強實踐活動,充分運用語言

語文課要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本節課,在體會太陽花“不遺餘力”、“前赴後繼”的精神時,為了加深對詞語的理解,結合課文要求,黃老師安排了適時的造句。課後,結合本課在寫法上的特點,佈置了積累優美的四字詞語和觀察一種植物寫片斷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充分運用語言。

三、拓展延伸,昇華美

學習這篇課文的難點就是要從的字裡行間領悟太陽花樂觀的.情操、飽滿的熱情、不懼困難的精神、謙讓的品格,又要由花聯想到具有太陽花品質的人,於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情操。教學中,黃老師進行了兩次適時的拓展延伸,很好的解決了這一教學難點。第一次在理解太陽花不遺餘力、前赴後繼的精神品質後,老師很自然巧妙地提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像太陽花這樣的人嗎?第二次是在學完最後一自然段後老師設計了:你想對太陽花說些什麼?學生們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太陽花內在的品質。

總的來說,黃老師的這節語文課實現了美文美讀品花美人美的教學目標,教學效果還是很好的。這也與她在名師工作室學習,得到劉老師和各位老師的幫助是分不開的。但是從課堂教學中我們也發現她存在的問題:一是課堂教學語言還要不斷錘鍊,過渡語怎樣承上啟下,評價語怎樣點撥指導,總結語怎樣激情昇華。二是課堂駕馭能力還要不斷提升。要做到在課堂上游刃有餘,一是解讀文字要深入,二是教學方法和策略要靈活多樣,三是心中要裝著學生。希望黃老師今後多向在座的各位工作室的精英學習,加強學習,錘鍊基本功;加強研究,樹反思的鏡子,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對花》評課稿9

國小五年級第二學期的《趕花》中有這樣一句:“原來養蜂人的生活竟是這樣艱辛,而又這樣的充滿詩情畫意!”它是文章的中心所在。這句話從兩個方面來概括描寫養蜂人的生活,一是艱辛,二是充滿詩情畫意。學生對於“艱辛”的體會,可以聯絡上下文來理解,而“詩情畫意”的生活,課文描寫卻微乎其微。理解好後一層意思,對學生領悟文章的中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為了讓學生掌握這一教學難點,陳老師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1、捕捉課文詞句,品味“詩情畫意”

課文雖然沒有對介紹到的每種花作具體生動的描寫,但仔細研究一下,不難看出,文章開頭向我們展示了洋槐花盛開的景象。老師從一、二兩個自然段中提煉出這樣一段話:“洋槐花開了,延安城充滿馥郁的花香。遠遠看去,整個林子的樹冠上彷彿堆了一層厚厚的白雪。”然後,讓學生去品讀這段話,從這段話中,你看到了怎樣的情景。在交流中,學生走進了純潔的詩裡,走進了清新的畫裡。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又訓練了學生的悟性。

2、拓展文中內容,創造“詩情畫意”

這個教學環節可以說是“投水”的“石子”,要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還必須讓他們在發現、欣賞的基礎上,學會創造。學生一旦在文字中,形成自己理解的“詩情畫意”,那種愉快感、成功感、幸福感就會像歡快的小溪流一樣,奔流不息。但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的同時,我們還要牢牢抓住課文這根韁繩,如果一味地往前跑,就會迷失方向。本節課要領悟的是“養蜂人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他們趕的除了雪白的.洋槐花外,還有紫色的苜蓿花、金燦燦的荊條花、粉紅的蕎麥花和黃色的油菜花。老師通過媒體讓學生自己看到花香景美的畫面。學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在身臨其境的欣賞中,在教師引人入勝的描繪中,領略了詩情畫意。

3、探索文章中心,昇華“詩情畫意”

學生通過學習探究,已經領略到了文中所沒有描繪出來的“詩情畫意”,懂得了趕花人在趕花的同時,也在追趕著絢麗,追趕著芬芳。但如果就此罷手,還是沒有能夠達成教學目標,因為課文的中心是讚揚像養蜂人那樣為了工作而只爭朝夕、奮力拼搏的人。老師還要引導學生走進人物品德的“詩情畫意”裡,讓他們聯絡上下文、聯絡生活去感悟:趕花人用辛勤的勞動創造了蜜一樣甜的生活,創造了花一樣美的世界。

當然課堂的生命力在於現存的缺憾。“詩情畫意”是一個很抽象的詞,老師讓學生感知畫面的基礎上,去感悟文中妙詞佳句,進而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但這些全在於學生對“詩情畫意”本身的理解,在頭腦裡形成具體、生動、鮮明的形象,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具有“詩情畫意”的意境。而對這一點的忽視,正是本課的一大缺憾。很多學生找不到反應趕花人生活詩情畫意的句子,是因為他們不理解什麼樣的生活是詩情畫意的。其實美麗的大自然,就像一個絢麗的萬花筒,只要留心觀察,總能尋覓到其美的內涵。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漸漸地擁有了發現自然美,欣賞自然美的能力。如果先讓學生回憶見到過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活畫面。比如“小橋、流水、人家”、“藍天、綿羊、草原”、“夕陽、垂柳、小溪”、“牛背、牧童、短笛”、“月光、草地、河灘”等畫面就是詩情畫意。讓他們自己構思一幅圖畫,並從畫面中獲得不同的美感,通過語言的表述,形成豐富而又深刻的感受。這是他們對“詩情畫意”最直接的感知。這樣後面的學習就會水到渠成。

《對花》評課稿10

章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一課,聽後頗有收穫。本節課教學中章老師帶著學生去感受、瞭解德國的異域風情和民族精神,我也彷彿置身於其中被深深地感染了。回顧一下這一節課的教學,也帶給我很多啟示。

一、鼓勵學生質疑,抓“吃驚”貫穿整堂課

學貴有疑!章老師在檢查學生字詞以後,鼓勵學生質疑,學生:為什麼說自己的花要讓別人看?德國人為什麼會喜歡花?作者為什麼會感到吃驚?……章老師把這些問題梳理後板書在黑板上,重點解決“吃驚”的問題。

層次清晰。學生讀課文找讓作者吃驚的句子,讀吃驚的句子,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感悟到作者吃驚的原因。

著重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課前學生提出問題,課中讓學生自讀自悟解決問題,課上完了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

在教學過程中,章老師特別注重情境的創設,並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吳老師緊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這兩個詞,引導學生想象,在此基礎上出示畫面,讓學生在欣賞畫面的同時入情入境。在品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更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讀,在品讀中悟情。教師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用心觸控,透過文字背後,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以及之後的.角色體驗,深入讀書,都在盡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場面情境。此時,學生看到的就不僅僅只是黑體方塊字,更是有聲有色、有情有味的畫面、情境了。

三、教學過程中適時地運用課件

章老師在這節課的授課過程中,多處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如欣賞德國風光片、重點的句段等等。為了讓學生能更加直觀的理解課文中“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含義,吳老師適時地播放了有關課件,還播放了德國街道的有關圖片,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產生了思想上的共鳴。

教學是一門藝術,她總有瑕疵,下面提一點不成熟的建議:

詞語教學不夠紮實,讀完後,章老師把幾個自認為難寫的生子變紅,請學生寫一寫,最後強調一個字“暇”是日字旁,不要寫成目字旁,我認為這個字如果只是這樣強調,學生沒有知其所以然,還會錯,如果聯絡字義來記字形,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後,章老師安排了小練筆,怪不得季羨林爺爺發出這樣的感慨: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你也一定有話要說,寫一寫。我覺得這個練筆範圍太大。可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談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解。

《對花》評課稿11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堂最主要的任務還應該是讓學生品味語言,感悟形象。要讓學生在語文素養上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開展以課文學習為基礎的真正的語文活動。今天聽了王老師的《花鐘》一課,更是有這種體會。

一、合理運用和整合語文課程資源。

我們知道,語文課程資源相當豐富,它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在教學《花鐘》時,王老師以“鍾”匯入,引出“花鐘”,認識“花鐘”,“填滿花鐘”為主線,打破了順序式的教學模式,從最後一段落手,然後教學第一段,並對文中的內容進行了取捨,突出了重點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學生除了從教材上獲取資訊之外,王老師有意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提供了有關花鐘和有關各種花的圖片,一張張美麗的花的圖片,從顏色、形狀、開放的姿勢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不禁為之讚歎,有助於學生理解、體驗、感悟教學內容,使課內外學習相結合,使語文學習走向生活。

二、突出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積累和初步運用的能力。王老師在進行《花鐘》第一自然段的教學時,王老師用一個大問題“課文中的花鐘都種了哪些花?你最喜歡哪一種”統領這一段。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出示各種花的圖片,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萬壽菊欣然怒放”的理解更是出奇制勝,在學生字面上理解之後,王老師出示了一朵朵萬壽菊爭香怒放的動畫,再配上一段輕快的音樂,把萬壽菊開放的樣子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大家面前,王老師再讓學生說說,學生的`理解就更到位了。有的學生說:“開得太多了,而且開得大又美麗。”有的說:“把畫面都佔滿了。”還有的說:“密密麻麻的,一棵接著一棵開,都開不下了。”“真像一場大型的比美會。”王老師又出示一段文字與課文對比,學生就更深刻地理解了句子表達的多樣性,也為後來的寫一寫做下了鋪墊。王老師還巧妙地找來“十一點,仙人球開了;下午一點,鳳凰花開了;下午五點,茉莉花開了……”四幅圖,讓學生學習運用形象、生動、具體的描寫方法寫一寫,讓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整堂課在理解、朗讀、感悟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獨特感受,教師只是在閱讀實踐中,讓學生自我建構,學會閱讀。

看花鐘可以讓人知道大概的時間,但王老師對每種花開的時間強調得還不夠,尤其第一段是要背誦的,這會造成背誦難的現象。

《對花》評課稿12

聽了沈老師《花鐘》一課,讓我收穫頗多。下面我就此課談談我粗淺的看法。

《花鐘》是一篇優美的文章,文字生動,語言優美。沈老師講的很美,正如文中所說的鮮花朵朵,芬芳迷人。作者筆下流露出的文意,就像生動活潑的孩子們,千姿百態。沈老師的.講課將文章的特點展現的淋漓盡致,我收穫良多,學以致用。

1、識字環節非常紮實有效

沈老師將生字新詞利用多媒體分組出示,學習時,利用多種形式突破詞語難點,例如學習“含笑一現”時,讓學生聯絡生字所在的句子進行理解;又如學習“欣然怒放”這個詞語時,沈老師利用多媒體先出示花兒開放和含苞待放的對比圖,再讓出示煙花圖,這樣孩子很快很好地理解了這個詞。沈老師簡短的言語,形象的理解,就將識字的方法傳授給了學生,非常紮實透徹。

2、評價語豐富

沈老師整堂課的語言,都顯得緊湊,尤其是老師的評價語,及時的給孩子們鼓勵,讓孩子們感覺到了興趣。孩子讀書讀的不夠好,但是能讀下來,老師便說:“真不錯,能讀通順了”。讀好了的學生,老師會說:“非常了不起,讀得很感情。”給了孩子們鼓勵,上課也更積極了。在孩子們回答問題時,老師都不忘說一句:“還有誰想起來試試呢?”更是激發了更多孩子的舉手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3、給學生提供“自由的學習空間”。

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安排了讓學生動手製作花鐘的活動。這個活動不是形式上讓學生“熱鬧起來”,而是以課文學習為基礎的真正的語文活動,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和鞏固學到的知識,進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在教學中第一自然段時,除了課文中出現的這些花外,沈老師又出示了其他花,趁熱打鐵讓學生進行仿寫,這種仿寫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體會祖國的語言文字。之後,學生的回答也讓我們看到了學生在學著用,有些仿出了味道,有些雖然還比較稚嫩,但可以看到他們的進步。如果經常仿寫,學生作文水平定能不斷提高。

《對花》評課稿13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夠引起學生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話故事,在這則故事裡,傳遞出“給別人帶來快樂,自己也是快樂的”思想。而這一思想的傳達又是通過鹿弟弟、黃鶯、微風和小鹿的對話體現出來的。仇鴻飛老師教材把握到位,教學設計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整堂課簡簡單單卻又紮紮實實。

一、創設情境,落實“讀”字

仇老師能夠抓住低段教學的特點,積極創設學生樂學的情境,如教學伊始,仇老師利用談話的方式匯入課題——同學們,看,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朵花,什麼花?(出示一朵真的玫瑰花),學生讀書的興趣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

另外,在課上,仇老師還非常重視讀的訓練。仇老師引導學生先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然後從理解“白栽”入手,去尋找小鹿的玫瑰沒有白栽的原因。課堂上,仇老師給予學生充分朗讀的時間,在讀的內容、讀的形式、讀的'層次方面都進行了優化設計。在讀中,激發學生讀的情感,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在讀中,理解“能夠給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的樸素的哲理。 仇老師抓住這兩句 “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沒看著。”和“看來,你的玫瑰沒有白栽。”,引出疑問,學生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解疑,隨著思考的加深,感受的加深,情感的體驗也在不斷地生成。

二、注重識字,落實“識”字

識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仇老師在匯入新課後設計了識字任務,例如仇老師滲透字串識字的方法,幫助學生大量識字,同時,本課的地字短語是一大特色,短語的學習也為學生的書面表達打下堅實的基礎。

寫字也是低年段的又一大重點和難點,尤其是在教學“謝”時,分別利用觀察範寫、練寫,闖關等環節,紮實有效地完成寫字教學,既紮紮實實,又不乏靈活多樣,可謂訓練到位。

三、拓展想象,注重感情薰陶

依據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語文既要教學生學語文,還要教學生學做人。仇老師在本課教學中以創設活動情境為主導,以境導情,步步鋪墊,讓學生進入角色,入境人情,與文字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思……例如“同學們,你想象一下,還有哪些動物朋友會來讚美小鹿的玫瑰花?他們會怎樣讚美小鹿的玫瑰花?”。從而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將學語文與學做人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特點。整節課學生既獲得了紮實的基礎知識,又在情感上受到了薰陶和感染。

總體來說,仇老師這堂課氣氛融洽,這是一節令我耳目一新的課,這節課我也學會了如何讓學生樂學,我要試著把這種方式運用到我今後的課堂中。

《對花》評課稿14

屈教師執教的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小鹿的玫瑰花》一課中,他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深厚紮實的教學功底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貫穿一個“讀”字

閱讀教學應以讀為主。整節課屈教師共設計了四個層次的讀書,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教學伊始,屈教師利用課前談話,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隨機引導學生認識了“玫瑰”兩個生字後,又告訴學生老師還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發生在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的故事。一籃玫瑰花,一個美妙的故事,學生讀書的興趣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這時,屈教師安排了第一個層次的讀書,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當學生經過了幾個來回認識了課文中的生字後,屈教師又鼓勵學生進行輪讀比賽,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讀後師生評議,以達到鞏固發音,讀通文章的目的。

這是第二個層次的讀書。緊接著屈教師安排了第三個層次的讀書,即要求學生默讀全文並思考:課文講了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發生的一件什麼事?旨在瞭解全文大意。在創設情境,學習課文這一教學環節,屈教師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第四個層次讀書,即深入細讀,引導學生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在學生讀的基礎上屈教師問學生:你知道了什麼?(小鹿很喜歡玫瑰花)你還知道了什麼?(小鹿種玫瑰花很辛苦)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詞語看出它很辛苦的?(常常、鬆土、澆水)你能把它種花的辛苦讀出來嗎?以上四個層次的朗讀設計,環環緊扣,層層遞升,使得整節課的朗讀指導有目的、有層次,真正體現了崔巒老師提出的“每篇課文的朗讀教學,要體現教師指導和學生學習的'過程:由讀得不完全正確到讀得正確,讀得不大通順到讀得通順、流利,讀得比較平淡到讀出感情”。

  二、體現一個“實”字

識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屈教師在導人新課後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落實識字任務。

(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

(2)同桌互讀。同桌相互合作,互幫互學,要求讀的同學大膽讀,聽的同學認真聽,當好小老師,讀得正確的鼓勵鼓勵他,讀得不正確的給他指出來。

(3)教師檢查。先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再去掉拼音開火車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認讀,爾後問學生:這些生字中你們認為哪個字最難記?(瘸、惋、骨)在學生達成共識後,屈教師引導學生採用觀察發現的方法識記了“瘸”,形旁表義的方法識記了“惋”,漢字演變的方法識記了“骨”。

(4)在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把生字放回課文中,引導學生讀帶有生字的句子。

(5)在輪讀比賽課文中再次鞏固識字。

從以上五個環節,可看出屈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讀音、識記字形上走了幾個來回,從而使識字教學既紮紮實實,又不乏靈活多樣。理解課文中重點詞句同樣是閱讀教學的任務之一,屈教師的教學展示了引導學生由理解到運用的過程,可謂訓練到位。比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在學生看畫面數玫瑰花的朵數時,徐老師問:你看到了什麼?(我彷彿看到了玫瑰花漸漸地長大)“漸漸”是什麼意思?你能用它說一句話嗎?此時,你最盼望的是什麼?學習第四自然段時,屈教師問:你從課文中看出了什麼?(小鹿很悲傷)哪個詞讓你看出來的?(惋惜)能給它換個詞嗎?(嘆惜、可惜)鹿弟弟很惋惜地對哥哥說,你能在他說的前面再加上一句話嗎?(“唉!這些玫瑰花你白栽了……”)一個比較抽象的、學生難理解的詞語就這樣在語言環境中,在故事的情節中迎刃而解了。一節好的語文課,語文“味”要濃,訓練要紮實到位,屈教師的課正體現了這一點。

  三、注重一個“情”字

依據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語文既要教學生學語文,還要教學生學做人。屈教師在本課教學中以創設活動情境為主導,以境導情,步步鋪墊,讓學生進人角色,入境人情,與文字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思……從而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將學語文與學做人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特點。比如,開課伊始,屈教師說:孩子們,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個禮物(出示玫瑰鮮花)。在學生的驚歎聲中,屈教師又說:誰來聞聞,摸摸?(好香,好舒服)誰來數數它共有多少朵?(13朵)你們知道13朵玫瑰花代表什麼嗎?(友誼長存)你們知道屈教師有什麼希望嗎?這樣的開課為以後小鹿和其他夥伴情感的昇華作了鋪墊。學習課文前,屈教師又創設了一個活動情境:你們願意和小鹿做朋友嗎?(願意)那我們就戴上鹿家族的徽章吧!(好)我們現在都是小鹿了。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屈教師問:小鹿的玫瑰花有什麼變化?(長出了許多花骨朵)有多少朵?(出示畫面)那我們一起來數數吧!教師和學生一起數1、2、3……此時,你心裡怎樣(高興、激動),能用讀表示出來嗎?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屈教師問:你躺在床上,心裡會惦念著什麼?通過這樣兩個環節,學生已完全融人到了角色之中。

學習第七至八自然段,當小鹿得知自己種的玫瑰花是紅色的,很美麗,還散發著香味時,屈教師問:此時,你心裡又在想些什麼?(給別人帶來快樂是最大的快樂)整節課學生既獲得了紮實的基礎知識,又在情感上受到了薰陶和感染。

  四、落實一個“寫”字

讀中學寫,學寫結合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屈教師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挖掘教材中的“說話”因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先說後寫。比如,學習第七自然段,當小鹿聽了黃鶯和微風的話高興地笑了時,屈教師問學生:這時你會對小鹿說些什麼?學習第八自然段,當鹿弟弟高興地對鹿哥哥說“看來,你的玫瑰花沒白栽”時,屈教師又追問:小鹿的玫瑰花為什麼沒有白栽呢?學完全文後,屈教師佈置了一項拓展性寫話練習:我對小鹿說句話。

夏雨有痕,屈教師的課,猶如盛夏的及時雨,在我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將引領著我們在課改航程上踏痕遠航……

《對花》評課稿15

這篇課文為我們敘述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文字簡練優美。通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眾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也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讓別人看。本文文字簡練優美,充滿北歐風情,孔老師圖文並茂、視聽結合,把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麗境界體現的淋漓盡致。聽課的我也深受感動。為讓學生感受這種美,孔老師先從美麗的風景入手,展示德國風情圖片,將學生引入異國的美麗風情之中。隨後研讀句子“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從而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奇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深入體會,此作為教學的兩根主線貫穿於整個教學之中。

難能可貴的`是,孔老師課堂語言生動傳神,那激昂的語調營造出活力四射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

略顯美中不足的是,朗讀教學的指導我覺得還不夠到位。雖然通過直觀的圖片能讓學生產生視覺衝擊,能讓學生體會到美麗的景緻,也可以想象得到漫步德國街頭美好的心境,但是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並沒有把各自的感覺讀到位,這點有待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