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計算》評課稿(彙編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4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歸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那麼什麼樣的評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面積計算》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面積計算》評課稿(彙編15篇)

《面積計算》評課稿1

X老師執教的是《三角形的面積計算》,這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繼《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後,又一多邊形面積計算的內容。我用“三個精”整體來評價這堂課,具體為:

一、精心準備。

X老師是很低調的人,但又工作非常認真細緻,從知道要上片段課就開始琢磨著上什麼內容,一個多月前就定下了這內容,並開始看教案,找好的教學設計,搜尋相關的課件,視訊,為學生,為我們精心準備了這節課。

二、精益求精。

X老師也是一個要求完美的人,為了上好這節課,X老師花了不少時間和心思,對每一個環節都反覆推敲,她常常會問我,這兩種設計那個會好一些,而這些設計方法可是在我教學時沒有想到的。比如說:用數格子的方法得到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積相等這個結論。最開始設計這個環節,但由於時間關係,還是把這個省了。課件製作方面也同樣精益求精,比如底和高用什麼顏色更好,這個背景下字會不會看得清,甚至是一個動畫怎麼出現更好,等等。

三、精彩紛呈。這十五分鐘,

X老師能根據學生知識水平設計教學,教學目的明確,重難點突出,層次分明,過渡自然,結構合理。由於《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是在學生已經經歷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後學習的,X老師能夠很好的把握學生在推導過程中獲得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讓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選擇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自由的拼成平行四邊形,將三角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在動手操作實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髮現了三角形的底、高、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底、高、面積之間的關係,逐步推匯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整堂課的教學內容與生活密切結合,學生能夠充分體驗和感受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這樣的課堂教學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的情感與態度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我認為由於時間只有十分鐘,還有很多精彩的過程還沒有展現出來,如果是一節課,四十分鐘可以讓學生的探究過程教師再更多放手,可以先讓學生獨立操作,再分組合作探究,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操作討論,找到三角形如何轉換成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方法,為圖形之間的關係架設了橋樑,使知識融會貫通。再驗證得出結論,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這樣學生可能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面積計算》評課稿2

聽了我們學校王老師所執教的《組合圖形的面積》一課,感觸很深。王老師是我們學校的老教師,但是課前的準備工作卻非常充分,深入鑽研教材,準確理解教材編寫意圖,這點非常值得我們青年教師學習。對於王老師的這節課,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一、思路清晰、結構嚴謹、過渡自然

王老師從複習匯入,複習了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這幾種圖形的面積計算,引出生活中的組合圖形,然後通過提問學生:還想知道組合圖形的哪些內容,學生回答出面積,很自然地引出課題,然後學習例題:組合圖形的面積怎麼計算。更難的你會不會?引出後面的練習,層層深入,環環相扣,整節課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過程流暢自然。

二、把握教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這節課的重點是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難點是組合圖形怎麼分一分,但是王老師這節課很好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王老師在讓學生指出生活中的組合圖形的時候,就讓學生講出由什麼圖形組成,還可以是什麼圖形和什麼圖形構成,讓學生形成分一分的意識。在學習例題的時候,王老師也讓學生用多種方法去分一分。在練習中也一樣,學生提出一種分法,王老師就導:是不是還可以有不同的分法,讓學生去嘗試用多種方法分一分。因此,學生在做練習3的時候,都搶著回答“老師我還有不同的分法”,很好地突破了難點。

三、適當引導、鋪設臺階、降低難度

《組合圖形的面積》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等的基礎上學習的,所以王老師在匯入的時候,複習了一下前面五種基本圖形的面積計算,給了學生一個臺階,降低了難度。第一個練習是計算房子側面的面積,學生一下子還不知道怎麼下手,無所適從的時候,王老師引導學生怎麼去分,讓學生先會分一分,然後再計算。王老師適當地引導鋪設了臺階,學生的學習降低了難度。

四、強調認真觀察、注重習慣培養

首先,王老師非常注重學生善於觀察的習慣的培養。在例題學習的時候,王老師就非常強調認真觀察,甚至還板書出做題步驟:①認真觀察,②分一分,③ 算一算。在做練習的時候,都是先給學生觀察的'時間,而不讓學生馬上動筆。其次,王老師非常注重學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不管是在例題學習還是在練習中,都會提問學生“是不是還有別的方法”“還有別的方法嗎”“你能想出幾種方法”等等,讓學生認真觀察、分一分、選擇最簡單的辦法算一算。

總之,這節課充分體現了王老師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在這堂課上,學生不但學會了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而且在數學思想和方法上有所收穫,學會了如何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這裡,我也有兩個問題與大家商討一下:

一、組合圖形的概念,王老師板書的是:由幾個簡單的圖形組成,這樣的說法是不是恰當?“簡單的圖形”是不是應該改為“基本圖形”?

二、練習二:做一面隊旗要用多少布?這題在讓學生說出怎麼分之後,再讓學生找一找資料,底在哪裡?是多少?高在哪裡?是多少?這樣讓學生學會去尋找隱藏的資料,是不是對教學效果更有幫助?

《面積計算》評課稿3

一、目標定位正確:

1、課內充分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3、讓學生能利用圓面積公式進行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二、引入自然。

1、複習鞏固了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同一圓內半徑與直徑關係。

2、複習鞏固了什麼叫面積,讓學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從而自然引入圓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

三、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圓,把圓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讓學生拼成近似的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讓他們仔細觀察,研究長方形的'長(或平行四邊形的底)是什麼,長方形的寬(或平行四邊形的高)是什麼,從而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探討的地方

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為了照顧中差學生,教師應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課件展示,讓學生有充分的觀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圓面積公式推導的整個過程。其次是在計算公式中對半徑的平方還需要指導和練習,以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實際過程中很好的運用。

《面積計算》評課稿4

今天聽了徐老師上的《梯形的面積計算》這節課,整堂課的教學,我們感覺較為滿意的是,突出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現了探究性教學的特點。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的教學應該說較好地落實了這一理念:充分讓學生動手實踐——用學具剪剪拼拼,進行了自主探索,並在形式上響應地組織了小組合作交流。體現了探究性教學的特點。具體在教學中的體現如下:

放手讓學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學習經驗,動手把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並讓學生通過找圖形之間的聯絡,自主從不同的途徑探索出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老師十分注意突出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讓學生主動操作、討論,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礎上總結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達成了教學目的。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出現了多種操作方法,如:一部分學生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通過旋轉、平移轉化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推匯出梯形的面積公式;一部分學生用一個梯形沿中位線剪開,翻轉180度,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推匯出公式;還有一部分學生用一個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對腰的中點剪下,翻轉180度,拼成一個三角形,推匯出面積公式。這樣的教學正好落實了《標準》提出的“數學教學要在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下學習”的理念。尤其突出的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實實在在地給了學生進行探究、發現、創新的時間和空間!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值得指出的是:這當中還蘊含了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讓學生把陌生的知識自主地轉化為已有的知識經驗,體現了遷移、轉化思想。經過課堂小結的點撥,使得這一教學效果尤其明顯。

二、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首先,在導課時,創設了猜兩個與數學有關的謎語,不僅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激發了學生求知的願望。其次,創設應用探索出來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主要是通過解決一些生活中的梯形的面積來實現的。課堂上黃老師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做到了《標準》對於情景的創設“要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的要求。在這一前提下讓學生進行探究,是水到渠成,顯示了學習的自主性。在獲取了知識後馬上讓學生運用新知來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切實並切身地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真正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迴歸於生活”的思想。

三、體現練習的層次性

練習的設計體現由簡到難的梯度性,關注後進生,也兼顧學有餘力的學生,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

總之,在本節課中,教師注重了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實物展示、合作交流等各種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的發展,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展現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體現了學生自身的價值,從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提高了教學效率,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面積計算》評課稿5

本節課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整節課在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中來闡明長方形面積公式與長和寬的關係。課中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用15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的紙片來拼各種大小的長方形從而觀察、推匯出長方形面積的公式。整堂課學生從被動接受學習變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教師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另外,教學設計在遵循教材編寫原理的基礎上,對教學題材進行了重組,提供了與生活實際相聯絡的呈現方式,讓學生在充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表達、學會交流。

教師的基本功紮實、語言簡潔明瞭、思路清晰、教學應變能力強,一環緊扣一環事例生活化。課前引入創設情境較好,用生活中的照片要進行塑封來匯入新課,非常新穎且聯絡生活實際。課中充分讓學生動手、動腦,用15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的紙片來拼各種大小的長方形從而觀察、推匯出長方形面積的公式。教師在引出正方形面積公式時是通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聯絡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關係(這裡是對已學知識的一個回升,闡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從而再推匯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本節課教師注重學生觀察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聯絡層次分明、練習形式和內容多樣化,面向全體學生,並緊扣重點,充分體現了二期課改精神。

不足之處:

(1)教師讓學生自己用15個1釐米的小正方形來拼各種各樣的長方形時設計了一個表格,這時教師應該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內長方形的長和寬與面積到底有什麼關係(這裡可讓學生先進行觀察然後再組織小組討論)給學生一個足夠的思維時間和空間,通過共同參與討論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裡教師給學生的時間太少了)

(2)教師在板書面積公式時應把整個格式過程表達出來,書寫完整。(這裡教師在解題板書時並沒有把解:S=ab寫出來)同時,面積單位是個新學的內容,本課時教師還應重點突出面積單位名稱————平方~。

《面積計算》評課稿6

各位領導、數學界的專家們:

大家好!今天我們柏城國小因為大家的蒞臨又一次滿校生輝。我們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謝!

感謝教科院的領導給我們提供了這一能夠和各位專家共同切磋有關數學教學的寶貴機會,也謝謝各位專家對我們數學教學的指導!

今天我對徐老師這節課作評析是班門弄斧,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專家們指正:

首先,徐老師對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的設計,既有知識技能目標又有過程性目標,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徐老師一開始有一個談話:每個小組有四個不同的圖形,你們會計算它們的面積嗎?小組合作選擇一個計算一下。這一談話實際就是設定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這個問題參與性很強,激起了學生急於探究的慾望。在此徐老師給了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了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利用學生手中的紙片讓他們自己先觀察、再剪一剪、拼一拼,然後比較,討論,分析,歸納,總結,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就解決了,而且還使學生初步認識了轉化這種數學方法的運用,在此基礎上再學習了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就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了。《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也是新課改的重要思想。徐老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動手、動腦,進行探索、分析、歸納,降低了難度和坡度,使不同的學生都獲得了成功的體驗,使學生體驗到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性的創造性,為學生的發展創造了一種寬鬆的環境。這也正是我們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徐老師始終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思考,自己找到最好的解決辦法,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到探索新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概括說徐老師這節課體現了以下兩大特點:

1、加強操作,讓學生自主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讓學生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索過程是本節課的重要目標。本節課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這一環節中,讓學生採用動手實踐、合作學習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去自主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共同操作中,學生積極動手、動腦,從不同角度思考,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並通過觀察討論,發現了長方形與平行四邊開之間的關係。這樣既充分張揚了學生的創造個性,也為概括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活動。

2、練習設計注重層次性,體現了對公式的運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這節課在練習反饋這一節上安排了5道題,總體上說,體現了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既有層次性、實踐性,又做到了前後照應;既注重讓學生直接運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更注重讓學生計算一些沒有直接告訴底和高或近似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但強化了學生的動手操作,也有利於讓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然後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總的來說,徐老師在教學環節的安排上,既考慮了數學學科的特點,也考慮了學生的心理特徵,能夠讓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去探索新知識,在教學環節的處理上有詳有略,有扶有放,把教學的重心落在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索理解上,注重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徐老師這堂課是精彩的,因為她留給了學生充分的時空,使學生的思維之翼在科學的軌道上展翅翱翔,她教給了學生思想,注重了學生的學法。

謝謝大家!

《面積計算》評課稿7

組合圖形的面積是一個抽象的計算概念,是平面幾何初步知識的總結與延伸,尤其是組合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理過程(不同於簡單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蘊含著轉化的數學思想,對學生今後計算複雜圖形面積公式具有重要意義。聽了吳老師執教的《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我深受啟發。由於吳老師能深入鑽研教材,準確理解教材編寫意圖,跳出教材,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進行大膽的改革,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緊密結合起來,強化教學互動,對提高學生素質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本節課的亮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轉變教師角色,改善教學行為。

在新課程實施的背景下,在“以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中,吳老師更多的扮演著:引導者——給學生的學習提供明確的導航目標;輔導者——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與支援,使學生能夠比較輕鬆地完成學習任務;合作者——關注學生的學習,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共同尋求問題的答案。與學生構成良好的學習共同體。

二、重視自主探究,發揮學生主體性。

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不但能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促進知識的意義建構,更能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精神。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時,吳老師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動腦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想法。同時也體現了老師對學生合作學習的重視度。這樣有序自主的學習,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智慧,而且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三、注重興趣的激發,找準新舊連結

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需要在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吳老師在學習新知之前,借用猜一猜的`遊戲活動複習舊知。這樣設計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體現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找準新知的最佳切入點,為知識的遷移做好鋪墊。

四、緊密聯絡生活,突出學以致用

數學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本節課中,吳老師緊密聯絡學生的實際經驗,創設了小華家裝修鋪地板這一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情境,向學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組合圖形,從中提出數學問題,為探索活動提供了條件,賦予了生活數學化的實際意義。在最後一個環節老師安排了一個聯絡生活的拓展延伸,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這節課充分體現了吳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高超的教學藝術,充分體現吳老師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和借鑑。當然,吳老師的課也有美中不足,如果能在以下方面改進就更完美了。例如:本節課屬於借班上課,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瞭解不夠深入,所以在時間把握上有點出入。

《面積計算》評課稿8

評課

在徐老師的這節課中,我們看到她為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而做的努力:課始,由兩位同學帶領大家回顧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並通過比較,明確兩者的共同點是運用了轉化的方法。這一環節的設定,一方面激活了學生的與學習新知相關的那部分舊知,另一方面也給學生以有力的思維策略指導,為新知的學習打下基礎。

在例題教學部分,徐老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她以活動為主線,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時空。學生通過剪、拼、填表等一系列活動,獲得了豐富的`感性認識,為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提供了有力的表象支撐。在這一環節中,周老師還有意讓學生走向講臺,將自己的做法、發現講給大家聽。這一做法,在鍛鍊一部分同學的膽量,培養他們的概括能力、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也激勵著另一部分人。這點很值得我學習。

對於這節課,我們也有些建議:

1、例題交流時,問題太碎,亦步亦趨。

這節課有前面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為基礎,不管是知識方面還是能力方面亦或是方法上,學生都有很好的知識正遷移的基礎,所以教師可儘管放手讓學生自己做,自己說。步子太小就會束縛學生的手、腦。

2、公式推導後,學生說得太少。

在公式推導後,只有上講臺的幾個人有機會說過程,而下面的同學都沒有說,錯過了一個促進理解的好機會。

點評

總的感覺是非常的樸實、實在,學生也學得很紮實。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學習和借鑑。

首先老師非常尊重學生的認知起點,注重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課一開始就帶領學生複習正方形、長方形,找出它們的相同之處。這樣做的目的不僅瞭解學生的情況、複習舊知,也為新課做好了鋪墊。

從教學內容上看,本課抓住了一個“準”字,既教學重點,難點確立準確,教師在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都突出了重點,使學生會運用“轉化”的數學思想來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突破了難點,使學生會運用不同的方法來推導和驗證梯形的面積公式。

在求證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的過程中,整節課都是有學生自主思考,合作而得出的。並且放手讓學生去做,去說。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在這裡放飛。老師在教學中注重為學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素材、時間和空間。充分讓學生動手實踐——用學具剪剪拼拼,進行了自主探索,並在形式上響應地組織了小組合作交流。體現了探究性教學的特點。通過實際操作,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動手操作能力,放手讓學生去發現、驗證、推導、小結,讓學生髮現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得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後比較優化,進一步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徐老師這堂課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即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體現了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探究性教學特點,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圓滿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面積計算》評課稿9

聽了王老師的一節數學課,我覺得這節課質樸文華,耐人尋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課始,王老師通過對上節課內容的複習,為本節課做了很好的鋪墊,然後,出示像鳥巢、天安門廣場這麼大的面積,還能否用擺一擺的方法來量出它們的面積匯入新課,讓學生思考你有什麼辦法?輕鬆導課,而真正做到了讓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再貼近,引起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

二、實踐探究、尋找方法

課件出示長5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你能求出它的面積嗎?教師讓學生自己動手在本上親自也畫一畫長方形,然後師點撥可以通過擺1釐米的小正方形,看看能擺幾個來求它的面積,從而得出結論:長方形的面積=排數×每排個數,而排數就是長方形的寬,每排個數就是長方形的長,最後得出總結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能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安排了讓學生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認識的實驗,學生經被啟發,小組討論及個人獨立思考,在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中獲得了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這無形中培養了學生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分類驗證,確認計算方法

這個發現是否準確無誤呢?這個方法是否對計算所有的長方形的面積都適用呢?我們還要對這個發現進行驗證。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學生通過一次實驗而發現的,是不能成為科學發現的結論,還必須通過"驗證"這一環節,使學生明白在任何一種發現活動中,新的認識、新的結論不能盲目、草率地斷言,必須要有充分的科學依據。教者設計這一教學環節,既滲透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絲不苟、實事求是的嚴謹科學態度。

四、整理歸納,揭示學習方法。

整堂課的主體性學習,首先是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學習“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後者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對學生今後的發展來說更為重要。

五、應用深知、鞏固深化

1、重新計算,引出正方形的面積。

2、應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總之,本節課教師能充分發揚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學,塑造富有主體性的人,在課堂給學生創設自由,自主的學習活動空間,巧妙地設計了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主體精神和創新意識得到培養,特別是教師能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採用:“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貫穿“實驗-發現-驗證”思路,整節課教學過程注重了學習方法,思維方法,探索方法的獲取,這也就是貫徹新課程標準的充分體現。

建議:從這節課中看出學生對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還是不過關,應該讓學生計算的時候先寫上公式,讓學生對公式有一個熟悉的過程,然後再讓學生往公式裡代數字這樣就不容易出錯了!

《面積計算》評課稿10

周老師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探索、總結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在教學中,周老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強求方法的統一,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教態自然、大方、親切。能有效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活動,會按規程使用多媒體教學裝置。使用教具、多媒體裝置熟練、規範,教學目標準確、全面,符合課程標準要求,切合學生實際,教學內容把握深淺適度、簡單明瞭。重點突出充分,難點突破巧妙。在情境中教學,教學方法生動有趣,靈活多樣,富有實效,針對學生差異和當堂反應,因材施教,因人施導,注重學法指導,突出培養能力,突出啟發創新思維,學生參與面大,積極性高,學習興趣濃厚,教學緊扣目標,教學效率高。

學生在認真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維等活動中,深刻地體會到了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等於同它等底等高的長方形面積的一半。這樣得出的結論在學生的頭腦中印象深刻。公式中的除以2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她藉助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演示去突破這一難點,充分體現出學習的主體性。

這節課給我的印象深刻的`有幾點:

1、老師讓學生在整個實踐活動中,充分認識動手,動腦,親身經歷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過程,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體驗深刻,掌握牢固,應用靈活。同時,學生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實踐能力不斷提高。

2、老師每提出一個探究性的問題,都給了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

3、通過教師巧妙的引導,讓學生感悟到了如何把新的知識變為已知的知識來解決的策略,其中蘊涵了“轉化”這一重要的數學思維方法。

4、通過動手測量資料,並選取所需要的資料,培養了學生深刻理解公式,靈活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我的看法是課前複習的時間有點長,課練的時間有點少。

《面積計算》評課稿11

注重探究,滲透學法——評《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一課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邱老師通過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縱觀這節課,我認為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滲透“轉化”思想,引導探究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能夠為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提供方法遷移。“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邱老師在教學本節課時採用了“轉化”的思想,先通過數方格求面積發現數方格對於大面積的平行四邊形來說太麻煩,然後根據觀察表格中的資料,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與誰有關,該怎樣計算,接著引出你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的什麼圖形來推導它的面積。學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來探究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樣啟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創新意識。接著,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為學生架起由具體到抽象的橋樑,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的轉化過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

二、重視操作試驗,發展能力

本節課教學邱老師充分讓學生參與學習,讓學生剪拼,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全過程,去主動探求知識,強化學生參與意識,引導學生運用實驗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從而找到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的關係,高與寬的關係,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討論交流等形式要求學生把自己操作——轉化——推導的過程敘述出來,以發展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這樣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面積計算公式,可以有多種途徑和方法,邱老師沒有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一種固定或簡單的'方法上,而是尊重學生的想法,讓學生採用幾種剪拼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來推導面積。

三、注重優化練習,拓展思維

練習設計的優化是優化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本課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練結合,既有坡度又注重變式。有的告訴學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邊形面積,規範格式,檢驗學生是否達到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有的出示含有多餘條件的圖形題,強調底和高必須對應,學習上更上一個層次。有的考察學生靈活運用公式求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課堂練習能促使學生牢固的掌握新知。

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在學生在剪拼時,只注重結果,沒有適時歸納過程。讓學生理解只要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剪下,都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這個問題被教者忽視。雖然本節課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但前半部分的教學還存在著教師不敢放手現象。課堂上有效的評價語言在本節課中也體現不夠完善等等

教學是一門有著缺憾的藝術。做為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

《面積計算》評課稿12

xxxx年12月17日上午在保亭思源國小。聽海南洋浦第一國小李曉麗老師和詹州市新英一小麥維高老師同課異構的《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後。再回顧自己上課後反思,有以下體會:

一、每一節教材內容都有它獨特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中,第86頁87頁的內容。從表面上看,可以藉助主題圖引入實際問題:兩個花壇哪個大?以此激發學習興趣,引入新課。並利用格子圖數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及計算長方形的面積。通過這部分教材讓學生觀察表格中的資料,以此溝通兩個圖形之間的聯絡,為學生進一步動手操作探尋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做準備。在備課時你會發現,其實這部分教材已經初步滲透了割補法和轉化思想。備課時如果教師已經有了這樣的認知,那麼在教學設計中會有所體現。或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會關注,並抓住且利用生成的資源引導大部分學生體會割補法和轉化思想。為進一步動手做實驗起到鋪墊、導引及分散難點的作用。如果在備課時沒有體會到教材的這個作用,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在進行實驗時學生是被動的。表面上看確實學生都在忙碌的.做數學活動。但實際學生只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在動手操作。學生的思維並沒有被激發。並沒有真正經歷建模的過程。

二、經歷才能很好的建立數學模型。

在這節課中是讓學生通過數、剪、拼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這個模型。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並建立起“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這個數學模型。只有給學生探索的時間和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或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通過觀察、對比、發現轉化前後圖形之間的等量關係,以此溝通兩個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絡。為有效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化形象為抽象,真正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層面。為學生建立數學模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面積計算》評課稿13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學習面積的含義、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一、亮點

1、注重動手操作,明晰公式的推導。在教學中,宋老師首先通過讓學生在長5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裡擺一擺,得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數量。從操作中,有的學生一共擺了15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知道是15平方釐米;有的學生沿著長方形的長擺了5個,沿著寬擺了3個,也就是一行擺5個,擺3行,從而初步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就是長乘寬。在接下來的驗證中,宋老師又組織學生進行操作,通過擺出不同的長方形,引導學生探索發現、驗證計算公式。學生的每次的操作中,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2、注重學習方法的總結。在教學中,宋老師通過設定籃球場的情境,讓學生用1平方米來鋪,學生會感覺到麻煩,從而引發學生思考可以把複雜的問題變成簡單的問題。另外在探究長方形面積公式的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經歷猜測、驗證、發現結論、應用的過程,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二、建議

1、教學引入用時過多,可以直接出示籃球場的面積,引發學生思考,這樣節省時間充分地去探索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2、學生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擺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說一說是怎麼擺的?教師可以不必直接讓學生思考:為什麼一行正好擺5個面積單位?為什麼正好擺3行等問題,對於第二種擺法,可以引導學生是否還有更簡潔的擺法,而不是教師自己展示,代替學生的思考。

3、對於正方形的面積推導,可以利用練習題中的題目進行推導效果會更好。

《面積計算》評課稿14

聽了陳老師的這節課,我收穫很多,陳老師採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重視直觀教學,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與合作探究,加上生動有趣的課件,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和興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完成了學習任務,我認為,本節課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1、新課的引入趣味性強。

陳老師在引入新課時,從學生身邊的教室地面面積引入,於生活實際緊密相聯,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板書課題,進入新知的探究,自然順暢的過程中顯出了教師的獨具匠心。

2、重視教與學方法的改變。

本節課從教學方法上進行了改革,採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自由、自主的活動空間,通過創設情景提出課題後,師生共同總結提出的問題,圍繞學習目標進行歸納和補充,形成了具有層次性、針對性和探究性的自探提示,然後由學生進行自學,觀察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有關係,在解疑合探環節中,陳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表格中的資料,發現長與寬的乘積正好等於長方形的面積,從而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真正做到讓學生動腦、動手和動口,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3、重視輕鬆良好的探究氛圍的營造。

在本節課中,陳老師創設了民主和諧的.探究氛圍,使每個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探究過程,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重視知識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導。

在解疑合探推導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陳老師重視學法指導,但不影響獨立思考,讓學生先動手操作,再觀察發現,最後得出結論,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藉助學具的操作和表格統計,發現長方形的面積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面積之和。從面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品質,充分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生要的教學價值觀。

5、重視學生創新思維能的培養

無論是在解疑合探,還是在運用拓展中,陳老師都注意讓學生認真分析細心觀察,特別是在質疑再探之後,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知識自主編題,促進學生認真思考併發揮想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6、重視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聯絡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有很多用處,創設情景中的估算教室地面面積,怎樣能求出教室面積,以及運用拓展中的怎樣求籃球場的面積,都是對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當然,本節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比如在運用拓展中,第一部分是判斷高手,教師在讓學生出示結果之後,就直接進入了第二部分,在這一點,如果教師能讓學生說明題目錯誤的原因,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將有更大的幫助。在課堂小結的時候,教師讓學生說一說本節課的收穫,有位同學站起來後,說不出本節課有什麼收穫,教師直接讓他坐下,點了另一位同學,遇到這各情況,教師不應該讓學生直接坐下,而是應引導學生,怎樣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你沒有學會嗎?這樣會使教學效果更好。

《面積計算》評課稿15

幾次聽侯老師的課都有種輕鬆愉快的感受,同學們是這樣,老師也是這樣。可以看出教師輕鬆駕馭課堂的能力之高。相信做她的學生一定很幸福。

一、導課有趣能引發學生思考。

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不僅回憶了舊知“面積單位”的理解也為新知的學習---用數面積單位的方法求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做了鋪墊。自然而然引入本屆新課的學習。

二、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中,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逐步推出計算公式,再用擺的方法驗證公式的合理性從而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循序漸進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了本節知識。

三、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給學生準備充分地研究材料,給與學生充足的時間合作,給與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做法想法,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教師主導作用發揮較好。

學生通過實驗合作得出的結論,教師質疑是不是任意給一個長方形的長和寬都能求他的

面積呢?隨後示範用教具在黑板上拼擺,引導學生驗證公式,啟發學生得出一行7個正方形就是7平方釐米。看得出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相當透徹。

五、練習題真正做到少而精。

雖少但卻很有坡度,有量一量算一算兩道,看圖計算兩道,求A4紙的.面積,以及拓展到的求剪下最大正方形的面積和剩下部分面積。體現了演算法多樣性,培養了學生多角度思考的習慣。最後的猜一猜,由學生探究實驗中的資料引入,進行了變式練習。將整節課學習推向了高潮。

建議:實際感知一下A4紙的大小建立對面積大小的體驗感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