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大石頭》評課稿經典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9.35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評課稿是必不可少的,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並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那麼問題來了,評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奇怪的大石頭》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奇怪的大石頭》評課稿經典3篇

《奇怪的大石頭》評課稿1

《奇怪的大石頭》是三年級上冊一篇新教材,講述的是李四光小時候對一塊大石頭產生了興趣,長大後他仍然沒有放棄探索巨石由來的研究,最後取得了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課文貼近孩子的生活,同時李四光勤于思考,善於動腦,執著求索的精神也為孩子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賀老師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十分注意對文字詞句的品味和感悟。我覺得本節課的優點如下:

1、教學環節層層遞進。在初讀課文的環節,老師先讓學生介紹地質學家,自然引出了老師對地質學家的介紹,這是對學生知識的一個拓展,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於檢查課文朗讀的環節,採用了出示重點句的方式,讓學生讀容易讀錯的句子,避免了從頭到尾的.朗讀,有效地節省了課堂時間,不失為檢查課文朗讀的好方法。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環節,老師更是獨具匠心,將課文內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現,給學生一個坡度,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勾得著。因為三年級學生確實不知道怎麼概括主要內容。我當初教過,就沒有想到這個辦法,所以學生的主要內容寫得很不好,學了一個好招。作為老師,真是不應該老埋怨學生,不教方法不行呀!

2、問題統領全課,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老師設計導學提綱,引導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就注意從文中抓關鍵詞語,學生談得有理有據,長此以往,學生怎能不會閱讀呢?賀老師做到了讓學生有思考地讀,而不是隻帶著耳朵來聽課,這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必行之道。

3、既注意有感情地朗讀,又注意學生的誦讀積累。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積累,這是韓興娥老師的好方法,賀老師做到了學以致用。

4、板書設計精妙,直插文字的核心。

有一點小建議:本節課設計了兩個導學提綱,每一個都設計了兩個問題,感覺比較繁瑣,可否再簡化一下?學生讀課文有唱讀的現象,應該引起我們大家的注意。

《奇怪的大石頭》評課稿2

每次聽於老師的課,都能得到很多的啟發與感觸,這節課也不例外。

1、評價及時到位。

於老師在本節課上,時刻不忘對學生進行語言激勵。聽,“思琦,你真是一個知識豐富的孩子!”“你就是第二個李四光!”……

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猶如催化劑,點燃了孩子探索、求知的慾望,增強了孩子解決問題的信心和決心。

2、滲透方法傳授

“想想,我們歸納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是什麼呢?哦,對,要抓住這幾個要素。”“誰聽出來了,她在歸納主要內容的時候,漏掉了哪一項?”這裡,於老師主要傳授的是歸納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先領著學生回憶方法,再根據學生的回答找出不足,從而把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落到實處,讓學生通過一堂課一堂課的訓練,紮實掌握。

在引導學生回答“從哪兒看出石頭大呢?”這個問題時,於老師又滲透了方法的`傳授。如,大螢幕上出示:我從“”這個詞體會到石頭的大,因為…….所以……..學生在發言的過程中,老師就引導學生按照大螢幕上的方法來說,很好。

3、注重情景創設。

“如果你是李四光,你會怎樣問老師?”老師的這個情境一經創設,我發現學生的情緒馬上高漲起來了。後面不時發出咯咯的會心的笑聲。

“老師也向你們提出一個問題,恐怕是什麼意思?”學生的發言也很踴躍。

在學習李四光和老師的對話時,讓同桌倆分角色朗讀,也是一個成功的情境創設。

以上的情境創設,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把學生置身於當時的情境中,也是我近期很有心得的一個教法,學生都非常喜歡。最重要的是,學生在愉悅中,不僅更深入地理解了課文,他們的想象能力、各方面表達能力也都得到徹底激發。

如果一個教學環節,能讓學生主動參與,而且學生在這裡能學有所得,這就是一個成功的教學設計。

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1、從本課整體佈局來看,有點前鬆後緊。問題出在學生猜哪個是李四光的環節。我認為,於老師能獨具匠心地安排這個環節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個是引起學生的興趣,二個是學生在分析哪個是李四光的過程中,無疑又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只是,老師在這個環節糾纏的時間太多。第一個男孩子回答得已經很對了。但老師又反覆追問“還有不同意見嗎?”,一時之間,學生不大確信自己的判斷了,所以猜什麼的都有,有小女孩的,還有哪個躲在假山後面小男孩的。老師給學生澄清錯誤的判斷時,採用的方法也不是太合理。比如說,一個男孩子猜是假山後面的小男孩,老師好像沒給出確切的答案。這兒,完全可以引導學生想想孩子們都在假山後面捉迷藏,這個男孩子只是在捉迷藏而已。

這個環節,我認為可以這樣。如果第一個學生馬上猜對了更好,馬上接下面的教學環節。

如果學生猜得不對,可以讓學生馬上回到文字,自己得出他們是在捉迷藏的答案,這樣是不是會更好,也更節省時間?

造成前鬆後緊的原因還有一點,剛開始的板書確實如花香老師所說,有點匆忙和牽強。可否讓學生下來板書,即,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對李四光有個什麼印象,就讓學生自己下來板書什麼。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從真正意義上寫出了學生內心真實的印象,我想效果可能會好一些。

2、情境創設的面有點窄。我們可否這樣,整節課,我們都把學生置身於李四光和老師的情景中。當然,前面複習部分不算。就從“默讀課文,標出李四光都產生了那些問題”這個環節開始。可不可以這樣問:“在座的46位愛提問的李四光們,看到了這塊大石頭,你們都有些什麼疑惑呢?快點默讀一下課文,把你的疑惑標出來。”“哪位李四光來說說你的疑惑?好,這位戴眼鏡的李四光先生,您有什麼疑惑呢?”

時間關係,就寫這些罷,不當之處,還望於老師海涵。

《奇怪的大石頭》評課稿3

經過多年的觀察和實踐,我發現學生升到三年級以後,語文學習常常出現“鞍形”,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學習語文興趣低落。我們發現部分學生獨立識字能力不強,讀書理解能力差,作文寫不出具體東西,閱讀教學覺得千頭萬緒,要夯實識字教學,還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重點詞句,同時還不能忘記教給學生體會重點段落的寫法,更不能忽視了文章的思想內涵的挖掘,於是每一節課,總覺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也不能落,那也不能少。

今天在易老師的語文課上,我覺得她沒有面面俱到,而是在嘗試著在閱讀課上抓住關鍵,重視語言文字訓練,有這樣幾處教學設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複習鞏固環節,注重積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把每課的生字詞放在第二課時進行默寫檢查,做得非常好。生字詞的複習鞏固要立足於課堂而不是課外加班加點,讓學生準備專門的聽寫本,及時向老師反饋自己的掌握情況,既引起學生對字詞的重視,又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做到課課清,這比單純的讓學生機械地、重複抄寫十遍八遍效果好得多。

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既是複習上節課的知識,更是訓練學生語言概括能力的好機會。易老師在這裡如果交給學生概括的方法(幾個要素;段意合併法;抓重點的段落和句子等等),把步子放慢些,把方法落到實處,就更好了。並在以後的教學中通過反覆訓練,讓學生紮實掌握。建議初期將課文內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現,給學生一個坡度,讓學生想一想就能答得出,激起興趣。

2、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重點句式來體會李四光好問善思的品質。

我注意到易老師正在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連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閱讀見解。比如,引導學生從哪句話中的哪個詞中體會到了什麼。在研讀大石頭到底“怪”在哪裡時,引導學生抓住“孤零零”、“嚴嚴實實”、“沒臥進土裡”等等這樣一些關鍵詞語來細細體會文字,這對剛剛起步學習寫作的三年級年級孩子來說意義重大,教會他們知道好的詞語會給文章增色不少,要注意平時的好詞佳句的積累。疑問句的反覆朗讀訓練,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層理解,感受到李四光這個人物的內在品質。學生雖然起步維艱,但是隻要堅持就一定會有成效的。關鍵是我們能否找到合適的訓練點,假以恰當的訓練方法,給予正確的評價。

3、注重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積累長句子,關注了語言文字的訓練。這是一堂真正的語文課,充滿了語文味。

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1、從教學過程來看,本節課的重點好像放在了研讀大石頭的特點上,但我認為難點的突破和把握應該值得商榷,重點應放在“李四光是怎樣提出疑問,又是怎樣解心中的疑問的”,從這兩個方面來理解課文。恰恰有從這兩個方面提煉出李四光“善於提問、勤于思考、執著探索”的品質。

2、從本課整體佈局來看,有點前鬆後緊。前面走的太慢,後面匆匆帶過。導致交流讀後感想,拓展環節完成不了。問題出在作業練習環節改寫句子(把變被)和後面的視訊播放(冰川活動),我認為改寫句子可放在課後練習中完成,而視訊播放無益於課文(李四光的品質)的.理解,可以不用。

另外,在最近的課堂教學和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如何在閱讀教學滲透寫作的知識?

“作文教學要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三年級一開始就要重視這個問題。在閱讀教學中主要是使學生懂得怎樣準確地運用詞語寫出通順的句子,怎樣連句成段。二年級學生雖曾作過一些看圖說話、寫話的練習,但畢竟是初步的。他們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本領比較膚淺,表達時缺乏條理性。

所以有必要在教學中加強讀的訓練,特別是默讀的訓練,從多讀中體會作者是怎樣用詞造句,連句成段的,在讀中積累語言材料。另外,如何抓住重點段的研究,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記敘事物的思路,掌握一些連句成段的基本規律。還有,如何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與課文重點相應的片斷練習作業,把段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我覺得在易老師的課堂上有這方面的嘗試,但是方法還不夠成熟,過程還不夠明確。希望在這方面大家多多思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