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分鐘》評課稿大全【2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5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評課稿編寫工作,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評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後一分鐘》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後一分鐘》評課稿大全【2篇】

《最後一分鐘》評課稿1

《最後一分鐘》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訴了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的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已久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孫老師上課設計了四個環節的教學:

第一環節、觀看中英兩國政府進行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的錄影資料,引入課文。

第二環節、交流預習情況,整體感知。這裡主要分2步完成。第一步,交流預習中學生字詞的難點,主要抓住“脊樑”“深入骨髓”兩個詞,感悟詩歌詞語的深刻含義,並隨機拓展“首腦骨頭腰桿眉目”進行選詞練習。第2步,指名分節朗讀課文,並交流概況詩歌每一節的主要內容。感受這首詩歌一個特點_結構清晰。

第三環節是朗讀第一節詩歌,抓住“叩問”這個詞展開質疑:“叩問”是什麼意思?(熱切地詢問)所有的中國人在叩問什麼呢?從而引入第三節的教學。為了突破重難點,孫老師主要分5步進行引導。第一步,學生細讀詩歌第三節,抓住關鍵詞語,自由說說這節都提到了哪些歷史事件?第二步全班交流課前蒐集的虎門銷煙、鴉片戰爭、不平等條約等香港的資料,並師生合作概括詩歌的特點:用最凝練、最概括的語言,展現了豐富的內容和事件。第三步:課件回顧屈辱歷史,再一次瞭解舊中國所受的欺凌,學生暢談感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激情朗讀詩歌。第四步:補充資料,聞一多的《七子之歌——香港篇》,再次感受香港期盼迴歸的急切、興奮,並進行拓展寫話:此時此刻,香港已近在眼前。此時此刻,作為中國人的你,想對香港說些什麼?想對香港的未來說些什麼?想給香港怎樣的祝福呢?拿起你們手中的筆,把你們的心聲寫下來。

在交流心聲之後,進入第四環節的教學:齊誦詩歌,拓展閱讀。這裡孫老師想再拓展閱讀香港迴歸時風靡全球的《公元1997》這首歌。這首歌不僅旋律優美,其實她的歌詞中蘊含的感情也非常真摯,孫老師想在配樂中再一次讓孩子們好好地讀一讀。

本單元的'主題是:勿忘國恥。孫老師原本是期望通過學生對相關歷史事件的回顧,激發起他們對過去舊中國腐敗落後的激憤,對比如今香港順利迴歸祖國,證明新中國欣欣向榮、日益繁盛從而產生自豪激動的情感,再結合朗讀指導,把整堂課的高潮推上去。

但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對中國近代史知之甚少,讀這段話可能讀不出悲憤的情感來。認知與情感脫節,認知不夠,情感體會就難以到位,這是難點一。

難點二是:詩歌的語言是高度凝練、概括的,甚至很多地方是抽象的。這首詩歌尤其如此。光靠學生,有很多地方學生讀不明白,霧裡看花,一知半解,讀起來也沒有底氣。例如第一節匯入的時候,孫老師問學生“叩問”是什麼意思?學生就有可能遇到了障礙。是啊,詩歌教學不像閱讀教學,對一些詞語的理解還可以聯絡上下文,還可以放再語言環境中去理解。這樣一個詞語突兀地拿出來問學生什麼意思,學生根本說不到位。第一個問題出不來,後面的學習直接受到了影響。

《最後一分鐘》評課稿2

聽楊紅霞老師執教的合作學習教學課例《最後一分鐘》,其真摯充沛的情感,其清晰簡練的課堂語言,其揮灑自如的教學調控技巧無不給觀課的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楊老師在以她的課堂教學詮釋合作學習的成效來看,更為我們深入研究語文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提供了極為典型的案例。

1.掌握知識的需要。本文刻畫的是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的歷史瞬間。但是,本文的背景卻是中國近代百年的屈辱歷史和當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創舉縱橫交錯而成的廣闊時空。教學《最後一分鐘》一課,就是要將這個廣闊的時空背景濃縮在短短的幾十分鐘時間之中,合作學習能夠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裡,接觸到相對更多的歷史知識,體現教學的效率。

2.培養情感的需要。愛祖國,愛民族,這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情結,但是,一個人最真摯的情感流露決不是建立在空洞的說教之上的。它不僅建立在對相關背景與知識的融會貫通之上,更需要主體之間相互提示,相互感染,和相互催化,而合作學習在這一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3.有效學習的需要。在班級授課制的條件下,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四十分鐘的效率呢?我們的理解是,能夠讓優生在課堂上有效發揮主導、引領同伴學習的作用;能夠使學習中下生在課堂裡集中注意力,專注地、有始有終地參與學習。那麼,合作學習無疑就是一種很不錯的學習形式。

(一)小組小合作

楊老師在上課伊始便以ppt的形式向學生提供了本節課合作學習的“兩項任務”和“兩個建議”。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內容、形式非常清晰地展現在同學們的眼前,為接下去的小組合作學習作了十分必要而充分的鋪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小組合作的內容,楊老師不僅在“兩項任務”中提示了學習內容,而且提供了學習手段:“讀一讀”、“邊讀邊想”、在“詞句中感受”、“交流”、“補充”和“記錄”,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在“兩個建議”中,明確告訴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對詩歌本身的理解,也要藉助課外資料拓展自己的.認知,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詩歌本身的深厚意蘊和沉鬱而奔放的感情。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還有一個環節我們不能夠忽視:顯示在黑板右下角的“五星榜”。雖然是一種極其簡單的評價方式,但在本次合作學習中,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是激勵的作用,從課堂上學生的放映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孩子們非常在意那一個個用粉筆塗畫的五角星;其次是記錄的作用,它幫助教師記錄了課堂上已經展示和沒有表現過的小組學習情況,為面向全體學生學習服務。再次就是評定小組學習成績的作用。

(二)班級大合作

在本節課上,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楊老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有一次明顯的轉變:在小組合作學習階段,她是一個指路人和督導員;而在後半節課,楊老師搖身一變,成了一個主持人、引領者。教師這一角色的轉變,無疑使課堂的合作形式發生了量上的改變:那些代表小組意見起立發言的同學彷彿是這個“大合作組”的組員,而楊老師則是這個“大合作組”的組長了。

孩子們積蓄了一節課的情緒頓時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釋放,師生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課堂教學的氣氛同時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綜上所述,由楊紅霞老師執教的這一堂合作學習示範課《最後一分鐘》是成功的,課堂上,課文那些認知性知識被有效習得,那些理解性知識得到了相互啟發,更重要的是對香港迴歸,祖國統一的美好情感在合作學習中相互感染,相得益彰!

如果要提一點供楊老師商榷的意見,我以為,《最後一分鐘》的文字是以詩歌的形式表現的,閱讀詩歌與閱讀其他文體的不同之處,餘以為,更需要重視詩歌表現的那些意象和詩歌營造的獨特意境所傳達出來的獨特的意蘊美,以及詩歌長句與短句,平聲和仄聲所構築的音韻美。這些,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聽來總覺得沒有盡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