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的教案合集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4.98K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歷史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合集14篇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1

一、學情分析

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對中國古代史已經有所瞭解,對學習歷史的方法也基本熟悉,基本掌握了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學習技巧。對人類歷史的發展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是他們頭疼的是歷史時間的記憶和掌握,這個需要引導和理解記憶,這只是時間的問題,本學期我們將繼續引導他們走進歷史,愛上歷史。

二、教學目標

1、要在上冊歷史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時期的基本特徵以及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

2、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教育學生繼承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4、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不良習慣

5、從嚴治教,提高成績。

三、教材分析

本學期課程一共包括三個單元:

第一個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教科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活動的設計,無不緊扣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繁榮”與“開放”,是反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的兩個側面,具有同一性。為了突出主題“繁榮與開放”,這一單元的課,對隋煬帝的暴政、隋末農民起義以及唐朝中後期的歷史,包括安史之亂、藩鎮割據、朋黨之爭、宦官專權、唐末農民戰爭等傳統教材經常寫到的內容,較少涉及。

第二個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實際涉及“民族關係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兩個主題。它們不像第一單元的“繁榮”與“開放”那樣,從字面到內容都具有同一性。這裡“民族關係的發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內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權並立與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影響。但要在有限的篇幅裡簡單明瞭地說明它們特別是後者與“經濟重心的南移”之間的關係,卻並非易事。因此,教科書調整了課標內容標準的順序,採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權並立時代的情況,後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列舉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然後再剖析宋代的社會風貌、介紹元朝大一統的出現及民族大融合的發展情況。如此安排,既增強了課文內容的邏輯性,又為教學提供了方便。

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本單元課文在講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時,突出了明清時期中外的矛盾與衝突;在列舉經濟發展成就的時候,沒有忽略“閉關鎖國”給中國社會帶來的隱憂。這種設計,與課標主題中“社會的危機”相呼應,也為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國為何被動挨打作好鋪墊。

四、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瞭解歷史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五、具體措施

第一、認真備好課,在備課中真正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

第二、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1、目標統一,準確,2、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三、以啟發誘導式教學為主,並採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動腦筋、小討論,歷史故事會、歷史劇,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四、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生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有所得。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五、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六、教學進度安排

1.具體時間安排以學校大事安排表為準。

2.課時數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有關陳勝、吳廣起義以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並瞭解楚漢之爭的簡單情況。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過程和方法

本課使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能力,巧妙設問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討論,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意義。

本課難點是秦亡前後,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教法和學法]

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學生分組進行討論。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過程]

匯入根據課本中的歌謠“阿房,阿房,亡始皇”匯入新課。

一、秦朝滅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殘酷秦朝刑法非常殘酷,刑罰的種類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殘暴,他統治時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陳勝、吳廣起義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個窮苦農民,被徵發到漁陽戍守長城。他們走到大澤鄉,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秦法誤期者要被處斬,陳勝吳廣號召起義,農民戰爭爆發。之後,在陳建立政權。

三、陳勝派主力軍向咸陽進攻陳勝建立張楚政權後,率軍繞過滎陽,突入關中,直逼咸陽。

四、農民起義秦朝陳勝,吳廣起義以後,項羽和劉邦領導的農民軍繼續戰鬥,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鉅鹿大敗秦軍。與此同時,劉邦率軍直逼咸陽,秦朝滅亡。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歷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農具的瞭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匯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出示材料:後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後來他是怎樣做的呢?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於政事。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通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麼改進?(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佈局特點:

①城市佈局: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於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佈;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集,商業繁盛。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4

課題

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和閉關政策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C資本主義萌芽

2.能力培養 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導致中國落後

重難點

1.重點 清朝前期的閉關政策和資本主義的緩慢發展

2.難點 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障礙

教學過程

訓練引導及反饋調整

指導啟導疏導

一、匯入新課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板書〕

1、康熙帝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

a、獎勵墾荒屯田〔板書〕

b、重視興修水利

c、多次減免租稅

d、提倡勤儉節約

小結 這些措施的實行鞏固清朝的統治

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雍正帝繼承父業,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到乾隆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繁榮景象

2、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情況

a、耕地面積的擴大與人口的增長

b、 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

歷史教案-歷史,標籤: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七年級下歷史教案,

農業的發展是手工業的前提

問 清朝前期的手工業比明朝更加發達,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鼓勵商人開礦

②、南京、廣州的絲織業後來居上,超過蘇州

③、景德鎮制瓷業的規模比過去大

④、邊疆少數民族手工業也發展起來

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基礎上商業業繁榮起來

3、商業發展和商業城市的出現

北京、蘇州、揚州都是繁華的城鎮

4、讓學生思考,集體討論

清朝前期的經濟,為何能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啟導

歷史上把這個時期稱為什麼?〔康乾盛世〕

疏導

人民的反抗鬥爭

清朝政府調整政策

人民群眾辛勤勞動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5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瞭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

[課時]

5課時

[課型]

新授課、活動課、講評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人類歷史的起源;

(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

(3)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並從中總結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

(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

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板書設計: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發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課過程]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匯入新課:

一、 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 距今170萬年 中國最早的人類 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匯入。可問學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展示多媒體圖片:閱讀教材第一段,同學們得到了哪些歷史資訊?材料中提到了什麼人、什麼時間、什麼證據?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二、 北京人

發現時間:1929年

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徵: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徵

生活狀況:群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製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 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

作業:(見課件)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徵。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徵。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麼?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佈圖。說明了什麼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後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徵。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穴中發現海蚶殼說明了什麼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為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採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6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匯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定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定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瞭解下列基礎知識: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楊堅、隋朝的富庶、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大運

河的概況及影響。

2、通過識讀“隋朝疆域圖”和“隋朝大運河示意圖”,逐步培養和提高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隋朝大運河。

難點:如何評價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及大運河通航的影響。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一)、隋的統一(請你認真閱讀教材2-4頁“隋的統一”一目的內容,完成以下問題)

1、年,建立隋朝,年號,定都。

2、年,隋滅掉南方的朝,結束分裂割據局面,繼秦漢之後中國又一次實現了統一。

3、思考:隋為什麼能完成統一大業?

(二)、貫穿南北的動脈(請你認真閱讀教材4--6頁“貫穿南北的動脈“一目的內容,完成以下問題)

1、開鑿目的:

2、填圖:本圖比較模糊,請你用彩筆在圖上填上大運河的中心;南北端點和;從北向南的四段;連線的五大水系;最後填上隋朝的都城。

3、作用:大運河通航後,不僅成為的紐帶,也成為溝通和的樞紐。還促進了沿岸地區和發展。

二、課堂研討

以下是古人關於大運河的兩首詩,請你先閱讀理解,不懂的地方問老師,然後回答問題:

問題:

(1)這兩首詩對於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態度是否一樣?如果不一樣各是什麼態度?

(2)你怎樣評價隋煬帝修大運河這一歷史事件?

三、拓展延伸

秦朝和隋朝都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朝代,而且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試一下,看你能

不能找出來。從這兩個王朝的興衰中,你得到的最大啟示是什麼?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瞭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黃帝其人及他對華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貢獻;堯舜禹的“禪讓”和原始社會走向終結的有關史實。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感知歷史的形象思維能力;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和追蹤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正確的社會發展觀,激發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教學重難點】

瞭解黃帝──“人文初祖”是全課的重點。

正確認識堯舜禹的“禪讓”的含義是難點。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匯入】

以江丙坤鬱慕明清明祭拜黃帝陵冢的視訊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黃帝是什麼樣的人呢?為什麼清明節會有那麼多人祭拜黃帝陵呢?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3課,遠古的傳說

【自主預習】

1、讀課文結合課件圖片瞭解本文內容。

2、小組討論華夏族的由來,人文初祖,禪讓制等知識。

(一)炎黃戰蚩尤

結合課文內容及課件圖畫歸納出華夏族,炎黃子孫名稱的由來,知道涿鹿之戰。明確黃帝所進行的戰爭打破了氏族之間狹隘的界限,促進了相互間的交流和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而被尊為華夏族的祖先。

(二)黃帝--人文初祖

結合課文內容及課件圖畫知道黃帝對於人類的貢獻。明白他被人們稱為人文初祖的原因。

(三)堯舜禹的“禪讓”

瞭解什麼是禪讓以及禪讓的本質,堯舜禹的事蹟。瞭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及夏王朝的建立等有關知識。

【合作探究】

1、你對神話(即黃帝時期有關發明的各種神話傳說)有什麼看法?認為哪些是可信的?

哪些帶有神話色彩?怎樣看才更為科學?

2、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是從什麼時候算起?後世為什麼稱黃帝為人文初祖?

3、你還聽過哪些有關炎帝、黃帝、和堯舜禹

的傳說?什麼樣的人才能被選為部落首領?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9

第3課 開元盛世

課標內容:知道武則天和開元盛世的基本史實。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① 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②“貞觀遺風”;

③ 唐玄宗前期的統治措施;

④開元盛世;

⑤曲轅犁和筒車;

⑥唐都長安。

1、通過對武則天的評價,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通過對開元盛世局面的形成及其表現的分析,引導學生理清教材的內在聯絡,初步掌握綜合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瞭解武則天由后妃到皇帝的歷史過程及其政績,認識武則天的歷史地位及其侷限性,運用兩分法評價武則天。

2、通過對唐太過、武則天及唐玄宗前期的綜合分析,說明開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基礎及其主客觀條件,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分析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發展的內在聯絡。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當權期間,社會經濟繼續發展,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礎。武則天是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具有承前啟後作用的重要人物。

2、唐玄宗在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業績的基礎上,勵精圖治,其統治前期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3、唐都長安是當時著名的國際性大都市,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引導學生認識大唐盛世的歷史地位,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開元盛世

二、難點:如何評價武則天

教學方法:

問題導學探究

教學時間:

1課時

導學程式:

提問:什麼是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的局面是怎樣出現的? 指出:649年,唐太宗死後,貞觀之治的局面如何發展?唐朝的國勢走向如何?接著,板書課題。

一、女皇武則天:

1、武則天掌權和稱帝

2、“貞觀遺風”

二、開元盛世:

1、唐玄宗前期的政績

2、開元盛世

3、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4、唐都長安

(導學小結) 通過小結,簡要介紹唐朝從建國、強盛到衰亡的歷史過程,使學生對唐朝的歷史有大致瞭解。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10

【課程標準】

瞭解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知道秦末農民起義的領導者以及秦朝滅亡的史實,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採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係,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係,學習因果關係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讚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推翻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大澤鄉起義

2、秦朝的滅亡

難點:

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學生讀課文引言。

2、教師引入:上一節課我們學習瞭解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締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農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3、過渡: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史上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他又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濟上橫徵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最終讓他建立起來的大秦帝國成為了一個短命的王朝。

二、新課講授

(一)秦的暴政

1、學生閱讀教材,瞭解秦的暴政的表現。

2、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3、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4、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後,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二)、大澤鄉起義

1、原因: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麼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裡的內容後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麼爆發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瞭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0XX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後,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於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後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後,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著名。

(三)、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後,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鉅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鉅鹿之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裡的史料。

2、讀最後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誌,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歸納,教師補充。

(五)學習測評

完成課後學習測評題。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11

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1、大運河的開鑿

2、科舉制的創立

二、難點:

1、大運河為什麼在隋朝時開鑿?

2、進士科的創設標誌著科舉制正式形成。

3、就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和科舉制的作用引導學生勇於多角

度提出問題,共同探究,並做出解釋。

教學方法:

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

教學時間:

2課時

導學程式:

(簡要複習上冊知識,匯入新課)

一、隋朝統一南北:

1、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2、就定都長安,要求學生歸納隋以前還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

3、隋統一南北講清時間及所滅的政權。其意義結合“隋朝出現了

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講解。

二、大運河的開鑿:

1、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

2、大運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3、大運河的作用

三、科舉制的創立:

1、隋文帝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

2、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3、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導學小結)

就隋的建立和統一南北的有關知識提問,指出隋開鑿的大運河和創立的科舉制對後世影響巨大。請一至二位學生簡要歸納這兩個歷史事件的影響。

課後作業:

1、( )年,( )廢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

2、( )年,隋朝滅掉南方的( ),南北統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

3、605年,( )下令開鑿大運河。

4、大運河以( )為中心,北通( ),南達( ),全長( )多千米。

5、開鑿大運河的意義或作用:大運河的開鑿,對南北( )和( )起了很大的作用。

6、開鑿大運河的目的:隋朝統一後( )。

7、開科舉制先河的是( )。( )又創設( ),科舉制正式形成。

8、隋文帝創立科舉制的目的:改革( )的辦法,通過分科考試( )。

9、科舉制打破了( )的限制,給一般的知識分子提供了( )的機會;同時,為統治者( )拓寬了道路。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對後世影響深遠,以後各朝都相繼沿用。

10、隋末農民起義軍中( )、( )領導的( )勢力最大。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12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是通過傳說故事匯入,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對照課本知識獨立解決問題。並通過收集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活情景。並會進行對比。自始自終圍繞“會不會製造工具是動物和人類的區別”,“勞動創造人”展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瞭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是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並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絡對比法、閱讀講解法。

●教學媒體

1、教具準備

投影儀、多媒體電腦。

2、素材準備

“女媧造人”、“亞當、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圖、“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的圖片;“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視訊。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新課匯入:

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裡,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其中有許多是有文字記載的。至於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說。譬如,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裡來的?那麼同學們,有誰知道:“盤古開天闢地”和“女媧造人的故事”?學生講述,老師總結並補充《聖經》中關於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媧造人”和“亞當、夏娃”的圖片)

神話畢竟只是神話,現在誰也不會相信真有這樣的事。那麼,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後來,科學發達了,人們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類人猿。(展示“人類的進化”圖片)類人猿是一種近似於人的古猿,它們經過漫長歲月的勞動、演變、進化、發展成現代人。那麼在遠古時期,我國境內又有哪些居民呢?這節課我們就學習:

(板書)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講授新課:

(展示“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圖)結合課本“我國早期人類主要遺址分佈圖”,請同學們數一下早期人類遺址共有多少處,瞭解20世紀以來中國眾多的遠古人類主要遺址,歸納我國早期人類遺址的分佈特點。請同學回答“看一看”,教師補充總結,引出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發現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們這節課主要學習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板書)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關於元謀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元謀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長時間?

2、元謀人是什麼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麼地方?

3、講述一下元謀人的生產生活狀況?

(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一段知識,得出元謀人會製造簡單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師總結補充學生的回答,匯出: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板書)

我們通過課本獲得了元謀人的資訊,那麼科學家們是如何獲得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的資訊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是通過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的科學推斷(展示元謀人牙齒化石、元謀人遺址出土石尖狀器、刮削器),通過提問:什麼是化石?引起學生注意教師解釋化石的定義。

遠古人類在緩慢的發展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勞動起來重要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再來看看我國比較進化的另一個遠古人類——北京人。

(板書)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播放“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視訊),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關於北京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問題: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麼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麼地方?

3、結合北京人的影象,說一下北京人和現代人長的有什麼不同?

4、為什麼說北京人是人類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遺址有什麼特點?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址”名錄)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儘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徵上比較接近古猿,但是由於北京人的手腳分工明顯,能製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說北京人已經是人類而不是古猿了。因為,會不會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是猿和人類的區別。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製石器的時代,被稱為舊石器時代。瞭解了北京人的長相,我們在進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帶距今約70至20萬年之間。那時候,中國北方的氣候比現在溫和溼潤。山上山下,生長著樹林、灌木和豐茂的野草。凶猛的劍齒虎、豹、狼、熊等野獸,出沒在樹林和山野中。那裡還生長著大象、犀(音xī)牛和腫骨鹿。(展示“劍齒虎”和“腫骨鹿”圖片),這些野獸嚴重的威脅著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這些野獸作鬥爭,並生存下來呢?請同學們暢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圖)

教師總結,北京人會製造簡單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並用這些同野獸作鬥爭,不僅如此,他們還用這些工具採集樹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莖,獵取食物。但是,這種工具畢竟太簡陋了,他們獲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單個人的力量,沒法生活下去,只好過著群居的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對付猛獸的侵襲。

另外,北京人比元謀人更進化的另一個表現是,北京人不僅會使用火還會儲存自然火種,同學們想一下,使用和儲存火,對北京人有什麼好處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組圖片)教師舉例講解對北京人來說,使用火的意義。(照明、防寒、驅趕野獸、增強人的體質)

教師總結,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體的力量,憑藉簡陋的生產工具,通過採集和狩獵這樣的生產勞動,艱難地維持生存,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區,出現了另一群遠古人類,他們是山頂洞人。

(板書)

三、山頂洞人

(板書)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

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展示“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請同學們指出山頂洞人的面部特徵和北京人有什麼不同?

比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表現:(展示“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

(板書)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製作技術: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製衣服,製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解釋“氏族”的定義)

(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我國境內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遠古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對照課本,師生共同商討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時間體質形態工具製造生產活動觀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

山頂洞人

●板書設計

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二、北京人

時間:距今約70—20萬年之間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打製石器,採集,漁獵,儲存並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

三、山頂洞人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製作技術: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製衣服,製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13

第一單元史前時期:

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

第一課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人類歷史的起源,指導元謀人是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2.瞭解北京人發現的過程,指導根據化石推測北京人的特徵及生產、生活的情況。。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煉知識要點。

2.通過觀察《人類進化示意圖》《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佈圖》,說出人類進化的

大致過程及我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佈情況,初步掌握閱讀歷史地圖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

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2.通過講述北京人遺址發掘過程中的小故事,體會考古學家執著探索的精神,結合北

京人遺址中的考古發掘,認同北京人遺址在同期遺址中的重要地位。

教學重點:

北京人

教學難點:

勞動創造人本身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相關的課件及資料圖片,發給學生預習指導,指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自主學習。

的特殊之處?

觀察第二幅圖片,認識達爾文及達爾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14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識:記住中華大地上國家產生的大概時間和標誌,記住商朝後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國曆的地位。瞭解商朝繁榮的主要表現。

2.能力:通過對夏、商曆史特點的概括,培養學生歸納能力。通過對禹、成湯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培養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剪輯傳說中夏朝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引起生的興趣。

2.瀏覽全文,教給生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3.精講課文內容,以學生的討論、回答、自主、合作式學習貫穿全文,引導生歸納王朝的建立應掌握的基本要素。

4.製表:簡單制一個夏、商朝大事年表。

5.師生共同總結,並完成活動與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習國家形成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2.通過夏、商曆史的學習,更多瞭解祖國悠久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培養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後期都城

教學難點

1.夏朝建立的標誌

2.國家的含義及形成原因

教法與學法

講解法、課堂討論法、提問法、比較法、分析歸納法。

學生課前準備

收集夏桀、商紂暴政的故事收集《封神榜》的故事。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放映剪輯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旁白:據說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時的人物,夏朝經歷了多少年?夏朝後緊接著哪個朝代?下面將學到這些內容。

看影片、聽師講、讀課題、步入學習狀態

講授新課:

一、夏朝—我國的第一個王朝

演示課件:奴隸社會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使學生對奴隸社會有整體的瞭解。

(生認真聽,對奴隸社會有整體的瞭解。)

翻書引導生瀏覽全文,談談本課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生閱讀教材,回憶老師教的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以下問題:

①夏朝建立的時間

(讓生寫寫,特別注意“約公元前20xx年”的“約”和“前”不能省)。

②建立者(引導生分析禹身份的轉變)

③都城(中心區域)

演示課件:《夏朝統治區域示意圖》,讓生對夏朝都城位置、殿堂的建築有較直觀的認識。

④夏朝建立的標誌:(讓生討論什麼是“國家”)

⑤夏朝的歷史地位

⑥設問:現在,請同學們歸納每個朝代應掌握的基本要素?

⑦設問:堯舜禹時代,實行禪讓制,現在禹成了國王,他的王位由誰來繼承?還是通過民主選舉嗎?那現在又實行什麼制度呢?你能說說與禪讓制的區別嗎?

⑧夏朝是我國的第一個王朝,它統治了400多年,由於最後一個王非常殘暴導致了滅亡。你能寫出他的名字嗎?

討論、整理知識要點並記住老師所歸納的要素、並能把知識延伸到以後的的學習中

生討論,並講述啟繼位的故事,區別比較。

寫出桀,並根據小說內容說出他的暴行。

你能說出他的暴行嗎?(在生說到引酒作樂時,課件演示:夏朝的青銅器酒杯)

⑨設問:這樣的暴君,人們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他?滅亡夏朝的戰爭叫什麼戰爭?

二、成湯滅夏——鳴條之戰

請以小組為單位,先在地圖上找到鳴條結合地圖,發揮自己的想象,精彩地再現鳴條之戰,說給同學們聽。(注意要素:時間、地點、交戰雙方、過程、結果。)

生愛憎分明地回答:“他。”

生踴躍講述,積極爭取機會。

1.商朝的建立與遷都。

讓學生根據朝代建立要素歸納:

①商朝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

②商朝的重大事件——盤庚遷殷。在地圖冊上找出遷都的時間、地方,並說說在今天的什麼地方(河南安陽)寫寫、記記,並說明由於時間較早,所以名列古都之首。

生回憶、歸納,動手寫,動口說。

2.商朝的盛衰。

師引導生看目錄:商朝的盛衰分別指什麼?(強盛、衰亡)分別表現在什麼地方?

師生共同學習;師肯定生的回答並引導其完善答案。

①勢力範圍:讓生用座標將商朝的勢力範圍畫在草稿本上。使生確立商朝的勢力範圍大。

②經濟:以提煉知識的方式讓生在書中找出商朝經濟比夏朝進步的表現。(提示從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等方面進行比較、思考)同時結合圖片演示課件:商朝的青銅冶鑄、玉器製作等手工業在商朝時已形成了。

3.引導學生分析完後,教給學生歸納、比較的方法。

4.請說出商朝的暴君,你能說說關於他的故事嗎?向學生介紹神話傳說《封神榜》

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

生在師的引導下動手畫。

生按老師要求積極開動腦筋,以小組為單位,以多種方式呈現答案。

生踴躍說。

本課小結:

新課介紹完了,請同學和老師一起看著板書複述一遍課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