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案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9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歷史教案

高中歷史教案1

一、梭倫改革

1、時間:公元前6世紀初;

2、內容:實行財產等級制度(依據財產多少,劃分四個等級);

公民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各等級公民均可參加;

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前三等級可以入選;

建立陪審法庭,廢除債務奴隸制度;

3、影響:動搖了舊貴族的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族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二、克里斯蒂尼改革

1、時間:公元前6世紀末

2、內容:劃分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實行選舉;

設立五百人議事會;

每一地區部落選一名將軍,組成十將軍委員會;

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利;

3、影響:基本剷除舊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擴大,標誌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建立。

三、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繁榮的表現

①除十將軍以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

②公民大會成為國家權力機關,每個公民在會上都有發言權和表決權;

③陪審法廷是法院

④國家為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津貼。

四、雅典民主政治對近代西方的影響

雅典的民主政治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形式有著重要的影響,比如:

1、陪審法庭制度;

2、議會制度,選舉制

3、公民民主、平等的意識等等。

羅馬法

1.瞭解《十二銅表法》、公民法和萬民法

2.認識羅馬法的作用

一、《十二銅表法》

1、時間:公元前5世紀中期,

2、背景:習慣法遭到平民的反對

3、意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

標誌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二、公民法與萬民法

1、公民法:適用範圍主要限於羅馬公民。

2、萬民法

(1)背景:羅馬向外擴張;

公民法無法適應統治的需要,導致矛盾激化。

(2)範圍:羅馬境內的各族人民。

三、羅馬法的作用

1、羅馬法是羅馬統治的有力支柱。為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穩定社會秩序,保護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2、羅馬法是歐洲歷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對近代歐美立法與司法有重要影響。

(1)、知識與能力

學生能瞭解和掌握反洋教鬥爭的發展;義和團運動興起、發展、高潮、失敗的全過程;清政府對義和團態度的變化。

通過教學,讓學生初步培養閱讀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圖片、史料,培養“論出史出”的能力;通過合作探討方案,初步培養小組合作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採取自學—設問—引導—探究—總結的模式進行教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的教學,培養學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感;對義和團運動的“扶清滅洋”口號的學習,以史為鑑,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的思想;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讓學生再次認識“農民階級無力救中國”的道理。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確定依據:“扶清滅洋”口號是義和團運動的基本主張,也是農民階級在民族危機情況下的救國主張,是農民階級侷限性的表現,也是導致其失敗的重要原因,它貫穿本節課內容的始終。

教學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策略的變化。

確定依據:高一年級學生正處於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期,思維能力還不強,對清政府由“剿”到“撫”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學生較難分析和掌握的問題。

二、說教法

1、教法選擇:

本課的教學方法以師生互動為主,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為”導演”,學生為”演員”.

依據: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心理特徵,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分析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體做法:

(1)、採用問題教學法

從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角度出發,圍繞本課的重點、難點設定了若干材料、問題,並將材料、問題貫穿於教學之中。學生通過閱讀資料、分析探究、小組討論,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2)、談話教學法

教師提供背景資料,設定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與學生進行交流、對話,通過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

三、學法

1、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學習的方法和習慣還有待養成。因此我認為高一年級應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閱讀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現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現中學歷史課程現代公民教育的本質。

2、學法指導

(1)、自主探究學習法

在課前,給學生預習資料,上課時教師扮演學生領路人的角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並自我總結,形成知識結構。

(2)、比較學習法

對重要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意識,學生在比較中鞏固知識,培養能力。

(3)、歸結法

由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徵,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橫向、縱向聯絡至關重要,讓學生有聯絡意識,掌握聯絡學習的方法。

高中歷史教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中國古代商業生產發展的概況以及不同時期商業發展的特點;理解坊與市、交子、商幫等重要概念;知道商業與人民生活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通過出示相關史料,引導小組合作探究中國古代商業的特點,提高思辨能力,以及歸納、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各代商人發展狀況的瞭解,感受商業發展的輝煌,理解商業活動在人類社會生產、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古代商業發展和繁榮的重要表現。

【難點】

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教師呈現《周書》中關於農工商業的描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提問:這句話說明了什麼?古代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商業活動?商人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商業發展與哪些因素有關?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進入古代商業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先秦商業

過渡:商業並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麼時候出現的嗎?

學生閱讀課文回答後,教師總結:周武王滅商後,商朝的遺民為了維持生計,東奔西跑地做買賣,日子一長,便形成一個固定的職業。周人就稱他們為“商人”,販賣的物品為“商品”,從事交換的行業為“商業”。這種叫法一直延續到今天。

(二)秦漢商業

過渡:秦漢以來,面對商業的發展,統治者採取了什麼措施?請同學們看一段材料。

學生閱讀材料後回答,教師總結: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業

1.商業繁榮的原因

播放敦煌紀錄片關於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時期壁畫《胡商遇盜圖》片段,同時展示開元通寶圖片,學生思考唐代商業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觀察並思考,回答出原因:社會繁榮、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貨幣的流通。教師補充材料,出示京杭大運河的圖片,啟發學生回顧大運河開鑿的意義。學生聯絡舊知可回答,大運河的開通有利於商品流通,促進了隋唐商業的繁榮。

2.商業繁榮的表現

教師出示白居易《賣炭翁》原文,提問“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體現了唐代的商業交易場所是什麼?學生可知是市。教師進一步補充,城內仍有坊、市之分,並受時間限制。政府在市內設定官員管理物價、稅收等。同時市中有邸店、櫃坊,出現了飛錢。此時邀請同學上臺模擬唐代商人貿易現場,理解邸店、櫃坊和飛錢的含義。

師生共同總結: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所。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飛錢又稱“便換”,是我國早期的匯兌業務形式。

(四)宋元商業

1.宋代商業

教師展示《清明上河圖》圖片,提問這幅作品是哪個朝代的?描繪了哪些繁榮的場景?

學生答出:宋代張擇端的風俗畫,城內既有繁華的商業街區,又有專業交易場所。店鋪林立,早市、夜市晝夜相接,酒樓、茶館、瓦子錯落有致。

教師進一步提問,看出宋代商業繁榮的表現是什麼?學生自由閱讀教材第13頁,同時出示交子圖片,學生可知一是城市商業的繁華,以開封和臨安為例。二是商品種類繁多,各種型別的集市出現。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商品化。三是紙幣的發行。金屬貨幣發展到紙幣,出現了交子。

2.元代商業

過渡:元代蒙古人征服了歐亞大陸,版圖,那麼元代的商業發展又如何呢?

學生思考後,教師指出,元政治統一後,海陸交通便利,橫跨歐亞的絲綢之路再度繁榮。重新疏浚大運河,南北海運暢通,東南沿海交通發達。

接著出示材料提問:材料一中“此城”指哪個城市?材料二中海外貿易的港口在哪裡?

學生解讀得知,材料一中“此城”為元大都;材料二中泉州是元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常有百艘以上海船停泊,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

(五)明清商業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並找出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表現,簡要概括明清商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城鎮商業呈繁榮景象,棉花、茶葉、甘蔗、燃料等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農產品商品化得到了發展;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白銀成為主要流通的貨幣;出現了地域性的“商幫”,如徽商和晉商。

接下來教師安排小組交流討論:思考穿越唐宋元等幾個歷史朝代,看到的商業活動會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分別上臺表演。最後教師啟發學生思考: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共同特點是什麼?可從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等多方面回答。學生髮散思維後,教師總結:盛世穩定,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商路港口發達,文化繁榮。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作業:課後請大家為當下“一帶一路經濟帶”的發展建言獻策,寫一份調查報告,下節課交流。

高中歷史教案3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知識方面:瞭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如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天京事變等;

②能力方面:結合太平天國的形勢圖,綜合歸納起義的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比較《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的異同,培養閱讀歷史文獻並運用已學知識觀察歷史現象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對太平天國運動前後經過的學習,讓學生掌握歷史比較的學習法。

②通過比較《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讓學生學會列表歸納法。

③進行探索性學習,發現問題,積極探索並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對太平天國運動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農民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要作用,從而關注農民、關注農村;

②認識到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和失敗有一定的必然性,由於農民階級的侷限性,單純的農民運動無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

③理論聯絡實際,使學生明白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迫切性和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

2、教材分析

《太平天國運動》是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專題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中的第一個內容,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時期農民階級尋求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的重大革命鬥爭的基本史實。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鴉片戰爭之後,它承擔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歷史重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它既是舊式農民運動的延續,同時也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它上承上一課題的民族危機而出現,又開啟了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篇章,揭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對以後的民主革命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地位突出。

3、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學習的方法和習慣還有待養成。因此我認為高一年級應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閱讀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現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教法:本課的教學方法以師生互動為主,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4、教學策略: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做到以學生髮展為本,創設問題情境,開展探究性活動。在課前給學生預習資料,上課時教師扮演學生領路人的角色,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合作探究,並自我總結,形成知識結構,獲得成功體驗。

5、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天朝田畝制度》

教學難點:《天朝田畝制度》的評價;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及最終失敗的原因。

6、教學媒體:

多媒體輔助與板書

7、說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3分鐘):播放有電視連續劇《太平天國》主題曲及同步顯示歌詞:流血的傷口不流淚,舉旗的杆子不下跪,攥緊的拳頭不鬆手,過河的卒子不後退。人活一口氣,難得拼一回,生死路一條,聚散酒一杯。何以成敗論英雄,浩浩乾坤立豐碑。播放結束後老師提問:大家知道這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曲嗎這樣的匯入比較新穎,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以吸引學生注意力。

講授新課(38分鐘):我把本課內容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天京;第二部分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第三部分是從天京變亂到天京陷落。

一、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天京

首先,介紹洪秀全的個人經歷,接著提問:他因科舉不成功而造反,那麼當時老百姓為何跟著他造反進而過渡到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然後用投影儀給學生看三則材料,和學生一起來分析運動爆發的原因。

其次,通過講解法給學生講解洪秀全發動起義前的準備工作:創立拜上帝會組織。

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歸納拜上帝會的特點。

最後,教師在投影儀上出示太平天國形勢示意圖,通過地圖逐步給學生分析: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定都天京三次戰役軍事全盛的全過程,並重點分析永安建制封王表,讓學生理解太平天國內部呈金字塔式的等級結構,並點出這為以後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天京事變埋下了禍根。

二、革命綱領

太平天國在前期和後期分別頒佈了《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這兩個綱領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所以在講解這一內容時老師和學生都應該引起重視。

1、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瞭解《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並和學生一起進行歸納總結。

2、評價:對《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評價是一個難點,涉及太多的理性知識,較抽象,在講解中老師首先要從他的進步性和侷限性兩方面入手,讓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防止其片面性。

3、結合書上的資料卡片進行探究性學習,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三、從天京事變到天京陷落

首先給學生介紹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定都天京後生活上的腐化情況,揭示出天京事變發生的原因,它是農民階級侷限性的具體表現,其性質是一次內訌。

其次教師通過多媒體投影天京事變的經過,讓學生明白天京事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讓他們在大腦裡形成一個整體的映象接著讓學生自主學習太平天國後期的防禦戰,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

最後,對於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原因和意義及教訓的學習,主要通過

【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讓學生閱讀書上的學習思考,引出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

(學生討論失敗的原因,然後總結原因)

主觀原因:農民階級的侷限性;戰略上的失誤。

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啟示:由於農民階級的侷限性,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設計意圖:

1、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2、對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原因的探究分析,培養學生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農民運動的學習方法,在此基礎上得出由於農民階級的侷限性,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那麼究竟誰能來振救中國的勞苦大眾呢為下面地主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進行的近代歷史的探索打下伏筆。

對於太平天國的意義和教訓的學習,主要通過創設情境:有人說太平天國運動揭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

意義:太平天國運動是一場農民階級反封建反侵略的戰爭,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對以後的民主革命產生了深遠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對太平天國運動歷史意義的探究分析來解決重點: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

自我檢測(2分鐘)

1、關《資政新篇》,下面說法不正確的是( B )

A、沒有反映農民的迫切願望和要求B、是太平天國革命實踐的產物

C、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D、比《太難朝天畝制度》先進

2、太平天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C )

A、沒有徹底改造封建社會的綱領B、內部不團結

C、農民階級的侷限性D、中外反動勢力聯合

小結:

首先,讓學生回憶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梳理本課的線索,在腦海裡形成一個整體框架。

其次,教師進行歸納總結,突出本課主旨和中心。

通過對太平天國從興起、全盛、轉衰到滅亡的歷史的學習,使我們意識到中國的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必須要有先進的階級領導和先進綱領的指導。但在當時先進階級還未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時,佔全國80%的農民階級敢於承擔起反封反侵略的歷史使命,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沒有人民群眾的創造,就沒有歷史和社會的發展。

太平天國運動

一、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天京

1、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

2、準備工作:創立拜上帝會組織

3、經過:

4、三次戰役

5、軍事全盛

二、革命綱領

1、《天朝田畝制度》

2、《資政新篇》

三、從天京事變到天京陷落

1、天京事變

2、後期防禦戰

3、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高中歷史教案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自然學派和智者學派的產生的背景,瞭解泰勒斯和普羅塔哥拉的思想主張,理解智者學派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正確認識智者學派的主張,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古希臘文化的輝煌,樹立多元的文化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泰勒斯、普羅塔哥拉的思想主張。

【難點】

智者學派產生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設疑匯入。

教師提問:古希臘歷來被認為是歐洲文明的搖籃,它的哲學更是歐洲乃至整個西方哲學的源頭。那麼古希臘的哲學成就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主要的派別有哪些?又給當時的思想界帶來了什麼影響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進入今天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自然學派

教師展示史料,並引導: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希臘出現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這種思考方式與之前有什麼不同?又對當時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學生結合史料和教材思考後,回答問題:主要的不同體現在一些人開始懷疑宗教神話對世界和人生的解釋,試圖從實際出發去探究世界萬物的本來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問題。於是,最早的哲學誕生了。

教師追問:希臘最早的哲學是自然哲學,自然哲學的研究範疇是什麼?主要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觀點又有哪些呢?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問題:自然哲學主要是對自然界本身的探討和解釋。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被譽為“西方哲學之父”的泰勒斯。他認為“萬物皆由水而生成,又復歸於水,大地漂浮在水上”。

教師補充:自然哲學家用自己的頭腦去探索自然地奧祕,而不是依賴傳統宗教解釋,這是古希臘人開始具有自主意識的體現,標誌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覺醒。

(二)智者學派

1.產生

教師播放智者學派的演講視訊,並進行引導:至公元前5世紀,希臘城邦民主政治高度發展,公民的社會生活豐富多彩,思想活躍,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孕育出一個新的思想流派——智者學派。智者學派的研究範疇發生了什麼變化?

學生觀看視訊,進行總結:把討論的重點從認識自然轉移到認識社會,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

2.代表

教師展示史料,繼續追問:智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誰,他的思想主張有哪些?

學生結合史料,回答問題:普羅塔哥拉是智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觀點是“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教師追問: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問題:我們對社會價值標準和好壞優劣的評判,取決於個人的尺度,世間沒有客觀的評判標準和永恆的真理,人們不應該強求一律。

3.影響

教師提問:智者學派的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呢?它給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呢?請同學們以歷史小組為單位,進行5分鐘的討論。

學生討論之後,回答問題:智者學派的觀點強調人的價值和決定作用,突出人作為認識客觀事物的主體的意義,否定了神或命運等超自然的力量對社會人生的作用,樹立了人的尊嚴,構成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同時智者學派以培養兼顧公私利益的好公民為自己的任務,給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但是卻過分強調人的主觀感受,忽視人們認識的共同性,也給主觀隨意性和極端的個人主義打開了方便之門。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本節所學內容。

作業:與智者學派同時期的蘇格拉底是雅典著名的哲學家,他在生活中像一個智者,但他的觀點與智者學派存在著根本的區別。請同學們預習下節課所學內容,找出蘇格拉底的觀點主張是什麼?與智者學派有何區別。下節課一起交流。

高中歷史教案5

教材分析:

1、教學基本思路

A、教師用幻燈和投影展示畫面,通過提示畫面細節和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對藝術作品產生興趣並主動進行思考,使單純的學習和欣賞帶有研究性質。學生在看畫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多種奇異有趣的設想,這正是他們運用不同方式和多向思維進行觀察的結果,老師對於這些奇思妙想應持鼓勵的態度。對於畫面所表現的歷史故事的介紹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應該是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B、教學材料分析

教材內容

展示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繪畫作品;

2.指出畫面內容及形式特點;

3.不同歷史題材畫作所隱含的歷史文化特點。

教材所選用的歷史繪畫有中國漢代畫像石、唐宋明清的卷軸畫、現代油畫(並附有照片作為比較),西方中世紀時期的掛毯和19世紀的法國繪畫,作品均以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中心。過去的歷史事件已經消逝不見,而繪畫及其他歷史遺物卻成為展現往昔時代的最好視覺影象,這些影象有助於我們以一種更為生動直觀的方式去了解、掌握歷史。

在成為歷史證據的同時,繪畫不是直接照搬歷史事件,而是以藝術的方式對歷史進行再現。材料的不同、風格的差異,都會對歷史的再現造成影響。通過不同時期、不同材質的藝術作品的比較,可以使學生更準確地把握其中的差別。

可以針對作品內容提問,引導學生對作品產生興趣。如閻立本《步輦圖》,可以問這樣一些問題:為什麼只有一個人坐著而其他人都站著呢?為什麼是女人來抬步輦?為什麼坐著的人比其他人都畫得大一些呢?通過這些問題來引導學生欣賞繪畫,並注意到畫面背後的歷史。教師在對畫面內容進行講解時,除畫面本身的故事情節和形式手法之外,還可以從政治、文化、性別等多種角度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在面對有限的視覺資訊時,能儘可能開闊地擴充套件自己的想像,並獲得更多的知識。

2、教學目標

通過對美術作品所描繪的歷史事件的解讀,獲得更多美的體驗;能夠從作品細節中推斷其所再現的歷史故事與典故,瞭解美術再現歷史的方式和特點;進一步思考藝術家如何表現歷史,從而達到對藝術品更深入的理解。

3、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引導學生從歷史知識和藝術兩個角度分析、理解作品。

4、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知識與技能:學生要在學習中瞭解分析類似的美術現象的方法,學會舉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術欣賞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術基本素養。

過程與方法:學生能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欣賞討論,豐富視覺審美經驗,發展美術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能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5、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

分析《開國大典。在社會學鑑賞方面,有條件的話教師可以到網際網路上找來艾中信的一篇回憶文章。比較式鑑賞側重於畫面上的內容,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辨認畫面上的人物。

關於故宮的資料,可以參考教材上的說明或查詢相關資料來完成。比較幾件以大衛為題材的雕塑教師也可以找來《聖經·撒母耳記上》中大衛擊敗歌利亞的故事,加深學生對各種藝術處理的理解。

以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為表現物件的藝術作品,其中又以繪畫居多。提高學生從不同時代、不同材質的藝術作品中提取歷史資訊的能力。

高中歷史教案6

【課標要求】

⑴講述發明珍妮機的故事,瞭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於一系列工作機的發明;

⑵知道瓦特改進蒸汽機的史實,認識蒸汽機在大工廠生產中的作用;

⑶簡述發明"旅行者號"機車的基本史實,認識鐵路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記住工業革命首先開始的國家和時間;記住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瓦特改進蒸汽機,富爾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的基本史實;認識蒸汽機在大工廠生產中的作用和鐵路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理解工業革命的概念和英國首先發生了業革命的原因以及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程序的重大影響。

二、能力與方法

通過對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的原因和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程序的重大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工業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機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門間相互促進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比較、判斷、聯絡、推理分析歷史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工業革命中的一系列發明創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態度;

通過工業革命中一系列國家的科學家在發明創造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史實,讓學生樹立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開放性觀點;

通過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發展需要技術革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重點難點】

一、重點:英國最早進行丁業革命的原因;工業革命中的重要發明創造及工業革命的影響。

二、難點:工業革命中各環節的相互促進和工業革命的影響。

【授課型別】 新課。

【教學準備】

教師研讀課標、教材,撰寫教案,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講述為主,輔以討論法、列表法、圖示法、問題探究法。

【教具媒體】 計算機和多媒體課件、圖表。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教師設問引導)同學們,你們乘坐過火車和輪船嗎?你們知道它們發明於什麼時候?誰為它們的發明做出了重要貢獻?(學生回答後教師過渡)這兩種重要交通工具誕生於第工業革命時期。那麼,第工業革命最先發生在哪個國家?其間有哪些重要發明創造?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哪些影響?本節課我們一起探討。(板書課題,引入新課)

學習新課:

(教師過渡)工業革命又叫“產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生產從工場手工業過渡到大機器生產的重要階段。那麼,工業革命是怎樣興起的呢?我們先探究第一個問題。(板書第一標題)

一、工業革命的興起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圍繞下列問題自主學習)

1.工業革命興起的原因是什麼?

2.工業革命何時最先發生在哪個國家?

3.工業革命最先發生於哪個部門?

(學生學習後教師進行總結,並形成如下要點)

1.興起原因:工場手工業生產不能滿足不斷擴大的國內外市場市場需要。

2.時間國家:18世紀60年代,英國。

3.最先部門:新興的棉紡織業。

二、工業革命中的重要發明創造

1.系列紡織機械的發明(珍妮紡紗機)

(指導學生看書,瞭解一系列系列紡織機械的發明情況,並理解紡紗與織布是如何相互促進的)

2.改良蒸汽機的成功研製(瓦特)

(教師強調瓦特製成的是改良蒸汽機;改良蒸汽機是動力之源;改良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推動了其他工業部門的技術革命)

3.火車和輪船的發明

(指導學生看書,舉出火車、輪船的發明者和第一輛火車(汽船)的名稱,認識火車、輪船的發明重大意義)

美國人,富爾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萊蒙號”;

英國,史蒂芬孫,世界上第一輛火車“旅行者”號。

三、工業革命的完成

(引導學生知道工業革命完成的時間,理解工業革命完成的標誌)

四、工業革命的影響

(教師指導學生主要從三方面總結認識工業革命的重大影響)

1.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直接導致了工廠企業形式的出現;

2.促進了城市的興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長;

3.工業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強大的工業國。

拓展思考:

(通過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發展需要技術革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板書設計】

一、工業革命的興起

1.興起原因:工場手工業生產不能滿足不斷擴大的國內外市場需要。

2.時間國家:18世紀60年代,英國。

3.最先部門:新興的棉紡織業。

二、工業革命中的重要發明創造

1.系列紡織機械的發明

珍妮紡紗機

2.改良蒸汽機的成功研製(瓦特)

3.輪船和火車的發明

美國人,富爾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萊蒙號”;

英國,史蒂芬孫,世界上第一輛火車“旅行者”號。

三、工業革命的完成(19世紀上半期,大機器生產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

四、工業革命的影響

1.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直接導致了工廠企業形式的出現;

2.促進了城市的興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長;

3.工業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強大的工業國。

高中歷史教案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記住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及其主張,理解啟蒙運動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理解啟蒙運動的影響,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法國啟蒙思想產生巨大影響的分析,認識意識形態對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提高學習理論的自覺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主要啟蒙思想家的主張。

【難點】

啟蒙運動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創設情境匯入法。

出示先賢祠的照片,介紹先賢祠的作用和伏爾泰的地位,進而引出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法國的啟蒙思想家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理性時代的到來,範文,知道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的壯大是啟蒙運動發生的主要原因。那麼大家在此基礎上猜測一下,歐洲的哪個國家會首先產生啟蒙運動?為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英國,因為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較為發達,同時英國首先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因此,需要新的資產階級的理論來指導革命。英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霍布斯和洛克,霍布斯首倡社會契約,但不反對君主專制,洛克首倡分權學說,主張君主立憲和社會契約。

2.其實啟蒙運動在英國起源之後,迅速擴張到了法國並且在那裡達到了高潮。法國啟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

(1)伏爾泰是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請同學們結合PPT上的材料,總結伏爾泰的主要思想有哪些?怎樣理解其思想內涵?

伏爾泰猛烈抨擊天主教會,號召人民粉碎教會這個邪惡勢力;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他相信法律應以人性為出發點,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些思想體現了資產階級對自由民主的追求。

(2).孟德斯鳩和盧梭的思想

接下來,請同學們結合材料和課本內容,以歷史小組為單位,自主探究孟德斯鳩和盧梭的思想主張分別是什麼?怎樣理解起內涵?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孟德斯鳩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提出“三權分立”學說;法律是理性的體現。孟德斯鳩的學說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

盧梭主張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的思想,宣稱“人生而自由,可是現在他卻處處戴著鐐銬”,封建專制就是束縛自由的鐐銬,反對君主專制,提倡民主共和;認為國家的主權屬於人民,統治者的權利來自於它同人民簽訂的契約,如果違反了民意,人民有權推翻他,提倡社會契約論。盧梭是最為激進的民主主義者。

3.啟蒙運動的擴充套件

啟蒙運動很快又從法國傳播到其他國家,德國的康德對啟蒙運動做了經典的總結,認為人應獨立思考,理性判斷,人要自由也要自律。

(二)啟蒙運動的影響

啟蒙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請同學們結合PPT上展示的材料以及課本內容,以歷史小組為單位,進行5分鐘的討論,可以從思想解放和對資產階級革命、民族鬥爭的推動作用兩個方面進行回答。

學生討論,回答問題,教師總結:(1)思想解放:進一步解放了人們思想,衝擊著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2)對歐美其他國家:衝擊歐洲封建專制統治,對歐、美的資產階級革命起了影響和推動作用;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3)對殖民地、半殖民地: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武器。(4)對人類: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程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本課的主要知識點。

作業:請同學們回去比較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異同點,下節課一起分享。

高中歷史教案8

教學要求:

1、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經歷了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變革與成熟的過程。

2、知道古代中國土地制度的構成。

3、瞭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並能舉出典型史實加以說明。

4、認識到古代中國以先進的農業文明聞名於世,小農經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知識梳理:

一、農業耕作方式變化

1、原始社會,中國農業處於刀耕火種階段。在西漢時,中國南方依然採用耕種前用火燒,耕種後用火除掉雜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發達地區已經採用了牛耕技術和鐵製工具,古代中國農業的耕作方式鐵犁牛耕在這一時期形成。

3、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全國,鐵具農具的數量也大大超過前代,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東漢時,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於牛耕的普及,也有利於山地的開墾。

4、唐代出現了結構更為完備的曲轅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淺。

農業耕作技術的改進,使農產品的畝產量逐漸提高,推動了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但小農戶個體經營方式制約了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發展。

二、土地制度的構成

1、原始社會,實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隸社會,實行土地的國有制(井田制),實質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佔有。

4、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有三種類型:即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導,農民佔有的土地較少,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比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合作探究:

一、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

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後,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二、古代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基本含義

1、特點:小農經濟,也可以說是自然經濟,它的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2、產生時間:但小農經濟並不完全等同於自然經濟,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

3、形式: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

4、影響: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後,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高中歷史教案9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對歷史現象一般都能形成比較感性的認識,但由於國中階段對歷史學科的不重視,歷史知識基礎普遍非常薄弱,還不太適應高中歷史的模組式教學,歷史思維能力也很稚嫩,有待於培養提高。對於古羅馬政治,由於學生在國中學習中接觸過一些,因此對古羅馬國家的形成、帝國的擴張有粗淺的印象,但古羅馬法律知識,國中教學中從未涉及,學生知識儲備為零。

教學方式:

講述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

利用圖片、文字、音視訊等資訊科技手段

技術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含重、難點):

1、知識與能力:瞭解《十二銅表法》;萬民法;《民法大全》等基本知識;理解並掌握羅馬法的核心內容、羅馬法的作用和影響。提高閱讀各種史料提取有效資訊、歸納表達觀點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個別案例的思考,合作討論,培養學生掌握從政治、經濟背景中分析歷史發展趨勢的方法;通過閱讀分析材料,使學生學會古今知識聯絡思考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羅馬法起源與發展的過程,認識到羅馬法的演變是古羅馬歷史變遷的反映,羅馬法對世界文明程序影響巨大;認識到進行法制建設的艱難性;理解不斷髮展的法理觀念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價值,值得珍惜和弘揚。

教學重點:羅馬法影響深遠,澤被後世,如何理解其影響。

教學難點:羅馬法從產生到最終體系完成跨越千年,其中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中清晰地整理出脈絡,並使學生對每一階段羅馬法的發展原因有所瞭解。

4、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匯入新課:

【課件:古羅馬司法女神塑像】

同學們好,如果說古希臘以民主著稱於世,古代羅馬就以法律聞名於世,我們先觀看一尊古羅馬司法女神塑像,觀察她手中拿的物品,分別象徵著什麼?寶劍、天平和矇眼的裝束,分別象徵著正義、公平、權威和不帶主觀色彩的理性。這是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所決定的,但法律發展之路絕非易事,今天我們就來了解在西方世界影響最大的古代羅馬法的發展的道路。

講授新課:

一、什麼是羅馬法?

【課件:羅馬法的釋義】

引導學生閱讀定義,初步建立對羅馬法概念的印象。

二、羅馬法的發展歷程

引導學生思考:羅馬法發展歷程跨越千年,之間呈現出了明顯的階段性,請結合教材,劃分羅馬法發展的幾個階段。

【課件:案例一】

展示“羅慕洛將軍的遺囑與遺產糾紛案件”,請學生分析法官判案的依據,由此

總結並加深習慣法的特點的認識。

比較習慣法與《十二銅表法》,找出其區別。

【視訊:古羅馬領土的擴張】觀看古羅馬領土擴張視訊,並結合課本歸納,領土擴張帶來了哪些新問題?羅馬公民法發展到萬民法都有哪些原因?(設計意圖:用形象直觀、高度概括的視訊材料呈現羅馬的擴張,增強學生對其擴張的深入認知,瞭解其速度、規模、範圍、相應時間,並深入思考其原因與影響)

【課件:古羅馬領土擴張帶來的問題和影響】客觀上形勢所迫,公民法內容不足以滿足國家發展的需求;主觀上統治者高度重視法律的制定,他們頒佈的法令也成為羅馬法的組成部分,此時法學家也不斷提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先進思想。

【視訊:《埃及女王入羅馬》】

觀看視訊短片《埃及女王入羅馬》,引發學生興趣,並進一步思考,隨著羅馬疆域的不斷擴大,大量非羅馬公民成為羅馬國家境內的被統治階層,他們不能得到羅馬公民的身份,這對國家的長治久安是否有利?(設計意圖:增強對歷史現象的直觀感受,增強歷史現場感,並進一步思考其出現原因與帶來的新矛盾)

【課件:西塞羅《論法律》片段】閱讀材料,指導學生去辨析理解法學家西塞羅提出的自然法原則其內涵。

引導學生總結萬民法形成的原因。

講述6世紀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高中歷史教案10

1.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古代希臘的兩個文明中心發源地,瞭解希臘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實。

2.能準確簡述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狀況,認識雅典民主政治的侷限性。

3.通過閱讀教材,瞭解亞歷山大東征的基本概況,分析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正確認識古代世界主要戰爭的兩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

正確認識亞歷山大東征

情景匯入法、講授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匯入,生成問題

2022年我國將舉辦冬季奧運會,這使北京成為第一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同學們,你們知道奧林匹克起源於哪裡嗎?

(二)自我研學生成新知

知識點一希臘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半島西岸、黑海沿岸、義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島等地區。

2.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於愛琴海地區。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3.希臘城邦出現的時間:公元前8世紀;突出特點:“小國寡民”;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

知識點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4.公元前5世紀中後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達到全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

知識點三亞歷山大帝國

5.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邊陲的馬其頓成為軍事強國。

6.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領3.5萬大軍,進攻波斯帝國。

7.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絡和貿易往來。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希臘城邦

1.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文明最早產生於哪裡?主要有哪些文明?

愛琴海地區。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2.希臘城邦的突出特點是什麼?這主要與什麼有關?

“小國寡民”。與地理位置有關,希臘多山,不利於統一。

3.希臘城邦的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麼區別嗎?

只有公民才能佔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權利,同時,參軍打仗是公民的義務。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隸。外邦人沒有政治權利,不能佔有土地。奴隸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和自由。公民與非公民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轉化為公民,極為困難。

探究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閱讀下面的材料,探究問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們的制度稱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萬確的,因為政權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而是在多數人手裡。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決他們私人糾紛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價值而言,無論任何人以何種方式顯露出優於他人擔任一些榮耀的公職,那不是因為他們屬於特殊的階級,而是由於他們個人才能。”

(1)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最高權力機構是什麼?

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職能。

(2)如何認識伯里克利時代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

①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條件,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②佔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它本質上仍是少數奴隸主對廣大奴隸的專政。

探究三亞歷山大帝國

1.閱讀教材,說出亞歷山大東征的開始時間、背景、過程、結果。

開始時間:公元前334年;背景:馬其頓的強大;經過:擊敗波斯大軍——攻佔地中海東岸——埃及——滅波斯;結果: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2.有人說:“亞歷山大東征是一次侵略戰爭,沒有任何積極意義。”對此,你如何看待?

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大量工商業者隨軍隊流動,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絡和貿易往來。

(四)歸納總結整體感知

(五)課堂檢測鞏固新知

見本書對應練習。

在本課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探討了雅典民主政治和亞歷山大東征這兩個重難點問題。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引導學生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要能夠結合當時的背景來分析評價。學生們對於此類探究活動很感興趣,各小組都能夠積極發言,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高中歷史教案11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進一步加深。本課的內容為綜合考察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提供了思維素材,,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而且能夠促進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結構和內在聯絡。從而貫徹“以學生髮展為主”的新課標理念。

教學目標

1、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性質和影響;《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火燒圓明園;俄國侵佔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2、分析《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危害,使學生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3、在落實目標1、2、的過程中,通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本課重點:《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危害

本課難點: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

二、說教法

探究性學習: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注意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於強凋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弊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通過讓學生靜下心來自主學習,對教材內容進行仔細梳理,找出自己的不足,作為教師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提供依據。教師通過給學生進行方法指導,教他們學會挖掘教材的潛在因素,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對教材進行反覆整合,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避免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滑行”,達到查缺補漏、深化提高的學習目標。

三、說學法

學情分析:我的教學物件是高中一年級學生,剛開始高中學習不久,初高中的過渡尚在進行,學習習慣、思維方式還有待養成。

主要環節:

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當堂反饋。

簡述歷史思維的三時態特徵,並將學生分為三組

讓學生分組在課本中找出與各時態相對應的觀點

提出本課的總問題:為什麼同一事件不同的時間人們的看法會有如此差異?

分別以“鴉片戰爭後的中國”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簽訂”為例通過具體問題引導學生由共時態思維向即時態思維轉化,完成教學目標

板書設計:

第三節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英法發動侵略戰爭

1、英法美提出"修約"要求及實質2。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

二、《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1、攻佔大沽、天津和《天津條約》的簽訂2。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和《北京條約》的簽訂

三、俄國侵佔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四、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就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基本構想,上述構想基於新課程標準中“以學生髮展為主”這一理念,力圖在課堂上體會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培養髮散性四維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習歷史的樂趣不僅僅建立在軼聞野史之上,關注社會演進中人們的觀念之變,體味社會文明的進步,才能真正從理性層面體會歷史之美。

高中歷史教案12

教學目標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的經濟狀況;都鐸王朝的統治;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議會中反對派的形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克倫威爾的統治;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光榮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和影響;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英國內閣制的形成。

2、通過教師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和經過的講解,以及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分析,使學生掌握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總歷程,理解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的原因,理解君主立憲制的含義

3、通過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和過程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戰勝封建制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先進生產關係取代落後的生產關係的過程,儘管其間存在著曲折和反覆,但是,歷史前進的潮流不可逆轉。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如果說人類社會從14、15世紀開始了向近代化邁進,那麼17、18世紀的人類社會則是向其深度和廣度方面發展,其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當時世界歷發生的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它不僅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同時,它有力地推動了歐美一些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也推動了歐洲一些封建國家的改革,推動了西方殖民擴張的進行,這一切在客觀上為早期資本主義在世界的發展均創造了條件。由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闢了一個新時代——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

教法建議

1、讓學生閱讀前言,歸納17-18世紀的世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絡,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用圖示(教學過程中的圖1)的方法簡要介紹本單元的階段特徵、知識結構,以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所處的地位。

2、如果時間允許,還可用“樹狀”結構簡介歷英國的建立及封建王朝的更替情況。

3、在教師講述的同時,啟發學生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經濟、政治、宗教的變化及相互之間的關係,歸納、概括出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革命的基本內涵。

4、“為什麼英國革命作為資產階級革命,打著“宗教”旗號?”“為什麼革命過程呈現出極其複雜、呈現了多次反覆?”“為什麼革命的結果,建立以新貴族為主的資產階級專政?”利用上述問題的分組討論,引導學生找出這個時期資產階級革命具有的特徵。

5、利用課件或圖示的方式圍繞“資產階級革命”的內涵,分階段講清革命的基本程序。並引導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克倫威爾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重點分析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和影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中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進入17世紀以後,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與封建制度之間的矛盾明顯尖銳起來,成為當時英國社會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在資本主義工商業與農業發展到相當水平之時,衝破這些封建性限制便成為當務之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便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隨著《權利法案》的頒佈,“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在英國才開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巨大發展和改造”,即為日後的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提供了前提保證。另外,在它的影響下,歐美的一些國家或通過革命,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或通過改革,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闢了道路。因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啟了世界歷史的一個新的時代——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

難點分析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宗教問題。這是因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隨著英國清教運動的不斷髮展,其抨擊英國王權和國教會的專制統治的力度也不斷加大,最終向英國的王權和國教會的專制統治發起了進攻。

教學設計示例

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重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和影響

難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宗教問題

教學手段:多媒體電腦教學輔助課件

教學過程

1、結合教材目錄介紹第二章的階段特徵、知識結構。

階段特徵:屬於早期的資產階級革命;具有資產階級革命的基本特徵,但制度不完善;此階段封建勢力大於資本主義勢力。

2、結合英國王朝世系表介紹英國曆史的沿革及革命前的背景(重點介紹:七國時代——建立統一的奴隸制國家,比中國晚3000年。安茹王朝——13C議會制建立、議會的傳統。都鐸王朝——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及遺留的問題、專制、重商主義、資本主義萌芽及發展。伊麗莎白女王王位繼承。斯圖亞特王朝——建立、專制統治、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社會矛盾的激化)。啟發學生歸納、概括革命的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結果,資產階級革命就是在反封建的基礎上確立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從而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闢道路。

3、革命過程:採取板書、地圖或課件示意的方法,由老師形象、重點講述,對一些重點問題提問,引導學生分析。如:導火線——革命的標誌?——內戰——共和國的政權性質?克倫威爾措施、評價?——復辟及原因、兩黨制形成——“光榮革命”、二王制、革命結束的標誌?——《權利法案》(內容、實質: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君主立憲?

4、歷史意義:指導學生閱讀教材,重點理解: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君主制;反映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發展資本主義);標誌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教學設計思想

1、學習世界歷史,尤其是一個重要階段的開始,需要從這個階段的大背景(即階段特徵、知識線索)入手,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在時空上有一個基本的把握,同時對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也能有進一步的瞭解。

2、為使學生形象地感知歷史,適量地藉助多媒體教學輔助課件,並採取圖示的方法。

3、本節主要採取教師啟發下的學生討論、歸納法。

高中歷史教案13

【教學目辬】

一、知識目辬:

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瞭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耕作方式的三個時期、原始社會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時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經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發展、特點、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會時期的國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併、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車、筒車的發明;小農經濟的特點及對社會的影響、精耕細作技術的表現。

二、能力目辬:

理解生產力的發展是農業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變的根本原因;運用歷史理論分析中國古代土地制度演變的原因和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三、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歸納總結、設問探究、演示農業發展過程;明確中國古代農業長期處於世界前列,是中華文明的經濟保障;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是歷史的創造者,但是在階級社會,農民受到沉重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困苦;瞭解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是歷史評價的根本辬準,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農業生產的發展

難點: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教學過程】

【講授新課】

一.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閱讀教材第一部分,思考:

①中國古代農業是怎樣完成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演變的?

②推動整個發展過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1、中國原始農業

(1)起源: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農業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左右。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國家。距今七八千年時,中國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

(2)耕作方式: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一種非常落後而久遠的耕作方式

刀耕:用石斧、石錛除草

火種:焚燒雜草,形成木灰肥,再進行播種

人們發現被火燒過的地方,莊稼長勢好,於是砍去樹木,剷除雜草,晒乾後放火焚燒,灰燼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種

(3)人們生活:為了尋找肥沃的土地,人們不得不經常遷徙。耕種一兩年後,隨著肥料耗盡,地力明顯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尋新的耕地,人們不得不經常遷徙,生活十分艱苦;這種方式也嚴重破壞環境

2、商周時期的農業

(1)農業工具:出現了青銅農具,但木製的耒耜和石鋤、石犁,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那時候的農具,都比較粗笨簡單。

最早的鬆土和挖土的耕作農具:

耒:是削尖的木棒,後發展為雙尖的木叉。

耜:形狀像現在的鏟和鍬。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2)耕作技術提高:已經懂得開溝排水,除草培土,用雜草漚制肥料,治蟲滅害。

這樣,土地可以連續耕種,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農作物種類:西周時期,農作物種類更加豐富,有粟、稻、黍、稷、麥、桑、麻等,後世的主要農作物多已具備。(五穀豐登)

(4)人們生活: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從頻繁遷徙開始走向定居。中國農業獨立發展,自成體系,奠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基礎。

(二)農業生產的根本原因

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突出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和施肥、灌溉技術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是我們評價歷史現象的根本辬準。

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1.耕作工具的進步:鐵犁牛耕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開始使用鐵農具與牛耕並逐漸推廣

西漢時:耦犁(西漢趙過)與犁壁,東漢時已推廣到珠江流域

隋唐時:江東出現曲轅犁,我國耕犁已相當完善,為後世所沿用.

2.耕作技術的進步:

春秋時期:壟作法

西漢時:代田法

西漢趙過推行的一種適應北方旱作地區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塊上的田壟隔年代換﹐所以稱作代田法。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的耕耙耱技術形成,南方水田也採用耕耙技術.

3.耕作制度的發展:

兩漢:以一年一熟為主

宋朝以後:江南形成了穩定的一年兩熟制(稻麥輪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與灌溉工具的應用

(1)水利工程:

戰國的都江堰

漢朝的漕渠白渠龍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時的翻車

唐朝時的筒車

宋朝出現的高轉筒車

明清時的風力水車

試從農具進步的角度來說明生產力的進步。

1、從材質方面看,從最初的

石、骨、木、蚌器等到後來的青銅、鐵等金屬農具;

2、從製造工藝方面看,從打製到磨製再到冶煉、鑄造;

3、從牽引動力方面看,從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牽引。

4、犁耕、播種、灌溉技術的進步

生產工具的進步反映了精耕細作農業技術的提高,反映了我國人民適應改造自然的勇氣和智慧。

三、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設問:我國農業耕作方式經歷了怎樣的變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1.耕作方式的發展進步

商周時期:大規模簡單協作

春秋時期: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農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條件:

①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3.特點:

①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具有分散性

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少有交換,具有封閉性

③注重精耕細作,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容易滿足的社會心理狀態,具有落後性

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

4.發展的條件:

①鐵犁牛耕的普及,生產技術的提高,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

②小農經濟之下,農民不同程度地擁有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擁有一定的生產自主權,能支配一部分勞動產品,具有生產積極性。

③小農經濟規模小,促使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儘可能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促進精耕細作的農業的發展。

④封建政府為保證財源,明智的統治者大都採取重農政策。

5.影響小農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農經濟規模小、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抗禦天災人禍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於小農經濟規模小和條件簡陋,加之封建剝削的沉重,農業始終維持著簡單再生產,頑固地保持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

③封建政府統治的腐朽、剝削的沉重及社會的動盪。歷代封建王朝的後期,隨著統治的腐朽,每遇災荒疾疫,多數農民家庭就會陷於破產,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醞釀、爆發。隨著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農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訓,調整政策,小農經濟又開始了一個新的輪迴。

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5.小農經濟的弊端有哪些?

①自耕農經濟脆弱,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給自足為生產目的,生產規模很難擴大。

②隨著人口增加和土地兼併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③土地的過度開墾,導致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

【教學探究】:

A、古代中國農業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1.主要耕作方式——鐵犁牛耕。

2.主要組織方式——男耕女織(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勞動)

3.主要生產特點——精耕細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點——封建土地私有制。

B、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刀耕火種----“石器鋤耕”時代----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

C、對小農經濟的評價:

(1)積極性:

①小農經濟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的主要動力;②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關係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

(2)侷限性:

①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

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②農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剝削,最終階級矛盾尖銳,導致農民起義爆發。

高中歷史教案14

公元前508年,雅典的政治制度又進行改革了。這是第一次實行“陶片放逐”制度,雅典的公民都懷著緊張而激動的心情來參加公民非常大會了,因為今天是投票的日子。什麼是“陶片放逐”呢?

克利斯提尼是雅典一位富有魄力的政治家,他奪取政權後,制定了一項法令:凡是破壞國家民主制度,企圖個人獨裁的人,經過召開非常公民大會口頭表決,交“陶懲審判庭”審判,並由它作出是否把他逐出雅典的判決。在這次非常大會上,多數公民認為有必要舉行陶片投票,並且高聲喊出了一個人的名字。於是又召集第一公民大會。在這次公民大會上,就知道誰將被逐出雅典了,被逐出雅典的人是非常不名譽的,也是非常不光彩的。

隨著開會時間的臨近,會場外擠滿了焦急的人們。會場圍著籬笆,設有十道門。“大家注意,今天是公民大會,外邦人不許入內。”在門口執勤的監察員大聲地喊著。每個有投票資格的雅典公民,在自己選區的入口處領取一塊陶片,陶片一人一張,不得冒領和多領。然後,他們在陶片上寫上他經過慎重考慮認為應該放逐的人的姓名,在進主要會場大門時,他把陶片交給工作人員,陶片有姓名的一面朝下,因此,投票是為選舉人保密的。投票結束後,公民大會的工作人員在公民公開監督下,作統計工作。如果某個人的票數超過了6000票,他就要被判放逐10年,期滿後才能回到雅典,恢復他的公民權。

隨著公佈結果的時間的臨近,會場上的氣氛越來越緊張。大家都靜靜地等候著結果,整個會場只聽見工作人員的走動聲。終於,主持投票的一個主要工作人員宣佈了投票結果。這次獲票最多的是一個貴族的子弟。他的名字一宣佈時,整個會場一片歡呼雀躍,人們爭相譴責他的不利國家的行為:“他總是反對建立海軍!對國家大事從不關心,總是關心自己的個人利益。”一個公民憤憤地說。“哼,他居然想實行個人獨裁,總是欺壓百姓,為非做歹!”一個農民模樣的公民氣哼哼地說。“讓他滾出雅典!”會場上的公民發出一片喊聲。這個貴族子弟在雅典公民的注視下,被立即押出會場,送出雅典城。“陶片放逐法”是雅典民主政治中有力的一項制度。這一制度的實施,對維護社會安定,保障公民權利,鞏固克利斯提尼的政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雅典的奴隸主民主制度到伯里克利時期時,得到了更大的發展,使得雅典的民主政治變成希臘奴隸制民主高度發展的典型。伯里克利削減了貴族會議和執政官的權力。為了保證一般公民都能擔任國家公職,伯里克利制定了公職津貼制,規定除大將軍外,所有擔任公職的人員每日都可得到政府的津貼。雅典的公民因此都不拒絕擔任公職了,而且把擔任公職當做一種榮譽,誰要是一生中什麼公職也沒有擔任過,誰就將被認作是懶漢和沒有出息的人,那可是一生的恥辱。那麼公民是怎樣擔任上國家公職的呢?通過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的選舉。

按照雅典城邦的規定,公民大會由年滿20歲男性公民參加,每9天在雅典城兩邊的廣場上召開。會上,每個公民都可以登上講臺對國家的政策和所有公職人員提出批評和建議。國家的一切重大決定必須經過公民大會討論表決後方能生效。在選舉公職大會上,每個年滿20歲的男性公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是500人會議。議員是由10個選區從20歲以上的公民中抽籤選出的50名議員組成,任期為一年。在一年中各選區的50名議員團輪流擔任一次主席團。每天早晨,主席團還要抽籤選舉一名議員為執行主席,任期只能為一天,不得連任。主席團和公民大會的活動就由這位相當於國家元首的執行主席來負責。雅典由於採用抽籤制度,使得每個公民都有了擔任議員的機會。而且議員任期只有一年,不得延期,可以想象想利用掌握的權力來搞政治特權是不可能的。

那抽籤是怎樣進行的呢?在一所寺廟裡,放兩隻箱子,一隻放著寫有侯選人名字的名單,另一隻放著白豆和黑豆。抽籤時,由最先選出的執政官從一隻箱子裡取出一張名單,從另一隻箱子裡取出一粒豆。如果是白豆,這個人就當選了;如果是黑豆,那隻好等下一年再碰碰運氣了。“真倒黴,又是黑豆!”許多人未入選時,常常是這樣埋怨道。

雅典的重要職務,如將軍和騎兵、步兵統帥掌握著軍隊,關係到國家命運;司庫員掌握國庫鑰匙,是要害部門,這些職務由公民舉手表決,誰獲得了多數票,誰就當選,當眾宣佈。當時雅典的最高司法機關是陪審法庭。這個陪審法庭由從全體公民中抽籤選出的600名陪審法官組成。這些陪審法官又用抽籤法分成10個陪審團,每個陪審團500人,另有100人以備急需。陪審法官每年改選一次,雅典的公民一般每3年就可以輪作一次陪審法官。陪審法庭的權力很大,國家大小案件的審理,所有公職人員的資格審查都由它負責,它還參加立法工作。需審理的案件都是在開庭前才抽籤決定由哪個陪審團審判,判決結果是所有團員祕密投票決定的。審判的時間大都不超過一天。陪審法庭極有權威,罪犯不可能行賄法官,權勢人物也無法干擾法庭,罪犯只能低頭認罪。據說首席大將軍伯里克利的好朋友被陪審團審訊時,他曾親自出庭竭力為其申辨,甚至痛哭流涕,但他的好朋友仍被判了刑。而他本人也曾因挪用公款被罰款,並曾被革除了將軍的職務。陪審團的作用,使得雅典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使它在公民中的威信極高。

雅典的民主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性,但雅典的民主統治仍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因為一般的公民無法擔任掌握國家實權的大將軍,統治階級的上層通過不設將軍職務津貼,牢牢地壟斷了將軍這個重要官職。儘管如此,雅典經過伯里克利的改革,公民成了國家的主人,他們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監督官吏,制裁無視法紀的官吏,保持政府的廉潔和政局的安定。所以,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不愧於希臘地區奴隸制民主制度的典範的。

高中歷史教案15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中國遠古時期,農業就佔據了主導經濟的地位。瞭解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演進。瞭解中國古代賦稅和徭役,進而明白古代中國的農民承受的沉重負擔。瞭解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併問題。瞭解古代中國水利事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歷史史料和歷史圖片,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大膽想象、數理分析和創新性思維。並使學生學會用比較法、閱讀法、觀察法和歷史聯想法等方法進行歷史問題的分析和解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古代中國有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實踐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聞名的水利工程,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

重點:

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難點:

影響農業經濟的因素分析。

教學方法:

導學練

教學過程:

一、早期農業的出現

1、“神農”的傳說

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成為農業的始祖。

黃河流域—種植粟、麥。

長江流域—種植水稻。

2、農耕格局

思考1:我國古代為什麼會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農耕格局?這給你帶來哪些啟示?

氣候不同;啟示:地理條件與經濟的發展聯絡密切,人與自然應和諧發展。

思考2: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條件、技術、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勞動者(素質)等。

[過渡]閱讀課本,找一找: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產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興修。

二、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

1、表現:

(1)耕作方法: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施肥和灌溉技術的發展,標誌著鐵犁牛耕這種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說明:

①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主要表現:生產工具的改進和以施肥、灌溉為代表的生產技術的提高。

②“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

(2)工具材質:石器→青銅→鐵器

工藝:打製→磨製→煉鑄造

(3)動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評價:積極: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侷限:長期以來,沒有革命性的進步

三、水利事業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術:都江堰(戰國)鄭國渠(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翻車、筒車、高轉筒車、風力水車。

[過渡]閱讀課本,找一找:古代不利於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賦稅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併。)

四、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1、小農經濟出現的原因

2、小農經濟的特點

(1)以鐵犁牛耕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發達,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農業技術。

(2)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小農經濟成為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自給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換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經濟的基本形態。

(4)小農是封建國家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

(5)封建國家為穩定小農,大都採取了抑制土地兼併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風險的能力差。

3、小農經濟的影響

農業文明的基礎;農民生活的保障;具有進步性也有侷限性(技術進步緩慢,之下社會易)。

學習延伸:

請你談談開發這些“邊際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對當時和當今的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今天應該吸取什麼樣的經驗教訓?

答案提示:

開發邊際土地是由於人口增加太快,在農業科技發展水平低的情況下,為了養活這麼多人口,只能採取墾荒的方式。墾荒導致了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我們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長,二是要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水平。

課堂練習:

見《高中歷史必修二課時詳解》及學案

課後作業:

試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