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城濮之戰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8W

歷史典故:城濮之戰1

楚軍左、右軍被殲滅。

歷史典故: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雙方兵力

楚方:四萬二千餘人;晉方:五萬兩千五百人

在城濮之戰中,晉國以戰車七百乘、五萬多兵力擊敗楚、陳、蔡、鄭、許五國聯軍十餘萬眾,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

晉軍戰車700乘(依史籍記載,每乘戰車兩輛,馳車一,輜重車一,人數當在百人左右,其中主要作戰人員應為七十五人),秦、宋、齊三國亦派兵支援,全軍由三部分組成:上軍居右,以狐偃為將、狐毛為佐;中軍居中,以先軫為將、郤溱為佐;下軍居左,以欒枝為將、胥臣為佐

楚軍由左、中、右三軍組成:左軍為申、息軍,以子西為將;右軍為陳、蔡軍,以子上為將;中軍為楚軍主力,由子玉坐鎮。子玉自恃軍力多過晉軍,自以為必勝。

城濮之戰的意義

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河南鄭州西北)朝覲周王,會盟諸侯,向周王獻楚國俘虜四馬兵車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晉文公為侯伯。晉國終於實現了取威定霸的政治、軍事目標

城濮之戰初期,晉軍兵力劣於對手,又渡過黃河在外線作戰,處於不利的地位。但是晉文公能夠善察戰機,虛心採取先軫等人的正確建議,選擇鄰近晉國的曹、衛這兩個楚之與國為突破口,先勝弱敵,取得以後作戰的前進基地。隨後又運用高明的謀略爭取齊、秦兩大國與自己結成統一戰線,爭取了戰爭的主動權。當城濮決戰之時,敢於貫徹後發制人的作戰方針,主動退避三舍,避開楚軍的鋒芒,以爭取政治、外交和軍事上的主動,誘敵冒險深入,伺機決戰。同時與齊、秦、宋各國軍隊會合,集中起相對優勢的兵力;並針對敵人的`作戰部署,乘隙蹈虛,靈活地選擇主攻方向,先攻打敵人的薄弱環節,予敵各個擊破,從而獲得了這場戰略決戰的輝煌勝利,成就了晉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

城濮之戰的影響

之前,楚國的勢力差不多已經蹂躪了整個中原,黃河下游的大國,如齊如宋都被楚所侵略,魯、衛、鄭、陳、蔡等國都已投降了楚人。一面狄兵也曾攻入王畿,逼得周天子蒙塵。城濮一戰,楚軍敗績,南夷的勢力即退出了中原,北狄的勢力也漸漸衰微下去,於是華夏國家和文化的生命才能維持。

晉國擊破了瀰漫中原荊楚入侵勢力,壓迫其退回原有之桐柏山大別山以南地區,使中原覆呈安定之象。於是中原諸侯之逼於威勢而附楚者,魯、曹、衛、陳、鄭等國皆脫離楚國復回至中原集團,聽從晉國之領導。後,晉國舉辦踐土之盟。此次盟會,周襄王策命晉文公為 侯伯 ,並給了晉 文公敬服王命,以綏四國 ,糾逖王慝 的任務,晉擁有了 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大權的 尚方寶劍 。

歷史典故:城濮之戰2

城濮之戰的意義

通過一場戰爭,可以看出作戰者的雄才偉略,同時也可以反映出失敗者的不足之處。在城濮之戰中展現了晉文公卓越的膽識和高明的謀略,又反映出了楚國君主的昏庸無能。

城濮之戰的初期,晉軍的兵力是處於劣勢的地位的,對手的兵力非常強勁,而且又要渡過黃河在外線進行交戰,這都是不利的因素。但是晉文公能夠善於觀察局勢,虛心接受臣子的建議,正確地選擇了以鄰國曹、衛兩國為戰勝楚國的突破口,先戰勝弱小的`敵人,成為作戰的基礎陣地。隨後又聽取大臣的意見以高明的謀略將楚國的盟軍齊、秦進行拉攏,使得他們與自己結成統一的戰線,爭取到了戰爭的主動權。在進行城濮決戰的時候,選擇後發制人的作戰策略,主動退避三舍,不僅沒有失去應有的禮數,還因此避開了楚軍的鋒芒,爭取在軍事、外交上取得主動權,引誘敵方深入,伺機而動。同時又與各個盟國會合,集中起大量的兵力。針對敵人的弱點進行進攻,先攻打敵人的薄弱的方面,再集中精力打擊強勁的方面,從而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成就了晉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反觀楚軍,原先是中原地區非常有威望的諸侯國,但由於君臣的不和睦,將軍的傲慢,士兵的士氣低落,主將的狂妄自大輕視敵方,既不知道爭取與其他國家進行聯盟,又不能隨即運用好的對策。再加上作戰部署上面的失策,對敵方軍情的錯誤判斷,戰場上指揮不當,最終導致了戰爭的失敗,將自己的霸主地位拱手讓人,非常令人可惜。

城濮之戰簡介

春秋時期,晉國與楚國為了爭奪在中原的霸主地位,晉軍制定詳細的策略,大敗楚軍,確立了晉軍在中原的不可撼動的地位。

晉文公率領軍隊從棘津渡河,進軍攻打依附楚國的曹國河衛國,企圖通過攻打楚國的依附國來吸引楚國的注意,從而為宋國解圍。晉文公先是率領大軍渡過黃河,進攻衛國,很快就把衛國佔領了。之後,有對曹國發起了攻擊,不久便攻下了曹國的都城,俘虜了曹國的國君。晉軍攻打曹、衛本想誘惑楚軍北上,但是楚軍卻無動於衷,依然攻打宋國。宋國又來向晉王求救,晉王進退兩難,最終聽從了先軫意見,利用齊、秦喜賂怒頑的心理,製造齊、秦、楚之間的矛盾。晉國一方面讓宋國送一份厚禮給齊、秦兩國,讓他們勸楚軍撤兵。另一方面,把曹、衛的一部分土地贈送給宋國,以表示自己的忠誠。宋國沒有被攻下,加上曹、衛兩國的土地又送給了宋國,楚軍當然不會同意撤兵。秦、齊遭到楚國拒絕後,也非常惱怒,於是出兵協助晉國,形成了三大強國聯合對抗楚國的局面。

楚成王見勢不妙,主動把楚軍撤退到自己的國界內,要求子玉將楚軍的主力撤出宋國,避免與晉國發生衝突。但是主將子玉,狂妄自大,堅持要與晉國決戰。楚成王優柔寡斷,同意了子玉的建議,但又不給他補充兵力,只派了少許的兵力前去增援。

晉軍利用楚軍左右兩翼兵力薄弱的特點,採取了先擊左右側,再攻打中軍的策略。這個方法果然奏效,楚軍陷入了重圍之中,最後不得已落敗而逃。

城濮之戰成語

成語退避三舍出自城濮之戰,成語的意思是主動退讓九十里,也比喻退讓河迴避,避免發生衝突。

晉文公繼位以後,整頓內政,大力發展晉國,使得晉國漸漸地強大起來。楚國這時候正在不斷擴大自己的領域範圍,此次率領楚、陳、許等五國攻打宋國。宋國派人請求晉國進行援救,大臣們對晉文公說:楚國總是欺負中原諸侯,主公要輔助有困難的國家來成就自己的霸業,現在正是時候。於是,晉文公擴充隊伍,建立軍隊,去救宋國。

之後,晉國攻下了依附於楚國的曹、衛兩國。後來利用齊、秦跟楚國的矛盾又與齊、秦進行結盟。楚成王聽到三國攻打楚國,便立即宣佈退兵。但是成得臣並不想中途而廢,讓楚成王答應他出兵,楚成王只派了少量的兵力給他。成得臣先讓晉軍釋放衛、曹兩國,但是晉文公卻在暗地裡答應恢復他們的地位,但是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成得臣聽到後非常生氣,於是他便下令進攻。

楚軍一進攻,晉文公立即命軍隊往後退,晉軍有點不法理解,為什麼一個國君要讓一個臣子呢狐偃解釋說: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主公,主公曾經答應過楚王要是兩國交戰會退避三舍。今天撤退是為了實現當初的諾言。要是我們對楚王動了兵我們就理虧了。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善罷甘休,那我們再打不遲。晉軍一口氣退到了城濮,但是成得臣並不甘心,還很傲慢地下戰書。晉國選擇了迎戰,運用對策,把楚軍殺的七零八落,楚軍的士兵紛紛逃走,成得臣在半路上覺得沒法進行交代於是選擇了自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