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歷史典故

來源:果殼範文吧 9.14K
常見的歷史典故1

  ◆春節的由來

常見的歷史典故

農曆正月七年級是春節,又叫陰曆(農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然而,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後,才將農曆正月七年級正式定名為春節。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我國最早的春聯,是五代時期孟昶寫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用紅紙寫春聯始於明朝。年畫源於唐朝的門神,它和燃爆竹一樣,在古代都是用來驅鬼避邪的,現在卻成了專為增加喜慶氣氛的習俗了。貼“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們把寫在紅方紙上的“福”字,故意倒貼在門、窗、傢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七年級到十五,人們一至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除夕的由來

俗稱“年關”,臘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是日午後,家家戶戶打掃庭院,整理室內外環境,接著貼春聯、門神、半簾子,掛黃錢,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舊。晚上,家家吃青粉燴菜,叫“裝倉”,表示全家團聚,人壽年豐。全家老幼飽食後,還要剩廠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餘”。是夜,全家人徹底不眠,叫“熬年”或“守歲”。小輩給長輩磕頭辭歲,長輩要給小輩發“福錢”,也叫“壓歲錢”。

  ◆元宵節的由來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燈會)。據乾隆十四牛張紹美編的《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縣誌》載:“元宵,四市豎坊,懸燈,雜扮花鼓.高蹺.演百戲。”舊時,金塔寺等地有黃河燈會,情景亦十分壯觀。建國後,歷年元宵節的燈會勝似往昔。節日之前,企事業職工,紛紛結紮彩門,懸掛花燈。有花卉燈、動物燈、八仙過海燈、西遊記故事燈,爭奇鬥豔,氣象萬千。有愛好者在燈內裝置微型電動機,勝似走馬燈。最引人注目的是騰雲駕霧的金龍燈,足有lo多米長。是夜,城內和城郊居民,蜂擁而至,萬頭攢動,人流如潮。武威習俗,觀燈時必從龍燈下鑽過,祈求閤家平安,萬字如意。又說龍是吉祥物,鑽了龍燈,就會人丁興旺。農村燈會別有情趣,彩燈古樸典雅,鄉土氣息濃郁。有用玉米芯製做的火炬燈,也有用山藥蛋、蘿蔔頭製做的彩燈。牆頭上、馬棚下,處處有燈,燈光通明。據史籍記載:武威燈會之盛況,自唐已有,並聞名於長安。故有唐玄宗與道士葉法善夜遊涼州燈會流連忘返的傳說。武威元宵燈會,不論新俗、舊俗,都要舉辦3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二月二的由來

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據舊志載:是日城鄉居民以牲醴祀土祈豐年,各家炒豆類和麻籽食之,意示殺蚤滅蟲。如今祀土祈年活動已不存在,鄉間仍有炒麥豆之俗。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是農曆時令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日掃墓祭祖,謂之“春祭”。武威城鄉習俗,凡有墳瑩者,須於清明前一、二天到墳上供祭品、燒紙錢、添土;無墳莖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間,到郊外或於自家門前、街道巷口燒紙錢。禁忌在清明節當日上墳、燒紙。傳說當日燒的紙錢就成鐵錢,死者不能用。

  ◆端午節的由來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也稱端陽節。是日清晨,家家戶戶門頭插柳枝,有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線或絲線繩,身佩香囊荷包,並在口、鼻、耳邊塗抹雄黃酒,相傳這樣可以避五毒(即蛇、蠍、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來”的說法,男女青少年身著時興的夏裝,盡情遊玩。青年婦女講究繡香草荷包,綴上流蘇,贈送親友。舊時,未出嫁的姑娘將荷包帶在衣襟或系在髮辮上,誘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會自慚貌醜。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餅子卷糕,親友間相互饋送。下午,城鄉居民成群結伴,遊覽寺廟,舊時遊海子,現在海水乾涸,廟宇也毀於地震,改遊文廟、古鐘樓、雷臺、海藏公園、西郊公園等。小孩到野外攀樹折枝,編制柳帽,以預防暑氣。

  ◆六月六的由來

農曆六月初六,亦稱“晒蟲節”,有“六月六,晒絲綢”的民諺。此日午間晾晒絲、綢、皮、毛等經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蟲蛀。還有“翻經會”“晒袍會”等,陝西還有放撈河燈和汲水造酒的活動,有的地區還舉行“六月場”活動,青年男女通過對歌、趕表,擲花包形式,尋求戀愛物件。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瑤族的重大節日。

  ◆七月七乞巧節的由來

農曆七月初七為“乞巧節”。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舊時在這天晚上,姑娘和年輕媳婦們坐在月下穿針,看誰穿得快,穿得多,穿得巧,據說這樣可以把手笨的人練得靈巧。此俗現已不存。唯城內劇團,每年照例上演神話劇《天河配》。四鄉居民蜂擁而至,場場爆滿,至七月下旬停演。

  ◆中秋節的由來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是日城鄉居民家家蒸月餅,以示全家團圓。武威人的月餅是發麵蒸的,如倒覆的臉盆大,種類繁多,有分層月餅、擰絲月餅、對瓣月餅、桂香俱全,食之爽口。有“八月十五端出來”的俗語,意思是八月已經秋收,食物豐盛。親友之間,互贈月餅,有攀比之意。八月十五晚上,蛟潔的朗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內,擺設香案,供上月餅及瓜果等祭品,點蠟燃香,全家圍坐賞月。少許,由主婦切開月餅和西瓜;全家食瓜果、月餅,談笑風生,頗有情趣。相傳祭月神供的西瓜,須剜成鋸齒形的兩個瓣,如家中有孕婦,可數瓜牙數預測男女,奇數生男,偶數生女。

  ◆冬至節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是“交九”的開始,從這天起,白天漸長,夜間漸短各家要吃冬至飯。有的人家吃肉湯麵條;有的人家用肉丁、面丁、豆腐、粉條:飯”;也有人家吃“杏皮壇韃子”,也叫“擻耳子”;也有吃羊肉香頭飯或臊子面的民間有壘火堆,放麥草火的習俗。

  ◆小年的由來

農曆臘月二十三(稱“小年”)送灶神。民間有“臘月二十三,灶爺上了天”的歌謠。是日晚上約八點左右,戶戶提前備灶書<用黃表紙書寫全家人的姓名、生年月日)、灶糖(麥牙糖和豆糖之類)、灶乾糧(烙餅)、灶馬(黃表紙上印有備鞍的馬),並備一碟碎麥草,拌幾粒豆,子均供於灶神牌位之前焚燒,意示送灶爺上天庭。民間傳說灶爺為一家之主,臘月二十三上天彙報,臘月三十日晚回府,祭灶是祈求灶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過了臘月二十三,已接近春節,家家戶戶購置年貨,製作食品菜餚,拆洗衣服,打掃房屋,準備過大年。

  ◆元旦節的由來

在曆法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1周為1年。但是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轉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為規定的,這就造成了各種曆法的不一致。相傳“元旦”一詞來自我國最早的皇帝之一——顓頊,他規定以農曆正月為“元”,七年級為“旦”。後來有的朝代對元旦的日期有所變更,但原則上還是以每年的第一天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但商代以12月七年級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七年級為元旦,秦代以10月七年級為元旦。直到西漢武帝時,大歷史學家司馬遷等人重新制定曆法,並規定每年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此歷代不改。

  ◆五四青年節的由來

5月4日是中國青年節。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大學為主的3000餘名學生在天安門前舉行抗議集會,要求“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取消21條”,“拒絕和約簽字”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為了紀念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1939年陝甘寧邊區青年組織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央人民的政府政務院1949年12月正式宣佈以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1950年4月共青團中央決定以5月4日作為青年團成立的紀念日。

  ◆六一兒童節的由來

兒童節,也叫“六一國際兒童節”,每年的6月1日舉行,是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理事會議,中國和各國代表憤怒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分子和各國反動派殘殺、毒害兒童的罪行。為了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為了改善兒童的生活,會議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在此以前,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就有兒童節。1925年,國際兒童幸福促進會倡議建立兒童紀念日,英國、美國、日本等國積極響應,先後建立了自己國家的兒童節,英國規定每年的7月14日為兒童節,美國規定5月1日為兒童節。日本的兒童節很特殊,分男女兒童節,男兒童節5月5日、女兒童節3月3日。我國在1931年也曾經規定4月4日為中國兒童節。自從1949年確立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以後,世界各國紛紛廢除原來的`兒童節,而統一為“六一國際兒童節”。我國中央政府1949年12月宣佈:以“六一國際兒童節”代替原來的“四四兒童節”,並規定少年兒童放假一天。

  ◆國際勞動節的由來

19世紀中葉,美國資本主義不斷髮生經濟危機,幾萬家工廠倒閉,數百萬工人失業。在業工人的工資不斷下降,而工作時間卻一再延長,最多達到18個小時。因此,1886年5月1日,美國的11500家企業的40餘萬名工人規模空前的大罷工,要求實行8小時工作制。罷工在美國和國際工人運動中引起的強烈的反響並最終取得了勝利。1889年7月14日,第二國際在巴黎召開成立大會,通過了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決議:把“五一”定為國際勞動節。於是,5月1日的工人鬥爭從美國走向了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相繼加入的紀念“五一”的行列,5月1日成為一個具有國際意義的日子。

  ◆“三八”節的由來

1908年3月8日,1500名婦女在紐約市遊行,要求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勞動報酬,享有選舉權,禁止使用童工。她們提出的口號是“麵包和玫瑰”,麵包象徵經濟保障,玫瑰象徵較好的生活質量。五月,美國社會黨決定以二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做為國內的婦女節

常見的歷史典故2

1、夸父逐日——追求真理、理想信念、獻身精神等。

2、神農嘗百草——開拓創業、勇於實踐、不斷探索等。

3、精衛填海——矢志不渝、持之以恆、敢於奮鬥等。

4、堯舜禪讓天下——可以論證出於公心、選賢舉能、欣然讓位等。

5、大禹治水——奉獻精神、公而忘私、勇於實踐等。

6、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眷戀故園、忠貞氣節等。

7、周文王禮遇姜子牙——禮賢下士、起用人才等。

8、周公吐哺——當政者心懷天下、延攬賢士等。

9、周成王桐葉封第——言而有信、謹言慎行等。

10、曹劌論戰——知彼知己,審時度勢、一鼓作氣等。

11、管仲、鮑叔牙之交——人的誠摯友誼、信任、彼此關懷等。

12、董狐的直筆——耿直仗義、不畏權勢、實事求是、忠於職守等。

13、晏子使楚——不卑不亢、聰明機智、維護人格國格等。

14、趙簡子與中山狼——不辨敵友、忘恩負義、以怨報德等。

15、勾踐臥薪嚐膽——忍辱負重、奮發圖強等。

16、魯班發明鋸子——類比思維、觸發靈感、造福後世等。

17、孫武操練女兵——嚴於律令、整軍經武效果驚人等。

18、西門豹治鄴——破除迷信、革故鼎新、興利除弊等。

19、商鞅變法——改革求新、富國強兵、動機與效果背反等。

20、鄒忌諷齊王納諫——進諫納諫、廣開言路、勇於接受批評等。

21、孫臏、龐涓鬥智——氣量之寬窄、智謀之高下等。

22、孟嘗君養士——重視人才、招賢納士、一技之長皆有用等。

23、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突破傳統、努力學習引進等。

24、孟子母親擇鄰而居——正確引導子女、重視環境對人的影響等。

25、馮諼孟嘗君狡兔三窟——居安思危、深謀遠慮、留有後路等。

26、莊子談庖丁解牛——得其要道、掌握規律、應刃解難等。

27、李冰修都江堰——功在當代、澤及後人、科學技術的重大作用等。

28、扁鵲見蔡桓公——病須早治、諱疾忌醫、後患無窮等。

29、蘇秦懸樑刺股——立志自強、勤奮刻苦、持之以恆等。

30、田單以火牛陣攻燕——不屈不撓、智勇抗敵、創新開拓等。

31、廉頗與藺相如——大智大勇、改過從善、團結保國等。

32、趙括紙上談兵——脫離實際、空談誤國、用人要看真本領等。

33、毛遂自薦——敢於挺身而出、肯定自我、為國排憂等。

34、甘羅十二為上卿——年輕有為、建功立業、破除資歷輩分等。

35、荊軻刺秦王——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冒險犯難報知己等。

36、葉公好龍——言行脫節、自取其咎等。

37、秦始皇焚書坑儒——扼殺文化、荼毒人才之不可取等。

38、趙高指鹿為馬——顛倒是非的可惡與仰人鼻息、投人所好的可鄙等。

39、項羽、劉邦鴻門宴——濫施寬容、坐失良機、釀成後禍等。

40、劉邦約法三章——嚴於紀律、立信安民方可成大業等。

41、韓信受胯下之辱——胸懷遠大、大勇若怯、不計一時得失等。

42、蕭何追韓信——珍視人才、敢於重用無名之輩等。

43、張良與圯上老人——尊重老者、經受考驗、終獲厚待等。

44、董仲舒三年不窺園——專心致志、發奮讀書等。

45、司馬遷撰《史記》——為了事業犧牲一切、孜孜不倦、奮鬥不已等。

46、蘇武牧羊——忠於國家、保持氣節、威武不能屈等。

47、馬援馬革裹屍——立志報國、義無反顧、效命沙場等。

48、班超出使西域——當仁不讓、為國揚威、交流開拓等。

49、董宣強項抗聖命——不媚上、不枉法、堅持原則、冒死抗爭等。

50、孔融讓梨——謙遜禮讓、克己待人、尊敬年長者等。

51、曹孟德老驥伏櫪——年高者壯心未已、理想永存、嚮往奮鬥等。

52、曹植七步成詩——不可同室相殘以及奇才急智等。

53、曹衝稱象——少年英才、聰明過人以及獨闢蹊徑破難關等。

54、劉備三顧茅廬——禮賢下士、誠心實意招攬人才等。

55、諸葛亮七擒孟獲——服人以德、攻心為上等。

56、劉禪樂不思蜀——喪失氣節、得過且過、寄人籬下等。

57、周處除“三害” ——為民除害、改惡從善、戰勝自我等。

58、祖逖聞雞起舞和擊楫中流——修身健體、嚴格要求和不忘收復故土等。

59、王羲之臨池學書——刻苦練功、勤學不倦、矢志求成等。

60、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甘於清貧、不媚權貴、保持高尚情操等。

61、範縝《神滅論》——保持真理、不畏詰難、勇敢創立新學說等。

62、李春修趙州橋——微賤者的才智、古科技的昌盛等。

63、隋煬帝亡國——驕奢淫逸、專橫跋扈的惡果等。

64、唐太宗重用魏徵——大膽啟用反對過自己的人、勇於納諫等。

常見的歷史典故3

東塗西抹

唐人薜逢晚年仕途失意,曾騎瘦馬赴朝。正逢新科進士列隊而出,前導見其形相落拓,就吆喝道:“迴避新郎君!”薜逢派從者傳言:“報道莫貧相!阿婆三五年少時,也曾東塗西抹來!”東塗西抹,本指婦女裝飾,薜逢以此為喻,說自已少年時也曾憑文章取過功名,新科進士何足為奇。後以“塗抹”為自謙詩文拙劣之詞,金元好問《自題寫真》詩“東塗西抹竊時名,一線微官誤半生”,即用此典。(典見《唐摭言》)

15 錦囊貯詩

中唐詩人李賀,為人纖瘦,但作詩異常刻苦,常清晨騎弱馬,一小奚奴背破囊相隨,邊行邊吟,每得佳句,即寫下投於囊中。日暮歸家後,取出詩句,構成全篇,除有重大事故外,日日如此。其母使婢女檢討錦囊,見所書詩句甚多,即怒:是兒要嘔出心乃耳。後人稱好詩為錦囊佳句者本此。錦囊又稱奚囊。楊維楨《感懷》“盡取江山錦繡句,嘔心瀝血入奚囊”,即用此典。(典見李商隱《李賀小傳》,《新唐書?李賀傳》,《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