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歷史由來簡短

來源:果殼範文吧 4.78K

中秋節的歷史由來簡短1

“團圓節”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中秋節的歷史由來簡短

“團圓節”這一稱呼,最早見於明朝的史記記載。

(一)《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意思是農曆八月十五這天叫做中秋節,民間這天都相互以月餅饋贈親朋好友,希望團團圓圓的意思。

(二)《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意思是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天祭拜月亮,要求祭拜月亮所用的餅要圓的,所用的西瓜呢,也應該劃成蓮花形狀......如果有出嫁的女子回孃家的`,這天也必須返回婆家,也就是說這一天是團圓的節日。

中秋節的歷史由來簡短2

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演變而來。古代曆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農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農曆八月十五又正好們於秋季的二分之一日,所以又被稱為“中秋”。最初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就演變成為了中秋節。

中秋節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后羿射掉了多餘的九個太陽,然後上天賞賜他一種成仙的藥,他捨不得離開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藥交給嫦娥保管。

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藥,然後便奔月亮去了。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會在園子裡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盼望她能回來團圓。之後,年年如此,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日,由於這天時值中秋,所以叫做中秋節。

中秋節由祭祀土地神演變而來。在農耕社會,農作物對於農民至關重要,所以人們經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穫時,農民會祭祀土地神,農曆八月十五正好是農作物收穫的時節,因此逐漸演變成中秋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因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農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中秋節才成為了固定的'節日。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曆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

中秋節的歷史由來簡短3

遠古時期,后羿射日立功西王母賞賜仙藥。八月十五后羿帶眾人打獵,其弟子西蒙前去其家盜藥,后羿妻子嫦娥為保護仙藥,遂將其吞下。吃下仙藥的嫦娥,不受控制的飛上天去,遲來的后羿只見到將要消失的嫦娥。後認為紀念善良的嫦娥,遂將這一天定為中秋節,意為:全家團圓的日子。期望有一天後羿與嫦娥能夠團圓。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構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之後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構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向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那裡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是從哪時開始興起的?是怎樣由來的?中秋這天的習俗又有哪些?月餅是怎樣由來的?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包頭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的王龍教授。據王教授介紹,中秋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因農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中秋節也稱仲秋節、團圓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在中秋節這天,人們都會選取和家人團聚,一齊賞月吃月餅。為了慶祝這個節日,家家戶戶都會在盤中擺上月餅、水果等食物,以此來祭拜月亮上的'神仙,為家人祈求平安等。

“中秋”一詞始見於《周禮》,周時已有秋分祀月之說,秦漢前後有中秋敬老的活動,還賜以餈粑餅。賞月、祭月、敬老習俗匯合起來,經過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增益,就成了後世的中秋習俗。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歷史由來簡短4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因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農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中秋節才成為了固定的節日。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曆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

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這就是中秋的來歷。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節的歷史由來簡短5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有些地方又叫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月夕、秋節等。在唐朝時期,“中秋節”也叫“端正月”。

“團圓節”: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仲秋節”、“中秋節”: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八月節”、“八月會”:因中秋節這天在農曆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

“月節”“月夕”: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

中秋節的`歷史由來簡短6

“中秋”的起源:

(一)“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大概意思是到了每一年的秋季(即“仲秋”),(由地方的縣、道官府調查戶口,登記高齡老人),朝廷賜給這些老人粥喝。“仲秋”即“中秋”。

(二)“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意思是天子春天朝拜太陽,,秋天朝拜月亮;在清晨朝拜太陽,在黃昏朝拜月亮.

(三)“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時間,正是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的季節,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