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春秋時期歷史典故7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2W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典故吧,典故在傳達表現事物事理中畢竟是隔了一層,是一種由彼而產生的聯想,你知道都有哪些經典典故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春秋時期歷史典故,歡迎閱讀與收藏。

【合集】春秋時期歷史典故7篇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1

春秋時期戰爭雙方的守則,有意思!

(一)春秋時代的戰爭不允許平民和奴隸上戰場,他們參戰但不作戰,主要擔任扛行李、餵馬、做飯這些後勤工作。擔任作戰任務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成年貴族男子,稱為“戰士”。

(二)戰爭必須在兩國交界處進行,約好的地點在邊疆,即野外,因此稱為“疆場”和“野戰”。

(三)春秋時期的戰爭需要先下戰書,約定時間地點,並且戰書的用詞謙虛恭敬。雙方都會優待敵軍使者,要舉辦宴會迎接,宴會上一定有奏樂和賦詩,使者作為客人也會答謝。

(四)春秋時代的戰爭全部都是車戰,沒有馬戰或士兵站在地上作戰,而是每個戰士駕駛一輛戰車。戰車按一字排開。

(五)兩軍戰車數量均等,即敵軍出動10輛戰車,我方也出動10輛戰車。作戰時雙方戰車捉對廝殺,也就是我駕駛的戰車只與對面的那輛敵軍戰車作戰,不和其他敵軍戰車交鋒。

(六)春秋時代戰爭的'規矩是:敵軍戰車沒有擺好,我方不得擊鼓進軍。必須雙方的戰車都排列好了,雙發才會打招呼“你擺好了沒有?”“好啦……”“我開始打啦~”“好的~~~”

(七)雙方戰車交錯的一瞬間,車上的戰士用戈互相敲擊。戰車在這個過程中不停。交錯之後,第一個回合結束。雙方戰車掉頭回來,再交錯,戰士再用戈敲擊,這是第二個回合……以此類推……通常幾個回合以後戰鬥就會結束,因為這種來回掉頭會讓戰車輪子或者其他部件壞掉…

(八)春秋時代戰爭的另一個法則是:如果敵軍戰士在戰鬥中受傷,必須馬上停止戰鬥,讓傷員回營療傷。而我方戰士則就地觀戰,不得參與其他“配對”戰鬥當中。

(九)不能俘虜有白頭髮的戰士,有白頭髮說明年紀已老,必須把他放回去養老。

(十)敵軍如果戰敗選擇撤退,一般情況下不追擊。追擊也可以,但只許追50步。《孟子》說“五十步笑百步”的原意就是:跑50步是逃兵,跑100步也是逃兵,你有什麼資格笑話人家呢?但這句話放在春秋時代,50步是可以笑話100步的,因為跑50步就已經安全了,敵軍不會再追,還多跑出去100步不是傻麼……

(十一)一次晉國與楚國交戰,晉軍失敗逃跑。所有戰車都怕了,戰場上只有一輛晉軍戰車停著不動。跟他“配對”的那輛楚國戰車追上來,在他旁邊停下,那個楚軍戰士下車,問晉國戰士“哥們兒你咋了,你咋不跑呢?”晉國戰士回答“我車壞了,它不動。”楚國戰士說“哦,我看看……應該是這個地方有問題,我幫你弄一弄還能動。”於是楚國戰士幫晉國戰士修好戰車,自己又跑回自己的戰車上,晉國戰士繼續跑,楚國戰士繼續追。跑了沒幾步,晉國戰車又不動了。楚國戰士又把車停下來,下車問:“哥們你咋又不動了?”晉國戰士回答:“它又不動了。”楚國戰士又幫忙把晉國戰車修好,晉國戰士駕車繼續跑,楚國戰士回到自己車上繼續追。追到第50步,楚國戰士停下不追了,晉國戰士也停下車,對著楚國戰士招手說:“楚國的兄弟謝謝啊!”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2

【聞雞起舞的典故出處】《晉書·祖逖傳》。

【聞雞起舞的典故釋義】聞:聽到;舞:舞劍。聽到雞叫聲,就起來舞劍。比喻有志向的人及時奮發。

【聞雞起舞的歷史典故】

祖逖和劉琨是晉代著名的兩個將領。24歲那年,祖逖擔任司州主簿,主管文書簿籍。劉琨是漢朝宗室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也是一個很有志向的青年。他們志同道合,都希望為國家出力,幹一番事業。

當時,西晉皇族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各少數民族首領乘機起兵作亂,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祖逖和劉琨對此很是焦慮。他們白一起在衙門裡供職,晚上回家一起談論國家大事,談如何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一談就是大半夜,累了才合蓋一床被子睡下。

有 一,他們談得很晚,剛入睡,劉琨就鼾聲如雷。剛睡了一會兒,祖逖猛然聽到雞的叫聲,於是叫醒劉琨說:“你聽,你聽,這不是荒雞的叫聲嗎?恐怕下要大亂 了,我們還能安穩地睡覺嗎?”劉琨揉揉眼,想想說:“對!應該居安思危!”於是兩人穿衣起床來到院中,拔劍對舞起來,直到曙光初露才去歇後來,祖逖和劉琨為收復北方竭盡全力,作出貢獻。而他們早年聞雞起舞的故事更是成為美談,家喻戶曉。

成長心語】

富 蘭克林說:“勤奮是好運之母。”正是勤奮與堅持不懈,使平凡的祖逖和劉琨成為威名遠揚的.將軍。每個人都渴望成功,都希望好運降臨到自己身上。事實上,成功 的大門也永遠為勤奮者敞開著,幸運女神也總是垂青于堅持不懈的人。不要抱怨機會與自己擦肩而過,在機會來臨之前,先問自己:我足夠勤奮嗎?有時候,犧牲一 點安逸的享受,換之以奮發向上,人生便會多一分積極與動力,成功的曙光便會在不遠處向你招手。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3

【安步當車的典故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

【安步當車的典故釋義】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形容人能安於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

【安步當車的歷史典故】

戰國時齊國有位賢者,名叫顏蜀。齊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進宮來。顏蜀走進宮內,來到殿前,就停住了腳步,不再前進。齊宣王叫他上前,顏蜀不僅一步不動,還叫齊宣王下來迎接他,說:“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說明我羨慕大王的權勢;如果是大王走過來,說明大王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的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齊宣王生氣地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蜀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腦袋的,就封為萬戶侯,賞金千鎰。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腦袋還不如一個死了的士人的墳墓呢!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多,是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不務實事而成名於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齊宣王聽到這裡,才覺得自己理虧,於是對顏蜀說:“聽了您的一番高論,茅塞頓開,希望您接受我拜您為師,今後您就住在這裡,有肉吃,有車乘,您的家人個個衣著華麗。”顏蜀拒絕道:“玉,產于山中,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仍寶貴,但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如果選拔上來,享有利祿,他外來的風貌和內心世界就會遭到破壞。所以我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到點吃飯,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做乘車。平安度日,並不比權貴差。清淨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顏蜀說罷,向齊宣王拜了兩拜便離開了。

【成長心語】

在大富大貴面前,顏蜀能夠安於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需要幾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達地面對人生的'得失。淡泊,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從容不迫的生活態度。有時候追求的目標因能力所限無法達到,並不能代表沒有獲得或距離成功很遠,只要思想達到了,結果必然是一樣的。坦然地面對生命中的榮辱、得失、進退,其實是人生命中最為可貴的品格。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被我們漸染了內心的色彩,如果我們先把內心描繪得五彩繽紛、色彩斑斕,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4

大禹受舜的禪讓而繼位,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據說大禹活到了一百歲,死後葬在會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領鯀的兒子,據傳為顓頊(zhuānxù)曾孫,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時便隨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堯帝封於崇(即中嶽嵩山),叫崇伯,實際上是一個封國國君。當時中原鬧水災,堯帝便叫鯀治水。因為治水的'組織是半軍事性質,號令很嚴,所以鯀的地位和權勢迅速上升,以致發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壞氏族社會“禪讓制度”的地步,堯帝看到了這種威脅,便命舜以“治水無狀”的罪名,把鯀處死於羽山。

大禹的父親被殺之後,舜又向堯推薦說:“可以讓鯀的兒子禹接替父職,繼續治水。”禹深知這裡面隱藏的政治意圖,因此,他“薄衣食,卑宮室”、“聲為律,身為度”、“左準繩,右規矩”、“疏九河,陂九澤”、“度九山,開九州”,為平定水患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忠於職守,克勤克儉,身先士卒,埋頭苦幹,還把地域劃定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僅如此,大禹還功成不居,好讓不爭,謙卑自律,責躬罪己,仁厚愛民。以前,大禹的父親鯀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牆來保衛自己,使得自己屬下的部落及族人紛紛離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認為有機可乘,都虎視眈眈地等待著機會。大禹當上首領後,注意到這個情況,就馬上派人拆掉了城牆,填平了護城河。不但如此,他還把自己的財產分給大家,毀掉兵器,以道德來教化人民。大禹帶領部下,因地制宜,教民眾學種稻谷、種雜糧,發展農牧業生產。這時候下安定,國富民強,老百姓家裡集聚了夠好幾年吃的糧食,國庫中的貯備也足夠用好幾十年。

大禹帶領整個部落的人都各盡其責,別的部落相繼來歸附。大禹在塗山開首領大會時,來進獻玉帛珍寶的首領有上萬人。舜也覺得大禹是一個能夠治理下的賢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後把帝位禪讓給了大禹。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5

漢高祖晚年的時候,寵愛了一個戚夫人。戚夫人生了孩子,叫做如意,被封為趙王。漢高祖老覺得呂后所生的太子劉盈生性軟弱,怕他將來幹不了大事,倒是如意說話做事很像自己。因此,想改立如意為太子。

他曾經為這件事跟大臣們商量過,但大臣們都反對,連他一向敬重的張良也幫著呂后。請了當時很有名望的四個隱士叫“商山四皓”(皓,音hào,就是白髮 老人的意思),來輔佐太子劉盈。漢高祖知道沒法廢掉太子,就對戚夫人說: “太子有了幫手,翅膀已經長硬了,沒有法子改變了。”戚夫人也傷心得沒法說。

漢高祖在討伐英布的時候,胸部中了流箭。後來,傷勢越來越厲害。有一次,有人偷偷地對他說:“樊噲(呂后的妹夫)和呂后串通一氣,只等皇上一死,就打算殺掉戚夫人和趙王如意。”

漢高祖大怒,立即把陳平和將軍周勃召進宮來,對他們說:“你們趕快到軍營,立刻把樊噲的頭砍下來見我。”

那時候,樊噲正帶兵在燕國。陳平、周勃接受了命令,兩人私下商量說:“樊噲功勞大,又是皇后的'妹夫,咱們可不能隨便殺他。這會兒皇上發火要殺他,以後萬一後悔起來,怎麼辦?”

兩人商量了一陣,把樊噲關在囚車裡,送到長安,後來果然被呂后釋放。

漢高祖病重了,他把大臣召集在他跟前,又吩咐手下人宰了一匹白馬,要大臣們歃血為盟。大夥兒當著高祖的面,歃了血,起誓說:“從今以後,不是姓劉的不得封王,不是功臣不得封侯。違背這個盟約的,大家共同討伐他。”

大臣們宣了誓,漢高祖才放下心。

漢高祖病越來越重了。他叫呂后進去,囑咐後事。

呂后問他:“陛下百年之後,要是蕭相國死了。誰可以接替他?”

漢高祖說:“可以讓曹參接替。”

呂后又問:“曹參以後呢?”

漢高祖說:“王陵可以接替。不過王陵有點戇直,可以叫陳平幫助他。陳平有足夠的智謀,但是不能獨當一面。周勃為人厚道,辦事慎重,只是不大懂得文墨。但是將來安定劉家下的,還是靠周勃。”

呂后再問下去,漢高祖搖搖頭說:“以後的事,就不是你能夠知道的了。”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死去。呂后把訊息封鎖起來,祕密把她的一個心腹大臣審食其(食其音yìAlī)找去,對他說:“大將們和先帝都是一起起兵的。他們在先帝手下已經不大甘心。如今先帝去世,更靠不住,不如把他們都殺了。”

審食其覺得這事不好辦,就約呂后的哥哥呂釋之做幫手。呂釋之的兒子呂祿把這個祕密訊息洩露給他的好朋友酈寄,酈寄又偷偷地告訴他父親酈商。

酈商得知這訊息,趕忙去找審食其,對他說:“聽說皇上去世已經四。皇后不發喪,反倒打算殺害大臣。這樣做,一定激起大臣和將軍們的反抗,下大亂不用說,只怕您的性命也保不住。”

審食其嚇住了,忙去找呂后。呂后也覺得殺大臣這件事沒有把握,就下了發喪的命令。

大臣們安葬了漢高祖,太子劉盈即位,就是漢惠帝。呂后就成了太后。

漢惠帝的確是個老實無能的人,一切聽他母親呂太后作主。呂太后大權在手,愛怎麼做就怎麼做。

她最痛恨的是戚夫人和趙王如意。她先把戚夫人罰做奴隸。又派人把趙王如意從封地召回長安。

漢惠帝知道太后要害死弟弟如意,親自把如意接到宮裡,連吃飯睡覺都和他在一起,使呂太后沒法下手。

有一清晨。漢惠帝起床出外練習射箭。他想叫如意一起去,如意年輕貪睡,漢惠帝見他睡得很香,不忍叫醒他,自己出去了。等惠帝回宮,如意已經死在床上。惠帝知道弟弟是被毒死的,只好抱著屍首大哭一場。

呂太后殺瞭如意,還殘酷地把戚夫人的手腳統統砍去。挖出她的兩眼,逼她吃了啞藥,把她扔在豬圈裡。

漢惠帝瞧見戚夫人被太后折磨得這個樣子,不禁放聲大哭,還嚇得生了一場大病。他派人對太后說:“這種事不是人幹得出來的。我是太后的兒子,沒有能力治理下。”

打那以後,漢惠帝就不願再過問朝廷的政事。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6

【子產放生的典故出處】《孟子·萬章上》。

【子產放生的典故釋義】子產:春秋時,鄭國人,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形容人心地善良。

【子產放生的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鄭國有一個賢大夫公孫僑,字子產,心地仁厚。他常濟貧並救人於危難,喜歡行善,特別是從不殺生。

一,一個朋友送給子產幾條活魚。這些魚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產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興興地收下了禮物,然後吩咐僕人:“把這些魚放到院子裡的魚池裡。”他的僕人說:“老爺,這種魚是鮮有的美味,如果將它們放到魚池中,池裡的水又不像山間小溪那樣清澈,魚肉就會變得鬆軟,味道也就不會那麼好了。您應該馬上吃掉它們。”子產笑了:“這裡我說了算,照我說的做。我怎麼會因為貪圖美味就殺掉這些可憐無辜的魚呢?我是不忍心那樣做的。”僕人只得遵照命令。當僕人把魚倒回池中時,眼見魚兒悠遊水中,浮沉其間,子產不禁感嘆說:“你們真幸運啊!如果你們被送給別人,那麼你們現在已經在鍋中受煎熬了!”

【成長心語】

孔子稱讚子產:“有仁愛之德古遺風,敬事長上,體恤百姓。”子產因其聰明和善良,而被人們傳誦至今。“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要因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為是一件很小的壞事就去做。因為生活其實就是由這些小事堆積形成的。更重要的是,這些小善和小惡會成為日後那些大善和大惡的基礎。人人都應該存有善念,心中有善就會覺得生活很充實。人的行為都要符合道德的準則,要對的起自己的良知,這是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的前提條件,這也是一種人生的哲理。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7

春秋時期戰爭雙方的守則,有意思!

(一)

春秋時代的戰爭不允許平民和奴隸上戰場,他們參戰但不作戰,主要擔任扛行李、餵馬、做飯這些後勤工作。擔任作戰任務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成年貴族男子,稱為“戰士”。

(二)

戰爭必須在兩國交界處進行,約好的地點在邊疆,即野外,因此稱為“疆場”和“野戰”。

(三)

春秋時期的戰爭需要先下戰書,約定時間地點,並且戰書的用詞謙虛恭敬。雙方都會優待敵軍使者,要舉辦宴會迎接,宴會上一定有奏樂和賦詩,使者作為客人也會答謝。

(四)

春秋時代的戰爭全部都是車戰,沒有馬戰或士兵站在地上作戰,而是每個戰士駕駛一輛戰車。戰車按一字排開。

(五)

兩軍戰車數量均等,即敵軍出動10輛戰車,我方也出動10輛戰車。作戰時雙方戰車捉對廝殺,也就是我駕駛的`戰車只與對面的那輛敵軍戰車作戰,不和其他敵軍戰車交鋒。

(六)

春秋時代戰爭的規矩是:敵軍戰車沒有擺好,我方不得擊鼓進軍。必須雙方的戰車都排列好了,雙發才會打招呼“你擺好了沒有?”“好啦……”“我開始打啦~”“好的~~~”

(七)

雙方戰車交錯的一瞬間,車上的戰士用戈互相敲擊。戰車在這個過程中不停。交錯之後,第一個回合結束。雙方戰車掉頭回來,再交錯,戰士再用戈敲擊,這是第二個回合……以此類推……通常幾個回合以後戰鬥就會結束,因為這種來回掉頭會讓戰車輪子或者其他部件壞掉…

(八)

春秋時代戰爭的另一個法則是:如果敵軍戰士在戰鬥中受傷,必須馬上停止戰鬥,讓傷員回營療傷。而我方戰士則就地觀戰,不得參與其他“配對”戰鬥當中。

(九)

還有一個法則:不能俘虜有白頭髮的戰士,有白頭髮說明年紀已老,必須把他放回去養老。

(十)

敵軍如果戰敗選擇撤退,一般情況下不追擊。追擊也可以,但只許追50步。《孟子》說“五十步笑百步”的原意就是:跑50步是逃兵,跑100步也是逃兵,你有什麼資格笑話人家呢?但這句話放在春秋時代,50步是可以笑話100步的,因為跑50步就已經安全了,敵軍不會再追,還多跑出去100步不是傻麼……

(十一)

一次晉國與楚國交戰,晉軍失敗逃跑。所有戰車都怕了,戰場上只有一輛晉軍戰車停著不動。跟他“配對”的那輛楚國戰車追上來,在他旁邊停下,那個楚軍戰士下車,問晉國戰士“哥們兒你咋了,你咋不跑呢?”晉國戰士回答“我車壞了,它不動。”楚國戰士說“哦,我看看……應該是這個地方有問題,我幫你弄一弄還能動。”於是楚國戰士幫晉國戰士修好戰車,自己又跑回自己的戰車上,晉國戰士繼續跑,楚國戰士繼續追。跑了沒幾步,晉國戰車又不動了。楚國戰士又把車停下來,下車問:“哥們你咋又不動了?”晉國戰士回答:“它又不動了。”楚國戰士又幫忙把晉國戰車修好,晉國戰士駕車繼續跑,楚國戰士回到自己車上繼續追。追到第50步,楚國戰士停下不追了,晉國戰士也停下車,對著楚國戰士招手說:“楚國的兄弟謝謝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