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1.91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設計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列舉鴉片危害,描述林則徐禁菸相關史實,學會正面評價林則徐禁菸作用。

2.通過資訊獲取、比較、整理,區別英國發起戰爭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3.複述鴉片戰爭的主要史實,瞭解關天培壯烈殉國事蹟,解釋說明清政府戰敗的原因。

4.列出《南京條約》內容,判斷戰爭和條約的性質。通過獲取資訊、加工整理,歸納等活動,分析戰爭失敗和條約簽訂對中華民族發展的影響。

5.通過對此段歷史中華民族面臨深刻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的體驗,初步形成歷史發展危機意識。認同林則徐和關天培的報國情操,初步樹立國家發展責任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區別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析戰爭失敗和條約簽訂對中華民族發展的影響。

2.難點:分析戰爭失敗和條約簽訂對中華民族發展的影響。

三、教學策略

1.板塊式教學設計策略。以邏輯順暢的四大板塊緊扣主題,設計教學流程。

2.問題情境創設策略。呈現直觀、有說服力的'史實,設計思辨性、開放性、層次性的系列設問,培養學生的思維力、生成力、表達力。

3.演示講述法。在戰爭概況板塊中運用,省時高效。

4.學習策略:自主閱讀、生生合作、探討學習、師生互動,提升學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佈;瞭解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義。指導學生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養其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進行課外調查,如採訪老人、查閱地方誌、閱讀鄉土教材等,使其感受土地改革給農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向學生推薦有關土地改革的小說和影視作品,如:《暴風驟雨》等。引導學生從教師提供的圖片、史料、資料中,用對比、歸納的方法掌握歷史知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土地改革的勝利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為即將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認識中國農民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終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激發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感情。

教學過程

匯入:

複習前課,指出在抗美援朝的`同時,黨中央在新解放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除外)領導農民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

調查訪問成果彙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佈

教師簡要補充此前解放區進行的土地改革的情況。

小組討論:為什麼要進行土地改革?不改革行嗎?

學生課前搜尋、適當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部分條款。

放映一段有關土地改革的紀錄片。

簡單閱讀了解小字內容。

土地改革的意義

探究分析:土地改革有什麼意義?

遼寧農民土改後給毛主席的一封信(摘錄):

敬愛的毛主席:

我們是遼東省(今遼寧省)寬甸縣最偏僻的一個村。全村152戶,2511畝地,11戶地主、富農就佔了1000多畝。我們祖祖輩輩做夢也在想著有一天自己能有三畝、五畝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種,那有多高興啊!現在經過土改,這個夢想實現了。過去在別人地裡出力,現在在自己土地裡出力勞動;過去是一個肩給地主扛著飯碗,現在勞動成果完全自己所得,這樣我們生產的勁頭怎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門要彎腰,進門要低頭,現在搬進土改時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連說:“土改前我家四條腿是小板凳,帶毛的是耗子,現在呢,牲口棚裡拴著一頭牛,一頭驢,全是有毛的四條腿。”

自由空間:朗讀反映土改的《暴風驟雨》、《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等小說作品中的片段,分享交流感受,加深對土改的認識。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內部鬥爭。安慶保衛戰。李秀成在上海附近的鬥爭。天京保衛戰。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

通過對天京變亂的講解,使學生認識:領導集團內部矛盾的尖銳,造成太平天國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氣大傷;通過對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進步性和侷限性的講解,培養學生提高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太平天國是中國近代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

通過講述太平天國英雄們威武不屈的鬥爭事蹟,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道德的教育;通過對天京變亂的講解,分析造成太平天國的分裂的原因,從而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教學建議

1、教材分析:

知識分析:太平天國運動作為一次農民革命運動,是幾千年中國農民戰爭的峰。太平天國提出的革命綱領適應了廣大農民要求改變封建土地制度的強烈願望,吸引了千百萬農民投身革命,前後堅持鬥爭14年,勢力發展到18省,建立與清政府相對峙的政權。就其鬥爭的規模、水平而言,是以前歷次農民戰爭所不及的,它是中國農民戰爭最光輝的一頁。肩負反侵略反封建的雙重任務,是時代賦予這次革命運動的新內容。太平天國制定的基本國策和外交活動都體現了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鮮明立場。

地位分析:上一節課講述太平天國由興起到進入軍事上的全盛時期,本節課講述的是天京風雲突變,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出現了矛盾與變亂,大大削弱了革命力量,最終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過程。

重點分析:⑴太平天國的防禦戰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因為它是後期鬥爭的一個重要方面,且太平軍將士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在這裡是一個集中體現,重點講解這一內容,有助於學生對太平天國後期鬥爭的認識和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⑵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是本課的又一重點。因為這是兩節課最後的落腳點。而且,引導學生分析失敗原因和歷史意義,將有助於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難點分析:(1)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鬥爭的原因是難點。天京變亂是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如何認識導致這一嚴重事件的原因和它所造成的危害是學習過程中的難點。(2)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是本課的難點,特別是對農民階級侷限性的分析,理論難度較大,若能以通俗的語言使學生接受,將有助於培養學生站在理論高度看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形成一種思維模式,為以後知識的遷移打下基礎。

對學生髮展的影響:(1)通過對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進步性和侷限性的講解和分析,培養學生提高運用辯證唯物史觀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2)通過對大平天國運動失敗原因和歷史意義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教法分析:

關於“太平天國的防禦戰”,建議教師先讓學生在課下閱讀有關課外讀物結合課本有關內容後發言,教師根據學生髮言,列出提綱。可根據教學需要補充一些反映太平天國將士與清政府英勇鬥爭的史實,例如:“陳玉成的勇敢與善戰”、“林鳳祥、陳玉成、石達開等人視死如歸的精神”、“天京保衛中天國將士英勇殉國”、“洪仁玕的絕命詩”等。

關於“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鬥爭的原因”,使學生理解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由於內部的矛盾發展到自相殘殺和分裂,最終導致太平天國元氣大傷、由盛轉衰其根本原因是農民階級的侷限。

關於“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得出農民階級的侷限性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主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勾結,敵人力量過於強大,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客觀原因。

教學設計示例

太平天國後期的鬥爭

教學重點:太平天國的防禦戰、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教學難點: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鬥爭的原因

教法設計:教師講解,學生就部分問題進行討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利用演示型的課件,進行課堂教學。

板書設計:

太平天國後期的鬥爭

一、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內部鬥爭

天京變亂

二、《資政新篇》

三、太平軍抗擊中外反動軍隊

1、洪秀全重建太平天國領導核心

2、太平軍抗擊中外反動軍隊

①打破江北大營、江南大營

②李秀成大破洋槍隊

③陳玉成保衛安慶

④李秀成進攻上海

四、天京保衛戰

1、天京陷落(1864)

2、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

3、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已提問方式回顧太平天國從金田起義、永安建制、進軍武漢到定都天京,呈現出的蓬勃發展之勢。同時指出,太平天國進入軍事上的全盛時期後,天京上空卻風雲突變。

一、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內部鬥爭

1、天京變亂

天京變亂是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如何認識導致這一嚴重事件的原因和它所造成的危害是學習過程中的難點。

教師指出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領導集團內部逐漸出現明顯的問題:在軍事鬥爭上,驕傲輕敵,不思進取,對主要戰略任務——滅亡清政權,沒有擺在應有的位置上。在統治方法上,制訂禮儀,用森嚴的封建等級制輔助宗教神學來鞏固統治。在個人生活上,貪圖享樂,廣建宮室,迅速奢靡腐化。在領導集團關係上,洪秀全避處深宮,楊秀清大權獨攬,權力重心偏移,彼此疏遠,為爭奪權勢而進行的鬥爭則愈演愈烈。

分析導致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使學生認識:在任何情況下,太平天國的絕對平均主義理想都是不可能成為現實的,在缺乏先進科學的革命理論指導的情況下,農-動只會使封建的生產關係受到某種程度的衝擊、破壞,但絕不會徹底摧毀它,在這樣的社會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農民起義政權,不可避免地具有封建性,並會隨著形勢的發展而日趨濃厚,太平天國的領導人作為小生產者的代表,隨著地位的鉅變,自覺不自覺地在追求平等的`同時製造了新的不平等,在反對特權的同時建立起新的特權,無法超越歷史發展的規律。

天京變亂的過程講述完後,指出楊秀清、韋昌輝及其部下數萬人相繼被殺,石達開率精兵20萬出走。太平天國初期形成的領導核心已經瓦解,主力部隊也所剩無幾,造成國中無人,朝中無將的困難,清軍趁機反撲,出現險惡的軍事形勢很易理解。除此以外,給太平天國運動帶來的更深層次的影響還有:貪慾和特權從根本上破壞了原來的理想;濫殺和猜忌代替了團結合作;太平天國中央再也無人能像楊秀清那樣駕馭整個政治、軍事局面,行使指揮大權。從而使太平天國不僅是在軍事上,而是在各方面由盛轉衰。

二、《資政新篇》

小字,可指導學生閱讀。

三、太平軍抗擊中外反動軍隊

1、洪秀全重建太平天國領導核心

強調天京變亂後太平天國內部已是“國中無人、朝中無將”的岌岌可危的局面。這時,洪秀全果斷地提拔了陳玉成、李秀成等一批朝氣蓬勃的青年將領。他們臨危受命,積極防禦,給中外反動勢力以沉重打擊,穩定了天京的局勢,使太平天國革命事業一度出現了轉機。另外,1859年,拜上帝教的最早信徒之一、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從香港輾轉來到天京,被封為幹王,總理全國政事。同年陳玉成被封為英王,李秀成為被封為忠王。太平天國後期的三人領導核心形成了。

2、太平軍抗擊中外反動軍隊

這部分內容史實部分可由安排學生活動,自行閱讀、講解,由教師歸納。

①打破江北大營、江南大營

②李秀成大破洋槍隊

③陳玉成保衛安慶

④李秀成進攻上海

四、天京保衛戰

1、天京陷落(1864)

1862年初春,清軍分三路進攻太平軍。到1864年,天京外圍已無迴旋餘地,城內將士食野草充飢,而圍城湘軍又增至5萬餘人,太平天國危在旦夕。6月,洪秀全病逝。7月,天京陷落,標誌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失敗,但天國的英雄們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中國人民抗爭的壯麗篇章,其頑強鬥爭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

2、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

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是外因,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太平天國,反革命力量大大超過革命力量;二是內因,有以下三點:(1)農民是小生產者,他們不可能具有科學的世界觀,掌握科學的理論武器;(2)農民階級不代表新的生產方式,不能徹底催毀封建經濟、建立新的社會經濟制度;(3)農民階級本身的弱點與缺點,導致太平天國的不可避免地在鬥爭中犯了一些戰略錯誤。強調內因是主要的,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起作用。

3、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

功績方面依據教材即可,另外指出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告訴我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單純的農民戰爭,不可能戰勝中外反動勢力,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設計4

[課程標準]

(1)以人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為例,說明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

(2)知道就業制度的變化,認識社會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就業觀念。

(3)以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為例,說明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本課學習,瞭解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變化以及在就業制度、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變化。

(2)培養學生用數字、圖片等資料分析對比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觀和進步觀。

(4)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安排學生採訪或社會調查,收集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為第一手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

(2)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制度,資料。用數字有力說服,實施探究式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3)採用“舉辦小型展覽會”、“編寫歷史小報”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觀和進步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前所未有的變化,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的勝利。

(2)認識到國家關於就業制度的改革,打破"鐵飯碗"是社會進步的要求,人才競爭的需要。國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重點]

改革開放後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

[難點]

改革開放後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把握。

[教學設計思路]

教師組織學生有“節奏性”的活動,對比觀察民國時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會調查、實物展示等,引導學生主動進入角色,深入理解變化現象及其內涵。

[教學過程]

匯入:

一、衣、食、住、行的變遷

學生分為四組分別通過調查、採訪瞭解改革開放前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講解]

[服裝表演]

[小品表演]《搶購》

[資料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著人均消費275.6元

20xx年城市居民衣著人均消費537.5元

2、食

[年夜飯調查](地點、內容、花錢數、原因等)

[實物展示和解說]學生蒐集的各類票據

[小故事]傷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學生(或小區)家庭住房情況調查。

(資料展示)國家統計局住房調查統計資料。

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顧雲昌“這十年來中國的房地產發展規模之大格局變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會調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變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設調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對比]:文成公主入藏當年走了三年,今天請你護送文成公主入藏你會選擇怎樣的方式,大約要用多長時間?

二、就業和社會保障

1、就業制度的改變

[創設情境]報紙上的招聘廣告、大學生人才交流會隨處可見。

[採訪](1)年輕人如今的就業觀念

(2)年長的教師他們年輕時的就業觀念

(3)下崗的'父母瞭解其下崗的經過及再就業的情況

[討論]“鐵飯碗”的打破是好事還是壞事?

為了選擇更好的就業機會你認為應該做哪些準備?

2、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錄象]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資料展示]

(1)到20xx年底全國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1.4億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社會發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xx年6月的99.3﹪。

(3)到20xx年8月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人數達8200萬人。

[談一談]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給你帶來的感受?

板書設計:

21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一、衣食住行的變遷

對比改革開放的前後變化

二、就業制度的改革和就業保障

1就業制度的改革內容

2就業保障體系的內容及作用

佈置作業

1練習冊

2課堂的動腦筋

教學後記

本節教學內容較為簡單,學生容易理解。因此我採用自學的方式,學生掌握快,知識通過對比牢固,效果好。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電影等在中國出現的史實,提高獲取有效歷史資訊的能力,多角度分析歷史資料的能力。

能力目標:運用多媒體,展示反映社會生活變化的大量資訊,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文化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教學難點:理解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一、溫故互查

1、簽訂後,列強直接剝削中國人民,狀元實業家張提出“”的口號,並在他的家鄉創辦等一系列企業。

2、時期,我國出現了一些民族工業的萌芽,但這些民族工業往往受到

的阻礙,難以生存和發展。時期,我國近代民族工業進入“黃金時代”。主要是辛亥革命的成功,衝擊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資產階段受到了鼓舞。還有就是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時期,我國近代民族工業萎縮。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經濟勢力捲土重來,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概略,使我國民族工業再度受挫。抗戰勝利後,由於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民族工業也沒能得到很好的恢復。

3、簡述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

二、設問導讀

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

1、交通工具:

時間:19世紀初,配方發明後相繼傳入。

作用:使人們出行,極大地促進了。

2、通訊工具:

時間:19世紀70年代後傳入。

作用: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

文化生活的變遷

1、和的傳入:

時間:近代以來。

作用: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保留了珍貴的歷史鏡頭。

2、新聞報紙的`出現:

名報: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

作用:是人們獲取資訊、瞭解社會的主要傳媒工具。

3、出版機構的出現:

名社: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的文化出版機構。

作用:有利於資訊和文化的傳播。

社會習俗的變化

1、原因:後,為了改變愚昧落後的習俗,頒佈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

2、簡述裝束、禮節和稱呼的變化。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設計6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瞭解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八國聯軍侵華的基本事實

掌握《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綜合

理解甲午戰爭引發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藉口絞殺義和團出兵侵華,結果簽訂《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討論

分析《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對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

情感、態度

價值觀愛國

情感中國人民不會忘記102年前的國恥與苦難,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熱愛祖國、堅決反抗外侵的優良傳統

思想

意識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具有野蠻殘暴的殖民掠奪性質,義和團對八國聯軍的抗擊,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光榮傳統,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教學重點

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

教學難點

《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對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學期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為什麼說甲午戰爭以後,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賠白銀2億兩,增闢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領土和主權更遭踐踏,中國貧弱更加嚴重,列強擴大商品傾銷,還直接進入中國生產領域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組織學生閱讀“導言框”,瞭解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甲午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深入,一些外國教會也猖狂地欺壓中國人民。義和團就是在反教會鬥爭中產生並發展起來的。

小結、過渡:導言框的歌謠就是當年民眾傳唱的.。帝國主義列強對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感到恐慌,他們便拼湊八國聯軍發動了侵華戰爭。請大家閱讀新課,記住課題和標題。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八國聯軍侵佔北京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19——20頁本目的內容,並在《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9頁中,用筆描出八國聯軍的進攻路線。(可在原線旁另畫一條平行線條)

指導學生聯絡地7頁圖文,進行小組討論,然後在班級內交流:

1、北京兩次被外國軍隊侵佔的情況有哪些不同?

聯軍名稱侵略國佔領年代清朝帝、後

英法聯軍英、法1860年咸豐、慈禧

八國聯軍英、法、俄、美等1900年光緒、慈禧

2、根據課本20頁“動腦筋”:請你根據這些圖片敘述當年八國聯軍的罪行。

(可自由發揮和互相補正,但應控制在3人次以內)

二、《辛丑條約》

學生閱讀21——22頁課文(包括小字)、插圖、“自由閱讀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別指出《辛丑條約》關於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方面各有什麼規定?(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條約具體內容來感知“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記硬背其條款)

2、22頁“活動與探究1議一議”:《辛丑條約》簽訂後,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嗎?(有)為什麼?(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掠奪更加瘋狂,清政府幾乎成為列強向中國人民徵收“戰爭賠款”的代理機構;帝國主義列強武裝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須為帝國主義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鬥爭,他們完全成了列強的忠實走狗。)

3、22頁“活動與探究2談一談”:《辛丑條約》中的“使館界”同今天的使館區有什麼不同?(“使館界”形同“國中之國”,界內外國人猶如“太上皇”,中國政府無全無權過問其事務;“使館區”雖然仍是外國使節居住的專門地區,但它完全處於中國政府的管轄之下。)

4、隋朝大運河的中心、南北兩端分別在哪裡?(洛陽、餘杭、涿郡)

5、根據第21頁“動腦筋”:《辛丑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哪些危害?(它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要求學生正確指出《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通過反覆講練,讓學生理解“開始淪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這些詞語所反映的近代中國社會變化脈絡)

2、當堂完成22頁“練一練”:下列各條款不屬於《辛丑條約》的是A。(賠款2億兩白銀是《馬關條約》規定的數額)

3、學生集體朗讀22頁“自由閱讀卡”內容後,教師聯絡課本相關部分,指出義和團的正面作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具有野蠻殘暴的殖民掠奪性質,義和團對八國聯軍的抗擊,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光榮傳統,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學生完成《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9頁剩餘題目。(可延伸到課外)

4、提醒學生預習第6課《洋務運動》。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設計7

本單元主要講述了古代文明衝撞與文化成就,介紹了古代世界文明交往的兩種主要方式:一種是和平交流,另種是暴力衝撞。通過觀看相關影片和圖片、列舉有關史實如希波戰爭、亞歷山大東征、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與傳播和馬可.波羅來華,學生親身感受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式。通過小組討論,學生明白古代世界文明交往的和平交流和暴力衝撞分別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

通過展示圖片,學生能瞭解古埃及、古希臘等文明國家的文字、文學及藝術成就,知道這些文化成就的取得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提高審美能力,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及民族自豪感。另外,通過理論聯絡實際,各小組探討如何中國文化的發展,最後教師總結:對於其他民族的文化精華,我們應以開放的態度,尊重、理解、學習並加以吸收,從而促進中國文明繼續健康地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