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慶節”

來源:果殼範文吧 5.97K

“國慶”指國家喜慶之事,普天同慶。“國慶”一詞最早見於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在中國古代,持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裡,普天同慶莫過於帝王的登基、婚娶、誕辰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慶節”

長期處於農業自給自足經濟的中國,勞動生產力水平低下,統治者重農抑商,農民對於豐收有著強烈的訴求,因而中國傳統文化節日中,大多是曆法、氣象意義上的節日。為某個人物、事件而設立的節日絕少。如今意義上的“國慶”,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在我國,國慶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的10月1日。

與現代國之大慶意義較為接近的要數唐玄宗以慶賀自己生日,並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的“千秋節”,每年唐玄宗生日這一天,朝臣敬賀,百姓奔走把酒言歡。以後歷代君王多有效仿,相沿成習。唐宋以後,隨著佛教的興起,佛誕日等其他宗教節日被迅速地世俗化,逐漸成為少數人的一個紀念日。

中國古代歷經多次改朝換代,沒有史料記載有關“國慶”的內容。“國慶”在古代的中國人眼裡,國富民豐便值得慶祝,勞動人民辛苦豐收之後,在中秋、冬至舉行慶祝活動,期盼下一年的風調雨順。即使是身居皇宮的帝王也在每年春天舉行春耕大典,祈求國泰民安。

華夏民族是一個崇尚和平與團圓的國度,國人對於平安和豐收的祈求,成為一種內心深處的寄託,把季節和時令作為紀念日性質的'節日,這也就不足為奇。所有人都會在中秋月圓時親人團聚賞月吃月餅,在冬至時圍爐吃餃子,普天共慶團圓美好祥和的生活,這應該是中國古代的舉國大慶方式。

這是一個慶祝國泰民安的國度,崇尚和平,樂於分享,普天之中,同慶日月光華。為了風調雨順,為了和諧安康,為了國家富強,總會有那麼些日子,值得我們去慶賀。普天之下,國家繁盛,豐收祥和,人民安康,皆為國之吉慶,亦稱之為“國慶”。

如今,中國的國慶節作為國家的法定節日,老百姓的節日,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紀念日,同時,國慶節也延續了中華民族期盼和平、國泰民安、豐收祥和的民族精神,將代代相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