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腦科學》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3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考試腦科學》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考試腦科學》讀後感

這個暑假我讀的書叫做《考試腦科學》這本書的作者是池谷裕二,他是日本京東大學藥學系研究科教授,腦科學研究者。1970年生於日本靜岡縣,1998年取得日本東京大學藥學博士學位,2002年起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研究員。專業為神經科學與藥理學,研究領域為人腦海馬體與大腦皮層的可塑形。現為東京大學藥學研究所教授,同時擔任日本腦資訊通訊融合研究中心研究主任、日本藥理學會學術評議員、ERATO人腦與AI融合負責人。2008年獲日本文學部科學大臣表彰青年科學家獎,2013年獲得日本學士院學術獎勵獎。

這本書就秉承這種信念創作的,所以可以將他看做成“記憶研究專家池谷裕二的私人學習法”。為了完成這本書,作者竭盡全力地綜合了專業領域多方面的資訊。“資訊”的關鍵在於時效性和準確性,而這兩者往往如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因此,作者在寫作時很費了一番心思,才在腦科學研究百年傳承的經典知識和最新的研究之間尋得了一個良好的平衡點。

說起來,大家記憶在人腦中是如何形成的,又保存於何處嗎?不瞭解腦的機制就去學習,相當於不知道體育運動的規則就去埋頭苦練,註定事半功倍;而理解運動的規則再去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則能提高效率,早日進步。

學習也是如此。想要研究高效的學習方法,首先之事是理解人腦規則(在當前的腦科學研究範圍內)。然後,在學習中注意不去違揹人腦規則,或者說去靈活利用人腦規則

此外,針對“學習方法”領域中廣為流傳的一些“傳言”和“迷信”,本書也從腦科學的角度進行了真偽考察。這裡所說的“學習”並不侷限於學校裡的學習。一旦掌握了高效的學習方法,就可以將之應用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說,這本書所介紹的各種技巧,應該能讓讀者在日後的生活和學習中受益。

作者第一個問題就是“記憶究竟是什麼”。“記憶”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奇妙之處。它既非固體也非液體,為了更容易理解,請大家將神經網路想象成一張方格紙,把神經纖維想象成方格紙上橫豎排列的方格。如果我們在整張紙上畫畫或者寫字,從遠處能夠看清方格紙上到底畫了什麼或寫了什麼,但如果從近處看這張紙,能夠看到的就是“塗滿的方格”和“沒有塗滿的方格”而已。這個就是二進位制,人腦和機算機制的共同點也在於此。

人腦中存在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儲存長期記憶的部位叫作“大腦皮質”,它相當於人腦的“硬碟”,可以儲存我們已經記住記憶的知識。但目前,人類還無法準確的測量出人腦“硬碟”的容量。不過有研究人員推測,如果我們把迄今為止所見、所聞、所感的全部的都不遺鉅細地裝進大腦皮層,那麼它在短短几分鐘內就會因為資訊爆滿而失去機能,所以這是要一個“關卡檢查員”,它就是海馬體。

海馬體是人腦的一個重要區域,大致位於耳朵深處的大腦部位。海馬體直徑1cm,長度略小於5cm,形狀類似於香蕉,也像略微彎曲的小指。“海馬體”一詞中“海馬”二字,指的就是海洋生物的海馬。至於為什麼將腦的這一功能區命名為海馬體,其緣由眾說紛紜,誰也不能確定到底哪種說法是正確的。

只有被“關卡檢查員”海馬體判定為“必要”的資訊,才會順利通過“關卡”,獲得成為長期記憶的資格。

最後作為學生,大家每天都需要學習,甚至可以說生活的中心就是學習。是否會有這樣的疑問呢?

“這樣的學習模式究竟會對將來起什麼作用”“記住一些知識對於我們人生有多大的意義呢?能讓實際的生活發生變化嗎?能應用我們將來的工作嗎?能讓自己出人頭地嗎?這些問題我不想過多的解釋,想必讀完這本書的你也就能明白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