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實訓教學的路徑依賴與路徑調整教育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6W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職院校實訓教學的路徑依賴與路徑調整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職院校實訓教學的路徑依賴與路徑調整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實訓教學;路徑調整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有了長足進步。從巨集觀層面上看,職業教育正由過去偏向於傳授專業理論知識轉向突出專業實踐教學;教育模式也由傳統的學科教育逐步轉向以就業為導向的技術應用型教育。佔據高職教育核心內容的實驗實訓教學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視,校內外實訓環境大為改觀,校企合作也有了新變化。但上述變化並未給我們的畢業生質量帶來顯著的提高,畢業生離用人單位的要求還有較大距離。究其原因,實訓教學的“路徑依賴”是重要根源。我們在實訓的形式上雖有較大的突破,但深層次的思想觀念還受控於原有思維慣性的影響,沒有及時、全面、真正地調整到科學可行的軌道上來。為此,擺脫“路徑依賴”的束縛,全面調整實訓思路已成為當前我國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

一、認真審視當下我們在實訓教學中的所作所為,改變觀念,從慣性思維中解脫出來,實現實訓教學路徑的大調整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思提出的“路徑依賴”理論認為:在人類社會活動中,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具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現象,人們一旦選擇了某種或好或壞的路徑就可能對這一路徑產生依賴,並在慣性力量的作用下不斷地自我強化,越陷越深,不會輕易放棄原先的選擇。這一理論產生後,其應用性被人們從經濟領域延展到許多相關領域。當我們用此理論來分析我國高職院校實訓教學活動時,不難發現,我國高職院校實訓教學的發展之路具有顯著的路徑依賴特徵。

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高要求,從而促進了高職院校對實訓教學的重視和改革步伐。在改進實訓教學過程中,我們認為實驗實訓方式、實訓專案與內容,以及校企合作模式等均未見質的變革,而更多見的是在原有基礎上的修補與改善,這反映出明顯的路徑依賴現象。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是實訓教學人財物的投入巨大,如果對實訓改革另闢路徑,有可能造成過去實訓建設投入的浪費,而且新的實訓建設投入資金也較難解決,故沿襲過去的實訓路徑便成為優先選擇;二是實訓路徑的突破具有較大的風險,而沿著原有的路徑和既定方向往前走,比另闢路徑要來得方便和穩妥;三是許多人並沒有發現原有的實訓路徑存在著一些不科學的地方,因而也就沒有了變革的想法,而且從近期來看,一些高職院校實訓教學改進的成效也不錯,這也進一步強化了因循的思想。

應當清醒看到,我國高職院校的實訓教學無論是在思想觀念上,還是在實訓的具體實施上,都存在著需要進行調整和突破的地方。目前我們這種修修補補式的改進方法,可能會有一時的成效,但從長遠來看,實訓教學如果不進行思維突破和正規化轉換,有可能會陷入發展困境。觀念是行動的先導。要真正做到全面提高我國高職院校實訓教學水平,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及時從慣性思維中解脫出來。

二、高職院校的實訓教學承載著過重的任務和過高的期望,找準實訓教學的方向和定位,是高職院校實訓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較長一段時間,高職院校沿用學科型教育的培養模式,側重理論知識傳授,未強調專業技能的訓練,輸送出去的畢業生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因此高職院校進行了較全面的以突出實訓教學為主的教學改革。但在這一過程中,不少院校又過於強調技能訓練,並提出了要讓畢業生成為熟練的技工,要實現畢業生與企業零“磨合期”、零距離上崗和無縫對接。這種自我加壓的提法與做法,其實是不切實際的,而且定位過高。

(一)高等職業教育是使受教育者獲得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這三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廢

高職教育從根本上說還是職業素質教育,培養健全的人格,養成理性的思維與培訓技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且健全的人格和理性的思維對人的成長影響更為深遠。二百多年前德國的教育宣言說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人們適應傳統的世界,不是著眼於實用性的知識和技能,而要去喚醒學生的力量,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主動性,抽象的歸納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們在目前無法預料的種種未來局勢中,自我做出有意義的選擇。對於高職教育的定位,我們一定要清晰準確,定位模糊或忽左忽右都是有害的。過去,緣於我們的認識和經驗不足,未突出職業技能的培訓是錯誤的,而現在如果我們重技能培訓而忽略職業知識和職業道德的教育,同樣是不對的。只有專業技能而缺乏職業品德和綜合素養的畢業生,也許畢業時做到了零距離上崗,但很快又會與崗位拉開距離。因此,在高職院校實訓教學的各個環節上都要把職業知識、技能和道德三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可割裂或厚此薄彼。

(二)對高職院校實訓教學的目標要有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設定,偏頗的認識和過高的定位都會給實訓教學的開展帶來困惑

現在有一種普遍存在的觀點:完成一名技術應用性人才的培養是高職院校的當然使命,高職院校培養出的'畢業生應該成為合格的技術應用性人才,應該做到零“磨合期”、零距離上崗和與企業無縫對接,否則我們的實訓教學目標就未達到。這種觀點不僅給實訓教學帶來巨大的壓力,更為嚴重的是造成了高職院校實訓教學的方向錯誤。高職院校承擔著一門門綜合性技術的傳授,“技術”一旦進入課堂,其形式上就需要理論化和系統化,而技術一旦“理論化與系統化,就必須抽象生活、剪裁細節,必然要以冷冰冰的書本和假惺惺的模擬作為載體。技術具有實踐的、多變的特性,“技術不會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而是需要因時因事靈活應變的”。源於實踐的技術只能到實踐中去才能真正掌握,這種內容和形式的對立決定了高職院校是無法獨立完成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任務的,只能培養出具有技術應用型人才潛質的“毛坯”,只有經過企業的“打磨”,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技術應用型人才應當具備的那些職業技能和職業技巧具有隱性經驗的屬性,而隱性經驗只能在使用它的實踐活動中才能獲得,也只有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環境的聯絡中才能掌握”。高職院校在實訓教學目標上定位正確了,才能調整好實訓教學的方向與路徑,真正走出實訓教學的困境。

三、高職院校在校內實訓場所的建設和實訓專案的設定上,要儘快跳出原有路徑影響,進行科學的規劃與設計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實訓教學工作,在具體操作實施層面上存在著路徑依賴和思維定勢的現象。需從最基礎的實訓儀器裝置建設、實訓場地環境佈置、實訓專案設定上進行實質性的調整。

(一)高職院校在實訓儀器裝置的建設上要高度重視教學型裝置、教具的添置與研發

自高職院校重視實訓教學以來,各院校均加大了校內實訓場所的建設,尤其是加大了實訓儀器裝置的添置力度,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實訓教學硬體的不足。但有不少高職院校為追求與企業同步,購置了許多生產性儀器裝置,而對學生有真正實訓作用的教學型的裝置和教具卻沒有及時的增加和更新。教學型裝置和教具能以簡明的方式揭示實訓內容的工作原理、工作過程和工作狀態,具有舉一反三的功效,對訓練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著其它裝置所無法替代的作用。高職實訓環節最需要的是教學型裝置和教具,故應把滿足最基本的實訓教學需要放在首位。那種為達到與企業無縫對接,以期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瞭解到企業同類裝置而購置大量生產性裝置的做法,不僅思路不對,而且也很難有後續經費來維繫。因此,應該把有限的資金重點用於教學型裝置和教具的添置、更新上,以改變教學型裝置和教具量少質弱的狀況。

(二)高職院校實訓場所的硬環境已經大為改觀,實訓場所至關重要的軟環境相對欠缺,補上實訓場所軟環境這塊短板是我們實訓教學需要考慮的另一個問題

所謂實訓場所的軟環境,是指實訓場所的人員素質、組織形式、管理方法、技術資訊、規章制度、紀律要求和相互之間的協調關係等要素,以及類似企業的工作環境氛圍等等。構建這些軟環境不僅有利於學生專業技能的快速掌握,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職業操守。許多高職院校的實訓場所除了不斷增加的儀器裝置外,忽略了文化氣息的營造,學生在這種環境下實訓,得不到應有的職業文化薰陶。培養出的學生離我們希望達到的:“具有掌握專業知識及技能技巧,能在工作中有所創新的人;具有正確的職業道德觀、能夠為企業勤奮工作、不辭辛苦的人;具有社會責任感,具備團結互助精神的人;具有強健的身體、豐富的知識、精力充沛的人”的目標將會相差甚遠。為此,在建設校內實訓場所時一定要重視軟環境建設,讓學生在特定的實訓情境中,提高職業技能,養成職業品行。

(三)目前高職院校在實訓專案設定的改革上,關注的是具體專案的取捨,而鮮有研究實訓專案的分類以及在類別上的取捨

由於高職院校總課時有限,這些年雖然增加了實訓課時比重,但隨著對學生技能要求的提高,實訓課時還是深感不足,為此各院校的實訓改革都涉及到如何把實訓專案設定的更為科學化、合理化。大家思考更多的是哪個實訓專案可以撤掉,哪個實訓專案應該增加,這種思維方式很難有一個讓各方面都滿意的結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不要糾纏於哪一個實訓專案應該上,哪一個實訓專案應該撤,而是要將實訓專案進行歸類。可歸分為訓練簡單技能的實訓專案和訓練複雜技能的實訓專案兩大類,然後將各個實訓專案分到不同的型別中去,最後再來從類別上進行取捨。凡訓練簡單技能的實訓專案都可通過開放實訓室的辦法,讓學生在課後以自學練習的方式去探索掌握,而對於複雜技能的實訓專案則安排充足的課時,在實訓老師的指導下使學生分階段逐步熟練掌握。

四、調整校企合作模式,構建校企合作多方共贏的體制和機制,為高職院校實訓教學健康發展尋找新的突破口

近年來,在各方努力下,作為實訓教學重要模式的校企合作有了長足發展,但前程卻不樂觀,已陸續出許多難以維繫的問題,制約著實訓教學質量的提高。對現有的校企合作模式進行重新認識,探索全新的合作多贏的體制和機制勢在必行。

(一)校企合作的初衷和現實存在較大的差距,影響到了實訓教學活動的開展和實訓質量的提高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實訓教學已由原來單一的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逐漸發展到了校企合作模式階段。但這一美好的實訓教學模式,在運作過程中成效卻不理想。表現為校企合作不到位,學校和企業沒有達成共同的目標和育人的合力,校企合作往往是學校熱企業冷。現在與學校開展校企合作的多是私人小企業,而且相關制度不健全,很多是靠個人的情感關係來維繫。不少開展校企合作的企業是衝著學生這些廉價勞動力而來的,雖然實習期間也會安排師傅進行一些專業指導,但多為單一技能的指導,很少有全面綜合的指導。究其根源,校企合作的體制不全,機制不靈是主要原因。我們清楚,企業是以追逐經濟效益為目標的經濟實體,雖然職業教育最大的獲益者是企業,但當間接的獲益與眼前的生產經營效益發生對立時,企業的選擇與放棄就是不言而喻的了。所以在沒有建立起合作雙贏和多贏的體制與機制之前,我們在原來校企合作路徑上的種種努力都只能是解決一時的問題。

(二)校企合作出現的種種困境,歸納起來,體制是根本,機制是關鍵

探索建立學校與企業合作多贏的體制與機制是走出困境的唯一方法。首先在設計和選擇體制與機制時要以“合作多贏”為起點。科學的校企合作的體制與機制,不僅要讓學校和企業達到雙贏,還要不忘學生的利益,因為教學活動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只有建立起合作多贏的體制與機制,校企合作的實訓模式才能運轉順暢。其次,在設計和選擇體制與機制時要考慮大的環境條件。

(三)把學校辦到企業去,構建“廠中校”;把企業辦進學校來,建立“校中廠”,實現校企共建高等職業教育的新局面

所謂“廠中校”是指高職和企業建立教育培訓的共同體。企業把高職引到企業內部去,高職則面向企業招收學員,在企業內開展教學,實現“學員學習不離崗,工學結合,邊幹邊學”的一種校企合作新模式。這種新模式讓學生獲得了系統學習的機會,綜合素質得以提高,創新能力加強,在為企業儲備後續人才的同時又不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對學校而言,解決了實訓師資和裝置缺乏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還可緩解高職院校生源萎縮的困境。對學生來說,可做到不離崗,不停薪,工作學習兩不誤。這種模式真正使企業、學校、學生達到多方共贏。“校中廠”與“廠中校”具有異曲同工之效。總之,“校中廠”與“廠中校”這種職教共同體模式是目前高職院校提高實訓教學質量的切實可行的好模式,值得進一步完善與推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