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名人故事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W

孔子在旅行,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裡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麼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裡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你何必費這麼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歲了。

教育的名人故事

那個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你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一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一樣單純。用手工作是好的。一個人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裡。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麼呢?

孔子說: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論點好象是正確的。

當你用手工作的時候,不會出現頭腦的影子,一個人保持謙卑、單純、自然。當你使用狡猾的機器時,頭腦就介入了。那些用頭腦工作的人被稱為頭頭:職員的`頭頭,老師的頭頭——他們被稱為頭頭。不要做頭頭。即使做一個職員也已經很不好了,何況做職員頭頭那就完了。做一個老師已經夠糟糕的了,何況做老師頭頭要設法成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為它們不狡猾,不夠具有競爭性;它們似乎是原始的。試著多用手來工作,你會發現那個影子出現得越來越少了。

孔子在遊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麼好處。所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過了一會幾,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裡面,好久不出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孔子忍不住又問:‘你坐在裡面,為什麼不避讓車子?

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孩子說。孔子非常驚訝,覺得這麼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起,於是讚歎他說:你這麼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來,三天就能在地裡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麼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呀!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的辦學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個。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筆直的竹杆,生來可做一支好箭。還讀書幹什麼。孔子開導他說,讀了書就有了學問,好比在竹箭尾部裝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鋒利的金屬頭,這樣箭就更有用了。子路聽孔子說得很有理,便拜孔子為師。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裡彈瑟。他人很剛勇,彈出的聲音也像打仗一樣充滿著殺氣。

孔子是主張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覺得這聲音不平和,不滿意他說:他為什麼要在我家裡彈瑟呢?孔子的弟子聽了老師這話,琢磨出這是老師對子路彈瑟作的不好的評論,對子路的看法頓時有了改變,言語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後,就對大家解釋說: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進入內室。

他已經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沒有達到高深的境地。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後,又再三囑咐說:"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麼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就告別孔子上任去了。

後來,"欲速則不達"作為諺語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用來說明過於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明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十二歲就有了功名,少年時便名冠一時,很受當地人們的尊重。

有一天,鎮上一位老紳士病故,喪主特派家人去請少年湯顯祖寫祭文。可偏偏另一個村子裡有位老農做壽,其子女也來請他去寫壽聯。顯祖一想,按理說,死者為大;可按情論,死者停靈多日,一篇祭文只要在出殯前寫畢就可,而做壽卻只能在當天宴賓客時使用,何況眼下壽星家生活艱難,拿不出什麼潤筆費,我小小年紀,不可勢利。就回答那家喪主,他遲一天到,肯定誤不了事的。說完,湯顯祖先去了壽星家把壽聯寫完,這才連夜往鎮上趕。

再說鎮上那家,因為家產富有,來弔唁的親朋眾多。其中一位遠親狂生,自恃有些文才,聽說要等個什麼湯顯祖來寫祭文,不由冷笑道:“一篇祭文,區區小事,拿什麼架子。”他吩咐僕人筆墨伺候,鋪開宣紙,洋洋灑灑,直寫到次日天明。

正自鳴得意呢,湯顯祖來了。狂生沒料到這麼小的孩子也敢舞文弄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當地好事的就慫恿湯顯祖也寫一篇。湯一看狂生的文章,都是些陳詞濫調,矯揉造作,全無真意,心中很不以為然。也是年輕氣盛,便不客氣,只見他略一思索,拿起筆來,幾乎是一氣呵成,驚得眾人一片叫好!那狂生見了,自知技不如人,只好甘拜下風。

狂生拿起自己熬了一夜心血寫成的東西,請湯顯祖評點。滿以為湯多少會誇讚幾句,也多少挽回些面子。哪知道湯顯祖只是在結尾空白處寫了一句曲詞:“他去也,怎把心兒放。”狂生起先以為湯顯祖是補充去世人心態的,好在他不算太笨,細一琢磨,才悟出原來人家寫的是一字謎,這一字就是對他文章的評價,那臉刷地就紅了,心想,幸虧沒求人家說出來……

郭子儀是歷史上有名的唐朝大將,為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了汗馬功勞。

公元765年,曾為唐朝節度使的僕固懷恩唆使回紇和吐蕃兩族的首領對唐朝發動叛變。十幾萬大軍氣勢洶洶大舉向唐都長安進攻,一直打到長安北邊的涇陽。長安危在旦夕,朝野上下一片慌亂。

這時,郭子儀正在涇陽鎮守,但他只有兩萬多軍隊,與敵軍人數差距太大了。郭子儀下令堅守陣地,不準同敵軍交鋒。

營帳內,郭子儀與將領們商討破敵的辦法,就在一籌莫展的時候,打探情況的偵察兵報告了一個好訊息,說僕固懷恩暴病身亡。吐蕃、回紇已經分開紮寨,鬧得很不團結。郭子儀聽後,心頭一喜,機會來了,回紇與吐蕃內部矛盾極深,他決定採用分化瓦解的方法。

郭子儀派手下的大將李光瓚去見回紇王,說郭子儀願意和回紇王一道攻打吐蕃。回紇王聽說郭子儀還活著,半信半疑:“先前僕固懷恩說郭公已被奸人害死了,你不是騙我吧?如果他還活著,你能讓我見見他嗎?”

李光瓚把情況向郭子儀彙報了。郭子儀聽後,對眾將領說:“眼下敵我力量懸殊,難以用武力取勝。從前我和回紇有很深的交情,不如我去說服他們退兵。”

將士們擔心他的安危,主張選500名精銳騎兵隨身保護他。郭子儀堅決拒絕,“這樣做,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郭子儀就要動身,兒子郭??攔住父親的馬勸道:“他們是虎狼,父親是三軍元帥,怎麼可以把自己送入虎口呢?”

郭子儀說:“目前要是開戰,不光咱們父子性命難保,而且整個國家也難免遭殃。與其坐著等死,不如去同回紇談判。萬一不成功,我也算捐軀報國了。”

郭??不聽,拉住馬韁不放,郭子儀揚起馬鞭,在兒子手上猛擊一鞭,喝道:“走開。”躍馬出了軍營,直奔回紇軍營。

看到郭子儀,回紇人大驚,回紇王出來了,彎弓搭箭站立在軍營前。郭子儀來到回紇軍營門前,不慌不忙翻身下馬,摘下頭盔,脫去鐵甲,放下刀槍,向回紇營中走去。回紇王也連忙放下弓箭走出來迎接。

郭子儀握著回紇王的手說:“你們替唐朝立過大功,唐朝也對你們不薄,為什麼違背盟約,向唐朝進攻呢?”

回紇王原本也不願意和唐朝作對,聽了郭子儀的一席話,答道:“我們是受了僕固懷恩的騙了,他說皇帝已死,郭令公你已被奸人所害,因此,我們才跟著他進犯長安。”

“僕固懷恩是個叛賊,遭人唾罵,像他這樣不知廉恥的人,能替你們做出什麼好事呢?”郭子儀說。

回紇王有些膽怯了,說:“郭令公說得有道理,我們哪敢與唐軍作對呢?”

郭子儀見事已成,喜上心頭,但仍然不動聲色,勸回紇王道:“吐蕃王不講道義,趁唐朝有亂黨,便搶佔土地,掠奪財物。如果你們肯和唐軍合作,一道打敗吐蕃,唐朝就把吐蕃搶去的東西全部送給你們,千萬不要錯過良機啊!”

回紇王既感激又羞愧:“令公的話開導了我,我願幫助唐軍,立功贖罪。”

回紇王設下酒宴款待郭子儀,酒席上,兩人舉杯盟誓,一定精誠合作。

吐蕃王得到這個訊息,連夜帶著隊伍逃跑。郭子儀派精兵同回紇兵一道追擊,大敗吐蕃軍。

不久,回紇也撤兵西去。

就這樣,郭子儀用他的智慧與膽略瓦解了回紇與吐蕃的聯盟,長安之危也就順利解除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