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通用10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6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通用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通用10篇)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1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闡述李希貴教育思想的的一部教育著作,在又一次認真地閱讀了文字以後,我第一個感受就是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在這部著作的“楔子”部分,李希貴先生先是細膩地描述了沒有上過學的爺爺怎樣教他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的過程以及給他的感動,接著飽含感情地回憶了寬厚、沉穩、淡泊、豁達的父親和個性強、效率高的母親的生活故事以及給他的影響,然後就滿懷感激之情地講述了毛光瑞老師和王守忠校長給他的關愛和鼓勵,接下來又濃墨重彩地記述了自己上學期間的閱讀經歷及成長體驗,然後又十分坦誠地反思了在建築社當會計時看不起農民工的輕狂和愧疚,最後還富有情趣地敘述了和真心喜歡讀書的好朋友一起分享讀書快樂的情境和友誼。

在文字中,李希貴先生給這部分內容擬定的標題是“不是教育的教育”。這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標題!從表面上看,李先生描述的以上那些活動和事件大都不屬於學校管理、德育教育、課堂教學和考試測評等學校教育的內容。可是,他在敘述那些“不是教育”的活動和事件過程中,卻又巧妙地告訴了我們那些“不是教育”的活動和事件竟給了他很大的影響和教益。在“楔子”部分的導語中,他直言不諱地告訴我們:“我的長輩和親友中沒有人做教師,沒有人懂教育。但正是不懂教育的他們,卻以勤勞、善良、寬厚的品格無聲地薰陶了我,為我奠定了做人的基礎,讓我能夠自由自在地生長。”在寫到家庭和父母親的時候,他又深情地告訴我們:“美好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

於是,我明白了:所謂“不是教育的教育”,其實就是生活教育;所謂生活教育其實就是李希貴先生在“楔子”部分描述的家庭生活教育、學校生活教育和社會生活教育。

同時,我也認為:李希貴先生之所以用“不是教育的教育”作為“楔子”部分的標題,或許就是為了啟示我們,“不是教育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那麼為什麼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呢?在文字中,李希貴先生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然而,他描述的那些關於生活教育的活動和事件,卻給我們昭示了答案。

我認為,“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的第一個原因是生活教育是實實在在的真正的體驗教育。正是在和睦、溫馨的家庭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體驗到了爺爺和父母親給他的關愛和影響,使他從小就享受到了尊重和皈依文化的快樂和幸福感;正是在緊張、充實的學校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體驗到了毛老師和王校長給他的關愛和鼓勵,使他切實感受到了被欣賞的興奮和自豪;正是在鮮活、複雜的社會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體驗到了人性的弱點和勞動的艱辛,使他真正認識到了社會實踐的價值和勞動者的崇高。正是因為擁有了以上這些實實在在的真正的體驗教育,李先生才開闊了視野,培養了興趣,樹立了信心,滋生了力量,在主動追求、提升和完善過程中成長為一個教育家。

我認為,“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的第二個原因是生活教育是潛移默化的自然而然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正是和睦、溫馨的生活氣息和爺爺、父母親的善良、寬厚的性格潛移默化地養育了李希貴,才使他具有了沉穩、淡泊的性格和雷厲風行的作風;在學校生活中,正是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和好老師的賞識和激勵潛移默化地培養了李希貴,才使他擁有了溫文爾雅的氣質和銳意進取的氣魄;在社會生活中,正是工場勞動的艱辛經歷和知心朋友的合作精神潛移默化地歷練了李希貴,才使他富有了吃苦耐勞的毅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正是因為擁有了以上這些潛移默化的自然而然的教育,李先生才在積極進取、幹事創業的過程中逐步成長為一個卓越的教師和校長。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2

在《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文章中字裡行間充滿著智慧,沒有空洞的理論,沒有呆板的說教,作者用最樸實的語言,每章每節的標題和內容無不折射出一個改革的實踐家、一個創新的實踐家嶄新的教育理念和豐富的教育智慧,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大都是作者教育教學中的例項,用一個個生動的教育案例,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展示了他的鮮活理念,揭示了教育的本質規律。

其中有一篇文章《為孩子的思維插上自由飛翔的翅膀》,李老師列舉了四位老師的課,並進行了分析,我感受頗深。能否為孩子們揚起思維的風帆,插上思維的翅膀,才是教育者的天職,要給孩子們以想象的空間,思維的餘地。國小生的創新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雖然和人的天賦有一定聯絡,但基本上是後天培養和教育的結果。在課堂教學這一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中,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李老師一路走來,他走到哪裡,閱讀的種子就播到哪裡。李希貴老師說:教育是與讀書聯絡在一起的,書籍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一個學生在他相應的年齡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讀的書,那是人生無法彌補的遺憾。應該讓讀書活動伴隨孩子一生!從“愛書的爺爺”到“連環畫的魅力”、從“每天10分鐘”到“ACT語文教改實驗”,從“千萬不要上語文老師的當”到“文章是流出來的”,最後到“百萬人家競讀書”,字裡行間無不體現著李老師的這種教育思想,我從真正意識到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必須要有大量的課外閱讀。讀此書不僅僅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心靈的震撼,還給我帶來了更多的啟迪和思索。很是為其中的先進教育理念、觀點、方法、做法所深深打動與觸動。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3

讀了當代教育家李希貴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越來越清楚的是,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

一、教育,從平等開始

學生渴望的是平等、公平、公正。教師完全可以向學生道歉,和學生平等地坐下交流,平等的師生關係才是有助於教育成功、有助於學生髮展的師生關係,教育活動應當建立在平等的人際關係框架裡才是真正高效的和有活力的,教師的民主意識對於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才有裨益。

二、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

教育有時就是這樣奇怪:我們耗盡心血和時間經營的——例如課堂教學中老師苦心孤詣的講解輔導,很快就會被孩子們忘掉,而我們無意播下的種子,卻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長成了一棵大樹,讓他們受益終身。每一位善於思考的老師,都應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們究竟該怎樣把這種“有意的”教育和“無意的”教育結合起來。

書中講到學習語文時“讓學生當一當老師”,讓學生把語文課當成自己的自留地,讓學生參與語文教與學的全過程,從備課、講課、疑難問題解答、命題考試、講評,全有學生自己“演戲”。年底考試,語文成績卻非常好!在語文課上試驗的“包產到戶”,解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問題。由此看來,一切的教育都應當從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入手。

我們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老師在課堂上到底有多大作用?語文到底是怎麼學會的?不正是因為沒有了教師“口若懸河”的分析講解,沒有了教師填鴨式的機械訓練,才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嗎?就像幼兒學走路,的確需要扶持,但決不能一味地扶持,孩子真正學會行走和奔跑,都是在大人鬆開扶持的雙手以後。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4

“任何一個房子,都不能沒有窗戶。書之於人,猶如窗之於屋。而讀書猶如開窗。”畢業後,很少拿起書本的我終日忙於工作,直到有一天看見這樣一句話,心靈那股激流奔湧而出。身為一名教育者,如何能丟棄讀書這一習慣?作為學校的領頭人,我深感慚愧,於是重新拿起墨香書本,開始了我的讀書旅程。《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書名一看就很吸引人,“自由”、“呼吸”,萬物生靈之本也,難道無生命的教育也須如此嗎?如何讓教育自由呼吸?李希貴老師用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感悟告訴了我們其中的答案。用心讀完,真切感受到了李老師知識的淵博,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因此想談談幾點體會:

一、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學習,善於在實踐中思考總結,常動筆頭寫體會。

我想李希貴老師也正是這樣才有了今天的博學,才成為了一名教育專家。他善於學習,真正的學習是從讀書開始的,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領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領悟了人生。“教育是與讀書連在一起的,書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養成,民族素質的提高,乃至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都離不開書。一個人在他相應的年齡階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的書,那將是終生無法彌補的缺憾。”多麼有哲理的話語!在與作者產生共鳴的同時,心靈被洗滌被陶冶,也是一種人生樂趣!不光要讀,還要把讀來的知識內化到我們的教育行為中,寫反思和總結經驗,李希貴老師正是這樣做的。這讓我很容易聯想到一個人,蕭山銀河國小的章建平校長,在一次校長論壇交流中我有幸聽了他做的報告,對我震撼很大,從他身上可以看到有股文化底蘊以及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無一不是他們具有豐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蘊,有底蘊才有底氣,有底氣才有靈氣,有靈氣的話語才能給人心靈上的震撼與吸引。我也許不能達到如此之高的境界,但我至少在不斷追求,也常常提醒我的團隊要這樣做,有了有效率的行動必然會有一些成就,哪怕成就如蟻般渺小。

二、要讓學生幸福地學

新的課程改革讓教育本身越來越人性化,老師的尊嚴與威嚴早不是從戒尺與嚴厲的訓斥中而來。“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如今的教育已不僅是對孩子進行知識的傳達,更重要的是對孩子身心的培育與關注,教他們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快樂地學習,要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創新能力從而達到利於其終身發展的目的,要把學生當成活生生的人,深入他們的精神世界,像朋友一樣與他們同歡樂共憂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喚醒、張揚學生的潛能,使他們的潛能發揮到極致。正如李希貴老師所說:“學生的潛能就像空氣,可以壓縮於斗室,可以充斥於廣廈——就看我們給他們提供什麼樣的空間”.然而在一切教育行為中,我們都不能忘記要給孩子幸福的體驗,有的學校開展了以幸福教育為學校的特色或是亮點工程,或許正驗證了幸福感教育的重要,讓孩子在幸福的情緒中成長才是健康的教育模式。舉個李老師的教學事例:他在高密四中時,為了搞好成績對學生“嚴”字當頭。但學生對老師的“好心”、“苦心”並不買賬,在老實聽話的背後,隱藏的是怨憤和叛逆。以致幾個學生在週末偷偷爬牆外出打乒乓球被老師逮住訓斥時,學生憤怒地喊出:“老師,除了學習,你到底還允許我們幹什麼?!”學生的反問,對李希貴老師觸動很大。是啊,除了學習,我們還要那些活潑好動的學生幹些什麼?為什麼我們總是做些學生不喜歡的事情?恰在這時,李希貴老師讀到了那本《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大綱、教科書規定了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是沒有規定給予學生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這就是:幸福。我們的教育理念應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裡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渡過自己的一生。”

曾經聽過一節公開課,老師在下課前問了一句:“同學們,這節課你們學的快樂嗎?”當時覺得很有啟發,是的,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應該是快樂的,這也是一種幸福吧!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讓我們的孩子在愛與寬容下自由呼吸,幸福成長!願與老師們共勉!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5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當代教育家李希貴在新課程背景下奉獻給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作。書中把自己多年來教育實踐中的一些原生態的東西提供給讀者,主要寫了遇到的困難、解決的方法、自己的感悟,始終貫穿了教學、教育、學校管理三條線索。一切都是那麼實實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讀完此文,我深深地被作者對教育的真誠、真摯,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探尋教育教學規律的科學態度所感動。

讀完這本書,我想用袁振國在前言中的一段話來表達我讀後的感想,“教育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崇高事業,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而且是思想與思想的交流,情感與情感的溝通,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教育是造福於他人同時也使自己獲得幸福的偉大事業。”特別是最後這一句,李希貴用他二十多年教育實踐向我們詮釋了怎樣使孩子獲得有幸福感的教育和教師怎樣從辛勤勞動中體驗工作的快樂。

善於學習,是讀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後對李希貴的第一印象。李希貴的教育成功之路得益於對讀書的執著和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體驗、領悟和反思。家庭的影響使李希貴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結合自己的在教學中的經驗和自己孩子的成長過程,使他越來越認識到讀書對於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讀書,伴隨了他46歲人生,也影響和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所以,我們今天倡導教師多讀書。教師要在讀書中生存,要處在真正的“讀書狀態”。一個優秀教師首先是一個善於讀書,知識淵博,視野廣闊的讀書人。與教育名師相比,我們比較多的只是囿於操作層面的專業技能所表現出來的匠氣,而往往缺少一種基於文化底蘊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無一不是他們具有豐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蘊,有底蘊才有底氣,有底氣才有靈氣。從李希貴的身上,使我們深知,真正熱愛教師這個職業的人,是不允許自己只在原有知識水平上,作低質量的重複。人生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它不會停留在一個地方,也不會停止在某一階段,它需要不斷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過去。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李希貴20年如一日不懈探求的,正是這麼一條使教育迴歸本質、迴歸本源的成功之路。但他並不認為自己已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他在書的“後記”中引用瑪麗?凱的話說:“我誠摯地相信,生命是一連串的企圖和失敗,只有在偶然的機會中,我們才能體驗到成功,最重要的是繼續嘗試。”這既是李希貴先生從教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其成長為著名教育家的法門。

今天,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學習、享用李希貴先進的教育理念的同時,最重要的是繼續嘗試,在嘗試中反思,在反思中昇華,不斷豐富、拓展李希貴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做教育的人,一個真正懂教育的人。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6

一本書,打開了思維的空間,曾幾何時,未靜下心來完整地看完一本書了。也只有《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讓我好奇不斷,驚喜不斷。入行也有七八年了,對教育的認知還真是沒有過深入的思考,是你幫我打開了深思教育的窗。

是你讓我知曉,教育的真諦在於人的發展。人的發展,不是車間生產商品,每一個人都有其特性,沒有好壞之分、沒有優劣之分、沒有高低之分,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都有其個性,不能千篇一律地去評價一個人,不能拿一把成績的尺子去衡量每一個學生,有的學生善於學習、有的學生善於畫畫、有的學生善於設計、有的學生善於組織。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屬於他自己的人生,教育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去發掘自己的閃光點,去發掘自己的獨有的人生潛能,掌握自我提升的核心素養,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培養考試機器。那麼在現實的德育管理之中,面對犯錯了的學生不是一味地批評懲戒,而應以平等的身份去處理,弄清來龍去脈,找到錯誤行為產生的根本原因,而不是表面原因,讓犯錯了的學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教育。面對品困生,更應該要有耐心、愛心、細心,因為他們的發展更需要教師的關注與引領,更需要家校教育的結合,更需要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只有平等的教育才能對應尊重的教育,只有尊重的教育才能發展為自由呼吸的教育。

是你讓我知曉,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肯給學生髮揮的舞臺,再難的問題拋給學生,總有意想不到的答案;再難的活動,只要交給學生,總有出奇的效果。在你的世界裡,我看到了校園裡整個都是學生的舞臺,學生自己設計考評制度、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班級、學生自己進行自修課堂,好生熱鬧,好生自由,就行擁抱自然的呼吸,舒暢省人。教育就是要回歸本位,以人為本,讓學生自己呼吸教育的內涵,讓學生自己去品嚐教育的酸甜苦辣,那樣的感受才是深刻的、那樣的思考才是深化的、那樣的收穫才是銘記的、那樣的成長才是自由的。回到我的世界,少點指手畫腳,多點你們自己來,膽子要大點,國小生也是完全可以探索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次次親子活動,國小生的智慧就會迸發,一次次樹葉貼畫活動,國小生的美妙世界會讓我驚歎,只有讓學生的思維自由了,教育的發展才會百花齊放,自由不代表放縱,自由是為了更好的發展。

也是你讓我懂得閱讀真的很重要。很欣賞你對兒子的啟發教育,那麼小,已博覽群書;那麼小,已會洞察秋毫;那麼小,思維已深邃到不可及。通過看書,可以去到自己去不了的地方;通過看書,可以想到自己想不到的世界;通過看書,可以與古人對話,與未來暢聊。讀書需要大腦的深入思考,比其它資訊傳遞對於人的思維深度都要高,讀了再寫,那就更好了,它可以活化為自己的思想,讓我們一起閱讀下去吧。

為了自由的呼吸,願解開思維的枷鎖,放飛思維的空間,讓我們一起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自由。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7

初讀這本書時,油然而生的是心靈的一次次震撼和感動。再次沉浸其中,給我帶來的則是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奮鬥的慾望。真的,就如李希貴老師在書中提及讀過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後的切實感受:“當我第一次翻開這本《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時,我真的感到‘眼前一亮’。蘇霍姆林斯基像一位長者,與我們促膝而坐,娓娓敘來,你絲毫覺察不出一位教育家的居高臨下,他用非常樸素的語言,說了一些我們每天都經歷著的事情,講了許多令我們恍然大悟卻又淺顯易懂的道理。那時我的感覺,猶如置身霧氣瀰漫的原野,找不到路徑,看不清方向,忽然間,雲開日出,陽光明媚,我這才驚喜的發現了雖和自己近在咫尺,而先前卻視而不見的真實的教育風景……我終於為自己的漫漫教育旅途找到了一位真正的引領者。”

這也正是我閱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後的真實內心寫照啊!文章語言樸實真切,道理深入淺出。李希貴老師將抽象的理論、先進的理念融會到每一個具體的教育細節中,通過一個個生動的、親歷的教育案例,讓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他教育無痕的藝術魅力和個人對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讀罷讓人感嘆不已。在本書中有幾句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為四十歲作準備!”這是李希貴老師在介紹高密一中的時候提到的該校校訓。“為四十歲作準備!”心中豁然一亮,同時又萌生一種緊迫感——越來越接近四十歲了,我準備好了嗎?列寧說:“四十歲以前的面容歸上帝負責,四十歲以後的面容歸自己負責。”—聯想到由於年少時沒有好好讀書,工作後又總是給自己找這樣那樣的藉口,導致文化底蘊欠缺,教學業務不夠紮實而帶來的無窮遺憾。此時,每每沉浸於書中,就猶如置身於生命的林子,震撼與感動,激情與希望時時湧上心頭。

通過閱讀的深入,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讀書對一位老師的個人成長起著深遠的影響。李希貴老師告訴我們:“教育是與讀書連在一起的,書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養成,民族素質的提高,乃至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都離不開書。一個人在他相應的年齡階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的書,那將是終生無法彌補的缺憾。”他感慨道:“我真正的學習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與教育名師相比,我們比較多的只是抱著學以致用的思想、囿於操作層面的專業技能所表現出來的匠氣,而往往缺少一種基於文化底蘊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立足當下,著眼一生,無論如何也要“擠”時間閱讀,並用筆促進自己的思考—這是促使自己成長的科學途徑。

可每當動起筆來,卻發現自己的文字是那樣的笨拙,有時心裡的感受很強烈,可傾吐出來的文字卻很“蹩腳”,常常會很苦惱。後來靜心細想,這文字吐納的過程也應該是文筆漫長的、艱苦的修煉過程吧!重要的是:我在成長,我在寫,我的文字印刻著我的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一定會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生命形態,找到一條屬於我自己的道路。

“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書中,李老師以他最為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教育案例。每一個案例中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折射出他教育無痕的藝術魅力。對待學生成長中的犯錯,他沒有用成人的是非觀念判斷學生,也沒有用道德的標尺衡量學生。而是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深入的瞭解,以寬容的心態,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採取各種方法,幫助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改正了錯誤。他告訴我們:在教師的心目中,不應該有壞學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學生。

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經經歷過的一個教育案例,那是一個二年級的小女孩,向來喜歡男孩子打扮,下課也都是和男孩子一起玩。性格外向,但報復心很強,誰要是得罪了她,她就會千方百計的找機會報復一下,或語言打擊別人,或向老師打小報告。在我發現這個現象後,意識到這個孩子可能很嚴重的心理問題。

我於是找到孩子的家長,原來她的父母四十多歲才晚年得女,對她自是溺愛異常。家族裡的兄弟都寵著她,不但帶著她瘋玩,而且極度偏愛,慢慢地就造就了她男孩子般好強頑皮而又霸道的性格。家長還告訴我,上了幼兒園後,因為她個頭瘦小,父母怕她被人欺負,就告訴她:“別人要打你,你就打她。”可是現在每天放學,總有幾個家長向他們告狀:“你們家孩子欺負人。”搞的他們現在都不敢接孩子了。

看來,問題就出在“不能被人欺負,別人要是打你,你也打他”這樣的一句話上。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家長對孩子的一些教育態度。一方面是寵愛、溺愛、“不能被欺負”,導致孩子與人相處,形成不吃虧的心理暗示。另一方面,是性別認同問題,社會對女孩子的要求是溫柔、善良,對男孩子的要求是勇敢、堅強。這位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點偏向於男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也自然而然的向這個方向發展。

瞭解這些情況後,我採取了相應對策:參加小組活動,讓她多和班裡表現出色的女孩子一組,互幫互助,從她們身上多發現優點,老師也相機的表揚這些孩子,無形中給她樹立榜樣。善於發現她的閃光點,在表揚的同時,再給她提一些小小的建議,這樣她就很樂意的接受了。

另外,告訴她的父母,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從自己的言行上影響孩子,愛和管要分清。經過大半學期的努力,她的言行有了很大的改變。有一天竟然穿了一條漂亮的裙子上學了,我從中感受到了教育的成就感。由此,我不由得感悟到:我們對教育不僅要付出滿腔的摯愛,還更應以理性、期待的目光關注著每個孩子的成長,就一定會看到一朵朵花兒次第開放的美麗風景。

“把成功設計成一種危機。”這是李希貴老師引領我們以另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重新解剖成功的內涵,加深對成功的理解。是的,當我們在工作中的某個階段取得些許進步或成功時,往往心情是那麼的愉悅,甚至有些陶醉。很少冷靜的思考不足之處,而這在以後的工作中就隱藏著無形的危機。把成功設計成一種危機,將會給自己每一個新的起點前,作一個善意的提醒,讓前行的每一步都踏踏實實地走下去。其實這也是我們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最佳路徑呀!

“管理,應當從提倡什麼切入。”我也曾思考過這個問題,並嘗試從實踐中尋找最佳方式。記得我剛到一所農村國小支教不久,看到每次收上來的作業,大都是髒亂的頁面,屢次三番的要求學生書寫要認真,頁面要保持乾淨。可收效甚微,心情很惱火。究其原因,大多數低年級孩子課間喜歡玩拍紙牌遊戲,玩的那個盡興呀,等一上課再看看他們的小手,都已經是髒兮兮的了。找到了原因,就要想對策。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可如何把規定轉化為學生自覺的行為?在一次檢查家庭作業後,我拿出手工做的小禮物,對孩子們說:“我要把這個小禮物送給郭子葉,我呀最喜歡郭子葉的手了。大家想知道為什麼嗎?”看著孩子們滿臉的疑惑,我叫郭子葉走到講臺前,舉起她的手,笑眯眯地對孩子們說:“郭子葉的手最乾淨,最漂亮,所以每次寫作業也最乾淨、最認真!這就叫‘字如其人’”。此時,我把小禮物放到了郭子葉的手裡。看到班裡學生臉上都流露出羨慕的神情,我趁熱打鐵:“其實,我們班每個孩子都有一雙美麗的手,我要看看誰最聰明,讓我在批改下次作業中,彷彿看到你乾淨漂亮的手”。從那以後,上課之前,孩子們都爭著到水池前洗手,髒亂差的作業在我們班逐漸消失了。此時我真切的體會到了“只有當規定演化為學生髮自生命自覺地習慣,教育管理才能達到它應該達到的最高境界。”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塊巨大的教育磁石,深深吸引著教育戰線上的你我他,它給我們的身心注入一股股新生的力量,我們也必將傳遞著力量,和著行動的步伐一起走向“自由呼吸”的教育明天!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8

“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裡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裡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

讀此書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心靈的震撼。文章字裡行間充滿著智慧,沒有空洞的理論,沒有呆板的說教,作者用最樸實的語言,用一個個生動的教育案例,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展示了他的鮮活理念。在書中,李希貴老師用三條主線將若干取自生活,源於實踐的小故事串聯起來,每個故事都融入了自己對教育獨特的感悟與思考,那點滴心語,可謂畫龍點睛。這三條主線分別是教學線、教育線和管理線,而統領這三者的便是一種“人”的精神,一種尊重人、欣賞人、珍愛人的可貴思想。

李希貴老師在書中說:“學會用生態的、多元的觀點來看我們的孩子,我們就會發現大樹有大樹的風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為生物的多樣性,才顯得如此生機勃勃、如此美輪美奐。”不要再用單一的學習成績去評價每個學生,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長,為孩子提供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夠自由呼吸。通過我們的學校教育,讓學生充滿自信,這是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責任。

李希貴老師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經談到:我真正的學習生活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閱讀不但可以改變教師匱乏、勞累、繁瑣的人生狀態,而且閱讀積累得越多,越是給孩子們攀爬的階梯搭建得更結實,更長遠。作為一名教師,除課本、教學用書和練習冊外,更應該博覽群書,心中沒有淵博的知識怎麼能夠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引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殿堂?多讀教育理論書籍,廣泛閱讀名人著作,豐富自己的知識,歷練自己的語言,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這一世人皆知的道理,就看誰能堅持做到,做到了,就能讓自己在教育工作中自由順暢地呼吸。

總之,《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書,讓我從中受到了很多啟發。最後,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作為結束語吧,“一本書最好的並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並不寄寓於它的音調,而在於我們心中的迴響。”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9

一個多月前,學校為我們每位教師購買了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剛開始讀也沒覺得太特別,隨著讀的越多,越來越被吸引。這就是名家的魅力吧,更是讓我認識到:用心做教育才是我們教師最好的選擇。

李希貴老師就是真正地在用"心"做教育,真正為了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未來發展著想。他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我想我們很多老師也一定遇到過,只是我們通常的做法無非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本來應該多想想再採取行動,卻可能沒有為學校、為孩子真正解決過。

相信讀過這本書的都還記得一則名為《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的故事,它對我的觸動很大。故事是這樣的:在課間有學生用手機播放音樂排練舞蹈,一名學生在飛快跑過時順手牽羊,把手機撿起來揣兜裡走了。正好被李老師看見,現場抓住還是假裝沒見呢?最終在操場見到了真人,並完美解決了此事。學生丟東西,這樣的事情我也經歷過,不過是費了很大週摺才解決事情,卻又丟了師生之間的信任和感情。雖然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孩子要多一份寬容,我卻在遇到事情時解決的依然是不那麼完美。

不斷地閱讀,我明白了十多年來,學習過遠處的揚思中學、杜郎口中學、白潭中學,近處的學校也去了好多,其結果都不盡如人意,那是因為看到的聽到的只是別人的成果、經驗,而我們沒有過多地關注、體驗教育的過程,感悟名師的內在文化底蘊。

這本書我還沒有讀完,但是一定會堅持用心讀下去,最後借李老師的一句話:“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來激勵自己:作為教師必須善於發現,有一顆敏感的心,而這種敏感來源於我們內心的愛和責任感。教育事關千家萬戶,關乎國家未來,作為老師我責任在肩。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10

“李希貴”這個名字是從我們教學副校長口中得知的,當時校長對此人的評價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能稱為‘家’的教育工作者。”我因而買了兩本李希貴的著作《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和《學生第一》。在看完第一本著作的時候,我不禁感嘆於作者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和實事求是的做事態度。他總能從最小的切入口來展現隱藏在背後的深刻教學思想,李老師的筆墨更多的是用在敘事論事,全然沒有長篇大論的說教和獨斷。這大體也是為什麼我願意讀完這本書,並有衝動為他寫點文字的原因吧!

這本書按作者的意思是由三條線索鋪陳開來:一條線是教學線,主要是寫語文教改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是教育線,主要寫了作者的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線則是管理線,主要講述了作者如何從管理一所國小校到管理一個縣,再大到管理一個市的教育。但不管是哪一條線索來看,我都可以感受到作者是秉著“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目標去實踐和奮鬥的。

自由呼吸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教育?這個問題在我看到封面時就想知道答案的。作者在書中講述了一個有趣又發人深省的案例:在他管理的學校曾經因為師資原因,無法為其中兩個班級配備語文教師。因此,這兩個班級在語文課的大多時間裡就是去閱覽室讀自己喜歡的書。可令人稱奇的地方在於,這兩個班級在語文階段性考核的表現絲毫不亞於其他有專門語文教師執教的班級,而且在寫作這塊的得分還高於對方。像類似的案例在書中還能找出不少來。所謂自由呼吸的教育就是還學於生,學習本就是學生的事情,學生有學習的自由,他們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教師應該尊重規律、尊重事實、尊重學生。自由呼吸的教育還提倡要讓教師懂得自由呼吸。教師只有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呼吸才能明白學生需要怎樣自由呼吸的教育。

閱讀是幫助教師走出封閉空間,呼吸到自由的不二法門。做會自由呼吸的教師就要學會如何通過閱讀來解放束縛自己思想的枷鎖。很多時候,我總是抱怨沒有時間閱讀,原因是我要批改很多作業,找很多學生談話,還要備數不完的課以及處理生活中無止境的瑣事。但,李希貴老師在結束部分寫道:做人做事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是啊,作為教師必須在亂麻重生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重心,有時候我應該捨得停下手中的活兒,靜下心來去閱讀幾段有關教育的體悟和經驗的文字,或許這樣會大大提高自己辦事的效率,因為方向明確了,思路清晰了。

自由究竟是什麼樣的味道?我想,自由應當是我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知道如何得到;自由還是我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並且知道應該斷然捨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