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生本教育骨幹培訓班的學習心得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2W

自9月開學以,生本教育隨著暖暖秋風吹到了利州大地。我們學校也在李校長的親自部署下,如火如荼地開展探索適合於我校的生本教育堂,我有幸作為首批生本實驗教師,帶著我的新一屆一年級學生,開始了生本教育的探索之路。說實話,初遇生本教育,我只是簡單的從字面上理解----以學生為本。這樣的教育理念我並不陌生,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本教育理論,也強調了不僅要關注教學中認知的發展,更關注教學中學生情感、興趣、動機的發展規律,注重對學生內在心理世界的瞭解,以順應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以及個性差異,達到開發學生的潛能、激發起其認知與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視創造能力、認知、動機、情感等心理方面對行為的制約作用。但為什麼郭思樂教授要提出他的生本教育理論呢?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是什麼樣的?我校開展了近個月的生本教育實踐,我們的方法和路子是否正確?帶著這些一連串的問號,帶著學校領導的期望,我誠惶誠恐地開始了美麗羊城的生本教育學習實踐之路。

國小數學生本教育骨幹培訓班的學習心得

12月1日,當我到羊城後,就看到了為期十五天滿滿的學習安排表:進校聽、理論講座、堂模擬、借班上、論答辯等等。但我不在乎這些形式,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專門在這些形式中“挑刺”,看看生本教育是否真有那麼神奇,從這點說,我不是個好學生。但經過半個月的學習,我內心經歷了由開始的懷疑----半信半疑----堅信不移的心路歷程。可以說,這次學習是對我以前教育觀、教師觀和學生觀的重構,特別是郭教授的一些經典警句,對我簡直就是醍醐灌頂。今夜在回顧翻看學習筆記,更是內心激動澎湃,現把半月的學習心得加以整理,吸取精華,去之糟粕。

  一、生本教育的核心環節

  (一)個人學(獨學)

個人學(獨學),是生本堂的第一步。學什麼?怎麼學?----自主完成前置性小研究。談到這裡,不得不說前置性小研究,前置性小研究是老師設計的,在設計小研究時,我們要遵循學生生命之“根”和學科知識之“根”,當兩“根”交匯在一塊,就形成了“匯根”(即:慧根),簡單地說,設計前置性小作業的原則是低入-多做-深思-高出。低入的含義是:根本,簡單,開放。根本:是數學學科的金標準,直指學科內容的本質;簡單:就是讓人人會做,但我認為,簡單也有個度的把握,應簡單到不失去內容的探究價值,如:我在上模擬內容中的《植樹問題》時,我設計的是三棵樹產生間隔的例子,再讓學生試著畫4棵樹、棵樹的間隔情況,你發現了什麼規律?。最後,郭教授指出了為什麼不設計兩棵樹的例子?因為兩棵樹是發現不了規律。可見,簡單承載思想,過於簡單就失去探究的價值。開放,就是可以拓展,能運用,便於總結。

其實在獨學中,還有培養學生獨立自學的能力和方法,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嘗試、畫圖、演示等方法技能,還要讓學生養成會整理、會提煉、會質疑的能力。可見,讓學生會獨學,是生本堂的基礎。

  (二)小組學(對學)

在學生獨立完成前置小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就要真正在堂上開展生本堂教學。在小組中學習時,要注重突出“幫”學,在小組內交流前置小研究的完成情況,交流時,最好讓要發言的同學把研究單放中間,輕聲細語指著說,學困生為第一發言人,小組內可以每人交流一道題,也可以每人交流某道題的一種方法。

針對我們一年級做生本,在一開始訓練學生小組學習時,我們要做到各科互相配合(至少語、數學),採用統一的小組分組,統一的評價標準及機制。在一開始訓練時,要一組一組地訓練,訓練一組,鞏固一組。每天訓練時,要擬定一個訓練重點和目標,圍繞這個目標進行訓練和評價,可以說,評價指向哪裡,學生就會朝向評價的方向努力。

  (三)全班學(群學)

全班學,表面上看好像是堂展講,但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要把學生在小組內通過對學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帶到全班交流。在這一環節,根據不同的型和內容,學生的展講的方式和側重點是各不相同的。在新授時,學生展講主要側重於方法探究的過程及方法的多樣性。如:執教《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學生的展講主要放在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的方法及過程上,體現轉化思想的過程。在整理複習時,學生的展講主要側重於知識的整理過程及整理的方法,使相關知識橫成片,豎成線。如:執教《多邊形的面積》整理複習,學生的展講應放在整理的方法和整理的知識網路上,在學生頭腦中構建長方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及梯形的面積這一漸進的知識過程。在評研時,學生的展講要側重於“評”與“研”,重點是要錯題分享,把自己做出的題要分析錯因,對改正後的題目加以研究,並給同學們誠懇的提醒或建議。

以上無論是何種型,每個小組展講後都必須要或總結,或點評,或提醒。除此之外,上面的小組在展講時,下面的同學要認真傾聽,待上面的小組彙報完畢時,下面的同學能質疑,會補充,並注重對學生質疑交流的指導和培訓。

  (四)教師幫學(點評提升)

在我校前幾個月的生本堂教學中,我發現,我們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有時,我們過於的放手,以至於學生討論的主題發生偏離;有時,我們放手把堂完全交給學生,以至於上出的.堂缺乏深度;有時,我們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以至於學生出現問題時,我們卻茫然不知。

那麼,在生本教學的堂中,我們老師的作用還是不可替代的,生本老師的作用主要是:組織作用(使堂有序進行,確定小組及學生的發言順序);導向作用(使學生的小組交流展示都要圍繞本的核心問題,抓住重點交流展示);慎重干預作用(當學生交流討論的主題發生偏離時,我們要慎重干預,變“有為”為“無為”)。

以上是生本堂的四個核心環節。其實,我認為,如果從學習效度上分析,生本堂實則是三大核心環節,即:個體學----小組學----全班學。而教師的幫學作用應貫穿在這三個環節之中。學生通過這要的三個環節的學習,相當於對同一內容學生學習了多次,每次的學習都是在前次學習效果上的疊加。試想:通過這四輪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好,對學習內容及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前期我校數學生本堂的幾個誤區。

  (一)重演講,輕設計。

在前期的生本堂教學主題研討中,我校老師都積極參與其中,可以說,我校老師們在生本堂的探索中,都付出了艱辛和努力。取得了生本堂上的質的飛躍,短短一學期時間,取得了一年或幾年的成效。但在這次的學習中,使我更加深了對前置小研究的設計,無論是何種型,學生的獨學、對學及群學都是圍繞小研究展開的。而我們在實施過程中,注重了對學生小組合作及小組展示的研討,缺乏對前置小研究設計的研究和探討,因此,在下學期開學初,我們低段數學組必把如何設計根本、簡單、開放的小研究作為我們的教研主題之一,遵循慧根,讓我們設計的題與學生的堂“脈搏”共振。

  (二)重結果,輕過程。

在12月17日晚,郭思樂教授在組織學習《生本教育數學骨幹班學習要點》時,向與會的老師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一年級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如:9+,怎麼教學?要教給孩子什麼?當他把此問題丟擲時,我與很多的數學老師一樣,頭腦裡快速的閃出這節要讓學生學會用“湊十法”解題。但接下郭思樂教授低沉而簡短的一句話,一語驚醒夢中人,他說:我們老師到底是帶著方法(結果)見學生,還是帶著學生尋方法。聽到這句話時,反思自己以前的堂,有多少次我不是帶著方法及結果去見學生的?這樣做的原理是我的教育觀、學生觀出現了偏離。

  (三)重學生,輕老師。

在前期的生本堂教學實踐中,我及我的夥伴們有時是矛盾的。想講而不敢講,不講卻又想講。有時我們想放手,卻又不放心學生;有時我們又情不自禁硬生生地把堂拉回“師本”;到了最後,有些老師乾脆完全放手,堂讓學生組織,老師就坐著看學生表演。等等這些現象,都說明了一個問題,生本堂中我們教師應該幹什麼?應該怎麼講?應該講什麼?通過這次的學習,我終於堅定:生本堂中老師的地位不能丟!在生本堂中,我們教師要“點”在迷茫處,“指”向優化時,“幫”在必要時,控制堂節奏。我們的老師講,要講在關鍵處,更要不講在關鍵處(在關鍵處應讓學生多探究,多爭辯,然後再提煉總結),應側重於對學生方法的指導,教學重點的精點撥,學習內容的精提煉,學生堂展講的精點評。

以上是我這個“壞學生”美麗羊城學習的些許感獲。在這次學習實踐中,有太多可見可聞的碩果,如:代表全體數學骨幹學員到朱村國小上彙報研討,受到了郭教授及全體兄弟學員的好評,更重要的是,被朱村國小六年級三班的同學的自學能力、展講能力、視訊展臺的操控能力等所折服。可以說,這次廣州行收穫是滿滿的。如果有老師要問我:什麼是生本堂教學模式?我想借用郭教授的話:“生本教育沒有具體的模式”。這個觀點我認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踐證明:任何教學探索一旦成為模式,也就是這種模式滅亡的開始。如果還有老師要問:我們學習生本教育的什麼呢?那麼我想告訴大家:我們研究學習生本教育,並不在於我們一定要構建新的教育模式或堂模式,而是我們要學習生本教育中“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教育理念及教育思想。

“教不研則淺,研不教則空”。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乘著這次羊城學習的翅膀,在教學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創新,努力沿著生本教育足跡,開創屬於自己的幸福教育之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