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培訓總結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W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帶有規律性結論的書面材料,它在我們的學習、工作中起到呈上啟下的作用,不如我們來制定一份總結吧。那麼總結應該包括什麼內容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學培訓總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學培訓總結

國學培訓總結1

“國學經典誦讀”早已成為我校的校本課程,我們年級的學生學習已有四年了,學生對我國的經典文化已有了初步瞭解,收到了啟蒙教育,開創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誦讀實踐活動:每天一次固定時間的誦讀,師生共同進步;每學期一次成果展示;每學期評選一次 “國學小標兵”。讓老師、學生在經典傳統文化中去體驗、去感悟、去內化,用經典的精華來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傳統文化教育猶如一道風景,帶來勃勃生機,它時時喚起學生創造的靈性,奏響學生心中詩文的琴絃,啟用學生的好奇心和充滿激情的美好情懷,提高了師生的文化品味、審美情操與文化底蘊。“每逢佳節倍思親”成了師生的口頭禪,“李杜詩篇萬口傳”成了班級良好的學詩風氣,校園傳統文化的教育氛圍日益濃厚。

 1、方法趣味化。國小生學習“興趣是第一位的”,所以在經典誦讀課教學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計調動學生投入激情,以興趣作為原動力。如:故事法:把經典誦讀的內容改編成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學生探究經典、記誦經典,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畫畫法:有些詩形象深邃、意境悠久,可以畫下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幫助記憶,效果突出,讓學生通過繪畫來表現自己腦海中詩的畫面,從而謀求一種與眾不同的理解。巧用法:讓經典走進生活,在平時生活中、在作文中時不時把經典名句用出來,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更讓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是“經典”,感覺到誦讀經典的重要性。

2、內容“不求甚解”化。書要慢慢讀、細細品,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了解書中的道理。在閱讀教學中要力求甚解,但古代經典的學習意在提高文化底蘊,是遠離功利的一種精神修養。因此它不需要學生字字會解釋,句句能分析。教學目標單一,讓學生開心地學,有趣地讀,多多地記;學習的特點是化整為零、刪繁就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學習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去“觸控”語言。

 3、誦讀形式多樣化。重視朗讀,強調背誦,形式靈活多樣:可以讀出節奏、音律,可以集體讀、分組讀,也可以個人讀。多樣的誦讀延續了學生的誦讀熱情,使得他們深深地喜愛上了誦讀詩詞。現在,每到開學初,孩子們總會迫不及待地問:老師,這學期我們背哪些詩啊?什麼時候學啊?”看著孩子們的張張笑臉,我感到異常欣慰。

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有效提高了他們的語文素養。語言快速積累。“背書,就如練字、練拳、練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爛熟而出”。到目前為止,四年級的學生已經能夠背誦上百首經典詩詞。經典誦讀增強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大量誦讀豐富了語言積累,增強了語感,獲得了審美體驗。 說寫能力不斷提高。多樣的誦讀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積累,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年來,我們與孩子們一起行走在這開滿鮮花的誦讀之路上,體驗著誦讀的快樂,欣賞著經典的魅力,收穫著成功的喜悅。只要行動就會有收穫,學生在經典誦讀的過程中,思維開闊了,興趣廣泛了,聽、說、讀、寫各方面都有了明顯提高。四年的時間轉瞬即逝,期間不乏有許多困惑,有幾許收穫。時間在變,但我們的信念不變,我們的行動不變,期待收穫更多!

國學培訓總結2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中都多次強調:“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如何使學生具有敏銳的語言感受力、豐富的語言積累?隨著語文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這個問題越來越受到語文教學界的重視。

一、厚積薄發——重視積累

如果學生能從已有的語言積累,來領悟課堂教學中的內容,而整個課堂教學由於學生有了一定的詞語積累,從而感悟、理解就會事半功倍。當然,語文的學習是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所以只有“厚積”才能“薄發”。

1、課內積累。教材的語言形質兼美,表達規範,意韻雋永,正是學生積累語言的極佳材料。課內積累要重視背誦。背誦,既是外顯學習,如可按一定的方法熟記;同時也是內隱學習,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所熟記的言語材料的語言規律。此外,還要有意識積累每篇文章的優美詞句,經典篇章。可讓學生準備一本摘抄本,摘抄自己喜歡的語言,並大體理解它的意思;同時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把喜歡的語段敘述出來,並注意運用語段中的一些詞語,把學到語言內化自己的語言。養成積累的習慣,為課外積累打下基礎。

2、誦讀經典詩文。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引導孩子誦讀經典,積累民族語言的精華,已成為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識。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利用孩子記憶的黃金時期,把一些經典不加講解牢牢刻到孩子的腦海裡,隨著心智的成熟,這些幼時積澱到生命深處的東西,慢慢醞釀,慢慢發酵,最後會化成一個人獨特的素質和修養。”而這種積累會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語言感悟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能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上品位語言,感悟語言。

不過,誦讀的材料應該考慮到孩子的年齡水平和學習需要,象唐詩、宋詞等意韻優美、琅琅上口的材料,就非常適合學生朗誦,而象“四書”“五經”等比較枯澀艱深的東西,雖然學生也能苦背下來,但記憶的時間卻不長,就不應該主張學生背了。

二、舉一反三——大量閱讀

語感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知識和生活經驗之上,通過閱讀,會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在閱讀過程中,通過與文字對話,調動學生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不斷提高語感能力。但,鼓勵大量閱讀並不是漫無目的地讀,而是要有所甄別、充分結合學生具體實際進行。

1、給學生選擇讀物的自由。

兒童的一切需要,都從內心出發,給學生以選擇讀物的自由,會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養成經常閱讀的習慣。也只有學生自己才最瞭解自己喜歡閱讀什麼內容的文章。一個淺顯的例子,低年級學生喜歡語言淺顯、富有節奏感的課文,因為這類課文往往能引起學生強烈的朗讀慾望,而對內容抽象、描寫事物又比較陌生的課文,則難以引起朗讀興趣,所以,培養語感,選取學生感興趣的閱讀材料十分必要,特別是國小階段,學生語感的系統訓練剛剛起步,一定要為日後語感的發展奠定基礎。學生喜歡神話,就讓他們讀一讀《西遊記》、《封神榜》;喜歡童話,就建議他們看一看《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喜歡科幻故事,就鼓勵他們閱一閱《哈里波特》、《魔戒》。當然,教師的引導也是需要的,我們要根據各個年齡段的學生興趣、需要、生活實際等情況,對他們閱讀方向給予指導,如低年級學生推薦他們看童話、寓言等有趣的讀物,中年級學生推薦看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科幻小說等,高年級學生推薦看名篇佳作,歷史名著等。

2、給學生自主閱讀的自由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是主體個性化行為。語感的主體同化性表明,主體在面對言語資訊時,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創造。從認知學角度來分析,學生根據自身的閱讀需要和閱讀期望,在閱讀過程中接受文字資訊的同時,必然會對文字資訊進行篩選、甄別,以自身的生活體驗去感悟文字資訊,學生關注文字的內容必然因其需要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給學生的閱讀定標定量,給學生的閱讀打上各種框框,必然影響學生的閱讀效果,妨礙語感能力的提高。由此,我們應該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給學生自主閱讀的自由,努力做到“以學生的心靈啟用文字的言語,以文字的言語點燃學生的心靈”,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閱讀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培養學生速讀博覽的習慣。

課堂教學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要結合進行,課外閱讀指導也這樣,強調自主閱讀的同時,也不能忽略教師的引導。從閱讀的方法來看,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速讀博覽。葉聖陶說“此等書籍,但需泛覽,不必精讀,然則足以補充,可作參考。”指的就是快速閱讀的作用。回到語言文字的特點來分析,主體所感知的語言文字並不是孤立零碎的單個文字元號,而是由字、詞、段所構成的篇章整體及其意義整體,在閱讀時,“不必逐個破譯每個文字元號程式碼,而利用與直覺思維相關的預見、猜測、期待的外在表現,可以活躍主體的直覺思維”,而這種直覺思維就是語感的心理表現。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其“不求甚解”指的就是簡化了的閱覽過程,“有會意”則是對篇章整體意義整體的準確把握。所以,我們在引導學生閱讀時,要有意識培養學生速讀的習慣。有了速讀的基礎,博覽也好辦了。廣泛瀏覽、轉益多師,能拓展閱讀範圍,擴大學生視野,豐富其感知物件,增加詞彙、句式的儲備,促進語言經驗、知識向語言能力轉化,從而提高語感。

4、積極評價,提供動力。

從非智力因素來講,在學生閱讀過程中,還要求教師要給予及時評價,欣賞成功的學生,鼓勵沮喪的學生,喚醒自卑的學生,愛護“出錯”的學生,時刻給他們提供閱讀的動力,讓學生始終保持高漲的閱讀熱情。

三、走進生活——積累語言

魯迅先生說:“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在語言積累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廣泛地觀察、傾聽,主動地積累,養成“採蜜”的好習慣。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平日生活中做語言積累的有心人,教給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使他們採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語言倉庫。

當今傳播媒介豐富多彩,電視、廣播、錄音機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文字傳播手段。通過這些傳播媒介學習語言,對學生來說是沒有負擔的,反而能從聲情並茂的講解中瞭解情節,認識人物的個性,知道事物的善惡,對所聽的內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未講的內容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會有再聽的慾望。學生耳熟能詳,就會從中積累語言文字,有時會有"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感受。這些都有賴於教師對學生的引導,特別是要努力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我充分利用學校的廣播、電視,組織學生認真收聽、收看美文欣賞、童話故事、新聞報道等,在收聽、收看完後做適當講解賞析、摘抄記錄,讓學生獲得活生生的語言文字積累。

善聞、誦讀、博覽、多說、常寫,多管齊下,又都以語言積累為軸心。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加之教師適當指點,何愁學生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呢?

總之,閱讀既是心靈感悟的過程,也是語感實踐的過程,我們要在平日裡多鼓勵學生看書,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在大量閱讀中提高語感能力。

國學培訓總結3

我此行的主要任務其實很簡單,就是學習。跟著範老師近距離學習他講課的方式、技巧等,取長補短,彌補自己的不足。很希望自己能夠在這幾天中有一個提高,但也深知這些東西不是短短几天就可以完全掌握的,即使掌握了技術層面的東西,仍需要在實踐中慢慢摸索、慢慢積累,這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我的問題很明顯,自己也很清楚,就是如何在課堂上更好地掌握宣講的要領,將傳統文化的智慧、核心價值觀以一種貼近學生思想與生活的形式,理論知識與現實實踐完美融合的方式,不僅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且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達到學院所倡導的成人教育的目標。因此,在聽範老師給11級男生做講座的過程中,在範老師給我們培訓如何進行課程設定、如何講授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講座結束後回去總結座談的過程中,我總是搜尋對自己有幫助的點,記錄建設性的建議,思考自己在課堂上應怎樣做才能避免僅僅只是傳授知識,怎樣講課才能更好地啟發學生思考,如何才能達到一個雙贏的效果?這是我一直以來都很困惑、也是一直思考、迫切想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帶著這樣的疑惑、思考和希望,六天裡面絲毫不敢懈怠,不斷學習、總結,期待收穫。

綿綿的陰雨中,嘹亮的軍歌中,匆忙的腳步中,緊張的狀態下,六天的時間很快便結束了。通過這六天的學習與實踐,不敢說收穫巨大,但很真實的感受就是收穫的確不少。

一、首先,通過範老師對講座內容設定的邏輯思路的分析與解釋,瞭解了國學課應該怎樣去講,這點對我幫助很大。

關於教學體系的架構,範老師主要從“體—相—用”三方面對所授內容進行整體規劃。

體:即將傳統文化的理論上升到一定高度進行闡述,讓同學瞭解傳統文化的根脈與源頭。

理:即道理、原則。就是告訴學生做什麼、怎麼做才是最好。但這點很難把握,稍有偏差就會變成說教,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其實道理學生都懂,所以在這一部分可以點到為止,不用講太多。

用:即實踐,這是講課的重點內容,重點講中國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的影響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用古代的、現代的、我們身邊的例子開理,讓學生與自己的現實生活相對比,將傳統文化落實應用在學生生活中,使他們從中得到啟發。例如用古人相交坦誠以待、以信為先的事例與當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相交以利益為先的現實相對比,進而引導學生理解“真誠待人、以信交友”這一理念,強調與朋友相處過程中真誠、信用的重要性。從教書育人這一角度出發,應該想學生所想,將我與學生、學院看做一體,把學生和學院的事當做自己的事,把他們的煩惱和難題當做自己的難題,這樣才能做到與教學物件的對接。

傳統的教學只是傳授知識,老師是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老師只需羅列知識,學生只需做好筆記。但國學課不同於傳統的教學模式,它更多地是對學生正確價值觀、世界觀的培養與引導,知識只是起一個輔助的作用,成人的教育才是重點和最終目的。那要達到這樣的效果,課堂上的把握就很重要。一定要避免只是傳授知識,或者僅是枯燥的說教,而是既要有理論知識的支撐,又要有些許的說教,更重要的是要有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覺悟,並能在以後身體力行去改變的效果。只有這樣將知識與學生實際相結合,才能達到國學課所要達到的目標,才符合學校的辦學理念。

二、關於傳統文化的授課形式以及課程內容的規劃

範老師講到一定要將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不能拘泥於課本上的知識,而應該將傳統文化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在講課前一定要將課堂內容了記於心,熟悉哪些內容詳講、哪些略講、哪些要同案例相結合?同時,還要根據學生自身情況、學生聽課過程中的反饋資訊等隨時對課堂內容進行調整,必須要讓所講內容的難易程度與學生的興趣、接受水平等相契合。

這一點也是不容易做好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多發現問題、多總結經驗教訓。我覺得,平時應該同學生多交流,尤其是在課後。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聽課後的感受,有一些好的建議或者想法也可以提出來,這樣就能在以後的課堂上進行改進,使教學效果進一步提升。

在紅河谷軍訓基地的六天,每天早上範老師給我們講傳統文化課要怎麼上,中午下雨便給男生看視訊、誦讀弟子規、練習鞠躬,晚上範老師給男生做講座。每天都在學習傳統文化,每天都在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每天都親身體會著傳統文化對於心靈的洗滌。早上,學習著講課的技巧等實際的、有幫助的內容,下午同學生們一起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晚上又同他們一起繼續學習、繼續體會傳統文化給予的智慧與力量。在晚上的講座中,我主要負責拍照片,尤其是一些精彩的、最能體現學生學習態度和心理狀態的瞬間。抓拍了許多,認真記筆記的姿態、求知若渴的眼神、互動中的擁抱握手、有共鳴時的熱情鼓掌,等等。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這就是傳統文化給予我們的感動,這就是將傳統文化傳播下去、永不放棄的動力來源。每天都有著這樣的感動與激勵,它使我更加堅定的想要去做好這件事。

對於講國學課,我一直對自己沒有信心,之前是,現在依舊是。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大師都不一定能將其融會貫通,更別說還很稚嫩的我。

首先我在知識上的儲備還很不夠,很多東西都是隻知其表,理解的不夠深入,這還需要在以後不斷學習,並結合閱歷的不斷豐富、體會的不斷深刻進一步加深對古代精神文化的理解;

其次,通過一次試講的練習,發現自己在課堂教學上還是不能將理論與實踐很好的結合,這主要還是因為自己社會閱歷的淺薄。二十幾年的時間一直都呆在學校裡,在學校主要就是看書、學習,周圍的人也都同我一樣,很少接觸到社會的最本質。這個問題雖然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的新聞有所緩解,但是來自外在的經驗畢竟不如親身經歷那樣讓人感受深刻,所以在這方面的欠缺是我最大的不自信;

再次,在試講過程中也發現自己在教學技巧、課堂氣氛的整體把握、與學生的互動等方面存在不足。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以後的實踐教學中全面改進。不僅要多看書,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還要多聽有教學經驗的老師的課,尤其是思政這種與現實生活練習非常緊密的課,學習他們如何將枯燥的理論教條融於生動形象的案例教學中,讓學生既瞭解了知識,又有所啟發,知道自己以後該怎樣去做。另外還要與學生多交流,瞭解他們的想法,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總之,通過這六天的學習,我的心態、思想、教學技巧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和提升,但也通過這段時間的經歷看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也瞭解了怎樣在以後的學習、工作、生活過程中改進這些缺點與不足。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悟性很高的人,許多改變與提升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但是既然認識到了這些問題,那我就會認真對待,並努力去改變。

我始終堅信一句話:“功不唐捐。”只要勤奮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

國學培訓總結4

XX年12月1日至21日,我有幸參加了廣東省中國小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廣東省國中名師赴美國培訓專案。期間訪問了哈佛大學等多所高校及中國小,聆聽了多場高水平的講座,並與美國的教育工作者進行了相關交流。領略了美國的基礎教育制度,學習了對方先進的教育理念。雖然只是浮光掠影,卻大大開闊了我的視野,收穫頗豐,感觸良多。在反覆思考我們能從美國基礎教育身上學到什麼的同時,也梳理一下我對美國基礎教育的認識。

一、公立與私立學校的功能彌補

美國的學校教育,整體上可分為四個階段: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從學前教育、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都是美國的基礎教育,採取XX年學制。一般定為國小1—6年級,國中7—9年級,高中10—XX年級,這段時間也是美國的義務教育階段,公立學校實行免費教育。

美國的學校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公立學校占主導地位,學生免費就讀,更加註重普及性和服務性;私立學校多由教會和基金會及公司的支援,同時向學生收取較高的學費。在中國小階段,私立學校佔到25%左右,但其畢業率和考試成績要遠好於公立學校。近年來,政府為提高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譬如出臺《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等,旨在增進教育公平,明確促進機制。但總體而言,私立學校的存在既減輕了政府的教育負擔也促進了教育的多元化發展。

二、權力下放的教育管理體制

美國基礎教育基本實行三級管理:聯邦教育部;各州教委;學區委員會。三級管理的功能遞增。美國聯邦教育部對基礎教育的管理職能主要包括:保證全體國民均有受教育的機會,爭取教育公平;支援州和地方發展教育,提供教育經費保障;調查研究教育評價和互通情報,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在美國,州政府的權力較大,各州均設教育委員會,州教育廳長和其他主要官員的任命;本州中國小校的教育經費的分配;公立學校教育大綱及質量標準的制定;教師資格的認定;教育政策和教育計劃的確立等等都屬於州教育委員會的職責。

對美國基礎教育影響最大的是學區,學區也是州最基層的教育行政單位,直接管理學校。目前美國的近2 萬個學區,直接負責人事任命、教材購買、教學評價、基礎設施建設等等。總的來講,美國基礎教育以地方管理為主,學區的許可權最大,責任也最大。聯邦教育部主要起規劃、指導和協調作用。在中央與州兩級管理中,以州為主。中央除立法和撥款外,不干涉地方的教育行政事務。在地方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的關係中,強調學校辦學的自主性,充分體現權力下放,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因此也湧現出了許多特色學校和品牌學校。

三、相對公平的經費投入保障

美國教育經費來源呈現多元化特徵,除政府撥款外,還有財產稅、所得稅、彩票收入、社會捐贈等。值得注意的是,學區也擁有獨立徵稅權,財產稅一度成為學區義務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由於各個學區經濟發展程度的不一致,也導致了教育不公平的存在。但總體而言,美國義務教育階段的人均教育經費還是達到8000美元,有的地方甚至超過1萬美元,這種投入程度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首屈一指。政府按照在校學生的數量為學校分配教育經費,這也成為促進校長們提高教育質量降低輟學率的動力。

四、高水平的師資和嚴格的評價制度

美國對中國小教師的聘僱要求較高。一是聘僱中國小教師學歷要求高。美國大部分州規定,學士學位是中國小教師最低學歷資格,因此有大部分教師都是碩士學位。二是對教師的考核評價要求嚴。如果是長久的正式的教師,每兩年一次評價;不滿十年的教師每年都要評價。評價者由學校校長、學科組長和專業評估人員組成。評價結果直接與教師的薪酬掛鉤。地方教育局每四年要對所轄學校進行一次全面的績效評估,評估結果對社會公佈。從而建立起一種有機的、可持續發展的教師成長與發展機制。

五、個性化的課程設定

美國沒有統一的國家課程標準,聯邦教育部只給出指導性檔案。其中學的課程設定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必修課包括英語、數學、科學、社會、體育、藝術、衛生安全等。選修課由各學區和學校自定,高水平的師資和多元化的辦學理念形成了豐富的選修課資源。在中學我們也能看到諸如:網頁製作、電視製作、婦女運動與歷史發展……之類在國內的大學才會出現的課程。很多中學都提供超過一百門的選修課供學生選擇,可謂“百花齊放”。這些課程充分展現了學生的興趣,注重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並且在中學課程中佔相當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課程的學分可以直接得到大學的認可,這為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

學生採取走班上課制,沒有固定的課室,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個性化的課表,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課程,並對自己所選擇的課程負責。

六、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美國的基礎教育強調服務性和公平性,處處體現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理念。既為最廣大兒童的`受教育權利服務也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中國的孩子感嘆美國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簡單、學業輕鬆的原因。豐富的課程設定,多元化的價值觀認同為每個學生的發展都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這也印證了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提出多元智慧理論:人類的智慧是多元化而非單一的,主要是由語言智慧、數學邏輯智慧、空間智慧、身體運動智慧、音樂智慧、人際智慧、自我認知智慧、自然認知智慧八項組成,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智慧優勢組合。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特長,不能苛求每個學生都如同一個模子裡出來的。

七、開放式的課堂教學

在國內,常常有人說起美國的課堂混亂。但這種“亂”也是有序的“亂”,形散而神不散,在不偏離原則的前提下,有規則地進行開放式教學。課堂上,師生總是處於平等交流的氛圍中,教師十分尊重學生的觀點和想法,使得學生常常能夠暢所欲言。學生在分享自己觀點的同時,也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既肯定他人,也表現自己,從而形成一種友好的合作關係。教師在其中起到啟發和引導的作用,沒有太多灌輸性的內容。這可能也是為什麼美國學生思維更加活躍,合作與處理問題能力更加突出的原因。美國中學的教學活動也不僅僅侷限在校園內,社群、博物館、工廠都成為學校教育學生的場所,學生要想從學校畢業往往還得做滿60小時的社群服務工作。這種開放式的課堂教學追根溯源可以追溯到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觀點。

近年來,開放式課堂教學也常常被國內教育工作者提及,但實施起來卻難以深入。究其原因,我國自孔子興學以來,教師一直都處於絕對的權威地位,灌輸式教育也存在千年,雖然人們一直在努力改變這種不對稱的師生關係和不科學的教育方式,但真正需要改變的還是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觀念。

八、多元化的升學評價

與國內的一考定終生不同,在美國,一年可以有7次大學聯考,各大學基本上都是自主招生。申請大學錄取時,以最高的一次考試成績為準。但考試分數也不能作為錄取的唯一依據,學生平時參加的社工記錄、在學校的各次考試成績、個人特長、校長和老師的推薦信等都成為錄取的重要評價標準。美國的大學錄取會從各個方面衡量學生的水平,很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活動能力。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大學生的素質在全世界範圍內都令人歎為觀止。多元化的升學評價標準使得學生時刻需要注重自己的全面發展。

十幾天的美國之行結束了,雖然談不上深入瞭解,卻也為身處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財富。從教育機制到教育理念再到課堂教學,每一次新的認識都讓人不禁眼前一亮。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其成功之道離不開教育;中國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其崛起之路也離不開教育。兩國雖然有著不同的文化土壤和體制觀念,但作為一名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從事卻都是一份直麵人生的工作,我們的工作也都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發展。相信此次美國之行的所見所感一定會成為我教育生涯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國學培訓總結5

一週時間的培訓一晃而過,在這幾裡,我們全身心地浸潤在國學裡,在教師們睿智的指引下,感受國學的博大精深,聆聽古人的智慧和心跳,心靈變得平靜而溫和。

“國學養心,教育樹人”,讓我們都來走進國學,讓自己的內心得到國學的滋養和澆灌,變得寧靜與強大,從而讓我們的學生在我們的指引下從小浸潤在國學裡,沉澱深厚的文化底蘊!

七天的培訓裡,專案負責人林慧老師安排了豐富精彩的內容,既有多位在國學界有名望的老師教授的講學,又有到老街區古蹟的現場體檢,讓我受益匪淺!

縣廣播電視臺記者,養正學堂公益專案創辦者張奮老師的講課讓我印象尤其深刻!他提出了誦讀經典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讓我很有啟發!

國學經典,不僅語言精煉優美,而且意蘊深刻。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國學誦讀對孩子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積極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對經典一遍遍地誦讀,每一遍都是一個感知過程。在反覆誦讀中,誦讀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誦讀者的理解、體會也在層層加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學生在朗讀水平大面積提高的同時,形成了良好的語感,對語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後,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不但提高文學修養,而且開闊了視野,知識面不斷擴大。最後,促進了孩子表達能力的提高。俗語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薄發”。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厚積薄發”,“下筆如有神”。誦讀可以使孩子積累大量的妙詞佳句,他們的語言“材料庫”在誦讀中不斷地豐富,而在誦讀中也學習到一些表達方法。

國學培訓總結6

XX年10月26日至11月23日期間,我們學校多名教師組團赴德國進行師資培訓。我們在這裡參加了集團舉辦的“師資培訓班”進修學習。進修學習德國的職業教育。上課形式包括聽課、討論、參觀等多種形式。

一、德國的職業教育

我國的職業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也進入了穩步發展時期,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形成了不錯的發展體系。但與德國相比,在職業教育的管理體制、辦學體制、執行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和質量等方面還存在一定距離。

近年來,隨著我院示範校、骨幹校的建設的不斷深入,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在課程開發和實施過程中,需要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師的素質和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此,我院組織了赴德國師資培訓和進修,讓每位教師切身體會了德國職業教育的精髓。

德國的職業教育,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正是通過成功的職業教育,為“德國製造”提供了大量優秀的產業工人,也成為德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源泉。德國把職業教育看成是關係民族生存、經濟發展、國家振興的根本大計。德國高水平的職業教育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德國的教育體系十分完備,大體上可分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進修教育四大類。而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學生升學就業的主要渠道。德國小孩一般3歲入幼兒園,6歲讀國小。國小四年制,他們國小畢業後實行第一次分流,就初步確定了今後就業升學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較明確。國小畢業後就讀的中學有三類:5年制、6年制、8年制;其中6年制和8年制學生佔80%左右。5年制學生畢業後只能選擇職業學校,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6年制和8年制學生可分別選擇專業大學和綜合大學學習。專業大學和職業大學沒有實施“雙元制”教學模式。

2、用法律來保證職業教育的管理和執行。德國於1969年頒佈了《職業教育法》,用法律來保證職業教育,它包括上崗前和上崗後培訓及轉崗培訓;對培訓企業和受培訓者的關係,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對培訓機構與人員資格的規定;對實施培訓條例的監督和考試;對職業教育的組織管理和職業教育研究的規定等。

教育法對德國的職業教育起了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此後,德國又相繼出臺了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使職業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違法必究的法律體系,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職業教育的管理和執行,促進了職業教育健康有序地發展。在操作上,按照德國職業教育法的現定,嚴格把住“就業者必須先接受正規的職業教育”這一關,不經過正規職業培訓,不準進人職業生涯。據統計,實際生活中,絕大數的就業者遵守了這一法律規則。在德國,學校在一定意義上是教育執行機構,教學計劃框架由州政府確定。

3、“雙元制”是德國職業教育重要的特色之一,廣泛應用於初次職業培訓中。“雙元制”是同時在兩個地點,有兩個教學實施主體,也就是在企業和職業學校同時進行教學而得名的。學生一般每週在企業裡接受4天的實踐教育,在職業學校裡接受1天的理論教育。職業學校的任務主要是以專業理論教學為主,學生可以在企業邊實踐邊理解和消化專業知識,在學校尋找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的理論依據。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有這樣幾個突出特點:

1)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

2)有企業的廣泛參與

3)實行培訓與考試真正分離的考核辦法。

4、嚴格統一的結業考試是德國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德國經濟部公佈了國家承認的培訓職業有300多個職業。考試分為中間考試和結業考試兩種,從考試內容上分為書面考試和實際操作技能考核兩部分。所謂結業考試,是按著全國統一要求在統一時間內進行。考試由經濟界的自治機構(工商協會、手工協會)以及類似的單位組成的委員會主持進行,委員會的成員包括企業僱主與僱員的代表及職業學校教師。經考試委員會稽核同意後發給結業證書。考試一般安排4~6小時或更長。如考試通不過,學生就不能從事所學行業的工作,須來年再參加一次考試。這種教考真正分離的考核辦法和嚴格統一的管理機制,使德國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保障。

二、培訓學習內容及收穫

1、主要學習內容:

德國教育體系及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學習領域方案中自我控制學習的教學和學習設定;首次職業培訓金屬職業學習情境和學習情境描述;課程開發例項--學習領域方案學習情境開發;數控技術培訓介紹—從圖紙到數控程式;創新和展示技術:大腦風暴-思維導圖;艾科特專業學校機械製造技術員的培訓介紹;專案工作---變速箱中間軸的應力計算;學校din iso 9001:XX質量認證體系;專案工作——齒輪變速箱的設計;機械製造專業中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教學;金屬職業首次培訓教學計劃在艾科特教育集團的實施;電工職業首次培訓教學計劃在艾科特教育集團的實施;機械製造與電子技術專業中自動化技術內的應用資訊科技;電子技術技術員培訓中的專案工作;艾科特教育集團遠端教育學院的遠端教育介紹等。另外考察手工協會,瞭解德國“雙元制”企業培訓。

2、德國職業教育體系和雙元制教育

通過赴德進修加深了對德國職業教育體系和雙元制教育認識,德意志民族崇尚手工藝和技藝,有較強的職業歸屬感。在艾科特學校的學習過程中,從觀察、耳聞、眼見深深的體會到,德國精湛的技藝隨處可見,從道路、草坪、滴水不漏的水龍頭,嚴絲合縫的門窗,建築,到馳名世界的寶馬大廈、寶馬公司產品都是見證。他們有共同的認識“嚴格培養職業技術工人,培養一個技術熟練、精湛的勞動者”對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德國的職業教學

通過在德國艾科特培訓學習使我對德國的職業教學有了初步的認識,對德國的職業教學的教學方法、教材、師資及考核等方面的情況有了一定的瞭解。

通過在德國艾科特學校的學習參觀使我對教材初步的認識,其特點是內容實用,注重吸收新標準、新規範、內容簡練、結構合理。按照教學目的說明,問題引入,內容陳述概括,作業練習等順序展開。例項新穎,採用大量結構圖、實物圖、工程圖、資料表、曲線等,直觀性強。教材格式與我國使用教材大體相同。

三、收穫與感想

1、職業教育體制的法律保障

職業教育的良性迴圈必須有相應法律加以確定和保障,在德國雖然時間不長,但親眼所見德國的每一件物品或產品都是那樣的設計新穎,製作精良。我們反覆思考、比較,感受到我們國家的企業產品不足,就是缺少一大批像他們那樣經嚴格培訓、掌握過硬技能的技術工人隊伍,德國的教育體制是相應法律加以確定和保障的。我們完全照搬照抄德國的做法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若不用法律的形式來對我國的職業教育加以確定和保障,並且加以嚴格施行,就難以保證我國職業教育健康,全社會若不在觀念上轉變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就很難造就出成千上萬的技能出類拔萃的優秀技術工人。

2、職業教育的理念提升

德國的職業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職業教育在於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張以人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順應人的稟賦,提升人的潛能,充分發揮團隊作用,完整而全面地關照人的發展。

學校的職業教育發展應該確立了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較強的適應能力為目標,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精心打造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個性化、開放型、現代化的辦學特色,構建適應學生全面發展需要的現代教學體系。

3、正確對待別人的成功經驗,合理指導自己的改革

每項改革的成功,都應具備一定的時代背景和條件,我們應正確對待別人改革成功的經驗,仔細分析,合理採納,不可片面誇大某一措施對改革成功的意義;應結合自身的情況,認真分析自身存在的問題,創造條件進行各項改革。

(1)堅持以就業為導向

“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學生畢業後找到一份工作,要充分考慮到就業質量和畢業生今後的發展潛力。我國的國情不同於德國,德國的職業後培訓很發達,而我國這方面幾乎是空白:人們在失業後一般不是去培訓獲一技之長後再找工作,而是找份工作先餬口。因此,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潛力的培養顯得更加重要,授之於魚固然是不行,授之於漁也不夠,還需授之尋找魚源。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固然重要,是學校短期辦學質量的體現;而畢業生創業能力或再就業能力如何,表明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如何,是學校長期辦學質量高的體現,是社會的認可度。

(2)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辦出自身特色

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競爭力。應系統、全面地考慮各項改革工作:改革不是簡單否定以前,而是辯證的繼承。因對以前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等進行充分的剖析,找出不能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需要的內容,分析原因,下一步我們該怎麼做、如何做、可能出現的問題如何解決等等進行戰略性部署,進而探求新的模式與課程體系等。全面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3)關於職業能力的培養的思考

這個問題困惑了我很久,也是我想得最多的問題之一。後來一想,其實很簡單,職業能力其實就是“守規矩的能力”!a.作為一個職業人,應守的規矩有哪些?國家哪些法律、法規、標準以及“公理”需要執行?b.應該如何執行?需具備哪些知識、能力?需如何發揮自己在團隊中的作用?如果這些都做到了,應該說是一個合格的職業人了。

國學培訓總結7

期待已久、眾望所歸的國學修心課終於開課啦!無比感恩老師的慈悲發心、教導主任及各位師兄們的無私奉獻,感恩具備這樣殊勝的時空因緣,通過國學修心班繼而延續各位師兄修行自我一顆清淨心的緣分。

正如老師所說“決定勝是在增上生的基礎上進行的,而國學修心是步步增上的資糧保證”,“包括易經洗心、中醫養心、儒家正心、道家靜心和禪宗明心,知道這一顆心的奇妙變化,從粗到細再到微妙,”“佛法與國學並無矛盾,是一不是二。”大家都有好大的福氣能跟隨老師多年致力於迴歸和重建古聖先賢的“入靜觀象”的研經方法而學習,以期達到在虛靜中自省迴歸自性。

這一百多年來,後世子孫離聖賢大德們智慧精髓是漸行漸遠,但所幸的在這個更高更快更遠的科技發展時代,不乏有越來越多的人們已經或者正打算反求於古聖先賢的大智慧妙智慧。9月1日開班見面會後,每個週六的上午都是大家翹首以盼汲取老祖宗智慧精華的時刻。迄今為止,已經是第三堂課了。在上第一堂課國學修心課的時候,就猛然間下了要承擔轉筆錄工作的決心,勢必要克服平時工作忙等諸多懶散藉口,同時感謝老師及教導主任對我的信任哦!“遠處的高山目標”已經擺在眼前,我想不論怎樣,現在每做的一件事都希望成為直達登頂的向上的每一個階梯吧。

在上完第一堂課的那一週,特別想與大家分享幾件關鍵的“流水賬”:

流水賬一:當做筆錄的時候,確認老師說的孔夫子英文confucius的時候,百度出來《孔子》的電影,也就順便學習了,影片描寫孔子51歲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歲病逝這段經歷,很多很多的情節催人淚下,夫子一生顛沛流離的弘法利生(恢復周禮)經歷真實再現一個踐行者的恢弘史詩。之前曾經看過孔子的《易傳》,但可惜看的都是表面文字而已,實在是感激並希望著能有此次的機會跟著老師一起回到與古聖先賢同樣境界下獲取經典的本真涵義。

流水賬二:在週六上完課後,收到正在上大學的弟弟的簡訊問“姐,你今天忙什麼了”,我抑制不住滿心的歡喜給他回覆了“充實的上了一天的國學課,非常非常的好”,之前曾經介紹他多讀一些佛學經典讀物,但基本上都是閉門羹,然而這次得到他的回覆是“挺好的呀,有機會我也要好好學”!從他的回覆上更加印證了這次國學修心班其中一個重要緣起,如何讓我們的古聖先賢的妙智更加契理契機、善巧方便的分享到我們每一個人,“接地氣”給予我們每一個人,我想這也是大家在此學習國學重要的一個因素吧。

流水賬三:在接下來一週上班的時間裡,領導留了一個任務,與我們組裡的童鞋們分享交流稿件撰寫。雖然這次分享的ppt都是現成的了,但通過週六的課可不是白上的哦,在做分享的時候結合要說的內容,就應用了我們中華文明所特有的智慧哲學思維,當然也借用了老師課上給我講的腦科學實驗說明了“天人合一”的雙腦均勢的思維模式重要性,最後還是要萬變不離其宗的“迫切迴歸東方智慧”。這期間,從同事們的眼神中或許看到了不同程度的調動了他們對國學的興趣,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吧。

至此,流水賬暫告一段落。

在“探尋國學之源”模組中,其中第一講“研究傳統文化本源的方法與視野”,關鍵的點在於“中國易儒道禪經典都主要是象思維的產物”,“用直覺的內在感悟來思維是研究國學的本原方法”(社科院王樹人教授《迴歸原創之思——象思維視野下的中國傳統文化》),同時,我們是秉持著“會通以超勝,將象思維與概念性思維兩種思維方式、兩種精神境界有機地連線起來”。那在當今概念性思維大行其道的時代,易和觀點:“象思維不僅是會通易醫儒道禪的思維通路,還具有融貫古今與會通東西的品質”。從而“國學修心,五步到心”(易和書院馬仙蕊院長對中國傳統文化國學培訓的研究成果)的修心次第變應運而生。而在第二講“‘心文化’的思想根源”中,正所謂“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所謂新文化源泉則是中國傳統文化,其所具有的本土化、社會化的特點帶給我們重新迴歸的現實且必要的時代價值——修心,這是根據書院提出的“國學修心,五步到心”系統所提出的重點之處,“以象思維梳理國學脈絡,總結為:易道洗心、中醫養心、儒家正心、道家靜心和禪宗明心,所以諸位古聖先賢講的是同一個修心的問題,不過是在不同的時空因緣下才有各自的開顯”,同時逐一介紹了各家的文獻依據。在老師講解“易和書院”名字由來的過程中,關鍵點——“易為國學之源,和為民族之魂”。

《易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最靠譜的事情就是變化,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指的“易”。包含三層意思,“變易——萬物皆有盡時;不易——無限的可能性;簡易——陰陽和諧,日月同輝。”既然老祖宗

已將這等智慧都毫無保留的留給後人,我們焉有“入寶山而空手歸”之理,當然首要是需要我們迴歸自性,與古聖先賢同一的境界中體悟其中大道,那我們勢必能獲得好大的寶貝,圓融無礙做世間人,行世間事乃至於洞察明晰宇宙的大法則,大智慧。

與國學修心課同步的這段時間內,也面臨了各種各樣不同的外境,包括工作和生活各個點,在此感謝身邊的師長親朋給予無明的我一份份如“明燈引路”的建議。期間,我不停的向內關照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當我得到答案的時候,又一次夯實與堅定了那個本已就在那兒的信念。每當在面臨一個外境時,有其不同的時空因緣,沒有智慧的我必定是看不清楚其中的來龍,更不會明知未來的去脈,正所謂“三心不可得”,我想唯一做好的就是當下,因為當下的起心動念既有可能是當前發生著的“緣(條件)”,也有可能是未來即將發生的“因”,如我們種下一棵種子,在藉助土壤,合適的溫度,溼度及光照等條件必然會發芽開花結果。既然篤定信念的清楚明白當下是向“高山目標”方向前行的一個階梯就足以了,從一定意義上講,堅持自己必定堅持的東西,我想之前那個被無明原本設定好的“生物鏈”將會因不被外在境帶走而終有破裂的那一刻,這就是我們在具備正確的知見後所確認的“境隨心轉”吧。對於我而言,把握當下的起心動念:工作上,用平常心對待給予的工作條件,利用這個條件來做好盡孝道和多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用承諾的責任心來對待今後的各項任務;生活上,與家人更是要理事圓融,事事圓融,致誠的真心必會做到這一點吧。

最後用我報名參加國學修心班說的話作為結束語吧:真是起心動念了之後,只要碰到合適的緣就會有果了,好高興我的曾經的夢想就可以圓了,在08年左右很長一段時間裡對中醫超級的痴迷,就是因為覺得周圍很多人都被病患所折磨,用中醫的方法解決並防患於未然,多好呀!但當我自學了中醫之後,發現人的心才是最根本之因,真正的還是綿綿流傳了上千年老祖宗的東西是大智慧!當時便有了能用這種智慧來直接對症於人們各自的問題,那該多好呀!但重要的是自己得首先具備這樣的智慧呀!感恩並高興著呀!相信大家以同一個起心動念來踐行著大愛之心,未來肯定是越走越好的!

國學培訓總結8

國學課程實驗將近一年時間,對於國學課程的課堂教學怎麼教,有什麼教學原則,怎樣準確把握好實驗目標和教學策略?帶著問題和困惑,3月9日參加了是國小教研室組織的“《中華頌,國學經典誦讀》教師培訓活動。”通過聽課,專家與培訓者的互動等活動,受益匪淺,感受頗深。

文城中心國小許小麗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上的《敕勒歌》,課上許老師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利用多媒體創設真實有效的教學情景,畫面精美,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提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一節國學課堂教學的示範課。

印象最深的是王琴玉老師的課。教學目標學生自主選擇,“能學多少學多少”“讀好,能背誦”。學生沒有壓力,沒有負擔,輕輕鬆鬆進入課堂。課上,教師面帶微笑,態度親切,語氣溫和,一下子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通過帶讀、個別讀、齊讀、接讀、變換角色讀、師生同讀、生生互讀,以讀為主線的教學形式。整節課,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呵護學生熱情,教學容量大,教學效率高,是一節常態下的國學課堂教學的樣板課。

“一本課本,一張嘴,就能上好國學課”王老師做到了。“不求甚解,”熟讀成誦,這是國學課堂教學的最基本原則。“素讀”是經典誦讀的基本方法。通過聽課及專家的講評活動,心結以解開,明確了目標,把握好策略,更堅定了自己上好國學課的決心與自信心。

第一屆經典誦讀時,我和教研室的幾位同志深入各所學校驗收節目。但對我來說,只是偏愛文學,喜歡朗誦,前來只想踏踏實實有所收穫。觀看完所有的節目不免心生疑惑:為什麼有些學校把誦讀經典變成了藝術表演?有所不解,但也不便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我的意識裡,經典朗誦應以“誦”為主,在古典音樂的伴奏下,猶如在聆聽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智者講述生活的經驗、生命的真諦、生存的哲理,讓人們彷彿徜徉於知識的黃金海岸。這是第一次經典誦讀給我的印象。

時值一年,第二屆國學經典誦讀又拉開了帷幕。這次的國小組在市二小舉行。那天原本想早點去,由於陪同王宜振老師去得太晚了。急匆匆來到二小,早已燈火輝煌,霓虹閃爍,人群攢動。舞臺兩邊大螢幕上的字滾動著。找了一個位置站在那裡認真觀看起來。

朗誦、著裝無可挑剔,比去年的整體水平明顯提高很多。家長也來得不少。這樣的陣勢足以讓聽眾從國學經典中找回中國人曾經珍惜過而現代卻缺失了的國魂。通過這種渠道對中國典籍的宣傳,喚起了人們對傳統的親近感,激起了人們瞭解傳統的興趣。我邊看邊想:如果把這項活動堅持下去,孩子們從文化素養到精神氣質肯定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家裡,孩子們的語言一定變得豐富靈動,也一定會妙語連珠,出口成章;寫作文也會引經據典,信手拈來。

說到這裡,我為自己的選擇而高興。今年暑假我正是懷著對國學的熱愛踏上了去北京學習的征程。6天6000元的培訓費讓人吃驚。“育賢國學”培訓中心在我心裡萌生很久。靈寶許多文人墨客、教育專家對我的舉措很是贊同。不知道這一願望能否在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土地上實現,但我的雄心壯志是讓孩子接受國學經典誦讀教育,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是要他們長遠地,默默地變化其氣質,使他們的生命陶溶出某種深度,以維護人性光輝,以提升人格品質,以造就人才,以陶鑄大器。這是人類天經地義的期盼,這是我們所有教師、所有家長的責任!她具有時代意義和現實價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