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學習心得體會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1W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學學習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15篇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1

學習《論語》的收穫是巨大的,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意思是讀書的人要立志於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世俗所累。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在教學中,我們更要鼓勵學生樹立遠大志向,但學生樹立志向後,又為這個志向做出了什麼呢?我們是否只是鼓勵學生憑空說出的一種空想呢?這個恐怕有人很少考慮。遠大的志向誰都能說出很多,也能說得很大、很遠,但關鍵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諸實際行動!

但實際教學中,我們卻對“遠大”的理想大加讚揚,對現實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認為這是學生胸無大志的表現,沒有出息的表現。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沒有什麼捨己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內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現實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著邊際的。比如:我們教育學生愛國,怎樣做才是愛國?什麼樣的行為是不愛國?學生心目中有沒有一個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專家提出:學生能主動撿起一片紙,這就是愛國!所以我們教育學生勵志,不妨把眼光收回來,放在眼下能付諸行動的,哪怕為了理想只邁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年代已經過去,勵志要切合我們的實際,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2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

“長襲宿收,風神凝遠,制行峻潔,望而知其為貴介公子”。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中國的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線炎黃子孫的血脈之橋、心靈之橋。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要想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而中國的國學就具備這種獨一無二的特質。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華五千年曆史智慧的精髓,構成了我們精神生活的客觀環境,維繫著中華文化之根。

“國學”一詞,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國故論衡》及《國學概論》的演講,它以先秦經典和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以及歷代史學等內容,形成了恢巨集的“經”、“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內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國學智慧涵蓋了“四書”、“五經”、老子、莊子、偈語、禪機、二十四史、唐詩、宋詞和四大古典名著,它是萬億卷帙的古代文獻,體現了中國人對於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國學體系以“儒”、“釋”、“道”三家學問為主幹,又分為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菜餚、民俗、婚喪和禮儀等支脈,為青少年汲取知識,瞭解民族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渠道。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對中國曆朝歷代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影響頗深。對於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復興也起著重大的作用。作為炎黃子孫。每一個青少年都應該瞭解和熟悉國學,讓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時常充盈在心田,通過學習國學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積極向上世界觀。

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瞭解和熟悉國學,根據國學所倡導的精神指引,“正心”、“修身”、“齊家”,成為一個品質高尚、行為規矩的人,對國家和社會都能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推廣國學關係到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到中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國學的精髓是“天人合一”,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這又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3

劉金國同志能夠在本職崗位上取得突出成績,得到領導和同事的一致肯定,這與他勤於學習 ,善於思考,踏實工作,努力進取的精神是分不開的。通過學習他的先進事蹟,我門覺得在以後的工作中應該做到:

一、要養成努力學習,刻苦鑽研的好習慣。

先進人物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和長處就是刻苦學習,善於思考,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能夠主動自我加壓,手不釋卷,利用一切工餘時間學習,鑽研技術和業務知識,使自身工作能力和業務素質很快得到提高。我們要學習他們努力學習刻苦鑽研,是與自己工作的實際需要分不開的。因為如果不注意讀書學習,不注意知識的積累,不注意研究新問題,思想就會封閉,思路就會狹隘,在工作中也就拿不出新辦法,出不了好主意,工作流於一般化,難以適應新形勢和任務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增強學習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像他們那樣,利用一切空閒時間抓緊學習。具體來說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斷加強業務知識的學習,學會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和手段、新的技術努力推進工作的創新和發展,並且要不斷完善學習方法。要擠時間去學,持之以恆的學,結合現實去學,把學到的知識用於指導工作,反過來在實際工作中去檢驗所學的知識。

二、要養成勤奮敬業,踏實肯幹的好作風。

劉金國同志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以忘我的境界去幹好每一項工作。為了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他顧不得照顧家裡的親人,一心撲在工作上,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辭。

正是靠著這種勤奮的敬業精神,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技術人才,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為我們樹立起了學習的榜樣。通過學習先進,我覺得我們就要像他們一樣用滿腔熱情,恪盡職守,勤奮踏實工作,以持之以恆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三、要養成腳踏實地,樂於奉獻的好品質。

劉金國同志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工作作風可貴之處在於他們通過艱辛勞動,在本職崗位上取得一個又一個成績的時候,能夠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考驗,一如既往的踏實工作。這說明他踏實工作,不是為了個人私利,而是能站在更高的利益上,懷著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去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我們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得養成一種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精神和腳踏實地的作風。缺乏埋頭苦幹的精神,就什麼事情也幹不成。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做到夙興夜寢,殫精竭慮。要經受住苦與累的考驗,勇挑重擔,以累為榮,以苦為樂,永葆艱苦奮鬥的作風。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4

《孝經》一書集成了儒家的“孝道”思想,指出“孝”為所有德行的根本,《孝經》一書所提出的觀點乃我們祖先歷代傳承與奉行的,它能傳承兩千多年而不衰,是因為它所提倡的思想是天經地義的,是萬物沿著正確美好途徑發張所必須具備與準守的道理。

“百善孝為先”、“孝是人道第一步”、“諸事不順因不孝”當今社會所出現的道德敗壞現象以及各種關係日趨緊張的局面,從一定意義上講是由於人們違背了“孝”。可見學習《孝經》是多麼重要,而在實踐中傳承“孝”更是改變社會現狀所必須提倡的。

所以,學習《孝經》不應該只是以獲取知識為目的,更不應該只是為增長見知見解為目的,學習貴在踐行,“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也是儒家經典論語所提到的。真正的儒家科學知識,不只是光有理論,是有真實實踐手段的。學習經典,曉義明理,努力踐行,迎難而上,以身作則。

《孝經》所講的都是天經地義,是我們人類所不能違背的,它指導著我們如何正確地對待我們的父母、上級以及國家,是我們的行為準繩。倘若我們違背了它,輕則我們將會使我們的家庭破碎,重則將會導致國家動亂,可見《孝經》的地位之高。何為經典,經典就是每句話都是真理,每句話、每一個字都不能被改變的。經過我們的祖先代代相傳以及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檢驗《孝經》依舊為人所認可,被人視為經典,所以作為新一代的我們更有責任與義務去學習《孝經》。現如今的社會裡會出現過不少子女虐打年老父母,職員工作鬆懈,官員貪汙等案例,這些事情發生的緣由是人們都將《孝經》所推崇的教義都拋在腦後。

《孝經》所講的“孝”不止只包括子女對其父母的孝順,還指下級對上級的尊重以及人民對國家的愛戴,《孝經》對不同身份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其目的在於人們相互之間能和諧相處,在於國家社會能平穩安定。我們國家領導提出要建立和諧社會,而實現這個偉大的目標的唯一途徑就是學習《孝經》的思想。 《孝經》作為儒家十三經之一的經典著作,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位置。《孝經》不但被歷代統治者奉為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同時也是普通百姓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中國傳統精神的蘊涵是極為豐富的,這就是瀰漫在整個文化中的薪火相傳的中華民族所特有的道德觀念、生活情理;是中國人民的信念、良心和善。

學是為了做,為了成就人生。不是為學識,應該是努力踐行,真正落實去做才能得真實利益,這本書教會我們認識自己、放下自我,謙和進取、包容別人,接納世界,最終做到立身處事的究竟圓滿,從而實現人生理想和價值。“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真正用孝心、博愛心對待一切的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家看到了這麼做,也會紛紛效法,也就不會嫌棄、不會虧待自己的父母。“陳之於德義”是教學,自己做好之餘,還要去講、去教學,推廣、宣傳德義忠孝的道理,傳播善知識,大家學到了,自然就能夠行孝。每個人都應該、也都能夠行天子之孝、行諸侯之孝,都能做到五孝,這才叫活學活用。只有用到生活中,聖賢之教對我們才有真實的益處,否則學到最後,只是增長一些皮毛常識,對自己的生活、對自己靈性的提升,不會有太大的用處,“學儒”和“儒學”的區別就在此。我們學這些儒學典籍,學儒,學得跟聖人一樣,學得跟孔子一樣,落實了德行,這是學儒。我們不是單純搞儒學研究。單純做學問,搞研究,寫報告,寫論文,“長浮華”,對人民百姓,對真正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沒有什麼真實利益。我們學習儒學典籍,學儒,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重在落實。

光學不做就只是空想,根本無法從源頭上改變自己,改變社會,無法實現大同社會。只有在學習了《孝經》的經典教義後加以思考,並付諸實踐才能讓《孝經》起到作用,服務於我們自身、服務於社會。

其次,我們踐行《孝經》所提倡的內容更是為了弘揚《孝經》的思想,為了發揚光大。經過我們的踐行,我們與其他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緩和,國家社會更加和諧。《孝經》之所以能歷經兩千年而不衰,一方面是因為《孝經》的內容實為經典,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兩千年來我們的祖祖輩輩通過他們的踐行,對《孝經》的內容進行不斷地驗證,正是他們的踐行以及經驗,我們後輩才能知道《孝經》的重要性。

所以踐行《孝經》的內容,不光我們自身收益,也能對《孝經》的傳承作出貢獻,這是一個相互作用過程。

《孝經》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作為中國人,我們更應該去學習《孝經》,讀懂《孝經》並踐行《孝經》。在這個浮躁的世界裡,能夠找到心靈的一方淨土實屬不易。生活中的名利。財富等因素總在引誘著我們朝著罪惡的方向發展,我們需要精神上的支撐,我們需要對我們行為進行規範,不然一不留神我們將在利益的驅動之下走向歧途。所以我們需要《孝經》,雖然它已經走過了兩千多年,但它所講的內容永遠都不會過時,它就是經典,它就是天經地義。

只有踐行《孝經》,在生活中做到《孝經》所要求的內容我們才能真正獲利,我們的社會才能發展為和諧社會,否則一切都為空想空談。只有踐行《孝經》,它才能更好的被傳承下去。

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孝經》並踐行《孝經》。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5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裡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中成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為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這一句就是教導我們學習文化知識要用心,要努力,要刻苦,要實踐,要理論聯絡實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習到真正的學問,我們才能夠真正起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作用。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重力行,對學問不肯研究,就容易執著自己的看法,而無法契合真理。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這一句告訴我們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即:用心記,眼要看,口中讀,三者同步,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能學習到真正的學問。讀書時要有規範,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段,這段還未讀完,就跳到另一段。學習某一科目知識,就不能羨慕別的科目知識,這一科目的知識還沒有學習完,還沒有完全掌握,就不能學習其它科目。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這一句告訴我們學習文化知識和技能,一定要有,一定要刻苦用功,絕對不能投機取巧。遇到難通的地方,要專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達了,這正是所謂書讀千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如果反覆思考,還不能瞭解的話,就用筆把問題記下來,向有關的師長請教,一定要得到正確的答案才可放過。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書房要整理得簡單清潔,四面牆壁要保持乾淨,書桌清潔,所用的筆、硯、臺要擺放端正。磨墨磨偏了,就表明這個人讀書的目的心術不正,亂寫字的學生,就表示這個學生的學習心態有問題。我們一定要愛護好自己的學習環境,把學習的環境維護得井井有序,才有益於我們的學習。懂得從人的微小動作去觀察每個人是否有用,有才,這確實是很有道理的。

“非聖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做為一個學子,從小就要立志讀聖賢之書、學聖賢之教、行聖賢之道,不是聖賢之書,則千萬不能看,若在學習聖賢之教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時,絕不能自暴自棄,而是應以聖賢為老師,為楷模,長期熏習聖賢之崇高品德,做“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榜樣。這一句教導我們一定要接受聖賢之教,學以致用,做人決不能自暴自棄,自己的命運要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改變命運靠自己的力量。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6

一眨眼間,我已經在德國生活快兩年了,經歷過了這片土地上的大雪紛飛,也經歷了這裡的鳥語花香,德國在某些方面的確比我們更加發達,然而我卻在這裡越來越貼近自然與純真,德國這個國家如何,是不能用短短一篇文章可以概括的。這與不同社會和不同風氣有著很大的關係。我現在感覺到我越來越貼近自然,越來越憧憬那種最初和自然美好就是和學校以及周邊社群的風氣有著很大的關係。這裡沒有車水馬龍和城市的喧囂,更沒有熙熙攘攘的遊客,這裡只有樸實的老師們和單純的同學們。從他們這裡我能感受到的是純樸。這裡我想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經歷感想以及自己的感悟。我並不認為談學習就足夠,如果沒有真實經歷無論如何費口舌地描述,都是無用。我想談論的是真正一個留學高中生的生活。各種媒體上這樣的文章並不少,但是有些作者的一些想法我實在不敢苟同,我覺得他們說的有些問題,並不是錯在了社會,而是錯在了自己本身。

對於任何一個獨自來到德國學習的學生來說,在生活自理之外還要面對孤獨。這種感覺是不可能逃避的,而且它將會一直存在。畢竟和父母異鄉,還需要開啟一個全新的交際圈。在來到國外之前,我認為每個人都必須有這方面的覺悟。德國人自然也是普通人,他們也對一切充滿了好奇。更何況在這個連阿拉伯都會被稱作東方的土地上,出現了來自更加遙遠的,真正的東方國度的人,他們自然會展現自己友好的一面的。這就是我的機會,並且我把握住了這個機會。也是因緣巧合的情況下,我在這個學校交到了知心朋友。能夠在一個陌生的國家找到同一個思想層面的人交流實在是難得。漸漸的,當你在一個地方有了能夠給你帶來快樂的人,一個在危難的時候可以幫助你的人,一群你回國以後會牽掛和思念的人時,這裡已經就不再陌生了,那些說四海為家的人並不是沒有,但一定是少數人。德語有個詞經常會被使用,那就是"第二個家鄉",對於我來說,這個小鎮已經成為了我的第二個家。

有時我也不得不感嘆,世界真大啊,但又是那麼小。誰會想到,一個人能夠在進入飛機的前一腳用著施瓦本方言和一群朋友在藍天白雲青青草地上談笑風生,下飛機的後一腳就已經湮沒在了一座燈火闌珊的百萬大都市之中。總會有人會問我,哪種生活方式你更喜歡,我其實並不是非常情願回答這個問題,一是因為表達出來過於困難,另一個則是因為自己談論家裡的優缺點並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如果一定要給一個答覆,那我也只會回答:"我都喜歡。"能夠在一生中同時感受這兩種生活氣氛,是我的榮幸。當一個人漂泊了萬里,又一次看到了可愛的老師們熱情的跟我們說歡迎回來時,那種說不出來的感動讓我有了家的感覺。當我再一次看到我的家人和好吃的中國佳餚時,又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幸福。能夠這麼活著,我很滿足。

說到老師,我認為對待老師的方式是全球通用的。不論在什麼國家我們都要尊重老師。在這個方面其實德國的學生是比較欠缺的,尊師重道這個詞所維護的並不僅僅是老師的尊嚴,更是我們國家的道德規範。在德國課堂紀律中從來就沒有上課不要講話這一條,我們中國學生的課堂自律所展現的在國外已經不是個人修養這麼簡單了,而是國家形象。我通過這個可以從老師那裡得到不錯的評價。再一次強調一下,不是上課不發言,而是遵守課堂紀律並在尊重老師的情況下發言。這是中國人到德國的一大優勢。通過上課時和課後與老師的互動,我自然就能夠得到很多機會,也讓老師們知道了,我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正如我之前所提及的,現在的我有兩個故鄉。但有一件不可避免的事實,那就是家人對我的擔憂,這也就是我有的時候喜歡攝影和拍視訊的原因。我想告訴我的家人,不要擔心我,我過得很好。每當我得到什麼好的東西時,第一個想法就是想把這個好東西和家人分享。我拍視訊只是想告訴家人,我很好,不要擔心我。後來又想到可以順便傳播一下東西方文化。因為德國學校也是我的家。我也想讓德國的朋友們感受一下東方文化的力量。所以在這兩個大前提下,我做了賀歲的視訊短片。我做的視訊短片竟然不僅能讓中國人看懂,德國的同學們也能看懂。所以我將這個視訊展示給了他們。這一點引起了老師的注意,我便有了機會在校報上刊登了這個視訊。

當然,和我一起來到德國的同學們應該有不少比我更容易融入德國社會的。回首走過的路,我想感謝當年中德班時老師們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儘管時過境遷,教學樓也換了,但是中德班永遠都是我心中那個溫暖的集體;雖然時間再也回不到從前,那段在中德班的時光依舊是我記憶中一抹明亮的色彩。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7

一、在國學領域似乎有了一種要入門的感覺。

從文字關到義理關以及研討,上課所帶來的是古今的一種貫通感,似乎有了一種豁然開朗、不斷更新自我的感覺。有什麼疑惑,請教老師和同學,大家都是那麼無私、友愛的答疑釋惑。學的很過癮、很暢快,原有的學習興趣越來越強。也許國學就像月光寶盒,裡面看似樸素,實則蘊含著大道。而開啟盒子很容易,可是想要開啟裡面的大道,是需要鑰匙來解開其中的密碼和玄機的。原來自學國學容易陷入文字層面,義理層面和人生層面很少引發,有了明師啟發引導、同學共修就是最好了。而這使我開始發酵,這也會使我在人生大道上愈行愈遠。

二、心態和情緒方面好了。

原來的我是個急性子的人,有著很多的迷惑,心態不定。而現在心靜了,情緒平了。很享用現在這種心靜如水的感覺,似乎冥冥之中到達了一種早就期待的境界和感覺。還記得《大學》中的那句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說的太好了,自己似乎對這句話有了一種感性的領悟。學《大學》使得我對自己的“止於至善”、“至於何方”有了更長遠的'思考,這樣在面對外界的各種紛紛攘攘時,能夠做到心靜而自有方寸。心中能夠有所靜,源自每次不同課程中的收穫,有些來的直接,有些潛移默化。

比方說,當我聽到“退一退海闊天空不如停一停海闊天空”時,心頭一震。實際上“退一退”更多的是講述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而“停一停”講述的更多傾向於人面對自我的一種心態和方法。因為只有“停一停”,才會有時間選擇自己的情緒。也似乎懂得了歷史上許多大家能夠面對小人時,心有城府含而不露又能合作的原因,至少有一條那就是達到了運用情緒的高境界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情緒。

比方說,當我得知“所謂卦象無所謂好壞,它只是告訴人們現在所處的位置,並且應該注意什麼”、“唯有一謙而四益”時,似乎豁然開朗。

每每回憶起課上的妙語連珠,心中非常愉悅。

“學問忘了就是會了”、“解決化解內心的所有對話”、“找到內心多個自我中的那個主我”、“完成內心紛雜世界的統一大業”、“不給錢還是願意幹的事就是最想幹的事”、“遇境煉心”、“國學有如人生旅途中的明燈”、“面對世路更要學會走心路”等等,總之要在關注世事的同時,別忘了反觀自我,挖掘自我,認識我是誰,明白自己這輩子要幹什麼。走世路的同時也要走心路。

類似情況,舉不勝舉。

三、促進了專業領域水平的提高。

我做的是新聞影視工作,含有兩方面功能:一個是記者功能,一個是編導功能。鐵肩擔道義,妙手駐文章。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得我選擇了這樣一種生產精神文化產品行業,從事了紀錄片的編導工作。越做越發現,自己所做的意義也許是一種歷史的記載、時代的引領。司馬遷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寫《史記》。當代電視電視劇電影工作者也應該給自己定位是文藝工作者,這樣至少能夠保證文以載道、藝術為人民服務對歷史負責,引導人們的高階趣味、承上啟下、傳承傳統和歷史、引領時代。而這正是我樂於學習國學的重要原因,我學的影視更多的是一種表現手段和方法,我學國學更重要的是學到中華文化的“核”,這也是所要表達的,從而活在當下、引領當下。通過學國學使得自己對紀錄片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究,這樣也許就增加了更多的深刻和高度。

當然,如果抽離出自己,或者跳出以上這個所謂立場,也許這種所謂的“精英”意識“精英”文化和“草根”意識“平民”文化是有著矛盾的,這也是自己一直在考慮在矛盾的一個問題。這次就在這個平臺上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我也真誠的希望能聽到更多的聲音,希望大家能幫我解疑釋惑,共同來思考這樣問題。

總之,明德天下國學社,對於我的成長意義非凡,也註定了成為我成長成熟成業中的重要豐碑。

在這裡發自內心的說說心中的感謝,感謝王鵬老師的引見和指導,感謝明德天下國學社的氛圍和平臺,感謝三位高師的傳道授業解惑和對中華文明承下啟下的使命感責任感以及生命的激情,感謝各位同學的良師益友式的各種貢獻和一心向善,感謝所有學社工作人員以及所有發起人默默奉獻勤勤懇懇和多方奔走,感謝xx社長倡起組建和全心付出,感謝xxx公司提供的這樣一份天空和氛圍,感謝歷代先賢聖者、志士仁人為我們書寫和踐行的偉大的中華文明!

也許真的是,人生本沒有什麼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人生本沒有什麼意義,賦予了什麼意義,也就有了意義……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8

近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國學經典,經過學習漸漸的瞭解了書中的意思。

國學經典不僅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禮貌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資料博大精深,流傳的經典浩如煙海。

國學經典中不僅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我們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向閃耀著異常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一樣時期、不一樣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先總以為孔子是離自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歡樂的生活。作為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歡樂而幸福的教師。真正好的教師應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應對不一樣的學生,我們教師就需要堅持一個健康的心態。

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知識”。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瞭解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進取的心態,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必須會在自我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國學經典裡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讓我們一齊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9

20xx年的10月28日有幸聆聽葉觀瀾老師的《國學智慧與職場修煉》。通過葉老師對國學經典的旁徵博引,駐足時代,回眸千年既有哲理的高度,又有大眾的視角,感觸於五千年國學智慧的博大精深,古往今來,堅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成就了眾多偉人,“修身”則是他們邁出的第一步,審視歷史過往和當今案例,其如因果邏輯,不可或缺。萬物皆有道,做人做事也有道。從邊上看,做人做事似乎很簡單,有誰不會呢?其實不然,做人做事是一門很難掌握的學問。每一個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都渴望著成功,而且很多人為了心中的夢想,付出了很多,然而得到的卻很少,不夠勤勞,可為什麼偏偏落得個一事無成的結局呢?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認真思考。葉老師在講課中有圖表描述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四種職場人生:歸零人生、跳躍人生、平淡人生、幸運人生,四種不同的人生正是四種不同修養的寫照。

修心就是要修養我們的心智、心性、心情。就此而言,心智的修煉一是可以通過學習來提升,記得葉老師在課上講“我們要均齊方正,讓團隊成員各安其心、各安其位、各安其事”應該學習老祖宗傳給我們的精華,如學習國學,我認為要學好國學,首先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要對國學智慧有一個基本的瞭解。如:四書中《大學》是成功學、《中庸》則是反映中國式的成功之道、《論語》《孟子》如我們人生的“交通規則”,五經中《周易》是哲學思維通過簡易變化彰顯進取精神、《尚書》是政治思維書以道事。

做好工作固然重要,但為人之道才是根本。“職場事事皆智慧”,葉老師講課中提出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學會先做人,後做事。做人體現在:言行舉止細節的注重:做事與做人是硬幣的兩面,二者緊密相連。不會做人,就沒有根基;做事是立身乘人之本。做事一時成功,不能成為真正的成功;做人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1、做人的言行要得當

說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一種最直接的交流方式,葉老師的“職場說話見智慧”高度概括瞭如何在工作注意言行,做到“看情形說話,按角色說話,待時機說話”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做人的舉止要穩當

從一個人的穿衣打扮來體現一個人的品味,做到“與家相襯,與貌相宜,與歲相仿,與份相當,與境相合”。

老子的《道德經》中也說:“天道好還。”所以凡事從良心先行才是處事之上策。因為一切背離良心的謊言終會被拆穿,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若被拆穿得早,就是人們所說的“現時報”來得快;若一時未被拆穿,日後還得處處陪著小心,一切謹言慎行,用越來越多的謊言去堵住原來的謊言漏洞,把自己弄得個身心疲憊不說,還免不了最終的“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時候一到,馬上就報。”做人只有做到讓別人對你事事放心,別人才會願意把身家性命託付給你。只有生活在這種人人互助、真誠關愛的環境之中,我們才能談事業、談成功。

3、做人要講究誠信

誠信是立身之本。誠信就是誠實守信,用更通俗的話說誠信就是實在,不虛假。孔子經常教育他的學生要“言必信”,這就是要求說話一定要算數,說道做到。許諾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對不應辦的事情或辦不到的事情,總要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一旦許諾,就要千方百計地去兌現。否則,就像老子所說:“輕諾必寡言,多易必多難。”一個人的誠實與信譽是他獲得良好人際關係,是否守信用對事業成敗也有巨大影響,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擁有多少次成功的機會。

信譽是一個人最響亮的名片,是金字招牌。在做人辦事時,一定要讓你的信用代表你,覺得你是一個可靠的人。做一個誠信的人不容易,因為它來不得半點虛假和功利,需要實實在在地付出、奉獻。真誠待人、克己為人的人,也許偶爾會被欺詐,但他們會真正實施受人歡迎。對一個處處為他人著想,絕不為個人利益放棄誠實的人,人人都會真誠接納他,願意和他交往。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公司通知開會,有的人來不了也不請假;有時候單位有急事臨時電話通知有的人到單位來處理,有的人不來也不說明原因,等等,這些行為都反映出一個人的誠信問題。

4、做人要懂得謙遜

做一個謙遜的人首要的是不能驕、矜。因為具有驕矜之氣的人,大多自以為能力很強,很了不起,做事比別人強,看不起別人。由於驕傲,則往往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由於自大,則做事專橫,輕視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別人的長處。

驕矜不忍危害很大。作為領導驕傲自大,不能以平等的態度待人,就會失去人才,失失去人心。作為普通工作人員,自以為是也難以成事。只有謙虛、聽勸、忍耐驕矜之情的增長,謙和對人,才能無往而不勝。

如果一個人喜歡自大自誇,就算是有了一些美德,有了一些功勞和成績,也會喪失掉。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會失去自己的功勞。固執自己的見解的人,會不明白事理;自以為是的人,不會通達清理;自傲者,不會獲得成功;自誇的人,他所得到的一切都不會保持長久。驕矜的對立面是謙恭、禮讓。要忍耐驕矜之態,必須是不居功自傲,自我約束,剋制驕傲的產生。常常考慮到自己的問題和錯誤,虛心地向他人請教學習。謙受益,驕至敗,幾千年來都是這個道理。成功的人,未必都是完美,也未必都是很快樂,但他們有項特質是常人所沒有的,就是專心致志,就是勤奮。勤奮是通向美好人生的階梯。在日常工作上,它需要用誠實的品格來支撐,需要用精明的技巧來激勵,需要用美好的理想來引導,需要從做小事、做好小事開始。而且,在你看來也許僅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對有心人而言就是難得的機遇,也就是說,即使是機遇,也不是什麼人都能看得見、抓得住的,這是需要平時積累的一種高素質。

以上就是我聽了德、慧、智後的幾點心得體會,歸納到一點總結為就是:做人是做事的基礎,做事是做人的體現,人不管身份高低,要做個好人。不論

大事小事,要做點實事。“小勝靠智,大勝靠德”。我們必須以老老實實的態度做人,以踏踏實實的態度做事,只有這樣方可成事。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10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通過多讀、多背國學經典,讓我積累了知識,豐富了語言,提高了閱讀、表達、寫作能力。如我認的字多起來了,就能提高初讀課文的效率;背誦能力增強了,就能很快的課文讀熟,背誦課文;與文字、教師、同學交流互動時,語言表達能力增強;談感受的時候常常會靈光閃現,語出驚人;寫作文時,常常引經據典、妙語連珠……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了,學生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去誦讀經典,形成了良性迴圈。

通過誦讀國學經典,使我的天賦與潛能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同時又能達到陶冶學生的人格,提高了我的文學素養、道德修養及愛國情操。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11

“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領域最受關注的熱詞之一。近日在第二屆“北京教育論壇”上,專家表示,時代變化了,要求變了,呼喚核心素養的出現。討論中國的核心素養要結合中國社會發展階段的特點,要適應中國現階段的國情、校情。哪些素養是需要我們特別關注、我們的學生和國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養是新課標的來源,也是確保課程改革萬變不離其宗的‘dna’。核心素養將為北京學校帶來六大變化。”有關專家表示,六大變化包括:

育人導向更加註重學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養的培養;

課堂教學更加關注課程建設綜合化、主體化發展趨勢;

實踐活動;更加關注學生學習體驗、動手實踐及創新意識的培養;

課業負擔將會進一步減輕課業負擔,課後作業形式及總量發生較大變化;

學校課程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

未來將更加註重增加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適應性。

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有關負責人在論壇演講中表示,“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研究”工作報告已經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鑑定。

對於這一國家版“核心素養”具體內容,社會各界充滿期待,同時提供了多個方面的建議。據瞭解,參與“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制訂的專家陣容強大。“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研究”專案始於20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委託,由北京師範大學林崇德教授牽頭組織。專案由北京師範大學牽頭,華南師範大學、河南大學、山東師範大學、遼寧師範大學共同承擔。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學生髮展指導高峰論壇表示,專案組共組織了48場訪談,涉及575位專家,提出了12個指標。其中一級指標有社會參與、自主發展、文化修養。二級指標中社會參與裡面有道德品質、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自主發展裡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學會學習、問題解決與創新,文化修養裡面有語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技術與資訊素養,審美與人文素養等。

不過,最新出爐的“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徵求意見稿)”透露,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具體為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

通過學習《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我認為要想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應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個人發展過程中,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更是不可或缺的。

任何學科的學習,學習者只要有積極的態度、濃厚的興趣以及不屑的鑽研精神,知識和能力的獲得不僅沒有太大問題,還會有獨特的發現。換句話說,對於基礎教育而言,積極的學習態度、進取心、抗挫力,應該比知識教學、能力訓練更重要。一個人的知識可以不豐富,一個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進取心在,抗挫力強,這個人的未來發展依然充滿美好。數學學習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科學協助下,將書本上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認知結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數學素養滲透到教學中來,潛移默化,提升學生的能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素養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素養,數學教育也就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它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們教師貴在重視和堅持。要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不僅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識,更多的則是一種方法,一種文化,一種思想,甚至於一種精神和態度,從而讓學生滿懷樂趣和憧憬地去學習它。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業特徵。人的“核心素養”下的課程統整,課堂、集會中的自控和自律,討論、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統整所有的學科;學校運動會上的拼搏、包容、團結、意志,也可以統整所有學科。關鍵是教師的職業素養要回歸,回到“育人教書”,先“育人”再“教書”。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曾經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自主發展”是近日公佈的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包含的三大板塊之一,而“學會學習”又是自主發展的基本前提。

“學會學習”一直以來是教師與家長對學生的共同期望,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學會釣魚,而非只享受現成的魚。具體到基礎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學會學習”呢?在我看來,在教學中可以分三分走。

幫助學生學會歸納總結

在新課程標準倡導知識“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識點的跨度比較大,前後聯絡相隔的時間也比較長。以北師大版《數學》教科書為例,國小四年級開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邊形的性質等知識,要求簡單應用;國中八年級要求簡單說明原理,廣泛應用;九年級要求進行推理證明和靈活應用。在如此長時間的跨度內,如果學生不會總結和梳理,那麼必然會形成知識的“交通堵塞”。

隨著年級的升高,各學科知識點之間的聯絡日益增多,學生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應當經常整理、複習、歸納和總結所學的相關知識,通過自己的思考,逐步體會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形成簡單的知識結構和知識的遷移能力,這也有助於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如果學生不會歸納總結,在六年級複習時,可能還要翻看三、四、五年級的書本;在九年級會考複習時,可能就無法將七、八、九年級的知識系統歸納梳理並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在大學聯考複習時,可能也不會把初、高中的知識建構成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那麼最後複習階段學生的負擔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說觸類旁通了。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目的地完善“幾多幾少”,會對學生獲得學習方法大有裨益。作業少一點,學生看書的時間多一點;重複抄寫少一些,學生自己整理的時間多一些;共性的作業少一些,有針對性的作業多一些;老師講得少一些,學生交流的時間多一些。這種教學方式,能促進學生學會歸納總結。當學生逐漸能夠熟練地進行歸納總結時,就會逐步學會華羅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學習方法,其學習能力也會在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逐漸得以提高。

引導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

學生不應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應當處於主動、積極的知識構建狀態。每個學生都有其特有的個體學習經驗與知識結構,而新學知識和原有知識之間的銜接問題,可通過同化和順應等思維過程得到遷移和解決。

在同化過程中,新知識被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結構所解釋,並被納入到結構之中。如國中數學中的有理數、無理數、實數的運算,可納入到國小的加減乘除四則混合運算體系之中。在順應過程中,原有知識結構和經驗按照新知識的生成過程重新組合,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得到完善和發展,同時又產生新的變化空間。如較小數減去較大數在國小數學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國中有理數範圍內相關計算是可以成立的。

國中英語七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是複習準備篇。這個設計就是為了國小、國中英語的銜接,兼顧了城市和農村學生的差異,因為農村和城市學生的英語起始教學時間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師瞭解學生,把握程序。這樣的課程設計,就是為了特定學段學生知識的銜接與遷移。

還有,國小階段的科學課,內容涵蓋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設計、技術科學等方面的知識,與初高中的知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涉及學科知識的遷移。但在現實教學中,很多老師僅僅是照本宣科,沒有引領學生及時進行歸納總結。如果在國小階段,學生掌握了這門課的基本思想要領,到國中開始學習生物、物理、化學時,就不會把這些學科看作嶄新的學科,產生畏難情緒。

現在很多地方的國中設立了“研究性學習”類課程,內容涉及自然學科、人文學科、工程技術學科的研究過程、學習方法和創造發明原理,一些學校的高中課程中還有數學建模、研究性學習課題等等。這些課程設計的初衷,就是加強國中、高中各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絡,強化學生的知識遷移意識和綜合運用能力,從而為孩子們的終生學習、創新研究、保持探索的興趣打下基礎。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12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學習國學,讓我更進一步的瞭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學說。

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裡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同時,也為學生做好榜樣,教育學生尊老,愛老,愛護弱小,讓中華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揚。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13

一年一度暑期師德培訓學習。昨天本人聆聽我校校長組織全體老師學習國學經典的講座,從我個人來說,有不少的收穫和體會,現在外國人都學習我們的國學經典,創辦了不少孔子學校。我們國人有什麼理由不學 國學經典。學習國學經典:一:提高自身素養,為教育教學工作打好良好基礎。我從國學與經典中學習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學以致用。二:從國學經典中學到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哲學。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快,自己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太有限,根本趕不上時代的變化。要做好新時代的教師,能適應時代的需求,現代教師必須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而學習,應該海納百川,應該博而精。新時代的知識技能固然要學。而我國古文化博大精深,更應該是學習的寶庫,知識的海洋經典。

一、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身素養

經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啟迪思想,開闊文化視野。“修身、養性齊家等等。”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作為教師,我們除了在能力、知識方面外,還應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 說到底就是"業務+人格"。儘管教師不是官,是教育人家,是學者,但是教師要想管理好學生,就要真正地為學校。家長學生辦實事,善於聽取來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

二、學習國學可以提升班級及其他各方面的管理水平

“入則孝,出則弟”。孝敬父母,尊重兄長對的孩子來說是首先應該具備的品質。為此,我學校老師應該經常組織了對學生進行愛心、孝心教育的活動。包括聽父母的話,尊敬父母和其他長輩,關心體貼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勞動,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熱愛學習,與家人共同創造和諧快樂的生活。

學習了國學經典後,我認為還可以在我們的今後各項活動及班隊課中,加入經典誦讀,如《弟子規》《唐宋詩詞》《三字經》等適合孩子誦讀的經典;其次讓我們的環境與經典對話,收集有關宣傳資料、圖片、佈置校園的環境、氛圍;利用傳統節日對學生進行滲透教育。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每個節日的由來、慶祝方式、利用海安古城風俗習慣等內容,讓學生在接受傳統文化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及個性品質。

古為今用,是我們學習古代文學的唯一目的。學習國學,讓我們瞭解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豐富了知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養。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14

國學,其意有二,原意指古代國最高學府,即國子監或太學。現在國學指中國學術,是相對西方學術而言的一個籠統概念。

國學作為學術名詞而存在源於20世紀初,也就是“西學東漸”之風盛行之時,早期的國學研究者(如梁啟超、章太炎)等為相對與西學而稱我國古典學術為國學,是為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國學之中,其主流為儒家學說,內容包羅永珍,中國古代歷史、思想、地理、數算、醫學等均在其範圍內。國學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和中國傳統文化劃等號,但又不完全是。在更大範圍上講,國學不僅是漢學,還包括中國所有少數民族的文化。但也正因為其包羅永珍,所以內容就有精華與糟粕之分,和對待傳統文化一樣,對待國學也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近年來,國學大熱,整個國內颳起一股學國學之風,一些所謂的“國學大師”也就“應運而生”。試想,連季羨林老先生都堅辭“國學大師”的名號,其他小輩又安敢造次。在教育方面,一些學校已經把三字經、弟子規等列入課本,甚至要求學生全文背誦。

在我看來,國學大熱是好事,說明國人增強了對文化的歸屬感。但對於這股熱潮卻不能盲目跟風。國學內容廣博,就其中經典來看,也卷帙浩繁。我們該讀什麼?怎樣去讀?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在21世紀這個世界高速發展、我國向社會主義更高階段邁進的時代,國學之中已經有很多內容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比如“二十四孝圖”宣揚孝道,但內容多為愚孝,是不應該借鑑的。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裡寫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所以,國學教育應從小抓起。為什麼我國近幾十年沒有大師級人物?為什麼沒有產生世界級著作?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文化的底子太薄。中國古人的發明(如祖沖之推算的圓周率、畢昇的活字印刷、郭守敬的《授時歷》、張衡的地動儀等)都在當時世界上遙遙領先,可見古人之智慧,如能多加學習國學之中經典之作,那麼我們後世兒孫為什麼不能重塑中華之輝煌?

我國在現今施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所以,課本就是孩子們接觸國學的最佳平臺。但現在的學生,從小開始就揹負了沉重的學習負擔,如果在課本之中增加國學經典名段恐怕會給學生帶來更大的負擔。在我個人的國小、中學生涯中,我記得中國小生除語文課本外,還有一本讀本,其中不乏中外名著與國學經典,如能用國學經典替換其中一些篇目,應該是可行的。但從目前情況以及我親身經歷來看,學校學生都未對讀本引起重視,以至於編者的心血付之東流。

那麼如何從學生抓起,我認為在除讀本在一途徑外,還應該減少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用以學國學。我國現行的英語教育不得不說很是失敗,學生只是一味地背單詞、學語法,而日常口語卻不能流利說出,英語學習僅僅停留在書面上。為什麼現在出現了很多的英語培訓機構,那正是因為學校教育的失敗,學生才不得不花費額外的時間與金錢去那些英語培訓機構學習。眾所周知,孔子學院近年來在海外盛行,孔子學院正是向外國人講授以儒家為中心的國學經典。看著越來越多的老外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能背誦唐詩宋詞,而有的中國人尚且不能達到,我不禁為之感嘆。而中國的孩子,卻深陷英語學習的迷茫之中。文化開放不是一味地學習外來文化,學習外來文化的基礎是先鞏固民族文化之基石。近來韓國人大肆叫囂“端午節”、“清明節”是韓國人的傳統節日,並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國人聞之為其憤怒,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反映中國人對文化的保護意識不夠,韓國才會有機可乘。

那麼,我們應該讀什麼國學經典?怎麼讀?我認為對於成人而言,經史子集之中篇目,皆可讀來,開卷有益。而對於孩子來說,應擇優入取,這也需要教育家費點腦子,從國學中選取適合孩子們學習的經典之作。

關於怎麼讀。目前在百家講壇欄目盛行之後,一些專家、學著紛紛著書立說,大談自己對一些名著的心得體會,于丹就發表了《論語心得》、《莊子心得》等,但是我並不建議人們拋棄原著,直接去讀這類書籍。在初讀之時,仍應忠於原著。人們常說“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也可以有一千個孔子、一千個莊子,一千個孫悟空、一千個林黛玉。由於先入為主的思想,人們在看了別人對名作的心得體會之後,自己也覺得有同感,這樣就少了爭辯、少了交流、少了百花齊放、少了百家爭鳴。因此,讀經典要先讀原著,如有不懂之處,可查閱字典等工具,或者相互討論,再或者請教老師,最後,在自己有了一定的理解之下,去一些關於別人心得體會的書。這樣,經典才更會耐人尋味,就像璞玉,只有經過打磨才會更具光澤。

國學之中有許多精華之所在,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其中之智慧,以揚我中華之文化,讓中華民族於世界之林永存。

賦詩一首歌中華文明:盤古一分天地開,三皇五帝分至來。殷商銘文青銅刻,文王占卜獸甲傳。春秋孔孟儒經作,戰國孫氏兵法成。秦王一統經典逝,萬卷經典皆作塵。西漢文章兩司馬,東漢歌賦父子曹。陶潛歸隱晉桃源,酈元遊歷三峽岸。唐時明月太白詩,宋時江水東坡詞。元代尚有小曲在,清代唯有容若存。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15

人才強則事業強,人才興則科技興。高科技人才是引領科技創新發展的關鍵“變數”,只有在擴大“增量”、提升“質量”、盤活“存量”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搶佔科技創新發展的“制高點”。

擴大高科技人才“增量”。當前,以資訊科技、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呈現“井噴式”增長,然而,我國高科技人才的增長速度遠遠滯後於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速度,高新技術產業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仍存在較大缺口。為此,要進一步擴大高科技人才“增量”,使人才增長速度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相吻合、相協調。要切實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技領軍企業在育才、引才、聚才中的主導作用,深化校企間合作,實施高科技人才開發工程,共建高科技人才孵化基地。要充分利用專案招標引才、崗位特需引才、海外築巢引才、親情鄉情引才等途徑,加強高科技人才地區間的交流互動,積極探索引進國內外“高精尖”人才新路徑。

提升高科技人才“質量”。本次大會上有一個詞被反覆提及,那就是“高水平”,例如,要“著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等等。當前,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在這一過程中,人才是先導,更是關鍵。而高科技人才隊伍質量的優劣,直接決定了能否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這一“願景”。為此,要著力打造一支整體素質高、專業能力強且具有改革創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隊伍。要緊扣科技發展和產業轉型的實際需要,聚焦人才隊伍的年齡結構、層次結構、性別比例、地區分佈等方面,加強研判,統一規劃。要進一步嚴明高科技人才准入門檻,劃定高科技人才職稱評定標準,充分發揚高科技人才“傳幫帶”制度,為提升高科技人才隊伍整體質量提供基本遵循。

盤活高科技人才“存量”。高科技人才不僅要“引進來”,更要“留得住”。當前,高科技人才流失依然是制約我國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此,要進一步盤活現有高科技人才“存量”,通過出臺住房、戶口、薪酬、補貼等優惠政策,為高科技人才大有所為、大有作為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要創新人才評價體系,在人才評價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標”並舉,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要賦予高科技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積極推行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讓“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堅決杜絕人才管理工作中的形式主義,讓高科技人才從“迎來送往”和不必要的應酬中解放出來,讓真正能做事、做成事的人“大展拳腳”,讓真正敢於創新的人無“後顧之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