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觀後感1000字(通用10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1W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孔子觀後感1000字(通用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孔子觀後感1000字(通用10篇)

  孔子觀後感1

今天我們上完白天的課,晚上7點在魏老師陪同下我們觀看了一部具有強大的教育性質的電影《孔子》說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這位歷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據,各國戰亂時期,孔子的歷史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多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禮節仁和,能讓我記住很多故事精彩情節,但他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非常好團隊文法、團隊精神,他帶著他心愛的弟子和一些文弱的書生一起漂盪。但給我感覺到好像他帶領的是我們中國的革命前輩,因為他們改變了一個世界,統領著一個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當時因為是國難時期魯國的諸侯非常欣賞他智慧和才華,魯國的諸侯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改變春秋諸國的歷史,然而就在魯國與齊國會盟之時他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僅震懾了齊軍,還為魯國奪回了三個城市,正因為他的正義和忠誠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國的陷害,後來回到魯國後遇到三桓相國的反對勢力欺壓,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文化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被魏國宋國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還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後來經三桓相國的多次邀請,見到相國的玉環後才同意回到魯國。

孔子臨終說的那句話:“後人對我的讚賞是因為這部書《魯春秋》,對我的誤解也是因為這部書,孔子生前顛沛流離如喪家之犬,死後極盡哀榮成萬世師表,他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並且為了一個理想不斷前進,能夠在困境中始終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這才是孔子的偉大之處。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們平時工作和生活中要多關心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多組建像孔子那樣的團隊,不要犯我們魯國諸侯的那種錯誤,錯失良將,錯失良將後會給我們國家或者企業帶來損失,也會增加自己的競爭對手,所以我們要分清楚什麼人該用什麼人不該用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不要輕易被美色等誘惑,要長期保持良好的品格,應當多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敬業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企業,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可以從電影《孔子》中學到了很多關於現代管理的很多辦法,具體的感想如下。

1、要有一個始終對你不離不棄的團隊。在這部片子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孔子門下的弟子為了宣導孔子的禮儀文化。對孔子不管貧窮、富裕、始終如一的追隨者他隨他。這就是當前比較流行的非權力影響力。

2、通過這部片子感受到了文化禮儀的重要性。在這部片子中孔子宣導的文化就是禮儀。並不是以暴治暴。我國有著禮儀之邦的美譽。在加上我們維也納酒店有事一個服務行業、想我們的服務禮儀的重要性。

3、一個人要堅持自己的目標與理想。在現在的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和自己的理想。在這部片子中孔子為了宣導自己的文化不惜在外顛沛流離18年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正所謂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著長立志。

  孔子觀後感2

昨晚,去看了這個新年裡聲勢造得很足的電影《孔子》。

儘管明白凡動輒投資上千萬的大片都是要研究票房的,既要票房就得研究觀眾的欣賞口味,不可能完全按照或者接近歷史的真實去拍,那麼編劇和導演究竟會把經過人們千百年的認識並且已經基本定型的孔夫子拍成什麼樣呢,的確很想明白,卻又擔心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聽電影《孔子》的某主創人員說,觀眾看電影《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如此信心滿滿,言之鑿鑿,更讓人充滿期待。

影片從51歲的孔子作為政壇新星在魯國崛起講起,前半部分一開始便是殘忍的活人陪葬,表現了當時周天子已無力掌控天下,而魯國國君衰微,國家政權實際上由當時掌握軍權的三桓掌控,他們囂張跋扈,為所欲為的時代背景,之後敘述了孔子一生中最值得一提的兩大政績——夾谷之會和隳三都。後半部分則主要講述孔子如何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包括“子見南子”、“陳蔡絕糧”、“子路問津”等片段,最終是魯國大夫季氏在內憂外患中幡然醒悟,孔夫子的治國才能不可小覷,於是放下身段,誠邀孔子回國,並理解了在外顛沛流離十九年的孔子提出回國後絕政治,治教育的條件。

看完影片後,感到有三點不可思議之處:

一是我們只明白孔子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沒想到他老先生還是一個軍事家。在“夾谷之會”和“隳三都”中,設計之巧妙,佈局之合理,安排之周到,僅僅憑著一腔浩然正氣和對道義的堅定信念,與妄自尊大、恃強凌弱的齊國針鋒相對,舌戰齊國君臣,生生迫使齊國退回了侵佔已久的“汶上三城”。這當然大快人心了,誰說孔子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做成了很多軍事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

二是影片後半段的“陳蔡絕糧”中,孔子師徒被困陳蔡間多日,七天七夜粒米未進,而孔子卻依然氣定神閒地撫琴,以這種方式轉移飢餓的注意力當然是能夠理解的,但師徒們一人一口分食最終一碗馬肉湯後,弟子們不是倒臥在地以儲存體力,而是居然有力氣圍著老夫子和他的琴聲運動起來,這不合常理的舉動,真是讓人匪夷所思。

三是師徒們周遊列國途中遇到了冰裂,當時孔子的一車書掉入冰窟,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顏回像羅盛教那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潛入冰下打撈竹簡,孔子及其眾弟子趴在冰窟邊緣呼喊痛哭,但既無人和顏回一道下水撈竹簡,也無人下水力阻顏回的愚蠢行為,直至顏回凍死。這個極不靠譜的煽情情節,既褻瀆了孔子,又褻瀆了顏回。毫不誇張地說,作為好學生,顏回肯定把這些竹簡的資料深深刻在腦海裡了,難道為了教師的心血,就有必要犧牲性命嗎?莫非正如旁邊的觀眾調侃道是為了搶救文化遺產?而孔子堅持萬物之靈的人始終是第一位的觀點在《論語·鄉黨十》中就十分清楚。“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顏回和竹簡,孰輕孰重,這不是明擺著的嘛?!

所以,看完電影《孔子》後,我沒有哭。環顧四周,在這場滿座的電影院中,也沒有看到任何一個人哭。

  孔子觀後感3

很早以前就想在看完電影之後寫寫觀後感,沒別的意思,權當記錄感慨也好,但每次看的時候都是信誓旦旦,完事兒又覺得沒啥可寫的,其實就是懶鬧的,剛看完《孔子》,痛定思痛,以後但凡是好電影或是看完比較有想法的電影一定要寫寫觀後感。閒話少敘,正文:

其額像堯帝,其肩像子產,神神氣像大人物卻狼狽得如喪家之犬——這是這部電影裡在形容孔子周遊列國過程中的一句話,顛沛流離的生活,學難致用的遭遇,讓這位大人物周遊列國,處處碰壁。

先是在自己的魯國,每天沒事兒就去找定公,給定公上課,教育他,定公有時候也主動求教育,確實也是發於心,但到最後形勢比人強啊,定公權度之間,止於行了。這下不要緊,直接導致老師在魯國混不下去了,痛定思痛,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果斷走人,帶著幾個尖子生說好聽的就是周遊列國,其實就是逃荒去了。他先後到過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這些國家的國君都沒有用他。用電影中顏回的話說就是:夫子道高,故當世者難用,只能說他們愚鈍;孔老師到了陳蔡,在陳、蔡一帶,楚昭王打發人請他。陳、蔡的大夫怕孔老師到了楚國,對他們不利,發兵在半路上把孔老師截住。老師被圍困在那裡,斷了糧,幾天都沒吃上飯。後來,楚國派了兵來,才給他解了圍。電影裡說是戰爭導致孔老師顛沛流離,到處捱餓,最後還是衛國前來接濟…接著就是1號尖子生顏回命喪冰窟窿,只為撿回書簡,顏回這樣的典型的書唸的太多了,自我修正能力已然就快沒有了,你的授業恩師還活著什麼書寫不出來,你師父都說“天地間人為貴”,犯得上用你自己的小命為書簡殉情麼,我不懂,但我把他的行為理解為:“信仰”!2號尖子生子路整冠而亡,難道不知道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腦袋都沒了,整冠有何用?也是信仰吧…後來就是季孫氏派人迎請老師迴歸祖國的橋段了。老師喪家之犬的周遊了10多年終於“無限希冀兮歸故鄉”了,從此一心從事教育工作,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著書立言~!要是老師活到現在估計還得簽字售書。本電影是以倒敘形式回憶老師慘痛過往。END,電影結束。

看完之後,我覺得老師的天下大同思想就像GCD的共產主義一樣鏡花水月,不著邊際。天下人人懂禮法,懂謙讓,哪裡還會有戰爭,是這意思,你不如說天下人人都是孔丘來的實際。老師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啊,天下好多人都不懂禮法,更有甚者,人家不想懂!你是想欲,但天下人不想施。老師的前半生一直在列國播撒禮法,仁政,僅僅是讓世人認知有一個孔聖人的天下大同思想貌似還不錯,而在戰爭的洗禮下,人們都在試圖獨善其身,所以,播散的最終效果:基本沒有。其實老師學術宣傳失敗很好理解,就像跟一個乞丐談論高雅藝術一樣,想問題的方式和出發點不一樣,乞丐說我就想吃飽而不死就行,高雅藝術關我p事。老師的學術也是這個道理,春秋時期戰事不斷,各國關係複雜難辨,有脣亡齒寒的,有明交暗鬥的,有相互拉攏的,今天跟你交好,明天沒準就帶刀過去把你給端了。在絕對的利益面前,老師禮法,仁愛。被那時候的現實極具諷刺的嘲笑著。我覺得還不如到處止戰的墨家來的實際呢,雖然墨家的尚賢兼愛非攻止戰思想治標不治本,但問題是你根本治不了本啊。於是乎,老師鬱悶了,沒有人懂我啊,求一知己而難得,寂寞如雪啊,老師聽說有個叫老聃的,挺有名的,抱著求交往的心態就去了。老子何許人也就不用多說了吧,絕對的高階,老師到那就被老子一頓忽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由此可見,老子智商絕對高的令人髮指。讓老子教育完了,老師才幡然悔悟,歸家著書。雖然老師的思想在春秋行不通,也算是為後人留下一派學說,影響了泱泱中華2000多年,幾乎每個時代都有老師家的鴻儒,不斷的完善著這一派無敵的學說———儒學!

  孔子觀後感4

電影孔子上映的第二天2月23日,我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現在來寫觀後感,純屬個人意見,不知道該對誰說:

第一,形象和場景刻畫:

關於周潤發和心中孔子的形象:我一直承認周潤發演技比較好來的,這部電影刻畫的孔子,一直微笑著,很端但是不傲的感覺,溫潤有餘而寬厚不足。而歷史上那個面目模糊但妖妖叨叨的南子,周迅演的還不錯。

對古代的房屋啊,祭祀啊等了解很少所以看不出門道,我想的就是兩點:一本片中齊魯衛等各國的都城、村落明顯不同,反映出了經濟實力和民風民俗的差異,比那種看不出發生在那個城市的現代劇好很多。二孔子周遊列國不是周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春秋時代似乎最北邊的小國燕也是在現在北京這個位置,也就是說,他周遊列國應該都在黃河附近或者以南,為啥後半段那個雪花飄飄的,象東北的冬天啊?

衣服:孔子的衣服和徒弟們的、國君們的很正常,一看就是麻的。南子的衣服,雷到我了,沒見過把一大堆藍色珊瑚珠紛紛揚揚掛一腦袋象一新疆小美女似的古代夫人,更雷的是她還從一排藍色珠簾中走出來。

第二、電影與歷史和著作的契合:

因為這個階段在讀論語,所以還是有些感想的。

開篇處加封大司寇之前,孔子和魯國國君說的那些話,差不多都是論語或者相關原文,不過改換了環境,比如該和冉有說的,對魯國國君說了,這個也算是在尊重史實基礎上的藝術加工吧,可以接受。

那個漆思弓開始可是難壞了我,印象中完全沒有這個人啊,回家一百度原來就是漆雕開,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這個,古代人有姓名字號。所以有點亂,其實著名學者知道漆思弓=漆雕開,看樂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開,編劇就應該照顧一下我們這種剛開始學的人,直接叫他漆雕開就好了麼?

傳說此電影首次還原子見南子,這個,歷史上算一個迷案,反正肯定是有點曖昧了,要麼為什麼孔子的學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悅,孔子諾諾的予所否者天厭之。這個地方南子說大家都能看見你的痛苦,可是沒有人能體會你痛苦中的境界,(沒記錯應該是這個話吧?),實際有畫蛇添足之嫌,討論完了詩經和仁者愛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聲,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這個要麼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麼容易讓編劇留下南子對這個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

孔子的諸位弟—子,傳說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劇中露臉的有那麼幾個。已經說過了的漆雕開,正冠後亡的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的子路。文質彬彬的孔子最喜歡的顏回、有管家感覺的冉求、著名孝子曾參、被夫子稱讚總有辦法的子貢,被孔子打擊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

  孔子觀後感5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識,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觀後感6

孔子,一代偉人。用他的一言一行踐行著他的思想與主張,向世人展現著他的毅力、耐力、恆心、信心、熱情、激情。

他十四年漂泊在外,只是為了推行他的主張。他對思想難道不是鍾愛?幾十年鑽研著,練就了他的毅力、恆心。四處的困難都不曾使他退縮。他用他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為了理想,要努力要不懈奮鬥;遇到困難,要克服,不輕言放棄。正如孔子的愈挫愈勇,我們要在奮鬥中磨礪自己,發展自己。每經過一道坎坷就增加一份力量,讓自己逐漸完善、強大,越來越無懈可擊。試想一下,如果你已經沒有漏洞可尋,那麼成功還有什麼理由不降臨到你身上?

他自信,堅定地相信著自己的主張,即使國君與周圍的人一遍遍地不接受他的看法。不錯,那是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那是個怎麼都容不下他的時代。他則認定人的道德禮儀,認定人性的真善美。他從未想過要隨波逐流,讓這些主張消逝在滾滾紅塵之中,只有一個堅定著理想的人才談得上為之奮鬥。一個昂首闊步相信自己的人,不苟同於任何一個背道的觀點。只有自信,才有走下去的動力,才會有成功的可能。

他聰慧、勤奮。在史無前例的探索中毅然孤身前行,發掘著從未被看見的奇世珍寶。他孜孜不倦地學,享受著渴求知識的滋潤;他孜孜不倦地教,體驗著傳授知識的快樂。勤奮才出成績:《春秋》、《詩》、《書》、《禮》、《易》、《樂》。勤奮是少不得的,再聰明的人不勤奮也終將一事無成;相反,若是一般人,踏踏實實鑽研,總也能在那塊地上緩緩前行。聰明的人第一步跨得很遠是別人的十倍,勤奮但並不聰慧的人只是一點點向前摸索。久而久之,誰會走得更遠呢?

他勇於突破,敢於創新。“有教無類”,一個讓現代人多麼受益的主張。他就這麼說了,也這麼做了,不論貴賤、窮富、老幼、國籍,他照收不誤。這在教育上是創新,即便無人支援,他也勇於實踐。他相信創造出原來不存在的,就會推動社會前進一大步。創新果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啊。只可惜少有這樣的人:逆著世俗的眼光,在尷尬中艱難前行。這需要毅力、耐力、承受力和頑強的生命力。

他博愛,將蒼生記掛心間。他的真情與他的主張是全然一致的。他重視親子之間的情感,在封建的“孝”的概念中注入了新的活力。父母對子女的愛引起子女對父母的反哺之愛,這是一個大迴圈,其中有著至真至純的情感。正如他懷寄天下,不做一個麻木的人,擁有最真的喜怒哀樂一樣,對他人友好、仁愛,真心。這是他

一遍遍的訴說,他要讓世間充滿愛。

與人之間本該和諧共處的,去除利益的引誘,人心真的可以不那麼險惡。

  孔子觀後感7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名人、偉人,他們為我們人類的精神文化做出了許許多多的貢獻,他們的偉事一直廣於傳頌,贊為佳話。而其中,影響最大的,則是孔子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先祖為宋國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在《孔子》這部電影中最令我們感觸最深的是孔子魯國公赴夾谷同齊國會盟,智退齊軍的故事。

當時,齊國君邀請魯國君去齊、魯兩國的交界處——夾谷去簽訂齊、魯兩國交好合作的協約。而魯國君便叫孔子來安排所有的事情,孔子想齊國乃虎狼之國,詭計多端,必定不會心慈手軟,到時候肯定以武恐嚇。於是孔子便到掌握軍權的季孫氏借五百乘戰車為魯國君保駕,而季孫氏讓孔子去問大將軍公山狃借,可公山狃不肯給,無奈之下,孔子便想了一個辦法。他先同魯國公一起到夾谷,在商談時若齊國君不講道理則以禮為武器抨擊齊國君,齊君大怒之下,便亮出軍隊,想要恐嚇魯國君,迫使其簽訂協約。而孔子發出訊號,隨之,十輛戰車先出現,並且當著齊國君對孔子說還有五百乘戰車在後面,隨後在山後出現了萬人吶喊及五百戰車,其實那些全是牛車,是孔子的弟子們加以喬裝,再者離得遠,使齊國君信以為真,在協約上並沒有佔魯國半點便宜,且歸還了魯國的汶上三城。

從這一片段可以看出孔子的足智多謀,文武雙全。孔子在夾谷之會中,隨機應變,用當時世人仍然十分敬重的禮儀作武器,進行鬥爭,以弱勝強,還不費一兵一卒,一舉收回了被佔多年的領地,成了各國爭相傳頌的一次了不起的勝利。孔子靠其膽量與齊君互不相讓;靠其智慧使齊國退兵;靠其的有勇有謀,智勇雙全使魯國收回了領地,併成功簽訂條約使兩國雙方扯平,互不相欠。

從孔子的這則故事,我們想到了三國裡巧用空城計智退敵兵的諸葛亮。在錯用馬謖失街亭時使蜀軍連失三城,於是諸葛亮便從自己所在的.西城王往回運糧草,準備撤退,可同時,也就將西城暴露在前線。果然,司馬懿馬上率十五萬大軍攻打西城,可那時諸葛亮身邊只有幾個文官和二千五百名士兵。當聽到司馬懿大軍來犯,每個人都嚇破了膽,可諸葛亮卻十分冷靜,沒有慌張,而是鎮定自若,他叫人大開城門,叫士兵喬扮成傭人在門下掃地,自己在門上彈琴,居然還真的使司馬懿以為有詐,於是退兵。

不管是從孔子,還是從諸葛亮,我們都能從他們身上看出他們的足智多謀。齊國公曾一直認為孔子是個書呆子,一個只知詩書禮儀的文弱書生。後來經人打聽,才知道孔子能文能武。孔子曾經對子路說:“武,乃文之備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死讀書,還要多鍛鍊身體,增強自己的體育鍛煉。同樣的在學習上也是這樣,我們不能一味地去了解書本知識,還要親身實踐。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很重要的,只有實踐了,才能獲得真知。

  孔子觀後感8

《孔子》在深圳各大影城首映。海岸影城繼阿凡達上映期間一票難求的火爆狀況後,又迎來了新一輪的票房熱潮。那幾天,海岸影城1號廳排期基本為《孔子》,上座率達90,據海岸影城工作人員透露:有很多老人前來觀影,也有很多人帶著孩子前來觀看。可見,孔子在中國是深得人心的,《孔子》的號召力也是值得肯定的。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因為語文老師上課時也經常給我們講述孔子其人其事,自己也翻看了一些有關孔子的簡單易懂的書籍,要想表達出這樣一個人物我認為不可能,於是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導演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裡。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多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豔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導演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孔子觀後感9

觀看了影片《孔子》,不論它拍得怎麼樣,註定都少不了一場口水戰,實際上,自從傳出胡玫要拍《孔子》的訊息後,這種口水戰始終就沒消停過。

影片上映沒幾天,關於《孔子》的新聞也不少。王菲復出,選擇了以《孔子》為平臺,獻唱一曲《幽蘭操》;有人炮轟《孔子》的史實和臺詞錯得離譜,胡玫、何燕江都有激烈迴應;其中還穿插著周潤發頗有些雷人的感言,據說看《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不過,我是真的哭了…

在這場喧囂、混亂的鬧劇中,其實人們恰恰忘記了一個很嚴肅,也很重要的問題:這究竟是一部怎樣的影片?其自身的魅力是否可以吸引觀眾走進影院?難道只有靠這些炒作的娛樂八卦才能引起人們觀看的興趣?

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也許是不屑於回答,也許是覺得回答這個問題有許多不便,事實上,很長時間以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態度都顯得有一點曖昧。說起來有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味道。

20年前,說到電影的娛樂性、商業性、趣味性,以及市場票房、贏利、圈錢之類,大家還是很不情願的,要找很多理由給自己壯膽兒,當時的社會風氣還有點恥於言利的意思。

現在似乎不必這樣了,大家可以很坦然、很欣然地言利了,這當然是一種進步。

但是,一種傾向往往掩蓋著另一種傾向,事物在發展中有時也會走到自己的反面,這些年,言利的變得理直氣壯起來,言精神、理想、信仰的,倒顯得理屈詞窮,低聲下氣,有時還露出一點羞澀。

我們都經歷過耳提面命的、灌輸式的教育,至今,這樣的教育也還沒有絕跡,於是大家對涉嫌要教育我們的東西都很敏感,身體會自動生成一種抗體,進行排斥,或者採取放縱自己的方式,以為我們只需要娛樂,這種自輕自賤其實是自己騙自己,自己麻醉自己。

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捫心自問,這種隨波逐流、沒心沒肺、幾乎完全物質化、只求一時快樂的日子,真的是我們所需要的嗎?

過去講反潮流,現在講順應潮流,與時俱進,但無論如何,有些東西該堅持的還是應該堅持。我看《孔子》最感動我的地方,就是他終其一生對自己的信念始終矢志不渝地堅持,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又如何呢?只要有機會,還是要宣揚自己所信奉的精神、理想和信仰。拍《孔子》的,更應該學習孔子的這種精神。

說到底,理直氣壯地宣揚一種精神並不難,難的是你是不是真的擁有這樣一種精神,並準備用它指導自己的行動!

《孔子》中,孔子來到衛國,衛國國君問孔子:"衛國人多,該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讓人們富裕起來。"衛國國君繼而問:"可是一部分已經富裕起來了,國家還是亂,怎麼辦?"孔子說:"教化人們!"這一段,也許是對當今中國的折射吧。

在《阿凡達》美國文化和電腦特技的強烈攻勢下,《孔子》仍然自信地屹立在影院的上映期內,也許正體現了某些國人的良苦用心:重拾傳統文化,提倡仁義道德!

  孔子觀後感10

看這部電影時,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與會場內的觀眾一起,在兩個多小時內非常安靜地觀看。就像胡玫說的那樣,“《孔子》是一部必須讓你記住許多故事情節的電影。”但是孔子帶給我的,並不只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而他所留下的,則是一種意象,一種精神,以及背後的弟子們,或許大多是文弱書生。但是你們感受到的肯定是如海濤般浩浩蕩蕩,統帥一個時代。

影片中,孔子出生在一個小國——魯國的貴族世家,對社會的混亂局面感到憂慮,期待著用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去影響春秋各國的歷史程序。但是,正如歷史上其他聖人在早年的經歷,孔子在彼時的時代尚未來臨。雖然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英勇和智慧給魯國帶來了尊嚴和強大的期望,但政治理念最終在現實中破滅了。接著孔子為了夢想,帶領眾弟子在列國間奔走十四年,傳播自己的思想,想和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天下,不容其爭。數次被亂軍包圍而陷入絕境,也曾捲入政治陰謀的漩渦,甚至被世人誤解……晚年返回祖國——魯國,他歸國不隱,不遺餘力地教導弟子們和整理文獻。

孔子的一齣戲,力主禁止活人獻祭,非常精彩。會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圓形的會堂,不知當時是不是這樣,整場場景都很像古羅馬議會,還是現在的英國議會,呵呵,對公山泉這類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言歸正傳”,顯示了孔子的沉著與智慧,更多的是幽默。

此外,老子和孔子那仙境般的對話,也可以在歷史中找到印證,史書上有孔子向老子求學的記載,而電影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這一情節沒有什麼不對勁的,反而從他們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各有不同的性格,但愛師如命,守禮如命。子助衛國,冉求回魯國。顏回是孔子最喜愛的弟子,他的外表文弱而機智靈活,意志堅定,是最能打動人的人。在他去世的那個場景中,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虛偽,搞笑。但是我很感動,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連想都沒想過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救竹簡的那一刻,許多觀眾都落淚了,我還相信,當孔子抱著死了的顏回不肯放手的時候,那一幕,震撼了萬千人。

令我印象更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捨棄了自己的性命,這一點令我非常感動,在顏回看來,孔子的書簡比自我的命還重要,再想一想,因為有了無數的顏回,我們現在才能理解孔子的精神。看見孔子抱著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有三個時辰了,緩不過來。但是夫子還在抱著,那情景真是悽慘。子路又死了,子路其實是個有勇無謀的人,但他卻一直記得著夫子的教導,直到他死的時候,還記得著夫子所說的:“君子正其身”。夫得知子路之死,喪徒如喪子,但夫不讓淚流,夫子仍很欣慰,自是弟子雖未如願,亦已為仁。

在影片《孔子》中,我體會到,我們應該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學習“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風,繼承孔子“君子亦直,小人亦不欺”的做人準則,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做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