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反思:關於“視覺化策略”的一點感想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7W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聽課反思:關於“視覺化策略”的一點感想,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聽課反思:關於“視覺化策略”的一點感想

上週有幸聆聽了王樂芬老師的現場觀摩課《一條大魚向東遊》和曹愛桂老師關於構建師本課堂的講座,雖然兩者都是關於國小語文的,但也使我受到很大的啟發。

上半場由王樂芬老師主講,她為大家帶來了一堂生動的模範課。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王老師那優美的朗誦和精巧的教學設計深深打動了在場聽課的每一個人,其中最令人記憶深刻的則是王老師的“視覺化策略”。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王老師提出要讓孩子們讀懂一個故事,並學會一個策略。這種策略即視覺化策略,讓學生在文字與圖畫的轉換中,破解文字背後的祕密,既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又掌握理解故事的一種技巧。在教學開始,王老師引導學生們在紙上將文中的景物畫成畫。學生完成之後,發現畫了很多花、很多草、很多樹、很多雲……但是唯有一個橋樁。這時,王老師問學生,你看到橋樁,感受到了什麼?學生自然而然地回答出了“孤獨”。然後,王老師出示了繪本原文:“天上的星星不只是一顆,星星周圍都是星星。空中的大雁不只是一隻……大地上的白楊不只是一棵,一棵又一棵,一直延伸到了遙遠的天邊。大河中央,卻只有一根橋樁。”在對畫面的感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原文進行仿寫,寫出可能出現的'景物,寫出學生自己畫出的景物。從畫面到感受再到仿寫,讓學生再度深入感受橋樁的孤獨。

這樣的課程形式,使抽象、呆板的文字變成了賞心悅目的畫面,給學生帶來了感官刺激,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也使對文意的理解更加容易,對提升語文教學質量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在教學中,王老師並沒有依賴這樣一種方式,因為圖畫不能代替學生分析思考的過程和獨特感受,因此王老師還是將學生拉回到文字理解和文字運用的層面上,讓學生自主仿寫句子,使閱讀課有了寫作課的功能。不僅僅達成了理解故事的目標,更訓練了學生的讀寫能力。

有了這樣一堂課的啟發,我覺得,“視覺化策略”也可用於中學教學,我認為說明文和古詩的學習都可以採用這樣的形式,說明文枯燥無味,要理解說明順序,瞭解說明方法,乃至自己去寫說明文,其實可以借鑑王老師的這種策略來豐富自己的教學形式。另外,“視覺化策略”和“情景教學”也有著相通之處,如果在古詩學習中適當應用這樣的方法,理解、記憶起來也許會更容易、更深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