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讀後感6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9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教師》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教師》讀後感6篇

《中國教師》讀後感1

“書能香我無需花,詩能醉人何須酒?”上學時,成天泡在圖書館裡,遨遊書海,魂飛天際,在柳絮飄飛的夕陽裡等待傳書的鴻雁,在朦朧的燈光下抒寫纏綿的詩句,那美好的一切,隨著腳踏三尺講臺,將一去不復返了。

生活的沉重,工作的負擔每每壓迫著我,讓我感受到教育工作的不易。可是今年在我們的教學校長於校長的推薦下,讀了《中國教師報》。沒想到,捧在手中,卻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健康人生》,是我喜歡的版塊之一,它包括“人生感悟”、“健康方程式”、“休閒有道”、“職場心態”等,每當我閱讀完這些文章我工作起來精神勁十足。“班級線上”、“杏壇春曉”、“閱讀”等這些欄目,我也都是很喜歡看的。

在報紙上我認識了河北省涿州實驗中學的校長,王國輝。他積聚“幸福因子”辦學校,讓學校成為師生的家園,不要有太多的複雜、喧囂,名利的東西裹進其中,從做幸福的人開始,一切返璞歸真。他很愛學生,無論颳風下雨,他都陪在學生的身邊。他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師愛學生,是一種信任,是一種鞭策,是一種激情,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地教育過程。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必須遵循的基本職業道德規範,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有人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通過學習我認識到這是荒謬的。教師應該熱愛每一個學生,包容一切學生的一切差異和缺點,對所有的學生公正無欺、一視同仁,不僅要熱愛學習成績挺好的學生,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學生更要多一份偏愛。( )我們對學生的愛的直接表現就是相信每一個學生,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潛能,每一個孩子都是“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必須抓住學生的積極因素和獨特的方面,鼓勵他們進行大膽地探索,增強他們的學習熱情。

他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愛是一門藝術,而寬容就是愛的精髓,它對學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導性的文章告訴我,教師必須主動地走下“師道尊嚴”的“神壇”,以寬容的態度來善待學生,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長、不是以現在而是以發展的眼光來審視學生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的過失不管多麼嚴重,如果不是出於惡意,就不應該責罰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面對學生的錯誤如果不是因勢利導,而是進行叱罵甚至體罰,是沒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為這樣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適用的方法,會直接導致學生從良心的責備中解脫出來,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嚴重影響學生德身心健康。

在報紙上,我還認識了上海市盧灣高階中學語文教研組長,黃埔區學科帶頭人,李學文。她提倡“有本有序的詩意語文”。認為發展學生的語言素養,文學素養,生命素養,應該循序漸進,這是“教學有本” 的意義。課程設計的載體是課堂教學,她堅持不斷思考自己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力求達到“教學有序”的境界。主張把古今中外的名著合理有序的推薦給學生。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課外閱讀的鼓勵和指導必須配合教材隨時進行。”因此在教學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應圍繞課堂教學進行,由課內帶動課外,以課外豐富課內推薦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書籍能幫助學生了解作品全貌、時代背景、作者平生等,拓展學生知識面,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回想起以前指教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時,就進行拓展閱讀,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毛澤東的其他詩詞,如《沁園春·雪》等。在學習《竊讀記》的時候,我就給學生們介紹作者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舊事》,以及七年級將要學習的林海音的作品《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文章,這樣激發了孩子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書。”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引領學生由一篇課文引出整本書來讀,以充實學生的素材,開闊他們的視野。如在學習《蟋蟀的住宅》後,就應該推薦孩子去看法布林的《昆蟲記》或收看中央電視臺科教節目《人與自然》等等。課內教學只是個引子,只有把課堂學習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才能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杯清茗,一份報紙,讓煩躁的心慢慢沉澱。感謝《中國教師報》給我帶來了教育的智慧,教學的啟迪,激發我更好地提高,更快地成長。

《中國教師》讀後感2

一年來,《中國教師報》成了我貼心的朋友,給我帶來了許多教育智慧,他是我專業成長路上的一盞明燈,時時在促我成長,助我進步!謝謝你――《中國教師報》!

作為“全國老師自己的報紙”的《中國教師報》,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們一樣工作在基層的教師作品,反映的都是我們這些廣大教師真實的生活、真實的工作、真實的教學,貼近我們的實際。因此,無論版式還是資料,都令人耳目一新。閒暇的時光,總是愜意的,我跟往常一樣喜歡隨手翻看報紙,這天隨手翻開《中國教師報》時,“課改中國行”這幾個大標題映入我的眼簾,深深吸引著我。個性報道分為四篇:調查篇、專家篇、志願者篇和花絮篇。而這幾篇裡面打動我的是志願者篇,標題《課改路上,我們一齊行走》,從這些志願者的話語中我感受到他們對課改的熱情與期望,這與我校一向以來倡導課程改革的觀念不謀而合,瞬間觸動了我這根麻木的神經,引發我的思考:

一、正確認識新課程理念

學校一向倡導新課程理念,要求老師堅持學習《新課程標準》,堅持每週的聽評課活動。此刻細想起來,似乎自己只是盲目地跟著別人走,這條路走得很吃力、很迷茫。剛開始的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潛力的培養,只重視單元裡面四篇課文的講解,甚至將略讀課文上成精讀課文,而忽視園地裡面的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用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發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四條讓人耳目一新的課程理念,聽評課活動中,聽到專家的評析,我開始改變自己的教學風格。讓學生質疑課題,帶著疑問讀課文,小組合作學習等等。但我有時候發現自己真的只是在走這樣的一個形式,沒有真正去關注過孩子在討論什麼,沒有好的方法去引導他們如何討論。這樣的課堂看似十分的熱鬧,而實際上還不如以前腳踏實地的學習一點知識。

所以,新課改的第一步,就是要讓自己真正認識課程理念,正確解讀課程理念,將新課程理念真正意識化。不能盲目地去拋棄舊的教學模式而全面照搬新的教學模式,而應認真思考,取長補短,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每個教學步驟都是在訓練學生的一種潛力。

二、注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國小語文教學中進行啟發式教學的一種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教師課堂上所提的問題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到課堂學習氣氛,進而影響學習活動的效果。

在上次執教的《月光曲》一課中,我問孩子“貝多芬為什麼會彈琴給盲姑娘聽?”讓學生到文中去找出相關句子,進而學習的重點就在體會句子上,而句子的`落腳點是在“感動”二字。因此,評課時,熊校長推薦提問可否改成:“貝多芬為什麼會彈琴給盲姑娘聽?能不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孩子就會說出感動一詞來,然後讓孩子到文中去找令你感動的句子。我當時一聽,就恍然大悟,一下子把我課堂中感覺到吃力的分散點給聯絡到一齊了,這樣我的課堂就有著一條很清晰的思路。深切地感受到熊校長課堂提問的藝術,而我,還有很長很長的一段路要去學習、去探究。

三、以課內閱讀為引,拓寬課外閱讀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課外閱讀的鼓勵和指導務必配合教材隨時進行。”因此在教學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應圍繞課堂教學進行,由課內帶動課外,以課外豐富課內推薦與課文資料有關的書籍能幫忙學生了解作品全貌、時代背景、作者平生等,拓展學生知識面,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回想起以前指教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時,就沒有進行拓展閱讀,就應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毛澤東的其他詩詞,如《沁園春雪》等。好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的時候,我有做到這一點,我讓孩子課後蒐集抗日英雄的故事讀一讀,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沒有把這件事做實來,要是能在班上舉行一次抗日英雄故事演講會,學生的參與用心性就應會十分高,這樣還能促進孩子閱讀的用心性。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書。”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引領學生由一篇課文引出整本書來讀,以充實學生的素材,開闊他們的視野。如在學習《蟋蟀的住宅》後,就就應推薦孩子去看法布林的《昆蟲記》或收看中央電視臺科教節目《人與自然》等等。課內教學只是個引子,只有把課堂學習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才能到達相輔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之,這份報紙帶給我的是一份感動,一份啟示,一份動力,讓我重新認清了自己的奮鬥目標,確立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實現自我的成長與發展。

《中國教師》讀後感3

自古至今,教師是最受尊敬之職業,也是最受值得尊敬之職業。教師是智者,是人之師者,是傳授知識、承襲文明、啟迪品行之師,是孩子們一言一行、甚至一生之導師。今天如何做老師?如何做一個合格的教師?這是今天每一位師者必須首先思考並獲得正確認知和親身體驗的問題。否則,教師就不能稱之為教師,更不能稱為優秀的教師。這是趙國忠老師所主編的《中國教師的奇蹟》序言中所寫的一小段話。

就是這麼一段話,讓我對如何做教師?如何做一個合格的教師?進行反思,從而想深入此書中得到答案,我想這是每一個老師必須首先思考並獲得正確認識和親身體驗的一個問題。而我作為一名新進教師,對於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有太多的問題,如:教育知識和能力的不足、缺乏教研的意識、經驗的不足等。我通過閱讀《中國教師的奇蹟》這本書,我知道了有中國教育界的“奇蹟教師”魏書生,有中國“教育奇蹟”錢夢龍,有“神奇教師”孫維剛,有創造“嘗試奇蹟”的邱學華,有追夢的“激情師者”竇桂梅,有從田壟上走出來的全國名師餘映潮,有代表中國教育改革“聲音”的李吉林,有中國真正的“草根名師”薛瑞萍。這些優秀的教師,他們獨特的成長與發展經歷,以及他們自身充滿魅力和智慧的教學實踐,就是極為經典的範例。這本書不像是以往的教育教學的理論,枯燥煩悶,書中所陳列的一位位極為出色的.教育者前輩的經驗,讓我在他們所經歷的過程中有所領悟。教師的成長與發展是有其規律可循的,每一位教師的專業成長都是要經歷一個過程,需要正確的引領,需要良好的示範。每一位優秀的教師,都應充分認識自我,在認識中發現自我,在發現中發展自我,在發展中創造自我,在創造中成長為優秀的教師,在超越中創造出教師的奇蹟。

書中李吉林老師的情景教學理論讓我印象深刻,她的情景教學理論中始終關注語文中的兒童,始終把兒童放在“主體”地位,情境教育是我們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規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製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和情境相互關聯著。在我們的教學中,師生間的情感和知識的雙向交流,更是缺少不了情境的創設。全國特級教師李吉林,不也提出了情境教學這一觀點嗎?李老師認為語文教學應該在課堂中創設情境,實施情境教學,這是取得最優化教學效果的必由之路。情境教學隨著改革大潮走進課堂,通過老師調動學生,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課堂在情境中擴大,幻化成課堂中的各種意境。雖然我們面對的是幼兒,但是情境教學在幼兒園也是能使用,情境教學法的本質就是創設讓幼兒感興趣的情境。因此,創設情境是情境教學法的優點在於激發幼兒的興趣。

(一)、激發學習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使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的工作上,並且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另一個教育家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不是被迫的執行,而是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來完成。”情景教學可以讓孩子參與其中,大大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二)、活躍課堂氣氛

情境教學法能夠創設一個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在課堂上,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是牽引幼兒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運用這些情境能夠使學習的氣氛達到高潮。情境教學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聽、說、讀、演的機會。因此,它能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活躍課堂的氣氛。

(三)、增加學習的愉悅感

總所周知,幼兒的教學需要不斷地重複練習。簡單的重複練習會使幼兒感到疲憊和乏味,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用相同得教學內容來提高幼兒的興趣。情境教學能夠創設許多重複的表演來喚醒幼兒的興趣。課堂上的情景教學應該適合幼兒的年齡、心裡特徵。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幼兒才會自由的與同伴交流。

在運用情境教學法的過程中,可以運用一些方法,如:表演情境、圖畫情境、語言渲染情境、音樂渲染情境、多媒體情境等手段。

以上是我在閱讀此書中的一些感受,《中國教師的奇蹟》這本書深深震撼了我,它就象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們可以感受到名師對教育事業的那份執著與激情;透過這扇窗,我們可以感知到名師的平凡與神奇。這些優秀教師,以他們獨特的成長方式和教學實踐深深吸引著我,使我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始了新的審視。這些名師的事蹟必將激勵我不斷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指引我把教育當成自己的畢生事業,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中國教師》讀後感4

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後,全國上下的教育理論、實踐工作者恐怕想得最多、談論得最多的是新課程、新理念。一提起新課程,人們便將傳統課程作為假想敵,將它批評得體無完膚。同時,為了推動新課程的發展,要求教師作了同角色轉變,如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管理者轉變為研究者、促進者。然而新課程實施近三年來,我們的中國小教師在實施過程中適應新課程的改革嗎?他們在向新課程所期待的角色轉變時產生了哪些矛盾和困惑?是什麼阻礙了教師角色轉變的程序呢?是教育環境?還是教育制度?還是教師自身?沒有人做過很好的研究,我們一味在要求教師改變的同時,是否思考過教師在多在程度上需要改變、能夠改變?是否所有的教師都需要改變?是否需要改變教師的所有,重新塑造一個全新的教師形象?

歷經幾十年的教學,每個老師都已經形成一套自己駕輕就熟的教學技藝,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也培養了千千萬萬個社會英才。顯然,隨著社會、教育的發展變化,在他們身上依然閃爍著一些亙古不變的東西。譬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前段時間,曾有人提出新課程中,教師不應是紅燭,春蠶,將教師等同於工程師,而忽視了其中透射出本質精神------“勤奮”、“奉獻”、“無私”和“愛”。因此,我想,在對我們的老師提出種種要求之前,我們是否應該理智地分析一下,當下,我們的教師到底缺少什麼?需要改變什麼?否則,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是否太盲目,太功利了?

前段時間,看了朱永新教授的著作《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很受啟發,也很有同感。作為承載中國教育命運的教師,在中國教育的種種遺憾之中是否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於是,我就帶著這樣的感受,翻開了《中國教師缺什麼》這本書。

這是一本對教育充滿著現實關懷的書!

作者直面真實的教育生活,深切地關注著教育生活世界裡發生的事情,關注著那些事情里人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自下而上狀態。教育是指向人、為了人的活動,教育者需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懷;教育研究是面向教育的研究,教育研究者同樣需要有一顆人文之心,關照著教育中人的存在、生成與完善!如果教育研究缺乏對現實教育生活的體察,缺乏對人的真誠關注與熱愛,那麼教育研究會因為沒有了根基而失去生命力;只有當教育研究紮根於現實的教育生活世界,真切地關注教育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關注教育生活中的人,教育研究才會富於生機與活力。

這還是一本用心來傾聽與敘說的書!

作者細細地傾聽著學生的聲音、教師的聲音、家長的聲音、社會中關心教育的人的聲音,傾聽他們內心的歡樂、苦痛與彷徨,傾聽他們對教育的殷殷期盼。雖然有些聲音很細小,稍不留意就會被別的聲音掩蓋掉,但作者聽到了,聽到了雖然細小但仍然需要尊重、需要理解與支援的聲音。作者在傾聽的同時也在敘說 。作者敘說著教育生活世界裡發生的許多事情,敘說著自己對日常的`、細嫩的教育生活的深層思考,敘說著自己對教育的一份認知、一份感動、一份情懷!沒有故作高深,更非高高在上的訓示,只有自由流露的性情與率真表達的思想。這種敘說是理性與感性的融合,滿懷真情但不乏理性,從容言理但並不冷漠;這種敘述是在與讀者平等地對話,不是以權威者的態勢去教訓人、規範人,而是以親切自然的言語打動人的心靈,喚起人的思考,讓人自己去獲得對教育生活世界的深切感悟,並由感悟而行動。

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許多問題需要有心人去關注、去思考。作者就是這樣的有心人。她注視著她所熱愛的教育世界,把思想的觸角透過她所看到、聽到的關於教師品質的“故事”,深入到“中國教師缺什麼”這一問題,從不同的層面進行追問與思考。相信這些思考將引發更多的有心人來關注教育世界裡的人和事,我們的教育世界也會因此而更美好。

但我們也看到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體罰、變相體罰等,說是教師的無奈也好,說是教育制度的約束也好,總是客觀存在,我們暫不去追究這是誰的錯,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問題,不要說評價制度不改,教育管理體制不改,我們的老師寸步難行,我們要關心教師自身在環境中如何生存,如何發展,如何提高。

本文作者始終不提傳統教師角色的概念,也不誇大新教師角色的優越性,而是以一些鮮活的案例為載體,反思教師身上所缺少的品質和外界給予的不足,引起教師自省,也引發社會關注,最終使新課程對教師角色的期待轉化為千千萬萬教師的信念與行動。相信在今後的工作中它的思想會引領我走向更加光輝的明天。

《中國教師》讀後感5

一向聽網友們稱讚:《中國教師報》是一份宣揚教師情感與聰明的報紙,是老師們自己的報紙,於是,從一開始起,便對《中國教師報》有了一份非凡的親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師座談會上,分管校長熱情的向大家推薦《中國教師報》,並鼓勵我們多為她寫稿。那時侯,我想像我這樣一名普通教師怎樣可能發表文章呢?於是,投稿的念頭很快就打消了。但是沒有想到之後發生的一件小事卻改變了我的看法。一天晚上,我懷著激動的情緒在成長論壇上給大家講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發的思考讓我不由的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憂慮,於是,我直言不諱的在論壇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沒想到,論壇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後,立刻鼓勵我把文章投給《中國教師報》。在他的“鼓動”下,我最後鼓起了勇氣,透過郵件把文章發給了《中國教師報》,第一次投稿就這樣在“匆忙”中開始了。沒想到第二天上午,修改老師立即回覆說欲用這篇文章,並認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當時,我有一點驚奇,心中不禁暗自讚歎於《中國教師報》修改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們對普通作者來稿的重視。帶著這樣一份感動,以後的日子裡,我不斷的督促自己勤積累、多思考,並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發現寫下來,投給《中國教師報》

以及其他一些刊物。書寫是讓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條有效途徑,和《中國教師報》一齊走過的日子裡,情緒一天天的飛揚起來,學生也和我一齊感受著這樣一種佈滿激情的日子,我們一齊享受著教育的快樂,一齊成長著,原以為平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這樣變得豐盈、多彩起來。每一位教師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會碰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們如同散落在海邊沙灘上的一枚枚閃亮的貝殼,也許不經意間就被我們踩在腳下,冷落在一邊,但是,假如我們俯下身去,悉心的將它們拾起、收藏,就會漸漸發現它們的漂亮,發現它們身上留下來的教育的真實痕跡,追尋著這樣的痕跡,或許我們就能尋找到改善教育行為的有效途徑。教育改革的過程需要全體教師共同交流,一齊參與,一齊推動,願每一位教師都能夠擁有自己的思考,發出自己的聲音,願《中國教師報》能夠成為更多普通教師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點。

一份報紙,一杯茶,讓煩躁的心慢慢沉澱,在網路中的巧遇,讓我認識了你――《中國教師報》。從聽說到走近再到走進她,時間雖短,她卻很快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她以鮮明的時代性、前瞻性、實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時性的資料供我學習、吸收,為我更好地善待學生帶給了許多有益的幫忙。

《中國教師報》讓我更熱愛學生

她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師愛學生,是一種信任,是一種鞭策,是一種激情,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地教育過程。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務必遵循的基本職業道德規範,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矗

有人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透過學習我認識到這是荒謬的。教師就應熱愛每一個學生,包容一切學生的`一切差異和缺點,對所有的學生公正無欺、一視同仁,不僅僅要熱愛學習成績挺好的學生,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學生更要多一份偏愛。我們對學生的愛的直接表現就是相信每一個學生,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潛能,每一個孩子都是“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務必抓住學生的用心因素和獨特的方面,鼓勵他們進行大膽地探索,增強他們的學習熱情。

《中國教師報》讓我更寬容學生

她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愛是一門藝術,而寬容就是愛的精髓,它對學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導性的文章告訴我,教師務必主動地走下“師道尊嚴”的“神壇”,以寬容的態度來善待學生,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長、不是以此刻而是以發展的眼光來審視學生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的過失不管多麼嚴重,如果不是出於惡意,就不就應責罰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應對學生的錯誤如果不是因勢利導,而是進行叱罵甚至體罰,是沒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為這樣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適用的方法,會直接導致學生從良心的責備中解脫出來,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嚴重影響學生德身心健康。校長如果沒有寬容和善待的胸懷,麥克勞德能成為著名的生物學家而走向諾貝爾獎的領獎臺。

《中國教師》讀後感6

“教師是靈魂的塑造者,在塑造別人的靈魂前,教師必須讓自己的靈魂在現實的面前保持冷靜與恬淡,他必須不斷的“塑造”與“加固”自己的靈魂。”這是摘自書裡面的一句話。教師是靈魂的塑造者是這本書裡給我最深刻最有震撼力的一句話,因為我知道靈魂是神聖而高尚的,沒有靈魂的人類就是屍殼,只有屍殼的人類將是沒法想象的可怕!老師的職業是這樣的重要且高尚。因為今天這個靈魂的塑造者是我,讓我感覺到無比的神聖,感覺到自我的偉大。為了這個偉大的我,我們都在想我們還缺什麼?

“一個優秀的塑造者,也是一個優秀的教師,只有優秀的塑造者才能塑造優秀的人類。”這就是我們的答案。

“對社會而言,教育不是萬能的;但對學生而言,沒有教育是萬萬不能的。”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如何做一個優秀的教師是我們思考的問題。我想要做一個優秀的教師就必須先做一個優秀的人。“萬物以人為本,教育以人為本,。”

做人難,做優秀的人更難,做優秀的教師更更難!

“一位優秀的教師,在工作中時的那種有滋有味的幸福感,那種在日復一日,平常、平淡、平凡的工作中,不斷能發現新奇、新鮮、新意的無限樂趣,那種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學生身上得以驗證的滿足感、成就感。天天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學生身上時時刻刻在熔化、組合、萌芽、生長。”這是一個教師的優秀的標準,而做為人的優秀有應該是怎麼樣的呢?那就是對生活和事業充滿熱情,有自己的獨立的人格,有對人類的愛心,固守自己的做人的準則,這也是一個優秀教師作為人首先要具備的品質。這些都是書上的觀點,我都贊同這些說法。我想做這樣的優秀人優秀教師,我知道有很多人都想做這樣的優秀教師,可是我們的現實我們的生活我們的體制我們的前途等,使的我們改變了策略、改變了方式、改變了手法,於是我們產生了矛盾,我們改變了方式也改變方法。理想與現實,個性與生存,有時本來就是天生的矛盾體。是格受理想獨立獨性行,還是“適應”現實,讓理想在現實中銷蝕?是堅受個性,做一個率性的自己,還是在生存面前,為了所謂的“成熟”放棄個性?我們身邊的很多教師都處在這樣的思考和矛盾中。我的學科是體育,沒有了升學的壓力或者說沒有別人看起來的社會壓力,也就是說我的學科是一個被社會和被家庭所忽視的科目,可是我認為我的科目責任也無比重大,因為我肩負著學生的健康,肩負著學生的體魄,沒有強大的體魄就沒有生命的`存在的意義。教師是靈魂的塑造者,他塑造的是一個有生命活力、熱情奔放的個體,而不是一具病懨懨的軀殼。面對這份壓力面對這份責任,同樣感覺自己是神聖的教師。“有什麼樣的師傅就是有什麼樣的徒弟”這是我們的古話,確實很有道理的,同樣優秀的教師培養著優秀的人類。而我們的身邊教師都很聰明很有活力,都是具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人,都具有無比的愛心和公正正直的為人準則,這些都是我們優秀人所具有的條件,我們有這樣的優秀教師怎麼會培養不出優秀的人來呢?中國的人才在世界上佔很大比重的,他們都是我們的教師培養出來的,我們在做著為人類默默輸送人才的貢獻,我們是偉大的教師,我始終相信。我說這些話的意思並不是要批判這本書的觀點,我想的我應該知道自己所作的事情的正確性、目標性以及效率性。吸取正確的,促進更快發展。

我的家庭也是個教師的家庭,在我們家可以開辦一座學校,因為我們家有中學所有科目的老師。我們有很多同事的的家庭都是幾代都是教師,我們都在思考著、學著、想著、作著一個優秀的人,優秀的教師,而且我們都做的很好,我們也有毛病,我們有時性子太急噪,有時太煩惱,有時罵學生,甚至有時打學生,可是我們是恨鐵不成鋼!誰家的孩子不捱打愛罵呢?當然我們都在盡力的培養著我們的孩子,我們都在努力的自己學著教著。

“寫在紙上的愛,一個早晨就可以讀完;說在最上的愛,一個轉身就能忘記;而惟有老師和母親的愛是寫在大地和天空,永遠和永藏在心底的!”把教師和母親等同,是多麼的偉大和自豪啊!母親生育和撫養了我們,教師教育了我們,我們是一家人,我們人類都是一家的,我們一起在為明天奮鬥並且美好快樂的生存著,幸福著。

中國教師缺什麼,難道真的缺乏愛?缺乏服務意識?缺乏生命意識等待意識?缺乏激情與理想?缺乏創造?缺乏健康與關懷?我不願意承認這是真的,而且這根本就不是真的,誰敢說中國的教師缺這些呢?敢說的也只是說那是部分的群體。而我們大部分的教師隊伍都是很優秀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