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讀後感2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7.63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原則》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則》讀後感2篇

《原則》讀後感1

《原則》這本書讀完有一段時間了,一是自己有點懶,二是書的內容有點巨集大,好像抓不到重點,所以拖了一週多的時間才寫一些讀書感受。

作者是瑞·達利歐(RayDalio),對衝基金公司橋水創始人。他出生於紐約長島一個非常普通的中產階級家庭,26歲時在自己的兩居室公寓內創辦了橋水。經過42年的發展,橋水位列美國最重要的私營公司榜單第五位(《財富》雜誌)。他入選《時代週刊》世界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並躋身《福布斯》世界前100名富豪行列。由於他獨到的投資準則改變了基金業,美國CIO經理人雜誌稱其為“投資界的史蒂夫·喬布斯”。

1、內容梗概

書的內容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創業,創業失敗,人生低谷,然後再次創業,得到回報;第二部分講述生活中的原則;第三部分講述工作中的原則。如果讓我說整本書的最大收穫,我想結論是高效生活,高效工作,有效率、質量的過一生。

2、大體感受

對於生活,要獨立思考,自己想要什麼,現狀是什麼樣的,然後如何去做呢。在思考目標和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想要做到高效,要學會做最優抉擇,評估和診斷現狀,頭腦開放的思考,在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困難,不要讓人腦情緒部分控制我們,讓我們有太多畏難情緒,進量去理性思考,理性看待困難,並且思考應對措施和改進。

對於工作,一是打造宗教般的文化,透明開放,並且讓員工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並且有意義的工作;二是工作流程化、機制化,並且在更高的層面去觀察思考流程、機制,不斷的反饋優化。

對於工作部分,再分享三個小點:

A.對於錯誤的態度。可以接受錯誤,不能接受一錯再錯,員工做一些事情,犯錯誤可以儘量避免,但總會發生的,如果不能容忍錯誤,會影響員工放開手腳、大膽嘗試,但是如果是一錯再錯,那態度和聰明度都有問題。

B.人各有所長,合理使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或者擅長的領域,要儘量標籤化員工的擅長點和性格點,匹配合適的工作,並且對於崗位,建立匹配模型,讓合適的人做最有效率;對於自己,也要認清自己不擅長的地方,遇到問題的時候,去請教那麼在該領域擅長的人,而不是自己聊得來的人。

C.建立反饋機制。反饋是最高效的進步方法。對於流程,要有反饋然後改進,反饋點可以來自於結果和目標的對比,深入分析,也可以看過程中的邏輯方法,修正;對於個人,要經常自我反思,沒有反饋、思考的做事情,進步很慢,就好比,有100個數字,從過作者樸實的文字梳理出他清晰的成長歷程,作者如此大費周章介紹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背景,我覺得更應該體會作者的良苦用心,用大量篇幅是為了更好的鋪墊,把後續從業,創辦橋水並實踐人生的第三階段做了一個良好的內在邏輯說明。

初讀本書給我的印象更多像本哲學與方法論的結合體。開篇直指原則的本質是根本性的真理,是行動的基礎,與《道德經》開篇之作有異曲同工之妙,結合我們如今所處的環境,錯綜複雜、處處喧囂,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如何能夠妥善安排,離不開一個行事原則,實事求是抓住事物本質,起身追馬,不如退而種草。

生活充滿重複,工作熟能生巧,相似的事情也是不斷出現,前人們總結的各項風俗習慣,道德法令,以至於器物製作,工程繁浩,簡而化之都是總結原則的體現,不斷整理形成路徑,隨著積累發展,逐漸辯證優化原則,使之與所處的生產力水平所匹配,後來者居上就由此而來,不可想象一個沒有原則,沒有積累的蠻荒會是什麼樣子。

由於本書更像是一部生活工作使用手冊,凝聚了作者一生的閱歷與工作經驗,有作者所處環境,人生階段的獨特性,死記硬背不是我的真實意圖,對於書中所提的工作方法,防範措施,在到達那個人生階段前夕來體會遵守可能效果更佳,在此我更願意分享一些具體理念,更適應現階段發展的觀點:

1、極度求真,極度透明。一個小孩子如果在他的成長環境裡爺爺奶奶講中文,爸爸講英語,媽媽講西班牙語,只要多交流,用不著刻意教,他就能自然而然掌握這些語言表達方式,這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講,幾乎不可能,難道是成年人智力不如一個小孩子嗎?當然不是,因為小孩能更加真實,更加透明,敢於張口,不怕出醜,認認真真表達自己的需求,一個極度求真,極度透明的環境更能提高學習效率,讓人極度舒適。

2、創意擇優,對可信度加權。在一個彼此信賴,實事求是的環境裡,基本要求就是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由於每個人所處環境,性格的不同,觀點必然有異,這就要求對各種創意進行選擇決策,尋找那個最適合的創意。可以根據以往成績對本事項的決策人進行權重分配,選出最優方案,最大可能避免不利影響。如騰訊公司最初在廣州成都等地設立了三個微信開發團隊,做同樣的'事情,最終廣州團隊勝出,在市場上獲得了巨大成功,形成神一樣的壟斷,助力公司二次騰飛,就是典型的創意擇優。

3、奉行頭腦極度開放,在進行決策過程中,自我意識和思維盲點是兩個最大的障礙,一個有邏輯有意識的自己與一個情緒化混亂的自己不斷爭奪大腦的控制權,這個如同視覺障礙一樣是與生俱來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個頭腦封閉的人,有太多先入之見,固執較真喜歡鑽牛角尖,俗話說就是油鹽不進,樂於在自己的小天地裡,反之一個頭腦極度開放的人,更願意相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樂於探索,善於聽從別人的觀點,敢於承認自己不會一直正確,我杭州有一個朋友,交往多年了,他就有一個習慣,凡事自己總是對的,好在比較謹慎,可依然受困於此、圈子很小,合得來的都是比較看的開的,沒有利益交集很有限幾個人。做一個頭腦開放的人對於個人團隊的發展至關重要。

4、設計機器化的模型,根據各項資料變化,通過內在邏輯進行迴歸分析,把決策過程做成一個美麗機器,通過此消彼長的關係嵌入模型進行決策。

5、有效決策,先了解事情本質,剔除主觀情緒,綜合分析眼下的形勢,找到一個可信,懂行的人討論,做農產品就不能去問一個只做國債的,做礦產的也不能請教一個做外匯的,老話叫牛頭不對馬嘴,想創業請教行業成功者,他告訴你的是方法,問失敗者他對你講的可能是,這個不行,不可能賺錢。

初讀此書,常常流露出作者細緻、謙虛、謹慎的優異品質,總是擔心你讀者不能完全體會他的用意,又恐怕過猶不及,處處講究辯證法,凡事不講絕對,不能生搬硬套,各種方法要適時、適地、適度,再次感謝作者達利歐先生,及譯者,還有深圳金海龜團隊,期望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不斷閱讀,實踐《原則》通向人生的自由王國。

《原則》讀後感2

前段時間看《奇葩大會》的時候看到一位“XX讀書會”創始人的演講,本來看到有人要講和讀書相關的話題的時候我還小興奮了一下,滿心期待他的高談闊論,結果聽完他第一句話之後心裡就想:“這個二貨是誰?”,因為他宣稱:“如果你遇到了什麼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個世界上一定有一本書等著你!”而且當高曉鬆用委婉的語氣質問他怎麼可以把讀書與解決實際問題做這麼簡單粗暴的連線的時候,他用帶著鄙夷的神情回答說“那是因為你沒讀過這些商業書籍”。

說實話,雖然我從工科後來轉去讀商科,但面對商業書籍的時候我其實挺糾結的:一方面是覺得商業書籍確實能簡單直白地給出很多實用性的建議,幫助我解決眼前的問題,有些寫的好的商業書籍也能促使我對未來趨勢進行深入的思考,雖然這樣的書不多;另一方面是覺得商業書籍往往很公式化、缺乏營養,比起很多小說和經典名著來說在營養方面還是差一些。有鑑於此,我在買商業書籍的時候都要糾結一整子才會下單。買這本《原則》的時候也是如此,和所有熱銷的商業書籍一樣,微信群裡有朋友推薦,周圍的人也不斷在提到這本書,於是才引起了我的注意,於是打算買來快速讀完了事。書到手的時候,第一眼就讓我覺得有些不舒服,心想:“媽呀,這難不成是一本聖經麼?”因為封面是黑色的,書名是紅色的,讓人聯想到宗教,就像那位XX讀書會的“二貨”一樣:把讀書信仰化、宗教化了。翻開書的第二頁,上面寫著“瑞.達利歐在這本書中分享的生活和工作原則幫助他從一個普通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成長為我們這個時代最成功的人士之一–任何人運用這些原則也都能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讀完這段話的更是讓我有了想立刻扔掉這本書的衝動:這是典型的商業炒作,和那位XX讀書會的“二貨”所篤信的,或者說所宣揚的.信條一樣,給人一種“信我者得永生”的感覺。這不就是在簡單重複所有商業書籍都宣稱的那個信條嗎?不就是在暗示“快買這本書吧,讀完了你就知道成功的奧祕啦,讀完了你就能成功啦!”嗎?這種炒作往往會讓人忽略“成功”的道路上的偶然因素和持之以恆、不斷投入的重要性。

於是我就在這種帶有“厭惡”的情緒下開始讀這本書,讀的很慢,因為內心已經認定它沒什麼價值了。但是,越往下讀就越覺得自己對它的第一印象好像有點偏激了。現在整本書讀完了,回過頭來看看,當初自己對這本書的判斷確實有些過於偏激,雖然它還是沒有擺脫商業書籍固有的“炒作”和“快餐”的特點,但瑞.達利歐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反思,還是給讀者提供了不少值得回味和借鑑的經驗,如果按我對自己書架的歸類方法,這本書我會歸到“經典商業著作”類目,因為相對大量充斥著各家書店的泛泛而談的商業書籍而言,這本書確實是作者經過長期實踐得來的經驗之談,讀來猶如與作者對坐暢談、推心置腹,雖然談不上波瀾壯闊或者沁人心脾,但也能發人深省、回味悠長。

這本書分了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顧了作者的一生,從成年、求學到創業、失敗、崛起到沉澱的幾個人生階段;第二部分是作者總結的一些生活上的原則,諸如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如何面對困境、如何不斷升級自己的認知、如何聚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以及如何有效決策等;第三部分是工作原則,闡述作者認為如何建立公司文化、如何用對人以及如何做公司治理等。

整書我最喜歡的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因為很像一部自傳,讓人覺得有血有肉,也讓我聯想起去年讀的那本耐克創始人菲爾.奈特的《鞋狗》,讓我看到了真實的創業者是如何起步的以及所經歷的那些風雨和陽光。第三部分我讀的有點乏味,因為這部分讓我覺得更像是員工內部培訓手冊,羅列了很多條條框框的東西,也有可能是我還在創業的起步階段,並沒有體會到作者所經歷的這些痛苦和掙扎,所以對他所提供的解決方法也不甚感興趣。不過這本書倒是值得放在案頭當工具書留著,在職場遇到問題的時候翻一翻,尤其是第三部分,也許還真能觸發你的靈感,幫你找到解決方法。

回到“原則”這個詞,作者在整部書裡其實有個隱含的假設,那就是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其實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和羅振宇說的“底層邏輯”有點相像,而這些規律或者底層邏輯就是所謂的原則,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這些原則,或者說,建立自己的原則體系並一以貫之,不要左右搖擺,那麼在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就會得心應手了。比如在生活原則裡作者提到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良好的人際關係應該是那種“我深刻地關心著對方、對方也深刻地關心著我”的對等的關係;又比如“要做到頭腦的極度開放”從而不斷升級自己的認知、做出最為合理的決策;還有就是要相信理性的力量、要藉助外力比如電腦程式來成倍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以及判斷的準確性、不要隨波逐流、要緊盯基本面等等。作者在闡述這些原則的時候透露出來的思想是我非常認同的,這和當今很多學科,尤其是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等所宣揚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人腦的工作原理與機器學習的原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設計一套流程(或者一套邏輯體系) 、用所蒐集到的事實來推演、剔除干擾我們的情緒因素,最後得出自己的判斷,這就像機器學習一樣,用資料來不斷“訓練”演算法並儘量提高“迭代”的速度,以其達到逼近事實、掌握規律的目的。

要說讀這本書的收穫,我覺得最大的收穫還是它促使了我思考“原則”這個事情,讓我逐漸清晰地認識到人生其實有點像一座大廈或者說一座金字塔,大廈或金字塔是否高聳如雲、是否穩如磐石,其實是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搭建地基和結構框架的,而地基和結構框架其實就是我們奉行的那些“原則”。讀完整本書我記住的原則很少,大概是因為這些原則是作者的而不一定是我的,雖然有很多原則是我贊同的,但就如作者從一開篇就極力建議的那樣:最重要的是建立你自己的原則體系!所以,合上了這本厚厚的書,我開始在筆記本上寫下:

原則1:……

原則2:……

熱門標籤